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態 | 人間福報

生活

林芝宇 賴瑋婷 讓台灣雜草被看見

文/程憲 即便是家族在台灣已傳承數代的人,或是徒步、騎單車環台多次的人,相信少有人知道:原來台灣竟有200多種雜草可食! 2020年底,台北市延平北路三段大橋頭(延三市場)附近,一間老宅改造而成的「雜草町Grassland」正式掛牌開放了,在無處不文青又充滿設計感的空間中,充滿了青草晒乾和沖泡後的芳香,希望讓人在其間找回與土地的連結。 台灣雜草半數能入口 「雜草町」兩位創辦人林芝宇、賴瑋婷,悠然寫意的在町內或上課教學,烘晒各式經查證安全可飲的雜草;或拿著書法謄寫的茶單,向來客介紹多達101種台灣雜草茶;或讓出空間請專人來分享書香及各國旅遊經驗;或彈奏來自蒙古草原的馬頭琴,再隨性吟詠一段草原民族熟悉的「呼麥」(阿爾泰山脈一帶居民模仿自然界聲音的「雙聲」演唱技法)…… 參與其中的,有不少是上了年紀的老台北人,或隨口唱一段「思想起」的阿公阿媽,但更多的,是口耳相傳後尋覓而來的好奇年輕人,對雜草學內涵感到新鮮的年輕學子,以及自日本、香港慕名而來的眾多觀光客……並因而在國內各地進行駐村研究,去年9月更受邀前往日本西會津和松戶參與分享會和講座。 拜師式微的青草藥學 2014年,因為一趟單車環島旅遊而愛上台灣雜草的林芝宇,曾在南台灣跟著老師尋找各地特有雜草,也喚醒她幼時成長於彰化員林的記憶,於是創立「雜草稍慢Weed Day」,雖然平日在設計工作室,從事大學所學「視覺傳達設計」工作,但閒暇時全都在向青草藥師學習,同時找草、玩草、種草、晒草、喝青草茶…… 取名「雜草稍慢Weed Day」的喻意:除了希望日常生活中,日日有雜草相伴而活,更期待現代人在「稍微慢一點」的步調裡,與土地一起生活、一起脈動,隨興品嘗一杯充滿草香、淡而有味的不知名雜草茶。 好夥伴加入如虎添翼 「成立前4年,我經常到田野採草,學習製作青草茶,希望讓雜草被人『看見』,雖然創業過程收入微薄,但感受到土地的豐盛和愈來愈多的回響。」林芝宇最感謝的是,2018年,另一位團隊夥伴賴瑋婷出現了,兩人理念相同、一拍即合,賴瑋婷更向家族長輩,提議想將大橋頭伯公舊診所改造為文青小館。 嚴格說起來,兩人的相識,算是「千里有緣來相會」。 賴瑋婷的父母在國中時期,舉家移民美國。賴瑋婷是在美國出生長大,中學時,因為爸爸任職於美國一家國際企業,正巧被派任為台灣區負責人,那幾年,賴瑋婷在台北美國學校就讀,大學時則獨自返回美國一所女子大學讀哲學系。 「大學時必須住校,學校正好位於郊區,校內校外有很多天然的植物花草,我也因為喜歡在大自然沉思,愛上花草樹木……」賴瑋婷在美國讀完大學後,因為思念台灣,也覺得在台灣更能有所發揮,決定再度返台,從事藝術策展工作。 跟著媽祖遶境去採集 兩人相識後,決定辭職離開辦公室,除了環島採集野草,也遊走城市、鄉村與自然山野,環島拜訪各地小農家、有機農場、了解自然農法,並曾跟著大甲媽祖遶境路線採集沿線閒花野草,經過挑選、剪段、日晒,沖泡出一壼古早味青草茶…… 兩人並設計各種有趣的體驗課程、戶外活動和工作坊,透過親近大自然的方式,結合理念相近的組織和社團,引導人們認識周遭的雜草,重拾對土地的尊重,努力傳遞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真實卻又深不可測的訊息。 改造老屋為土地煮茶 為了全力推廣雜草學,兩人決定斥資將賴瑋婷家族的老宅,改造成「雜草町」藝文空間,做為推廣基地。然而就如眾所周知,想要改造一個閒置多年的老宅,光是清除充滿記憶的數代祖輩留存的器物及照片,擺平親友間的疑慮和建議,就是無比重大的工程。 所幸在兩人的堅持和努力下,「雜草町」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故事的場所,不但凝聚瑋婷家族親戚們的心,得到令評審驚豔的老屋新生大獎,更在疫情期間正式對外開放,實現兩人「為土地煮一鍋茶」的心願,也展現了她們對於傳承和創新的堅持。 天生地養的孕育配方 近3年來,林芝宇和賴瑋婷被外界形容是「採集藝術家」,她們曾和百年老校太平國小借用一塊校地,以隨風吹來及土地本身蘊藏的種子,種出「天生地養」的雜草,作為「土地孕育的配方」。 「不少人一看到草地,就會直接聯想到『有蛇』,其實蛇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之一,要在都市環境生存還真不容易。」林芝宇經常認養草木自由叢生的綠地,最受困擾的就是常被舉報「有蛇藏匿其中」,此外不少餵食浪貓浪狗的愛媽,常喜歡將食物放草地中,吸引貓狗群聚踩踏,也讓兩人困擾不已。 建立人與土地心關係 在台推廣雜草學近10年,林芝宇著有《雜草稍慢 Weed Day》小誌及《台灣雜草茶系列.土地孕育的配方》系列創作,希望能建立「人」與「土地」的心關係。 林芝宇說,在人們視野中並不起眼的雜草,其實擁有強韌的生命力和多樣的潛力,雜草在生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土地中的先驅植物,可為土地開路並維持生態平衡、增加有機質,是環境永續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林芝宇和賴瑋婷都認為,台灣的土地生態是被漠視和干擾的,也痛心台灣連原始深山都會噴灑除草劑,因此積極發起「當代採集」行動,透過雜草的認養行動,嘗試在都市中復育綠地,讓雜草能夠在各種土地上自由地生長,維護土地生態和孕育生物多樣性。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雜草的美感延伸到「草根筆」的藝術創作,以視覺方式呈現植物的原貌,同時透過飲食、採集和製作,讓人們親近雜草,了解到雜草的價值。 「雜草蘊藏台灣的百草文化,也是耐受性強,能夠維護生態多樣性的植物,與其丟棄,不如煮一鍋雜草茶,為土地發聲,讓大家了解雜草可以如此親近人。」林芝宇、賴瑋婷希望現代人,都能透過和土壤、植物、昆蟲、一陣風、一杯茶……的連結,重新體會到與土地相處的踏實感,重新連結上自然的生命力。

