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轉心的重要

文/星雲大師 台灣話說小孩子到了青春期,有所謂「轉大人」,才能更成熟;表演者到了某個階段,也有所謂「轉型期」,才有更大的演出舞台。人生要「轉」才能成長,吾人的心也是要「轉」,才能開闊。到底如何轉心?以下四點意見: 第一、不貪心而喜捨:貪的習氣會讓我們對於外在一切人事物、感受、財富、名位等,無有厭足,奔馳追逐,惹得身心不得止息清淨。如果能轉貪心為喜捨心,就能分享給大眾,廣結善緣;能捨去慳貪之心,就會無所罣礙,獲得自在。 第二、不抱怨而仁慈:怨是心有不平而積累的情緒。怨氣引生恨意,怨言招致誤會,抱怨損人不利己,哀怨自憐不討喜,不但無法解決事情和問題,可能演變得更糟,可說是一無是處。如果能將抱怨轉為仁慈,人慈悲了,心地也柔軟了,智慧就會生出,所謂「慈悲無障礙,智慧遍十方」,一定可以化解許多問題。 第三、不懶惰而勤勞:懶惰是一種病,有許多過患,如散漫、閒逸、他人嫌惡、內心無所著落等。反之,勤是精進不懈,勞是付出努力,如古德所云:「衣不天降,飯不地湧;一衣一食,皆必出自勞動。」因此,轉懶惰而勤勞,會受人肯定,受人尊重。 第四、不執著而明理:經典說,執由虛妄分別之心,對事物或事理固執不捨,又稱迷執、執著、計著。它會讓我們無法認清真相,也不能認識真理,因而種種煩惱妄想繫縛,難以解脫。假如你能放下一分執著,就少一分癡迷;少去一分疑迷,就增長一分明理,人生也就多一分智慧與圓融。 「轉」很好,稻田轉作之後,可以增加農民的收益;峰迴路轉之後,會有另一片新天地。只要我們的心一轉,人生有無量的可能,未來有無窮的希望,生活有無限的機會,心靈有無邊的空間。以上四點「轉心」,提供吾人參考。 第一、不貪心而喜捨,   第二、不抱怨而仁慈, 第三、不懶惰而勤勞,   第四、不執著而明理。

MORE

生活的自在

塞車,讓我們苦惱;感情,讓我們罣礙;健康,讓我們擔心;錢財,讓我們執著;人我,讓我們傷神……,人人離不開這生活裡的種種,但是你生活得自在嗎?以下四點提供參考: 第一、人我是非不去說: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衝突,常常是不經意的一句話引發而來。因為一言不和,反唇相譏,於是你來我往,甚至武力相向,一發不可收拾。所以,談人我是非,容易招來災禍,探他人隱私,很快惹來麻煩,這都是擾亂清淨生活的原因。我們無法要求別人都對我們說好話,唯有自己轉境,心中自然沒有煩惱;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反而得到更多自在。 第二、成敗得失不計較:成功時,信心滿滿;失敗時,灰心喪志,這是一般人常有的反應。然而一個成就大事的人,小小的成功不會志得意滿,受挫時,也不會失去信心,反而愈挫愈勇。愛迪生面對實驗室付之一炬時說:「感謝大火,把我以前所有的錯誤燒盡。」所謂「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人生的際遇,窮通禍福,成敗得失,都只是一時,不管好壞,如果能把他看成是人生的過程,不執著計較,心靈的空間會更加寬廣。 第三、憂愁煩惱不掛念:生活裡有著許多煩人的事,你把憂愁煩惱帶到床上,就會睡不著;把憂愁煩惱帶到桌上,就會食不知味,因此,最好不要跟憂愁煩惱做朋友。有時候,煩惱並不一定從外境來,可能是自己起心動念,庸人自擾。因此,我們要做自己的醫生、工程師、雕刻師,懂得自我對治煩惱,自我建立喜悅性格,甚至就以委屈、挫折、打擊做材料,為自己雕塑一個美好、安住、自在的藝術生活。 第四、名聞利養不爭前:世間名聞利養,用技巧爭來,只會讓人家不服氣,終究不是自己的;只要緣分具足,不必去爭,自然也跑不掉。所謂「義之所在,不落人後;利之所在,不居其前。」在名聞利養前,退讓一步,何等的安然自在;在功名富貴前,安忍謙恭,才是真正的進步。 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衝,有的時候退一步思量,往往能有海闊天空的視野。所以,要享有「自在的生活」不可忽略以下四點: 第一、人我是非不去說,   第二、成敗得失不計較, 第三、憂愁煩惱不掛念,    第四、名聞利養不爭前。

