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文人風骨】民國愛國柱

文/洪少霖 無意中看到一張拓片,其上字跡「富貴何為。林騷」,不禁思緒萬千,心中百味雜陳,有欣喜、有感嘆,有思考、有悠遠……似有萬般知覺由心底萌生。 林騷故居位於泉州市第一中學附近,我去過多次,並與其後人為友多年。林騷(1874~1953),字「醒我」,清光緒年間進士出身,授鎮江知縣,民國時期任泉州公路局局長,生平作詩四千餘首。 〈富貴何為〉石刻原位於泉州市中山公園,現為泉州南建博物館藏品。該石碑除了刻字「富貴何為」,且有「遺臭萬年。宛方舟書」、「兩個妖精,萬年遺臭;一雙奸偽,四海同仇。陳嘉詔題」、「巨奸末路。吳增」等刻字。 該石刻始出現於民國時期,俗稱「恥辱柱」,為四邊形。據泉州文史學者王贊成介紹:其為泉州文人批判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汪精衛、陳璧君夫婦公開叛國、投靠日本所刻。 由此可見,文人志士將汪精衛、陳璧君兩人稱為「妖精」,並提前推測他們兩人的末路,同時表達了內心對兩人的仇恨。一九四四年,汪精衛病亡,終年六十一歲;抗戰勝利後,陳璧君被政府以漢奸罪逮捕入獄。 相比「遺臭萬年」字跡,「兩個妖精」更具形象。此種比喻,一下子讓人聯想到兩個漢奸有著怎般嘴臉,以及他們內心的貪婪、狡猾、邪惡。 相比其他字跡,「富貴何為」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追問,也是一種回答。向兩個漢奸提出問題,不用對方回答,答案已然明瞭。是詢問,是回答,也是自問自答。其中玄妙,各人品味不盡相同。 「恥辱柱」或也是「愛國柱」,是文人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文人言情,將意志與觀點化為文字並刻石立柱,顯現出內心的堅定意志、鮮明人格與熱切情懷。

MORE

【春秋雜論】 賞錢不賞官

文/嚴陽 大唐王朝的後期,國勢日漸衰落,江山搖搖欲墜。但是,就在這背景之下,有一位皇帝讓大唐出現了短暫的復興──也有人稱之為「回光返照」。他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 李忱之所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力挽狂瀾,實現「大中之治」,與他喜愛閱讀《貞觀政要》一類有關治國理政的古籍,善於納諫、明辨是非有關。 關於這一點,有段故事足以證明。 唐宣宗服侍自己的母親鄭太后甚為謹慎,不讓她居住於別宮,以便自己能就近奉養。他的舅舅鄭光,歷任平盧節度使和河中節度使,然而,唐宣宗與他議論為政之道,鄭光的應對鄙陋而淺薄,讓他很不高興,於是留鄭光於朝廷任右羽林統軍(御林軍將領),便於奉朝請示。鄭太后幾次提及鄭光貧窮,唐宣宗總是賜給豐厚的金帛,但「終不復任以民官」。 從這段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唐宣宗也是一位孝子,他讓鄭太后與自己同居一宮,以便朝夕請安;但是,對於母親為舅舅婉轉求官的暗示,他卻堅持了自己的原則。給舅舅錢財,予以經濟上的救濟是可以的,但是讓他跟從前一樣擔任節度使一類的地方官,卻是萬萬不行的。 為什麼?因為鄭光不具備這方面的才能。假如出於一己私利,讓鄭光繼續擔任地方官,那麼就是對朝廷極不負責,也是對百姓極不負責。 應該說,唐宣宗與母親的感情無疑是非常真摯的,並且延續到了舅舅鄭光身上,在可能的範圍內予以關照──從前鄭光擔任地方節度使是這樣,後來罷去節度使之職,安排他擔任右羽林統軍也是這樣。 然而,唐宣宗與舅舅討論為政之道,發現他在地方治理上顯然不夠用心,也缺少相應的才能。如果因為母后的請求任用他為地方官,雖可圓滿唐宣宗個人的孝心,但地方治理卻可能因此陷入混亂,老百姓也可能因此而受苦。作為一個希望政治上有所作為、努力向唐太宗看齊的皇帝,唐宣宗最終拒絕了母親的請求。 人是有感情的,帝王也不例外,但是作為一皇帝,應該要能公私分明,以國家利益為重。也正因為唐宣宗在這些事情上慎思明辨,才能成為晚唐皇帝中聲譽較高的一位。

