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當代社會需要的人文關懷 3-3

文/星雲大師 大師:報告各位,我是以貧窮為富貴。一般人都認為大師大概很有錢,我為這個問題感到很苦,事實上我從小就貧窮艱難,就沒有錢。我到大馬來,今年是五十年,一共來了二十次,但我沒有在這裡買過一塊錢的東西,可以說,大馬遇到我這個人來訪,一點用處都沒有。其實,我不是不到大馬消費,是我窮,我沒有錢。 享受空無即是富有 有一次在機場轉機,要等上幾個小時,就進去免稅店走走看看。偶然看到一個文具,賣五十塊錢,可是我身上沒有錢,慈容法師的師兄,慈惠法師從遠遠走來,我跟他說:「慈惠,借五十塊給我。」 他說:「你要錢做什麼?」 我說:「你看這個東西,才五十塊。」 他拿去一看,說:「這個台灣也有。」就走過去了。 我忽然覺得,沒有錢也是很可憐。可是,這就是我的性格,我不買、我不用,我沒有錢,錢對我就構不成威脅。 我這一生沒有抽屜、沒有辦公桌、沒有鎖匙,不用好的東西。過去慈容法師在印度旅行,看到一對花瓶,他說:「哎呀!這擺到我們大雄寶殿很莊嚴。」 我說:「是很莊嚴,不過給小偷偷去怎麼辦?」佛光山沒有小偷,為什麼?因為統統都是不值錢的東西。 我常常說:「月亮偷不去。」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偷不去,為人正派、正直,任誰也偷不去。我想不必從表面上來發財,就等於我,我雖然沒有錢,但我享受貧窮。不過別人都覺得我很有錢,當然這也很好,總之沒有給人看不起。 我再向各位報告,我到大馬五十年,沒有用過大馬的一塊錢。覺誠法師這一次說:「師父,你多少年沒有來了,這次飛機票一定要我們替你買!」 我說:「你不可以破壞我五十年的規矩。」 有錢,就從有形有相上去發展;無錢,就從無形無相中去發揮。都是辦法,你能懂得享受空無的境界,你就會更富有了。 有一次我跟很多徒弟在一起,我問:「你們覺得我這個人,一個月的工作,值多少薪水?」 有徒弟說:「師父,一個月至少二十萬美金。」 另一個在旁邊說:「師父,如果我是老闆,一百萬美金好了。」 「我哪裡能值一百萬呢?」 他說:「師父,你這幾十年在全世界建了幾百個寺廟啊!」 「但是那是人家的,不是我的。」 所以每一次信徒回到佛光山,我都說:「各位頭家、各位老闆,你們回來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看成是夥計,是替大家服務的,我想世界會更美好。 提問七:大師自嘲說他沒有財富,但是我想大師的智慧就是最好的財富,大師的貢獻也是最大的財富,大師的財富不是跟別人收取來的,而是源源不斷地付出給大家的,我想這是最了不起的財富。 我們進入最後一個問題,這是《亞洲眼》雜誌的提問:大師您提倡用「一半一半」來看世界的哲理,白天一半,晚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愛好和平的一半,好鬥爭的一半;正一半,邪一半;佛一半,魔也一半。既然什麼都是一半一半,是否意味著世界永遠不會完全變好,並且我們要讓好的那一半,繼續接受壞的一半存在? 世間一半一半 大師:就像東禪寺裡面坐的人多了,空間就減少了,同樣地,好人多了,壞人就少一點。所以,我們很希望東禪寺的好人多一點,馬佛青的好人多一點,各個寺院裡面的信徒、好人多一點;各個媒體,還有你們的讀者,好人多一點,慢慢地,馬來西亞就會統統是好人了。 大家有個人的意見想要發表嗎? 提問八:大師、主持人,我是馬來西亞首要媒體集團的中文顧問吳恆燦,做為馬來西亞最大的電子媒體集團,我們手下有四個電視台為不同種族在服務。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讓友族多了解佛教?在馬來西亞這個多元國家裡面,友族是指馬來民族、印度族。 第二個問題是,面對現在東西方文明的衝突、宗教的爭執、種族的對抗,有人提出「中庸」。回教也有中庸,佛教也有中庸,基督教也有中庸,中庸能如何超越宗教來推動東西方的和平?請教大師,佛教是如何看待中庸?謝謝。 大師:你們都知道我倡導「三好運動」:身體做好事、口頭說好話、心裡存好念,實踐身口意三好。其實現在不只這樣,對於你剛才這兩個問題,我以「五和」來回答。 第一、自心和悅。大家要自己創造內心的歡喜、和悅。心是工廠,能生產動力,生產歡喜。 第二、家庭和順。家庭裡的夫妻、兄弟姊妹要和好。一個家庭,你歡喜、我歡喜,很重要。 第三、人我和敬。朋友之間要和愛、和敬,互相包容、尊重,「敬人者人恆敬之」。 前面三點做到了,自然能達到第四、社會和諧,以及第五、世界和平。 好!就這樣回覆你。 主持人:在剛才的一個小時裡面,大師告訴我們佛法,告訴我們如何修鍊,乃至於替我們解答很多社會的矛盾,甚至於如何化解經濟的問題等等,今天我看這個大殿裡是洋溢著一分慈祥以及智慧的光芒。我想,大師對於馬來西亞有一分特殊的感情,還有對馬來西亞信眾的愛護,我們對大師深深的感激。今天的談話會到此結束,請大家給大師一個熱烈的掌聲! 最後我們有請蕭依釗總編輯。 蕭依釗總編輯:大師一直提倡跨宗教的交流,今天現場我們有一位十分受人敬重,來自馬來西亞馬魯里宣恩堂的牧師王福,以及大馬首屈一指的著名女高音卓如燕,他也是很虔誠的基督徒。他們兩位都讀了大師很多的著作。 卓如燕女士:以前唱歌唱很多次了,可是在佛堂唱歌還是第一次,感覺非常緊張。從大師的著作裡面,我得到許多啟發,非常感謝大師!現在我就唱一首〈奇異恩典〉,將這分榮耀獻給你們,及主耶穌基督。 慈容法師:今天很有緣分,師父要我唱一首佛教的詩偈,對我們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 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偈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告訴我們什麼都要看得開、放得下,日子就能過得非常快樂。 這一首偈語用山歌調來搭配,平常信徒也很容易就學會,大家可以學起來帶回去。 大師:感謝大家,告訴你們一個祕密,假如有來生的話,我下一世要生到馬來西亞做和尚!(大眾鼓掌) 王福牧師:非常感謝蕭總的邀請,在今天這個非常好的時光,能聆聽大師的開示。二十多年前,我購買了許多大師的著作,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我最喜歡看的書。大師的開示及演講,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謝謝大師! 蕭依釗總編輯:馬來西亞很著名的畫家也是版畫家,李健省先生,他得過很多國際大獎,今天他特地要贈送大師一幅版畫。 大師:謝謝! 蕭依釗總編輯:再次感謝大師的開示,感謝我們所有媒體記者及貴賓今天的到來,我想我們能夠通過大家一起努力,來為國家社會傳遞正面的能量。謝謝你們!謝謝大家!

