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76】康利與塔斯納的新中年主張

THE MERIT TIMES
文/楊慧莉
字級
收藏文章
21觀看次
塔斯納以自己的成功事例呼籲社會正視年長者的創業實力。(示意圖)圖/Pexels
塔斯納創業,最開心的是,能在全球塑膠汙染危機之際,對地球做出小小的貢獻。 圖/VOA Learning English
康利將人類的中年比喻為即將破繭而出變成美麗蝴蝶的蛹時期。圖/123RF
康利有「現代長者」的封號。 圖/THE EMBASSIES
康利創辦「中年智慧學校」,協助學生明白中年不必是危機,也可以是一個等待破繭而出、蛻變成美麗蝴蝶的蛹時期。 圖/Creative on Purpose
塔斯納(左)與有工程和設計背景的朋友奧利瓦瑞(右)聯手創辦了乾淨能源公司「PulpWorks」。圖/Money
文/楊慧莉

拜科技之賜,現代人的壽命延長了,但遇上離晚年還很遙遠的中年,仍危機感襲上,好似人生即將停擺。不過,對於在人生不同階段成為企業家的康利和塔斯納而言,中年即將開啟人生另一個更美好階段……



破繭而出

康利重新省視40+到60+

奇普‧康利(Chip Conley, 1960-)是美國飯店業企業家和《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從創業到創校

二十六歲時,他創立了凱悅飯店( Joie de Vivre Hospitality);在擔任執行長二十幾年後,接受知名民宿出租網「Airbnb」的年輕創辦人邀請,協助該企業轉型為全球領先的飯店品牌。協助期間,康利的好奇心和智慧讓他獲得Airbnb的「現代長者」(modern elder)封號,也因此撰寫了他的第五本著作《除了經驗,我們還剩下什麼?》(Wisdom at Work: The Making of a Modern Elder),為不同世代間的合作樹立良好典範。

之後,康利創辦「現代長者學院」(Modern Elder Academy,簡稱MEA),這是全球第一間「中年智慧學校」,已有數千名來自全球各地的中年人在此重新想像、規畫他們的人生。他之所以創辦MEA,是因有著想扭轉中年給人負面刻板印象的一番美意。

中年是蛻變期

原來,康利有幾個朋友在中年時想不開,讓他意識到「中年危機」還真不是開玩笑,而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於是,他決定「新創」一種另類看法,顛覆一般人對四十、五十和六十歲這個年齡層的看法。

根據康利的研究,二十世紀萌生了人生三階段之說,而中年是其中之一。第一階段是一九○四年才出現的青春期,此時社會意識到發育中的人還不能算大人;另一個階段是有著退休金和社會保障、近一個世紀前才流行的退休時期,再過二十五年才有美國樂齡會。

依據其觀察,青春和退休這兩個人生階段都備受呵護,唯獨中年,並未受到敬重。不過,情況是「中年是二十世紀才認可、長達三十年的生命自然發展期」,只是背負了「中年危機」的負面聯想。

然而,有研究指出,我們對人生的總體滿意度從二十二或二十三歲後一路下滑,在四十五至五十之間觸底,好消息是五十歲以後我們會變得愈來愈快樂,即幸福指數與年齡呈U型曲線。

因此,康利主張,「或許我們該給予中年一個全新架構,它好比我們在兒童時期學到的從毛毛蟲變成蝴蝶的神奇蛻變期。」

五十後傳智慧

康利認為,人生三階段其實就跟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過程相仿。一如毛毛蟲在作繭之前要不停的吃,我們人類在年輕時也是瘋狂的消耗和生產。接著,毛毛蟲就會在牠又陰暗、又孤獨、卻也是改變形態的中年時期決定破繭而出,然後變成一隻讓人看了很欣喜的美麗蝴蝶。換句話說,毛毛蟲的生態是先消耗、在作繭後準備蛻變、成為蝴蝶後開始授粉。

康利建議,我們應重新思索中年,別再把它看成是危機,而是一隻等待蛻變成蝴蝶的蛹,等待著新的人生階段,將過去所積累的一切消解,準備變成一隻展翅高飛的蝴蝶,即在五十歲之後可以將我們的智慧像授粉一樣傳送給世人。

康利相信,如果我們能那樣看待中年,就會覺得年長這件事還滿酷的。而他的全球第一間「中年智慧學校」就是要協助學生明白中年不必是危機,也可以是一個等待破繭而出、蛻變成美麗蝴蝶的蛹時期。



