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緬懷大師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典型在夙昔

文/蘭萱(資深媒體人) 一天之內,接連傳出星雲大師和中研院院士朱雲漢過世噩耗。短短時間內各方湧現無數惋惜悼念,於我而言,則別有感觸與不捨。 因為過去幾年,在他們病中,各有因緣有過接觸。就像我們常說,看一個人,不只看他如何成功,更要看怎麼面對失敗;同樣地,在壯盛之年大開大闔積極任事是一件事,面對病魔折磨和死神拔河的當下,強韌的心志猶能凌駕脆弱身軀,而持續奮戰、貫徹其志,更讓人感佩。 星雲大師多年糖尿病史,近些年來體力眼力大不如昔,幾乎沒有公眾露面。我因為幾次主持了佛光山的「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星雲大師贈書國家圖書館的儀式,和訪問介紹佛陀紀念館的「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而結下善緣,在一次南下造訪佛光山時,有幸和大師共進午餐。 那是大師和幾位住持法師的日常。因為沒被當作外賓看待,而有家人用餐般的親和溫馨。席間,品味大師調教下馳名的清簡美味齋菜,感受大師徐徐如春風的閒談妙語,但因擔心大師太過勞累,餐敘時間並不長。而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住持們說到大師體能漸衰仍堅持每天提筆寫「一筆字」的故事。 當時大師已幾乎看不見,只能憑記憶和直覺,在桌上的方寸之間重覆落筆運筆,字與字、句與句的間隔推移,都要靠一旁徒眾適時且機靈地不停挪動宣紙而寫就。 乍聽之下,侍筆者必須眼明手快,過程挑戰不小,但進一步細想,病中堅韌自律、不忘書法傳道的星雲大師,能在幾乎像矇眼寫字的狀況下無罣礙地大筆揮灑,一氣呵成的結果,蒼勁大器、自在自信,其心其境該是如何的靜、定、寬啊! 星雲大師九十七歲離世,縱有不捨,其人間佛教的信仰理念深入人心,已是福德圓滿。而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六十七歲走完人生,在此長壽世代來看,真的是太早。 從八、九○年台灣政治改革路上,積極參與的年輕學者代表人物,到中研院唯二獲選政治學門的院士,朱院士晚近若要說再有什麼讓他全心投入,且稍堪告慰的,我想由他一手規畫推動、歷經八年波折,終在去年初開幕的「經國七海文化園區」,絕對是重要的、已完成的願望清單。 還記得,這個有著中華民國第一個,也是亞洲最大規模「總統圖書館」的文化園區落成,我向時任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的朱雲漢提出採訪邀請。原本擔心的是在學術討論和專欄文章之外,近年來鮮少受訪的他不愛曝光,沒想到辦公室一開始便私下告知「朱老師身體不舒服」,委婉辭謝。以為只是身體微恙總會好轉,於是我們試了又試,耐心等了十幾天,終究得到老師正面允諾。 到了訪問當天,看到許久未見的朱老師略嫌蒼白的臉,以及拍攝過程因不時需要走動而顯露虛緩的步伐,我隱隱然察覺老師恐怕不是一般小病。儘管如此,幾個小時的導覽拍攝和錄影訪談,朱老師依舊滿滿熱情,勉力而為。 其中訪談的場景是經過雙方討論,挑選一扇落地大門推開就望見碧波盪漾的戶外木造平台。朱老師說,經國先生生前最愛坐在這個位置面對湖水沉思,於是園區也保留了這個特別角落。 那天天氣微涼,基金會祕書長不時前來關心「外頭的風會不會太大?」「要進去換個地方嗎?」我問,他擺擺手,示意我繼續下去。 從近十年園區規畫的一波三折、選址和軍方各單位的往返協調,到建築造景牆面、地磚色彩紋理、一草一木的悉心參與,再到最受矚目的「蔣經國日記」關鍵內容如何策展呈現,朱老師不厭其煩的對著鏡頭侃侃介紹,縱使神色漸露疲態,在描述經國先生一手推動台灣現代化,以及威權轉民主的艱辛歷程,他字裡行間顯露出的熱切與堅定,在在說明一位知識分子如何企盼藉由各方史料紀錄還原真實,對內尋求社會共識、對外訴說一段風雨飄搖、篳路藍縷的民主初生故事。 尤其當我事後得知朱老師的罹癌病況,再回想當時他拖著病體全力以赴,愈是覺得不捨與感動。 記得看過這麼一段話,人的一輩子,不是活幾年、幾月、幾天,而是活幾個瞬間,幾個發光發熱,讓你覺得此生值得了的瞬間。 星雲大師和朱雲漢院士都活出這些瞬間,讓自己活得值得、走了難忘。(本文摘自作者臉書)

