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社論--失敗教改,如何挽救

教改成敗問題,近日因李遠哲出書談教改並非他一手主導,有撇清責任的意味,因而引致教育界的多方討論。教改的責任歸屬,交鋒不絕。然而無論持什麼立場,有一點倒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教改是澈底失敗的。即使李遠哲撇清了責任,但他的撇清豈不正好印證教改的失敗。 問題不在於責任歸屬,而是既然承認了教改失敗,那錯誤政策的後果要如何收拾?那些倒閉的學校,那些失去職業教育功能的中學,那些過度發展的大學,要如何善後?而被縮減的課程,被搞得不成系統的課綱,被刪得無法滿足理化教育基本需求的內容……,這種種失誤,要如何改正回來? 教育是百年大計,想想三十年來,建構式數學,使數學基本訓練瓦解,學生只能自求多福,要不就是去補習班「自力救濟」。而複雜無比的升學辦法,不斷更改,所有父母講起升學管道,無人可以給出答案。更荒誕的是,連教材內容也可以用群眾運動來做更改的依據。高中生可以參加課本的編寫內容討論,美其名曰:民主參與,但實際上是把無知當無畏。讓沒有教育知識的受教者學生,去討論他未曾上過的未來課程,這豈非是在羞辱教育的專業嗎! 這樣的教改,已經從「百年樹人」的長遠理想,變成媚俗的選舉遊戲。而教育一旦失去長遠的理想性,失去厚植國家人才的基礎性,失去培植文化底蘊的人文性,那就違背教育的宗旨,最後在販賣著媚俗口號的政客手中,變成教育的商品。 試看這三十幾年來的教改,本來說要改變升學主義,到最後只是讓大學貶值成學店;本來要消除階級差異,讓弱勢的孩子有上升的機會,但最後反而更助長補習班,和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該上的課,理化數學國英的上課時間,都被「政治正確」的各種外加的課給占滿了。而所謂「一○八課綱」,最後仍是被所謂學習歷程給綁架,學生為了有一份漂亮的學習歷程,做為升學的依據,父母只能花更多錢去買學習資歷。而弱勢者沒有這資本,仍在底層。 所謂教改,到最後圖利了誰、傷害了誰,清清楚楚。更深層的說,是傷了國之根本,是傷了「百年樹人」的大業,這傷害不是一代人可以救回來的,而是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有所改變。因此有人說李遠哲在甩鍋,不願意承擔教改失敗的責任。但即使李遠哲承認錯誤又如何?難道教改對孩子的傷害會因此改變嗎?難道教育所導致的國力下滑、科技力下降、語文力低落,會因為誰背鍋就改變嗎? 眼前的究責固然重要,但關鍵是既然都知道是錯誤,為什麼教育部與政府不好好改正過來,還要繼續下去呢?此時此刻,難道不應該成立一個教改檢討會議,將基層的教師找來,好好從第一線的教師那裡,聽取檢討改進的政策與實際作為,好好為下一代,從長遠的教育根本,謀畫一個改變的希望。 賴清德即將上台,是進行教改大檢討的好時機。再不檢討,坦然說,也走不下去了。學校一直關下去,教育有什麼希望?再度提醒一聲,責任政治不只是檢討誰該負責任,而是看向未來,清楚下一步該怎麼走才好!

