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大江南北】我在西園寺 吃素麵

文/黃筱婷 許多人來到蘇州多會選擇參觀名氣極大的寒山寺,但其實西園寺的清幽與靜謐,也是相當值得造訪的。 西園寺全名「西園戒幢律寺」始建於元代,當時名稱是「歸元寺」。明代嘉靖末期,太僕寺卿徐泰時把已經衰落的歸元寺改建成宅院,命名為西園,徐泰時過世後,其子徐溶改園為寺,又於崇禎年間改名為戒幢律寺,成為江南地區最知名的道場之一。 漫步在西園寺內的小路上,隨時可以見到悠閒的貓咪。許多人都說,如果來到西園寺,有兩件事情是一定不可錯過的:第一件就是和那些可愛又慵懶的貓咪合影留念,第二件則是要到西園寺素食堂,吃吃看著名的素麵和素包子。 時近中午,突然感覺肚子有些餓了,我便朝向西園寺的素食堂走去,這時食堂前方已是滿滿排隊的人龍。輪到我時,素包子已經販售完畢,我就點了一碗素麵,想想吃了能稍微果腹便好。 看著眼前桌上的這碗素麵,我心中暗自訝異,沒有想到一碗素麵竟然有這麼多的配料,香菇、筍片、木耳、麵筋以及蔬菜等,幾乎把麵條全給遮住了;我啜飲一口麵湯,濃濃的香菇味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接著用筷子夾了麵條放入口中,那扎實又有嚼勁的麵條口感同樣讓人驚艷不已。不一會兒,眼前的素麵便碗底朝天,這下子我終於明白,為何大家都說,來到西園寺一定要記得嚐一嚐素麵了。 遊覽過整座西園寺後,讓我最為震撼的,便是那座「五百羅漢堂」。這五百羅漢是清代道光年間製作、光緒年間重新塗金留存迄今的珍貴文物,據說是由佛教中的十八羅漢發展而來。 西園寺內還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以及藏經樓等建物,這些建築也沿著園林興建,雖然西園寺的名氣不若寒山寺大,但整座寺廟傳達出來的那股寧靜,是我至今仍難以忘懷的旅行記憶。

MORE

【書藝心語】成就自己

文/廖慶華 我覺得人生最大的意義,在於成就自己。要成就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擴大自己的視野,但要回歸自己的內心,感受什麼是你真正想要做的事,什麼是你的天賦、使命和熱情,這樣就有了方向,成就自己的路就開始了,而且是一輩子的功課。

MORE

【善意文集】青蛙報恩

文/陳亦純 連青蛙都懂得報恩,人如果不知道報恩,那就人不如動物了! 相傳蘇州縣太爺王某,有一天出去轄區視察,忽然有一大群青蛙跳到他的面前,阻止他前行。 縣太爺看到這不尋常的景象,心想必有奇事,於是對青蛙說:「如果有冤情要說,就告訴我事情發生在何處。」 蛙群於是向前跳躍,在一處空地停下。縣太爺立即命人挖掘,發現地下埋了一具死屍,嘴裡還塞著一條鞭子,鞭柄上寫有一個腳伕的名字。 後來,衙門循著這個線索,很快就抓到了殺人兇手。原來是死者買蛙放生,不意讓錢財露白,竟被腳伕謀財害命。 買蛙放生是希望青蛙有一條生路,不致落入人們的口腹中,但善心者卻因此被歹徒謀害,無法再行善舉,這讓倖存的青蛙憤恨不平。眼看同伴無法生存,牠們似乎也有感性,會合力救助,這回遇上恩公殉難,更知道要感恩回報,因此特地向縣太爺攔路伸冤,請他作主,找出歹徒繩之以法。 此事若非被記錄,實難相信確有其事。可知生命不論大小,都有其靈性,不要因為口腹之欲,結下累世之怨!

