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禪話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禪話-- 你沒有慧眼

唐朝的大珠慧海禪師,建州(福建)人,俗姓朱。他最初依止越州(浙江紹興)大雲寺道智法師出家,研習經教。後來雲遊諸方,並前往江西參禮馬祖道一禪師。一見面,馬祖道一問他:「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慧海言下大悟,於是隨侍馬祖道一座下,六年之後,再回到越州大弘禪法。 某天,有一位行者問大珠慧海禪師說:「馬祖道一禪師常以『即心即佛』來接化學人,遍觀一切法,不知道那一個才是佛呢?」 大珠慧海禪師一聽,大喝:「你懷疑那個不是佛?把他指出來看看吧!」 這位行者也不甘示弱地說:「釋迦如來之後,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歷代的高僧……請問禪師,他們有那一位可以繼承釋迦牟尼佛?他們也都是佛嗎?」 大珠慧海禪師說:「你罪過深重!芸芸眾生你說那一個不是佛呢?」 行者反問禪師:「那我如何能有慧眼認識他們是佛呢?」 大珠慧海禪師看著行者,說:「可惜啊!你沒有慧眼,這百千萬億的佛,你又如何能知道呢!」 行者聽了,豁然有省,禮拜禪師而去。 佛陀在世間悟道後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眾生皆有佛性」,這已經說明,芸芸眾生皆是平等。所謂佛,是已經開悟的眾生,眾生,是還沒有開悟的佛。佛與眾生,只是時間上有先後,本性上沒有分別。所以,大珠慧海禪師反問這位行者:「那一個不是佛?」這就是對於人格的尊重,對於佛性的肯定。 如果我們眼中所看到的芸芸眾生,都是諸佛如來,那當下不就成為佛的世界了嗎?

MORE

星雲禪話-- 一茶之恩

五代的法眼文益禪師,是浙江餘杭人。他七歲出家,最初學習戒律,後來到長慶慧稜禪師門下學習禪法,久未契入禪旨。在偶然的因緣下,文益遇到了羅漢桂琛禪師,受他的禪法點撥,於言下契悟,而成為他的法嗣弟子。得法之後,因南唐國主李氏的禮遇,迎請到金陵(南京),住持報恩院,並且賜號「淨慧大師」。 有一天,一名雲水僧到法眼文益禪師的道場參學。文益和他見了面,就問他:「你不遠千里來到這裡,是為了什麼事呢?」 雲水僧恭敬地回答:「學人是來報恩的。」 文益禪師問這名禪僧:「你向何人報恩?要報什麼恩惠?」 雲水僧回答說:「向老師報恩。」 法眼文益禪師說:「我對你沒有什麼恩惠可言!」 雲水僧再說:「祈請老師慈悲,受學生報恩。」 法眼文益禪師點點頭,把手一揮,說:「好吧!那麼就喝茶去。」 雲水僧說:「感謝老師的『一茶之恩』。」 在中國,有「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說法;在禪門,趙州禪師對於前來參問的人,也都叫他們「吃茶去」。法眼文益禪師叫雲水僧「喝茶去吧」,雲水僧回答「感謝老師的一茶之恩」,可能大家沒有想到還有這種「一茶之恩」。 一般說來,報恩都報在之後,可是這名禪僧還未飲茶,卻要報一茶之恩,可見禪門不是時間顛倒,而是已泯滅時空人我。這名雲水僧對法眼文益禪師有一定的敬仰和歡喜,所以他的「一茶之恩」,不也和「滴水和尚」的故事是一樣的嗎?