MORE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當代社會需要的人文關懷3-2

文/星雲大師 提問三:大師說,社會不同的黨派就如同我們的手指一樣,各個不同、長短不一,但最重要的是,大家應該為了這個國家社會的共同利益而團結在一起,祈求一個共同的福祉,謝謝大師。 接下來我要代替《星洲日報》提問:大師推動「三好」,鼓勵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但是環顧我們今天的社會,行三好的人雖然很多,行三惡的人也是很多,社會依然罪案處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難免令人沮喪,難道善的力量是那麼脆弱嗎?惡的力量是那麼巨大嗎?人間淨土究竟是不是海市蜃樓?請大師告訴我們,要怎麼樣鼓勵行三好的人,給他加強信心? 人人奉行三好 大師:在這個「一半一半」的社會,好的一半,壞的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無論是哪一半,都是在這個娑婆世界當中。 當然,善的一半比較快樂。像你們辛苦地到這裡來,也就是希望善的這一半,能比壞的一半更高一點,更增加力量一點,更多數一點,然後透過我們善的一半,來呼籲世界社會大眾,要識得大體,要明白和諧很重要。 有一個師父得了風溼症,他有兩個徒弟,規定大徒弟按摩右腿,小徒弟按摩左腿,來減輕痛苦。每次大徒弟在按摩右腿的時候,師父就說:「你的小師弟,他的按摩方法很好,感覺很舒服,你要跟他學習!」當小徒弟在按摩左腿的時候,師父也說:「你的師兄按摩得真好,你要跟他學習!」 可是這兩個徒弟都聽不下別人比我更好,有一天,大徒弟不在家,小徒弟心裡想:「師父常常稱讚你,按摩得怎麼好、怎麼好,我就把你按摩的腿打斷,讓你明天回來按不到腿。」 師兄回來一看,「我按摩的右腿怎麼沒有了?」就想:「一定是師弟搗蛋,我也把你按摩的左腿打斷,看你怎麼辦!」 兩個師兄弟在逞他們心頭的好好壞壞,倒楣的卻是師父,兩個腿都沒有了。 現在社會,宗教裡的紛爭,會讓教團、教會慘敗,黨派紛爭也是一樣,互相攻擊,到最後一定兩敗俱傷,受到傷害的必定是國家社會。假如這許多人都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奉行「三好運動」,必定能讓大馬成為三好社會。 提問四:大師言簡意賅,認為大家如果都互相鬥爭、互相攻擊,結果會是沒有人能夠得到什麼東西;可是如果大家能夠互相諒解、互相合作,整個社會,特別是馬來西亞社會,便能得到更繁榮的成果。 接下來是《南洋商報》的提問:馬來西亞目前是進入一個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好比人權運動、環保運動、政治運動等等。大師對於佛教徒參加政治改革和社會運動,有何意見和看法?佛陀當年三度坐在樹下阻撓軍隊進城屠殺民眾,是不是可以稱為人類史上最早靜坐示威的社會運動者? 人間佛教淨化社會 大師:做為佛教徒,在國家的政治體制之下,一個國民應該承擔什麼,統統都要能承擔,而我們出家人,當然也是人,也應該是一樣的,不過出家人到底有他的限制。就如太虛大師,他建議出家人「問政不干治」,認為出家人不可以擔任警察局長,不可以做縣市長,不可以做長官,但是可以參選議員問政;也就是說,可以關懷政治,但不參與政治。 不過現在的佛教比較不同,大家出家了以後,連問政的興趣都沒有了,誰要是選舉選上了,他都覺得很好,就是自己不參加。 我自己覺得,要社會進步,善良的人不可以退卻,應該勇敢一點。像你們大家,如果代表佛教徒站出來,為政治服務,做一個不一樣的公眾人物,佛教也會與有榮焉。 提問五:接下來是《光明日報》的問題,佛家說「人身難得」,可是現實生活裡,大家卻普遍陷入一個「做人難、難做人」的處境。請大師給予有這種困惑的信眾一個指點。 大師:人難做,人是很難做,尤其好人難做。好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識、修養、內涵、心境都健全。 不過,做好人還是不困難。在社會上,所謂好人的標準是什麼?你有道德學問、正派,是好人;你有責任感、有使命感,肯為大眾服務,犧牲自己、成全別人,是好人;你慈悲、慈善,顧念大家、關懷大家,是好人;甚至你能吃虧,是好人;你謙虛、謙讓,是好人;你慚愧,不跟人比較、計較,是好人。 現在我們倡導人間佛教,什麼是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佛陀給我們的教法。 假如你們還不太懂「人間佛教」的內容是什麼,我可以說,那是佛陀對人講的教法,不是對畜生、地獄講的。人的佛教,就是「人間佛教」。 假如再有人問什麼是「人間佛教」,我就簡單這樣說好了,是「咱們的佛教」,是「我們的佛教」,是「我們要的佛教」,是「讓我們自覺的佛教」,是「對我們很好的佛教」。如果你都能遵循這許多想法,那麼人也不難做,做人也不難。 重視精神修養即富貴 提問六:大師說做人難,但是做好人更難。做好人,最主要還是要回到「人間佛教」,學習「人間佛教」的精神,然後從人間佛教來實踐人生。 接下來是《中國報》的提問:這幾年來,金融危機跟歐債危機引發全球的經濟動盪,也導致貧富懸殊的問題更加惡化,失業率提高等等。對於沒有經歷過苦難的新生代,他們應該怎麼樣來面對這一個危機? 大師:這個世間上,對我們最重要的,表面來看是經濟,失業、沒有錢,日子就不好過。要怎麼樣才能有錢?這是個重要的問題。 以個人來說,勤勞,會有錢;信用,會有錢;跟人結緣,可以有錢;負責任,會有錢。總之人就是多辛苦,多體諒別人,讓別人接受你,就會有錢。即使有這許多條件,但是沒有人欣賞,我還是沒有錢。所以,真正的富有,知足是富貴,淡泊是富貴,重視精神的修養是富貴,平常存好心、說好話,都會帶來富貴。 基本上,馬來西亞物產豐富,人民有信仰,是一個國力深厚的國家,需要政府幫忙青年朋友,讓他們認識各種職業,告訴他們怎麼賺錢;社會上的好人要提拔年輕人,讓大家都有機會,都能提升,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 我在想,馬來西亞過去曾有過經濟問題、能源缺乏等等,但據我的了解,在馬來西亞這一塊土地上,只要大家團結,只要大家共同愛國家,未來大馬的經濟不成問題。只是社會上太多的鬥爭,太多的消耗,會削弱國力,這點要注意。 我想今後的經濟問題,也不能只看物質上的有多少鈔票、多少黃金,這不一定是真正的財富。 什麼是財富?智慧是財富,慈悲是財富,正派是財富,健康是財富。我想,除了金錢物質的財富以外,我們本身個人的素質,就是財富。一個人的價碼多少,是要由自己去創造的。 (待續)