MORE

學佛、行佛33年歲月

文/劉招明(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三好體育協會會長) 和星雲大師這一世的師徒情緣,已經三十三年了!這麼多年來,我們親眼見證了,大師對一切人事物的慈悲喜捨,凡事都以身作則,犧牲奉獻的精神和典範,著實讓我們萬分敬佩與感動。 受太太影響 接觸佛光山 回憶起1989年,招明安排太太秋琴,和兒女移居澳洲昆士蘭後,獨自回台灣繼續衝刺事業,讓秋琴一個人扛起移民生活中所有事務,母兼父職照顧養育三個小孩。 秋琴曾說,帶著三名未成年子女初到異鄉,「壓力真的很大!」在人生地不熟的狀況下,一切都像是「開墾拓荒」般從頭開始,過程中辦理所有程序、買家具、學開車、處理三個學齡不同孩子的入學手續……還有面臨生活裡千百種難關和困擾,如果沒有智慧和勇氣,很容易會被擊倒。 慶幸的是,在因緣際會下,秋琴和朋友們來到了佛光山中天精舍,開始拜佛、參加共修。那時候,佛光山中天學校剛剛設立,同修秋琴就讓孩子們到學校學習中文,她也在師父的邀請下到學校教書。 爾後,招明因為秋琴的關係開始接觸佛教,後來更接引母親及岳父母到澳洲學佛、盡孝心。一家三代在拜佛和共修活動中,感受到心靈的安住和法喜,從此開啟一家人追隨星雲大師學佛及行佛的因緣,更展開了為國際佛光會奉獻的機會。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夫妻兩人一致認同,移民澳洲最大的收穫是「出了國門,進了佛門!」這是我們當時完全沒有意料到的因緣。 感恩星雲大師的指引,讓我們領悟到,大師推行的人間佛教,並非局限在佛堂裡,還要透過「行菩薩道」,引導眾人找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修福修慧,去除恐懼和煩惱;自己好還不夠,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也就是大師經常開示的「自利而後利他」。於是我們夫妻依教奉行,到佛光會和道場裡當義工,學習服務他人。在別人看來,我們好像是不斷在付出,其實真正受益的是自己。 記得1992年2月,佛光山中天學校舉行開學典禮,當時校長慈容法師,從台灣親臨澳洲主持,並且送給每一位老師一個中國結的結緣品,上面寫了「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和秋琴看了很相應,如獲至寶,覺得非常歡喜。 慈悲喜捨 終身座右銘 同年12月1日,星雲大師在中天精舍,寫了一幅「慈悲喜捨」的墨寶,送給我和秋琴,我們很歡喜的接受後,便以這四個字作為座右銘,從此把慈悲喜捨奉行在生活中,作為個人的修持,和大眾廣結善緣。 我們的三個孩子也跟隨父母的腳步,篤信佛教、拜佛、學佛、行佛。他們亦在佛光會擔任幹部,學習奉獻與付出。我們一家人常常感恩的說:「我們是佛化家庭,家就是人間佛教的道場,家人則是道場裡的菩薩,全家人奉行佛法,擁有的一切,都是佛陀加持賜予,都是星雲大師慈悲教導,我們發願要廣結善緣,自利利人。」承蒙師父多年前,以一筆字賜給我們一副對聯:「父慈母賢全家福,兒友女孝滿堂春」,鼓勵我們要建立三好家庭,真是感謝不盡。 感恩星雲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慈心悲願,不僅讓我及家人的法身慧命,有了安住的地方,也啟發了我對事業拓展「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的抱負,面對大環境的變遷,我深信唯有走出去才有能量,走出去公司才會有希望和前途! 學佛行佛 建立情義永續企業 大師曾說:「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才能成就多大的事業。」現在公司能夠跨國界的成長茁壯,我想這都是因為學習師父寬廣的胸襟、心量,得到啟發而產生的智慧;也都是因為跟著師父學佛、行佛,而累積的福報! 大師還教導我們,要「經營人情、不經營利益」、「情義人生、有您真好」,這也啟發了我們公司「有情有義」企業文化的建立。公司面對員工和股東,必須有責任創造利潤、繼續成長,但是想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前提必須是建立在情義的基礎上,企業才能永續經營。 大師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一直不斷的開創好因好緣,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建設寺院提供信眾安住身心的場所;創立了佛光會,辦學校、辦報紙、辦人間衛視等教育、文化、慈善福利社會大眾的事業。我們也跟隨著大師的腳步、跟著佛光山這麼好的團隊,一點一滴的隨順因緣去廣結善緣。 這些年來,我們夫妻不僅跟著大師結善緣,也學著去創造因緣。例如,2009年大師發起「百萬心經入法身」的活動,我們很感動大師為大眾開創了這一片大福田,於是邀請親朋好友、公司同仁,以及社會上的有緣人共襄盛舉,一起在許多地方舉辦抄《心經》的活動,希望藉由這個殊勝的因緣,傳達善美的人間佛教理念、讓大家都能同霑法益。 2011年舉辦「佛祖巡境‧全民平安」活動,我也把握這個難遭難遇的因緣,參加了為期四十二天的短期出家和行腳托鉢。太太秋琴和兒子宗澧,也邀請全省的親朋好友,一起來投鉢種福田,為自己種下得度的善因緣。 雖然大師已經圓寂了,但是大師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在人間將永垂不朽。在大師〈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文章中,有一首偈語「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充分表達了大師「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願心。大師把這一期寶貴的生命,都奉獻給了佛教、給了社會大眾,帶領四眾弟子,畢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祈願大師不久後,能夠乘願再來,繼續引導大眾,讓人間佛教永垂不朽。 我敬愛的師父──星雲大師,讓我的一生獲益良多,真的是點滴在心頭!我們全家永遠緬懷您,也將永遠以惜緣感恩的心,感謝大師對我們全家的成就!我們發願,要做一個本分的佛光人,遵循大師的教誨,用慈悲喜捨的心去廣結善緣,在生活中力行三好、四給,繼續和大眾一起,護持正信的佛光山道場、佛法僧三寶,讓弘法利生的佛教事業能夠順利圓滿,也讓人間佛教更發揚光大,以報師恩!

