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為佛誕餐作偈

文/星雲大師 佛觀一粒米, 大如須彌山; 吃了生信心, 必能得平安。 ──星雲 寺院的齋堂裡,常可看到一副對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一粒米看似渺小,可是就佛的境界來看,力量大過須彌山。因為這一粒米從播種、插秧、灌溉、施肥、收割、碾米、出售,而後煮成飯,其功德不可思議,可說結合了宇宙萬有的力量,才能有這一粒米讓我們吃啊! 因此,佛教叢林寺院的僧人過堂吃飯時,必須正心誠意,端坐受供,並作觀想,故而吃飯的地方稱為「五觀堂」。亦即要作五種觀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不生瞋愛。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二○○九年五月,國際佛光會首度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舉辦「國定佛誕節」與「母親節」共同慶祝儀式,我特別設計了「四色佛誕餐」:青色(菠菜)、黃色(黃薑)、赤色(紅麴)、白色(白米)等四種口味的壽司米飯,顏色與佛經常說的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相應,象徵光明、智慧、平安、希望。當時的佛誕餐盒外,印製了我為佛誕餐所作的詩偈:「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了生信心,必能得平安。」 這四句偈說明了佛教的因緣觀與宇宙觀,即使是小小的一粒米,也是集合了土壤、空氣、陽光、水分等等力量才能成就;小小的一粒米,可以滋養一切眾生,希望大家吃了佛誕餐,都能夠智慧增長,對自己有信心,人人得平安。 平時,我們吃飯的當下,應該念茲在茲:農夫辛苦的播種,商人奔波販賣的艱難,一粒米中有大如須彌山的功德,更有無數的因緣成就,我們才能有一餐的溫飽。若不能從了解一粒米的形成過程,進而懂得感恩惜福,反而恣意浪費,將來如何償還這許多因緣恩情呢?一個人的福報,就像銀行存款,如果將福報揮霍殆盡,就像存款透支,未來將生活艱辛。所以,我們要學習佛門的感恩惜福,在衣食溫飽之際,衷心感恩一切因緣的成就,多培植福報,才能福報無盡。

MORE

星雲說偈--親近善知識

文/星雲大師 能捨惡知識,親近善知識;菩提道增長,猶月漸圓滿。──《大寶積經》 這首偈語教導我們:如何選擇善友,如何親近良師,才能夠讓我們的人格與菩提道業有所增長,就像月亮一樣日漸圓滿。 朋友分成許多種,有好的朋友,也有壞的朋友,因此,我們交朋友要有所選擇。哪一些是善友呢?好比拔刀相助的義氣之友,肝膽相照的心腹之友,患難與共的生死之友,直言相勸的諍諫之友…。親近這許多的善友,能使我們的人品、道德不斷地向上提升。 相對地,壞的朋友也有許多,比方趨炎附勢、攀龍附鳳的阿諛之友,見利忘義、為富不仁的勢利之友,吃喝玩樂的酒肉朋友,花言巧語的奸佞之友…。與這類的損友、惡友相結交,不僅有損我們的品格,將來恐怕也會敗壞我們的德業,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而要「能捨惡知識」,避免和惡知識往來。 「親近善知識」,我們應該多親近善知識,多結交做人耿直、多聞、慈悲、忠誠、有學問、有修養、講義理的善友。這一類的善友,在我們有困難的時候,會全力幫助我們,不會嫌棄我們。所以,真正的善友,在我們苦惱的時候,會細心開導;懈怠的時候,會給予鼓勵;委屈的時候,會給予安慰;有過失的時候,會給予勸導。 平時能遠離惡知識,多親近善知識,就能「菩提道增長,猶月漸圓滿」,我們人生、我們的前途,我們的信仰正覺之路,都會愈來愈寬廣,愈來愈增上。我們的人格道德及智慧,也會因為善知識的提攜,日漸圓滿,如同十五的滿月,光輝明亮。

