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喻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喻 鹹有鹹的味道

文/星雲大師 人的生活是有層次的,有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藝術的生活,甚至還有信仰的生活。一般人都是先要求過物質的生活,衣食住行無虞後,再追求精神的生活,讀書進修,增加知識,追求男女愛情。有了精神的生活之後,就需要藝術的生活,從事音樂、繪畫等等活動,陶冶性情。有了藝術的生活,還需要信仰的生活,以昇華生命,超脫生死。 弘一大師出家前,他的詩文音樂乃至金石書畫早已名震全國。出家後,他又是如何表現藝術生活的呢? 有一次,弘一大師的好朋友夏丏尊教授來拜訪,和他一起用餐。餐桌上只有簡單的一盤菜,夏丏尊吃了一口,實在難以下嚥,又不好意思嫌棄,就說:「這菜好鹹啊!」沒想到弘一大師聽後,面不改色,淡淡地回答:「鹹也有鹹的味道!」 環顧四周,夏丏尊看到他使用的一條毛巾破爛不堪,於心不忍,就說:「我買一條毛巾送給你吧!」他仍然笑著說:「還可以用嘛。」即便床鋪爬滿了臭蟲,換作別人,片刻也難以安住,但是當夏丏尊說:「你怎麼住得下去啊?」弘一大師卻說:「不要緊!只有幾隻臭蟲。」就這樣一覺到天明了。 相對於弘一大師出家後的藝術生活,放眼今日的社會,許多人享受著珍饈美味,卻食不知味,只曉得追求美中還要更美,好中還要更好,其實如果他不能知道滿足,是怎麼也找不到更好、更美的東西了。如同弘一大師所說:「鹹有鹹的味道。」當下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也就是所謂「藝術的生活」。 人不一定要用金錢來比較生活的富裕,也不一定要用高樓大廈來比較生活的舒適,重要的是比較心靈的富有、精神的富有。心靈、精神富有了,「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吃菜,連菜根都是香的;坐臥斗室,連斗室都是安樂窩。大家不妨來實踐這種「藝術的生活」吧!

MORE

星雲說喻--不收學雜費

文/星雲大師 早期我創辦佛教學院,雖然物資艱辛,還是不願收取分文學雜費,如今在世界各地分布有十六所佛學院,我也只看到學子修學的法樂,不去在意佛光山艱難度日的情況。直至一九九六年嘉義南華大學開學啟教,我仍然力排眾議,堅持四年「不收學雜費」的初衷。 我並不是標新立異,只因為從小到大,都是別人成就我的,因此激勵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回饋社會,報答大眾;也只是因為懷抱一份理想,希望青年學子在讀書求學的時候,和學校之間不是像買賣交易的關係,期望他們也都能體會到人間的恩惠情義。 誠如當年副總統夫人連方瑀女士在啟教典禮上致詞所說,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有大學不收學雜費。我本人很樂意這麼做。當然,不收學雜費的結果,也使我們的財務吃緊。但是,過去有句話說:「寒門出孝子。」在社會上,確實有很多成功立業的青壯年,往往年少時家境貧寒,靠著自己的努力,終於闖出一片天地。所以,為了讓更多優秀的清寒子弟,不再因為大學學費付不起,而望學興嘆,我也心甘情願,在所不惜了。總覺得,在佛法之前,人人平等;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在大學之前,也應該是人人都有機會就讀。 禪門中有位臨濟禪師,有一天拿起鋤頭往林園走去,弟子問他:「老師,您做什麼?」他回答:「種樹去!」弟子哈哈大笑,說:「待這棵樹長成,老師您已經朽骨一堆,享用不到大樹的涼蔭了啊!」禪師答:「今日種樹,一為留給後人乘涼,二為山門增添景致。」 我也希望今後的社會,對於經濟的價值,什麼事值得做、什麼事不值得做,要給予重新思考。在我個人,覺得不收學雜費並沒有損失什麼,反而在心理上的成就是獲得更多了。