MORE

白海豚幼豚現蹤台海 民團籲關注生存危機

【中央社台北訊】海保署公布白海豚調查,目前幼豚加入。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媽祖魚保育聯盟今天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及各界關注白海豚的生存危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表示,針對瀕危物種,應該有緊急保育機制。 海洋保育署先前公布去年白海豚調查成果,目擊白海豚20群次,逾半數為育幼群,辨識個體29隻,推估族群成體數量約50隻,相信育幼群有利白海豚族群補充,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媽祖魚保育聯盟等民間團體,今天在立法院召開白海豚寶寶命名記者會指出,海委會最新調查計畫發現可以辨識的新生白海豚個體,為瀕臨滅絕的白海豚帶來一絲希望,希望政府、開發單位與社會各界可以更關注白海豚的生存危機。 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文魯彬表示,雖然有發現新的白海豚個體,但是白海豚仍然處於瀕臨滅絕的情境中,尤其是密集的海洋能源開發工程,水下噪音只是以聽力不暫時受損為標準,不足以保護瀕危的族群。 文魯彬指出,雖然海委會成立後,跟以前比起來有投入較多的資源從事研究、教育與推廣工作,但是必須要有更全面的保育政策,台灣白海豚才有可能克服這幾年密集的海洋工程環境影響。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表示,海豚是海洋生態的指標,如果台灣白海豚滅絕,也表示台灣西部沿海的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海洋保育跟永續漁業是一體兩面,跟白海豚一樣,漁業也是受到海洋開發的影響。 陳憲政指出,做好海洋保育就是永續漁業的基礎,海洋保育法應該要儘速通過,而針對瀕危物種,應該有緊急保育機制,避免如同白海豚保育工作一樣,至今無法讓白海豚脫離滅絕危機。

