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態 | 人間福報

生活

已經夠罕見珍稀 藍腹鷴羽毛白化鳥現身還來「一對」

【本報嘉義訊】藍腹鷴是台灣特有種鳥類,也是保育類名錄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生態觀察家暨攝影師蘇家弘日前在嘉義縣山區,發現一對藍腹鷴雄雌鳥羽毛白化現象。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員姚正得說,這對藍腹鷴公母鳥羽毛白化出現機率百萬分之一,可說是萬中無一。 蘇家弘說,他拍攝13年從未拍攝到雌鳥羽毛白色,雄鳥脖子與腹部也出現白色,這對鳥未被鳥群排斥卻很吸睛,與正常藍腹鷴共同生活覓食活動,羽毛白化值得學術機構研究。 姚正得說,藍腹鷴羽毛白化,與基因及生長環境有關,羽毛調控基因影響顏色,羽毛生成過程斷鏈或節奏未跟上,基因突變會變成全白,這對羽毛白化的藍腹鷴,生成機率百萬分之一,可說萬中無一。 生態觀察家暨攝影師蘇家弘日前在嘉義縣山區,發現一對藍腹鷴雄雌鳥羽毛白化現象,圖正常藍腹鷴雄雌鳥和羽毛白化現象差異。圖/蘇家弘提供 蘇家弘說,藍腹鷴生性羞怯、敏感、警覺性極高,能看到很幸運,他常上山做生態觀察、拍攝鳥類,遇到次數多是原因之一,藍腹鷴俗稱台灣山雞,雄鳥有又長又大的尾羽,背部為白色,身體為帶金屬光澤的深藍色,肩部的羽毛為赤紅色。 雌鳥與雄鳥相比是暗色版本,以褐色、土黃和黑色的條紋為主要色調。藍腹鷴棲息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闊葉林或混生林中,一有風吹草動就逃離,不容易見到牠們,是台灣特有種也是第二級保育類的珍貴稀有鳥種。

MORE

台灣藍鵲繁殖期 新北籲經過育雛區戴帽撐傘防鳥襲

【中央社新北訊】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今(16日)表示,4月到8月是台灣藍鵲繁殖期,呼籲民眾勿攻擊台灣藍鵲,經過育雛巢區可戴帽、撐傘保護自身安全或繞道,以免被台灣藍鵲襲擊。 動保處表示,特有種鳥類台灣藍鵲頭到胸部是黑色、嘴喙及腳鮮紅色,全身寶藍,中央尾羽甚長,其他各羽中段黑末段白,經常拖曳長尾飛行,又稱長尾山娘,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 動保處表示,台灣藍鵲為農業部公告保育類野生動物,攻擊台灣藍鵲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最高可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50萬元以下罰金。 動保處說,台灣藍鵲有極強護巢行為,育雛期間會攻擊進入巢區範圍的入侵者,撫育幼雛時間約5~6周,只要育雛工作結束,台灣藍鵲就會成群離去。 動保處表示,遇見台灣藍鵲幼雛落巢,先不要將鳥帶走,可判斷是學飛的幼鳥或沒行動能力的落巢雛鳥,鳥外觀是否有外傷或親鳥有沒有在旁,再採取援助或撥1959動保專線通報。

MORE

精采生態 寓教於畫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連日邀請大溪區的小學舉辦「瑞興溼地精采生態─環境教育導覽及繪畫」,由專業解說員帶小朋友深入了解豐富的生態系統,讓大家對溼地生態保育有更深入認識。圖為大溪區小學生在瑞興人工溼地寫生。圖/桃園市水務局提供