MORE

星雲禪話-- 莫下錯腳

師 唐代的洞山良价禪師與神山僧密禪師,同在湖南的雲巖山跟隨曇晟禪師參禪,並成為他的法嗣弟子。 有一天,神山僧密禪師與洞山禪師一同去遊山,途中有一條河流,兩個人對看了一眼,便雙雙撩起褲腳,準備涉水而過。 這時候,洞山禪師笑吟吟地望著神山僧密禪師,提醒他:「你不要下錯了腳喔!」 神山僧密禪師也報以微笑,說:「錯了就過不得了。」 洞山禪師話鋒一轉,意有所指地問神山僧密禪師說:「那麼,什麼事是不會錯的呢?」 神山僧密禪師毫不猶豫地回答:「就是跟禪師你一起過水啊!」 洞山禪師哈哈一笑,便不再開口,二個人就一同過河了。 最近,大陸未來的接班人習近平先生到歐美訪問,他與美國總統歐巴馬先生會面時,發表了一段談話。其中提到,中美建設新型合作夥伴關係像是「摸著石頭走路……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其禪意,就和這則公案很類似。 而這篇禪話中說:「你不要下錯了腳」,顯示洞山良价對道友的關心。因為水流湍急,下錯了腳,就會給水沖走,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等於有謂「石頭路滑」,所以說要摸著石頭走路才是安全。後來洞山又問:那什麼是不會錯的呢?這又如習近平先生所說:「摸著石頭走路,路在腳下」,就不會犯錯了。 佛法雖然講空論有,但是黑暗需要光明,雖處虛空,還是要有腳踏實地之處;所以,能有一句聖言量,能夠獨創禪風固然是好,如果不能的話,還是依照聖言量行事,就不會錯了。

MORE

星雲禪話 能否成佛?

佛陀紀念館在建設過程中,為了增添環境的綠化和美感,栽種許多的樹木花草,尤以長老慈惠法師相當投入,經常指導負責園藝工作的學僧如何照顧這些植物。 佛館中的那許多花草樹木,在工作人員的悉心關照下,長得非常茂盛,久而久之,學僧們也視他們為佛館一員,並且依樹齡的倫理來稱呼他們,好比:牛樟哥哥、榕樹叔叔、菩提樹伯伯等。其中,以一棵從台東安樂精舍遷居來的桃花心木最為特殊,因為年過百歲,大家便以「爺爺」尊稱了。 有一次,一名學僧問:「這許多叔叔、伯伯們,每天聽聞鐘鼓聲、信徒的讚美聲,他們都在這裡安住身心,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成佛呢?」 慈惠長老聽了即刻說:「當然會成佛!」接著又說:「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難道你沒有聽說過嗎?」 學僧不解地問:「那麼,他們要在什麼時候成佛呢?」 慈惠長老說:「在你成佛的時候,他就會成佛了。」 學僧聞言,若有所悟。 經常有人問:「樹木花草會成佛嗎?」自古以來,對於這個問題總是眾說紛紜。 樹木花草的生命有生長的機能,卻沒有心靈的功用;然而,成佛要有心,所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有心才能成佛。如此說來,樹木花草不就不能成佛了?那也不盡然。因為在佛法裡有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所謂「眾生」者,眾緣和合而生,既然樹木花草也是因緣所生,怎可說不能成佛?若說能成佛,在佛教裡要有心才能成佛,這又怎麼說呢? 慈惠長老尼說得很對,等你成佛了,他就成佛了。因為人成佛了之後,大地眾生隨著他的自性流布到真理虛空裡,跟著他的都是覺悟的現象。所以,樹木花草也隨著悟者而躋身到悟道之林了。如此,不亦宜乎?

MORE

星雲禪話-- 什麼是佛?

一名雲水僧因為仰慕趙州古佛從諗禪師的禪法已久,特地到河北趙州禪師的道場拜訪問道。一見面,便向禪師提問說:「請問和尚,什麼是佛?」 趙州禪師明快地回答他說:「佛殿裡的是佛。」 這個雲水僧聽了之後,一臉茫然,半信半疑地說:「佛殿裡的佛,不就是泥塑的土塊嗎?」 趙州禪師氣定神閒地回應說:「你說的沒錯。」 雲水僧更加不解,又再次問趙州禪師:「那麼,究竟什麼是佛呢?」 趙州禪師微微一笑,認真地看著雲水僧說:「我是佛!」 這個雲水僧很不高興地問說:「誰可以證明您是佛呢?」 趙州禪師說:「你不就可以替我證明了嗎?」 雲水僧聞言大驚:「我那有資格證明您是佛?」 趙州禪師即刻說:「因為你也是佛。」 這名雲水僧言下終於有省,歡喜禮拜問訊之後,便留下來隨侍趙州古佛。 二千六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樹下悟道後,第一句話就說「人人皆有佛性」,這就是宣告世間:人人都是佛,只因妄想執著而不知道自己是佛。 禪門有一句話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無論「非心非佛」還是「即心即佛」,就看我們自己有什麼功力。《法華經》裡有云,凡夫眾生,就如室中藏有寶藏,卻不知道家中有寶;又如衣裡有明珠,卻不知道自己的富貴;因此古德們才感慨地說,懷珠作丐,有寶還窮,良可嘆也!

