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雲出無心

文/星雲大師 天平山上白雲泉, 雲自無心水自閒; 何必奔衝下山去, 更添波浪在人間。 ──唐.白居易 這首〈白雲泉〉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任職蘇州刺史時所作的一首詩。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蘇州的天平山,有一個白雲泉,當地的景致清幽秀麗。天上的白雲隨風舒卷,地下的流水滔滔而逝,這樣的景象,對於終日忙於政事的詩人而言,不免對山間生活的恬淡安閒心生嚮往之情,欣羨著那樣與世無爭的境界。 白雲的去來自在,以及流水的閒適安然,正如隱者的生活。禪林用語裡,常以白雲來譬喻了無執著與自由無礙。我們待人處世,如果能像雲水般瀟灑自然,不刻意向外汲汲營求,而能向內觀照,就能夠自我肯定,如雲水般灑脫,無有罣礙。雲水,也就是一個解脫者的心境寫照,如白雲、流水般自在來去,無有牽掛,三千大千世界任其自在倘佯。 所以,「何必奔衝下山去,更添波浪在人間」,詩人觀望著直洩而下的山泉,衷心企盼著山泉不必急於奔衝到五欲六塵的世間,為世人增添不必要的紛擾波瀾。 一般人為了生活,難免四處東奔西走,辛勞奔波,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雲水隨緣呢?更別說是過著超然物外、逍遙自在的生活了。出家人又稱為雲水僧,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簡樸,不受物役,不為物累,如行雲流水般雲遊四海。 我們如果能學習出家人雲水的精神,無所求,不攀緣,就能不被世俗的繁華所羈絆拘束了。

MORE

星雲說偈--人間淨土

文/星雲大師 禮貌尊敬講愛語, 樂觀滿足生歡喜; 明理和平有自由, 慈悲包容慶安全。 ──星雲 常有人問:天堂、地獄究竟在哪裡?人間淨土又在哪裡?其實,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一念瞋心起,就像墮入熱惱的地獄;一念善心起,到處都是快樂的天堂。也有人說,淨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不一定,人間同樣可以實現淨土的理想,不見得非要等到死後才能往生淨土。 我認為淨土就在人間,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就是要我們建設人間的淨土。甚至,只要淨化我們的起心動念,就可以是淨土,如《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這個世界到底是善是惡?是好是壞?都是隨著每個人的心念來呈現的。心念清淨,國土就清淨;心念不淨,就成五濁惡世。 如果人人都奉行這首四句偈:「禮貌尊敬講愛語,樂觀滿足生歡喜;明理和平有自由,慈悲包容慶安全。」平日待人有禮,尊重別人,常說慈愛語;事事往好處想,知足常樂;對人講道理、不無明無理,慈悲包容他人,那麼人生就能自由、安全、歡喜。如此一來,人間何處不是淨土呢? 舍利弗尊者曾經疑惑的問佛陀:「十方諸佛都擁有清淨美好的淨土,為什麼只有佛陀您所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會是五濁惡世,不像是一個淨土呢?」佛陀聽了,微微一笑,即刻以足趾按地,大地剎時變為金色的莊嚴世界。佛陀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你看看,這就是我的世界!」 可見「三界唯心」,只要我們遵循這首四句偈所言,從待人接物裡,時刻淨化自己的心念,必定能將娑婆世界轉為美好的人間淨土。

MORE

星雲說偈--桃源春色

文/星雲大師 好風晴日滿谿山, 又到桃源盡處還; 流水落花攔不住, 幾多春色在人間。 ──宋.偃溪廣聞 宋朝的偃溪禪師所寫的這首詩偈,意思是說:佛法是無所不在,無處不顯的。正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翠竹,皆是妙諦;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只要有心去悟,哪裡沒有佛法呢? 「好風晴日滿谿山,又到桃源盡處還」,東晉陶淵明以〈桃花源記〉一文,描繪出他理想的桃花源,而偃溪禪師也藉由「桃源」,描述了一個修行者的悟道境界。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順著山谷中的溪流泛舟而下,欣賞四周芳草如茵、落英繽紛的景色,忽然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當下,來到了桃花源村,這不就像明心見性的過程嗎? 詩中隱喻佛法如同春日裡滿谿山的好風晴日,它的神機妙用,能化草木成碧,觸枯木成春,感動人心於無形,為人間留下無盡春色。就像參禪的人,必經過老實修行,一旦悟道了,就能將禪心發掘顯露出來。 很多人都希望禮請大和尚、大禪師來指導自己的修行,可是即使請來了,禪心還是他的,不是你的!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如何將自己的禪心發掘出來,這才是最重要的。 禪,離不開生活,不是閉關到深山裡就能有禪。我們要在生活中保有平常心,不起分別妄想,在語默動靜中修行,那麼食衣住行裡就會有禪。 「流水落花攔不住,幾多春色在人間」,我常將佛法比喻為水,因為水能滋潤眾生,也許你會說:「我沒有讀過佛經,不懂佛法。」可是你一定不會不知道水的重要性。沒有水喝了,會口渴難受;沒有水盥洗了,身體會骯髒;沒有水灌溉了,草木就不能生長。 有了佛法,就好像擁有自來水廠一樣,可以讓我們解渴、洗滌、滋潤、成長。當然,我們也可以將佛法比喻成美麗的桃花,花開了,可以為人間增添色彩;花謝了,一樣可以化作春泥更護花。佛法就是這樣無所不在。