MORE

赤腹游蛇保育升級 改列瀕臨絕種保育類

【本報台北訊】過去常見於池塘、草澤、水田等淡水溼地的赤腹游蛇(Trimerodytes annularis),近50年來因棲地消失及農藥汙染等因素,導致族群岌岌可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將赤腹游蛇提升保育等級,由原本珍貴稀有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今(2日)公告生效。 林保署表示,赤腹游蛇過去廣泛棲息於台灣西半部低海拔溼地、草澤、水田及池塘等淡水域環境,1970年代以前被視為台灣常見的蛇種。然而因使用農藥及低海拔溼地、草澤等天然棲地陸續因土地開發而大量消失,赤腹游蛇於2008年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林保署指出,2009年委託專家學者進行為期4年的全台灣半水棲蛇類族群分布調查,發現新竹以南的赤腹游蛇族群恐怕在調查之前早已消失殆盡,而台灣北部殘存族群數量更是岌岌可危,分布更為稀少。 林保署說明,針對保育赤腹游蛇已和多個單位擬定保育行動計畫,同時推動的生態服務給付方案,是由政府提供「生態薪水」給協助維護瀕危保育類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生產者與在地居民,讓保育成本不再只由農民或在地居民承擔。 赤腹游蛇現已於2023年納入生態服務給付標的物種,只要在現存赤腹游蛇族群分布範圍之農牧用地,農地面積至少100平方米(0.01公頃)以上,全期農地維持蓄水,且全期農作不使用除草劑、具水生物毒性農藥、油劑與皂素類的防治資材,每年每公頃核發最高3萬元獎勵金;若進一步營造適合的棲息環境如埤塘等,經執行機關評估確認具備赤腹游蛇可棲息利用的條件者,每人每年再加發最高3萬元的獎勵金。

MORE

隱身於都市的祕境 洲仔溼地五色鳥繽紛現蹤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距離高雄左營高鐵站約10分鐘車程的洲仔溼地面積不到10公頃,卻有豐富的生態,蓊鬱植栽圍繞著溼地,這處被喻為「城市綠洲」的祕境是蟲鳥及爬蟲類生態的樂園,近日還有五色鳥現蹤,牠們像敲木魚「叩叩叩」的叫聲,讓不少路過民眾驚喜不已! 洲仔溼地的設置,當時以復育水雉為題,成功的讓「水雉返鄉」,漸漸地也吸引多樣生態棲息,不管是候鳥、水生植物還是蟲類,都豐富了溼地的樣貌,也成功的打造洲仔溼地成了大自然教室,更是戶外教學的據點。 高雄市工務局今(4/2)日指出,攜手保育團體的努力,洲仔已成了讓水雉安心成家的樂園,同時保留了許多台灣特有種生物,例如:水社柳、台灣萍蓬草及五色鳥等,豐富的水生、陸生植物和鳥類,讓城市綠洲富饒生命趣味。 特別是,走入洲仔溼地的環境教育區,池面上乍現台灣萍蓬草,綻放著黃色小花,還有著紅色柱頭點綴其中,非常美麗! 沿途步道兩旁偶見彷彿敲木魚「叩叩叩」五色鳥的叫聲,還可見水社柳佇立在步道兩旁。 圖/記者王淑芬 看似不起眼的水社柳,是台灣特有種紅擬豹斑蝶和黃領蛺蝶幼蟲的食草植物,更是不可或缺護岸固坡、水土保持的樹種,多元豐富的生態讓洲仔溼地更富生命力。 特別是五色鳥的現蹤,讓不少漫步溼地外步道的民眾在謐靜的林道旁,頻頻聽到「叩叩叩」的叫聲,仰望樹梢偶見色彩繽紛的五色鳥,令人驚喜。 工務局指出,洲仔溼地以生態工法營造,用「生態優先、人類為次」的理念做生態復育,估計區內有逾500種陸生植物及近百種鳥類,堪稱為一本動、植物活字典!