MORE

星雲禪話 失去半年糧

唐末五代的福清玄訥禪師,他是高麗人,得法於雪峰義存禪師。之後,遷住到福建泉州福清院長達三十年,大興禪法,遠近的學人都曾來向他請益。 有一天,一位雲水僧前來參問說:「什麼是『觸目菩提』?」意思是問,如何讓我們看到的,都是佛法、佛行,都是菩提。 福清玄訥禪師看了禪僧一眼,淡淡地說:「你失去半年糧了。」意謂著,這位禪僧只貪圖外面的見聞覺知,反而失去了自己已有的本性。 然而,雲水僧還是不能意會,又再問福清玄訥禪師說:「禪師為什麼說我失去半年糧?」 福清玄訥禪師說:「只因為你貪圖他人的一斗米。」這是責備雲水僧,只知道外境,卻沒有認得本性。其實,無論是耳聞、是目睹,都必須要能無所動心,尋回自己的本真,那才是自己的菩提,何必另外去找「觸目菩提」呢?像這樣的貪心,就是為了一斗米,而失去半年的糧了。 雲水僧一聽,豁然有省,向福清玄訥禪師歡喜禮拜而去。 世間上的人,都是用眼看、耳聽,只在外境上去認識,並沒有認識到:看,要看自己的內心,聽,要聽內在的無聲之聲。本性就如六祖惠能大師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不可以道有說無的,為什麼要說「觸目菩提」?只要你滿心都是菩提佛意,那不就不會失去半年糧,也不會少一斗米了。

MORE

星雲禪話--大好燈籠

唐朝的溈山靈祐禪師,是福建人氏,在百丈懷海禪師座下悟道,並且得其法要。之後,應邀遷住到湖南溈山擔任住持,與門下弟子仰山慧寂創立禪門五宗之一「溈仰宗」。 有一天,仰山禪師問溈山禪師:「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溈山禪師並沒有正面回答,反而顧左右而言他:「大好燈籠。」 仰山禪師不明白,再問:「難道就只是這個嗎?」 溈山禪師忽然話鋒一轉,反問仰山慧寂:「『這個』是什麼?」 仰山禪師雙手一攤,說:「大好燈籠。」 溈山禪師搖搖頭,嘆了一口氣說:「你果然不知道『祖師西來意』。」 仰山慧寂禪師一聽,立刻回答老師說:「燈籠裡的光明,不就是祖師西來意嗎?」 溈山靈祐禪師這時認可說:「是也,是也!」 「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古自以來,一切禪僧就為了這句話,真是千山萬水、萬水千山,到處尋找「西來意」。 有人說,西來意在春風裡;有人說,西來意在秋水中;有人說,茶中有西來意;也有人說,睡覺就是西來意。究竟什麼是西來意?對於這個問題,你懂得,處處都是西來意;你不懂,就是佛祖到了你面前,你也不知道西來意。 四十年多年前,佛光山開山時,在西邊的山腳下發現一股泉水,就取名叫「西來泉」;二十多年前,在美國創建的寺院叫做「西來寺」,創辦的大學名為「西來大學」。至今,佛光山的千餘弟子,甚至於五大洲的大眾,還識得「西來意」否?

MORE

星雲禪話-- 神明拜佛

佛陀紀念館落成的時候,左近廟觀裡所供奉的神明,如玄天上帝、保生大帝、玉皇大帝、媽祖,甚至八仙、七爺、八爺、千里眼、順風耳等,都想來佛陀紀念館拜佛。他們的信徒告訴知客師說: 「我們的神明表示,當初他們也都是拜佛的。像關雲長皈依智者大師,祖師呂洞賓皈依黃龍禪師,媽祖林默娘禮拜觀音菩薩等;所以他們都要去向『老大』祝賀。」神明口中的「老大」,指的就是佛祖。 由於神明拜佛有一定的禮節、儀式,好比神轎會上下旋轉、左右擺動,一些年輕的法師看了很不習慣,就會說:「神明怎麼可以來拜佛?」 無心禪師聽到了,便喝斥說:「人都可以拜佛,神明為什麼不可以拜佛?」 年輕的法師聽了,啞口無言。 在台灣民間宗教中,所謂神道教信仰非常普遍。一般拜神的信徒,他們不會說他們是拜神,都說他們是拜佛的,因為他們把佛與神看成是一家。 其實,神是人創造的,佛是自己成的,佛是人,不是由人所創造。 世間的人因需要而創造了神。好比,人有了糾紛、所求的事得不到公道,警察派出所也不為他主持正義,便創出土地公來拜拜請託。或者有人訴訟,得不到縣太爺的公平判決,他就禮拜城隍爺,希望獲得平反。又例如:讀書求功名的,就創造文昌帝君;要生兒育女的,就創造註生娘娘;想結婚的,就創造月下老人;求發財的,就創造財神爺。中國民間不但創造了這許多神明,甚至在西方社會,人們也創造了千百萬的神明。 佛教講人人是佛,人人有佛性;人有佛性,神明當然也有佛性;只是佛教的信仰重視道德,重視真實,重視真有能力、威德。所以,把佛祖稱為「老大」,也沒有什麼不妥啊!