MORE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當代社會需要的人文關懷 3-1

文/星雲大師 司儀:歡迎大師蒞臨我們會場,在台上陪同大師的,有我們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祕書長慈容法師,現在有請今天媒體交流會的主持人──《星洲日報》副總編輯鄭丁賢先生。 主持人(鄭丁賢先生):大師平安,慈容法師平安,師父平安。歡迎大師法駕馬來西亞,我們感謝大師在繁忙緊湊的行程中,特別應允來接見我們這麼多熱愛大師的信眾。還有我們馬來西亞世華媒體中文報集團的代表也藉此機會,希望大師給予我們寶貴的開示和啟發。 我們知道大師對媒體一向十分厚愛。聽說過去幾年,大師很少出外雲遊弘法,但是今年六月,世華媒體集團蕭依釗總編輯到了台灣,見到大師,一開口就請大師到馬來西亞祈福弘法,大師馬上回答說:「好!」我想當時大師的慨然答應,可能嚇壞了很多佛光山的師父們。無論如何,我想蕭總是促成了這一段法緣,也看到大師對媒體真的有求必應。 大師對媒體的愛護,我想主要原因,是媒體做為社會的公器,大師希望媒體能夠堅持理想和專業,傳承典範,帶動社會人心向上提升。我也要向大師報告,我們馬來西亞中文媒體,特別是世華媒體的新聞從業員,就是堅持著這種理想和專業,致力推動國家社會進步、淨化人心,並以此為使命。接下來,我們就請大師為我們開示。 佛陀也是媒體人 大師:主持人、各位媒體先進,大家好,大家早安! 告訴你們一個正確的消息,釋迦牟尼佛,他本身就是個媒體人。過去我們在講釋迦牟尼佛時,沒有想到他是媒體人,現在我把他做為媒體人的能量告訴你們。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都是佛陀所說的,這裡先不談「三藏」經、律、論,所謂「十二部經」,就是把佛陀所說的經分為十二類。 其中的「長行」,就是用文學中的散文體來記載佛陀的言說教化。有時候,「長行」沒有人聽得懂,也用「重頌」,以詩歌體來呈現。如果「重頌」也沒有引起你注意的話,可以面對面的面授機宜,也就是「授記」,你是什麼、你是如何,一個一個地、個別個別地教育示道。 佛陀有時候也用「譬喻」,告訴你這個是等於什麼、那個就像什麼,以事顯理;又有時候用神通變化,讓你感到好奇,用神通來顯現瑞相,傳達他的教法,這叫「未曾有」。可見佛陀是最會做宣傳、最會傳播的。 《金剛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也就是「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的福德,比「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的福德還要多,可見文字的力量是無限的。 除了運用文字傳播佛法,佛陀在入滅以前,告訴弟子要在十字路口建寶塔,讓人經常能看到法幢高豎,時刻記住自己的信仰。你說佛陀自己要寶塔嗎?佛陀不需要,但眾生需要。又如佛陀自己不用佛像,但眾生需要佛像,道理是一樣的。 你們要和諧,要相互來往、彼此讚歎,才容易成佛。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兩個人是一起修行的,釋迦牟尼佛先成佛了,彌勒還是菩薩,為什麼慢下來呢?就是少修了一個讚歎法門。 你們各位做媒體人的,如果能向佛陀學習他的精神、他的目標、他的意義,就可以說是第一流的媒體人。 還是讓你們提問,我是知無不言。感謝你們,現在開始。 主持人:謝謝大師。大師曾告訴我們,人人都可以成佛,剛才也提到釋迦牟尼佛本身就是一個傳播者,也是一個新聞從業員,他把正信、正念,傳播到人間每一個角落,帶動世界人心的淨化,還有社會的進步。以下有我個人及代表各媒體的提問。 提問一:首先,我想請教大師,有關媒體工作的問題。大師向來重視媒體的功能和角色,對媒體也有很高的期許和鼓勵,包括成立「星雲真善美傳播獎」。但是媒體人有不同的本性,也有各自的動機,因此也造就了今天媒體生態的混亂。請大師開示,媒體人應該要有怎麼樣的一個心念?要怎麼樣修鍊才能走向正道,為讀者和社會造福? 心地光明則筆下放光 大師:做記者,我感到跟我們宗教有同樣的命運,你寫好話、好事,這是理所當然的,你做好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一旦你的報導稍微對他有一點不利、不好,他就說你怎麼壞、怎麼壞。 在各行各業中,我覺得記者、媒體人,尤其是需要大家鼓勵的一個工作,所以我辦真善美傳播獎,是因為想到過去在外國有普立茲獎,覺得應該要給一些優良的媒體人鼓勵,畢竟一個記者,如果他的心地是光明的,筆下都會開花結果的。 做為一個記者,對於社會的幸福安樂,應該有一分使命感。而我們站在讀者的立場,對於媒體記者也應該有一分尊重。 像我的人生,在你們看來,一切都覺得很好、很活躍。其實我很單純,我只需要一張椅子、一杯茶、一份報紙,就覺得這是人生的幸福安樂,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沒有讀過書,也沒有進過學校,今天能可以在這裡跟你們講話,全是因為我少年時偷偷看報紙,那時候老師不准我們看報紙;慢慢地,後來才得以正大光明地看報紙;到現在,為了要辦報紙,我還給報紙的媒體人獎金,這就是我一步一步地在進步,我把報紙當作是我的老師。各位媒體人、各位老師們,你們辛苦了。 提問二:關於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現象。近年來,馬來西亞,特別是華人社會,是一個轉型,也是一個衝撞的年代。很多人因為黨派、意識型態,互相對立、黨同伐異,原有的社會共識價值體系也分崩離析,原有的理性已經失去了,原來的理想也幻滅了。我們的社會好像開始兩極化,很多人已經不在乎對錯,只講敵我。這種現象,我想包括在台灣也正面臨著。請教大師,針對社會中瀰漫的這種激情、對立、矛盾,應該要如何化解? 共尊共榮社會和諧 大師:這個社會是多元的。這一隻手,五根手指頭都不一樣,大家都希望自己最好、自己最棒。 大拇指說:「我頂好,我第一,我最大。」 食指就不服氣,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食指:「民以食為天,你看!大家煮飯做菜的時候,都是用我來嘗嘗味道是鹹是淡。還有,我食指一指,你要到這邊、你要到那邊,你們都得聽我的話。」 中指也不服氣,他說:「五根手指裡面,我在最中間,又是最長的,你們應該都要聽我的。」 無名指也不服氣,說:「手指當中,最好的是我無名指,無名才是真名。你看人家結婚、過壽送禮物,金戒指、鑽石戒指都是套在我身上,只有我珠光寶氣,你們統統都得聽我的。」 小拇指沒有開口,大家問他:「你怎麼不講話呢?」小拇指說:「我最小,我最後,你們都要當老大,我哪有資格跟你們講話呢?不過,當雙手恭敬地合掌時,卻是我距離佛祖、父母、聖賢最靠近。」 哪一個最大呢?統統都是有限的力量,一根手指頭,連筷子也拿不起來,打人都不痛,只有五根手指頭團結起來成為一個拳頭,力量才會大。 馬來西亞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各種人等,這不要緊,重要的是合作成為一個拳頭。在世界上,各黨各派,你有組黨,他有組黨,那都不要緊,「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站在國家的立場,讓社會人民的力量團結一致,這個社會就會幸福。 士農工商、學界、各種人等,不必標榜自己,與人不對立,能合作,皆大歡喜,就是最好的社會。 我想不必講什麼道理,就是對人要尊重,愚者也有一得,你尊重他,大家就能和好。(待續)