MORE

社論--清明節的人文情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路人遙指杏花村」,這是多數人熟悉的杜牧詩,刻畫著四月初春,為了掃墓祭祀而走到郊野的行人,在斜風細雨中,放眼望去俱是孤魂荒塚,心中思念逝去的親人,往事縈懷抱,傷心欲斷魂,於是想借一點小酒來暖暖身子,澆澆愁腸,就在路邊問一個牧童,何處有小酒鋪子,他於是遙遙指向杏花村。 詩句很簡白,意象很清晰,但刻畫人們在清明節的絲絲微雨中,孤單落寞的心情,卻入骨三分,流傳千古。 清明節確是中華文化極其獨特的節日。歐美雖有萬聖節,但並非為紀念祖先或祭祀祖先,而是鬼節。如墨西哥的亡靈節則是融合墨西哥原住民阿茲特克人傳統和天主教影響,藉由節日緬懷、紀念逝去的親人。亡靈節的圖騰,例如骷髏頭、萬壽菊等,隨著二○一七年皮克斯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熱映而廣為世人所知。但清明節流傳幾千年的傳統又是始於何時呢? 有一說是始於帝王有「墓祭」之禮,民間傳習成風而成禮俗。其實在民間則流傳著更為動人的故事。認為清明始於寒食節,也就是介之推的歷史故事。傳說晉國公子重耳因驪姬之亂而流亡在外,有一度困在荒山中,食盡糧絕,臣子介之推割下腿股肉烤炙,供重耳食用,始免於飢亡。十九年後,重耳返國就帝位為晉文公,他大封群臣,卻獨獨遺忘了介之推。 後來想起來要去找他,卻不料介之推已和母親隱居深山中。重耳遍尋不著,有大臣建議,不妨燒山即可逼出人來。卻不料山火燒盡,仍不見介之推。眾人上山尋找,才發覺介之推背著母親葬身在一棵柳樹下。重耳為自己的錯誤大慟,乃下令這一天全國不許生火,全國寒食,以紀念介之推。 次年,重耳仍上山紀念介之推,卻見當年抱著母親過世的柳樹已發出新芽,嫩綠色澤有如新生,於是晉文公命名為「清明柳」,而寒食節的次日,也規定為掃墓懷念親人的清明節。 這故事瀰漫著許多中華文化的情懷。首先是君臣的忠義。介之推為了國君的生存,忠心耿耿,寧可割股犧牲自己。而晉文公則在發現自己遺忘了當年功臣之後,立即驅車前往,恩義猶在。等到晉文公發現用錯方法而害死介之推後,內心大痛,乃為懷念而立下寒食節;次年仍不忘恩義,仍舊上山祭祀介之推,而有清明節的設立。 這故事表現出一個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乃是人間的恩情義理,即使貴為一國之君,仍念念不忘舊日恩義。而清明節則從祭祀一個人,演變為中華民族紀念祖先親人的日子。在節日的祭祀中,感念祖先,追尋生命的根源,從而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無論現代化社會有多麼忙亂,每年清明節的假日,海峽兩岸,幾億人南來北往,在絲絲微雨中,返鄉祭祖,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則是多麼動人的場景。而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便是在節日流傳裡,恆久傳承,永不止息。