MORE

【大江南北】四川成都寶光寺

文/郭詠澧 在四川成都北郊新都區有一座千年佛寺──寶光寺,占地八萬平方公尺,紅牆環繞、佛塔凌空,殿宇深幽、古木參天,與成都的文殊院、昭覺寺、草堂寺,並列為成都的「四大伽藍」;在歷史上,更與成都文殊院、鎮江金山寺和揚州高旻寺,並列為長江流域的四大禪林。 寶光寺始建於隋代,原名「大石寺」,唐中和元年(八八一)黃巢之亂,唐僖宗入蜀避難,至成都北郊新都,見風景秀麗,遂命人修建行宮。近三年後某夜心神不寧,入寺中經行,見塔廢墟上有霞光閃爍,詢問悟達國師,答曰「此乃舍利放光,為祥瑞之兆,今黃巢已平,陛下可返長安」。僖宗大喜,命人挖掘出一石函,內有舍利十三顆,光采照人,即請悟達國師重修寶塔,供奉所發現的十三顆舍利子,取名「無垢舍利塔」,擴建寺廟,並將大石寺更名為「寶光寺」。 明末清初因戰亂兵火,寺廟受損嚴重,直至清康熙九年(一六七○)始重建。乾隆年間,寶光寺方丈恢彰禪師化緣來到北京,有緣見到微服出巡的乾隆帝,帝詢問來自何山,方丈回以四川新都紫霞山。二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乾隆帝供養三千兩銀票,恢彰方丈回蜀後,用四十二根石柱建起恢弘壯麗的大殿。後聽聞乾隆下江南 ,方丈心有罣礙,因為新都並無紫霞山,思考數日決定造山。於是寺中和尚白日休息,晚上挑土壘山,經過月餘,在寶光寺北邊造了座紫霞山。今有石碑記載此事。 如今寺中最大的殿宇是藏經樓,建於清道光年間,整棟建築全由石柱支撐。樓上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四壁有諸天畫像,畫工精細傳神;樓下是說法堂,為歷代方丈說法講經之處。 走進寶光寺山門殿,發現不似其他寺院供奉四大天王,寶光寺山門殿左右供奉的是楊氏父子像。明朝正德年間,內閣首輔大學士楊廷及其長子狀元楊升庵父子供養修寶光寺,新成殿宇宏偉華麗,因二人福德圓滿,往生後特別塑像於山門殿。 今無垢舍利寶塔已成寶光寺的鎮寺之寶,整座塔呈傾斜狀態。站在塔下往上望,可見塔身自第七層開始傾斜幅度逐漸增大,如此狀態竟可屹立千年不倒,令人感動非常。 身處寶光寺,可以感受到心靈的寧靜與祥和,也可以領略到古樸建築獨特的魅力。這座千年古剎,不僅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更承繼著三寶信仰的傳承。

MORE

【長期徵文】

敬邀各地文史、以古鑑今、世界趣談等圖文作品,字數300-800字。來稿請寄mtnart14@merit-times.com.tw,或郵寄:22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2樓「人間福報縱橫古今版」,如需退件請附回郵信封。凡獲刊登之文章照片,同時刊載於本報電子報與合作網站。

