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生活的佛教

文/星雲大師 一教二眾行三好,四給五和六度寶,七誡八道要趁早,人人都能成佛道。──星雲 這首四句偈是佛陀紀念館成立之初,我為成佛大道兩旁八座中國樓閣式的寶塔所作。這八座寶塔,代表佛教的「八正道」,不僅是出世解脫道的實踐法門,也是通往成佛的八條正確道路。 為了讓人方便記憶,進而認識生活中的佛法,我將這八座寶塔分別命名為:一教塔、二眾塔、三好塔、四給塔、五和塔、六度塔、七誡塔、八道塔。 一教,指一切的佛法都在人間,也是我畢生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二眾,意味著出家眾和在家眾同道修行,說明佛教為僧信所共有,兼具僧信平等之意。三好,希望這個社會人人都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四給,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也是所有佛光人的工作信條。五和,希望人人從「自心和悅」開始做起,接著做到「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最後能夠「世界和平」。 六度,就是佛教的六度波羅蜜,是菩薩修行的基本德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七誡,除了殺盜淫妄酒五戒,還要誡賭博、誡暴力。 八道,指佛陀的「八正道」教法,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比方說,對因果義理有正確的認識,就是「正見」;平日所思所想與佛法相契合,就是「正思惟」;與人交談說話都是慈顏愛語,讓人有信心,就是「正語」等等。 所以,佛陀紀念館的這八座寶塔,不僅涵蓋了人間佛教的本懷,也包含了信仰與道德的要目,是人生最平實而生活化的實踐法門。

MORE

星雲說偈--中道的生活

文/星雲大師 三間茅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閒; 莫作是非來辨我, 浮生穿鑿不相關。 ──唐.龍山 這一首詩偈是唐朝的潭州龍山禪師對自己悟道生活的描述。 「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閒」,龍山和尚過著茅屋粗食的生活,以智慧來觀照世情,故而他能夠看透世間功名利祿的短暫性,以及是非善惡的虛妄性,因此身心閒適安然,無有牽掛。 「莫作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不論世事如何紛擾惱人,他的心都可以如如不動,將世間的是非榮辱,淡然視之,無有相干。詩偈中顯示了龍山和尚已置世間的名利於度外,超然物外的心境。 相對於龍山和尚淡泊自在的人生,有的人過著「縱欲」的人生,沉溺於物欲的享樂,醉生夢死,可是也有人過著「禁欲」的人生,看待欲望如毒蛇,生活如槁木死灰。其實,不管是縱欲或禁欲,這兩種生活都有失中道。就像是種花,如果澆水過量,植物就會因根部腐爛而死,可是若是沒有澆水,也會乾枯而死,所以必須恰到好處。佛教既不推崇禁欲,也不提倡縱欲,反而主張過著中道的生活。 我們都是欲界的眾生,當然都離不開欲望。一味的放縱欲望,固然是不當,但是完全的禁止欲望,更加不可能。如果可以合理的節制欲望,並且將欲望導之以正,以善法欲讓自己上進奮發,這是最合宜的。 善法欲能帶來法樂,也就是精神上的快樂,這是世俗的物質快樂所無法相比的。 身心能安住於淡泊中,不論貧或富,都不會被世俗的名利牽著鼻子走,精神就能昇華,即使貧窮,心中依然富足法喜。

MORE

星雲說偈--知足天地寬

文/星雲大師 知足天地寬, 貪得宇宙隘; 豈無過人姿, 多欲為患害。 ──清.曾國藩 古人曾說,天堂與地獄的分別,在於知足或不知足。我們能夠擁有一顆知足的心,常存慚愧及感恩,懂得奉獻回饋,這是很重要的。 人若懂得知足,心就像天地一樣寬廣;若貪得無厭,宇宙世間就會變得十分狹隘。《八大人覺經》云:「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欲望太多,會助長罪惡,修行人必須常念知足,修道才能有所成就。 只是一般人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都希望錢財愈多愈好,名位、官位愈高愈好,因此在功名富貴的追求裡,虛度了寶貴的人生。世間的禍患、罪惡,往往是因心無厭足所致,不明白「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貪求到最後,又有什麼是可以帶走的呢? 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有一天化作一個老頭兒降臨凡間,路上遇到一個小孩,便問他有什麼願望。小孩說要一塊黃金,呂洞賓立刻用手向身旁的石頭一指,石頭瞬間變成黃金。小孩子愣住了,回神後,搖頭說:「黃金我不要了,我要你的手指!」原來小孩心想,黃金總有用完的時候,如果有點石成金的手指,想要多少黃金就有多少。人性的貪婪無厭,讓呂洞賓非常失望。 這首偈提醒我們,「貪」和「欲」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狹小醜惡。佛陀曾說過,通往人天的道路有三個條件:喜捨、持戒、禪定;通往地獄的道路也有三個原因:貪欲、瞋恨、邪見,這三種都屬於心理的疾病,不容易發覺,必須靠自己用心覺照。清朝曾國藩的這首偈語,值得我們深思、警惕。