MORE

星雲說偈--因中說果

文/星雲大師 法性本來空寂, 因果絲毫不少; 自作還是自受, 誰也替你不了。 ──民國.慈航 這是一九五四年慈航法師捨報圓寂時的遺偈,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自性本來空寂;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都存在因果的銀行簿裡,分毫不差;只能自作自受,誰都無法替你代受這些善惡果報。 我經常告訴大家,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以不信因果。你不信佛,佛祖並不會責怪或者降罪傷害,但是你不相信、不明白、不知道因果,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有因就有果,不想遭受惡果,就不要造惡因,因此佛門有一句話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在事情未發生前,就謹防不造下惡「因」,而一般人在造業時都無所畏懼,等到遭受惡報了,才懊悔不已,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有一個小偷去偷椰子,結果被椰園的主人發現,小偷狡辯說:「我又沒有偷你的椰子!你種的是『地下』的椰種,我摘的是『樹上』的椰果啊!」其實,如果當初沒有種下椰種,哪裡會有現在的椰果呢?很多人就像那個盜取椰子的小偷一樣,只看到眼前的果,沒有追究之前的因,以致頻頻造作惡業罪殃,猶不知悔改。 古德常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這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大至國家興衰,小至個人得失,追根究底,唯有「因果」二字才能解釋。如果深明因果,當看到山林河川遭受破壞,就知道大自然終有反撲的一日;看到兒童惡意的玩弄小昆蟲、小動物,就知道他長大之後,必然不懂得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未來將是社會的一大隱憂。 所以,我們必須謹慎規範自己的身口意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為將來受苦受罪的,終究還是自己,誰也替你不了!

MORE

星雲說偈--智慧之眼

文/星雲大師 參禪非學問, 學問增視聽; 影響不堪傳, 悟來猶是剩。 ──民國.虛雲 「參禪非學問,學問增視聽」,參禪不是以世間的知識學問所能理解的,如果一味向知識裡去求取,只是徒然增長我們眼耳視聽的分別心。 一九四九年我來到台灣,兩年後主編《人生》雜誌,深深感覺到:佛法的長篇大論都沒有人想看,反而寫一些居家之道、做人處事、趣談、小詩……,大家都很愛看,因為這些內容對他們的生活有實用性。 故而,我覺得不一定要講說深奧的道理才顯得有學問,說得通俗淺顯就會庸俗,人有時候還是得從簡單及生活化的道理中,才可以漸漸悟道。 日本的每一所寺廟,都有種植著韓國草的庭園,寺裡參禪的比丘,每天下午都會到草坪出坡,把枯草從枯黃處一根根捏掉。 或許有人會問,這麼麻煩做什麼?現在不是都有除草機,一下子就能剷平,既快速又整齊。其實不然!因為這就是參禪,是藉此訓練僧人們能夠集中意志、統一精神的好方法。 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時時保持正念,分秒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就不會被無明牽著鼻子走。一個修行人,如果只是從學問或表相下工夫,不肯往自己的內心深處看,那麼,任你經典讀得再多,蒲團坐得再久,也是枉然,就像古德說的「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 「影響不堪傳,悟來猶是剩」,知識學問所帶來的影響,可說利害參半。就像科學,一方面可以造福人類,另一方面也危害了人類。 所以,悟道了以後,才會驀然醒悟:知識學問並非是最究竟的,甚至有可能是多餘的,反而增加悟道的障礙。 參禪最終是為了悟道,悟道並不難,就如日常生活裡,我們也會有小小的開悟,比方說「原來是這樣啊!」「我知道了!」這些都是一種悟。 悟,就如同睜開了智慧之眼,有了慧眼,心中自然像明鏡般透徹,不會只局限在眼前所看到的外相,甚至能進一步看到全宇宙的因緣關係。我們每天能有一點小悟,總有一天必能大悟!