MORE

社論--文化與政治

去年十月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現已當選將就任)提出文化政見,他說文化是靈魂,能深化台灣;一波波文化運動,讓台灣成為自由、開放、多元、包容的國家,成就世界的台灣。 當時中國大陸官媒新華社即評論,指賴清德試圖在文化上去中國化,培育以台灣為歷史、文化和認同的獨立主體。 今年三月,北京召開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期間北大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受訪時說,賴清德可能推動文化台獨,很值得注意。他認為未來海峽交流,會從偏重經濟轉向社會、文化等領域,持續推動融和發展。 文化是人類瑰寶,是血源融和的群體,產生共同的生存方式、觀念體系與行為樣態;也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共通的文字、語言、信仰,共尊的道德操守,共享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中華文化從定鼎於大陸黃河流域,有文字記載的商朝起算,已逾三千六百餘年。商王朝較之當年世界各王國,在政治體制、經濟民生、軍事技術上有較高成就;後續演進的文明教化,至今澤被海峽兩岸及鄰近諸邦。 可惜兩岸現狀處於分治對峙,大陸猜防台灣搞主體文化是要脫中獨立;台灣執政黨則為保政權體制,想藉文化凝聚民意,追求世界定位。 兩岸文化一體同源。今年三月初,新竹市北門街周益記古宅翻修上梁;從福建泉州渡台的周家第六代傳人已遷居台北,仍自費修復此市定古蹟。周宅早在十九世紀建成,日據時代參考西式構面翻建,如今修整活化,傳承先祖力爭上游的故事。 新竹市北門街是唐山貨進入竹塹市區的必由之路,沿街還有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開台進士鄭用錫宅邸、春官第、吉利第、鄭氏家廟等古蹟古厝;一條街見證了兩岸連結。 古宅是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台北市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鼓勵擁有將軍宅、教授宿舍、學校古樓的產權單位,導入民間資源整修後活化運用。台中市也補助經費修繕歷史老屋,活化商用。兩市開出的條件都是要介紹古屋歷史,供到訪者溯源知事。 日本據台五十年,曾權謀抹除中華文化,藉都市規正拆毀地方官紳的名園住宅,或開闢道路,或建市場、公園,以卸除原有上層精英的影響力,兼扶植親日新貴。 可是中華文化勢難泯滅,霧峰宮保第、板橋林家花園依舊矗立,傳承福州式與江南式的庭院風格。新北市貢寮區草嶺古道上的雄鎮蠻煙碑,是清穆宗同治六年派駐台灣的總兵劉明燈題字,鎮壓山魔。 近年各縣市政府把很多日殖政權留下的官舍,列為古蹟和歷史建築。如農事試驗場宿舍群、日軍衛戍病院、州廳等,如追溯用途,或有益於改良台灣農業技能和公共衛生;但日軍聯隊營舍、警察官舍、刑務所典獄官舍等,就屬恐怖印記。 根據日本警察沿革誌檔案,日據時期被依暴亂等罪處死的台灣人超過十六萬,因單一事件受難者逾千人的不在少數;日本特高警察偵查思想犯,迫害台灣知識分子。這些官舍猶在,就是後人警鐘。 大陸曾鼓動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如今革不了文化命,還到處建考古博物館,穿仿古漢服。台灣藉文化彰顯主體性,實則多神宗教、五族血源、文字戲曲都離不開儒釋道的中華文化。深盼兩岸應忠於文化,停止猜防,應知文化是絕不會役於政治的。

MORE

社論--主權認知的錯亂

太平島碼頭整修工程竣工,蔡英文總統不敢登島主持竣工儀式,藍白立委要組團登島宣示主權,民進黨卻躲起來,訕笑是「藍白揪團看電影」。相對的,馬英九宣布四月一日訪問大陸,民進黨卻又大聲嚷嚷要馬英九「到中國好好替台灣宣示主權」。 民進黨該宣示的不敢宣示,不該宣示的卻比誰都大聲,豈非是主權概念的錯亂。  太平島自古即是中國領土,二戰之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隸屬廣東省政府,期間雖歷經法國、菲律賓的爭端,但中華民國在島上有駐軍,並於一九六○年歸高雄管轄,目前屬於旗津區中興里。 這是實實在在由中華民國所管轄的島嶼,無庸置疑,前總統陳水扁和馬英九都曾經登島宣示主權。  這次碼頭竣工,按理蔡英文在任期屆滿前最應該主動登島,一方面是在國際爭端之下鞏固我國南疆主權,一方面也讓蔡英文任內畫下完美句點。不想,國安高層卻用「南海情勢緊張,台灣不宜添亂」為由,民進黨立委更是高喊不要製造麻煩。 在自己的領土上宣示主權是給誰添麻煩?民進黨說白了,不就是聽命美國不要惹事嗎?請問會惹出什麼事?難道南海主權還要聽任美國擺布嗎?  二○一六年菲律賓申請南海國際仲裁案,整個案件完全是美國主導,用意就是抗中,最嚴重的是該仲裁案挑戰中華民國在南海擁有主權的事實,公然稱「太平島是礁不是島」,如果是礁就無權宣稱兩百海里的經濟海域,無異主權被剝奪。當時蔡政府果斷表達嚴正否定的態度,大陸官方也肯定我方態度。八年來,蔡政府一意倚美搞「抗中保台」,不但唯美國是從,還宣示「兩岸互不隸屬」,如今連自己的太平島都不敢去,還算是國家領導人嗎?  相對的,馬前總統憂心兩岸關係的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在去年四月間以「祭祖之旅」的名義訪問大陸,緩和了兩岸戰鼓頻催的氣氛。今年四月間馬前總統再以祭皇帝陵之名率領青年赴大陸交流。 最近兩岸關係更加詭譎多變,除了美中的持續對抗,賴清德的當選使得大陸擔心台灣會與中國大陸漸行漸遠,不但重新定位M503航線,檢視ECFA,大陸網民的武統聲浪更是未曾稍歇。 加上金廈海域糾紛,大陸宣布沒有禁限制海域一事,同時巡航常態化,使得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馬英九適時訪問大陸,自然是為了緩和兩岸的緊張,也為賴清德在五二○的就任緩頰。結果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要馬英九「到中國,好好替台灣宣示主權」,還要他「不要幫中國的腔,扯台灣後腿」。 這是典型的台獨思惟,依照憲法,兩岸本來是主權重疊,「到中國宣示台灣主權」,不正是標準的「兩國論」嗎? 根據兩岸的憲法和現實情況,兩岸都宣稱擁有對方的主權,也就是主權涵蓋全中國大陸和台灣;但是在治權上兩岸各有管轄領地,我方管轄台澎金馬,對岸管轄大陸地區。 也因此,馬英九的一貫說法是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這是依據憲法的詮釋,大陸也沒有反對。也就是在一中原則下擱置主權爭議。  民進黨放任太平島的主權被菲律賓和美國操弄而不敢作聲,不是笑話嗎?卻要求馬英九到中國大陸宣示主權,豈不是火上添油嗎。

