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③忍辱

文/星雲大師 在我們一生的行事當中,「忍」對一個人是很重要的。夫妻不能忍,就要離婚;朋友不能忍,絕交不來往;工作不能忍,就想辭職,最後只有失業。佛經講:「不能忍受毀謗、批評、惡罵如飲甘露者,不能名之為有力大人也!」一般人以為「忍」就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懦弱無能的表現;其實「忍」是力量、是智慧,忍具有認識、擔當、負責、化解之意。 人家說話批評我一句,我沒有力量克制自己,就要跟他吵架;人家討我便宜,我不甘願,我要跟他討回來。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錢財,我們都沒有一點力量,都不能承擔、不能接受,不能忍的人生難道就會快樂嗎?忍,有時候不只是為自己,更是為了利益他人。有益於人的,即使自己受委屈也要忍;無益於人的,就算犧牲自己的利益也不計較。 有一則故事:信徒到寺院裡拜佛,都會敲磬、上香、獻花。有一天,銅鑄的大磬很不高興,向銅鑄的佛祖抗議:「佛陀啊!你我同樣都是銅做的,為什麼信徒來了就給你磕頭、獻香花、燈燭;而我不但沒有受到同等待遇,還敲打我,說什麼『拜佛不敲磬,佛祖不相信』,這點我實在不能服氣。」 佛祖一聽,就說:「大磬啊!你不要不平、不服氣。當初工匠要鑄造我的時候,頭上不平整就敲呀、鎚的;耳朵太長太短就不斷的挖啊、削啊;我是經過多少敲敲打打,千錘百鍊之後才成為受人禮拜的佛祖,這些榮耀都歸功於忍耐而來的,因為忍耐修得的福報因緣,才有民眾願意來朝拜我啊!反觀大磬你,不堪別人一擊,一點也不能忍耐,人家一敲,你就『嗡嗡……』的叫了起來,當然我們的待遇就不一樣了!」 王陽明先生有一天帶學生出去參學,街上看到二個婦人家在吵架,一個罵對方:「你沒有良心。」另一個罵:「你才沒有天理。」王陽明先生聽到了就跟學生說:「來,來,來!大家快來聽呀,這裡在講學、講道喔!」學生們一聽,「老師!這哪裡在講道?他們是在互罵啊!」王陽明先生說:「要求別人就是罵人;要求自己就是道。」 「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在修學忍的法門時,遇到被人謾罵,我不回罵,實在忍不下這口氣,那要怎麼辦呢?初期,可能在臉上表現出生氣的樣子,但至少學習忍之於口,不開口說惡意的語言,不謾罵、批評別人;之後又進一步,忍的功夫加強了,即使人家欺負我、批評我、說我不好,雖然心裡不高興,但臉上還是可以保持微笑;到最後,人家欺負我、打擊我,口上、臉上、心上都能泰然處之,不比較、不計較,淡定面對,這已經達到忍的最高段了。 「面上無瞋是供養,口中無瞋出妙香」,保持微笑是供養,口中沒有壞話,多說好話,人家才會尊敬你。 如果我問:忍辱是討便宜,還是吃虧呢?當然是討便宜,不是吃虧。或許你認為忍辱是委屈自己,其實不然,從忍讓裡能增加人緣、智慧、慈悲、力量;忍辱所獲得的利益,無與倫比。 忍,並不是消極的讓步,也不是吃虧受氣,而是寬容的慈悲。能懷忍行慈的人,是真正體會到人我平等一如,明白「若以諍止諍,畢竟不得止;唯忍能止諍,是法真尊上」。所以,視一切為理所當然,對人我是非能夠用寬容的心接受,不比較、不計較,那麼世間的一切,不管有理無理,都會成為增加我們福德資糧的增上緣,這就是修行忍辱的最大利益與功德。 精進 世間上任何一個成功的人,哪一個不是從苦幹中成功的呢?你喜歡安逸,討厭服務勞動,就算黃金隨潮水流下來,都給人撈走了,也沒你的分。「要怎麼收穫,就先怎麼栽。」這是必然不變的因果道理。 俗話也說:「勤有益,戲無功。」勤勞、精進是為了對治懈怠、懶惰。懈怠是眾行之累,是人生之病,所謂「在家懶惰,失於俗利;出家懈怠,喪於法寶」,所以精勤的人生,才能有成就。 當然,精進必須是正當而有益於人我的行為,才是正精進。佛經有四種正精進,即:「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意思是說,還沒有犯的惡事、惡念,要用智慧去糾正,不讓它生起;已犯的惡行,要勇敢的懺悔、斷除;好的念頭、沒有做的善事,要有勇氣、力量讓它萌芽;已行的善事、好念,要能保任它,讓它成長、茁壯。總之,對於斷惡修善的事,必須要精進、勤勞地去做,不能稍有懈怠、放逸的心。 如寺廟裡,出家僧眾早晚課誦經都會敲打木魚,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不論白天黑夜,魚在水中雙眼都不曾閉上。佛教以此象徵出家人行道的勇猛精進。當敲打木魚或看到木魚時,應深觀魚的精進力,效法魚的精神。佛經也提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眾等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主要是警惕、勉勵我們,人生要常行精進,不要輕易空過。 佛教裡有許多菩薩的名號,如: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也是在鼓勵修道人不可以過分地懈怠、懶散,應當精進辦道。