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禪話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禪話》 縱身一跳

五代十國時期,筠州(江西)有一位洞山道延禪師,他是福建長樂人,俗姓劉,得法於曹洞宗之曹山本寂禪師,為青原下六世。洞山道延禪師最初駐錫於湖南鹿頭山,人稱鹿頭和尚。南吳高祖武義二年(西元九二○年),住持於洞山,成為第四世祖師,諡號「洪果大師」。 有一天,曹山本寂禪師問大眾說:「現在,我有一個問題要問各位:如果有一個人從萬丈崖頭上,騰身直跳下去,你們說,這個人會有什麼樣子的結果呢?」 正當眾人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的時候,洞山道延禪師挺身站出來,說:「縱身一跳,跳下懸崖,這件事情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是跳下懸崖的人,假如說這是一個為道、為法之人,那麼,他已經是即身成佛了。」 曹山本寂禪師聽了便點點頭,認可了洞山道延禪師的說法,並且說:「那你可以跟隨我,將來就由你跳下懸崖吧!」 洞山道延禪師立刻上前禮謝,後來他們師徒二人師道相承,成為叢林裡的一樁美談。 世間上的事情都要講究「決心」,從懸崖上縱身跳下萬丈深淵,這需要很大的決心。真正有這樣決心的人,自己必須是有成就的人物。洞山道延禪師能承擔這個「縱身一跳」,因而受到了曹山本寂禪師的認可,認為他是大器可以造就也。 現在的老師就算想要找尋縱身一跳的弟子,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哦!

MORE

《星雲禪話》與佛無緣

有位信徒,他非常虔誠信仰觀世音菩薩。 有一次,他遇到水災,於是爬到屋頂等待救援。眼見大水一直往上漲,他不斷默念著:「南無觀世音菩薩,趕快救我!」 不久,有人駕獨木舟從遠處過來,招呼他說:「快上我的獨木舟吧!」 信徒回答:「我不要你這原住民來救,觀世音菩薩會來救我。」對方聽了只好駕舟離去。 這時水漲到他的膝蓋了,他著急地大叫:「觀世音菩薩,趕快救我啊!」 念完,就看見有人駕著快艇過來,要載他到安全的地方,他又說: 「我這一生最討厭科技文明的產物,我要等觀世音菩薩來救我。」於是快艇也走了。 水已經高漲到了胸部,信徒大聲祈求 :「觀世音菩薩,快來救我!」 然後,出現一位美國人,駕著直升機來救他,信徒一看,忍不住說: 「你是外國人,我不要你救,我要觀世音菩薩來救我。」 結果這位信徒差一點就被水淹死,最後,幸好被佛光禪師救起來。 信徒向佛光禪師抗議:「像我如此虔誠地信仰,為什麼觀世音菩薩都不來救我呢?」 佛光禪師對他說:「你真是愚痴!菩薩駕著獨木舟來救你,你不肯;菩薩改駕著快艇來救你,你又說不喜歡;菩薩趕快用直升機來救你,你也不願意。觀音菩薩一次又一次地救你,你不但不感謝,還嫌東嫌西,實在是與佛菩薩無緣。」 菩薩是三十二應化身,光是執著盲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沒有禪的智慧,所以不能認識「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有了禪的智慧,看宇宙世間都是如來的法身,到處都是諸佛菩薩說法,都是禪的意味。

MORE

《星雲禪話》去問圓柱吧!

有一天,有位禪僧問石頭希遷禪師:「達摩祖師不遠千里從天竺到中國來,究竟是為了什麼?」 石頭禪師揮揮手,瀟灑地回答:「去問佛殿外的圓柱吧!」 禪僧說:「我不知道怎麼問。」 石頭禪師兩眼瞪視著禪僧,說:「你不知道?那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問!」一時之間,對話陷入了僵局。 大顛寶通禪師為了要緩和氣氛,就接著問:「過去曾有大德說:『不論說有或說無,都是誹謗佛法。』就著這句話,請老師釋疑。」 石頭禪師說:「說有、說無,終究是空無一物,有什麼好說的呢?」 正當大顛禪師默默思索這句話時,石頭禪師卻緊盯著他,追問:「把你的嘴巴、喉嚨通通都閉上,趕快回答我的問題。」 大顛禪師說:「沒有這個道理。」 石頭禪師微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以入我門下了。」 這時,禪僧又問了:「那麼,什麼才是我們的本來大事?」 石頭禪師說:「你為什麼要拿這種問題來問我?」 禪僧答說:「我如果不問,要如何才能知道答案?」 石頭禪師說:「你過去不知道,又有少什麼嗎?」 石頭希遷禪師是六祖惠能大師的門下弟子,當初因為年少,直到六祖大師圓寂時都還未能開悟,當時惠能對他講了一句「尋思去」,他就一直坐禪參思。後來一位長老對他說:「叫你『尋思去』,是叫你到青原山找師兄行思禪師,你在這裡呆坐做什麼?」所以他就到了青原山。 行思禪師一見到石頭希遷,就問他:「你從那裡來?」他回答說:「我從曹溪來。」行思禪師又問:「你在曹溪有得到什麼嗎?」石頭回答:「未到曹溪也未失。」這位六祖的繼承人行思禪師就知道自己的這位師弟的確不凡。 後來石頭禪師在湖南大弘禪法,也常常用「得、失」的問題去考問學者。所以,「不知道,你有失去什麼嗎?」這就是石頭的家風啊!