重啟爐灶

塔斯納66創業成企業家

保羅‧塔斯納(Paul Tasner, 1945-)是「PulpWorks」的共同創辦人和執行長。「PulpWorks」專門生產可生物分解的包裝物。

化危機為轉機

同樣是企業家,但比起康利,塔斯納卻晚了四十年。儘管如此,他絕對是康利所說的那隻蛻變成自己想要模樣的「蝴蝶」。

原來,塔斯納在二○○九年耶誕前夕被炒魷魚了。當時,六十四歲的他在一間清潔用品公司擔任營運主任。遭資遣時,老婆和朋友還在公司外頭的一間餐廳等他,得知他沒了頭路,以為他在開玩笑。那晚,他們多數人都喝茫了。奇妙的是,塔斯納也開始覺得還好,「反倒是個機會可以好好想想下一步了。」

跟多數人一樣,「退休」也非他的人生選項。過去,塔斯納有四十年投入製造、包裝和分發的工作經驗,從中建立了很好的人脈。於是,他先轉任顧問,但一兩年後便熱情盡失。

接著,一個起源於他關心環境的想法開始生根──他想創業,開一間設計和製造可生物分解包裝物的公司,即投入「乾淨能源」行業。此事業可協助減少每年數十億磅的一次用塑膠包裝物因遭拋棄而汙染土地、河流和海洋,讓後代子孫免於收拾殘局。

成功創業背後

有了想法後,塔斯納隨即面臨了隨後而至的落實問題,如製造、發包、工作分配、專利、合夥關係、資金等,這些都是創業會遇到的典型問題,但對塔斯納而言,卻一點也不典型。他居住和工作的地點在舊金山,這裡如果想找資金,就要跟一些高科技產業的年輕人競爭。對此,他感到沮喪和害怕。

不過,塔斯納終究是排除萬難,於二○一一年與有工程和設計背景的朋友奧利瓦瑞(Elena Olivari)聯手創辦了「PulpWorks」公司。此時,他六十六歲,第一次成為企業家。

「PulpWorks」公司用百分之百的回收植物和紙漿製造包裝物。五年後,除了專利獲核發,公司營收每年倍增,而且沒有債務,還找到幾個從谷歌到金寶湯等知名大客戶。而塔斯納與夥伴的努力成果更贏得了二十多個獎項。但,最讓塔斯納開心的是, 他們在全球塑膠汙染危機之際,對地球做出了小小的貢獻。

塔斯納深感創辦「PulpWorks」是他此生做過最有意義和最有回報的工作。他從來沒對自己的工作這麼滿意且引以為豪過。對他而言,經濟報酬只是其次。他也清楚自己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奠基於四十年的工作準備,在適當時機將他先前的相關經驗、興趣和熱情做一次集結和發揮。

正視年長實力

回首創業之路,塔斯納認為最大的挑戰是銷售。他坦言自己對此並不在行,因此很羨慕厲害的銷售員,覺得銷售也算是一門藝術和科學。如果有人想聽取他的創業建言,他的建議是,找一個好的合作夥伴分享喜悅和共體時艱,並鼓勵創業者進入新的企業競爭,以獲得免費曝光機會和潛在獎賞。

另外,塔斯納的創業生涯裡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和驚喜。那就是,他成為有影響力的人,啟發了一些人,這是他從未想過的角色。對此,他有些受寵若驚。事實上,塔斯納因創業晚而成了年長創業者的開路先鋒。回想創業初期,他很想找到志同道合者,即同齡層的初次創業者,並與他們連結。可惜,他找不到學習榜樣。

而今,他成為先行者,也希望自己的成功例子能鬆動社會對年長者的刻板印象,「我們有個有趣的文化,期許人到了一個年紀就要打打高爾夫球,含飴弄孫,雖然我也很愛我的孫子,但我也想以有意義的方式貢獻給全球市場。」

另外,有研究數據指出,美國年長創業者開創新企業的成功率是百分之七十,但年輕創業者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八。這讓塔斯納更可以確定,年長者的創業潛力無窮,而他們的成就絕對跟三十歲企業家的成就一樣有意義、值得報導。再說,全球人口高齡化趨勢下,像他這種屆齡卻不想退休、仍想以創業貢獻社會的人只會愈來愈多。

因此,塔斯納自創新詞「七十位七十歲以上精英」,希望有朝一日也能跟時下流行的「三十位三十歲以下精英」媲美。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