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 真實的心

圖/妙顯 只個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萬境生, 一切不如心真實。 ──唐.布袋 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但不見得人人都認識它。 人,往往重視自己的身體,平常要給它營養、要為它保健、美容,要為它清潔,還要照顧衣食住行一切所需,卻忽略了自己的這一顆真心。 我們的真心就如虛空,它是生命的本體,一切現象都由心所生。經典裡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都是說明了心的作用。心,無形無相;雖沒有形相,當它隨緣應物時,卻又無處不是,無時不有。沒有修心,沒有養心,就會任由心去造業、妄動,所以心也有「心如盜賊」、「心猿意馬」等的譬喻。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座意念的工廠,當我們一念真心起,上可以成佛;當心被五欲六塵遮蔽,一念妄心起時,下也可以墮到地獄、餓鬼、畜生,我們成聖、成凡都由它,一個人的善惡、迷悟、成敗,也都在一念之間。 十方世界中,沒有什麼比我們的真心更為靈慧的寶物了,假如沒有好好照顧它、使用它,非常可惜。因此,人生最要緊的,就是不要任由我們的心在生死煩惱的大海裡輪迴流轉,要讓它回到自己的老家,體證自己的佛性本心。 這顆心是「縱橫妙用萬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實」,世間上,擁有妻子、兒女、田園、屋宅,擁有權勢名利甚至一切財富,終究都不是自己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這顆心。人生大限一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有功德即受福,沒有功德則受苦,心都會替我們做裁判,心,才是最真實的。 《從容錄》中,描述了一段韋將軍參問玄沙禪師的公案。 韋將軍問玄沙禪師:「什麼是『日用而渾然不知』?」玄沙禪師隨手拿起桌上的果子招待他。將軍吃完了以後,又再問一次:「禪師,到底什麼是『日用而渾然不知』?」玄沙禪師看著他微笑說:「這就是『日用而渾然不知』啊!」 人心日日用,我們又何嘗知道我們當下的這一念自性清淨心呢?佛法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無非是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要能提起正念,反觀自心;面對世俗的種種誘惑,也要能不為外境所動搖,能夠如此,自然能找到自心,做自己的主人了。

MORE

星雲說偈水清珠現

探珠宜靜浪, 動水取應難; 定水如澄清, 心珠可自現。 ——〈坐禪儀〉宋‧宗賾慈覺 現在的社會,各種亂象叢生,人處在動盪不安的生活裡,往往容易感覺到精神空虛,好像失去了自己。因此很多人終日忙碌地向外求取,也有不少人學習參禪打坐,希望藉此讓自己的心靜定下來,即所謂「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你求,向己求」。如果能將參禪打坐的風氣普及於社會,對個人的修養固然有幫助,對改善社會風氣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力。 宋代的宗賾慈覺禪師在〈坐禪儀〉裡,有四句偈說:「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如澄清,心珠可自現。」意思是:要到大海裡採集珠寶,必須等待風平浪靜,水面澄清時,才能探尋得到珍寶;海水波濤洶湧的時候,是找不到的。我們的心就如同海水一般,每天隨著風浪浮動不已,動盪混濁,內心的般若智慧也無法顯現。 「動水取應難」,要汲取動盪、流動中的水,並不容易;要等到水靜止不動了,才好把它盛裝起來。在日常生活裡,假使一個人常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中,要想進一步了解人生的意義、獲得人生的真理,是很困難的。 「定水如澄清,心珠可自現」,參禪入定的那顆心,就如靜止的流水一般,如果能能讓心中的水平靜下來,內心澄澈無波,珍寶自然會顯現出來。 一般人認為學習禪法,一定要像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參禪」,其實不然!六祖惠能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說明了禪不是從坐臥的外相去計較,你會禪,行住坐臥,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一舉一動之間,都可以頓悟,都可以明心見性。 因此,學習參禪打坐的人,首先要讓身靜止下來,進而觀照內心。如果心能靜定一處,心如止水,自然可以開啟智慧,找回自己的真心本性。〈坐禪儀〉的這四句偈,對於想要靜心修持、參禪打坐的朋友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入手處。