MORE

【如是觀史】馬驥的海市奇遇

文/余遠炫 馬驥離開羅剎國,來到了海市。這裡商業活動繁忙,與羅剎國完全不一樣,從海上就就可看見水天相接處樓閣層層疊疊,來往商船密密麻麻。 馬驥登岸進城時遇到了東洋三太子,本來就有「俊人」稱號的馬驥因為風度翩翩,很快就與三太子相熟,並帶他入海晉見了龍王。馬驥展現才華,當場做了一首〈海市賦〉,大獲龍王讚賞。龍王覺得馬驥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決定把龍女嫁給馬驥。馬驥與龍女結為夫妻,被封為駙馬都尉,並在龍族人的安排下,三天內就遊遍了諸洋大海,無人不識,還得到了「龍媒」的稱號。 馬驥與龍女鶼鰈情深,不知不覺就過了三年,並開始想念起故鄉的父母,希望龍女能跟他一同返家。龍女自知不能阻攔馬驥,但她已懷有身孕也無法離開,於是對馬驥說,兩人情緣已盡,但即使身處兩地,只要夫妻同心,忠貞不渝,又何必一定要朝夕廝守。 龍女請馬驥為孩子取名字,馬驥說:「如果是女孩就叫龍宮,男孩就叫福海。」並將一對紅玉蓮花交給龍女作為信物。龍女告訴他:「三年後,你要駕船到南島來,我再把孩子交託給你。」龍王也設宴為馬驥送行,並送給他許多珍寶。 馬驥回到故鄉,家人又驚又喜,雖然妻子已改嫁他人,但慶幸父母尚健在。馬驥牢記與龍女約定,堅決不再娶妻,並在三年後前往南島,果然看見兩個孩子在水上玩水嬉戲,原來龍女生了一對龍鳳胎! 孩子頭上戴著當年馬驥贈與龍女的紅玉蓮花,背上的錦囊裡還有一封信,敘述龍女這些年的思念,雖然不能與所愛的人在一起,但很欣慰馬驥仍信守誓言,她亦絕無二心,兩人仍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如今雙胞胎兒女已能自理,依約送還,但很遺憾沒有見過公婆,一年後婆婆過世必到墳前盡孝,並希望未來還能與兒女再相見。馬驥眼淚直流,將龍女的信讀了一遍又一遍。 一年後,馬驥的母親果然去世了。下葬當天,墓地突然出現一位披麻戴孝的女子,並在一陣狂風雷雨後消失了。一對兒女長大後十分思念母親,一天,福海突然躍入海中,好幾天後才回來。龍宮因身為女孩不能前往,常關起門獨自哭泣。某日,大白天突然烏雲蔽日,龍女走進房裡安慰龍宮,並送她許多奇珍異寶當嫁妝。馬驥聽聞急忙趕來,拉著龍女的手泫然對泣,然而一聲雷響過後,龍女就消失不見了。 馬驥的海市奇遇就像是一場夢,但夢醒時要面對的,依然是現實的世界啊!

MORE

【文化印象】忠勤傳家:五溝水客家聚落 (下)

文/姜霞 五溝水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夥房,除劉氏宗祠外,還有劉氏大我祖房、劉氏偉芳祖堂、劉氏瑞玉祖堂、劉氏廣玉祖堂、鍾氏萬成祖堂、鍾氏思河祖堂、吳氏伯龍祖堂、宋氏四合院等。此外,尚有頗具歷史意義的西式觀海山房、劉氏宗祠旁的劉氏洋樓及鍾氏的觀月樓。 其中風格獨特的觀海山房,為西洋式仿巴洛克的建築,在一片紅磚瓦屋的老街中,格外引人注目。這棟閩洋融合建築建於一九二五年間,成「ㄇ」字型對稱形制,正面山牆施以各種流行磨石子裝飾,窗楣以花卉卷草洗石子做為裝飾,並以洗石子為磚牆飾帶。 當時地方上流傳一句「不到五溝不入流,不入劉也不入流」,乃因父子一門二代三貢生,為劉家光宗耀祖,暗喻唯有「入了劉家,讀書才能入流」,藉以鼓勵後代來此讀書學習。由此可見當時此地的鼎盛學風,亦成為家喻戶曉的鄉里美談。 五溝水聚落除劉氏宗祠、觀海山房,老街上還有很多具有文化意義的古樸老屋,像是鐵漢樓、鍾氏宗祠、劉氏偉芳公祖堂等,都充滿傳統客家建築之美,不妨安步當車,慢慢走細細瞧。 此地古厝群與劉氏宗祠,是南部地區保存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建築,現今也已成為屏東縣政府推動「古蹟之旅」、「客家建築巡禮」等活動的著名參訪景點。