MORE

社論--給兒童幸福的未來

台灣的少子化已是國安級危機,因此每位兒童都是家庭與國家應該共同極力培護的未來希望。今年是台灣《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上路第十年,孩童的「幸福與安全指數」,包括健康、教育、生活、福利等,到底比十年前提高了多少? 一九八九年,聯合國通過《兒童權利公約》;台灣二十多年後跟進導入這部法律,二○一四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實施《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彰顯我國重視兒童保護與培育的努力與決心。實施十年以來,台灣的兒權保護制度雖然逐漸與國際接軌,讓更多的孩子受到了社會的重視與保護;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孩子,沒有享受到童年的幸福快樂與自由成長。 根據衛福部在三年前提出的第二次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每五年提具一次)中指出,台灣的兒少人數雖然因為出生率降至新低而逐年減少,但政府投注在兒少相關的預算規模仍逐年有數百億元的增加,足見政府對兒少的重視。同時,二○二四年中央政府因應少子化的相關預算也達一千二百億元,創史上新高。 而政府對兒少的社會福利預算多用於發放補貼,但相關基礎建設與觀念的培育仍未到位,亟待補強。現實生活中,兒童面臨的社會大環境是:人口生育率頻創歷史新低、兒少自殺率連續五年攀升、幼童遭受凌虐人數不減反增等惡劣條件。 正顯示,兒童福利不是撒幣、發錢、提供多項免費福利等就能做好,兒童也不是家長可以任意揉捏的「附屬品」;對台灣的兒童權利保護與觀念提升,還有一大段長路有待努力。 衛福部統計,前三年有一百三十八名未成年兒少輕生,其中十一名為十二歲以下兒童,輕生原因包括:同儕霸凌、家長壓力、課業過重、家庭暴力等;去年全國兒少通報事件突破十二萬件,比前一年成長兩成,主要類型是「體罰」的不當身體對待。而從二○一九年至今,兒少受虐人數都在一萬一千件以上,去年上半年更已超過六千九百件,三歲以下的受虐案更是年年破千,顯見強化社會安全網、守護幼童健康與安全,依舊是家庭與社會刻不容緩的課題。 在生活、健康與教育等方面,前陣子一項兒童福祉的調查報告也顯示,台灣的兒少「主觀」生活滿意度只屬「中等快樂」,與世界其他國家相同的問卷調查評比分數低許多。台灣兒少主要覺得不快樂的項目排名依序是:運動不足、睡眠不夠、覺得孤單、缺乏家庭支持、學校功課壓力大等,讓許多孩子自覺正遠離無憂無慮的單純與快樂生活。 台灣的每人平均國民所得早已晉升至「已開發國家」,經濟上能讓多數兒童免於貧窮;但在生活、教育、健康、安全保護、兒童人權等,兒童期盼的幸福快樂還沒有來臨。 兒童是社會未來的希望,我們致力給兒童打造健康安全成長的良好環境,讓幼苗長成為可以頂天立地的棟梁。讓我們繼續共同努力強化關愛與保護的機制,許給兒童們更幸福美好的未來。