MORE

世界和平是普世願望

文/星雲大師 提問一:如今經濟興盛,世俗的東西很多,人們追求物質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吸引年輕人去探索佛學的東西呢? 佛教改善社會風氣 大師:這個世界永遠是一半一半的。就好像男人一半,女人一半;白天一半,晚上一半。 這個社會物質繁榮,重視物質文明的,也只是一半而已;另外一半的人,他還是重視精神的世界,重視信仰,重視宗教、道德。因此,台灣的發展,正好有佛教來幫忙科學、物質的普及,它能可以從中調和、平衡。如果沒有宗教信仰的話,物欲橫流,就更加不可愛,不堪收拾了。 提問二:比方我在英國生活很多年,看到現在的年輕人,像我這個年齡,很多人都不去教堂,宗教對他們的吸引力是愈來愈減弱,我不知道現在台灣社會您所感覺到的是怎麼樣? 大師:剛好和你講的相反,台灣的青年人非常熱心佛教的信仰和活動。例如,在台灣有將近一百多個大專院校,每一個院校裡面都有佛學社團。假如說一個社團是一百人、二百人,你想,就有好多萬人了。這許多青年學生,不但在他的學校裡面有一些佛教的信仰活動,他們也到各個地方的寺廟參加做義工,所以帶動台灣社會的青年,也很普遍地參加在各個社區所舉辦的一些有益於社會的服務。 提問三:佛教在台灣提倡社會正氣,恢復人的一些善良本性,藉由這樣的提倡,去抵制物質上的影響。佛教在這方面是不是對社會風氣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大師:我想佛教對台灣社會風氣的改善,這方面的貢獻,那可大了。例如慈濟功德會,他們的會員就有好幾百萬人,不但在台灣救濟,甚至還到海外去。 像國際佛光會也有好幾百萬的會員,他們的服務,不但在華人的世界裡,全世界當地的人,他們也在從事佛教推動本土化,在倫敦、在英國、在美國,都有佛光協會,都有當地的人來參與。所以佛教對社會的貢獻,現在是很普遍的,不像過去的佛教只在寺廟裡,現在的佛教已經走上了社會,擔任社會的一種教育。 出世與入世的調和 提問四:你提到這一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佛家一直講究出世,四大皆空,如果是參與社會的活動,這又好像顯得很入世,這個之間有沒有矛盾? 大師:我們出家人比較偏重出世,但是有出世的思想,一定也要做入世的事業。如果有入世的事業,而沒有出世的思想,在我們感覺到就會「物欲橫流」。因此,出世的思想、入世的事業,兩個要給它平衡發展。我們認為真正的出世,要先入世;真正的入世,也要具備出世的概念,這兩個可以調和起來。 提問五:您剛剛提到,在美國、在日本等地,佛光山推廣佛教,據我了解,您是在南京出家的,您現在和大陸之間有沒有比較密切的往來? 大師:佛光山在南京、北京都有服務處,在那裡做一些服務的工作。再說,我們的會員、信徒,由於到大陸投資、經商,他們在那裡也幫忙大陸上佛法的推動,這個是很普遍的。所以,我們也希望海峽兩岸,不要天天都只講一些政治上的話,可以從文化、宗教,像這種信仰,是很容易讓彼此團結在一起的。 提問六:現今海峽兩岸的情勢,好像有一點緊張,在您來看,兩岸之間這種緊張會有什麼影響? 大師:海峽兩岸問題的解決,如果大家執著,那就不是短時間能講得通的,就會所謂各講各話。如果大家以我們佛家人來看,不要執著,不要有我執,不要有法執,可能一念之間,這個世界就變了,就不一樣了。因此,希望大陸的領導人,也能敞開胸懷,大家相互地多來往。 提問七:以佛家的理念,怎麼來看用武力解決問題? 大師:海峽兩岸到了動武的時候,是兩敗俱傷,那是中國人悲慘的命運。所以,我們絕對不希望用武力解決問題。 我認為今天的時代進步到都是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武器發達,不是毀滅別人,也是毀滅自己啊!所以,今天「世界和平」是普世的願望,不光是我們海峽兩岸要和平。 希望中國大陸不要老是說「不排除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應該要用和平、均富、自由、民主去協調比較好。實際上,能多一些佛教的信仰,容易解決問題,因為佛教講究和平,講究無我,講究忍耐,講究為人設想,給人方便,給人歡喜,大家融和、平等……這些都是今後促進海峽兩岸能相互來往必要的條件。 (刊於BBC中文網)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對談專訪】全球模範的天堂