MORE

時代巨擘──星雲大師

文/黃書瑋(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副會長) 正當今年剛過完兔年春節長假,準備收假之際,驚聞星公上人在農曆正月十五日圓寂,享耆壽97歲,內心悲痛不已。第二天早上立刻束裝回到高雄佛光山在雲居樓向星雲大師禮敬。 回顧34年前(1989年)在泰國參加泰皇蒲美蓬60歲生日的慶典上,得有機緣認識了大師,高大魁梧莊嚴的法相,深深吸引我的目光。幾經相處,更為大師豐富的佛學素養與不疾不徐的談吐所折服,打從內心深處就一直覺得大師就是我們應該要多多親近的善知識。 別人不辦我們來辦 記得1990年,第16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韓國召開大會時,我國代表預備爭取下屆到台灣來主辦的會議上,要如何主辦?又在哪個都市辦,時任世佛會副會長的葉曼居士問了星雲大師,大師說,若是有別人要辦就讓別人去辦,別人不辦我們來辦,要辦就要辦得有聲有色,賓至如歸才有意義。於是1992年順利在高雄佛光山舉辦第17屆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也多虧了大師動員全部佛光山僧眾的力量,同心協力一起完成任務,讓參與的各國佛教領袖對我國的辦事能力、團結和諧更是刮目相看。 人生三百歲 星雲大師在人間福報刊登的專欄「星雲法語」、「僧事百講」、「人間萬事」等單元小品,膾炙人口,有機會向大師請教,他是如何能不斷的寫出這麼多的文章?大師說,不管是在坐車或是休息,都不要讓腦筋閒著,只要能善用零碎的時間,想到什麼就寫下來,整理一下就成為好文章了。大師告訴末學,曾經一天可以寫出三十多篇的小品,即使後來手有些抖,無法自己寫,也會要徒弟將他所說的記錄下來,再好好整理成為通順易懂的文章。這就是說:積少可以成多,只要有心去做,零碎的時間也可以成片的。 尤其在大師91歲那年,佛光山弟子們將大師歷來的重要著作重新加以整理、編排,出版了365冊的《星雲大師全集》,種類豐富、包羅萬象、論述多元,如同佛教藏海,無所不包,讓我們了解到大師所說的「人生三百歲」不是夢。 遍撒菩提種子 星雲大師對於教育不遺餘力,特別是鼓勵青少年參與佛教的活動,舉辦方式更是推陳出新,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樂於參與各項活動,尤其推動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從寺院推廣到各個校園乃至社會,淨化人心、社會祥和,也因此讓青少年種下菩提種子。 尤其多年來推動「巴西如來之子」、栽培好苗子計畫,更是讓一些弱勢族群的青少年,不論國界族群,都得以改善其生活,幫助他們求學進修,就業之後有能力可以成為社會的中堅。這些都是大師多年來培養青年、獎掖後進的最好的實證。 書瑋感恩有幸在這三十多年來追隨星雲大師,耳濡目染,聽經聞法、投身教育、參與公益、兩岸交流、推動人間佛教等等的活動,不知不覺也學習到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等利人利己的工作,並積極倡導推動人間佛教,期能增進每個家庭都因深入佛法而更加幸福。 大師此生悲智雙運,一生的貢獻無遠弗屆,不但締造無數的佛教盛事,更是廣度眾生。如今大師捨報圓寂,我們內心雖有千萬的不捨與感恩,但是大師留下無數的文字教育、視頻影片的記錄,讓我們可以常常緬懷大師的身教、言教等功德。 綜觀百年來唯有大師能夠做到立功、立德、立言,行三不朽的人生,是頂天立地的巨人,可謂當今時代的巨擘!相信大師的慈心悲願很快會再倒駕慈航,乘願再來廣度眾生。