MORE

用同理心關懷 《小彌的奇幻之旅》盼減少人猴衝突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繪本《小彌的奇幻之旅-愛的體驗》中的主角小彌就像是動漫《神隱少女》中進入異境的千尋,在一個不同以往的陌生環境中成長,他逐漸學會待人處世之道,也學會了愛與被愛,就不再恐懼了! 統計顯示高雄壽山有約千隻的台灣獼猴,群居的獼猴習慣各據地盤,不過掠奪遊客食物者卻多隨機搶奪,致高雄市人猴衝突事件時有所聞。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一直在協助降低人猴衝突事件,也提醒民眾以同理心看待山上的獼猴,提醒登壽山的民眾避免食物外露,以防獼猴掠奪。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以3年的時間完成繪本故事《小彌的奇幻之旅-愛的體驗》,繪本講述不受關愛的小彌,後來變身體驗獼猴的故事,當他以同理心去關懷彼此和周遭事務後,不僅擴大了社交生活,也有了好人緣,感受到生活中的溫暖。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美吟今(4/2)日受訪表示,繪本沒有特別去凸顯人猴衝突事件,單純以角色的改變去關懷;慢慢地小彌在猴子的社群中感受到愛,也能以同理心去看待周遭的事情。 圖/記者王淑芬 協會還規畫繪本講座及贈送繪本給高市圖鼓山分館,邀文字及插畫師等人透過講座,分享創作歷程,同時也會提供民眾認識台灣獼猴生態及習性、科普知識,盼大家放下對台灣獼猴的成見,在故事中體驗獼猴的日常生活。

MORE

南華大學花旗木盛開 爆粉紅色浪漫花海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由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發起「百萬人興學」創辦的南華大學,以校園綠意盎然而享有「森林大學」的美譽,最近春暖花開,校園內的花旗木也綻放粉紅色的花姿。校方表示,花旗木俗稱「泰國櫻花」,浪漫的花海,讓師生心曠神怡。 佛光山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表示,南華大學腹地遼闊,校園占地約63公頃,綠色覆率高達73%,不僅擁有草原、樹林等景觀,幽靜典雅的校園,鳥語花香,生態豐富,充滿自然與人文之美,因此享有「森林大學」的美名。 南華大學不僅保存有高聳的原始樹林,也有綠地及生態池等,提供生物良好的棲息環境,校園景色怡人。最近盛開的花旗木,是決明屬落葉喬木,原產於東南亞的泰國、緬甸,盛開時只有花朵而無葉,頗似櫻花,因此又被稱為「泰國櫻花」。 校方表示,花旗木的英文名字叫Pink Shower Tree(粉紅陣雨樹),也有人稱它為「平地櫻花」、「珊瑚櫻」、「絨果決明」、「薔薇色木旃那」、「琴葉珊瑚」等名稱。花旗木剛開花時呈淡粉色,之後呈粉紅色,花期比櫻花長,住在校舍的學生說:「賞櫻不必到日本,打開門窗就看得到」。