如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地藏王菩薩到地獄度眾生,乃至歷代祖師甘願為眾生作牛作馬,諸菩薩大德甘願布施頭目腦髓,他們也是為了完成自我的願力而精進不息。 過去,雍正皇帝非常景仰康熙皇帝在位時的國師玉琳國師,可惜他已圓寂。後來四處訪尋,找到國師的一位後代;但雍正皇帝見他容貌不揚,言不達意,未能深悟禪機,大為不滿,說他有辱祖先之名。於是設一靜室,並在門口掛一寶劍,限他七天開悟,否則殺頭;最終在利劍之下,這位法師,精進忘我,終於開悟。 因此,精進能策發一切善行,與一切功德相應,六度波羅蜜中若缺少了「精進」,則其餘五者皆不能完成波羅蜜(圓滿)。如《大智度論》說,精進法是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精進是辛苦呢?還是快樂呢?看起來精進是辛苦,實際上是快樂的。如《勸發菩提心文》說:「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精進看似辛苦,實際上是快樂的。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24】隨堂開示錄 160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20 花如常 3-3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20 花如常 3-3 台北花卉博覽會天使生活館「身心靈 SPA 系列講座」 時間:2010年12月10日 地點:台北花卉博覽會天使生活館 我常舉一個例子,就是死刑應不應該廢止?人不管做錯了什麼事情,都可以原諒,唯有殺人,致人於死,這是不可以原諒的。佛教講「因果」,你把人家殺死了,你自己卻不死,這不合乎因果。 我自己從小就有因果的觀念,比方說有蚊子咬我,一般人被蚊子咬,多半「啪!」一聲就把牠打死了,覺得打死一隻蚊子算得了什麼,但是我覺得不行,蚊子只有吃我一滴血,我就要牠一條命,這好像刑罰太重了。 於是小小年齡的我衡量著:這蚊子咬了我,要我這樣就把牠放了,心裡也不甘願,可是不放牠,我也不得辦法致牠於死。後來我學會了一個招術,只要蚊子來咬我,我就用力讓手上的肌肉緊繃,蚊子只要一叮,就會給肌肉夾住飛不走了。 我就這樣跟蚊子玩,只見牠一直想飛走,卻始終飛不走,在恐怖驚慌之中持續了大概一分鐘左右,我覺得處罰夠了,牠也恐懼得夠了,才把牠放走。這樣一來,我也覺得彼此是對等了。 【延伸閱讀】花花世界 我覺得這個世間,愛是要平等的。例如我們佛光會員奉行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教導夫妻之間要能相互愛敬,丈夫上班時要跟太太說:「太太,我去上班了,再見。」甚至要常常講「我愛你」。像有的太太就不肯講,丈夫就說:「講嘛。」太太還是不講,丈夫又說:「講嘛。」太太還是不講,最後還生氣地說:「講什麼啊,講幾十年了,還講?」他就是不肯講「我愛你」。 其實一句「我愛你」到來生都還要講,不要緊的,尤其是老夫老妻,愈是要講「我愛你」。老朋友也是,既然是老朋友,我就要對你好,我就要愛你嘛。像我這樣的老和尚,八十幾歲了,走路都走不動了,不過信徒一看到我就說:「大師啊,我愛你啊!」人間佛教也是提倡要有愛,相互要敬愛,提倡純潔清淨的愛。《法華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們問一個男孩子,你愛不愛母親,那個是什麼愛?或者問一個女孩子,你愛不愛父親,你愛父親的是什麼心?其實,就是那種純真的愛。 像我們信佛教的人,信佛也是一種愛啊!你見到佛像,禮拜下去,就是出於對佛的敬愛,如果你不信仰他、不愛他,又怎麼會拜得下去呢?信仰和愛是一樣的,我相信他、我愛他,我就拜得下去,我愛眾生,我就願意為大家服務。 台大有一位湯明哲副校長,兩、三個星期以前訪問我。他問說:「我們在家人,每個月都有領薪水,老是覺得薪水不夠,想要增加薪水,而且我們都很愛假期,除了周休二日,還要有節慶假日,這樣還覺得不夠,要求應該要多放假,我們要向機關、團體、國家,多爭取一些福利。可是很奇怪,你們佛光山那麼多的出家人,他們不但白天做事,晚上也不休息,既不拿薪水,也沒有休假,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就告訴他,因為彼此的目標不同,人間的財富名位,是你們在家人要爭取、要計較的;可是出家人不一樣,我們的目標並不是為了獲取財富名利。出家人的目標是,我要服務,我要信仰,我是為了信仰,我是為了佛教,我是為了服務眾生,因此一切都是心甘情願的。總之一句,對於功名富貴,淡化一點就會比較快樂。 我們要將愛昇華為慈悲,效法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你看家家戶戶都要禮拜他,把家中最好的位置讓出來供奉。慈悲就沒有敵人,有愛就能走遍天下,但是千萬不能愛錯了,愛到荒腔走板,愛得不當、不正派,那就麻煩了。今天謝謝大家,我也愛你們大家。(待續)