MORE

化作千千萬萬個星雲

文/李蕭錕(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客座教授) 十幾年前,大師身體猶健時,由香海文化出版社執行長蔡孟樺小姐安排,邀我到佛光山掛單,我未知所以。隔天,大師請我用午齋,整個大長桌只有我們兩人,齋食是他自創的一套極淨簡美味的飛機餐,用齋間,他說什麼內容我都記不起來,只記得他告訴我,「我的座椅有兩位總統曾坐過,一位是陳前總統,另一位是馬前總統,他倆也跟我們一樣用飛機餐。」我受寵若驚,當下反應不過來,忐忑了一會兒,深恐露出窘態,小心地抓緊餐盤,故作鎮定,還好,已接近用餐尾聲。 回寮房休息,寮房極清靜悠適,躺在床上,閉上眼,腦中一直浮現那張總統座椅。 近晚,又有侍者來敲門,說大師要我和他一起用藥石,我心想,不會吧,我們不是才一起用過午齋嗎?這一次大師方說出正題,感謝我為佛光山及香海出版社所繪的小沙彌禪畫,他說了兩次,我畫的不是插畫,而是藝術畫;插畫是方便用詞,似為某人某文而繪,容易生等次分別之心,如同豐子愷的畫就是藝術畫,不是插畫,上面還有詩題,當然是藝術畫。頓時,我趕緊放下筷子,正襟危坐。進食間,原來靜默無語的我開口說話:大師是出家師父,出乎意料對藝術有如此高的見解,且說出插畫工作者深藏心底的話。大師博學多才,真不愧是一代宗師,只是豐子愷先生是名揚海外的大藝術家,他的畫作自然是藝術品,拙作與他何止天壤,大師如此溢美,吾輩愧不敢當! 就這樣,一天之中和大師一起共齋兩次,或許是第一次和心中敬仰的一代高僧用齋,內心不免緊張,故而,兩次飛機餐都不知其味,而大師卻兩餐都語出突然,我竟招駕不住,且受寵若驚! 一介凡夫如我,何德何能,此生有幸能單獨和千萬人共仰的一代高僧共餐,享受總統級的殊勝待遇,又豈敢怎配?拙作受大師憐惜,蒙其親口對一位晚輩誇譽致謝,大師的心,何其謙卑柔軟、慈悲善解,只是,自覺一生都忙碌於教育與創作,無暇行善修福、布施功德,何來如此恩賜的福報! 大師後來寫一筆字,他說:「不要看我的字,要看我的心。」 真是當頭棒喝!即使是自詡「知書者莫如我」的大書家蘇軾,亦只能望其項背,頂禮膜拜了,星雲大師此句應是書法美學史上的第一名言,將永留青史。 四十餘年的書法教學,除了一般基礎筆法修習,我要求學生要有一顆慈悲誠懇的心,心有誠偽,字無美醜,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比訓練自己的技術重要,否則弘一大師不會說「我的書法,就是佛法」。他沒有提技法,而是佛法,佛法就是心法,一語道破書法審美的核心價值,兩位大師對書法的體悟如出一轍。 2011年,香海文化出版社執行長妙蘊法師出版星雲大師的《合掌人生》四冊合集,書籍封面一開始規畫,便由首任執行長蔡孟樺小姐邀我繪製,其中一冊,就是恭繪大師一筆字書法創作時的情景。大師原是表情專一,入境入心,而我的拙筆僅得萬一,忝為畫者,誠愧畏不已! 2014年我惠蒙如常法師之邀在佛陀紀念館舉辦禪畫個展,大師特別擇期於開幕隔天看展,他說第一天人多,不能專心看我的展覽,大師對我乃至對所有眾生,皆誠心、慈心、貼心至極。 侍者提早交待不接受頂禮,但大師一到,我和同行一位虔誠佛教徒,碩士班學生涂昌裕,不約而同向大師行跪禮座,那彷彿是一種累劫的宿緣,彼此之心在此刻瞬間連結,發諸於心,行之於禮,純然是當下的自然反應,說的,還是那顆心! 老病死生是生命的一種必然,如同大自然季節的更迭。 秋落春生,舊衣新裳,秋葉凋零只是為了隔年春月換上新裝。 生滅循環、死生交替,法爾如是,又何曾有生,更何曾有死? 大師圓寂了,未嘗悲慟,他並沒有離開這世間,他自名「星雲」,不是小乘利己,指著天上的某一顆孤星占為己名,而是大乘利他,以宇宙天體浩瀚無垠的「星際雲」無量光為蒼生普照。 此刻他已乘願再來,化作千千萬萬個星雲,佛光山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小星雲,正在地球五大洲繼續弘法利生,續佛慧命,荷擔如來家業,孜孜勤力於大師未竟的人間佛教志業。