MORE

《星雲禪話》一得一失

有一天,南泉普願禪師和一位學僧、一位侍者在一起,由於前一天夜裡有風,便問學僧:「夜來好風?」 學僧回答:「夜來好風。」 因為風把一棵松樹吹斷了,所以南泉禪師接著又說:「吹折門前一棵松。」 學僧也說:「吹折門前一棵松。」 此時,南泉禪師再以同樣的問題,轉身問旁邊的侍者:「夜來好風?」 侍者反問:「是什麼風?」 南泉:「吹折門前一棵松。」 侍者又問:「是什麼松?」 南泉普願禪師聽了二人不同的回答,深有感觸,不禁慨嘆:「一得一失。」南泉禪師又問侍立在一旁的學僧:「你將來要做什麼?」 學僧答:「不做什麼!」 南泉禪師道:「你應該要為眾生做馬牛,就像溈山靈祐禪師,他願意來生做一頭水牯牛,為眾生服務。禪者應發下普利人天的心願: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 學僧聽了老師的說,趕忙答道:「願為眾生做馬牛。」 南泉禪師轉身問侍者道:「你將來要做什麼呢?」 侍者答:「我要做像老師這樣的人物。」 南泉禪師不客氣地說:「你也應該要為眾生做馬牛。」 侍者抗議:「為何我要為眾生做馬牛?」 南泉禪師看著這兩個人,再一次慨嘆地說:「一得一失。」 南泉禪師以「一得一失」道出對學僧的讚美及對侍者的失望。這位入門學僧,可說已領略禪的旨意;那位侍者,粘著知見,所以無法與禪意相通,還是禪門外的侍者。

MORE

《星雲禪話》害怕什麼

唐朝漳州(福建)的隆壽紹卿禪師,是雪峰義存禪師的法嗣。他幼年時就出家,曾多方參學,後來他到雪峰義存禪師駐錫的道場參學,並且擔任雪峰義存禪師的侍者多年。 有一天,隆壽紹卿禪師跟隨雪峰義存禪師在山路上經行跑香,這時候,突然吹起了一陣風,使得路旁的野芋也隨著風晃動不已。 雪峰義存禪師看見了,便指著搖動的芋葉,轉頭對隆壽紹卿禪師說:「快看啊!」 只見隆壽紹卿禪師縮了縮身子,做出驚恐狀,說:「老師,我十分地害怕!」 雪峰義存禪師就意有所指地反問隆壽紹卿禪師說:「這是自家裡面就有的東西,你究竟害怕什麼呢?」(圖/李蕭錕) 隆壽紹卿禪師聽了,當下大悟。不久,便被延請到龍谿去弘法了。 隆壽紹卿禪師所害怕的,並不真的是野芋的隨風晃動,而是暗指能令眾生墮入惡道輪迴的無明業風,可是雪峰義存禪師卻開示隆壽紹卿禪師,這是「自家就有的」,也就是說,無明與覺悟,都是由心而起的,並非從外境而來。吾人的這顆心,雖然會起惑造業,輪迴生死,但是也能轉煩惱為菩提,成就佛道。所謂「煩惱即菩提」,若沒有煩惱便沒有菩提可得,只要一念能轉,由迷轉悟,由惡轉善,何必害怕呢?如果我們每天的舉心動念,都能存正、存誠,有道、有德,無求、無貪,心中的無明恐怖何愁不能對治呢?