MORE

星雲說喻--上岸要錢

文/星雲大師 話說有一個大富翁平時非常慳吝,不肯做好事,所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有一天,他不小心失足落水,隨著河水漂流,載浮載沉。在水中,他拚命地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卻沒有人願意下水營救。或許因為他平日為富不仁,不結善緣,所以岸上的人全都袖手旁觀,只站在原地交頭接耳談論著。 大富翁眼見自己的處境愈來愈危險,卻沒有人要救他,想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趕快就喊:「你們哪一個人要是救了我,我給他五百兩銀子!」有的人聽到會有五百兩賞金,「撲通」一聲,立刻就跳下水去,把富翁救上岸來。 沒想到,大富翁獲救之後,怎麼樣都不肯給這五百兩銀子,只肯給五十兩,還堅持說是大家聽錯他的話了。搭救他的人當然很生氣,語帶諷刺地罵道:「你這個人,真是落水就要命,上岸就要錢!」 確實是的,落水要命,上岸要錢,這是眾人所不齒的。因此,人在世間做人處事,平時要廣結善緣,一旦你有了困難,就算不求助於人,人家也會來幫助你,可千萬不要等到緊要時刻,才想到求人幫助,那就已經嫌太遲了。 綜觀這個社會,有的人遇到苦難,旁人卻置身事外,甚至幸災樂禍;有的人只要有一點困難,大家就紛紛前往慰問、鼓勵、幫助。世間的因果關係是公平的,就像「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一樣,你恭敬別人,別人也自然會尊敬你了。 所以,我們平常待人,要留一點餘地給人,多積一點善因善緣,不要像這位大富翁一樣慳貪不捨,到了落水,才來喊救命,甚至救上岸來,還不肯施捨,這就是執迷不悟了。 人生在世,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布施、小小的結緣,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大善。你平時不燒香,到了臨時才來抱佛腳,那是沒有效用的;唯有多助人、多結緣,才是重要。

MORE

星雲說喻-- 一書之緣

文/星雲大師 話說二十多年前,佛光山在台北松江路上,有一間在大樓裡的小道場,叫做「佛光山台北別院」。 有一天,當我正要離開台北別院的時候,在電梯口碰上了一位身穿工人服裝的中年男士,他走向我,問道:「你們這裡有沒有《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這本書?」 在我的印象中,這本書是好多年前就出版了,全書彩色印刷,內容介紹全台灣的寺院庵堂,頗有價值。我看到他對佛教寺廟有很高的研究興趣,便回答他:「這本書應該是絕版了,不過你等我一下。」我回過頭來就去找尋,剛巧台北別院有這麼一本書,我就拿給他。他問我:「這本書多少錢?」我說:「就這麼一本書,不必講價錢了,算我跟你結緣吧!」他非常感謝,歡喜地就把這本書拿回去了。 第二年,我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佛學講座,他特地跑來找我,說:「每次講座不是都會有經本子要送人嗎?今年就讓我來發心印贈。」我一聽,心想,每天數千人聽講,連續三天下來,也要有幾萬本,所費不貲,便希望他不要勉強,隨喜隨力就好。但是,他堅定地告訴我說:「沒有問題!」就這樣,連著三年,佛學講座的日期一接近,他就來捐獻印書。 甚至後來台北別院因為信徒日益增多,容納不下,擬在民權東路設立普門寺。他聽聞此事,提了一個紙箱來找我,說:「大師,我雖不是很有錢的人,只是開了一家小型的鐵工廠,但是紙箱裡的三百萬現金,我要捐給普門寺,盡一點心意。」 我一聽,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呀!在二十年前,三百萬元是可以買上幾棟樓房的。我就說:「林居士,這幾年來,你為什麼這麼護持我呢?我也沒有特別去關照你,到底是什麼原因?」林居士回答說:「當年我要找那本《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問遍很多地方,他們看我一身工人打扮,大多冷淡或敷衍以對,只有你熱心幫忙啊!」 後來林希松居士夫婦移民到美國洛杉磯,不但在我們的西來寺做義工,每天都到廚房裡揀菜,為大眾服務,甚至仍不忘要印經、印書,與大眾結緣。 多年前的「一書之緣」,讓他從此對佛法生起大信心,也是一段意想不到的因緣。 所以,做人處世不要輕忽小小的緣分,一個舉手之勞,一句好話跟人結緣、一本好書跟人結緣,都能有善的因緣果報。