MORE

捐贈器官

文/星雲大師 現在社會上的慈善家、有德人士都在提倡器官捐贈,我個人也響應,並且早已立下志願書,做了器官捐贈的準備。 捐贈器官有很深的意義,《大丈夫論》謂:「菩薩為求一切種智,及悲愍眾生故捨身,同時亦令慳貪之眾生起布施心。」都是在說明器官捐贈的偉大情操。 捐贈器官也可以說是佛教的首創,因為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為國王時,即以「割肉餵鷹」的胸懷作了器官捐贈的義舉,此舉並成就他的菩薩道。此外,佛教經典也記載不少捨身例子,例如 :《金光明經》的薩埵王子捨身飼虎、《大般涅槃經》的雪山童子為聞佛法捨身給羅剎等,這些捨身捨命的人,比死後才捐贈器官的行為更是了不起。 還有古代的高僧大德,在動亂的時代裡,為了解救眾生的苦難,為了真理的需要、佛法的流傳,他們犧牲自己的生命,將生命布施給眾生,奉獻給常住,都是器官捐贈意義的再延伸。所以捐贈器官,其價值有四點: 第一、遺愛人間:人體的器官,到了人生百年後,可說都是沒有用的物質,如果能把這個身體沒有用的物質再加以利用,讓它幫助有需要的人,就可以延續它的機能價值。例如,將眼角膜捐給患有眼疾的人,讓他可以重見光明;把腎臟捐給有腎臟病的人,讓病人可以恢復健康,延續他的生命。把自己身後的各種器官,留給需要的人,就是遺愛人間,這是偉大的布施。 第二、資源回收:天地承載我們,父母孕育我們,社會大眾也貢獻給我們許多資源,而我回饋給人間的是什麼呢?假如說,人生到了最後把自己沒有用的物質給人家來利用,這就是將天地間的資源再回收,是很有意義的。 第三、慈悲喜捨:捐贈器官意指捨棄身命,佛教視為最上乘之布施。據《大智度論》載:「布施財物為外布施,捨身則稱為內布施。」所以,若能捐贈皮膚、眼角膜、腎臟、骨髓等器官就是在行大慈悲、大喜捨、大布施。 第四、延續生命:布施我們沒有用的器官,藉它延續生命的存在,這不是很有價值嗎? 所以,捐贈器官的意義值得提倡: 第一、遺愛人間,   第二、資源回收, 第三、慈悲喜捨,   第四、延續生命。

MORE

兒女教育

文/星雲大師 父母對兒女的教育,如果太過嚴厲,會讓兒女因為害怕,而不敢與父母溝通,有時,甚至導致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如果太過溺愛,又會讓兒女養成驕慢放縱的習性。如何教育兒女禮貌有序,又不會太壓抑想法,讓兒女天真活潑,又不致太過放逸無禮?實在是身為現代父母者一大課題。要給兒女什麼樣的教育呢?以下有四點意見: 第一、有自我要求的習慣:有些父母過於疼愛兒女,課業上的進度、生活上的整潔,都是由父母督促完成,甚至也有由父母代勞的。父母不在身邊,兒女的成績,乃至生活習慣就一塌糊塗。這樣的教育,不是愛護,反而是讓兒女養成依賴心,時時要人照顧。因此,要讓兒女養成自我要求的習慣,這是讓兒女對自己負責,也是訓練兒女獨立,懂得照顧自己。 第二、有尊敬接受的性格:教育兒女養成尊敬接受的性格,尤其在現代這個人際關係密切的社會,非常重要。有了接受的性格,才能虛心納受師長、主管、同儕的教導與建議;尊敬他人,才能接受他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存在,處事上,才不會任己之意,為所欲為。你有了這種融和、接受的個性,才能與人和合共事。古德云:「涵容是處事第一法」,尊敬接受的性格,就是涵容的養成。 第三、有明因識果的知見:從小要養成明因識果、不與不取的知見。有了這樣的知見,才能讓兒女時時注意自己的善惡行為。明因識果,兒女就會知道所有的言行舉止,都必須由自己承擔與負責;明因識果,他會懂得「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知道去惡向善。正見的養成後,父母就不用擔心害怕兒女在人生道路上走錯方向。 第四、有感恩說好的美德:培養兒童表達感謝,口中常常說好,心中常常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能體會別人的付出;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懂得報恩。一個懂得感恩說好的人,必定是一個知足常樂的人。 教育兒女,要注意自己的言語、態度與方法,要慈嚴並施,也要耐心誘導,你不以框架束縛兒女,兒女就能盡其特性,發展自我。兒女懂得謙恭仁愛、明因感恩、修正身心,那才是教育之道,所以「教育兒女」有以上四點。 第一、有自我要求的習慣,     第二、有尊敬接受的性格, 第三、有明因識果的知見,    第四、有感恩說好的美德。

