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證不實 碳抵換商機10年首下滑

THE MERIT TIMES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35觀看次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各國尋求本世紀中葉達成淨零排放,「碳抵換」一度被認為今後具有千億美元商機且潛力無窮。然而因觀念不正確及認證不實頻傳,碳抵換市場去年首度出現10年來首度下滑。

碳抵換(carbon offsets)指企業和個人可透過付費支持或資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抵銷諸如搭飛機、生產運營等個人或企業活動所產生碳排。這使得碳抵換漸發展成一門全球新商機。

美國財經媒體引述彭博綠色(Bloomberg Green)分析2010年以來,26萬多筆登記交易數據發現,金融、航空及重量級產業,從市場購買碳抵換額度去年下滑17%,是10年來首見跌勢,且這還沒反映諸如大型碳抵換計畫倒台及相關弊端浮現等市場利空。

易捷航空 改用永續航空燃料

除碳抵換交易市場首見下滑,許多行業對碳權概念仍停留在向風力、水力和太陽能買綠電當作碳抵換。買綠電只是其中一項減碳,企業還是沒達成實際碳排抵銷,專家近年傾向排除再生能源的碳抵換額度,認為無助於實際減少整體碳排量。

一些曾熱中購買碳抵換額度的大企業紛打退堂鼓。英國廉航易捷航空(EasyJet)2022年9月宣布,公司2050年達標淨零排放不再以買碳抵消為主,改為諸如使用永續航空燃料等能實際減少碳排的作法。

此外,美國廉航捷藍航空(JetBlue Airways Corp)與大陸聯想集團等企業,也都把買碳抵換額度排除於公司的淨零排放政策。不過業者們卻沒停止出售自身碳額度,作為替其他還想從市場買碳抵換額度者服務。

換句話說,這些企業雖不再透過買碳額度追求淨零排放,卻仍出售自身額度供他人「買心安」。柏克萊碳交易計畫(Berkeley Carbon Trading Project)執行長海雅(Barbara Haya)直言「如同讓碳抵換的美意與減排脫鉤」。

全球經濟不佳 今年市場恐再減

相關問題與矛盾,凸顯碳抵換市場對達成淨零排放意義漸失。一是企業減碳作為不夠積極,只靠購買碳權額度來抵銷自身排碳;二是買到有瑕疵的碳抵換額度。

交易市場上已被揭露一些碳抵換專案減碳量不實。例如宣稱可封存多少碳,但技術上根本還沒落實,或聲稱保護多少面積森林免於砍伐,但這片森林本就不存在濫伐威脅,如此碳抵換就完全無助於淨零排放。

推廣碳抵換交易非營利組織Emergent創辦人布倫加登(Eron Bloomgarden)表示,去年他們在自願性碳市場看到的是企業信心減弱;碳市場管理公司Carbon Direct一項分析指出,買到劣質碳抵換額頻傳,加上全球宏觀經濟不利因素,今年的碳抵換市場交易恐進一步減少。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