MORE

熊在樹上築巢!大雪山驚見4個「台灣黑熊窩」

【本報台中訊】大雪山為台灣黑熊重要棲息地,林保署台中分署近日自主研究監測時,竟在一棵青剛櫟樹上發現4個「熊窩」,分別直徑約為80至110公分。林保署表示,台灣黑熊有時也會在樹上築窩,據現場情況推測,不排除是黑熊為取食方便,在樹上不同位置築巢。 林保署台中分署為觀察台灣黑熊棲地利用、活動情形,在其可能移動路徑、活動地點等,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捕捉到珍貴黑熊畫面,並在其路徑觀察是否有黑熊排遺、爪痕等痕跡。 圖/林保署台中分署提供 森林護管員近日維護紅外線相機時,在路徑上發現3處「熊爪痕」,並在其中一顆青剛櫟樹上,發現疑似「熊窩」,護管員爬至25公尺高樹上查看,發現共有4個大小不一、以青剛櫟枝條編織而成的台灣黑熊熊窩。 圖/林保署台中分署提供 林保署台中分署表示,台灣黑熊編織巢窩為天性,其手掌能像人類般彎曲,能折下樹枝築城熊窩,有時也會直接在樹上築窩;此次發現的熊窩,周邊也有被折斷的樹枝枝條,且窩裡可見青剛櫟果實的櫟帽,不排除黑熊是為取食方便,在樹上不同位置築窩可能性。 林保署台中分署提醒民眾,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谷關七雄周邊山域,都是黑熊活動範圍,民眾於山林活動時,請隨身攜帶熊鈴、遵守無痕山林準則,如在野外巧遇台灣黑熊,記得不驚嚇、不打擾,緩步離開。  

MORE

勸導勿餵食 柴山住民組獼猴巡守隊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高雄市柴山有13處獼猴出沒的熱區,吸引上山的民眾逗留餵養,獼猴群聚數量愈來愈多,讓住民困擾不已。居民自主成立一支「桃源里獼猴巡守隊」,隊員於每日下午在柴山大道等熱區巡邏並勸導民眾勿餵食,以利獼猴回歸大自然。 桃源里李慶賢里長今(5/28)日受訪指出,桃源里獼猴出沒熱點包括柴山大道、山海宮、海角咖啡一帶,因為民眾於景點處餵食,造成獼猴群聚並在此等候餵養,牠們似已習慣人食,而失去在大自然生活的本能。 李慶賢說,被餵養的獼猴有嚴重脫毛的現象,毛皮不復亮澤,有的還出現皮膚病等。 李慶賢召集19人組成的巡守隊,會依獼猴習性每天下午會在熱區向遊客宣導禁止餵食,並針對13處餵食熱點做餵食蒐證、舉報;另為提升驅離滋擾性獼猴嚇阻力,巡守隊以充電式水彈槍做巡護驅趕,不僅要阻止餵養、增加獼猴對人的警戒性,也盼減少人猴衝突事件。 退休教授裴家騏受邀並提供巡守隊諮詢意見,他說,人猴衝突的問題叢生,主要原因是人類餵食猴子所造成。這會導致猴子誤判情勢,將凡是有兩隻腳的動物,都視為食物供應器,因此會嘗試跟所有人類接觸、索食,提醒重塑人猴新文化,就是不要餵食,不要主動接觸猴子。 「高雄市野生動物保育自治條例」禁止接觸及餵食獼猴,違反者將處5千元至1萬元的罰鍰,並鼓勵民眾蒐證舉報。