MORE

《星雲禪話》本分與福德

做一個在家信徒,有人經常為了葷食、素食而掛念,其實,各有不得已的環境。就如有一天,馬祖道一禪師的一名在家弟子來訪,他是江西洪州的觀察使,本身對佛學並沒有很多的研究,但是對於葷食、素食卻很計較,所以,他來對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一個不得已的尷尬問題。 這位觀察使說:「老師!弟子知道,素食是修行人的本分生活,可是像我們在官場中,常有請客應酬,難免有酒肉葷腥,請問這樣會違反佛教的規矩嗎?」 馬祖道一禪師看著他微微一笑,反問:「你說呢?」 洪州觀察使想了一下,看著禪師說:「弟子就是很苦惱,所以才來請教老師的啊!」 馬祖道一禪師淡淡地說:「佛陀雖制戒不殺生,但我倒沒有聽說一定不能葷食。當初羅漢們托缽乞食,不挑肥選瘦;平等食,是佛教吃的方法。」 觀察使還是不放心,再問:「那麼,對於葷腥酒肉究竟該不該吃?」 馬祖道一禪師很和緩地說:「你需要應酬,你吃了,這也是本分;假如你不吃,那是你的福德,自己決定吧!」 有許多想信仰佛教、皈依三寶的人,常常為了吃素的問題感到苦惱,而不敢皈信佛教。其實,皈依三寶、信仰佛教,與素食、葷食並沒有關係,素食是生活上的習慣,頂多是道德上的問題,但皈敬則是信仰的問題。 佛教並不倡導素食,素食應該是屬於儒家的,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遠庖廚也。」佛教倡導的是「不殺生」,並且制訂為五戒之首。過去,即使是六祖大師都曾吃肉邊菜,在家居士也有吃三淨肉的說法,所謂「三淨肉」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特地為我殺。殺,基本上是違反天理;殺,不是祥和之氣,所以馬祖大師用本分與福德來作一個分界,這是非常正確的。

MORE

《星雲禪話》不為人說的法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百丈法正禪師,又名百丈涅槃和尚,他是百丈懷海禪師的法嗣弟子。當時,百丈懷海禪師在江西省奉新縣西北的百丈山(大雄山),大揚禪法,後來,百丈涅槃就在百丈懷海禪師的座下,擔任西堂一職,開講佛法大義。 有一次,百丈涅槃和尚見到南泉普願禪師(南泉與懷海、西堂智藏,人稱洪州門下三大士),就問說:「諸佛菩薩為眾生說法,您可瞭解諸佛菩薩還有法沒有開示眾生的嗎?能不能說一些給我知道呢?」 南泉普願禪師微笑說:「諸佛菩薩不說,就是不要你知道。」 百丈涅槃和尚繼續追問說:「既然諸佛菩薩不要我知道,那禪師您可否慈悲,可以讓我知道一些嗎?」 南泉普願禪師搖搖頭,說:「我早就已經告訴你了,難道你還不懂嗎?」 百丈涅槃和尚聽了,終於言下大悟。 佛法,有可說者,也有不可說者。諸佛菩薩的法,一旦落入於語言文字,就只是世間的說文解字罷了,真正的說法者,是無法可說的。就如釋迦牟尼佛常講的,我所說佛法者,佛法未增一字 ;我所未說佛法者,佛法未減一字,此即所謂佛陀說法,況且,就真理來講,如爪上泥,未說之法,則如大地土。所以,佛陀最後在靈山會上拈花示意,表明了不立語言文字,這是見性成佛的法門,那也就是不用說法,以心印心而已啊!

MORE

《星雲禪話》善惡一心

有一天,四祖道信禪師到牛頭山訪問法融禪師,看到法融禪師旁若無人地端坐參禪,也不舉目看他一眼,道信禪師只好走向前問:「你在這裡做什麼?」 法融禪師聽到有人問話,勉強回答:「觀心。」 道信禪師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禪師答不出來,便起座向道信禪師頂禮,並禮貌地問:「大德高棲何所?」 道信禪師回說:「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那麼您認識當代禪宗四祖道信禪師嗎?」 「你問他作什麼?」 法融禪師解釋自己對四祖嚮往已久,希望有一天可以見面請益。(圖/李蕭錕) 「我就是道信。」法融禪師一聽,就第二次作禮,又問:「請問您為何來此?」 道信禪師回說:「我是特意來訪,請問你晚上在那裡歇息?」 法融禪師說:「東邊有一座小庵。」 法融帶領四祖道信前往,道信看到茅庵四周有許多虎豹的腳印,便舉起兩手作恐怖狀。 法融禪師說:「你還有這個在嗎?」意思是:你還有恐懼之心嗎? 道信禪師反問:「你剛才看見了什麼?」 法融又無法回答,便請道信禪師坐下來。在法融禪師入內端茶時,道信在他對面的座位上寫了一個「佛」字。法融禪師回來,忽然看見座位上多了一個「佛」字,悚然一驚,遲疑著不敢坐下來,怕大不敬。 四祖見狀,也笑著說:「你還有這個在嗎?」法融禪師茫然不知所對。 任何一個禪者,生死勘不破,就有恐怖 ;榮辱勘不破,就有得失;貴賤勘不破,就有分別;生佛勘不破,就有顛倒。四祖道信禪師和法融禪師的悟境不同,就是因為對無為法的體證而有所差別。