MORE

星雲大師是演說家

文/阿濃(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1990年11月,星雲大師第一次來香港紅館弘法。我不是佛教徒,卻在朋友的推薦下跟另一位女士擔任了兩場大會司儀。 如今想起來實屬「膽大妄為」。後來我還跟兒童文藝協會幾位朋友探望了他,在四十四部《星雲日記》的第八冊記錄了此事。 聽星雲大師講經,絕對不會悶,一個又一個故事引發你思考,都是從現實生活出發。一開始他說的故事是: 一個富人請了一位名廚負責他的膳食,發覺碟子裡總是只有一隻鴨腿,便叫他來查問。廚師說:鴨子是自家養的,都只有一條腿。富人表示不信。廚師說如果不信可帶他去看。 他們來到後院,一群鴨子都縮起一隻腳在休息。廚師說:瞧!不都是一條腿麼?富人大力拍手,想驚動鴨子,鴨子受到驚嚇,放下縮起的腳,搖搖擺擺走進水池去。 富人說:瞧!不都是兩條腿麼? 廚師說:你肯鼓掌,才有兩條腿。 廚師暗示富翁缺乏鼓勵,富翁明白了,時常讚美廚師的手藝,果然碟子裡的鴨子有了兩條腿。 聽了這個故事,聽眾們大力鼓掌。而且每講完一小節,掌聲就會響起。 記得在一次佛學座談會上,有人問星雲大師:有一位老太太,病了不肯看醫生,認為只要念經禱告就會痊癒,該怎樣對她說? 星雲大師說:這是因果的錯配。念經是信仰上的因果,不是健康上的因果。念經可以在信仰上有所安住,卻不能使病好起來。有病讓醫生診治,把病治好,才是正確的因果。我們把一切責任推給菩薩做,菩薩豈不是好辛苦! 星雲大師的說法,正是信仰和迷信的分野。 (轉載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5期,2023年5月)

MORE

浩瀚師恩 願生生世世弘揚人間佛教

文/覺福法師(巴拉圭佛光山職事) 感恩師父上人給予弟子法身慧命,教導我如何做好一個出家人。沒有師父上人,就沒有佛光山,就沒有我,是師父上人的救度,讓弟子免於墮落沉淪! 師父上人恩重如山,願將此身心奉獻給佛教,以報師恩,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此恩此德,生生世世報恩。 師父對人的關心,真令人感到溫暖! 回憶二十年前,有幾次與師父上人近距離的接觸,有一次回台灣辦理簽證,隔天將飛回馬來西亞,正逢信徒香會,師父上人開示、會客,忙了一天,我打電話去法堂請侍者轉達向師父上人告假之意,儘管老人家很累,還是接見了我這個小徒弟,關心佛學院的情形,也關心有沒有人接送機等。師父上人的一言一行總令人感動! 師父上人一生服膺於「給」的哲學,總是給人讚歎、給人滿願。佛學院畢業,想繼續進修,寫了一封信給師父上人,承蒙師父上人召見,讚我文筆不錯,還跟我講了很多讀書做人的道理,批准我進修讀書,當下真的好感恩,好感動,深深感受到師父上人總是滿人所願。往後有任何請求,只要寫信向師父上人表達,都會如願以償! 現在師父上人圓寂了,只能靠自己去克服困難了! 慶幸師父上人留下法身舍利──395冊《星雲大師全集》,是讓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師父上人說能夠與道相應、與法相契,就是最富有的人生。我佛光弟子能不說是世界上最富貴的人嗎? 師父上人最後的囑咐〈真誠的告白〉,就像佛陀臨涅槃前,對弟子們說《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一般,弟子要信受奉行: 1.奉行──師父上人「給」的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到處散播佛法種子,到處與人結緣。 2.奉行──凡我出家弟子,都應本諸出離心,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生活要求簡樸,不要積聚。 3.奉行──不要對世俗有太多留戀。人間佛教雖然不捨世間,但是「猶如木人看花鳥」,不要太多留意、太多分別。時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在佛道上安身立命。 4.奉行──一生信仰佛陀,以佛陀為我的導師,為我的道路。以十大弟子為榜樣,以宗門祖師為模範。 5.奉行──勤修戒定慧,以實踐菩薩道做為我人間的修行。 6.奉行──慈悲喜捨,信仰因緣果報,落實「眾生平等」的精神。 7.奉行──集體創作的精神,要互助互敬、共存共榮,寧可以個人犧牲忍耐,不要讓常住和大眾受到損失。 8.奉行──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 9.奉行──凡我信者,要實踐慈悲、喜捨、結緣、報恩、和諧、正派、服務、正常、誠信、忍耐、公平、正義、發心、行佛……這些佛法,有佛法就有辦法。 10. 奉行──人間佛教,我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上人出家,弘揚人間佛教,為佛教奉獻,為大眾服務,以此報師恩。 弟子覺福叩首

