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浮濫開發綠能 毀壞生存空間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民進黨設下「二○二五非核家園」與「二○五○碳排淨零路徑」目標,開發與建置綠能是當前國家與社會最重大的政策與課題。為了衝刺綠能,這幾年,政府為能源開發量身放寬了許多土地使用管制,卻造成了更多環境與社會的衝突;政府全力推動能源轉型,但一連串急就章的粗糙政策,帶來的各種問題與爭議,反而愈滾愈大。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估算,二○五○年光是為了達到太陽光電裝置容量設定的目標,預期就需要再增加二萬至六萬公頃的土地。有學者指出,以台北市面積二點七萬公頃換算,國發會的目標至少「需要兩個台北市面積以上的規模」,呼籲政府應有長期的發展機制與完善的國土規畫,並與社會展開密切溝通。

近年政府不斷積極推動農地光電政策,從公告「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允許綠能設施設在農地,到「漁電共生」、「農光共存」政策;經濟部最近又拋出「綠能發展區」,將優先在「低地力農地」、非養殖生產區的魚塭推動光電。

政府這幾年陸續以不同名目創設許多「專區」,放寬土地使用管則,釋出土地給光電業者;但執行面因有太多黑箱與利益空間,引發許多爭議與抗爭。

舉例來說,龐大的土地開發利益,土地掮客盛行,財團與投資客不斷與農漁民爭地,影響農漁村居民的生計與居住安全問題;光電發電也破壞了當地的環境與生態,包括光電業者大量砍樹與就地掩埋廢棄物、光電板的強光推升當地氣溫、電頻噪音也令附近居民不堪忍受,農漁業生產養殖蒙受損失等。

中央與地方政府配合光電業者釋出的農地政策,徒有名目,但包括劃設原則、位置、面積,決策過程都不公開,黑箱操作令外界非議。雖然農委會強調「農電共生」應是「農業為主、綠能加值」;但在政府全力衝刺綠能的大旗下,一些光電開發都出現「綠能趕走農業」,甚至地方政府自行變更農地地目,將可耕作的農地改定為「不利耕作區」,就是為了配合光電業者可以圈地種電。

中央政府配合綠能發展,原則盡失,只要有需要,原先的規定隨時可能被另一個法規鬆綁而突破。以農委會為了避免農地遭分割破碎為例,二○二○年修法,禁止小於二公頃的農地變更種電,並且禁止農地設置二百坪以下的能源設施;但最近內政部預告修正《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只要是經濟部公告為綠能發展區之使用地,容許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且不受面積限制。這形同將三年前的政策宣告終結!

審計部日前公布中央政府去年度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政府重點推動的能源項目,包括太陽能、漁電共生、離岸風電、天然氣輸儲設施等,進度全面落後;截至去年底,太陽光電達成率僅約八成六,漁電共生連一成都未達標。

這顯示,雖然政府已大開巧門、浮濫開發,但政策草率倉促,離譜躁進,造成如今的亂象與困境。

綠能與土地、生態如何共生共存,需要完善的社會溝通與縝密規畫、按部就班的實踐,並非政府閉門造車、光憑想像就可完成。農地「光電普罩」,已成許多地方居民的夢魘,未來更多的農漁村甚至可能九成面積都「被轉型」成了光電村。這樣的生態與生活環境,豈是你我都樂見的「綠能」樣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