MORE

【文史典故】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

文/吳一忠 俗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人都很熟悉,或許是因為《西遊記》裡也寫到:「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愛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賊也?」意思是不能憑外貌美醜,判斷人品能力的好壞高低。 關於這句俗諺的源起,一說和孔子的學生澹臺滅明有關。春秋末年孔子開班講學,澹臺滅明前來報名,由於其相貌古怪醜陋,略帶幾分兇相,不孔子見他其貌不揚,不符合君子形象,便拒絕他入學。澹臺滅明失望之餘,決定刻苦自修,歷經多年苦學有成,為了展現才華,至各地授課。由於他勤勉敬業,品德高尚,求學者絡繹不絕。 澹臺滅明培養好學之士成為社會菁英,形成儒家在南方極具影響力的學派,終於獲得孔子的肯定,後來更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發現其優點,曾懊悔地說:「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臺滅明的字)。」後世之人便將此話譯為「人不可貌相」。 還有另一則傳說。從前有個宰相,三個兒子都娶了媳婦,其中三兒媳長相最為醜陋,未出嫁前就被稱為「丑姑」,但是卻很聰明。某年中秋,兒媳要回娘家探望雙親,宰相想考三個兒媳婦的才能和智慧,便說:「妳們給我帶一把布兜風,再用紙包一團火回來。」大兒媳和二兒媳沒能解開謎題,只好空手而歸。而丑姑帶回一把布做的扇子,一個紙糊的燈籠,正是宰相心裡所想。 又有一次,宰相直諫惹怒皇帝,皇帝一怒要殺宰相,文武百官下跪求情,皇帝便出道難題:「若要我不殺他,除非三天之內把海水變成酒。」宰相不知如何解決,當晚病倒在床。丑姑得知原委,說到:「公公不用擔心,明早上朝時帶我前去,我自有辦法。」隔天早朝,皇帝見丑姑長相其醜無比,對她並不看好,便問道:「妳有辦法能把海水全都變成酒嗎?」丑姑從容不迫地回答:「此事不難,請皇上先派人測量海水共有幾升,我才能用同樣的酒去替換。」皇帝聽了一驚,海水怎麼可能用斗來量,這才發現丑姑確實有膽識,而且聰明過人,不禁說到:「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正如《淮南子‧泰族訓》所云:「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一般人多喜愛俊男美女,從表相決定對方的人品、能力。但由這些故事可知,若只根據外貌評斷一個人,或以現狀低估他人的未來,往往無法得出正確的判斷,甚至因此導致得不償失的結果呢。

MORE

【寶島踏查】斗六吳秀才古宅

文/鄧榮坤 距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不遠的地方,有一棟很容易被遊客忽略的建築──吳秀才宅,為台灣清領時期最後一年的秀才吳克明家族所有。雲林吳家名列台灣十大家族之一,根據雲林縣政府斗六鎮公所資料,吳克明還曾是雲林的首富。 吳克明(1872-1937),號雲山時隱,晚年號碩軒。曾祖父吳五成於咸豐年間自福建漳州府南靖縣遷台,定居於雲林縣;祖父是清朝武官,曾擔任「千總」一職,依據清朝武官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吳克明二十二歲時,參加縣學考試,秀才及第,而這年也是清廷在台灣舉辦科舉的最後一榜,隨後,爆發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吳克明因此斷了科舉之路。當時的環境,識字者甚少,能高中秀才更是鳳毛麟角,於是,吳秀才成為地方上閃耀的仕紳,著有《道學淵源》與《碩軒詩文稿》等書,在日據時期,先後擔任台南縣公議局參事、斗六辦務署參事、斗六區長與斗六廳參事等職務。 吳家在吳克明高中秀才後,遷徙至雲林斗六,四合院平房幾經改建整修,成為當地醒目的地標,往來政商稱之為吳秀才宅。吳秀才宅創建於光緒十五年(1889),原先格局是採用高貴的油杉、樟木、楠木、烏心石構築成燕尾式的三落式府第,宅院的門樓為重簷歇山式,正廳前的軒亭有網目斗栱,大量運用西洋圓拱結構、球面薄殼構造與精美的門窗木雕等。 之後,因當地氣候溼熱,梁柱一度出現蛀蝕、朽毀,吳克明逐一整修,將原有木雕梁架拆下,窗櫺構件換上了水泥磚牆,也添加西洋巴洛克風格的泥造裝飾,讓老宅擁有新的風貌。最特殊的是門樓,左右牆呈八字型,稱為「八字牆」,凸顯門樓更具氣派,而且整座門樓為水泥構造,屋頂不鋪瓦,外觀呈現灰色調看起來極為樸素。後來又在古宅西側增建西班牙式招待所與磚造洋樓、造景庭園、馬場等,是當地標誌性的華洋混合建築。 當時的宅邸,位於斗六市街南郊,環境幽靜有如世外桃源。佇立於坐北朝南的吳秀才宅前,往事似乎隨著撲面而來的暖風,一陣一陣慢慢在心田漾盪著,正廳內有一對聯「野鶴巢邊松最老、仙人掌上雨初晴」,頗能形容漫遊之意境。 如今,老宅雖已有部分毀損,但建築結構尚稱完整。宅院中各處的建築設計,反映了二十世紀初期台灣的多元文化風貌,而圍繞在吳家的風風雨雨超過百年,也可管窺台灣的近代歷史。