MORE

星雲說喻-- 意外的因緣

文/星雲大師 一九七四年,佛光山舉辦「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在台灣應該還是初創的營隊,來自全台的大專院校青年前來研究佛法的為數不少。那時候,我們心裡想的都是要如何好好地待遇他們,與他們結緣。 兩個禮拜的課程結束後,我忽然想起我們的朝山會館才剛裝修完成,應該帶他們去參觀一下裡頭的設備,看一看佛光山現代化的建設。因為想到佛經中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黃金鋪地、七重行樹、亭台樓閣、水鳥說法,何不讓佛光山的建築之美,也能對這許多大專青年做一個現身說法呢? 就這樣,我請知客法師帶領著他們,從這一間房間走到那一間房間,就好像在參觀觀光大旅社一般。他們走在前面,我則走在最後。入館不久,不曉得何時跟來了四位年輕的女性遊客,操著不太標準的中文口音。 詢問之下,知道她們遠從新加坡來,便邀請她們一同參觀。 隨著一間間房門的打開,驚歎聲此起彼落地響起。當大家參觀到一間比較特殊的套房時,同學們更是如同看到一般飯店所謂「總統套房」似地,雀躍不已。其中一位新加坡少女甚至說:「哎喲!這麼好的房子,如果可以讓我在這裡住上一晚,我死了也甘願。」 我一聽,這麼嚴重?只要住上一晚死了都甘願?聽到她這樣的願望,又怎麼忍心不滿其所願呢?我立刻說:「歡迎你們今天就住在這裡。」她感到很意外,就說:「真的嗎?」我說:「當然是真的。」 話一說完,我隨即下樓向辦事的人索取鑰匙。最初她不肯,磨蹭了一會兒,才不情願地交出鑰匙。但是事後她就怪我了:「師父!怎麼可以隨意將這種上等的套房給不認識的人住呢?」我心想,也可以有個現代的天方夜譚吧!一夜皇帝都能做了,何況她說住一夜死了都甘願,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這四位女孩回到新加坡以後,我收到了她們一紙數十萬元的支票,此後每年佛光山舉辦什麼法會、做什麼善事、功德,她們也都會寄上一大筆的善款來支援。 佛光山至今常能有一些好因好緣,或許就如當年我提供房間給四位女孩住,讓她們獲得意外的因緣,後來她們也持續護持佛光山多年,讓佛光山同樣受到了意外的因緣。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多結一些意外的緣分!

MORE

星雲說喻--五戒同犯

文/星雲大師 佛教講「五戒」,也就是五種不能做的事情,一是不殺生,二是不偷盜,三是不邪淫,四是不妄語,五是不飲酒。 一般人對於殺、盜、淫、妄,都知道不應該做,至於喝一點酒,或許就覺得那有什麼關係了。事實上,「不飲酒」戒廣義來說,也包括了「不吸毒」。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因為染上毒癮,而把自己的金錢吃得沒有了,把自己的健康吃得沒有了,把自己的前途吃得沒有了,甚至把自己的榮譽也吃得沒有了。所以,不要以為吸食一點毒品不要緊,久而久之成癮了,也就難以自拔。 佛經裡有一則故事:有一個男士為了要吃酒沒有下酒菜,聽到隔壁人家飼養的老母雞咯咯叫,就偷來宰了,燉煮成一鍋美味的下酒菜。 正當他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隔壁的女主人回來了,看到自己飼養的雞不見了,便上門探問:「有看到我的雞嗎?」男士說:「我沒有看到啊!」他說了謊之後,又因為酒後亂性,還非禮了那個婦女。 這麼一來,這位男士為了吃酒,殺、盜、淫、妄就通通都犯了,一生的清譽也葬送了。 說到五戒的重要性,就得從它的意義說起。所謂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人家的生命;不偷盜,就是不侵犯人家的財產;不邪淫,就是不侵犯人家的身體、名節;不妄語,就是不侵犯人家的名譽、信用;不飲酒,就是不傷害自己的理智,從而不去侵犯別人。所以,五戒有不侵犯、不妨礙他人自由的意思。 進一步說,不殺生,就是讓別人的生命得到保障;不偷盜,就是讓別人的財產得到保障;不邪淫,就是讓別人的身體、名節得到保障;不妄語,就是讓別人的名譽、信用得到保障。 在我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裡,認為只要人人受持五戒,即使他不一定拜佛求佛,也能得到很大的利益。甚至,過去國際佛光會為了改善當今社會不良風氣,而提倡的「七誡運動」:不吸毒、不暴力、不貪汙、不酗酒、不色情、不賭博、不惡口,如果大家都能受持,必定也是有益於身心,保障自我人格,前途得到發揮,受到他人尊敬的。 因此,希望人人都可以受持五戒、七誡,一起為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而努力!