MORE

星雲說偈--得聞佛音聲

文/星雲大師 寧受無量苦, 得聞佛音聲; 不受一切樂, 而不聞佛名。 ──《念佛三昧寶王論》 這首四句偈可說與佛教的另一首偈語:「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一個人就算活到一百歲,卻不知道世間生滅的原理,還不如生一天,知道緣起緣滅,深刻明白佛法的真理,這個比較重要,所以此偈才說:「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 即使承受無量的諸苦,只要能聽到佛的音聲說法,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知道自己從何處而來,往何處而去,能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以後就不會辛苦了。故而就是現在受苦很多,也渴望能夠聽到佛宣說的法音。 「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不願身處在享樂的環境裡,天天快樂享受,卻無法聽聞佛的名聲,聽不到佛法。因為當下雖然很快樂,以後卻是痛苦的。就如同天界的天人,雖然在天上享福,想吃什麼就有得吃,想穿什麼就有得穿,似乎福樂無窮。可是一旦福報享盡,就會「五衰相現」,出現譬如腋下流汗、身體發臭、不樂本座等衰亡之相,然後墮落到人間,繼續生死輪迴。 在娑婆世界裡,雖是多災多難,有很多的辛苦、很多的委屈,不過卻有佛法可以聆聽,有佛道可以修持,有善知識可以親近,就是受一些苦,也不算一回事。 只要能挨過這許多人生的關卡,就「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會找到自己的佛性。假如只知道天天享受人間的欲樂,而沒有佛法可聽聞,未來是很可悲、很可怕的。 人生的意義在哪裡?就在於有沒有佛法,只要有佛法就會有辦法。比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有四攝法、三法印……,有了佛法,就足以令我們享用不盡,一切困境都有辦法解決。《念佛三昧寶王論》的這四句偈很有意義,值得細細思惟、奉行。

MORE

星雲說偈--一念彌陀

 一念彌陀即往生,往生淨土是無生;無生究竟金剛位,偏本願他力所成。 ──《器朴論》佛教的各宗各派,在義理、修行上各具特色,彼此又能相輔相成,彰顯佛法奧義。其中,淨土宗主張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即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人間,登陸月球必須耗費許多時日;可是到極樂世界,只要一心不亂,一念就能超越無限、無量、無邊,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比光速還快,就可以到達目的地。  「往生淨土是無生」,西方極樂世界最為殊勝之處,在於沒有生死的恐懼、擔憂。儘管我們生活的這個世間有多麼可愛,周遭的人事物多麼令人感到歡喜,但也只能讓人短暫停留。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到了臨命終時,不管你如何留戀、喜愛、耽著,都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人一出生,兩手空空而來,離開了世間,也是兩手空空而去,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生死死,帶來的只是無量的痛苦憂惱。  「無生究竟金剛位」,無生,就是不生不死、不動的境界;極樂淨土就是一個清淨、無生的世界。那裡沒有男女性別的煩惱,沒有經濟的憂慮,沒有交通事故的發生,沒有八難三塗的侵擾,等於置身在堅固如磐石的金剛位,生活安然自在。  反觀這個世間,寒暑會動搖我們,飢餓、飽食會動搖我們,人情的冷暖、好壞,也不斷地左右著我們,讓我們終日不得安寧。  「偏本願他力所成」,若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靠自力念佛,也必須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我們也有意願前往,所謂「信、願、行」如此因緣具足,必能得其所願!