MORE

星雲說偈--慈心護生

文/星雲大師 莫驅屋上烏, 烏有反哺誠; 莫烹池上雁, 雁行如弟兄。 ──明.方孝孺 這首《勉學子》是明朝學者方孝孺所寫的一首詩。意思是說,不論烏鴉或大雁,都與人類一樣有感情,懂得反哺感恩,也懂得相互尊重,以詩偈勸化世人莫濫殺生靈。宋朝詩人黃庭堅也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眾生雖然名字形體各有差異,但同樣都是世間的過客。 「莫驅屋上烏,烏有反哺誠」,小學生音樂課本裡,有一首〈老烏鴉〉的童謠:「 老烏鴉,年紀老,跳不動,飛不高,在窩裡叫,呀呀叫,呀呀叫;小烏鴉,年紀小,到田裡,抓小蟲,帶給媽媽,吃個飽,吃個飽!」這首童謠簡短易記,又能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擬人化的寫法,讓人深深感受到小烏鴉的孝心。 佛門一向提倡護生,尊重一切有情的生命。就如當初佛陀制定結夏安居的規矩,就是唯恐雨季期間僧侶外出托缽,可能會踩傷地面蟲類及草樹新芽。 還有民國初年,豐子愷先生出版的《護生畫集》,作品裡有許多生動感人的圖畫和故事,因此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建設之初,就邀請現代藝術家葉先鳴先生,將這些畫以立體浮雕來呈現,並經由陳明啟先生的彩繪,讓護生圖變得更具體、更鮮明活潑,目前已成為各學校戶外教學極佳的生命教育教材。 「莫烹池上雁,雁行如弟兄」,規勸人們勿濫殺池上的大雁。牠們在飛行時,如同弟兄一樣很有次序,不任意離群,很有團隊精神。或許有人會覺得雁走路慢,呆頭呆腦的,其實雁很有修行,不聒噪、不爭先恐後、按部就班,也很注重威儀。 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在飲食上也要對生命多加愛惜,不要將自己的口腹之欲,建立在其他眾生的痛苦上,就如《禮記》所云:「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不只是佛教徒重視護生,現在世界上有許多護生協會也在宣導「護生」的觀念,我們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其實也是在保護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空間。

MORE

星雲說偈--爭忙

文/星雲大師 但見雲忙水亦忙, 所忙不在稻粱桑; 芸芸更是忙無既, 彼此爭忙夢一場。 ──清.石蓮 清代的畫僧石蓮禪師,寫了這首詩偈,題名為「爭忙」。意思是說,人在世間上,每日汲汲營營為生活而忙,有的人為了爭名爭利而忙,可是忙到最後,終究是空忙一場,不過是一場夢。讓人不禁反思,這樣忙忙碌碌,究竟所為何來? 「但見雲忙水亦忙,所忙不在稻粱桑」,你看天空的飛雲、地面的流水,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之中。雲朵時而烏雲密布,忽而萬里無雲,真是變幻莫測,忙得不得了。流水忙碌地穿梭於大地,時而溪流淌淌,時而飛瀑凌空,甚至翻江倒海,也是千變萬化。無論是流水行雲,都是來去自如,無所戀棧牽掛,不像人們為衣食生計而忙碌。 古德說,縱有良田萬頃,但是一天能吃多少呢?再看看那些富賈,高樓大廈縱使有幾千間,躺下來睡覺的時候,也只不過是一張八尺長的床鋪而已。 但是人們總是不滿足於現況,不斷想著如何比別人更富裕、更幸福、更快樂。於是每天早出晚歸,與人爭忙,連跟父母、孩子說話,都沒有辦法騰出時間,所謂的富貴榮華真有那麼重要嗎? 有一次,佛陀來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當時佛陀還只是離宮修行的悉達多太子,尚未證悟。他手持著缽走在街上,頻婆娑羅王看見悉達多太子神采端嚴,氣宇不凡,便力勸悉達多當官。但是悉達多太子回答,自己既已捨棄世間的榮華而出家,便無法答應國王為官的請求。 「芸芸更是忙無既,彼此爭忙夢一場。」反觀芸芸眾生,為了名利奔忙,為了生活打拼,還要為了色身辛勞。老子曾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我們每天沐浴妝扮、抹紅戴綠,為了這個身體的吃飯睡覺,張羅忙碌,可說是無有安閒,忙得無有了時,到了臨命終時,什麼也帶不走,終歸是夢一場。 我們不妨自問:每天為了什麼而忙碌?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從中得到了什麼?又忙出了什麼意義呢?