MORE

赤腹游蛇保育升級 改列瀕臨絕種保育類

【本報台北訊】過去常見於池塘、草澤、水田等淡水溼地的赤腹游蛇(Trimerodytes annularis),近50年來因棲地消失及農藥汙染等因素,導致族群岌岌可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將赤腹游蛇提升保育等級,由原本珍貴稀有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今(2日)公告生效。 林保署表示,赤腹游蛇過去廣泛棲息於台灣西半部低海拔溼地、草澤、水田及池塘等淡水域環境,1970年代以前被視為台灣常見的蛇種。然而因使用農藥及低海拔溼地、草澤等天然棲地陸續因土地開發而大量消失,赤腹游蛇於2008年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林保署指出,2009年委託專家學者進行為期4年的全台灣半水棲蛇類族群分布調查,發現新竹以南的赤腹游蛇族群恐怕在調查之前早已消失殆盡,而台灣北部殘存族群數量更是岌岌可危,分布更為稀少。 林保署說明,針對保育赤腹游蛇已和多個單位擬定保育行動計畫,同時推動的生態服務給付方案,是由政府提供「生態薪水」給協助維護瀕危保育類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生產者與在地居民,讓保育成本不再只由農民或在地居民承擔。 赤腹游蛇現已於2023年納入生態服務給付標的物種,只要在現存赤腹游蛇族群分布範圍之農牧用地,農地面積至少100平方米(0.01公頃)以上,全期農地維持蓄水,且全期農作不使用除草劑、具水生物毒性農藥、油劑與皂素類的防治資材,每年每公頃核發最高3萬元獎勵金;若進一步營造適合的棲息環境如埤塘等,經執行機關評估確認具備赤腹游蛇可棲息利用的條件者,每人每年再加發最高3萬元的獎勵金。