MORE

修道者 以何為法樂

有志修行者,既以人間為道場,平時應注重群我關係,關懷身心家國世界,適時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又能「以眾為我」,以「有願擔當」為榮,以「力行實踐」為樂,為人間增進真善美的境界。什麼是修道者的快樂呢?以下列舉四點: 第一、以奉獻服務為樂:一般人的想法,總以為自己過得舒服最快樂,修道者卻認為,要能奉獻生命的光與熱,才是長久的快樂。因此,他們發心做義工,投入社區服務,為傷殘人士爭取福利,幫助特教兒童等。他們奉獻一己之能,以助人為樂,樂此不疲。以服務奉獻為樂之人,具有菩薩的性格,提升自我的人格也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這就是投身服務工作帶來的「附加善果」。 第二、以感恩知足為樂:世間上有錢、有權、有名、有利的人,如果少了感恩知足,就會過得空虛而缺少內涵。缺少物質還不是生命的大患,生命缺少感恩知足的歡喜,則一生悲苦不平、擾攘不寧。做人做事要能感恩圖報,甚至要「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因為快樂是來自於心中的能源。舉例說,如果老闆不懂得感恩員工,只知壓榨員工血汗,公司業務必然難以發展,甚至很快面臨困境。員工不知感恩公司,只知索求無度,勞資雙方都會兩敗俱傷。反之,如果能夠彼此感恩,互相體諒,以真心誠意研討得失對策,必定能夠合作無間,大展鴻圖。 第三、以隨緣方便為樂:修行的法門為什麼會有「八萬四千種」呢?因為「法」是為人而說的,又因為每個人的根基不同,所以要有許多方便法門來對治。但這些法門都不離開重要的軸心,在佛教謂「觀機逗教」,在儒家曰「因材施教」,只要隨順眾生的覺性,隨緣方便度化,應機說法,無論是本身的修行,或在日常生活中助他、度他,必能在隨緣中得到自在。 第四、以宣揚正法為樂: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後,立即到鹿野苑轉法輪、度化五比丘,打開了世間光明的大道。此後四十九年間,為宣揚正法而行腳弘化,直至涅槃。佛陀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樂於到偏遠蠻荒之地弘法;印度弘揚空觀思想的聖僧龍樹、提婆菩薩,弘揚唯識思想的世親、無著菩薩,都是將一生奉獻給弘揚佛法的工作,今日才有這些生命的佛法明燈,照亮千古的輪迴之路。今日的修行者,也應以弘揚正法,流傳世世代代的未來,報答佛陀及先聖先哲的恩德,圓滿本身的功行。如此,有能力為正法盡一己之力者,乃是世間至高幸福之人。 如是,修道者從奉獻服務中昇華生命,從感恩知足中充實內涵,在隨緣方便中安頓身心,於宣揚正法中圓滿自他。 快樂從哪裡來? 第一、以奉獻服務為樂。 第二、以感恩知足為樂。 第三、以隨緣方便為樂。 第四、以宣揚正法為樂。 ──摘自《星雲法語》第一冊 p.54 長明一盞燈,夜對心更寂; 多少醉眠人,夢中狂未息。 ──明.憨山大師 作者小故事 憨山大師自年幼慕道求佛,一生精進行道,志求了悟。從十餘歲以行腳方式參學,到深居五台山冰雪八年,又隱居東海十二年。 四十餘歲開始奔波勞碌,目不交睫的建立無遮會圓滿道場,開啟水陸佛事,又講經說法,攝化大眾不遺餘力。 一般人在如此奔勞的狀況下,不容易開展悟境,然而憨山大師因為有早年參究、靜定工夫以及悟心體驗為基礎,因此這段歷程對他而言可以說是「事上磨練」,也是將所修所悟奉獻大眾的時節。 有一天,他在勞碌後、身心放下的雪月交光之夜,證得自心本來面貌,說偈:「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一旦了悟,整個身心與覺知會有不同的轉化。這樣的悟境,在憨山大師的詩作中表現無遺。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宋.蘇東坡 賞析 蘇東坡曾被貶到瓜州做太守,瓜州在長江北邊,和鎮江金山寺僅一水之隔。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和蘇東坡是好朋友,兩個人經常吟詩作對、參禪論道。 有一次,蘇東坡做了一首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他說自己稽首頂禮天中之天、聖中之聖的佛陀,感到佛光普照著他,毫光也照耀著大千世界;「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人生境遇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已經吹不動他蘇東坡,好像已然端坐在紫金蓮台上。 蘇東坡感到很得意,立刻吩咐書僮坐船,拿到江南給佛印禪師欣賞。佛印禪師看了一下,只在上面批了兩個字,就叫書僮送回去。蘇東坡見到書僮很快回來,連忙問禪師有什麼批評,書僮答說禪師有寫字。蘇東坡接過來一看,只見「放屁」二個字。他非常生氣,心想:這個老和尚,不稱讚我幾句也就罷了,怎麼可以罵我放屁呢?蘇東坡氣沖沖地叫書僮備船,準備過江到金山寺責問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早已在岸邊等候,一看到蘇東坡,就哈哈大笑,說道:「學士!學士!你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了呢?」 所以,一個人嘴巴上說修行修行,說時容易,做卻不容易做到,古人云:「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修行光說不練,不過是說食數寶、畫餅充飢,唯有躬身實踐,才能達其功、成其效。 ──節錄自《星雲說偈》