MORE

海中拳王 雀尾螳螂蝦

文/朱莉雅 海底世界,美麗繽紛,最近屏東海生館展出一種在台灣附近海域捕獲、外形斑斕華麗的蝦子,兩隻「手」無時無刻像螳螂般輪流揮擊鐵拳,在海中行走時,常嚇得附近的蝦蟹貝魚類紛紛走避……真的不得不稱牠一聲「拳王駕到,所向披靡」…… 擁有如孔雀般美麗且讓人驚豔的海中生物,實際上居然是超級拳王,甚至被形容為「世上最兇殘蝦類」! 屏東海生館最近在館內台灣水域館觸摸池旁邊的海星缸內,展示一隻截然不同於海星的生物──「雀尾螳螂蝦」,其在海中行走時,彷彿就像孔雀開屏般美麗張揚、五彩斑斕,但四周的海生物卻紛紛走避,擔心一個不注意,就成了雀尾螳螂蝦鐮刀手下的掠食物。 五彩斑斕海底橫著走 學名為「蟬形齒指蝦蛄」的「雀尾螳螂蝦」,擁有漂亮如孔雀般的形體,從頭到尾各部位,由鮮豔的紅、藍、綠等多種顏色混搭而成。其身長可達18~30公分,身寬體長,雖然不是「橫著走」,卻十足不好惹。 「雀尾螳螂蝦」天生自帶捕食和禦敵利器,掠食足狀如可隨意屈伸的「鐮刀」,必要時可摺疊起來,變成一個實體的鐵錘,揮動時可發揮子彈般威力,快、狠、準擊碎甲殼類、貝類、螺類等動物的硬殼。 凶猛勾拳冒出電火花 其捕食方式,是伸出彈力十足的前螯勾,以50分之1秒的速度,狠很地往獵物身上敲下去,而且偷襲後還會不斷乘勝追擊,如同拳擊手般快速使用刺拳攻擊對手。其所產生的衝擊力,瞬間摩擦產生高溫,甚至能讓周圍的水冒出電火花,就連難纏的章魚也不是牠的對手。 「雀尾螳螂蝦」用來捕食的掠食足,是其發達的第二對顎足,前端則如錐子一般非常尖鋭,可以輕鬆刺穿動物的軟組織,根部則凸起加厚,可協助對獵物揮錘施力。不少潛水客不小心路過打擾到牠,護目鏡瞬間就被撞碎。 領域性強無影腳連擊 這種蝦類的領域性極強,個性也相當兇殘,公的母的都一樣,難怪會被視為動物界的「華麗殺手」。通常牠們會靜靜躲在岩洞或沙穴中,當察覺有獵物經過,便會出奇不意進行伏擊。 不過,生物學家認為,「雀尾螳螂蝦」骨子裡應該是個超級神經質的好戰分子,牠們之所以不斷揮拳,是因為牠只要看到眼前出現任何會動的物體或影像,都會想要挑釁攻擊、揮拳還擊,而且是無影腳般的瘋狂連擊,因此人們常在水族館看到牠不斷快速揮拳,原因即在於人影令牠忍不住「杯弓蛇影」了。 不適合有室友同一缸 所以雀尾螳螂蝦極不適合與其他水生物共養,就算體型相當或比牠大一號的水生物,也往往淪為其「拳下亡魂」,如果飼主把牠放進一個大魚缸,通常過沒多久,魚缸就剩下牠形單影隻,因為其他生物都會被牠想辦法滅掉,可見其不適合跟室友住在一起。 在深海中,「雀尾螳螂蝦」甚至會透過肌肉收縮振動,經由氣孔足發出隆隆聲,來捍衛領域及警告潛在的掠食者或其他物種必須「保持距離」。雀尾螳螂蝦還能夠檢測出水中的氣味,辨別來者是否可以掠食或偷襲。 