MORE

星雲說偈--聖凡之分

文/星雲大師 心生萬物隨識轉, 心有所主自能安; 人生際遇隨業轉, 視己經營聖凡分。 ──星雲 「心生萬物隨識轉」,心能生出萬法,萬法存乎一心,世間萬物都是隨著我們的心識所變現,如同《華嚴經》所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佛陀在世時,曾經拿出一顆隨色變化的摩尼珠問五方天王:「這顆珠子是什麼顏色的呢?」結果,五方天王說出來的顏色都不一樣。後來,佛陀將珠子藏起來,一樣展開手掌問:「你們再看!我手中的這顆珠子是什麼顏色?」 這時候,五方天王個個充滿疑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後說:「佛陀啊!您手上根本沒有什麼珠子,怎麼會問我們是什麼顏色呢?」佛陀說:「你們是多麼的顛倒迷糊啊!我以世間的寶珠示之,你們硬說有青黃赤白等色;我以真珠給你們看,可惜你們卻看不見。」這說明了心很容易被有形、看得見的物體所左右或限制,因而看不清實相。 「心有所主自能安」,我們若能管理好自己的心,做自己心的主人,自然能身心安住,不會隨外境所轉。 這也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修行的要訣就在一個「轉」字,自己的心能夠自我做主,就能轉逆境為順境,否則就只能徒然隨著外境團團轉,無有一刻的安寧。 「人生際遇隨業轉」,人之所以有貧富貴賤之分,是由於自身過去的行為造作,才會有不同的善惡果報,這並不是什麼神明所賜予,也非上帝所能主宰的。人生的際遇也是如此,無一不是隨著新業舊業、善業惡業而流轉於輪迴裡。 「視己經營聖凡分」,人雖然有聖凡賢愚之別,可是轉凡成聖的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的一念抉擇,切莫消極的隨業力流轉。我們應該積極經營這一期的生命,轉迷為悟,轉惡為善,開創美好的未來。

MORE

星雲說偈--活在當下

文/星雲大師 四面湖山鏡裡看, 樓船深浸碧波寒; 不知身在冰壺影, 可笑沉酣夢未殘。 ──明.憨山德清 憨山大師的這首詩,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如同「風吹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不要留戀過往,活在虛幻顛倒的假相裡。然而世人都歡喜住在物質享樂的生活,住在名聲、權位的虛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世界,這些都是會變化、不長久的,怎麼可能永遠擁有呢?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提醒我們,不要住在五欲六塵裡,要安住在「無住」裡。這裡所說的「無住」,並不是指沒有地方住,怎麼說呢? 就像我小時候出家,有人看到我就說:「好可惜啊,怎麼出家了?」他們以為出家就沒有家了。我心想,你們才可惜,我出家無家,卻可以到處為家,這間廟可以住,那間廟也能待,這不就到處是家了嗎?反倒是你們這些不出家的在家人,只要一天沒回家,家人可能就要牽腸掛肚了。 我與憨山大師相同,從十二歲起就過著出家的生活。我在二十三歲隨著僧侶救護隊來到台灣,憨山大師則是二十四歲開始參學四方,其隨身的物品就只有一個缽,他自謂「只此一缽,可抵萬鍾厚祿矣!」因此將當朝皇太后所賜與的財物,全部用來施貧賑災。他這一生知足淡泊、不慕榮利,深知榮華就如「四面湖山鏡裡看,樓船深浸碧波寒」,江海上那些氣勢壯闊、雕工精湛的樓船,就好比是鏡面裡的幻影,隨時有可能消逝不見。 「不知身在冰壺影,可笑沉酣夢未殘」,由於憨山大師身處亂世,歷經人生的起起落落,他這首詩流露出老婆心切的大慈悲,懇切想喚醒還在紅塵迷夢裡沉浮的世人,不要再耽溺於不切實際的幻夢,應該認真活在當下,才是明智之人。

MORE

星雲說偈--清涼月

文/星雲大師 華頂峰頭月倍明, 石梁橋下水偏清; 能持一滴來淡海, 猶勝曇花盞內生。 ──明.憨山德清 這是明代的憨山大師在登上浙江天台山之後,因內心有所感悟而寫下的一首詩偈。 詩中所說的華頂峰,是天台山的最高峰,六朝時期,智顗大師曾棲止在天台山,後世稱其為天台宗開宗祖師。 「華頂峰頭月倍明」,在寧靜的夜晚裡,登上天台山最高的峰頂,四周層層相疊的山巒,在明澈的月光下,恍如蓮花瓣明淨無瑕。望著夜空中皎潔的明月,白晝裡熙來攘往的紛飛思緒,彷彿也被月色洗滌得清朗澄淨。 「石梁橋下水偏清」,從山頂往下俯視,有一座千年的石橋,潺潺的流水聲,在月夜裡隱約的低迴著。橋墩下的流水,被天上的明月一映照,看起來是那樣的清澈沁涼。 「能持一滴來淡海」,此時此刻,若能掬起橋下一滴清涼的水,就能澆息我們心頭的熱惱,讓心如明月般曠達通徹。 「猶勝曇花盞內生」,只要明白了本自具足的湛然佛性,就能永久放下所有的妄想和執著,勝過只能短暫一現的盞內曇花。這一首詩的意境,就像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夜睹明星時所體悟的心境:「奇哉!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二六時中,吾人倘若能夠摒除妄想雜念,念念分明,心就可以如「一朝風月,萬古晴空」般的清淨明朗,如流水般的澄澈清涼,遠超越在世間享受五欲六塵的短暫快樂。