MORE

林芝宇 賴瑋婷 讓台灣雜草被看見

文/程憲 即便是家族在台灣已傳承數代的人,或是徒步、騎單車環台多次的人,相信少有人知道:原來台灣竟有200多種雜草可食! 2020年底,台北市延平北路三段大橋頭(延三市場)附近,一間老宅改造而成的「雜草町Grassland」正式掛牌開放了,在無處不文青又充滿設計感的空間中,充滿了青草晒乾和沖泡後的芳香,希望讓人在其間找回與土地的連結。 台灣雜草半數能入口 「雜草町」兩位創辦人林芝宇、賴瑋婷,悠然寫意的在町內或上課教學,烘晒各式經查證安全可飲的雜草;或拿著書法謄寫的茶單,向來客介紹多達101種台灣雜草茶;或讓出空間請專人來分享書香及各國旅遊經驗;或彈奏來自蒙古草原的馬頭琴,再隨性吟詠一段草原民族熟悉的「呼麥」(阿爾泰山脈一帶居民模仿自然界聲音的「雙聲」演唱技法)…… 參與其中的,有不少是上了年紀的老台北人,或隨口唱一段「思想起」的阿公阿媽,但更多的,是口耳相傳後尋覓而來的好奇年輕人,對雜草學內涵感到新鮮的年輕學子,以及自日本、香港慕名而來的眾多觀光客……並因而在國內各地進行駐村研究,去年9月更受邀前往日本西會津和松戶參與分享會和講座。 拜師式微的青草藥學 2014年,因為一趟單車環島旅遊而愛上台灣雜草的林芝宇,曾在南台灣跟著老師尋找各地特有雜草,也喚醒她幼時成長於彰化員林的記憶,於是創立「雜草稍慢Weed Day」,雖然平日在設計工作室,從事大學所學「視覺傳達設計」工作,但閒暇時全都在向青草藥師學習,同時找草、玩草、種草、晒草、喝青草茶…… 取名「雜草稍慢Weed Day」的喻意:除了希望日常生活中,日日有雜草相伴而活,更期待現代人在「稍微慢一點」的步調裡,與土地一起生活、一起脈動,隨興品嘗一杯充滿草香、淡而有味的不知名雜草茶。 好夥伴加入如虎添翼 「成立前4年,我經常到田野採草,學習製作青草茶,希望讓雜草被人『看見』,雖然創業過程收入微薄,但感受到土地的豐盛和愈來愈多的回響。」林芝宇最感謝的是,2018年,另一位團隊夥伴賴瑋婷出現了,兩人理念相同、一拍即合,賴瑋婷更向家族長輩,提議想將大橋頭伯公舊診所改造為文青小館。 嚴格說起來,兩人的相識,算是「千里有緣來相會」。 賴瑋婷的父母在國中時期,舉家移民美國。賴瑋婷是在美國出生長大,中學時,因為爸爸任職於美國一家國際企業,正巧被派任為台灣區負責人,那幾年,賴瑋婷在台北美國學校就讀,大學時則獨自返回美國一所女子大學讀哲學系。 「大學時必須住校,學校正好位於郊區,校內校外有很多天然的植物花草,我也因為喜歡在大自然沉思,愛上花草樹木……」賴瑋婷在美國讀完大學後,因為思念台灣,也覺得在台灣更能有所發揮,決定再度返台,從事藝術策展工作。 跟著媽祖遶境去採集 兩人相識後,決定辭職離開辦公室,除了環島採集野草,也遊走城市、鄉村與自然山野,環島拜訪各地小農家、有機農場、了解自然農法,並曾跟著大甲媽祖遶境路線採集沿線閒花野草,經過挑選、剪段、日晒,沖泡出一壼古早味青草茶…… 兩人並設計各種有趣的體驗課程、戶外活動和工作坊,透過親近大自然的方式,結合理念相近的組織和社團,引導人們認識周遭的雜草,重拾對土地的尊重,努力傳遞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真實卻又深不可測的訊息。 改造老屋為土地煮茶 為了全力推廣雜草學,兩人決定斥資將賴瑋婷家族的老宅,改造成「雜草町」藝文空間,做為推廣基地。然而就如眾所周知,想要改造一個閒置多年的老宅,光是清除充滿記憶的數代祖輩留存的器物及照片,擺平親友間的疑慮和建議,就是無比重大的工程。 所幸在兩人的堅持和努力下,「雜草町」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故事的場所,不但凝聚瑋婷家族親戚們的心,得到令評審驚豔的老屋新生大獎,更在疫情期間正式對外開放,實現兩人「為土地煮一鍋茶」的心願,也展現了她們對於傳承和創新的堅持。 天生地養的孕育配方 近3年來,林芝宇和賴瑋婷被外界形容是「採集藝術家」,她們曾和百年老校太平國小借用一塊校地,以隨風吹來及土地本身蘊藏的種子,種出「天生地養」的雜草,作為「土地孕育的配方」。 「不少人一看到草地,就會直接聯想到『有蛇』,其實蛇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之一,要在都市環境生存還真不容易。」林芝宇經常認養草木自由叢生的綠地,最受困擾的就是常被舉報「有蛇藏匿其中」,此外不少餵食浪貓浪狗的愛媽,常喜歡將食物放草地中,吸引貓狗群聚踩踏,也讓兩人困擾不已。 建立人與土地心關係 在台推廣雜草學近10年,林芝宇著有《雜草稍慢 Weed Day》小誌及《台灣雜草茶系列.土地孕育的配方》系列創作,希望能建立「人」與「土地」的心關係。 林芝宇說,在人們視野中並不起眼的雜草,其實擁有強韌的生命力和多樣的潛力,雜草在生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土地中的先驅植物,可為土地開路並維持生態平衡、增加有機質,是環境永續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林芝宇和賴瑋婷都認為,台灣的土地生態是被漠視和干擾的,也痛心台灣連原始深山都會噴灑除草劑,因此積極發起「當代採集」行動,透過雜草的認養行動,嘗試在都市中復育綠地,讓雜草能夠在各種土地上自由地生長,維護土地生態和孕育生物多樣性。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雜草的美感延伸到「草根筆」的藝術創作,以視覺方式呈現植物的原貌,同時透過飲食、採集和製作,讓人們親近雜草,了解到雜草的價值。 「雜草蘊藏台灣的百草文化,也是耐受性強,能夠維護生態多樣性的植物,與其丟棄,不如煮一鍋雜草茶,為土地發聲,讓大家了解雜草可以如此親近人。」林芝宇、賴瑋婷希望現代人,都能透過和土壤、植物、昆蟲、一陣風、一杯茶……的連結,重新體會到與土地相處的踏實感,重新連結上自然的生命力。