MORE

弘揚人間佛教 依教奉行

文/高惠珍(國際佛光會中華北區協會分會會長) 2023年的農曆元宵節,是一個讓人無法承受的一天,大師在這天離開了我們。 我是佛光山三重禪淨中心梵樂合唱團的一員,有幸參與星雲大師的圓寂讚頌典禮,用音聲表達對大師的敬意。 記得2月11日第一次回山參加大師的圓寂讚頌會時,在大師的靈前獻唱,哽咽到無法出聲,但是想到這麼難遭難遇的因緣,我努力壓下傷心的情緒,用自己最好的音聲,唱出對大師的追思跟懷念,希望大師能收到我這分微小的心意。 4月15日,第二次參加星雲大師的讚頌會,雖然心中還是很不捨,但是想到大師說:有心對我懷念者,可以唱誦「人間音緣」的佛曲,我努力地讓自己把心中的懷念跟追思,用音聲表現出來,希望大師能收到我對他的感念,感謝他的慈悲,讓我們能接受到這麼好的人間佛教;也希望他乘願再來時,我們可以再當他的弟子。 大師的人間佛教,讓我們了解到大師的慈心悲願。大師在弘揚人間佛教的過程中,承受了很多苦難,但是他還是勇於承擔,他認為承受苦難,其實是為世界承擔。 雖然是一輩子這樣的承擔大任,但大師認為「人生三百歲」,是將為社會、人間事業的貢獻擴展到極致,他是一位與時間賽跑的出家人。大師還不畏世俗的觀念,肯定佛化婚禮,認為佛教的儀禮要能融入到信眾的生活,這才是正確的弘揚人間佛教。 大師雖然暫時離開我們,但我相信,離別是為了更好的相遇,大師是先去構思他下個道場的藍圖。 身為大師的弟子,應該要好好的準備好下一次的入場資格,希望我們都能收到大師給我們的入場通知。 如果要問我入場資格是什麼?應該就是弘揚人間佛教跟研讀《星雲大師全集》,然後依教奉行。