MORE

星雲說偈--近墨者黑

文/星雲大師 猶如在於魚鋪上, 以手執取一把茅; 其人手即同魚臭, 親近惡友亦如是。 ──《佛本行集經》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善友交往,能夠得到利益;與惡友交往,則會有過失。《善生經》裡提到,有四種值得親近的善友: 一、見非即來勸止:這一類朋友行為正直、品德高超,可當成學習的模範。當我們有過失時,他會勸諫並指點迷津。 二、有同情慈愍心:這一類朋友有同情慈愍之心,當我們獲益時,他為我們歡喜;當我們犯錯了,會替我們擔心憂急。 三、樂於助人:這一類的朋友樂於助人,我們害怕時,他給予安慰;懈怠偷懶時,會給予提攜;有難時,會給予幫助;苦悶時,會耐心聆聽,給予忠告。 四、苦樂不相棄:這一類的朋友做人忠誠,不因榮華富貴或貧窮下賤,其態度就有所改變。甚至我們遇到了災難,他不會捨離,還會挺身相助。 另外,有四種我們應當遠離的惡友: 一、貪欲而假畏伏:這一類的朋友只看重利益,甚至還會假意順從,一旦達到目的,態度就判若兩人。 二、有所求而說美言:這一類的朋友只會講好聽的話,並不會規勸我們。交朋友只想獲得好處,當朋友有難時,就開溜了。 三、諂諛而敬順:這一類的朋友見有善事,不會協助;見有利可圖之事,便趨承逢迎;對於有義無利的事,則立刻抽身。 四、有圖樂而來:這一類的朋友只想與你吃喝玩樂、賭博遊戲、歌舞觀聽,這種酒肉朋友,是損友、佞友。 《佛本行集經》的這四句偈說明:親近惡友,猶如在魚鋪上抓一把茅草,手立刻變得如同茅草一樣,充滿了難聞的魚腥味,結交惡友的下場也是如此。 因此,交友時要注意對方的品性,慎擇來往的友人,尤其是惡友,可能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慎勿結交啊!

MORE

星雲說偈--是非憎愛

文/星雲大師 是非憎愛世間多, 仔細思量奈我何? 若能了此心頭事, 自然證得六波羅。 ──《指月錄》 這個世間上最多的就是憎愛是非,真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可說朝朝有,顯示人不但喜歡說是非,也喜歡聽是非,更喜歡傳是非。「是非憎愛世間多」,這世間的是非憎愛如此之多,人的愛憎心,又特別強烈,對於喜愛的就心生貪愛,不愛的就起瞋恨,甚至「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所以世間才會永無寧日。 一個修行人,面對世間的是非憎愛,應該如何自處呢?最重要的,不管外境如何起伏變化,自己不要被是非憎愛所左右,不要因為聽到一句話就激動,遇到一些逆境就把持不住,自己要培養一些定力,增長一點智慧。 其實,換個角度想一想,「仔細思量奈我何?」是非又怎麼樣?憎愛又怎麼樣?這些一時的情緒都會過去,如果我們能夠進一步深思,就能將是非憎愛統統拋到一旁。 日常生活裡,待人處世時,不要輕易被人家的閒話所動搖,不要隨便為一點名利所左右,更不需要為了感情愛憎而在意,不妨以「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的心情來看待世間。不論世間如何變化,我就猶如木頭人看花、看鳥一般,不為外境而動心。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與人相處,不必太過斤斤計較,把心量放寬,很多事都不計較、不比較,就能隨緣、隨他、隨心、隨遇,人我之間就容易調和。將心頭的是非愛憎都了卻,就能證悟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圓滿自己的菩薩道。 布袋和尚的這一首詩偈,啟示我們:面對是非憎愛,心要能如如不動。對於是非,要做到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自然是非就無法興風作浪。此外,要學習菩薩的精神,以忍讓寬容之心來待人,自然人我相處就能和諧無諍,世間也就太平無事了。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