MORE

社論--香港進入雙國安法時代

香港立法會以超常效率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並自上周六起生效。俗稱《基本法》二十三條的這項立法實施後,香港進入雙國安法時代,未來究竟是走向「由治及興」,還是如西方投資界認定的「香港玩完了」,十分值得關注。 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經歷漫長的立法過程。一九九○年四月中國大陸七屆人大通過香港《基本法》,明定香港需自行立法禁止任何有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統一及國家安全的行為。九七回歸後,二○○二年港府首度就二十三條立法發表諮詢文件,但隨後引出五十萬人大遊行,隔年九月港府被迫撤回。 二○一九年香港爆發百萬人上街的反送中抗議遊行,社會極度震盪,北京當局決定鐵腕鎮壓,於隔年由全國人大代行立法,推出港版《國安法》。在《國安法》威懾下,許多外資出走,港人紛紛外移,但中共仍認為香港的國安法制不夠完備,於是就有了這次的快速立法,從提交立法草案到立法會全票通過不到半個月時間。 香港火速完成《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切。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紛紛表達對此法案可能進一步侵蝕香港自由的擔憂,跨國國會議員與公眾人物發布聯合譴責聲明,指新法將進一步重擊香港的自治、法制、權利與基本自由,影響更超過二○二○年的香港《國安法》。 國際媒體形容,二十三條內容比《國安法》更恐怖。例如,批評北京當局,可判煽動叛亂罪,唱衰香港也可判長期刑期;法條中還鼓吹舉報,對「隱匿叛國」知情不報者,也可入罪,連藏有《蘋果日報》舊報紙,都可入罪,這些都十分不利於香港做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已有三十多個國家準備撤離駐港單位。 二○二○年北京繞過香港制定港版《國安法》,當時大肆宣傳說立法之後,香港將「由亂到治」,再「由治及興」。但《國安法》實施三年,香港未見治與興,反而是股價樓市全崩,經濟衰退,如同一潭死水。 現在又宣傳說二十三條立法之後,可全力拚經濟,香港興盛可期。然而從全球外資界的反應來看,這恐怕又是無法兌現的謊言。曾任國際投行高級主管的耶魯大學經濟學者羅奇上月在《金融時報》撰文說,「香港已經玩完」。羅奇數十年一直唱好中國,現在卻倒轉立場,直指「北京若不改變對港政策,香港就只能被困在陷阱之中」。 香港的興衰與中國息息相關。二○一三年北京提出中國夢和一帶一路計畫時,許多香港人認為只要「背靠祖國」,將可迎來興盛繁榮。但現今中國改革開放動力消失,經濟上國進民退,出口和消費進一步萎縮,房價大跌,香港經濟當然就跟著萎靡。 於二十三條立法前,香港流行一則笑話:「英國用了一百年才將香港建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北京只用三年就把香港變成一個國際金融廢墟。」二十三條實施後,希望這笑話不會成真。  