MORE

星雲說偈--共結來緣

文/星雲大師 山川異域, 日月同天; 寄諸佛子, 共結來緣。 ──唐.鑑真 這一首偈語,是揚州鑑真和尚所作的詩偈。 唐朝時期,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到中國來,他們聽聞鑑真大和尚的佛學素養高深,便邀請他前往日本弘法。鑑真和尚一諾千金,為了履行諾言,歷經十二年的努力,六次的失敗,甚至幾乎危及生命,最後還雙目失明。有人勸他放棄東行,他慨然說:「為大事也,何惜生命!」意思是,為了弘揚佛法,為了將中華文化傳播到日本,怎麼能吝惜自己的生命!因此,歷經種種的磨難挫折,他依然不灰心,終於在六十五歲時抵達了日本。 那時候,鑑真和尚帶了四百多人東渡到日本,這當中有農業家、藝術家、建築家……,因此現今日本的建築、服裝、文字、繪畫、醫藥等,無不深受當時唐朝的影響,所以鑑真和尚被尊為日本文化之父。 他到了日本之後,不但創立了戒壇制度,傳授戒法,日本的聖武天皇、光明皇后,也都依止鑑真大和尚皈依、受戒,並協助鑑真和尚的弘法活動。鑑真和尚可說影響了日本佛教一千多年來的發展,除了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日本外,還影響了鄰近的韓國文化。 日漸衰老的鑑真和尚,在七十多歲的暮年,自知歸鄉無望,寫下了這首遺偈。前二句「山川異域,日月同天」,意思是他的故鄉在中國,而今越過重洋來到日本,雖人在異鄉,但是太陽和月亮仍然同在一個天地裡。不管中國也好,日本也好,他還是同在一個天下裡弘傳佛法。 「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希望所有的佛弟子們,彼此不要對立,要互相幫助;不要糾紛,要互相和諧;不要傲慢,要尊重包容。大家和平互助,共同在一個佛陀的信仰之下,再結來生的緣分,繼續將菩提種子播灑於世間。

MORE

星雲說偈--雪散月明

文/星雲大師 涅槃生死兩般名, 正眼觀來一性靈; 五蘊山頭雪散後, 大千沙界月長明。 ──宋.慈受懷深 「涅槃生死兩般名,正眼觀來一性靈」,涅槃與生死,雖然在名相和解釋上,有著許多的差異,但它們其實是一體之兩面。《圓覺經》云:「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這和慈受懷深禪師所寫的這首偈語,其意義非常相近,只要我們擁有徹見真理的智慧之眼,就能體悟「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 一般人常將「涅槃」解釋為僧人圓寂,也有人解釋為解脫。涅槃,有超越生死之意,也是修行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佛教印證真理的三種方法之中,就有「涅槃寂靜」這一項,意思是只要證悟實相,就能出離生死之苦。 「五蘊山頭雪散後,大千沙界月長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提到,菩薩在接引眾生時,必須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五蘊到底是哪五蘊呢?即色、受、想、行、識,在這五蘊當中,除了色蘊,其餘都是精神層面。很多時候,我們種種的貪瞋癡慢疑,都是從這裡開始的。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的誹謗,都始於貪心嫉妒。當我們的心,被欲望或妄想猜疑所覆蓋時,就像漫天的飛雪,遮天蔽地,整座山頭一片蒼茫,如南北極般,毫無生氣。 但是,一旦掃除了這些五蘊塵勞,就如同茶陵郁和尚所說的:「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就能有雪散月明的醒悟。

