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氣象衛星 獵風者啟航

THE MERIT TIMES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21觀看次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起運典禮,昨日在國家太空中心舉行,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明獵風者衛星計畫和任務。圖/中央社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台灣第2顆自製衛星、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歷經9年籌畫、研發、自製,昨從國家太空中心(TASA)起運抵達桃園機場,今天將運往南美洲法屬圭亞那,預計9月自圭亞那太空中心搭乘亞利安公司的Vega火箭升空。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昨表示,期待獵風者每天提供近7萬筆數據,強化科學研究、氣象預測的資料量,與福衛7號並肩作戰,讓台灣成為國際關鍵氣象資料輸出國。

台灣太空產業鏈

總產值達3000億元

昨日蔡英文總統、行政院長陳建仁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委吳政忠都到場送行,蔡總統致詞表示,歷經10年,很高興見證獵風者號起運,是台灣太空發展史重要里程碑,其命名「TRITON」來自希臘神話的「海的信使」,從構想到製造都是台灣土生土長,衛星本體更由超過20家廠商共同合作,本土自製率約83%,證明台灣製造有能力進軍全球太空產業。

吳政忠表示,太空科技發展快速、太空經濟已成形,並帶動台灣太空產業鏈,其中在地面設備,2020年至2025年相關產值預估可增加新台幣800億元,總產值將可達到3000億元。

吳宗信表示,跟福衛5號的關鍵元件相比,獵風者重量更輕、體積更小、效能更佳,獵風者衛星計畫2014年啟動,歷經多年努力,終於走到起運重要關卡,獵風者加上現有的6顆氣象衛星,可望讓台灣成為國際上重要的氣象資料輸出國。

獵風者衛星將搭載台灣自製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在550到650公里高空執行海面風速觀測任務,提供劇烈天氣(如颱風)初期生成資料,達精準路徑等預測。初期蒐集範圍將集中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低緯度帶,搭配地面雷達的高解析度沿海風場資料,可應用於颱風路徑、強降雨預測,也可進行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及相關應用。

觀測颱風生成

全球熱帶地區皆受惠

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獵風者」是以全新的衛星結構概念設計,雖然這套理論已經存在好幾十年,國外過去也有類似的原理觀測,但這是台灣首度落實的新嘗試。過去因海面無法設置測站,颱風生成觀測資料不易蒐集,未來「獵風者」對颱風生成資料有很大幫助,預估全球熱帶地區都可受惠。

鄭明典指出,「獵風者」能在颱風生成初期就進行觀測,能更早、更精準掌握路線。除了強化颱風生成資料外,也可配合其他觀測資料進行強降雨等預測,且適用範圍不只有台灣,全球熱帶地區都可使用這些公開資料。

他說,「獵風者」未來每1、20分鐘可提供大量天氣資料,平均每天達上萬筆,透過位於全球各地的接收站送回中央氣象局台灣資料處理中心,對於氣象觀測有很大助益。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