MORE

星雲說偈--布施法門

文/星雲大師 應時行施無輕慢, 歡喜授與不希求; 能於此業常勤修, 所生當獲大財位。 ──《妙慧童女經》 社會有許多人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佛教也很提倡布施法門,可是我們在布施結緣或給人幫助的時候,有幾個問題應該要特別注意: 一、「應時行施無輕慢」。所謂的「應時行施」,就是在他人需要急難救助時,我們可以適時的布施。比方說,一九九五年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佛光山和國際佛光會當天就發動了許多卡車,載送各種救濟品去布施。大陸發生大地震了,佛光山各地的別分院道場和佛光人,在第一時間發動賑災救援行動。甚至早年在台灣的冬令救濟,許多信徒也發心提供贊助。在急難之時,能夠應時行施,為人雪中送炭,助人一臂之力,這是很重要的。 不過有一句話說:「救急不救窮」。對於一時的急難,我們要給予救助,使其得到轉圜的助緣;但是對於貧窮,救濟只能應急於一時,解決不了貧窮的問題,故而這種慈善救助也只是治標,是不究竟的。 我們在布施的時候,除了應對方所需外,最重要的是「無輕慢心」。布施,不是以有對無、以富對貧、以上對下,而是以尊敬的心把東西給人、幫助人。因此,佛教的布施是懷著感謝之心,感謝對方肯接受自己的幫助,感謝對方讓自己有因緣、機會來布施、來幫助。所以,布施時不可以有輕慢心。 「歡喜授與不希求」,布施的當下是歡喜的,沒有一點苦惱、懊悔或不捨,並且是不希求回報的。布施行善的目的,是沒有所求的,不存著希望得到回報,或者冀求一紙感謝狀或者嘉獎,完全是無所求的心。 「能於此業常勤修」,假如我們布施時,能應時行施、沒有輕慢心、很歡喜給人、不希求回報,像這樣的布施,必能「所生當獲大財位」,必定會獲得很大的福德善果。 這種四句偈告訴我們正確的布施心態,要帶著歡喜心,施恩不望報,感謝對方給自己修福報的機會。能如此行布施,必能自利利人,功德無量。

MORE

星雲說偈--智者無爭

文/星雲大師 勝者墮憍坑, 負者墮憂獄; 是故有智者, 不隨此二法。 ──《大智度論》 人的天性很好賭,總是喜歡與人爭勝負,因而想出賭馬、賭狗、鬥雞、鬥蟋蟀等下賭金的競賽,以種種方法分個高下、爭個勝負。一旦勝利了,就趾高氣昂;落敗了,就憂悶不樂。 像在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就專門闢建了一座賭城,讓好賭之人,有個場所可以一較高下。其實,不一定要賭錢,只要是不傷大雅的比賽、競爭,如書畫比賽、演講比賽、歌唱比賽,無論勝負輸贏都無妨,當做是以「賽」會友。就算輸了,以後再接再厲,未來一樣有勝利的機會,不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 台灣多年以來,每次選舉參選的人數很多,可是能夠勝選的人畢竟是少數,故而每逢選舉開票,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勝者鞭炮連天,賀客盈門;敗者門可羅雀,無聲無息。有時為了一場選舉,也許都輸到傾家蕩產了,家中的妻兒老少從此生活艱難,想想,真是何苦來哉? 勝負是兵家常事,希望台灣爾後的選舉,能夠以平常心看待輸贏,不要花費過多的金錢來參選,也不要浪費太多的力量資源,更不要因為一場的選舉,而搞到族群分裂,彼此像仇人一樣,這是很划不來的。 對於競賽勝負,只要盡心而為,大家良性競爭,不以勝敗論英雄,心裡無爭,這才是智者。如果能夠不因勝負而患得患失,保持平靜無爭的心情,這樣不是很美、很好、很自在嗎? 人一生中,不免都有因緣參與大大小小的競爭、比賽,如果能依此四句偈所說,遠離計較勝負得失,保有平常心,就能勝不驕,敗不餒,再也不會讓勝敗給牽著鼻子走了。