MORE

學佛、行佛33年歲月

文/劉招明(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三好體育協會會長) 和星雲大師這一世的師徒情緣,已經三十三年了!這麼多年來,我們親眼見證了,大師對一切人事物的慈悲喜捨,凡事都以身作則,犧牲奉獻的精神和典範,著實讓我們萬分敬佩與感動。 受太太影響 接觸佛光山 回憶起1989年,招明安排太太秋琴,和兒女移居澳洲昆士蘭後,獨自回台灣繼續衝刺事業,讓秋琴一個人扛起移民生活中所有事務,母兼父職照顧養育三個小孩。 秋琴曾說,帶著三名未成年子女初到異鄉,「壓力真的很大!」在人生地不熟的狀況下,一切都像是「開墾拓荒」般從頭開始,過程中辦理所有程序、買家具、學開車、處理三個學齡不同孩子的入學手續……還有面臨生活裡千百種難關和困擾,如果沒有智慧和勇氣,很容易會被擊倒。 慶幸的是,在因緣際會下,秋琴和朋友們來到了佛光山中天精舍,開始拜佛、參加共修。那時候,佛光山中天學校剛剛設立,同修秋琴就讓孩子們到學校學習中文,她也在師父的邀請下到學校教書。 爾後,招明因為秋琴的關係開始接觸佛教,後來更接引母親及岳父母到澳洲學佛、盡孝心。一家三代在拜佛和共修活動中,感受到心靈的安住和法喜,從此開啟一家人追隨星雲大師學佛及行佛的因緣,更展開了為國際佛光會奉獻的機會。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夫妻兩人一致認同,移民澳洲最大的收穫是「出了國門,進了佛門!」這是我們當時完全沒有意料到的因緣。 感恩星雲大師的指引,讓我們領悟到,大師推行的人間佛教,並非局限在佛堂裡,還要透過「行菩薩道」,引導眾人找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修福修慧,去除恐懼和煩惱;自己好還不夠,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也就是大師經常開示的「自利而後利他」。於是我們夫妻依教奉行,到佛光會和道場裡當義工,學習服務他人。在別人看來,我們好像是不斷在付出,其實真正受益的是自己。 記得1992年2月,佛光山中天學校舉行開學典禮,當時校長慈容法師,從台灣親臨澳洲主持,並且送給每一位老師一個中國結的結緣品,上面寫了「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和秋琴看了很相應,如獲至寶,覺得非常歡喜。 慈悲喜捨 終身座右銘 同年12月1日,星雲大師在中天精舍,寫了一幅「慈悲喜捨」的墨寶,送給我和秋琴,我們很歡喜的接受後,便以這四個字作為座右銘,從此把慈悲喜捨奉行在生活中,作為個人的修持,和大眾廣結善緣。 我們的三個孩子也跟隨父母的腳步,篤信佛教、拜佛、學佛、行佛。他們亦在佛光會擔任幹部,學習奉獻與付出。我們一家人常常感恩的說:「我們是佛化家庭,家就是人間佛教的道場,家人則是道場裡的菩薩,全家人奉行佛法,擁有的一切,都是佛陀加持賜予,都是星雲大師慈悲教導,我們發願要廣結善緣,自利利人。」承蒙師父多年前,以一筆字賜給我們一副對聯:「父慈母賢全家福,兒友女孝滿堂春」,鼓勵我們要建立三好家庭,真是感謝不盡。 感恩星雲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慈心悲願,不僅讓我及家人的法身慧命,有了安住的地方,也啟發了我對事業拓展「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的抱負,面對大環境的變遷,我深信唯有走出去才有能量,走出去公司才會有希望和前途! 學佛行佛 建立情義永續企業 大師曾說:「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才能成就多大的事業。」現在公司能夠跨國界的成長茁壯,我想這都是因為學習師父寬廣的胸襟、心量,得到啟發而產生的智慧;也都是因為跟著師父學佛、行佛,而累積的福報! 大師還教導我們,要「經營人情、不經營利益」、「情義人生、有您真好」,這也啟發了我們公司「有情有義」企業文化的建立。公司面對員工和股東,必須有責任創造利潤、繼續成長,但是想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前提必須是建立在情義的基礎上,企業才能永續經營。 大師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一直不斷的開創好因好緣,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建設寺院提供信眾安住身心的場所;創立了佛光會,辦學校、辦報紙、辦人間衛視等教育、文化、慈善福利社會大眾的事業。我們也跟隨著大師的腳步、跟著佛光山這麼好的團隊,一點一滴的隨順因緣去廣結善緣。 這些年來,我們夫妻不僅跟著大師結善緣,也學著去創造因緣。例如,2009年大師發起「百萬心經入法身」的活動,我們很感動大師為大眾開創了這一片大福田,於是邀請親朋好友、公司同仁,以及社會上的有緣人共襄盛舉,一起在許多地方舉辦抄《心經》的活動,希望藉由這個殊勝的因緣,傳達善美的人間佛教理念、讓大家都能同霑法益。 2011年舉辦「佛祖巡境‧全民平安」活動,我也把握這個難遭難遇的因緣,參加了為期四十二天的短期出家和行腳托鉢。太太秋琴和兒子宗澧,也邀請全省的親朋好友,一起來投鉢種福田,為自己種下得度的善因緣。 雖然大師已經圓寂了,但是大師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在人間將永垂不朽。在大師〈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文章中,有一首偈語「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充分表達了大師「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願心。大師把這一期寶貴的生命,都奉獻給了佛教、給了社會大眾,帶領四眾弟子,畢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祈願大師不久後,能夠乘願再來,繼續引導大眾,讓人間佛教永垂不朽。 我敬愛的師父──星雲大師,讓我的一生獲益良多,真的是點滴在心頭!我們全家永遠緬懷您,也將永遠以惜緣感恩的心,感謝大師對我們全家的成就!我們發願,要做一個本分的佛光人,遵循大師的教誨,用慈悲喜捨的心去廣結善緣,在生活中力行三好、四給,繼續和大眾一起,護持正信的佛光山道場、佛法僧三寶,讓弘法利生的佛教事業能夠順利圓滿,也讓人間佛教更發揚光大,以報師恩!