MORE

【寰宇采風】白朗峰登頂第一人

文/林堯 幾年前遊法國,在霞慕尼廣場上,拍到攀登白朗峰先驅——索緒爾(Horace Bénédict de Saussure)和巴爾馬(Jacques Balmat)雕像。但直到前年女兒遊法歸來,看她照片,才發現當年我竟漏掉真正第一位攀登白朗峰英雄——帕卡德(Michel Gabriel Paccard)的雕像,也因此明白了這一段誰是白朗峰登頂第一人的曲折歷史。 是這樣的,海拔四八○七公尺的白朗峰(因峰頂永遠覆蓋冰雪,不同年代測得的高度也有差異)為歐洲第一高峰,十八世紀開始成了歐洲人極欲征服的目標。一七六○年,年僅二十的瑞士自然科學家索緒爾便立志要登上白朗峰,並刊登廣告,提供優渥獎金給第一位登上白朗峰的勇士。 一七八六年八月八日,帕卡德醫生和嚮導巴爾馬從霞慕尼(Chamonix)出發,在沒有現代登山裝備的情況下攻頂,克服高海拔、惡劣天候和極端氣溫成功攀登白朗峰,打破這座山被詛咒,無法攀登的迷信。 一七八七年八月三日,索緒爾也在巴爾馬嚮導下,終於登上白朗峰,成為第三位登頂英雄,不僅實現了年輕夢想,也因設立基金會獎勵白朗峰登頂活動,戴上了「現代登山運動之父」的桂冠。 一八八七年,為了紀念登頂一百周年,霞慕尼小鎮主廣場上,豎立一座兩個男人的青銅雕像,伸出手臂指向白朗峰的是巴爾馬,另一位是索緒爾。那麼帕卡德呢?登頂百周年不是一八八六年嗎? 原來,當帕卡德和巴爾馬成功登頂回霞慕尼,受到英雄式歡迎後,巴爾馬卻獨自前往日內瓦領取索緒爾的獎金,兩人關係急轉直下。巴爾馬還告訴熟人,他才是這次攀登的真正英雄,不僅首先登頂,還把疲憊不堪的帕卡德拖上山頂,並持續自負的吹噓自己的成就。 另有一位在一七八三年與帕卡德一起登頂卻失敗的布里(Marc-Theodore Bourrit),出於嫉妒,詆毀帕卡德所扮演的角色,讚揚並宣傳巴爾馬是「更勇敢」的領導者。他甚至寫信給撒丁島國王(當時法國霞慕尼地區是撒丁島王國的一部分),國王根據布里的描述,稱讚巴爾馬為「白朗峰巴爾馬」,並將霞慕尼主廣場命名為「巴爾瑪廣場」。 所幸後來,歷史學家慢慢找出證據,包括巴爾馬本人的文件,證明這些流言蜚語都不是真的,帕卡德才是第一個登上白朗峰頂的人。就這樣直到一九八六年,也就是他和巴爾馬首次攀登白朗峰兩百周年紀念日這天,法國政府在廣場的另一頭豎起了他的銅像,向帕卡德致敬,終於洗刷他的冤屈,還他應得榮譽。 帕卡德雕像後面記載著:「米歇爾.加布里埃爾.帕卡德,1757-1821,白朗峰首位征服者,1786年8月8日」,以此來提醒人們,他是白朗峰登頂的先驅者之一。他的成就激發了後來的登山者,並為現代登山運動奠定了基礎。

MORE

【寬鼎畫語 】鴛鴦荷塘趣

文/湯富淳 鴛鴦常成雙成對而行,被視為忠貞不渝的象徵;而荷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純潔;本幅畫作中的兩隻鴛鴦面對面嬉戲,呈現幸福浪漫的氛圍,正所謂「出水芙蓉賞花趣,花開並蒂鴛鴦暖」,與荷花相互依偎的鴛鴦,更是寓意著高貴純潔的愛情。 選擇草蓆的紋理作為基底,加上畫筆的點綴,能讓水波紋路顯得生動、強化荷葉與荷花的立體感、鴛鴦的羽毛更加栩栩如生;刻意以單色系的花朵來襯托,也使一對鴛鴦的多色羽毛更為亮麗鮮明;透過不同的素材帶領,才能豐富畫作的風采。