MORE

【星雲大師全集3】六祖壇經講話 付囑品第十 一念平直 即是眾生成佛

文/星雲大師 經文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自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復說偈曰: 兀兀⑳不修善,騰騰㉑不造惡, 寂寂㉒斷見聞,蕩蕩㉓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 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並所傳衣鉢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 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㉔。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鉢,及方辯塑師真相並道具,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四) 譯文 六祖大師在唐玄宗先天二年,即開元元年癸丑歲八月初三當天,在新州國恩寺用過齋飯,告訴所有徒眾說:「你們各依位次坐下,我要和你們道別。」 法海說:「和尚留下什麼教法,可使後世迷人藉以得見佛性呢?」 六祖說:「你們用心聽著!後代的迷人如果能夠識得眾生,就是佛性;如果不能識得眾生,即使歷經萬劫,想要覓佛也是難遇難逢。我現在教你們認識自己心中的眾生,見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見佛,只在能夠認識眾生,因為是眾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要來迷惑眾生。自性如果能夠覺悟,眾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失,佛也就是眾生。自性若是平等,眾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險,佛也就是眾生。你們心裡如果陰險不正,就等於佛在眾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於眾生成了佛。我們自己心中本來就有佛,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如果沒有佛心,到何處去尋找真佛呢?你們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懷疑!心外並無一物可以建立,萬法都是從我們自心裡變現出來的,所以經文裡面說:『心念一生則種種法隨之而生,心念一滅則種種法隨之而滅。』我現在留下一偈與你們告別,這首偈子叫作〈自性真佛偈〉。後代的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夠見到自己本心,自然能夠成就佛道。」 這首偈是說:「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的時候,魔王住心房;正見的時候,真佛坐心堂。自性起邪見,三毒同時生,那就是魔王住在心房。有了正見,三毒心自然去除,這時魔王就如實變成真佛。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就是出自一身;如果向自性中能自見三身,那就是成佛的菩提因。本是從化身而生清淨法性,清淨法性常在化身中。清淨法性使化身行於正道,將來報身圓滿,功德無窮。淫性本是由淨性而生,除去淫欲就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遠離五欲,見自清淨本性,剎那就是真佛。今生如能遇到頓教法門,忽然悟到自性,就是親見世尊。如果想要修行尋求作佛,不知要向何處求真。如果能在心中自見其真,有真就是成佛的因。不能見到自性而向外覓佛,起此心念總是大痴人。現在已經留下頓教法門,要救度世人必須先行自修。告訴你們及將來學道的人,不作這樣的見解實在是太愚迷了。」 六祖說完此偈,告訴大眾說:「你們要好好安住,我滅度以後,不可和世俗人一樣地悲傷涕泣,接受人弔祭慰問時,若穿著孝服,就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來的正法。只要能識得自己本心,就能見自心本性原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因為恐怕你們心裡迷惑,不能領會我的意思,現在再次囑咐你們,使你們能得見自性。我滅度以後,依我所說修行,就好像我在世時一樣。如果違背我的教法,即使我在世間,對你們也是沒有什麼益處。」 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 靜止不動不修善,悠閒自在不造惡, 斷絕見聞心安靜,心無拘束無所著。 六祖說完了偈語,端坐到三更時分,忽然告訴弟子說:「我去了。」剎那間就示寂了。當時異香充滿室內,天空白虹連屬地面,樹木也變成了白色,飛禽走獸都發出了哀鳴。 十一月,廣州、韶州、新州三郡的官僚以及門下的出家、在家弟子,爭相要迎請六祖的真身去供養,無法決定該往何處。於是就焚香禱告說:「香煙所指向的地方,就是大師的歸宿。」 當時香煙一直飄向曹溪。十一月十三日,眾人把六祖坐化的神龕以及五祖傳下的衣鉢都由新州國恩寺遷回曹溪寶林寺供奉。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六祖的肉身出龕,弟子方辯用香泥塗上六祖的真身。這時弟子們憶起六祖曾經說過「取頭」的預記,於是先用鐵片和漆布圍護六祖的頸部,然後送入塔內供奉。六祖真身入塔時,塔內忽然出現一道白光,直衝天上,經過了三天以後才消散。韶州刺史把六祖的事蹟報告給朝廷,皇上就敕令立碑紀念六祖的道行。 惠能大師世壽七十六歲,二十四歲時受五祖傳衣,三十九歲時披剃受戒,說法利生共有三十七年。得法嗣法的有四十三人,其他悟道超凡的就不知其數了。達摩祖師所傳以為憑信的祖衣、唐中宗御賜的磨衲寶鉢以及方辯所塑的六祖法相,連同大師所用的道具等,永遠作為寶林寺的鎮寺之寶。流傳《法寶壇經》,用以顯揚頓教禪門的宗旨,興隆三寶,普遍利益一切眾生。 註釋 ⑳兀兀:靜止的樣子。 ㉑騰騰:悠閒的樣子。 ㉒寂寂:安靜的樣子。 ㉓蕩蕩:廣大的樣子。無所約束的樣子。 ㉔祝髮:祝,切斷的意思。與剃髮、薙髮同,是出家落髮的意思。

MORE

【星雲一筆字經典文學】(36)