文/星雲大師 澳洲總理先生(The Honourable Mr. Tony Abbott, MP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中華民國駐澳洲大使李大維先生、南天大學代理校長(Dr. John Loxton)、佛光山系統大學五校聯合總校長楊朝祥校長、臥龍崗市長(Wollongong Lord Mayor Gordon Bradbery)、各位嘉賓、各位佛光有緣人,大家午安!吉祥平安! 我是一個近九十歲的殘障老人,中國江蘇揚州人,但我在台灣住了六十五年。佛光山開山已經五十年,二十五年前,臥龍崗鋼鐵公司到台灣參加「世界鋼鐵大會」,這個會議就在佛光山舉行。開會期中,他們跟我們講到澳洲的情況,希望我們到澳洲建佛光山。那個時候,就派了慈容法師到這裡觀察。據他的報告說:「澳洲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南天大學 眾緣成就 澳洲,是一個多民族的社會,擁有多單元的文化,非常的廣大、非常的包容,因此,我們就有這個機緣來感謝澳洲的民眾和華人們。在這裡,我們建設了道場,也建設了南天大學,可以說,這都是你們大家的功德所成就。 剛才總理說,南天寺和南天大學已經成為澳洲「南方的天堂」,二十五年之中,我來去澳洲,感覺到,在世界上,澳洲不僅是南方的天堂,更可以說是「全球模範的天堂」。在我的感覺,澳洲的環保世界第一,人民的和善世界第一,社會的和平、和諧,也是世界第一;在澳洲這個地方,人與一切動物都是平等的,真正是和平世界就在澳洲。 澳洲的大學都是國家承辦的,都很有規模,內容相當豐富,可以說在世界的教育當中也是佼佼者。至於我們南天大學,是民辦的,規模很小,雖然承蒙大家幫忙辦了這所大學,不過,今後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希望各位幫我們找好老師、好學生,幫忙我們招生,讓南天大學慢慢地也能向澳洲各國立大學跟隨學習。 佛光山辦了五所大學,五校合一成為一個聯合系統大學,這裡有佛光大學楊朝祥校長、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菲律賓光明大學海倫‧柯利亞(Helen Correa)校長,以及西來大學、南天大學的代表,都聚集在這裡,希望他們能開個會議,討論怎麼樣在各位功德主、澳洲民眾、華人的指導協助下,讓我們南天大學今後在澳洲也能點亮一盞光明,照耀得更加光亮。 佛教是一個和平的宗教,主張人與人之間不要對立,相互地尊重、相互地包容。 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和平,像澳洲,擁有這麼和善的人民,所有人等在澳洲的這塊土地上,做了全世界的和平模範,大家功德無量。 祈願佛陀保佑澳洲國泰民安、人民安樂,所有支持我們南天寺、南天大學的功德主們,大家一切平安快樂,一切順利。Thank you very much.

MORE

【佛法真義3佛門行事138】滴水坊

文/星雲大師 儀山禪師有一天在洗澡的時候,因為水太熱,就叫弟子提一桶冷水來加;加過了以後,弟子隨手將剩餘的水倒掉。 儀山禪師知道了,就訓誡他說:「世間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處,你那麼輕易的把剩下的水倒掉,太不懂得珍惜了,就是一滴水,把它澆到花草樹木上,它們也會歡喜,雖是一滴水,但價值無限大啊。」 弟子聽了以後,若有所悟,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滴水」,這就是後來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弘法過程,有人問他:「世間上什麼功德最大?」 「滴水!」 「虛空包容萬物,什麼可以包容虛空?」 「滴水!」 滴水雖微,但大海亦是由滴水所成。人在世間,福報有多少?這是有數量的,一個人該有多少金錢、多少愛情、多少福壽、多少資用,等於銀行存款;浪費開支,終有盡時,因此要節用惜福,雖是滴水,也不可任意丟棄。  回想我童年生活的家鄉蘇北,大家過的苦日子,都是一飯難求,三餐不繼,因此對於來之不易的一切,都存有一顆感恩的心。過去叢林的語言裡,常常有「十方物」、「十方眾生」,表示對來自十方成就的感念;而每到初一、十五,寺院早課必誦〈寶鼎讚〉:「端為人民祝安康,福壽綿長。」以表示對大眾的感謝。因為個人生存在這世間上,都要靠著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士,提供我們生活所需。 但我覺得,感謝十方,不單只是在佛殿裡祈求佛菩薩保佑,應該是要走入社會,改善風氣,淨化人心,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因此,我提倡施茶、施粥、施書、施醫……,細水長流的布施,點滴給人,希望施者、受者都能歡喜,彼此兩利。 所以,三十多年前,我就在台北普門寺推動「普門大開」的運動,因為那時候,素食者要吃一頓素齋不是很方便,於是普門寺就發起「我買米,你吃飯」,免費請大家來吃飯;而位於松山火車站旁的佛光山台北道場,人來客往很多,則發起「以粥代茶」,每天免費供應平安粥結緣,你來了,我送上一碗粥,代表一杯茶。有人解渴,有人解飢,對素食者而言,都是一個很方便的善舉。 此外,為實踐佛法所講的「四恩總報」思想,我則在佛光山全世界各地別分院,設立「佛光緣滴水坊」。滴水坊的命名,源自於「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之意,以感謝十方大眾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蘊含滴水禪師惜水如金的訓誨。 滴水坊的設立不同於一般商店,不是以金錢來論服務,它就如觀音菩薩,並非為了供養才救度眾生;滴水坊是一個提供休憩、品茗的地方,藉著書香、茶香、繪畫藝術,寓教於樂,兼具啟發大眾惜福、惜緣的功能。 因為我「富」,才能報恩;我「窮」,只想接受別人給予,哪裡有辦法來報恩呢?當然,不一定是有錢才能報恩,我們說一句話,給人一點服務、一個敬禮、一個笑容、一個合掌,都是報恩。想到我們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來自於社會大眾的支持,我們能夠常常心存感恩之心,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佛化婚禮 一個宗教的傳播,對於信教者的生活影響很大;尤其宗教的禮儀,對他們的人生來說,是一種行為的準則與規範,這是非常重要的。像在西方,皇帝登基,沒有天主教神職人員為他加冕,這個皇位就沒有人承認;像基督教徒,沒有經過受洗,就不能成為基督教的信徒。 而在佛教裡,也有很多的典禮,比如說皈依典禮、受戒典禮、落成典禮、灑淨典禮、開光典禮,乃至家中小兒小女的命名禮、入學禮、拜師禮、成人禮……我覺得佛教要把這些典禮,讓信徒如遵守戒律一樣的奉行。因為佛教本來就是為了解決人生之「老病死生」等問題;人的一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喜喪婚慶」各種問題,應該一切都不能離開佛教。 像過去有一些父母,會把初生的嬰兒寄養在觀音菩薩名下,希望菩薩給予他的保佑;所以現在有一些五六十歲的人,都會說,我是觀音菩薩的弟子。 再有,孩子長大要入學了,父母都會帶著他向孔子聖像禮拜,舉行拜師入學典禮。因此,佛教對於一個人從出生、入學到成年禮,應該都不能缺席。尤其結婚時,要為他舉辦「佛化婚禮」,因為佛教既然承認在家信徒可以男婚女嫁,你不為他舉行典禮,他心中就無法獲得一種安全的保障。 過去上海的陳海量居士,在他的《建設佛教家庭》一書中,倡導佛化婚禮,一些守舊的佛教徒及短見之士,因為自己不懂,認為佛教男女在一起組織家庭,是罪大惡極,因而極力反對。佛陀承認四眾的教團,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不能結婚;但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是可以成立家庭的,夫妻結婚共組家庭,是很正常的行為。這是一個世間人倫道理,並沒有違背佛法,如果沒有男女婚姻,佛祖由誰來出生呢? 因此,男女婚姻在這世間是不能少的,既然不能少,佛教就應該勇敢的參與,為信徒舉辦典禮;如果佛教不為他們舉行佛化婚禮,他們只有到教堂去結婚。可憐的佛教,把多少的佛教徒都推到其他的宗教去;這許多守舊保守的人士,自以為愛護佛教,其實是害了佛教,破壞佛教的發展。 像近代的李炳南居士、南亭長老等,為不少的信徒舉辦佛化婚禮,為他們證婚;佛教一些好說閒話的人,卻譏諷他們行為不當,好像自己不能結婚,藉著證婚過過乾癮。這種說法,真是罪過!罪過!我想佛陀一定會在旁邊責備的,這些想法、言論,也應該視同魔說一般。 所以,佛教為什麼要排斥佛化婚禮呢?這許多排斥的人,因為心裡骯髒,不能進入到佛法清淨的境界,故而製造異端邪說。我覺得佛教不但不可以廢止佛化婚禮,還應該廣為推行,讓有情人結成眷屬。甚至佛教應當提倡更多的人生禮儀,作為信徒生活的規範,這也是在弘法利生。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37】革新佛教