MORE

【春秋雜論】無肯言者

文/嚴陽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陳紀三》中,有段文字雖然沒幾句話,卻很是耐人尋味:「冬,十一月,辛酉,章昭達大破周迪。迪脫身潛竄山谷,民相與匿之,雖加誅戮,無肯言者。」 這段文字,講的是南朝陳文帝天嘉四年(五六三)的冬天,陳朝名將章昭達大破周迪的叛軍。周迪僥幸逃脫潛伏到山谷裡,當地老百姓把他藏了起來,即便因窩藏周迪受到誅殺,也沒人肯說出他的下落。 這裡提到的叛軍首領周迪,本也是陳朝將領,且為建立陳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卻但因眷戀家鄉,沒有接受朝廷徵召及時入朝晉見;不僅如此,當陳文帝調他去湓城(今江西九江市),同時要求他的兒子入朝待命時,還引起周迪的不滿。 應該說,陳文帝此舉本就有平山頭、防割據的用心。因為在南北朝時期,大臣外放,將其妻子置留京城作為人質,是很普遍的做法。而周迪在他的老家南城(今隸屬江西省撫州市)經營多年,陳文帝對他豈能不防? 照理說,當天下平定,響應朝廷徵召,盡快前往京城晉見皇上,為戰後的和平建設出力,才是明智之舉。但讓人唏噓的是,周迪卻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在濃郁的鄉情背後,當然也還有另一種可能,比如想割據一方,做他的土皇帝。然而讓人感興趣的,卻不是周迪到底在想些什麼,而是為什麼在前來平叛的官兵面前,當地的老百姓哪怕掉腦袋也要保護他。 這個問題,我們從《陳書‧周迪傳》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初,侯景之亂也,百姓皆棄本業,群聚為盜,唯迪所部,獨不侵擾,并分給田疇,督其耕作,民下肆業(勤於所業),各有贏儲(充裕的儲備),政教嚴明,徵斂必至,余郡乏絕者,皆仰以取給(供給)。」 「侯景之亂」,指的是梁朝末年,侯景以清君側為名年發動的武裝叛亂,從叛亂發生到平定的數年之中,江南地區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那時候百姓嘯聚山林為盜的很多,此時,周迪借勢而起,據有臨川之地並最終主政一方。 另一方面,周迪率領的部隊不僅不侵擾百姓,還會分給土地,敦促人們耕作,進而使得他們勤於本業,讓物資儲備大大增加。此外,因為相對嚴明的地方治理以及較為完善的救濟措施,讓附近缺吃少穿的百姓也能得到幫助,贏得人民的擁戴。因此,當若干年後周迪被官軍圍剿時,他們給予了必要的保護。 這些平民百姓,國家意識可能相對淡漠,想法可能也比較單純,但是當政者的好壞,他們卻是很清楚的。老百姓的原則很簡單,有仇必報,有恩也必報。所以,盡管這時候的周迪如喪家之犬,誰窩藏他都可能被砍頭,可當地的百姓還是「無肯言者」。

MORE

【琉璃妙境——宏真藥師佛相藝術創作展】無明觀照

文/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提供 藝術家透過現代思惟轉化,用更貼近人心的語彙詮釋現代藥師佛相,展出「沐光祈願」和「生命轉化」兩大系列作品。明亮的色彩、獨具的意象,為大眾照亮內在之光,用一種新的方式感知佛相,迎來充滿愛和覺悟的琉璃妙境世界,獲得生命的轉化。 「沐光」系列作品以藥師七佛為主,日月光菩薩、八大菩薩、十二藥叉為輔,將單幅作品組合成巨幅的現代藥師經變圖,令觀賞者看見改變世間一切的鑰匙(藥)就藏在人的心裡。 展期:即日起~11月28日 時間:10:00~20:00(免費參觀,周一休館) 地點: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佛光山南台別院

MORE

【善惡練習題】 一心善念逃了死劫

文/黃健原、吳書香 南宋紹興二十九年閏六月,鹽官縣(浙江省海寧市)顧德謙的妻子張氏,有一天夢到一位神仙告訴她,因為宿世業障的關係,隔天將會死在天打雷劈之下。張氏醒來後,便聽見雷聲大作,明白她必定難逃一死了。 此時,張氏心中一心掛念著年邁的婆婆,恐怕會因此深受驚嚇,無法承受這種突如其來的劇烈打擊。 就在她換好衣服,走到門外的桑樹下準備受死時,忽然聽聞空中傳來聲音:「上蒼已知道你心中的掛念,今日特意赦免你一死。」當下便雲開霧散,天空一片晴朗,張氏果然安然無恙。 案 一個人細微的起心動念,往往在冥冥之中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未來雖然無法預知,但是「心存善念」卻是我們可以培養的。(本文摘自柿子文化出版《連皇帝都在看的善惡練習題》)

MORE

【佛源成語】金剛不壞

文/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 比喻如金剛之堅固不壞。 《涅槃經》:「過去諸如來,金剛不壞身,亦為無常遷,今我豈獨異。」 (摘自《成語之美》筆記書,上海大覺文化出版)

MORE
/12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