MORE

星雲說喻 一碗麵

有一位女學生,因為母親經常對她嘮叨不停,讓她覺得很反感。有一天,當母親又再叨叨絮絮說個沒完的時候,她終於忍耐不住,脫口說:「妳別再嘮叨了!」氣呼呼的她,話一說完,便奪門而出,離家出走。 傍晚時分,徘徊路上多時的女學生,肚子已經餓得嘰哩咕嚕叫,正巧經過路邊一處麵攤,便決定就近叫碗麵來吃。但是,站在麵攤前,她掏掏口袋,才發現自己出門時竟連一毛錢都沒有帶。這下怎麼辦呢? 老闆見她面有難色的樣子,熱情地上前招呼:「小姑娘,妳要吃麵嗎?」女學生結結巴巴地說:「我是想吃麵……可是……身上沒有帶錢。」好心的老闆立刻就說:「沒關係,我請妳吃吧!」隨即就煮了一碗麵給她止飢。 當女學生接下這碗熱騰騰的麵,吃著吃著突然就流下了淚水。老闆一看,便問:「小姑娘,不好吃嗎?」 女學生趕緊說:「不是的。我是想到母親天天罵我、怪我,而你與我素昧平生,卻對我這麼好,我內心真是百感交集啊!」 老闆聽她這麼一講,搖搖頭說:「唉!我才給妳一碗麵吃,就讓妳這麼感動,可是你回想一下,妳的母親煮了多少頓飯菜給妳吃呀!」 女學生一聽,恍然大悟,對於自己的任性無知,感到相當慚愧。吃完了麵,向老闆道謝之後,趕緊跑回家。還沒到家,遠遠地,就看見母親站在門口張望。母親看到女兒回來,焦急地說:「唉呀!妳跑到哪裡去?飯菜都涼了,趕快進來吃!」 所謂「天下父母心」,許多父母出於對子女的關愛,總會不時給予叮嚀:你要用功讀書、你要注意身體健康……;你不要到處玩樂、你不要熬夜……。實在說,世間事難以兩全其美,雖然父母關懷兒女,有時候也應該考量兒女的需要與感受,而身為兒女的人,也不能不體諒父母的一片愛心,甚至應該反觀自省:我有對父母噓寒問暖嗎?

MORE

星雲說喻 人心馬達

佛光山每一年春節的時候,全山各處都懸掛了一盞一盞的平安燈,以及各式各樣的電動花燈。一到夜晚,燈火通明,照如白晝。 過去,這些平安燈、電動花燈都是由一位嘉義東元機械公司的代理商,也是嘉義佛光會的督導游次郎居士負責製作。他總是在春節前,帶著朋友劉火旺等佛光會會員,日以繼夜地在山上製作平安燈。實在說,年關將近,正是馬達生意最好的時候,而他卻寧願到佛光山來義務裝燈,也不拿錢。 游次郎居士在佛光山製作春節平安燈,少說也有一、二十年的時間。常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在家裡做生意賺錢,反而日日夜夜在佛光山為花燈裝馬達,又不收一分錢?」 他總是說:「現在家家戶戶為了打水、發電,必須安裝機械馬達,雖然對人的生活確實稍有一點幫助,但是對人心卻沒有幫助。到佛光山來裝置花燈,做的是人心馬達的事業,能夠點亮人的心燈,讓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佛的光明,都能夠獲得心靈的清淨。」並且他還說:「心靈的馬達一啟動,這個社會都是慈悲、光明、利人的機能。所以,我寧可少賺一些錢,也要為社會大眾多裝一些人心馬達。」 一直到現在,游次郎居士仍然樂觀進取、見義勇為,聽到哪個地方有好事,他都抱持著「行善唯恐落於人後」的信念前往,積極參與。 每個人的心裡都擁有一具馬達,希望大家都能把自己心中的馬達安裝好,以信仰、奉獻、利人來為這一具馬達加油,讓它順利運轉。