MORE

星雲說偈 四種法財

乞者不逆,廣結善緣; 於所施物,不生愛惜。 恆願眾生,獲多財寶; 捨離諸見,順於正信。 ──《大寶積經》 財富,是人人所希求嚮往的,人的一生,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為賺錢而努力。佛教對財富的看法,是教我們對金錢不要過於戀慕追求,但適當的淨財對己對人都有幫助,所以也不絕對排斥。在《大寶積經》裡,佛陀告訴我們四種獲得財富之法: 「乞者不逆,廣結善緣」,凡是向我們乞求幫助的人,不要違逆他、拒絕他,應該滿足他的需求。人間最可貴的不是金銀財寶,從喜捨中得來的快樂,才是最可貴的。 「於所施物,不生愛惜」,對他人施與錢財物資,最重要的是心甘情願,歡歡喜喜的給人,能夠做到皆大歡喜,功德最大。如果布施之後感到可惜,或期望對方歡喜接受甚至有所回報,那就不是究竟的布施了。所謂「喜捨、喜捨」,「捨得、捨得」,歡喜布施他人,自有所得。 「恆願眾生,獲多財寶」,心中恆常發願,要以關懷眾生的心,滿足眾生的種種需要;所有的眾生都能「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眾生都是離開煩惱、離開痛苦,獲得財富、獲得滿足,這是我們每天要祈願的。如果我們的心中都是關懷別人,自己的人格也會日益昇華;時時幫助他人,自己的道德必能有所增進。 「捨離諸見,順於正信」,人往往都有自己的見解、看法,這些見解有時候是對的,有時候是不對的。尤其我們常常在「有」、「無」,「你」、「我」的上面計較、執著,有時候在「色法」(即世間的物質)上計較,有時候在「心法」裡面計較,所以人的執著,不是執著身就是執著心,甚至執著於自己的思想、見解等等,這些都是不當的。所以要「順於正信」,要有正見、正信,才有正當的人生觀。 什麼是正見?佛法裡的三法印、八正道、四聖諦等,都是我們的正見,能幫助我們認知時空、調和人我關係、通透事理因緣,這是比世間珍寶更可貴的財富。擁有財富,最可貴的是利益他人,讓財富發揮最大的效用。如果不懂得利益他人,再多的財富都沒有意義。這四種「法財」,值得我們深思。

MORE

星雲說偈--如何布施?

 悲心施一人,功德大如地,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 ──《大丈夫論》「悲心施一人,功德大如地」,我們平時幫助別人,可以用金錢、用力氣,或者用善美的語言去鼓舞人,只要是真心給人的,都是布施。佛經有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就是給人幸福快樂;悲,即幫助人去除痛苦。能以慈悲心行布施,猶如大地能滋養、成長萬物,其功德無量無邊。  「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假如你布施不是為別人,而是希望自己得到好名聲,或者希望對方加倍回報等,凡是心存冀望回報的心,表面上看來是給人,實際上還是為了自己。  像這樣「為己施一切」,會有好報嗎?還是有,只是「得報如芥子」,功德是很微小的。所以,布施不在於金錢的多寡,也不在於對象有多少,重要的是布施心態。一個人若能心誠意正,存著恭敬心、廣大心、清淨心來行布施,功德很大;如果是為了個人的私心私欲行布施,功德就很少了。  布施心態會影響功德的多寡,而布施的對象,依其層次也有不同的功德。在《四十二章經》裡說,供養五百個普通的人,不如布施供養一個有信仰的人;布施五百個有信仰的人,不如布施一個聽經聞法的人;布施五百個聽經聞法的人,不如布施一個有修有證的人;布施五百個有修行證悟的人,不如布施供養一個普利人天、樂於助人的菩薩。  布施猶如播種,幫助一個有德行的人,也許這個人現在沒有什麼成就,不過他有未來性,將來他有能力會懂得回饋社會大眾;反之,幫助一個心態不正或品德有缺失的人,如果他沒有從善的方向去走,反而做出危害社會的行為,那就有所不當了。因此我們布施行善,必須謹慎留意!