MORE

學道的準則

文/星雲大師 世間上每個人追求的目標都不一樣,有的人一心只想賺錢,有的人醉心迷戀於愛情,有的人希求名聞利養,有的人志在求道修行。 在佛門裡有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求道學法的人最怕心態不對而走偏了路,甚至著了魔道,所以有心學道修行的人,應該注意六點: 第一、不得貪求神通:學道的人有時候希求神通,例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等,佛教稱為「六通」。但是一個人有了「神通」真的很好嗎?比方說有人在背後毀謗你、批評你、謾罵你,你沒有天耳通,聽不到,日子比較安然好過;如果你有了天耳通,但卻沒有很好的修養、道德,你聽到人家批評你、毀謗你,心裡一定不好受。你有天眼通,別人瞞著你做一些對不起你的事,你也會很難受;如果你沒有天眼通,看不到,自然「眼不見,心不煩」。所以,學道的人如果自己的成就、道念還沒有到達一定的程度,最好還是不要貪求神通,有神通未必是好事! 第二、不能用心邪道:有的人學道總是抱著一分好奇心,希望這個也學、那個也學;這個參加、那個也要參加。其實,平常心就是道,不必好奇;你念佛,就把一句佛號念好;你打坐,就好好的老實打坐。尤其學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正見,千萬不能用心邪道,否則成道不成反為魔用。 第三、不必希求妙果:一般學道修行的人,莫不希望趕快開悟,馬上證果,馬上得到許多玄奇神妙的靈異。由於最初的用心不正,所謂「因地不正,果遭迂曲」,這也是學道者所應注意的。 第四、不可自生疑慮:信仰宗教的人,應該依著善知識指導修行,千萬不可自己盲修瞎練,或是患得患失,心裡產覺疑慮,這是自尋苦惱,自找麻煩! 第五、不起恐怖妄想:學道的人,懂得「如是因,感如是果」,就沒有什麼可恐怖的。因為自己沒有造下惡因,自然不怕自食惡果;反之,如果你造下了五逆大罪,即使怕墮地獄,也不是怕就能躲得了的。所以自己要有信心,不必恐怖! 第六、肯定自心是佛:學佛的人對自我的尊重,尊重自我的性靈,尊重自我的佛性,尊重我自己「自心是佛」,這是最重要的。所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你有信心自己可以成佛,那麼世上還有什麼事不能成的呢? 因此,學道修行的準則有六點: 第一、不得貪求神通, 第二、不能用心邪道, 第三、不必希求妙果, 第四、不可自生疑慮, 第五、不起恐怖妄想, 第六、肯定自心是佛。