MORE

星雲說偈--守護戒律

文/星雲大師 明人能護戒, 能得三種樂; 名譽及利養, 死得生天上。 ──《四分律》 這首偈語提到守護戒律的三種好處,為什麼佛教經常強調持戒呢?其實,一個人想要怎麼樣收成,就必須先怎麼樣栽種。比方說,想發財,就必須先布施;想長壽,就必須要護生;希望家庭和睦,就不能邪淫;希望有好名譽讓人讚歎,就不能妄語;希望身體健康、智慧清明,就不要飲酒、吸食毒品。所謂「如是因,招感如是果」,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你不守戒,造了惡因,自然得惡果;造了持戒的善因,自然就得善果。因此,遵守戒律很重要。 「明人能護戒,能得三種樂」,假如有一個明智的人,懂得守戒、護戒,發揚守法的精神,他會獲得到三種快樂。 第一、名譽好:為什麼大家會特別稱揚讚歎某人名聲好,那是因為他守法、守戒、不貪污、不走後門、不賄賂,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當然就會有好名譽。 第二、得利養:一個人想發財,想過不錯的生活,必須先守戒。比方說,做人不貪心,肯與人布施、結緣,將來自然會得到好的果報。或者,經常幫助別人,讓對方可以安然生活,給人方便,他人也會給予回報,甚至因此而得到利養。 第三、能生天:一個持戒不違犯的人,今生不但會得到名譽、利養,甚至死後也可以生到天上。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未來的事情,有誰知道呢?死了以後,哪知道會怎麼樣呢?」事實上,因果怎麼會看不見,監獄裡的受刑人,不正是因為犯了戒,所以才鋃鐺入獄,這個牢獄之災,不就是馬上看得到的因果報應嗎?何況人早晚會死,並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事,所謂「今年還要預備明年的種子」,難道對於死亡,能不先預做準備嗎?死了之後,會到哪裡去?如果想生天,就必須要守戒、護戒。 「名譽及利養,死得生天上」,這首偈語明白告訴我們,聰明人就要懂得受戒、護戒,除了現世有名譽、利養外,來生還可以得到生天的果報。既然守戒的利益如此之大,何樂而不為呢!

MORE

星雲說偈--布施之利

文/星雲大師 施食得大力, 施衣得妙色; 施乘得安樂, 施燈得明目。 ──《雜阿含經》 佛教常鼓勵人要布施、要奉獻、要喜捨,然而我們奉行布施、喜捨之道,這樣看起來都給了別人,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在《雜阿含經》裡,告訴我們有以下幾種利益: 第一、施食得大力:假如我們用飲食供養有智慧的人、有修行的人、有道德的人,會獲得什麼果報呢?會得到大氣力。無論做事或講話,乃至經商貿易,都會覺得自己很有力量,有力量給自己支持。所以,如果做事常覺得有無力感,缺乏力量,就要多多施食,施食就有得大力的好處。 第二、施衣得妙色:假如布施衣服、臥具給修道的人、僧團,例如弘法的出家人、佛學院的學僧,會得到什麼果報呢?將有身體健康、膚色美麗、長相莊嚴的福報。像有的人皮膚生病了,又痛又癢,或者身體哪裡不安、不適,可能就是平常結緣不夠。如果能以衣服行布施,跟人結緣,將會得到妙色好身。 第三、施乘得安樂:乘就是車子,幫助他人解決交通問題,讓對方順利到達目的地。我們施予車乘,給人方便,自己也會得到安樂,將來很容易就能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第四、施燈得明目:過年前後,有很多人上佛光山點平安燈,希望為來年求個平安。還有,在農曆正月的每天晚上,佛光山都有上燈法會,讓每個人都能夠以燈供佛,這都是施燈。我們在佛前點一盞光明燈,就是布施光明,不只給自己光明,也給別人帶來光明。如果我們能夠用燈的光明來供養佛陀,以光明來與人結緣,將來會得明目的果報。明目,也就是眼睛銳利,有智慧眼,有法眼淨。無論看什麼,一目了然,一看即通,能夠聰明智慧的觀察世間,施燈就有這樣好的果報。 如果我們能奉行《雜阿含經》的這首偈語,布施食物、衣服、車乘、燈光等,就能使身心安樂,有安定的力量,更能有智慧的看清世間。