MORE

《星雲禪話》 誰在井中

一位年輕學僧問石霜性空禪師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石霜性空禪師回答:「假如有人跌入千尺深的井中,你能不用繩索把他救出來,那個時候我就告訴你。」 學僧說:「近日湖南才出世領眾的龍牙山圓暢禪師,也是像你一樣,講的話不合乎常識。」 性空禪師就叫仰山慧寂禪師前來,把這位年輕學僧趕了出去。                                                                                           李蕭錕/圖 後來,仰山就問耽源真應禪師說:「依你看,怎樣才能救出井中的人呢?」 耽源反問:「痴漢,誰在井中?」 仰山無法回答。之後,他又問溈山靈祐禪師:「老師!依你看,怎樣才能救出井中之人?」 溈山出其不意地大叫:「仰山!」 仰山應諾。 溈山禪師哈哈大笑說:「從井裡出來了!」 後來,仰山慧寂舉這些話告訴眾人說:「我在耽源禪師處得名,溈山處得地。」 禪者講話經常不合乎常識,因為禪本來就超越了常識。一般人的思想觀念,總在事相上解釋來、解釋去,殊不知這都是妄心上的知見,也就是分別意識,不是禪心上的體悟。如果是禪心上的體悟,那麼當下就是。 人有時自我束縛,真是庸人自擾。解鈴還需繫鈴人,解脫還是要靠自己。所謂從井裡救上來,哪一個人能來救我們 ?能救我們的只有自己!當墮落在千尺深的坑井中,要假他人的繩索才能救得起來,這從事相上去做是多麼麻煩的事,如果能直下承擔,從理上去會,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那世界不是又為自己所有了嗎? 有些人老想要得到別人的幫助、別人的鼓勵或安慰,其實從外面來的,都不是自己的,終究靠不住。唯有從自己的內心體會,勇猛精進奮發,三千世界不都是我們的嗎?

MORE

《星雲禪話》滿目青山一任看

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晚年築居在廬山的蓮花峰下,自號「濂溪」,人稱「濂溪先生」。 當時,佛印了元禪師正好住持廬山歸宗寺,周敦頤藉著地利之便,經常到寺裡拜訪佛印禪師,並與他談禪論道。 有一天,周敦頤問佛印禪師:「請問禪師,《中庸》有一句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為什麼禪門裡又說『無心是道』呢?」 佛印禪師簡潔地回答他:「疑則別參!」 周敦頤仍不死心,繼續追問:「參則不無,禪師,究竟『道』是什麼?」 佛印禪師說:「滿目青山一任看!」意思是告訴他,舉凡眼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道,何必再問呢? 周敦頤聽了之後滿懷歡喜,醉心於這樣的境界,對佛印禪師更加敬佩了。 又有一次,他看到窗外新長出來的嫩草生氣盎然,心中若有所悟,不禁讚歎:「這正是我心中的意境啊!」於是寫了一首詩偈呈給佛印禪師: 「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會豁幽潛; 草深窗外松當道,盡日令人看不厭。」 佛印禪師也以一首詩偈應和: 「大道體寬無不在,何拘動植與飛潛; 行觀坐看了無礙,色見聲求心自厭。」 自古以來,文人學士都喜歡與一些有學問的高僧往來,成為方外之交。例如李翱與藥山惟儼禪師、韓愈與大顛寶通禪師、白居易與鳥窠道林禪師、梁武帝與寶誌禪師等,宋朝的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周敦頤也互為好友,蘇、周兩人分別是文學家、理學家,也可以說都從禪立足而發展他們的人生境界。他們彼此唱和,寄託人生的另外一種境界,吾人今日有會意麼?

MORE
/10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