MORE

星雲禪話 德澤後代

日本的悟溪宗頓禪師,生於足利幕府時代(約十四世紀),愛知縣尾張人,是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下第十一世,東海派的開山祖師。他在年輕時,經常和幾個學禪的道友到各地去行腳參學。 有一年夏天,悟溪禪師等人在行腳途中,經過日本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決定停下來休息片刻。暑熱的天氣再加上口渴,一群人很高興地掬起水來暢飲,並脫下衣服在湖邊洗浴,有的人更是索性跳進湖裡泡水。只有悟溪禪師一個人,靜靜地蹲在湖邊,用毛巾小心翼翼地就著湖水擦拭手、臉。 同伴在一旁看到了,好奇地問他:「我們一路走來,好不容易有一個這麼好的地方,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下去沖涼呢?」 悟溪禪師微微一笑,說:「這麼美好的湖水,我一個人享用太可惜了,不如將這個福分潤澤後世子孫。」 從此以後,這段佳話就在行腳僧之間流傳著。有人因為他惜福愛物的美德,稱讚他是「福之悟溪」,也有人以他這種德澤後人的心胸,讚譽他是「德之悟溪」,據聞他所開創的東海派寺院,從不曾有過缺水的情況。 從這一則公案,可以知道悟溪禪師是一個非常惜福,也是很注重環保、愛護大自然的人。一湖清水,怎麼可以為了自己沖涼,就隨意攪亂了大自然的眼目呢? 就如睒子菩薩說,我每走一步路,都不敢用力,怕踩痛了大地;我每講一句話,都不敢大聲,怕驚醒了大地;我也不忍心丟一點東西在地上,怕污染了大地,睒子菩薩是這樣的尊重大自然啊!看來,日本的悟溪禪師和睒子菩薩也是同一流的人物了。

MORE

星雲禪話 差點空過一生

今覺悟徹禪師的法系門人,共有一千三百餘眾,分散在各地弘法利生、服務大眾。其中有一位聰慧禪僧,他在今覺禪師座下學道多年,認真隨眾修行,但始終不能明心。 有一天,聰慧前來拜見今覺悟徹禪師,今覺禪師想試試他的根機,於是就叫喚他的名字:「聰慧!」 聰慧恭敬回答:「學人在!」 今覺禪師沒有說什麼,仍然招呼他:「聰慧!」 聰慧再次回答:「學人在。」 今覺禪師又再叫喚他的名字:「聰慧!」 聰慧依然應諾:「學人在。」 如此三次召喚,聰慧三次都應答「學人在。」 今覺禪師不禁斥罵:「你這個頓根的出家人!以後可別怪我辜負你。」 聰慧被喝斥以後,才豁然警醒,歡喜地說:「老師,您先別罵我,如果聰慧這次沒有來禮拜您,恐怕就會空過一生了。」 今覺悟徹禪師這時才點點頭,認可了聰慧的回答。 禪,重視「機」、「用」,要能夠入門悟道,就要機緣相投,針線一用。今覺悟徹禪師對聰慧三次叫他的名字,聰慧三次回應弟子在,這其實沒有不對,但這只是世俗的禮貌,今覺禪師當然不能滿意,只有再助他一臂之力,罵他:「你這個頓根的出家人。」意思是你俗不可耐,在這種地方還需要世俗的禮儀嗎?真是太不入道了。 在今覺悟徹禪師這樣嚴苛的責備之下,聰慧終於有省。因此趕快回答說,我沒有老師的開導,我將空過一生啊! 今覺禪師聽了他的回答,知道聰慧已經通達禪意,能夠印心,所以就將禪法傳授給他了。

MORE
/10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