MORE

星雲說偈--自我觀照

不誹謗於人, 亦不觀是非; 但自觀自行, 諦觀正不正。 ──《增一阿含經》 「不誹謗於人」,不要隨便誹謗別人。你誹謗別人,人家沒有接受,等於還是誹謗自己,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好處。就像佛陀常告誡弟子們,謾罵誹謗他人,等於是仰天唾吐,唾不至天,最後反墮到自己的臉上。 「亦不觀是非」,待人要「觀德莫觀失」,看人要看對方好的一面,不要看壞的一面。然而,人常常喜歡搬是弄非,故而社會到處「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身為一個修行人,最要緊的是「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那麼自然就沒有是非。 可嘆的是,人往往定力不夠、慧心不足,有時候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一聽到張三不好、李四不對,馬上加油添醋,宣揚一番,唯恐天下人不知。 事實上,老是一直說人家的是非,自己又能有什麼獲益增長呢?口上不留德,縱然有布施、持戒,有點修行,也會因自己造下的口業,而把功德給燒毀。由此看來,口等於是個敗家子,很多的功德、很多的好事,就給這張口隨便亂說,而惹出禍端。 因此,我們應該「但自觀自行,諦觀正不正」,莫管別人長短,首要檢點自己的行為。只是人的習性,兩隻眼睛成天看著別人,反而看不到自己。 所以,不要只是光看別人,更要看到自己;不要只是看到外境,更要看到自己的內心。佛教叫人要看心,要觀照自己的行為,也是要自我觀照。 比方說,開口說話,要觀照自己的語言,說得對不對? 動了一個念頭,要觀照念頭動得正不正?做了一些事情,要觀照事情處理得好不好?如果能夠時常觀照、時常反省,就可以從觀照裡得到自在。 我們要學習諦觀真理,就先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開始觀照,究竟正不正派?應不應該?若能時時反觀自省,則何處不是自在的淨土呢?

MORE

星雲說偈--般若能生佛

文/星雲大師 佛為眾生父, 般若能生佛; 是則為一切, 眾生之祖母。 ──《大智度論》 「佛為眾生父」,佛陀是什麼樣的人呢?佛陀就像一切眾生的父親,因為我們的智慧與善法,我們未來能成聖成賢,都是依靠佛陀才能出生菩提道果,所以佛陀是娑婆世界眾生的慈父。 「般若能生佛」,般若是佛法、是真理,是可以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佛為什麼能成佛呢?正是因為有般若。如果問大家,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誰?有些人會回答摩耶夫人,其實,正確的說法是:摩耶夫人只是悉達多太子的母親,而佛陀的母親則是「般若」,就像經典所云:「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 成佛不能沒有般若,不能從般若出生,就沒有佛。諸佛菩薩不是因愚痴而出生的,諸佛菩薩都是從般若而出生的。所以,我們要想成為一個善人,成為一個明理的人,成為一個覺者,對於般若不能不重視,對於真理不能不明白。 「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般若為一切眾生所有,佛生出眾生,般若能生出佛,以此類推,般若就如同是我們的祖母。釋迦牟尼佛住世時,講經說法有五十年之久,在這五十年當中,有一半的時間都是以「般若」為題,為佛弟子開示法要。 縱觀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最長的一部經是《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為唐朝的三藏玄奘大師西行取經回中土,歷經多年翻譯而成。玄奘大師也因這部《大般若經》而流芳百世,成為佛教史上貢獻卓越的高僧大德。 此外,像是五千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至二百六十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至今都廣為流傳,成為佛教徒早晚課誦的重要經典。為什麼般若對我們如此重要呢?因為般若能夠生長我們的道德、智慧、慈悲與信仰,般若可以讓我們度一切的苦厄,獲得解脫與自在。 因此,沒有比證悟般若更重要的事了。生活裡有般若智慧,就能以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人生,心境一轉,就能轉悲苦為般若,遇苦不憂,甚至哭婆變笑婆,人生從此就不一樣了。

