社論 夢遊者的雙語教育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36觀看次
近日網路有一份貼文流傳甚廣:民間懷疑國家雙語政策,他們只問一句話:請問政府官員,有幾個可以很順暢的說一段英文簡介,官員辦不到,你們憑什麼狂推雙語教育,然後還要所有中小學老師用英語上國文、物理、化學、音樂、美術課?

這麼根本性的質疑,正好命中國家雙語政策的盲點。

在國發會與教育部擬定「二○三○雙語國家政策」之後,教育部以教育經費為手段,拉攏願意配合政策的學校。特別是這兩年拿著四年一百億的特別預算,讓各校搶破了頭,而忘卻教育的初心。國發會的雙語國家計畫,更像是一本夢遊者寫出來的「空想計畫書」,而不是教育專家的教學計畫。那種憑空量化的教師培育計畫與數字填充,只會顯示有幾間學校加入計畫,卻沒有計畫內容,簡直可笑之至,而竟成為教育部的指導方針。更可悲的是,教育部也未謹守教育原則,連說一聲要好好研究、做好計畫再實施的勇氣都沒有。就這樣,一百億,丟給各方去分錢,然後開一些不知什麼內容的英語課,只要宣稱英語授課,就增加百之五十的經費可以領。這算什麼教育?

應知教育是「百年樹人之大業」,以搞政治運動的方式來推動,只求量的增加,要求KPI(關鍵績效指標)的達標,結果造成各方求量不求精,簡直與早前大陸大躍進的吹噓畝產萬斤的浮誇之風無異。

最重要的是:學校教師、學生、教育體制、課本內容都沒有準備。從小學到中學,教學內容要依學生學習程度,一步一步往前進階,國英數理化都是這樣。是以教學進度、教學方向、教師培育、輔助教材教具等,從小學到中學、大學,總該有一個可依序漸進的基礎,也該有相關的評量。但目前的雙語政策,根本沒有任何規畫,只是在準備請多少英語老師、送多少老師去國外訓練、請多少外籍老師等數字上打轉。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師生能承受嗎?教育是師生直接互動,老師講的英文標不標準,有誰來評量?把唐詩用英文講,若全部講錯了,學生聽得懂嗎?學生有能力評價嗎?或者學生根本如鴨子聽雷,講錯了也不知道,大家一起糊弄教育部!

最嚴重的是:雙語政策會拉大貧富差距、階級差距。特別是偏鄉的學校,連普通老師都請不到,還有資源和能力請英語教師嗎?更不必說讓貧困的家庭買英語教材了,偏鄉豈不就是被放生自滅嗎?更且台灣各地經濟普遍不振,失業勞工的孩子、日雇工的孩子、弱勢的家庭,連基礎教育都不見得能好好受教,雙語教育是不是天方夜談?

蕭萬長前副總統曾說過非常有名的一句話:「任何決策的考量,都要想到執行面;你要用一個基層科長的思惟,去考慮它最後會如何實施,實行成什麼樣子。」這是指政府在做決策時,應有的從基層出發的周全思慮。同樣的原則也適用在教育上。雙語政策在制訂之初,曾否從一個老師、一個學生、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呢?教育部有沒有找老師好好討論一下?

雙語教育不是萬能丹,雙語教育若要推動,也要像所有課程內容一樣,有更完善的規畫,絕對不能像夢遊者的囈語,用政治運動的方式胡搞,這是在殘害我們的下一代。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