崔瑗座右銘(下) 在涅貴不緇, 曖曖內含光, 柔弱生之徒, 老氏誡剛強; 行行鄙夫志, 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 知足勝不祥; 行之苟有恆, 久久自芬芳。 ──漢.崔瑗 賞析 「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處在汙濁的環境中,最可貴的是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汙。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柔順謙和的人如水一般,不容易被摧折,而能生存愉快,先秦大思想家老子因此以剛強為戒。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見識淺薄的人往往喜歡在人群中強出頭,唯有閒靜不與人爭的人,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待人處事,須知謹言慎行,節制飲食,知足即能遠離災禍,避免不如意的事降臨。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若能依此座右銘力行實踐,持之以恆,品德自然會如花香般散發芬芳。 【佛教問題】 居家修行,有什麼簡易的法門可行? 可依自己的時間、環境等時空因緣而訂定簡易、相應的修行法。例如,喜歡打坐的人,早上醒來,不要急著下床,可以在床上靜坐五分鐘。或者晚上臨睡前,不要忙著躺下來,也可以在床上靜坐五分鐘。五分鐘做什麼呢?最好什麼都不想;有時坐著坐著,又再打瞌睡,那也沒有關係。有的人說,什麼都不想,很難;那就把念頭集中,專注觀想,想光明、想佛祖、想好事。 如果你覺得坐在床上,靜靜的,沒有動作不好,那就念一卷《般若心經》,或是念一卷〈大悲咒〉,二、三分鐘,很容易。或者如果你躺在床上睡不著,也可以來個「十口氣念佛」,也就是連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念十口氣。隨各人一口氣的極度稱念,不限制佛號的次數多少,以及念佛的聲音高低緩急,隨自己的氣息而念。如此連續稱念十口氣,叫做十念法,目的在藉氣息調伏內心的散亂。 此外,家中如果有佛堂,早上一炷香,禮佛三拜,或者問個訊,或者獻一朵花,都可以。但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每天即使再忙,也不能缺課,這表示心中有佛。當你養成習慣以後,自己就會覺得時時與佛同在,時時心中有佛,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很大的信心與力量,這就是修行。 ──節錄自《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自我雕塑 文/星雲大師 父母想塑造兒女,希望將來成龍成鳳;老師想塑造自己的學生,但願將來能夠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世界上每一個行業的專家,都想塑造下一代,完成自己的理想。 但是,在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是塑造自己。您想塑造自己成為一個政治家嗎?或是成為一個大富翁呢?在自我的塑造中,其實最重要的是,塑造自己成為一個有完美人格的正人君子。 你看!現在有很多的雕塑家,所塑造的雕像,有的外型很美,內涵不足。現在的人自我雕塑,也是犯了同樣的問題,外表看起來有模有樣,而內涵的道德修養、智慧靈巧都有不足之過。 現在的人寧願花一萬元去瘦身,卻缺乏內在美。現在整型美容,也是塑造自己外表的形象,但是「美心」卻沒有像「美容」這樣的用心。 塑造自己是一生的工作,必須經過數十年的歲月寒暑,要有無限的耐煩,點點滴滴,有形無形的,不但要有外在的儀表,更要有內在的德性,才能夠散發高貴的氣質,顯露人性的光輝。 自我塑造,有的英雄用仁義來塑造自己,有的女士用貞潔來塑造自己,有的學者用智慧來塑造自己,有的聖者用犧牲來塑造自己。塑造自己,不是給人一時的欣賞,要能歷久完美,所謂「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塑造自己要能經得起時間的淬鍊。 英國人希望把自己塑造成紳士淑女的形象,美國人喜歡把自己塑造成英雄的形象,日本人喜歡把自己塑造成武士的形象,中國人希望把自己塑造成書生的形象,法國人希望把自己塑造成浪漫的形象,馬來西亞人希望把自己塑造成熱情的形象,歷代的佛菩薩等聖者,都把自己塑造成慈悲莊嚴的形象。 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能夠把自己雕塑成是聖人、是凡夫、是羅剎、是阿修羅,或是菩薩、聲聞、緣覺、佛。聰明的人們,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您就把自己雕塑成什麼樣子吧! ──摘自《迷悟之間》第十冊 p.284

MORE

天堂的樣子

文/星雲大師 宗教界都說有天堂,天堂很美好,佛經中描述忉利天宮:「廣長四十萬里,皆以七寶作,七重欄楯交露,樹木周匝圍遶,園觀浴池,種種飛鳥相和而鳴,種種樹葉華實,出種種香。」《聖經‧啟示錄》中的天堂是用碧玉牆、珍珠門和黃金街來裝飾。有些人說,沒有人見過天堂,如何確定有天堂?的確是有天堂的,天堂不一定在遙遠的天宮,天堂也在人間: 第一、心中無事就是天堂的花香:尋常人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心中鬱積難消,難得真正暢快一時。無門禪師卻勸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你心中若無雜念閒事,不憂不愁,自然滿面春風,渾身散發從容的氣質,那就是你心中天堂的花在散播著芬芳。 第二、讚歎妙語就是天堂的音樂:天堂裡天樂動聽悅耳,令聽聞者飄飄欲仙。在人間,讚美、祝福、鼓勵、幽默的話,每一個人都喜歡聽,這些好話比音樂好聽,它們是最優雅的天籟,讓人受用無窮,歡喜無邊,雖在人間猶處天堂。如果我們時常讚歎別人,說祝福、鼓勵的話,也能讓周遭的人都感受到天堂的音樂和鳴。 第三、尊重包容就是天堂的光明:一般人都喜歡光明,不喜歡陰暗闃黑,白天喜歡陽光普照,晚上喜歡月光清亮。沒有自然的光線時,古代用火把、油燭照明,現在更是到處燈火通明。天堂任何時候都是光明而沒有黑暗,天堂的光明是以尊重包容、互敬互愛所形成的,就像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處處充滿和諧、尊重與包容。如果我們也能相互尊重包容,世間即刻成就天堂的光明。 第四、少瞋少貪就是天堂的現前:世間為什麼稱為娑婆世界?娑婆意為「堪忍」,即是要我們忍耐自己和別人的貪心、瞋心與愚痴。天堂裡沒有太多的貪欲,也沒有太多的瞋恨,智慧也比人間高一些。假如我們為人處事不貪心,沒有太多的欲望和嫉妒、瞋恨,即刻就可以體會天堂的生活了。 「佛在靈山莫遠求」,天堂也不必遠求,每個人都可以自己來造一個天堂。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星雲法語‧天堂的樣子》