MORE

禪的譬喻

自古以來,談禪者眾,但許多人並不能完全了解其中的真義,以為「禪」是外相上要「如如不動」,心念上要「萬念不生」,甚至有人參禪參得如槁木死灰般,以為那樣才叫做「禪」。其實「禪」就是我們的心,禪很美,禪很真,禪很善,禪是無限,禪是自然。以下四點看法: 第一、禪,有如山泉清流:你認識禪嗎?禪像山林裡潺潺山泉,又像涓涓溪流,它渾然天成,不假造作,它自然而流,不帶勉強。世人皆說流水無情,流水真是無情嗎?禪家卻云:「溪聲盡是廣長舌。」你看,淙淙清泉,山窮水盡處,它百轉千折,卻隨緣安然,任運逍遙;它澄澈見底,而甘純清淨,可以滌人俗慮。 第二、禪,有如銀雪潔白:雪,富有晶瑩的特性,雪,給人潔淨的感覺。禪,就像銀白的雪一樣清淨,沒有雜染;禪就是這樣,沒有歪曲,沒有掩飾。 第三、禪,有如圓月光明:禪如天上圓月,光明卻不鋒芒,柔和卻不矯情。它遍照山河,沒有偏私;它展現圓滿,沒有隱藏。 第四、禪,有如空山寂靜:唐朝詩人王維(鹿柴)詩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禪就像這樣。   空山寂靜,好像大地不存在了,樹木草花,卻蘊含無限生機;不見一人,但聽而不聽、不聽而聽;聲而無聲、無聲而聲,「大音希聲」卻充塞其中,那就是禪。 《佛光菜根譚》云:「有禪,就像有花朵,能芬芳香郁;有禪,就像有山水,能美化環境;有禪,就像有油鹽,能增加百味;有禪,就像有陽光,能照古鑑今。」禪是什麼?一幅山水畫,放在客廳裡,就能增添客廳美好的氣氛;煮菜的時候,放一點油、加一點鹽,就能讓食物變得美味;一盆美麗的花朵,放在窗台上,就能在煩亂的生活中,能讓人賞心悅目。 我們做人、說話、做事也要學習有一點禪味。過去許多畫家、詩人,甚至現代的太空人,上太空前,都要去學禪,為什麼 ?就是要在禪裡面,能安身立命。   禪是什麼?其實就是你自己,就是你的心。提供幾點禪思,給你參考: 第一、禪,有如山泉清流;  第二、禪,有如銀雪潔白; 第三、禪,有如圓月光明;   第四、禪,有如空山寂靜。

MORE

【星雲法語】群我之間

一個人要自我提昇,必須靠思想教育來啟發;群我的相處之道,則要靠生活教育來訓練。有關「群我之間」如何做良好的互動,有四點意見提供參考: 第一、多言是賤賣寶貴的生命:「膠多不黏,話多不甜」,說話旨在表達意思、傳達理念,著重言簡意賅,不可囉嗦累贅。但是有的人,一件事情本來三言兩語就能溝通,就能說明,但是他一再的重複?瓞述。或者一場講演,只有半小時、一小時的內容,非要講到二小時、三小時不可。講話太多,不但惹人生厭,而且是賤賣寶貴的生命,所以話不必多,只要與人有益,才是寶貴。 第二、應酬是浪費有益的時間:現代人的生活,難免要應酬聯誼。正當的應酬確有其必要,但是有時候太多無謂的應酬,實在是浪費有益的時間。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時間,能有多少生命可供利用?有的人不懂得珍惜,總在沒有必要、沒有意義、沒有益處的應酬上浪費時間,實在可惜。 第三、孤獨是修養自己的良機:人與人相處不可忽略掌聲,但對自己則要無聲。因此一天當中,我們有群居的生活,也要有獨處的時間。「獨處」是要內觀,要看無相的世界、聽無聲的聲音。獨處的時間並不是讀讀報紙、看看電視、聽聽音樂,因為在報紙、電視、音樂裏,還是有種種的人我是非、還是有各種的吵雜音聲,會擾亂我們不能寧靜。所以孤獨靜處是要讓自己不想、不看、不聽,那樣的時刻才能找回自我。 第四、樂群是發揮大眾的動力:一個人要能靜,也要能動;能獨處,也要能樂群。有群眾性格的人,就能融入社會,就能與大眾相處,就能群策群力,奉獻心力,服務人群,這就是帶動社會的進步,所以樂群是發揮大眾的動力,「自傲的人難有知交,自私的人難有群眾。」與人群相處不但要如水,屈伸自如,尤其要心中有人,時時替人設想,所以「群我之間」要注意四點:第一、多言是賤賣寶貴的生命。第二、應酬是浪費有益的時間。第三、孤獨是修養自己的良機。第四、樂群是發揮大眾的動力。