MORE

星雲說偈--蓮栽淨域

四蛇同篋險復險, 二鼠侵藤危更危; 不把蓮花栽淨域, 未知何劫是休時。 ──元.中峰明本 佛經裡有一則譬喻:一個旅人在曠野中行走,忽然後面追來一隻老虎,旅人面臨生死危險,焦灼得不知到何處躲藏時,眼前看到一口枯井,旁邊掛著一根樹藤,他毫不猶豫地攀著這根樹藤往下爬去;快到井底時,卻發現井底有四條毒蛇正向他昂頭吐信。 旅人心想:不行呀!這怎麼能下去呢?還是攀住樹藤不下去的好。他雖然暫時獲得了安全,卻又看到井口有黑、白兩隻老鼠在咬囓樹藤。旅人一想:不好了!如果這條樹藤被咬斷,跌下去粉身碎骨事小,被四隻毒蛇咬噬就太可怕了!正在恐懼憂駭的時候,井口「嗡嗡嗡……」飛過一群小蜜蜂,滴下五滴蜜,他一嘗,很甜蜜呀!一時之間竟然忘記自己身處險境。 人生在世,誰能沒有無常風的逼迫?誰會沒有煩惱障的煎熬?我們躲到無塵染的枯井裡面,一根法藤就是我們的生命線。 我們攀附佛法的生命線過活,可是下面有比喻地、水、火、風四大的四條毒蛇,正伺機吞噬我們的身體;上有黑白兩隻老鼠咬囓著我們攀爬的樹藤,如同白天和夜晚,晝夜不停地耗損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生命一點一滴慢慢減少。就在這危險時刻,代表財、色、名、食、睡五欲的五滴蜜使我們貪戀其中,暫時忘記了危險。 所以,「四蛇同篋險復險,二鼠侵藤危更危」,如果我們「不把蓮花栽淨域」,不廣結善緣,不及時修持,不為人服務,不給人間歡喜,那麼「未知何劫是休時」,萬劫不休地六道苦海裡輪轉生死,什麼時候才能夠超脫呢?

MORE

星雲說偈 -- 廣結善緣

不起毀謗惡法, 常行慈悲本法, 修身修口修心, 供養廣結善緣。 ──《須摩提經》 常言道:「做人難,難做人,人難做。」做人果真如此困難嗎?未必如此!如果凡事都要為自己據理力爭,不顧別人的感受,人確實難做;能夠處處寬以待人,反求諸己,做人又有什麼困難呢? 「不起毀謗惡法」,做人的基本修養,要先守好口業。對於好人好事、聖賢善者,不可以妄加毀謗或者自讚毀他。看不慣人好,就心生嫉妒、惡意破壞、惡口毀謗,這些都是惡行,行惡法者必定招感惡果。 「常行慈悲本法」,慈悲沒有敵人,要時時奉行慈悲,如佛陀說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言談舉止,只要合乎慈悲的就是佛法,否則不管行什麼樣的法,都不名為佛法。所以是不是佛法,就看它合不合乎慈悲。 「修身修口修心」,衣服破了,縫補過後,就能再穿;桌椅壞了,修理好了,就能繼續使用;身口意有了毛病,必須勤於修正,就能淨化心靈,人格增上。 「供養廣結善緣」,要想莊嚴自心,必須廣修供養。佛教有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已學佛道,更要廣結人緣。生活處處給人歡喜、給人利益、給人方便,當我們走到人生困頓處,自然會得到許多人的幫助。所以,不管你是否身為佛教徒,廣結善緣是非常重要的待人之理,處事之道。 做人難,難在人的自私很難去除。了解了這個道理,就知道待人接物沒有什麼訣竅,不過是對人多一分慈悲,多捨下自己的慳吝,廣結善緣而已!