MORE

星雲說喻--黎姑的故事

文/星雲大師 早期,馬來西亞經常有旅行團到台灣,必定會到佛光山,不過那時候佛光山才開山沒多久,路不是很好走。 有一次,我從東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要到西山女眾學部上課,就在朝山會館的轉彎處,看到一位瘦小的老婆婆東顧西望,不知要往哪兒走。我見她年紀大,駝著背,又裹著小腳,蹣跚尋路的樣子,深怕她行動不便,趕緊上前對她說:「歐巴桑!請到朝山會館休息,『呷』一杯茶。」 也不知她有沒有聽懂,只見她搖搖手,操著馬來西亞的口音說:「不行…團體…要趕快去趕車…。」我比手畫腳地告訴她說:「歐巴桑!這邊的石梯有一百多階,對您可能不太方便。那個邊上,有一條斜坡路比較好走,來!我帶您去。」於是,我就把她帶到另外一條較平穩的路,請她慢慢走,不要著急。 數年後,我到馬來西亞吉隆坡講經,將要離開吉隆坡的佛教大廈時,來了一通電話說,有位黎姑邀我見面。雖行程匆忙,為了給人歡喜,我還是答應了。 她一來沒多說什麼話,只是捧著一個牛皮紙袋,對我說:「這些給你辦教育。」說罷,就匆匆道別了。我打開紙袋一看,竟然是二百萬元的教育基金。我仔細回想,才憶起原來她是數年前到佛光山,經我引路的老婆婆。 後來,我每次到馬來西亞弘法,她都拿出二、三百萬元給我,不知捐獻了多少次。每次的感動,都讓我不知如何落墨才足以形容。 我一生從不對信徒化緣,也常常教育徒眾「化緣要化心,不一定化錢」,給予信徒佛法,讓他有信心、有歡喜,才是出家人的弘法目標。 對於黎姑的布施,我沒有特別做什麼感謝,但是她卻無怨無悔,從來不求回報,也不奢求什麼。反倒是其他佛教界人士經常向她化緣,她一毛錢也不肯捐出。 有人問她為什麼對佛光山情有獨鍾,她說:「那個星雲大師啊!像我這樣窮酸模樣的老人到佛光山,誰也不認識,但是,就在我趕不上團隊的時候,他一個大師竟不嫌棄我這個老太婆,很有耐心地帶我走上一段路。為了感謝他,我當下發願要護持他,就是要我把一切都捐給他,我也心甘情願!」 生活中,給人一句好話、一個微笑、一個點頭,或者指一個路,都在與別人結緣,其中含藏著無限的、美好的未來。希望大家能廣結善緣,為人間增添更多的幸福,更多的善緣好運。

MORE

星雲說喻--發光的手指

文╲星雲大師 佛陀在世的時候,僧團裡彼此分工合作,如同中國叢林寺院裡的「四十八單執事」,有監院、有堂主,有司庫、有典座,有知客、有糾察,職務井然有序,大眾都能安心辦道,生活和合無諍,所以又有「六和僧團」之稱。 僧團組織很嚴密,比方說,有遠方的比丘到來,當地的寺院道場都要給予妥善接待。當時有一個比丘名叫駝驃,就奉命接待遠方來掛單的雲水僧。由於雲水僧大都從老遠風塵僕僕趕來,抵達時多半已經過了三更半夜,駝驃比丘每晚都得打著燈籠、點著蠟燭送他們到住宿的地方。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駝驃比丘總是在別人已經休息的時候,還繼續忙碌著,一轉眼,就服務了三十年。不過,三十年的歲月過去了,駝驃比丘再也不用提燈籠為客人帶路了,由於他經年累月的發心,現在只要手指一舉,就能發光照明,引領客人前往住處了。 現在是一個「速食」的時代,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講求速成,有誰肯為人服務二十年、三十年? 世間上沒有立刻成就的事,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有「特效藥」,砌房子尚且需要從一磚一瓦慢慢地堆砌,才能成為大樓;做學問尚且需要從一字一句慢慢地研究,才會有學問,做人處事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又「哪得梅花撲鼻香」呢?因此,吾人立志願、定目標,最重要的是學習駝驃比丘為人服務二十年、三十年的精神。果能如此,光明不但能照耀別人,也會照耀到自己。 手指放光,很多人認為不可思議,其實放光並不是佛菩薩的專利,只要有一顆至誠的心,人人都可以放光。

MORE
/1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