文/星雲大師 在我初出家的時候,聽過二位大師的言論,讓我留下極為深刻的記憶。一位是印光大師,他說佛教要復興,必需從改革「三濫」做起,也就是要革除「濫收徒眾、濫掛海單、濫傳戒法」的陋習。 其次是太虛大師,他認為佛教流傳二千多年來,所謂「法久弊生」,不但佛教本身產生了一些問題,尤其很多外來附加給佛教的附佛外道,他們的迷信外衣,也給佛教帶來極為沉重的包袱。所以太虛大師提出「三革」:一、教制要革新,就是制度要健全;二、教義要革新,就是義理要契機;三、教產要革新,就是經濟要公有。 我覺得印光大師的改革「三濫」,比較保守,還是在教內而已,並沒有走出去;太虛大師的「三革」,則比較創新、進步,有積極性。由於太虛大師所提的內容,不但有談到佛教應該革新的要點,而且必定能讓佛教再重新給予人間光明與力量,所以我內心非常信服。 圖/記者張睿杰 今天,我把印光、太虛大師的話提出來,是希望給現代年輕的佛教徒,沒有見過二位大師的人參考。這許多老人家都心存慈悲,對於世法、出世法都有很深的了解,我有福氣見過他們,聽過他們說法,以我這樣老邁之齡,恐怕這個世間上,見過這兩位大德的人,已經不是很多了。 不過,談到革新佛教,還真是千頭萬緒;對於怎樣重整佛教制度,也不是寫上幾篇文章,或喊個幾句口號就能做到。但是儘管如此,有些問題,只要從每一個人的觀念上和思想上注意起,仍然是有辦法的。比如:把信徒還給佛教,把教產還給教團;多為公眾增置產業,不為個人積聚財寶;多為佛教培養信徒,不為自己增加勢力等等。只要大家都能化私為公,那麼復興佛教,還是很有希望的。 只是在我的觀念之中,真正要革新佛教,最終還是要倡導人間佛教。因為佛教是為人而有的,當然所有的佛教都要合乎人性、合乎人心、合乎人和、合乎人道。因此,人間的佛教對於個人的道德教育,對於家庭的倫理教育,對於社會的群我教育等等;有了這些佛教在人間的教育,把人間的「人」都健全了,其他的是非煩惱,就不用一一去麻煩了。所以我覺得,人間佛教佛陀的教育,最能做為普世的教化,如果大家都能尊重、遵守,必定普世太平,人間充滿祥和歡喜,人人都能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這也是我們推動人間佛教的最大希望。 圖/記者張睿杰 以清規代替戒律 佛陀成立教團後,為攝僧制戒,其原則是「隨犯隨制」,因此每一條戒律,都有其制戒的因緣和時空背景,內容也因應對象而有不同。佛陀在結戒之初,也有為弟子宣說制戒的十大利益,即:一、攝取於僧;二、令僧歡喜;三、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長;六、難調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得久住。而佛陀臨入涅槃時,更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 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戒雖然維繫了佛門的法統,但也為佛教帶來了各種的爭議。如:在印度,因「十事非法」導致上座部與大眾部分裂;在中國,道生大師則因為「持午」問題,及「闡提有無佛性」的看法,和大家見解不同而有所分歧。 其實,佛教應該重視根本大戒的行持,對於小小戒,如佛陀所說,要隨時代精神、社會風俗,進而「隨開隨遮」;可是後代一些守舊人士,卻以「佛已制戒,不可更改;佛未制戒,不可增加」為理由,阻礙了佛教的創新發展,分裂了佛教的團結力量。 圖/記者張睿杰 佛教傳到中國,到了唐朝的百丈禪師,乾脆避開戒律,另訂叢林清規,讓僧團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如:明訂四十八單職事,各司其職,使得寺務運作組織化、系統化;又訂定各種修持行儀、日用軌範等,讓僧眾具足威儀,心不放逸,身不踰矩。 以祖師立清規為鏡,我在開山之初,也恪遵佛制,根據六和敬、戒律、叢林清規,為佛光山訂定各項組織章程,建立各種制度,例如人事管理訂定:「序列有等級、獎懲有制度、職務有調動」,以及「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等寺務運作的準則。 另外,並立十二條門規,做為徒眾行事的依循。之後,更隨著佛光山的發展,陸續制訂師姑制度、教士制度、員工制度、親屬制度等。佛光山開山四十周年之際,我把歷年來訂定的組織章程、制度辦法、宗風思想,集結成為《佛光山徒眾手冊》(後更名為「佛光山清規」),做為大家行事的軌則。 佛教想要保有傳教的能量,對於傳統的戒律,應該重新「檢視」,一些沒違背根本大戒者,應隨著不同的時間、空間,而有所調整。大乘行者著重於「饒益有情戒」,應以不捨一個眾生、心懷悲願的精神來實踐佛陀的戒律。近年,我也鼓勵社會大眾奉行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心的「三好」運動,把修行落實在生活中。 戒律是給人自由的,希望佛教界的大家能擴大心胸,從積極面來認識佛法戒律,才不會辜負佛陀制戒的圓融與隨機方便的慈悲本懷。現代的僧團,也應以健全的清規、制度,讓佛教的正法永續光大、發展。 圖/記者張睿杰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對談專訪 正信教育