MORE

【星雲一筆字佛教成語】(92)

佛教成語 92 吉星高照一帆風順 永不退票信用昭著 了了分明覺道於心 消災延壽長命富貴 五停心觀對治五蓋 心包太虛量大福大 享有就好擁有一切 志心信禮虔誠恭敬 信用卡 文/星雲大師 當今社會流行的信用卡,是由銀行或有關機構,所發出來的一種信用支付憑證,讓人們能享受先消費,後付款的方便。 金融機構,根據申請人的償還能力、收入多寡,以及是否有退票、延遲繳款的記錄,來核發信用卡。因此信用卡,可依持卡者的消費信用額度,分為鑽石卡、白金卡、金卡、銀卡、普卡等不同等級。 不過,有人因消費無度,將卡刷爆了,而讓信用破產,也有不法分子,仿冒、偷竊、盜刷,使得信用卡美好的用意,蒙上了陰影。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信用,是一個人處世的立足點,是人際往來的依據。因此金融機構所核發的信用卡,也代表持卡人的身分,但是,這樣的身分高低,只是以金錢多寡為憑證,而非人生的全部。 人生的信用卡,是什麼呢?《傅子》云:「君以信訓其臣,則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誨其子,則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遇其婦,則婦以信順其夫。」所以誠信是信用卡、廉潔是信用卡、親民是信用卡、重義是信用卡、謙卑是信用卡、知禮是信用卡、守法是信用卡、善良是信用卡、慈悲是信用卡、誠實是信用卡、孝順也是信用卡。 《呂氏春秋》云:「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會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憂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不貞。」 所以,國家昌盛的信用卡,在於領導者的守信,如春秋戰國,秦穆公因能守信,先後送晉惠公夷吾、晉文公重耳歸國為君,而稱雄西戎;君王對屬下的信用卡,在於不欺。如周幽王,無信於諸侯,而被敵兵殺於驪山下;老師的信用卡,在於德行與學問,如莊子曰:「井蛙不可語於海者,拘於虛;夏蟲不可語於冰,篤於時;曲士不可語於道者,束於教。」所以老師要有豐富的學識、見解,才能授教於學子;父母對子女的信用卡是身教,如《韓非子》載,曾子為了守信於兒子而宰豬;朋友間的信用卡,是禮讓寬容,如鮑叔牙之於管仲;甚至企業的信用卡,就是品質保證。 人生最高等級的信用卡,是具備了誠實不欺、信守諾言、真誠相待、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不欺欺人、講究信義、尊重他人,以及忠於自己、廣結善緣。 您呢?您人生信用卡是什麼等級呢? ──摘自《迷悟之間》第十二冊 p.152 【成語典故】 ●吉星高照 吉星,是可以為人帶來吉利、好運的星辰。過去研究星相的人相信,人的命運與星辰的位置及運行有關,吉星高照時,則一切隨心、順利。 ●永不退票 指人信守承諾,信用昭然。 ●了了分明 即對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及真理一清二楚,了然於心。 ●五停心觀 佛教術語。佛陀時代,對於不同根性習氣煩惱的弟子,教以他們相應的法門,以對治其煩惱習氣,包括所謂的「五停心觀」的觀行法門,以便能順利進入禪定。這五種法門即:1.不淨觀,用以對治貪欲;2.慈悲觀,用以對治瞋恨;3.因緣觀,用以對治愚痴;4.念佛觀,用以對治煩惱;5.數息觀,用以對治散亂。 ●心包太虛 佛教認為心生萬法,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包太虛」一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心量很大,可以包容宇宙虛空,無邊無際的世界都在他的心中。 《楞嚴經》:「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享有就好 人生不一定要擁有,享有就好。好比山河大地雖然不是我的,但是我可以悠遊其中;別人擁有骨董、寶貝不是我的,但是我的眼睛能夠欣賞。富有之人,即使擁有廣廈千間,患得患失,又有何幸福可言?平民百姓雖然沒有榮華富貴,卻能隨心所欲,安然自在。有的人見不得人家擁有,給予搶奪、侵犯。 其實,能隨喜讚歎,享有歡喜不是更好嗎?世間不可能樣樣擁有,但是享有的樂趣卻是無窮盡的。(節錄自《星雲法語》〈調適生命之道〉) 以上【成語典故】部份轉引自「佛典妙供」網站http://www.sutrapearls.org/ 謹在此感謝觀世心居士惠予提供參照 