MORE

社論--為兩岸和平留一扇窗

馬英九宣布率大九學堂學生團隊訪問中國大陸,或可能與習近平舉行二次會晤,這引起台灣兩極的反應。民進黨認為此舉將增加大陸的宣傳之資,特別是馬英九所持的「九二共識」看法,讓中共的「一中」更為堅持。而藍營則認為,兩岸對立,此時非常需要有人主動伸出橄欖枝,讓中國大陸不至於走向極端,而導致兩岸人民的悲劇。 回顧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往往戰爭並非始於規畫好的時程與計畫,而是在極端對立的情勢下,社會內部局勢已形成尖銳的矛盾,民意趨向非理性,此時戰爭常因一件小小的意外的擦槍走火,而釀成不可收拾的後果。因此,如何在對立日益尖銳的局勢下,預先提防,做出緩和的政策,降低衝突,這才是有智慧的做法。 以當前兩岸情勢來說,政治上確實是愈來愈緊張。中美之間從貿易戰打到全面性對抗,從科技發展的技術性抵制,到貿易的高關稅壁壘,愈築愈高。而美國在大選的壓力下,民粹主義的兩極化政策更形鮮明,兩個大國的較勁已難以止步。這就像兩個巨人掰手腕,誰都無法放鬆,只能不斷加大力度。 由而中共已面臨極大的內部壓力。經濟的衰退、通貨的緊縮、民生的困境、政府財政的赤字、產業的倒閉潮等,壓得中國相當沉重。生活困難的民意無處發洩,就把民族主義當成憤怒的出口。連一個礦泉水的標誌都可以變成親日的符號,就可以想見了。而在金門沉船事件中,兩位漁民之死,中共的處理態度也被網路批評為軟弱無用。這讓中共面臨強大的民意壓力。 此時兩岸之間若出現任何軍事上的意外衝突,很有可能爆發出難測的後果。因此如何讓局勢緩和下來,這是非常緊要的關鍵。馬英九願意赴大陸一行,到黃帝陵去祭拜,並帶著大九學堂的年輕學生與大陸交流,這無疑可以起到很好的多重的緩和作用。 其一是馬英九的形象溫文儒雅,帶有民國學人的風範,在大陸民間一直有較好的評價。因此他在大陸的活動,在各方報導之際,可以稍稍改善台灣人的形象,改變兩岸間不斷升高的政治對立。其二是大九學堂的年輕學生,他們代表台灣年輕世代,到大陸參訪,有助於了解真實的情況;而活力開朗的表現,也可以讓大陸改變對台灣年輕人的刻板印象;而兩岸的青年學子在這些場合的接觸,則有機會互相認識學習;這有助於化解青年世代的隔閡。 其三是,在兩岸如此緊張之際,馬英九經由二度馬習會,可以傳達台灣人民愛和平、反對戰爭、反對兩岸衝突的民意,讓大陸了解,台灣不是只有民進黨,還有百分之六十不支持民進黨的人,這才是主流民意。和平才是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 當然馬英九會遇上諸多批評,但開創歷史者,往往是不畏流言的勇者。為了維護和平而勇往直前,至少可以在兩岸處於極端對立的情勢下,為和平開一扇窗,讓大陸不會對台灣絕望到只剩下武力統一,這才是最好的策略。當然民進黨會批評馬英九。但民進黨也該認識到馬英九所營造出來的和平空間,恰恰是民進黨所做不到的。而無論在朝在野,台灣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唯有朝野合作,為台灣營造和平的環境,安全的未來,這才是人民未來的希望。