文/星雲大師 提問一:佛指舍利來台,是否意謂著台灣佛教界大團結的開始? 大師:佛教講眾緣和合,一切都要因緣具足才能成就。此次佛指舍利蒞台,台灣佛教聯合迎請,這是因為佛陀是佛教所共尊的教主,因此大家不分彼此,聯合一起,展現佛教的大融和,值得歡喜。當然,此中也要感謝大陸領導人促成此事,而得以成就,更是功德無量。 提問二:佛光山在佛指舍利來台所做的努力為何? 大師:佛指舍利到台灣,最大的困難就是「共識」的問題,因為海峽兩岸之間,甚至兩岸的領導人也很多,要他們達成一個共識,的確不容易。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協調,有了共識以後,加之大陸方面江澤民總書記、宗教局、對台辦的幫助,要我聯合台灣佛教界共同迎請。 在台灣方面,因為過去我一直樂於廣結善緣,與大家都建立好的因緣,因此大家也樂意組成聯合委員會,共同參與迎請。 這次大陸方面有「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的原則。其中,「絕對安全」一項就不容易辦到,因為大陸認為佛指舍利是大陸第一國寶,必須保證絕對安全。但是「安全」的標準,各自的認定不一,最後為了保障絕對安全,大陸派出四十八位武僧,二十四小時全面戒護外,國際佛光會也推選一百二十位金剛,以及三十六位保全人員乃至台灣警界數百人,每天加強安全保護,如此才獲得大陸方面放心,同意佛指舍利來台。 提問三:大師對馬來西亞未來的發展,認為應該從哪個方向來發展? 大師:馬來西亞佛教,無論出家、在家,應該要像佛指舍利到台灣所展現的意義一樣,要有一個正見、正信的教育,大家今後在正知、正信的前提之下,彼此包容、尊重,互相表示友好,彼此要如佛光會所提倡的「三好運動」,大家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如果能夠把別人都看成是佛祖,未來必定能夠和諧發展。 提問四:如何融和馬來西亞的佛教? 大師:首先應該樹立馬佛總的領導中心,多辦教育,多發展文化,常常交流、溝通,彼此有了共識,不但有共同的信仰,乃至對人間的事務,有共同的認識,我想會增加力量。 提問五:佛指舍利到台灣有什麼正面的影響? 大師:佛指舍利到台灣,為社會大眾做了一次生命教育,正信、正見的教育,給予社會全面的淨化,給予佛教徒一個發展的方向。 恭迎佛指舍利到台灣,不可以只是一味地祈求佛指舍利讓我們發財富貴、消災免難,我們每個人身口意造下的業,要自己承擔,不能交付給佛祖來負責。 迎請佛指舍利,主要是讓我們可以在瞻仰、禮拜佛指舍利時,心裡發起願心。例如,我願意為社會多提供善緣、我希望對世間多做一些貢獻,能以願力來減輕業力,這才是一個正確的心態。所以,不要以「求靈感」的心來看佛指,要用「平常心」來看,佛指就是我的心,能夠看出自己的心,我的心能與佛祖相應,生起慈悲、智慧、清淨之心,這才重要。 提問六:馬來西亞佛光會,未來如何推動此地佛教的發展? 大師:國際佛光會的成立,主要是以發展「人間佛教」為主題。 所謂人間佛教,例如:我們希望人人都能有道德、有慈悲,有正常的生活,有正常的思想,大家父慈子孝,家庭和諧,朋友守信,樂善好施,發心奉獻。 此外,人間佛教也有很多的理念與信條,有待大家推動、落實。例如,現任的會長林麗玉博士,他是一個律師,很有帶動力,辦了許多活動,包括數千人的青年成長禮、數百對的菩提眷屬祝福禮等。 凡此種種,都是為了把佛教帶到每個人的家中,把佛教帶進每個人的身心裡,讓自己過得很充實,讓家庭過得很美滿,這就是佛光會對社會所要展現的信念。 提問七:佛光會對於培養人才方面,有哪些措施? 大師:培養人才是佛光會全力以赴、一直努力在做的事。目前佛光山除了在各地辦理佛教學院以外,昨天我還請問我們的許子根首席部長說,我們到檳城來辦大學好嗎?因為我個人在美國辦了西來大學,在台灣有佛光大學、南華大學。 以後的寺廟,我們不完全以寺廟佛像的信仰,來讓社會崇拜,以後的寺廟,就是把寺院當成是人生的加油站,是人生接受教育、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除了辦有正規的社會大學以外,還有佛教學院。目前佛光山在全世界辦有十六所佛教學院,另外成人學校、雙語學校,在世界各地有好幾百個。 最近又推動讀書會,希望建立書香世家、書香人生,目前與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合辦,已發展有二、三千個。另外還有信徒大學,有一所寺廟可容二、三千人食宿、上課、開會等各種設施,準備辦短期的信徒教育。現在信徒教育已有明顯成效,例如這次佛指舍利到台灣,十萬人在體育場通宵念佛,沒有一個人走動,大家寧靜、安詳,這就代表信徒教育成功。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對談專訪 人人都是活觀音