MORE

星雲說偈--識是生死本

文/星雲大師 識是生死本, 亦為涅槃徑; 中息在胞胎, 遊戲無量界。 ──《菩薩處胎經》 「識是生死本」,這裡所說的「識」,就是我們生命的主體。有情眾生可以生天、做人,或墮落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都是依據我們的識,識就是生死的根本。眾生在六道的生死大海裡,浮浮沉沉,起起滅滅,就是因為識在輪迴。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這是六種能生起感覺的器官,它會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進而產生「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然後就有了好壞喜惡的分別,並造作好事、壞事。之後,由「第七識」(傳達識)傳送給「第八識」。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也就是我們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如同一座倉庫,前六識所做的善業、惡業,藉由第七識的傳送,阿賴耶識都照單全收。故而在我們的第八識裡面,收藏了許多善惡的種子,將來這些種子,遇緣生長,開花結果,就是我們要承受果報的時候。 「亦為涅槃徑」,雖說識是生死的根本,不過由於第六意識有分別的作用,懂得好與不好,懂得加以選擇,會影響我們將來往生善道或者是沉淪惡道。 如果我們多行善事,多造善業,當第八識裡善的種子起現行時,這個識就是通往涅槃的路徑,能指引我們走向涅槃之路、不生不死的境界。如此一來,本來是生死根本的識,就能轉識成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當八識轉成四智,也就安住在涅槃之境了。 「中息在胞胎」,識可以幫助我們入菩提涅槃,也可以讓我們和無明煩惱相應,因此識棲息在這兩者中間,猶如母親懷胎一般。常人所說的靈魂投胎,指的就是「識」。 識,是死不了的,在累世的輪迴中,我們的肉軀雖然死亡,識卻「遊戲無量界」,直到趣入涅槃,超越生死藩籬為止。所以,我們對於自己的一言一行,所種下的善惡業因種子,不能不謹慎啊!

MORE

星雲說偈--莫憎嫉

文/星雲大師 眾生互憎嫉, 皆由十惱生; 於我及我親, 三世俱惱害。 ──《大寶積經》 「眾生互憎嫉,皆由十惱生」,有情眾生不歡喜別人勝過自己,不歡喜別人比自己富有、有才能,因而心生嫉妒、瞋恨,產生許多的煩惱、不自在,都是從十惱而來。 經典裡有提到十種必須遠離的煩惱來源:第一是豪勢,土豪劣紳有權有勢,會讓人心生畏懼、煩惱。第二是邪人法,做人不正派,喜用邪術害人,用不正當的手段對付人,這種人要遠離。 第三是凶戲,即險惡可怕的遊戲、動作,這也是煩惱之源。第四是旃陀羅,即下賤、邪見、無知愚痴的人,與這種人往來會惹來禍患。 第五是二乘人,即聲聞、緣覺。二乘者消極、厭世、退縮不精進,只歡喜獨修,不問世事。 第六是不男,沒有大丈夫氣慨,不像一個男人,妖裡妖氣。第七是欲想,這種人時時充滿貪欲、妄想,不時計畫以不正當的手段,謀奪別人的利益。第八是危害,這種小人不知道何時會來找麻煩,加害於人。 第九是譏嫌,常常散播謠言、毀謗打擊他人,喜說譏嫌語,讓人名譽受損,對於這種人要遠離。第十是畜養,有時候家裡養的家僕不忠心,反咬人一口,為主人帶來損失。 「於我及我親,三世俱惱害」,一個人太重視自我,太重視我所鍾愛的,就是容易以不平等的心、不公正的心待人處事,讓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受到傷害,苦惱不已,甚至連親人也受害。我們想去除這十種煩惱,就先從不憎嫉開始,時常以《大寶積經》的這四句偈提醒自己,遠離十種煩惱,自然能平安吉祥。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