MORE

【延伸閱讀】星雲大師 緣成

文/星雲大師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悟道;佛陀悟道,悟的是什麼道?就是「緣起」。所謂「緣起」,就是世間上沒有一個獨立的東西,彼此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茲舉世間萬物「緣成」的真理如下: 一、一家不能成村:所謂村莊、社區,必定是由很多家族共同形成,所以一個村莊、一個社區的人民,彼此要守望相助,這也是人類很值得推動的美德。 二、一民不能成國:「國者,民之積」,國家是由很多國民組成,人民當中儘管有不同的種族、血緣、文化、風俗、習慣等,但是彼此必須相互包容、團結,才能共成一個健全的國家。 三、一木不能成林:一棵樹,必須仰賴地水火風等眾緣成就才能生長;一棵樹,還要與其他樹木共生一處,才能成為叢林,彼此才能相互盤根錯節的鞏固根基,而不畏強風暴雨的侵襲。 四、一土不能成山:「高山不辭土壤,所以能成其高」,正因為集合許多的沙石、土壤、岩石,有了這些因緣,才能成為高山;失去些許因緣,就不成其為高山了。 圖/unsplash 五、一音不能成樂:「宮商角徵羽」,五音互用,才能合音成曲;只有單音,不能成為一首優美動聽的樂曲。甚至合音之外,還有二部合唱、三部重唱等,彼此協調,才會更加動聽。 六、一人不能成眾:一個人即使再怎麼智勇雙全,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還是無法單獨生存。因為他要吃飯,就得有農夫種田;他要穿衣,就必須有工人紡織;他需要日常用品,就要靠商賈供應。甚至他要乘車坐船外出,也要有人駕駛,所以一個人不能成眾,也不能離開眾人而獨存。 七、一緣不能成事:世間所有的事,都要靠眾緣合和才能成就,所以佛教的一場講經,必須要有「六成就」,也就是要有信受、聽聞、時間、講者、聽眾、場地等六個因緣。一棟房子,如果只有鋼筋,沒有水泥、沙石,怎麼能建房子呢?或者只有木材,沒有洋釘支柱,怎麼能進行建築呢?所以一切事的完成,必須眾緣和合,一緣不能成事。 八、一修不能成佛:說到修行,如《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就如一個人只有獨臂,怎麼能運作?只有單腳,如何行走?所以在修行中,必須福慧共修、悲智雙運、解行並重,甚至世出世法都能兼顧,則修道成佛,不為難也。 圖/unsplash 因緣是世間上不易的真理,緣聚則有,緣散則滅;緣起緣滅,宇宙萬有都在因緣法中。用通俗的話來說,「有緣千里來相逢」,從深奧一點來看,沒有因緣,怎能成就宇宙萬法?沒有虛空(緣),怎能現起萬有?所以人生要感謝因緣,有因緣才有一切。 ——摘自星雲大師《人間萬事》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17】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42 在學校服務應有的態度 3-2