MORE

妙因妙果

文/星雲大師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上無論何事、何物,都不可能單獨存在,也並非突然而有,都是靠因緣合和所生起。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凡事有了微妙的因,才能生起微妙的果。 圖/unsplash 「妙因妙果」有四點說明: 第一、靜能生悟:人,莫不希望自己能夠聰明有智慧。怎樣才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透過體悟轉化為智慧呢?經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江水映月,必得水清而寧靜的時候,月亮才能顯現江中。人,往往在靜下來之後,心中的雜念妄想摒除了,一些過去的人事,就會慢慢浮現出來,甚至已經遺忘的事物,也會忽然記憶起來,所以佛教講「戒、定、慧」,經由靜定的功夫,才能生出智慧,因此「靜」是「悟」的妙因。 圖/unsplash 第二、熟能生巧:「萬事起頭難」,凡事只要經常演練,就會熟能生巧,變成專業。就如學騎腳踏車、學習游泳,以及樂器彈奏、電腦操作等,練習久了,技術就能純熟。甚至讀書也是一樣,讀熟了,書裡的文詞就能朗朗上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不經意地想起書中的文義。正如蘇軾所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都是說明「熟」是生「巧」的妙因。 圖/unsplash 第三、勤能生有:《左傳》云:「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人只要能勤勞,就不會貧窮,只要能勤勞,就不怕一事無成。讀書也是如此,只要能「勤」,就能知識廣博,所以「勤」可以製造財富,「勤」可以累積學問。貝多芬說:「只有勤奮不懈才能夠獲得技巧」,所以世間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有「勤」,必能有所成說,只要有「勤」,就能夠荷囊滿豐,所以「勤」是「有」的妙因。 圖/unsplash 第四、喜能生樂:每天的生活,如果我們能見到人就歡喜,遇到事也歡喜,在任何環境裡都歡喜,如布袋和尚的「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就可以將歡喜散播給人。歡喜就像蠟燭一樣,只要你把火點燃,就能帶來光明;歡喜就像太陽一樣,只要一經照射以後,就能破除寒冰。白居易說:「不開口笑是癡人」,因此我們要能常懷歡喜心,讓生活中充滿歡喜,如此人我之間,必能充滿歡樂,生活自然就會快樂,因此,「喜」是「樂」的妙因。 圖/unsplash 語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胡適博士也說:「要想怎麼收穫,便先怎麼栽」。所以「妙因妙果」有四點意見提供大家: 第一、靜能生悟 第二、熟能生巧 第三、勤能生有 第四、喜能生樂