MORE

星雲說偈--方便法門

文/星雲大師 早上起來十念法, 夜晚睡前一炷香; 吃飯之前五觀想, 有無好壞不計較。 ──星雲 初學佛的人,有的人會說他平時很忙,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修行,以下提供幾個方便法門,大家不妨試一試。 「早上起來十念法」,早上醒來,先在床上念十口氣的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口氣,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兩口氣,如是十次。或者你漱洗過了,來到佛前合掌,獻上一炷清香,再念十口氣的佛號也行。念完十口氣,大約只須花上五分鐘,這是專門為工作忙碌的人所施設的方便法門。 「夜晚睡前一炷香」,晚上睡前靜坐十或二十分鐘,讓一天紛亂躁動的心回歸平靜,進而能夠感受到人格在昇華,心胸在擴大。你也可以利用這個時刻,省思觀照,自我革新。 「吃飯之前五觀想」,五觀想,即佛門裡吃飯時應做的五種觀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不生瞋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意思是提醒我們要時時心懷感恩、隨緣、離貪欲。有了正確的飲食觀,並時時保持寧靜平和、歡喜自在的心情,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有無好壞不計較」,人我相處常會因為「計較」而傷了和氣,甚至兩敗俱傷,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比方:好壞的計較、有無的計較、得失的計較、榮辱的計較,就算因計較而獲得了,也不算成功。一個豁達的人生,應該學習「不要計較」。 其實「修行」,就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起居飲食的生活裡。倘若我們每天能如實做到以上這四個方便法門,那麼就不會被侷限於只有念佛堂才能念佛,只有禪堂才能靜坐禪修,也不是只有在受惠時,才懂得感激報恩。在生活中,能隨緣不變,有與沒有,好與不好,都不去計較,才不會辜負我們學佛的目的。

MORE

星雲說偈--塵盡光生

文/星雲大師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宋.茶陵郁 這是宋朝茶陵郁禪師的悟道詩。意思是說:每個人原本都有清淨的本心,只因煩惱妄想而不能顯露;只要去除了妄心,就能回歸清淨的自性。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盞明燈,只要點亮心靈的燈光,光明就會來到,黑暗當下就會消失。 白雲守端禪師在楊岐方會禪師座下參學,可是他為人拘謹,缺少禪的幽默,久久都無法開悟。方會老禪師很掛念,有一天就點撥他:「你的剃度師父茶陵郁,當初是怎麼開悟的,你知道嗎?」白雲守端回答:「恩師是因為過橋時,不小心摔跤而悟道的,然後他作了一首悟道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方會禪師聽了之後,哈哈笑了幾聲,就揚長而去。 白雲守端內心十分忐忑,惶恐不安,心想:「我哪裡說錯了嗎?老師為什麼這樣笑我呢?」他每天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下。幾天之後,實在忍不住了,鼓起勇氣向方會禪師詢問原因。方會禪師就責備他:「你這個人真是沒有用!你看廟前廣場上,那些玩猴把戲的小丑,就是想博得觀眾的哈哈一笑。我才笑幾聲,你就終日惴惴,一點承擔力都沒有,怎麼開悟呢?」 所以,學佛要活潑、開放,不能呆板,呆板就會失去禪趣。禪是活活潑潑的,一揚眉一瞬目,一投足一言笑,都有禪的風光,只有靈巧的心才能與禪相應。 我們要能認清自己的價值,認清自己的佛性,那麼就不會輕易被世間的毀譽得失所影響。只要去除蒙蔽明珠(佛性)的灰塵,便能照亮我們的心,光照三千大千世界。

MORE

星雲說偈--逆向思考

文/星雲大師 他人騎大馬, 我獨騎驢子; 回顧擔柴漢, 心下較些子。 ──唐.王梵志 這首詩淺顯平易又帶著詼諧,還有幾分的諷刺。詩中說,看到別人騎馬,而我卻只是騎驢,回頭一看,身後擔柴走路的漢子,連個坐騎都沒有,一番比較下,總算覺得心裡平衡一點。俗話常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不及前頭的人,不過總是超越後頭的人,意思是勸人要滿足於現況,不要不知足。這世間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各有長處及短處,不必老是羨慕或嫉妒他人。比方說,成天埋首在實驗室裡的優秀科學家,他們有卓越的研究成果,為世人敬重,可他們或許羨慕鄉下的農夫,可以過著悠然自在、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 鑽石會跟石頭比大嗎?花草會與松樹比高嗎?溪流會與海洋爭廣嗎?他們都各擅勝場,各有所強,何必強加比較、自尋煩惱?人也是一樣,住平房的人看到別人建高樓,自己也不落人後,趕忙跟著蓋起高樓,結果根本住不了許多房間,反倒每天忙於打掃、清理,成為房子的奴隸,真是何苦來哉?還有人雖很有錢,不免有「人為財死」之厄;還有的人名氣很響亮,常有「樹大招風」之患;還有的人兒孫多、家業大,但是隨之而來的煩惱,相對也更多。因此,禪門裡有所謂的「參」,這就是一種「逆向思考」的思惟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世間事。如凡事都能轉個念頭來思考,可能我們所擁有的會比原來的更多、更豐富。就像我常說的:「以無為有」、「享有,不一定要擁有」、「老二哲學」等觀念,正是告訴大家不要在世間外相上去斤斤計較。我們應該比道德、比慈悲、比人緣、比心量,往自己的內在去計較、反省,很多無謂的煩惱當下就可以消弭了,天天都能自在歡喜。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