MORE

【時光走廊】民俗台灣(20-16)清代建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淡水紅毛城原貌 1930年,淡水紅毛城原貌,建築經過大航海時代至今,歷史悠久。十七世紀初西班牙人在此建聖多明哥城,荷蘭人占領後,重建安東尼堡,漢民即稱其為「紅毛城」。1724年,台灣府「淡水捕盜同知」王汧開始整修紅毛城,增建了四座外圍城門。1867年以後,紅毛城由英國政府租用作為領事館,並在旁興建領事官邸。台灣光復後,紅毛城繼續作為英領事館,直到1980年才由中華民國政府收回產權。 淡水紅毛城是台灣少數始於明鄭之前的完整西式建築物,雖然歷代均有損毀和重建,但最後獲得良好的保存和維護。 大稻埕河岸街道 1901年,大稻埕河岸街道,右邊是德國領事館,在前方有多家洋行建築,使得大稻埕河岸呈現嶄新的西洋面貌。 曹公圳取水口 1908年,曹公圳的取水口;清代光緒年間重修之曹公舊圳制水門為五座圓拱門,進水孔前端有船形座墩。此圳於道光年間由鳳山知縣曹謹築建,起於鳳山廳下小竹上里九區小里庄,至下淡水溪(今高屏溪),灌溉面積二千二百七十八甲,後又增建以增加灌溉面積。 鳳山縣署之清代原貌 1908年,高雄州鳳山廳廳舍,原為清代鳳山縣縣署,維持清代建築的原樣。明鄭時期,鳳山屬於萬年縣。明鄭兩代,鳳山縣治在興隆莊和埤頭街兩處幾度來回遷移,此照片為埤頭街鳳山(新城)縣署之原貌。 台南安平港的清代原貌 1908年,台南安平港邊的洋式建築,左至右為安平海關、海關,怡記洋行,合記洋行,最右邊為東興洋行。(王雅倫教授考證)日本殖民統治後,掌控台灣的進出口權,交給指定的日本商社,同時也不准外商投資和經營生產和商務,外商遂紛紛離去,轉移到附近的廈門、廣州、香港,或是更遠的上海和新加坡。原本興盛的安平和打狗的外僑社區快速萎縮,洋行關閉,洋行建築也由日本殖民政府改作他用,安平港沿岸的風貌出現根本的改變。這張照片拍攝於改變之前,大致保持了安平港沿岸的清代原貌。 瑠公圳景尾舊橋 1905年,瑠公圳景尾舊橋。清代乾隆年間,開墾戶郭錫瑠由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開鑿水圳,計劃引水至台北平原,以灌溉農作,但他遭遇到許多困難,後來與大坪林五庄締約,改由五庄墾首蕭妙興等人另合股組成「金合興」號接手施工,終於鑿通石硿圳路,歷時二十二年完工。當時稱為「青潭大圳」或「上埤大圳」,由金合興號與郭錫瑠(瑠公)共用水源,共灌溉約一千二百甲之農地:前者修築渠道、給水路,灌溉新店大坪林地區,稱為「大坪林圳」;後者則另修渠道幹線通過新店地區,並築木梘(同筧,引水管)導水跨景美溪,經過今景美、公館、大安區、信義區、松山等地,稱「瑠公圳」。此照片為景尾街附近穿越石碇川之景尾木橋。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MORE