文/星雲大師 一般來說,一個從未在學校念書的出家人,要在世界上建寺廟、辦大學、辦佛學院,可能嗎?明白說,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想到:我能為佛教做什麼?佛教要我做什麼?信徒希望我做什麼?我要滿足他們。 不只是想到信徒的需要,對於佛光山大眾所不喜歡的事情,我也不敢做。每次啟建房子,我都會先詢問大家的意見。不要以為我被稱作星雲大師,就強勢作為,做事情就是要能彼此尊重。 我覺得,能力多少不是最重要,但是要有一片真心,要能無我,隨緣、隨境、隨人、隨心,隨西來大學的因緣。在學校裡,大家要盡一點心、盡一點力,不可以用自我的意見削減彼此的力量,互相抵制的結果,只有削弱了團體的士氣。 中華文化五千年,中華民族十幾億人口,但是在國外,華人又打出什麼成績?好不容易辦了一所西來大學,能為炎黃子孫在美國爭一口氣,大家要相互合作。 用心結緣 給人歡喜 我感到慚愧的是英文不好,不能經常和大家接觸,但是我並非不懂美國文化。走遍世界,我不曾因為不懂當地文化而被趕出國,也從來沒聽說外國人討厭我。我的心是和全世界各民族融和在一起的,或許各地在枝末上的人情世故、風俗習慣有所不同,但是只要我能真心和人相處,這些都不成問題。所以大家要學習給人歡喜、給人接受。 過去搭飛機,航空服務員對我很好,所以我都會送他們一點紀念品,以示感謝。這一次到美國,機長要我下機後稍等他一分鐘,待飛機停妥,即刻下來跟我見面。可是不曉得發生什麼事,飛機老是停不好,而我又急於到西來寺,不能等他,趕緊將一本書交給空服員轉送給他。雖然沒見面,但是我已經給了他歡喜,沒有失禮。做人要給人歡喜,不能老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20年堅持 精神可嘉 近來我是不能長途飛行的,不久前到印度,我的主治大夫江志桓醫師不放心,也跟著我們一起去。江醫師是一位天主教徒,我告訴他不要緊,但是他卻說:「大師,你不一樣啊!在我們心目中是很重要的,你一個人就能帶給多少人歡喜。」 中國人能在美國創辦二十年的大學,無論成功與否,精神依然可嘉。大家能有二十年的堅持嗎?我想這種精神是很難有的。不過,只要能憑著毅力走下去,如同人生的馬拉松,走得愈長就會愈好。 在西來大學服務要能做到: 第一、沒有個人:學校是大家的,個人不能老是說我要這樣、我要那樣。 第二、不突顯職位:不可以炫耀自己是某某主任、某某長。四十年前佛光山開山伊始,創立「五堂二會」,爾後成立了宗務委員會,由於大家志不在擔任什麼職位,所以能平平安安的過日子。好比蕭碧霞師姑,雖是西來大學董事,但是連他都忘記自己是董事了,不過該他出面的時候,他也能記得自己的任務。 因為每一個人都沒有好名好利的心,所以佛光山無論做什事都有辦法。 在西來大學,大家可以有校長、教務長……的分別,但是只能存有把事情辦好的心意,要有做「無名氏」的精神。我從沒算過我有哪些職位,如果我真想要,到現在至少也有幾十個「長」的名位。但是擔任什麼「長」,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用處,我不會因此而受到優待,多給我一塊錢或是一張飛機票。 今天約大家到這裡談話,這當中,有的與學校因緣很深,有的則剛來一個月,甚至不到一個月。為什麼統統都約?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都是西來大學未來偉大的幹部;這就是我的平等精神。 世界上這麼多國家、種族、主義、思想、利害,怎麼能和平?家庭不和平,國家、世界要和平,談何容易,那是夢幻啊!但是大家不能沒有這樣的夢想,好比布希總統一面在阿富汗、伊拉克發動戰爭,一面也說要世界和平。 如何促進世界和平?平等才能和平。在佛光山,男眾、女眾相互尊重,新進徒眾尊敬長老,居上位者不輕後學,實踐佛陀的「四姓平等」、「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就是佛法。(待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34】隨堂開示錄 399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25 正當的愛 電視劇《塵世情緣》啟動儀式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25 正當的愛 電視劇《塵世情緣》啟動儀式 時間:2016年3月3日 地點:佛光祖庭大覺寺白塔 包(月陽)董事長、張(凡)局長、勾峰先生,各位嘉賓、各位有緣人,大家平安吉祥! 我今年九十歲,是江蘇揚州人,七十八年前,我就在現在我們講話的這個地方──宜興大覺寺(祖庭)出家做和尚。 我在二十四歲的時候,有了另外一個因緣到了台灣。有一天和我一個學長,在台灣的日月潭弘法,那時候還沒有什麼飯店、旅館,住在一個民家。民家的生活當然衛生不夠,氣味也不好,睡覺都有困難。我那位學長很會說故事,我就跟他說,你說一段故事給我聽。他說,我就說你們宜興有一個玉琳國師的故事。 玉琳國師,我知道他駐錫在宜興磬山崇恩寺,他的老師天然禪師是一位有道的高僧。玉琳國師成長後,他的學問、道德為順治皇帝所尊重,就拜他為師,我們就尊稱他為「國師」。 他就把怎麼樣做國師的來龍去脈講來給我聽,我覺得很有趣味,很好聽。我就說,我不會辜負你跟我講這段故事,我會把它記錄起來,寫成一本小說,對社會公開。那是六十多年前,我二十四歲的時候,完成了《玉琳國師》這本書。 主要地我是想,玉琳國師不為愛情誘惑,不為勢力恐嚇,不為金錢買動,他這一個人的人格、道德、勇氣,都令人讚佩。甚至到後來,他自己甘願犧牲,他認為世間的法律都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只有自己的道德勇氣、犧牲奉獻,用感動來解決人間的糾紛。 這本《玉琳國師》最初完成以後,有上海滬劇團公演,對社會發表。後來有電視公司拍成連續劇,又有電影公司把它拍成台語的電影,再有廣播電台製作成小說廣播劇廣播。一時,玉琳國師只是一個和尚的名字,也引不起什麼人的注意,但是,由於情節生動、趣味盎然,大家對他就很熱心。 後來勾峰先生在多年前,在台灣跟我商量,拍了一齣玉琳國師傳──《再世情緣》,是由台灣一家電視公司委託他拍攝。這部電視劇,在全世界各地放映的時候,我聽說,每到了《再世情緣》在哪個電視台播出,當地的僑胞,飯都不吃,就是要看這齣戲。可見得它多麼引人注意。 現在,包董事長和大家合作再來拍攝這部戲,我想,對世道人心會有幫助,對中華文化的復興也有貢獻,對於人的生活、做人道理、人格道德也會有所增長。因此,在這部戲要開鏡的時候,勾峰先生邀我,還有包先生、張局長從北京來這裡參加,我覺得大家這麼重視,我也為再拍的這部《塵世情緣》祝福。 人生活在六塵的世界中,所謂「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塵是浮動的。在紅塵滾滾裡,不要給愛情迷惑了。當然,有愛才有世間,但是愛,也要愛得正確、要愛得正當、要愛得合理;愛不是不好,愛要公正、公平,正當的愛,是中華文化倫理道德中少不了的一個人生根源。 我們希望《塵世情緣》拍攝了以後,再度引起社會大眾對它的關心,受它的影響,增加自己的道德勇氣,增加自己生活上的喜悅快樂,對於做人處事能更進步、能更超越、能更增上。這是我的希望。祝福大家平安吉祥。

MORE
/33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