MORE

20年沒現身 科學家拍到黃冠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德州大學埃爾帕索分校(UTEP)的研究人員,近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茂密叢林中,發現近二十年來未曾被見過的黃冠鶲(Prionops alberti),這種鳥類曾被認為可能已經絕種,現在不僅被發現,還首次被拍攝下來。研究團隊在伊通布威山脈的深處跋涉一百二十公里,終於在叢林的中層發現這些活躍又吵鬧的群體。 鳥類學家、助理教授哈維博士(Michael Harvey)說:「當我們碰到這些鳥的時候,感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我們知道有可能在這裡發現牠們,但牠們的壯觀和獨特外貌超出了我的預料。」 這次探險的意義不只於此,由於該地區持續的戰爭和政治不穩定,這些鳥類長時間未被發現。而這次探險隊在三個不同地點發現十八隻黃冠鶲,並由美國鳥類保護協會的拉特博士(Cameron Rutt)確認。

MORE

【草木堪為友】綠蔭如傘蓋的榕樹

文/德禪 榕樹是台灣常見的喬木,但要清楚辨認各種榕樹卻是件不簡單的事。榕樹有時是桑科榕亞屬植物的通稱,但有時也專指細葉榕(Ficus microcarpa)。榕屬,也稱為無花果屬,約有近800個物種,有喬木,有灌木,也有藤本,大部分是常綠植物。 這篇文章介紹細葉榕,也稱為正榕。株高可逾20公尺,樹皮灰白色,主幹粗壯而光滑,多分枝。枝幹具有多樹氣根,氣根接觸泥土後,能發育成支柱根;全株受傷時流出白色乳汁。 橢圓形單葉,互生,厚紙質或革質,全緣,葉基楔形,葉端有短尾尖突;葉表綠色有光澤,中脈明顯而凹下;葉背顏色略淡,中脈隆起。具葉柄,線狀披針形托葉。 春、秋開隱頭花序,在一顆小球似的隱頭花序內側同時有雌花、雄花和蟲癭花,外層像果皮的就是花托。 隱頭花序藉由榕果小蜂幫忙授粉,授粉後發育成球形隱花果,幼果綠色被白點,漸轉為粉紅色,成熟時轉為紫黑色,果序柄很短。果序單生或對生於葉腋,基部苞片宿存,被短柔毛。 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中:「榕樹,南海、桂林多植之。葉如木麻,實如冬青,樹幹拳曲,是不可以為器也;其本棱理而深,是不可以為材也;燒之無焰,是不可以為薪也。以其不材,故能久而無傷。」

MORE

反攻銀合歡 林業署半屏山廣植原生植物復育造林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山區為了做好水土保持,都種植了茂密植物,但是受到外來種銀合歡快速蔓延的影響,嚴重侵犯了原生種植物的生長。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將在高雄半屏山廣植九芎、大葉楠樹種,要以復育造林的方式,增加原生物種的比例。 銀合歡又名白相思子、臭菁仔,是含羞草亞科銀合歡屬植物,原產在墨西哥南部和中北洲北部,目前已擴散到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被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特別是銀合歡的樹根會分泌含羞草素抑制他種植物生長,排他性強,所以形成單一性的純林地帶,而嚴重排擠到生物的多樣性。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經營企劃科長林湘玲今(5/16)日受訪指出,占地約143公頃的半屏山有約一半面積都是銀合歡樹種,這些早期因為開礦後的綠化工程,大量種植而導致銀合歡生長快速,致山區生態太過單一性,而且排擠到原生樹種的生長及占比。 她指出,林業署除了結合民間團體移除,也透過原生物種的復育,要強化林相的多樣化。5 月18日偕同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合辦原生植物造林,將在高雄半屏山種植稜果榕、恆春山枇杷、九芎、大葉楠、皮孫木、水團花、黃荊、無患子、山柚等樹木數百株,盼擴大原生植物的栽植,以增加山區原生植被的種類。 圖/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 調查顯示,半屏山區土壤內多為銀合歡種子,林湘玲說,將透過植栽及植物的繁殖,增加種子生長的競爭力,結合人為的干擾力,擴大半屏山原生樹種的生長面積。 她表示,在和護樹環保團體溝通後,已經成功在恆春半島移除了一些銀合歡並增植原生樹種,並具成效,盼類似模式也能在半屏山看到成果。

MORE
/1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