【走讀城鄉】通往煤礦的故鄉 鄉長厝橋

文/丹青 在五堵火車站附近的星光橋,是新北市著名的僅供行人及自行車通行的景觀橋。但自二○二三年二月四日起,在更靠近五堵車站處,落成了一座由舊長安橋拆除、改建的鄉長厝橋,也是連接基隆河兩岸的人行跨河橋,不過建築工法更特別,除具有耐震和抗洪能力外,橋跨中央特別設置的遊憩觀景空間及蒸氣機關車(三分仔車)等地方文史意象,讓遊客認識汐止是煤礦的故鄉,也配合既有的自行車路線,成為汐止地區指標性橋梁。 此橋取名鄉長厝橋,乃因今鄉長里舊名鄉長厝之故。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據前期,位於汐止基隆河北岸的鄉長厝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鄉長厝庄」。在日據時期,該庄的鄉長厝山發現煤層,因此開發了合興煤礦,光復後更名為東山煤礦。 為了運煤出去,一九二五年曾在基隆河上建了運煤專用的吊橋,上面鋪設台車軌道,由車伕以人工方式運送煤礦到五堵車站,再由火車轉運到各地。煤業興盛時期,每日經此橋輸送出去的煤礦,常高達數百輛台車。及至一九七○年左右,煤礦採竭,產業道路也開發了,此吊橋才拆除改建為水泥橋,即長安舊橋,仍是煤礦區的鄉長里與五堵車站這邊長安里的交通要道。而礦坑廢棄後,東山煤礦辦公室改為煤礦博物館。 但四十多年前興建的長安舊橋,因當時造橋技術尚落後,原設計橋面高度不足,且於河道中有三處落墩,常造成基隆河排水受阻,颱風季節更容易溢堤,導致封橋改道,車輛和行人皆無法通行。市府於二○一二年底,配合基隆河整治計畫,以兩百年洪水頻率規畫河道整治,在距離舊長安橋二百七十公尺處興建了新長安橋。 新長安橋完工後,本應拆除舊長安橋,但當地民眾認為若拆除舊橋,將造成居民不便,甚至夜間返家用路的危險,未來若遇火災等緊急危難,消防車無法由新橋通過里內狹窄的鄉友街,屆時恐造成更大的災難,故強烈反對拆除舊橋。經不斷溝通協調,汐止市公所終於和社區民眾達成共識,另外興建一座現代化的橋梁,以鄉長厝為名,設計上保留部分煤礦區的歷史軌跡。 二○二一年十月啟動舊長安橋拆除及鄉長厝橋新建計畫。首先將橋面抬高二‧五公尺,並採單跨不落墩的橋式,以符合防洪標準。其次,此橋梁最引人矚目的特色,係採用國內少見的「旋轉工法」施工,即工程以舊橋橋面當作鋼構組裝場地,組裝完畢後再利用千斤頂將橋身旋轉推至定位,不但節省施工便道與構台的經費,也克服天候跟防汛期的問題,大幅縮短工期。 鄉長厝橋經一年多施工,於二○二三年二月完工開放通行,橋長約一○三公尺,橋寬七公尺。此橋採「華倫式」桁架,設計簡潔,透空性佳、結構量體輕巧,橋上增設可供行人休憩的觀景平台、人行步道及自行牽引道串連河濱自行車路網,還布置了舊礦區文史資料展示,提供民眾多樣化的休閒空間,現已成為基隆河上的新地標。

MORE

【戀戀台灣風情】輕便鐵路駛台車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日據初期,尚未有汽車行駛的公路,火車以外的交通工具,就是輕便鐵路上、由人力推進的露天木箱,叫做台車。木箱裡設有坐位,可供四個人乘坐。因為台車是露天的,乘客需自備雨傘,避雨遮日,晚上還要點些蠟燭。 台車,日語又稱トロッコ,就是英語track的轉音。日本明治時代開發北海道,採行奴工制度,建設輕便鐵路行駛台車,殖民台灣後,就引進台灣使用。但由於台灣工資低廉,到處都找得到推台車的苦力,故不必效行奴工制度。 台灣總督府的日人官吏進入「番界」時,當然也少不得乘坐台車。官吏坐的台車,立四根柱,上面撐有白布做的車頂,台車上擺有籐椅可坐,比普通台車舒服得多。 台灣人坐台車旅行,中午時,會停下來吃路邊的切仔麵、炒米粉、菜頭粿之類的點心充飢。日本人不敢吃台灣人賣的東西,因此自備便當、熱水瓶坐台車。熱水瓶宛若施行魔法般可以保溫飲品,故日語也稱熱水瓶為魔法瓶。  日據大正年間(大正元年為一九一一年),台灣島上行駛台車的輕便鐵路,像蜘蛛網似的密佈於全境。其中也有長距離的幹線鐵路:「北部比較長距離的幹線,有基隆、金包里(今金山)、淡水線,沿著北海岸而行,有山有海,風景頗佳。也有自桃園經大嵙崁(今大溪)到角板山的幹線,有深山幽谷之雅趣。」 中部長距離的幹線,是台中到埔里之線,清晨自台中出發,深夜始到埔里。有時中途要過夜,隔日才能到達。沿途有烏溪(即大肚溪)的山水,處處都值得遊觀。 南部台車長距離的幹線,有台南、新化、噍吧哖(今玉井)線,沿途山丘竹樹甚美,到處都種有芒果、龍眼等熱帶果實。另有自高雄經九曲堂到番薯寮(今旗山)的幹線,沿著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北行,沿途淨是種植香蕉的果園。 日據昭和年間,汽車行駛的公路慢慢建設起來,台車就逐漸沒落,僅在煤礦地區擔任運輸煤炭的角色至台灣光復。

MORE
/12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