MORE

社論--祭黃帝陵的意義

社論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在陝西省黃陵縣親祭黃帝陵,軒轅氏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近年諸多台灣政要都曾到此祭祀黃帝,馬英九曾六度參加遙祭典禮,如今完成親祭黃帝陵心願,不僅對他個人有意義,對於同為炎黃子孫的大多數台灣人也有認祖歸宗的意義。 他在祭拜後強調「無論是何黨派,都共奉黃帝做為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共同的始祖」。其意涵尚在民族的範疇內,而不在於陝西省長趙剛強做的政治性詮釋:「寶島心繫根祖,兩岸一統歷史必然。」 對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子民而言,黃帝是超乎黨派一致的認同,國父孫中山曾派團祭祀黃帝,國共兩黨在抗日期間還曾共同祭祀黃帝的歷史。大多數台灣人對中華文化與民族的認同不存異議。台灣光復次年,台灣各界耆老林獻堂、丘念台、李建興等組團到大陸祭祖,特別到黃帝陵秉告祖先台灣已經從日本手中光復。 馬英九這次祭拜黃帝,適足以表達台灣人對傳統中華文化尊宗敬祖的重視,其中所蘊含的或有政治意義,正如馬英九用當年在台灣遙祭黃帝的祭文中一段話所做的註腳:「和平兩岸,雙贏共榮;同胞一體,允執厥中。」兩岸無論是求統或是謀獨者,都不宜過度延伸其意義,以免擴大彼此的歧異,而無助於民族的融合。 兩岸絕大多數民眾都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無論政治立場如何,大陸與台灣的炎黃同胞都應在這個共同認知的基礎上追求兩岸的和平與共榮。 我們固然不必將兩岸民眾對黃帝的共同信奉推衍出必然「一統」的結語,但對於台灣近年來的「去黃帝化」更不能接受。 台灣民眾除了原住民外,多來自閩、粵及大陸其他省分,絕大部分是奉黃帝為始祖的漢民族。即使在日本的異族統治下,台灣人仍然堅持黃帝子孫的信念,保有台灣人民族的主體性和尊嚴。這是高於政治層次的文化歷史認同,所以中樞保有遙祭黃陵的儀式,表示慎終追遠的民族情懷。 黃帝做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共同人文始祖殆無疑義。《史記》始以《五帝本紀》,按《五帝本紀》即從「黃帝」寫起,黃帝生平偉跡具在,黃帝有文獻可徵;且為各地長老所稱道,可謂源遠流長,故後代子孫基於「慎終追遠、緬懷先祖」情懷,由此而更確信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這項認同超越政治分歧,升至民族高度,增強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及血緣與情感聯結。如果兩岸朝野都深明於此,並奉為不可逾越的天條,或可為目前陷入兵凶戰危的兩岸關係覓得和平、避戰的共同基礎。 馬英九二度訪問大陸一方面在追尋國民革命的史蹟,一方面在宣示兩岸原為一家人、同屬中國人的意義,期盼基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以及「兩岸一家人」的前提,共同致力於兩岸間的交流與融合,避免滑向兵戎相見的悲慘境地。台灣固無法否定與大陸多數民眾同屬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大陸亦應本於共同根祖的歷史認知,體恤台灣同胞的理念認同與價值堅持,奉和平為至高的堅持,多做求同化異的努力,有所期盼之於台灣,也有所興革與自身,庶幾兩岸可以長遠和平共榮。  