雌蝦育雛期間不進食 雀尾螳螂蝦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包括中國大陸的南海及台灣海域,平常棲息在潮間帶到水深30公尺內珊瑚礁、岩礁或岩礫海域,22~28℃的水溫環境中,能在屏東海生館近距離目睹,看到的遊客都相當驚豔。 目前,動物學者對雀尾螳螂蝦的生長史,尚不很十分清楚,推估其壽命應在4~6年間。繁殖期間,雌蝦會產下幾萬枚暗紅色受精卵,為了保護後代的安全,雌蝦會一直在胸前「環抱」著卵,直到孵化為止 。過程中,雌蝦會對卵塊進行育雛、護理、清潔和充氣,幾乎都不進食。 僅可遠觀千萬別伸手 屏東海生館歡迎遊客可搭配每天3個時段觸摸池開放時間,透過解說員解說更加了解潮間帶生物,也可到一旁的海星缸,觀察穴居在沙地裡美麗的雀尾螳螂蝦。 但館方特別提醒民眾:若有機會在水族館看到雀尾螳螂蝦,千萬別輕易把手伸進玻璃缸內。曾有科學家下海捕捉時,即便戴著內裡刷毛的潛水手套,也被弄傷了手指,血流不止。帶回實驗室放在量筒裡,量筒也被其擊得粉碎,兇猛可見一斑。 全能眼 可360°轉動偵測 雀尾螳螂蝦的眼睛相當厲害,兩眼可以分別獨立運作,360°無死角的快速轉動、偵測感知周遭環境。複雜的複眼結構,可偵測比人類更廣域波長的光線。 雀尾螳螂蝦的眼睛裡,擁有12種可探測顏色的感光細胞,因此能看見12種原色。牠的獨特視覺能力,還能夠看到其他動物所無法看到的「另一個世界」──具備第4種類型的視覺系統,擁有能夠察覺左旋或右旋圓偏振光的能力,透過這種視覺系統,生物間可祕密地進行交流溝通,同時也有助於更快找到適配的另一半。 事實上,雀尾螳螂蝦「捕食」與「辨色」的兩種強大技能,也提供了人類科學家不少創作及發明的靈感,並因此做出了強韌度高的織品,以及能夠感知顏色和偏振光的超敏感相機……等仿生科技產物。 敲擊5萬次 鐵拳才損壞 「雀尾螳螂蝦」除捕食方式讓人大開眼界,牠也是世上攻擊速度排行第2快的生物,僅次於兵蟻尖長又有力的大顎。其速度之快,就算沒有直接命中目標,只要被其揮拳形成的衝擊波打中,海生物也會受傷不小。 從網路上流傳的影片中,可以看到牠像螳螂爪一樣伸曲足肢,瞬間施展「爆裂拳」,僅10萬分之1秒便捶爆所捕獲之螃蟹(甲殼類生物)的外殼……因此海中的蝦、蟹、貝類、小魚,沒有一類生物想和牠不期而遇。 驚人的是,雀尾螳螂蝦的「武器」重量輕且耐衝擊,大約敲擊5萬次後才會損壞。為了避免耗損影響戰力,雀尾螳螂蝦會透過周期性的蜕皮,來更新補強掠食足的硬度及強度。 蜕皮後的第二對顎足,武力值會暫時變脆弱,卻仍極具攻擊性,即使對入侵者搆不上什麼威脅,也夠對手嚇出一身冷汗了。等甲殼變硬後,雀尾螳螂蝦依舊是海洋世界中無可匹敵的拳擊手。 此外,其彈撞力具備撞裂水族缸的實力,專家提醒,喜好水生動物的人必須出動「防彈玻璃缸」才能安心飼養雀尾螳螂蝦,畢竟,過去真的有玻璃缸被牠彈破的紀錄。