MORE

鼻根修行

文/星雲大師 人的生命在呼吸間,透過鼻子的呼吸,生命才能經由一呼一吸而持續存在,如果有一天忽然一口氣不來,一期的生命就會終止,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死亡。鼻子除了職司呼吸外,它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能嗅香臭味,因而產生好惡分別,進而生起愛憎之心,乃至起惑造業,所以鼻子需要修行。關於鼻根的重要與修行,有四點說明: 第一、它是生命的泉源:人要呼吸才能生存,呼吸主要的器官就是口鼻,有時我們不小心感冒了,鼻涕直流,造成呼吸不順暢,人就會更不舒服。或是有的人不幸發生意外,想要探知此人是否還活著,大都會先摸摸他的鼻子,試看到底還有沒有氣息,一旦沒有了氣息,可能就是死亡了。因為鼻子關乎我們的生死存活,所以不但在人體上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修行上也要靠它助長生命的發展。 第二、它如香臭的探子:鼻子是一個探子,它像情報員一樣,空氣中彌漫什麼味道,不管是香、是臭,是新鮮的空氣,或是污濁不堪,乃至有毒的煤氣、瓦斯等味道,都是由它最先察覺,然後知會其他五根,進而產生好惡。一般說來,當人聞到芬芳花香,就有清淨的感覺;聞到喜歡的香味,就覺得很有氣氛。所以,佛教徒燃香供佛,在香煙繚繞、香味芬芳的環境裡,能讓我們身心自在,增加修行的效果。 第三、它做善惡的辨別:聞香逐臭是鼻子的專長,它不但和舌頭一樣,對味道特別敏感,如果不合其意的味道就會排斥、打噴嚏;反之,適合它需要的空氣,則會儘情地多吸幾口。此外,一個人的善惡好壞,鼻子也能嗅出幾分,我們有時處在一個詭譎的環境裡,面對一個不懷善意的人,空氣中自然散發出不一樣的氣氛,這時鼻子也能感覺得到。所以,菜餚的鹹淡要靠舌頭品嚐;空氣的淨穢、人格的善惡,要由鼻子來辨別。 第四、它懂人生的風味:人生充滿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這就是人生的滋味。有時候我們看到別人不幸的遭遇,自然為之鼻酸,甚至一掬同情之淚;有時候朋友歡聚的場合,總會烹調一些美味佳肴,我們也能聞香而來,同享快樂的氣氛。所以,隨著鼻子的觸覺寬廣,我們也能感受不同的人生風味,體會各種人生百態,這也是人生的修行。 在人體六根當中,鼻子是一個很重要的器官,對人的生存和修行,都有重要的地位。鼻子的修行有四點: 第一、它是生命的泉源,     第二、它如香臭的探子, 第三、它做善惡的辨別,    第四、它懂人生的風味。

MORE

舌根修行

文/星雲大師 一個人的六根,可以說舌頭最容易造罪,因為舌頭不容易說好話,甚至不肯說真話,所謂「三寸不爛之舌」,假的可以說成真的,好的也能說成壞的。不過,若能善用舌頭,有時候「舌燦蓮花」,透過舌頭 說法,這是無上的布施;或是說一些讚美、鼓勵、給人信心的好話,都能成就別人的好事,也是自己最 好的修行。所以「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舌頭是最需要修行,有四點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要能說愛語:愛語如陽光,可以把溫暖散播十方;愛語如花香,能夠把歡喜帶給眾生。平時與人 相處,臉上常露笑容,口中常說愛語的人,其親切、慈悲,自然可以贏得人緣。若由個人擴而大之,讓社會 上人人都能常說愛語,必能創造一個充滿愛心的世界。所以,「愛語」一句,不但給人歡喜,也是自己最簡 易的修行。 第二、要能說慰言:一個人遭逢失意的時候,朋友能適時給予幾句安慰、鼓勵的話,有時勝過千金的資助。 因為人在挫折、喪志,對前途感到灰心絕望的時候,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能夠重新燃起希望,重新建立信心,重新鼓勵勇氣,就有力量東山再起。所以,我們平時說話,要能給人信心,這是莫大的功德;反之,說話傷人,讓人喪失求生的意志,形同殺生,不可不慎。 第三、要能說善事:古人將「隱惡揚善」視為美德,今人則以「隱善揚惡」為能事。其實,中國人所謂「家醜不可外揚」,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短處、隱私被人揭發,所以做人要將心比心。對於別人的善行好事,我們要替他宣揚;反之,別人的缺失則應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所謂「揚善如報恩」、「隱惡是修養」,一個有道德的正人君子,能夠說好話,口宣善事,必然常保口氣芬芳。 第四、要能說佛法:《金剛經》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不及流通四句偈的功德,所以有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物質的布施,只能救濟一時之貧;一句佛法真理,能夠讓人明理、智慧,不但能濟今生之苦,而且生生世世受用無窮。所以,一個人若能對人傳授有用的知識、技能,其至效法佛陀出廣長舌,宣說佛法真理,這才是最究竟的慈善,也是舌根最大的修行。 舌根的修行,就是平時說話除了不能惡口、兩舌、妄言、綺語以外,進而要說愛語、慰言、善事、佛法,讓人聽後心生歡喜、充滿信心、提升道德、開啟智慧,這就是舌根的修行。希望大家都能善護口業,好好修行,切莫造殃。有四點提供參考: 第一、要能說愛語, 第二、要能說慰言, 第三、要能說善事, 第四、要能說佛事。

MORE
/9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