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後繼無人 日本面臨大停業時代

THE MERIT TIMES
編譯/潘楠慕
字級
收藏文章
41觀看次
廚師森本陸夫和他的餐廳。圖/法新社
橋本的小工廠面臨無人接手的困境。圖/法新社
橋本的小機械工廠。圖/法新社
族長阿巴里(中)和他的家族旗幟。圖/法新社
日本孩童過「七五三節」。圖/法新社
鹽田工人整理晒好的鹽磚。圖/法新社
桑葉和蠶寶寶。圖/法新社
尼日比爾馬附近的卡拉拉鹽田,如大地調色盤。圖/法新社
從事傳統蠶絲生產的土耳其女子杜曼,整理著桑葉。圖/法新社
傳統蠶絲業者杜曼處理蠶絲。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受到少子化影響,日本許多小型企業面臨找不到接班人的困境,政府警告,隨著人口減少和老化,最遲2025年全國小型企業中,將有1/3後繼無人,出現「大關門」危機。

橋本(Kiyoshi Hashimoto)在東京郊外的機械工廠裡,放滿了工作台、鑽床等機具,本應因為忙著生產而嘈雜不已,不過,工廠裡實際上安靜到你都能聽到他練習直笛的音樂聲。這座小工廠原本僱用了數十人,但是縮減業務後,現在只靠兩名兼職員工勉強維持著。

現年82歲的橋本早過了該退休的年齡,不過,他一直沒找到繼承者或買家,接下這個至今仍有忠實客戶的小工廠。他說,「如果我現在就關掉工廠,這一切都會白費」。

橋本的工廠後繼無人,是目前日本許多小型企業面臨的困境縮影。帝國數據銀行分析師指出,這個問題已經非常嚴重,讓日本企業面臨「大規模關門」危機。

日本政府2019年的一份報告估計,2025年會有127萬名小型企業主年齡達70歲以上,但他們的公司後繼無人,這股趨勢可能導致650萬個工作消失,日本經濟規模減少22兆日圓(約新台幣4.8兆元)。

到了2029年情況還會繼續惡化,因為屆時「嬰兒潮」世代邁入8旬之齡,也就是占日本小型企業主大多數的男性平均預期壽命,「我們知道肯定會有許多員工因此失去他們的維生工作」。

日本小型企業就像許多其他國家,通常是家族繼承或者由受信任的員工接班,但是經濟長期停滯,已令小企業對年輕人失去吸引力,人們偏好選擇城市生活、鄉村人口流失益加嚴重的趨勢,加上日本部分老一輩的人認為,把家族公司賣給外人很丟臉,寧可把公司清算,也不願尋找買家,都加重鄉村地區的小公司困境。

為此,日本政府已提出慷慨的誘因,鼓勵小型企業轉售,也有許多公司協助投資人尋找待售企業。日本顧問公司Batonz 2018年成立時一年媒合80個案件,現在年媒合案件超過1000筆,28歲廚師森本陸夫(Rikuo Morimoto)就透過媒合,低價接手一家40年的老餐廳,當起老闆。

不過,Batonz總裁神瀨(Yuichi Kamise)說,即使是這樣的媒合量,仍僅觸及有需要者的一小部分。他說,關門潮將意味著專門的工藝技術、獨特的服務以及原汁原味的餐廳料理食譜的消失,而這些是組成日本社會和文化的內涵,「缺乏繼承者將使日本獨特性日漸消失」,後果會是重創日本文化和觀光吸引力。

尼日採鹽人 力保百年手工晒鹽業

位於尼日東北部的比爾馬(Bilma),過去是沙漠駱駝商隊往來必經的一站,手工製鹽業十分興盛,商隊來此購買珍貴岩鹽,銷往撒哈拉和其他地方。然而,在武裝匪徒和走私者侵擾下,如今的比爾馬鹽業榮景不見,但是採鹽人仍在努力維持代代相傳的傳統產業。

在一片幾乎被沙丘包圍的綠洲邊緣,一個個坑洞出現在比爾馬的卡拉拉(Kalala)沙漠地貌上,數百年來,採鹽人以手工採鹽,在地上挖出數百個鹽井、注水,然後從岩石中溶出鹵水。採鹽人塔加吉(Ibrahim Tagaji)和另一名工人頂著高溫天氣,站在黑色、赭色的鹽井,拿著鐵橇敲下鹽塊,打碎後倒進椰棗樹做成的模子形成鹽磚,準備出售。

這種採鹽方式相當辛苦,客源卻不穩定。塔加吉說︰「有時候辛苦了大半天,收入卻少得可憐。」但是當地少有其他經濟機會,因此約半數居民仍以採鹽維生。

鹽區開採權和鹽價都由部落族長決定。族長阿巴里(Kiari Abari Chegou)致力宣傳比爾馬岩鹽優點,「海鹽要添加碘,避免碘缺乏。我們的鹽90%都已經含碘,所以可以直接食用,不需擔心生病」。

遺憾的是,外面的世界已經改變,阿巴里也承認「今非昔比」,在比爾馬所屬阿加德茲大區首府阿德加茲市花2000西非法郎(約新台幣106元)買一塊鹽磚,比大老遠到比爾馬討價還價更划算。

不過阿巴里仍夢想組成合作社,購買卡車運鹽,有地方儲存鹽磚庫存以利維持售價穩定,在這同時,他也在等待沙丘那一頭出現商隊,帶來生機。

和平絲 土耳其蠶絲產業新生機

多年來,杜曼(Emel Duman)在她家鄉土耳其哈泰省首府安塔基亞(Antakya)生產「零殘忍對待動物」的「和平絲」,今年2月哈泰省的致命強震,迫使她的蠶絲製作工作坊得從頭來過,但她也透過重新出發,為位於古絲路上的哈泰省找回歷史連結。

經營「Appollon Defne蠶絲」工作坊的杜曼和她幾乎所有員工的家,都在2月強震中毀了,現在她和家人住在工作坊,震後有大約100名一無所有的災民擠進這裡避難。57歲的杜曼一邊捲著手中精緻纖維,一邊說,「我得說服我自己,再從頭開始」。

一個個淡黃色蠶繭,是她這輩子以來從事的事業。她25年前開始做蠶絲時,位於古絲路的哈泰省傳統蠶絲製作工藝幾已消失,儘管繼續製絲,但是使用的是從中國進口的白色蠶繭,而非當地特有的淡黃色蠶繭。

杜曼苦苦尋找,終於在安塔基亞找到最後一個家蠶養蠶人家,她為養蠶,也種起桑樹,現在已有1萬5000株,孕育著數以千計的家蠶。不過,杜曼和哈泰省穆斯塔法凱末爾大學以及伊茲米爾(Izmir)的蠶絲生產專家共事,得知「和平絲」、或稱「不殺生蠶絲」(ahimsa silk)的製作理念,即生產過程沒有造成動物痛苦或死亡。她讓蠶蛹成蟲後自然破繭而出成為飛蛾,而非工業生產將蠶繭放入沸水中煮,殺蛹取絲。

杜曼找來國際移民組織(IOM)協助安排敘利亞難民到她的工作坊工作,努力重新開始,現在她正為「哈泰和平絲」尋求官方認證,並且申請原產地保護。在哈泰省強震前,約35萬人在當地的3000家紡織、製衣公司工作,現在人數僅剩一半,杜曼的「和平絲」正為震後重生的哈泰省找回傳統製絲工藝。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