MORE

靜待有心人

文/梁純绣 賞花一定得蒞臨著名的景點嗎?其實,尋常菜圃就有美麗的花朵,只是人們常忽略它們的存在。 一日,散步經過鄰居的菜園,主人正在澆水,我對她說:「園子裡的向日葵好漂亮。」她笑著回答:「那不是向日葵,它的顏色及形狀和俗稱的太陽花類似,但它是茼蒿開的花(圖1)。」哇!受教了。在我食物版圖裡,煮鹹湯圓必加茼蒿,就是沒想過、沒看過茼蒿會開花,那黃澄澄的色澤,真討人歡喜。 主人見我有興致,又和我分享芫荽綻放的花朵(圖2),一簇一簇的小白花,乍看像滿天星,繁星璀璨,十分賞目。 正欣賞芫荽花的標緻,飄來縷縷芳香,「香氣何處來呢?」主人說:「檸檬開花了。」檸檬開花?我這個城市佬,平日喝檸檬汁、嘗檸檬蛋糕,也是沒瞧過檸檬開花。趨前一探,更是撲鼻香,蜜蜂還正大啖其花粉呢(圖3)! 今天得以欣賞茼蒿、芫荽、檸檬盛開的花容,正驗證羅丹所說「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MORE

【草木堪為友】綠蔭如傘蓋的榕樹

文/德禪 榕樹是台灣常見的喬木,但要清楚辨認各種榕樹卻是件不簡單的事。榕樹有時是桑科榕亞屬植物的通稱,但有時也專指細葉榕(Ficus microcarpa)。榕屬,也稱為無花果屬,約有近800個物種,有喬木,有灌木,也有藤本,大部分是常綠植物。 這篇文章介紹細葉榕,也稱為正榕。株高可逾20公尺,樹皮灰白色,主幹粗壯而光滑,多分枝。枝幹具有多樹氣根,氣根接觸泥土後,能發育成支柱根;全株受傷時流出白色乳汁。 橢圓形單葉,互生,厚紙質或革質,全緣,葉基楔形,葉端有短尾尖突;葉表綠色有光澤,中脈明顯而凹下;葉背顏色略淡,中脈隆起。具葉柄,線狀披針形托葉。 春、秋開隱頭花序,在一顆小球似的隱頭花序內側同時有雌花、雄花和蟲癭花,外層像果皮的就是花托。 隱頭花序藉由榕果小蜂幫忙授粉,授粉後發育成球形隱花果,幼果綠色被白點,漸轉為粉紅色,成熟時轉為紫黑色,果序柄很短。果序單生或對生於葉腋,基部苞片宿存,被短柔毛。 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中:「榕樹,南海、桂林多植之。葉如木麻,實如冬青,樹幹拳曲,是不可以為器也;其本棱理而深,是不可以為材也;燒之無焰,是不可以為薪也。以其不材,故能久而無傷。」

MORE

解密植物 10年收集逾千種子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瑞士自然觀察家弗雷(Jonas Frei)痴迷研究植物,他從2014年走遍了歐洲、北美的花園、植物園及公園,只為了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各種植物家族,例如堅果、玉米等,10年來收集到約1000種植物種子,除了為每一顆種子建立數位檔案,還出版多本關於植物紀錄的書,讓更多人透過他的研究,知曉地球植物多樣性的魅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被稱為「玻璃寶石玉米」(Glass Gem Corn)的品種。若不是弗雷在網路平台分享真實照片,難以想像玉米竟宛如一顆顆天然的彩色寶石、光彩奪目。 透過出版書 推廣植物之美 住在瑞士北部的沙夫豪森(Schaffhausen)的弗雷自認是一名探險家。但當他在城市散步時,他並不是在尋找黃金或金錢,而是尋找稀有或是能輕易看見的各種植物。他表示,在52次城市漫步中,他見證了城市植物群的多樣性,以及大自然植物在不適合居住的環境中,所展現的適應性,「許多人從未發現,其實稀有植物就生長在路邊或是我們熟悉的街道轉角處」。 他寫了幾本關於研究植物的書:例如《野生植物之城》(Stadtwildpflanzen)、《核桃》(Die Walnuss)、《榛子》(The Hazelnut)等,許多插圖都是他親自繪製、觀察記錄的資料。弗雷表示,希望這些書籍裡面豐富的資訊,能成為植物愛好者,以及想接觸植物民眾的雙眼,讓他們看到家門口的美麗。 弗雷致力於讓科學易於理解,並在視覺上吸引普通觀眾。以《榛子》、《核桃》為例,他收藏且深入研究各項植物的品種、歷史及文化。 弗雷表示,這兩本書從植物群的角度描繪超過5000萬年的歷史,從最古老的化石到史前用途,再到現代堅果生產讓讀者明白,各個植物科/屬物種的植物,切開來的雙面照片都是獨一無二。 弗雷指出,榛果是冰河時期後最早在歐洲傳播的植物之一,滋養了歐洲大陸的古代人民。因此,榛果與人類有密切的文化聯繫,且在美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書是第一本透過詳細照片,展示所有栽培類型及雜交榛果品種的書。 戰勝白血病 重啟研究之旅 弗雷指出,城市植物群變化極大,並隨著人類的使用而演變,它們也是全球化及氣候變遷的見證者,「研究植物是我的目標,但我更想透過寫作以及呈現植物多樣性的美學,讓更多人容易理解這些知識」。 然而,弗雷的人生道路並不平坦。2021年他不幸成為白血病患者,即便如此他仍然沒有中斷研究,並在他的IG持續發布研究圖片,如今已累積10.7萬名粉絲追蹤。 近日,他剛經歷了化療及幹細胞移植的艱難過程,不過正如他對植物生命力的讚歎,他的鬥志及恢復力同樣令人敬佩,3月20日他在臉書宣布戰勝病魔,並稱有信心再度踏上研究植物之旅。

MORE
/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