MORE

星雲說偈-- 福田

力耕火種是良方, 秋到家家晚稻香; 放不下時擔取去, 何如福田待來春。 ──〈勸世文〉明.憨山德清 這是明代憨山大師〈勸世文〉裡的一段話,勸勉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平日先做好準備,有因有緣,就會有結果。 好比農夫耕田犁地,要先播種才收穫;我們做人處事,也需要先與人結緣,不結緣而要人家對你好,那是不可能的。世間上沒有無緣而能成事的,凡事都是緣聚則成,緣散則滅,所以說「力耕火種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有了辛勤努力的春耕,方得有秋收;春天播種是因,到了秋天,家家戶戶自然有收成的果。 「放不下時擔取去」,一個人如果缺乏修養的力量,就會有很多事提不起、放不下。比方對我喜歡的人,愛戀交纏,我放不下;待遇少,錢不夠用,我放不下;應有的名位沒有得到,放不下;對於家庭骨肉,放不下;思念故鄉親朋,放不下;橫遭無禮的批評指責,放不下;內心氣憤不平,放不下……。世間上,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我們要學習如何放下;不但要放得下,而且還要能提得起。 對待人情世事,要像皮箱一樣,需要時提起,不需要時放下。如果放不下,天天把皮箱提在手上,不是很累贅嗎?或者該提起時提不起,天天死纏活拖不得解脫,不嫌辛苦嗎?所以當放下時要放下,當提起時就要提起。 「何如福田待來春」,經典提到,世間有八大福田:敬佛、敬聖人、敬僧、敬和尚、敬阿闍黎、敬父、敬母、看護病人。在這八大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對於有病的人,要多給予慰問,為他療護,助他康復。好比社會上提倡器官捐贈運動,將器官捐贈給急需的病患,讓生命能因為你的慈悲而繼續延續下去,讓受苦的人因你的喜捨再獲來春,不僅有價值,也屬於第一等的福田。 這段偈子啟示我們:人在世上,必須廣植福田,廣結善緣,如果沒有培植種種善因好緣,怎能期望將來會有好的收成呢?

MORE

星雲說偈-- 戒聞法門

自利利人, 益而不費, 欲知利身, 戒聞為最。 ──《法句經》 《法句經》的這幾句話提示我們:一個人不管做事、做學問,想獲得成功,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審慎思量,要能自他兩利,不要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對方的利益。如何才能達到自他兩利? 「自受用,他受用」。佛菩薩的修行,必定是自己受用,對方也會感到受用。如佛陀在生活中,自己有安然寂靜的受用,他的莊嚴、慈悲、愛語,也能讓親近他的眾生受用;佛陀宣說的一切佛法,都能夠自己受用,對方也會得到受用。 此外,還要「自歡喜,他歡喜」。要能處處為人設想,不管是說話、做事,不但自己覺得歡喜快樂,也要給人歡喜,給人信心。 不管做什麼事都是「我自由,你自由」。每個人各有所好,不要強制別人和自己一樣。尤其民主時代,要選舉了,大家心目中都有各自的理想人選,彼此要能互相尊重。 「自健全,他健全」,不只是自己健全就好,還要顧及天下事、天下人。過去慈航法師有一句名言:「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只要天下有一人沒有得到佛法利益,自己都不能逃跑。要如何才能做到「自他受用」、「自他歡喜」、「自他自由」、「自健全他健全」呢?「戒」、「聞」很重要。 戒,可以防非止惡,使我們身心清淨無染。戒是規則,戒是法律,戒可以規範我們的身心行為,不讓自己的身、口、意逾越出軌,就如火車出軌、汽車不遵循交通規則,都會造成危險。因此做人的基本原則,至少要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則自增慈悲心,他不失命;不偷盜,則自不敗德行,他不失錢財;不邪淫,則自家眷屬和諧,他不失節;不妄語,則自己不損信用,他不毀譽;不飲酒,則自不傷智慧,他不受侵犯。佛教的五戒,相當於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受持這五條戒法,就能守護自他安全,自己和他人都能蒙受利益。 聞,即所謂「聞所成慧」。一個人經常接受、聽聞、學習善法,就會進步;不知道聽聞真理、聽聞善法,是不會有進步的。 因此,「戒」能增長我們的定力,「聞」能開展我們的智慧,要效法佛菩薩度化眾生的精神,戒與聞是必修的法門。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