文/星雲大師 感謝浙江省舟山市政府市長郭劍彪、普陀山管理局局長賈寶華、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戒忍法師,聯合主辦了這個「人間第一清淨地」佛教藝術盛會活動。 這一次我來到普陀山,主要的目的:第一是為了朝拜觀世音菩薩,第二是為了參加觀音文化節,第三則是為了要擁護聖地的復興。 觀世音菩薩是民間普遍的信仰,所謂「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住在哪裡呢?所有的經論都說在普陀山。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不是只有一尊,凡是住在普陀山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 《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只要每個人心中都有慈悲、智慧,布施眾生的無畏,能為社會奉獻,能救苦救難,如此的話,人人都是觀世音,大家都是活觀音。 今天晚上在觀音聖像前演唱海潮音的梵唄。五十六年前,我將海潮音帶到台灣佛光山,讓海潮音唱誦成為早晚課誦;五十六年後,我們又將台灣的海潮音梵唄帶回到中國。可見,雖然隔著海峽汪洋兩地,但只要有相同的語言、同種同族、相同的信仰,尤其觀世音菩薩雖然身在普陀山,但海峽兩岸沒有人不信觀音,因此,觀世音菩薩也早就分身到台灣了。所以,兩岸的和平交流往來,觀世音菩薩是最好的使者。 我相信,假如我們能將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威德、智慧,帶到全世界,全世界也將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帶到普陀山,普陀山必定前途無量。 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所謂「萬里無雲萬里天」,不論我們身處何地思念他,他就在我們身邊。希望來到普陀山的人,都能和觀世音菩薩般,擁有慈悲與智慧,把觀音的慈悲、平安帶回家,把兩岸的祝福帶給全中國。為中國祝福。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放生與放死2-2

文/星雲大師 大師:今後與其放生,還不如「放人」,也就是救人一命、救社會、造福社會。就算想放生,也要講求生命的平衡、生命的寶貴、生命的愛護,以惜生、護生為前提,絕對不能殺生,不要再讓許多的動物無緣無故被捕捉、被傷害。 人們常說「一命抵一命」,殺生害命是很嚴重的,尤其殺死那麼多的生命,就只為貪圖一時的錢財,太划不來了。還有,為了求長壽、做功德而放生,造作了罪業自己都還不知道,是更加地不可取。我覺得放生教育很重要,也希望你們媒體能多加宣導。 善念善行 放生放人 記者:您所說的「放人」,可以說賦予「放生」積極的意義,可以請您再舉例說明嗎? 大師:我所講的「放人」,不是指把犯罪的人放了。放人其實就是放生,為別人創造一條生路。比方說,對於孤兒,我就設立育幼院,讓他們安心成長。 佛光山開山五十年當中,我撫育了八百對的孤兒,都已經成家立業。我將他們從小慢慢養育長大,五十年後的今天,最早期的孤兒,現在也有六十歲左右了。如果是你們在家人,不要說十個、八個兒女,尤其現在大多是一胎制,不像我有八百對兒女。目前他們之中,做醫生、做教授、做記者、做演藝人員的都有。這就是放生,為什麼?讓他們都有生路。 此外,鄉村偏遠地區的兒童,很多圖書都沒有看過,缺乏社會知識,我就設立雲水書車,也就是流動圖書館,將圖書送到偏遠地區,讓偏鄉兒童也可以廣泛接觸世間的知識。如果他們有大願心,將來可以再為社會、國家,做好事、做功德,我覺得這樣就是放生。 因此,我所說的「放人」,可以讓人間更加幸福、更加快樂,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人我之間彼此敬愛,那是很美好的。 有錢不一定用於放生,錢可以做善事,也可以造罪業。「放生」雖然名義上很好聽,可是不當的放生,反而造了罪業。就如我剛才講的,造成水源的汙染,讓生命不適應,還有水土的流失,讓生態不平衡等等。我們對於各種的動物,不論是山林、空中、海裡的生命,都應該要尊重牠們生存的世界。 記者:確實如此,我們要尊重牠們生活的世界。 大師:生命都有各自生存的空間,我們不應該去侵擾、侵犯。佛教戒律,最主要的就是讓生命自由,不可以去侵犯別人的自由。牠們原本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把牠捉了來?雖然不是為了貪求美味,但是販賣賺錢,卻造成更多的生態問題,如今「放生」這個美麗的名詞,已經造成很多不良的後果,大家應該要好好地省思檢討。 用錢的智慧 記者:我記得您寫過一篇文章,關於錢要怎麼運用? 大師:如何把錢用好,這很重要。有些人一有錢,就是拿錢去消災,為自己、為家人消災免難,不過這還只是低層次的信仰。 有錢是個人的福德因緣,但是會用錢就需要有智慧,假如用得不當,就變成以金錢造罪。就好像伸出拳頭,究竟是好是壞?假如我打你一拳,你告到派出所,那就是罪過;假如我用拳頭幫你捶背,你感謝我,那就是做好事。 同樣的,錢本身沒有好或壞,就看用錢的人究竟用得好或用得不好,有錢要運用於善事好事,不要用金錢作惡。現在的社會有很多金錢犯罪,比如詐欺、強盜、偷竊、貪汙,這些不良風氣都有待改進,不要逞一時之快,有錢就任意妄為,後果不堪設想。 佛教常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是聖人賢人,一件事能做不能做,他一開始就很計較、很慎重,結果當然是好的。可是眾生,就是我們人啊,不顧後果,到了果報一來,要坐牢了,要被逮捕了,才悔不當初。所以大家對於因果報應,應該要信仰、要深信。世間上,無論什麼人欺負我們,都沒關係,可是因果很平等,它不會欺負我們,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人出外旅行,難免也會遇上事故,更不要說動物,被刻意地捕捉。像候鳥過境,被人攔截捕捉;鮭魚迴游產卵,被漁民捕獲……各種動物都有牠們的生態習慣,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出現,我們應該給予尊重、保護。為什麼不給牠們一點方便,不給牠們一點保護,反而去傷害牠們的生命呢?就像之前講的,別叫閻羅王來評判,我們自己想一想,這樣公平嗎?不公平啊! 記者:這些人這麼做,實在是太殘忍了!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保護環境,還以為自己做了功德,但是他沒有想到,這樣是破壞了環境,還不如拿一些錢來保護環境,或者保護古樹、古建築,我覺得這些人的精力用錯了。 大師:我要告訴大家,天堂地獄到底在哪裡?我們一天當中,可以說時而上天堂,時而下地獄,起了好心,那就是天堂;起了壞心,騙人、欺負人、殺生、偷盜,那就是地獄。因此,一個人一天當中,可能就從天堂、地獄來回多次了。 所以佛教講自己要覺悟,從思想中提醒自己不能做壞事,做了壞事一定有因果報應。奉勸世間人,多做善事,少做惡事,善惡要分辨清楚。地獄在哪裡?你到菜市場去看一看,被殺的動物一隻隻懸掛在那裡,不就像地獄一樣?你不必真的到地獄去看,那就是活生生的地獄了。 再者,平時只要肯為別人著想,保護其他的生命,那就是天堂。如果凡事都是損傷他人,只顧自己的利益,只為自己的家人,自私自利,那就是地獄了。

MORE
/33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