MORE

感懷星雲大師的行佛人生

文/郭朝順(佛光山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比拜佛、求佛、信佛更上一層的,那就是『行佛』。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並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由於與佛光山和星雲大師結緣得晚,第一次去佛光山的道場,同時也得以近距離接觸大師的地點,不是在高雄,而是在大師的祖庭宜興大覺寺,那是因為受邀出席「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時間是2014年3月底。 記得當時大覺寺雖規模大致初具,但還有許多設施,例如白塔,尚未完成。大覺寺的兩天學術活動中,有緣聽聞大師開示,也蒙大師接見。和一般學術活動最大的不同,是由整個會議的貼心規畫與活動接待,還有大師對學者們的親切態度,處處感受到了佛光山的宗風。 佛光山的宗風,若一言以蔽之,可以大師曾說過「給的哲學」作為代表。 給的哲學 印象中的佛光道場總是巍峨華貴,然而理解了「給的哲學」後,才知道這是布施攝受眾生的方便法門,因為大師總是希望將最好的事物分享給眾人,讓眾人可以身心安頓,進而心生歡喜地親近、接受佛法。 大師對「給的哲學」歸納出幾個要點,這便是佛光人皆能琅琅上口的「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些原則看來簡單,但要做到如星雲大師那樣的親切自在,且令人感受到真誠的關心因而心生歡喜,便是行佛的工夫。 尤當我轉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後,我才更深切地了解到,三好、四給不是教條與口號,而是因為大師的身體力行,數輩徒眾的恪遵實踐,這才開創出佛光教團的宗風。「給的哲學」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捨,而是謙遜歡喜的奉施,是將眾生當成佛陀一般來供養,並以布施眾生的方式來供養諸佛。這完全符應《華嚴經‧十地品》之「歡喜地」的精神:「念令眾生得利益,故生歡喜……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不於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眾生。」 剛到佛光大學時,屢屢聽聞萬金川院長提及,來到佛教學系教書後,看到許多學生因為佛教教育帶來生命與習性的轉變,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希望與價值,這是以往在其他學校教書所未曾有的經驗,但卻是在佛教學系一直持續在發生的事。 依我的觀察,這些改變並不是直接來自我們課堂上的學術訓練,而是兩位生活導師手把手地教導,種種關於生活及做人做事的規矩,實際體現親切、關懷他人的存心與行動,這些都是承自大師而來的行佛工夫。至於學術訓練,則是讓學生明白這些工夫與佛法之間的關係與淵源,堅定學生對佛法實踐的信心。 關懷師生 不求回饋 大師特別關心佛教學系,佛教學系所獲得的教育資源特別得天獨厚,他每來佛光大學必來佛教學系,即便後來身體不好沒法過來,每年也總是會送來上好的蘋果給每位師生,祝福師生平安。 2018年由萬金川院長率領全系教職同仁回山,進行共識營活動,蒙大師接見並各贈一筆字一幅。我記得我當時曾經向大師提問:我們能為大師作些什麼以為回報?大師說:好好辦教育就行。 大師對自己的生死早就不縈於懷,只一心一意關心信眾的幸福以及教育,他生前遺囑即說:「最後我所掛念的,除了信眾的幸福安樂,要重視世界各地辦的大學,這也是我們的根本;山上的大眾,尤其叢林學院的師生,他們未來都是佛光山的菩提種子,要他們健全、發心,人間佛教才能長久與天地同在,與大眾共存。」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簡言之,即是以佛法的正見作為基礎,實現人間的平等、幸福與安樂。其要點並不是這個思想可以講得多高妙,而是能否被真誠地實踐,因為人人自覺行佛,才能真正利益人間,實現人間淨土。 大師雖已捨報圓寂,但他所交付的自覺覺他的教育任務,正是佛教學系的每位師生,乃至每位信眾,所應持續奉行的實踐行動。

MORE

金縷曲

文/萬俊人(北京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院長) 星雲大師圓寂叩吟 癸卯元夕次日 萬俊人 圓寂星雲佇, 正西天、人間滴水,佛光泉注。 法乳傳燈元夕夜,兩岸雙春一譜。 諸法相、歇無聲處。 萬籟齊音皆淚雨,浸菩提、俱到深根部。 悲喜意,涅槃故。 忘年十八春秋絮。 幸追陪、離鷗海隔,釣魚台聚。 指點迷津多葦渡,夢裡猶聽梵語。 自此後、前途誰與? 目斷衡陽空雁影,復何求、骨肉鄉愁句。 心所望,向南浦。

MORE
/8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