MORE

社論--了悟民眾的心聲

總統與立委選舉過後,我國政治氛圍丕變,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淪為「雙少數」困境,總統僅獲百分之四十選票,立法院淪為第二大政黨。 在野黨聲勢高漲,在立法院攻城掠地,民進黨優勢盡失。看守內閣少有作為,賴清德總統當選人處在少數執政的弱勢中,究竟將如何組閣,備受各方關注。 選舉過後,一些民意調查反映民意對政局的看法,其中蘊含著民眾心中的評價與期盼,深值各政黨與政要們悉心解讀,並在行動上知所回應。當下最重大的政治議題是民進黨如何組閣? 據台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的最新調查,民眾對於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能否打造一個強有力的新政府看法兩極,四成九有信心,四成五沒有信心。與一月選舉過後發布的民調比較,有信心者下滑三點二個百分點,沒信心者增加七點一個百分點,可見民眾對賴清德組織新政府的信心滑落了。 民意究竟希望賴清德組成一個什麼樣的政府?調查顯示,過半民眾不支持民進黨單獨組閣,過半民眾支持綠、藍、白三黨共組聯合政府,如果只是「綠藍合」或「綠白合」,反對者均過半。 換句話說,多數民眾期盼政黨大和解,聯合執政,不要再對立與惡鬥。這個想法其實與民主政治的理念不合,因為各黨聯合起來組內閣,共同執政,不符責任政治的基本要求。然而,這適足以反映多年來激烈的政黨惡鬥,民眾已經深惡痛絕。 在政黨好感度或支持度上,美麗島電子報二月分的政黨民調發現,民進黨以百分之四十六點五的好感度居冠,國民黨好感度百分之三十七點五居次,民眾黨好感度百分之三十二點五位居第三。民進黨的好感度雖居冠,但國民黨的好感度相較上個月大幅上漲四點六個百分點,顯示藍營立委們在立法院的表現受到肯定。 至於在負面評價上,民眾黨百分之五十點四最高,國民黨百分之四十八點一居次,民進黨百分之四十二點二最低。排列順序恰與各政黨支持度相反,民眾對民眾黨的好感最低,而且反感最高。 民眾黨原本是負面評價較低的政黨,但經過藍白合破局及柯文哲主席一系列的政治操作以後,對其反感的民眾大增。民眾對民眾黨好感度下降了,比上月減少三點九個百分點。前述民調基金會的民調也顯示,能接受「綠白」聯合組閣的受訪者比「綠藍」聯合更少,也就是贊同民進黨與國民黨合組聯合政府的比率高於和民眾黨合組。這樣的民意趨向很值得民眾黨警惕。 在經濟表現的滿意度上,美麗島電子報的調查顯示,百分之三十七點四民眾認為國內整體經濟現況算是好,其中百分之四點一很好、百分之三十三點三還算好,比上月增加一個百分點,另有百分之五十八點六認為國內整體經濟現況不好,其中百分之二十六點四很不好、百分之三十二點二有點不好,比上月減少一點五個百分點,未明確回答的有百分之四。 這個結果顯示對經濟現狀不滿者遠多於滿意者,而且差距不小,這等於是民眾給政府的經濟政績打了不及格分數。 民調結果雖不能盡信,但畢竟是民眾集體意志表現的取向,政黨與政要們寧可信其為真,並且據以為重要的改進參考。 畢竟,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順民意者昌,逆民意者損。

MORE

社論--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堅持

今天是本報創刊二十四周年。回顧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我們竭力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展望未來,我們必秉持以無我無私的精神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的宗旨,繼續為這個大千世界奉獻一己心力。 本報創刊前一年,台灣剛經歷「九二一大地震」衝擊,彼時人心脆弱,社會需要心靈重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有鑑於此,決定創辦一份多元性日報,以文化和信仰安撫台灣這塊土地。 當時,台灣報業正面臨山雨欲來的競爭態勢,港媒來勢洶洶,網路電子媒體蓄勢待發。在嚴峻的大環境下,星雲大師仍毅然喊出,要辦一份毫無羶色腥的媒體,取名《人間福報》,代表「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意涵。 至於選在西洋愚人節這一天創刊,則是要效法「愚公移山」的傻瓜精神。大師嘗以鸚鵡救火為喻,當許多媒體以羶色腥內容吸引讀者,敗壞社會風氣之時,我們辦《人間福報》猶如鸚鵡銜水,力量微小卻有力挽狂瀾,捨我其誰的使命。 鸚鵡救火,那一分豪情壯志、慈心悲願,才是滅除森林大火的重要因素,我們雖小,秉持的正是這分努力不懈的堅持。 二十四年過去了。在惡質競爭的環境下,多少媒體或關門或轉型,《人間福報》仍然天天出刊;在社交媒體浮濫,文字疏離的年代,《人間福報》卻能發行於歐、亞、美、澳四大洲,影響力無遠弗屆。 因為我們不是官報、黨報或資本家辦的媒體,我們是一份由「義工辦報」,為眾人服務的報紙。福報同仁都謹記:「今日的新聞,即明日的歷史」,無誇張,無虛假,期留正確的紀錄在人間。我們真心相信「媒體可以救台灣」,而不是害台灣。 我們自創刊以來,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對新聞與評論之選刊,正如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所說的「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 所以《人間福報》雖是由宗教辦的報紙,但也是一份國際的、在地的、政治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綜合性報紙,更是全球唯一每日發行,綜合性、讀者分布最廣的宗教報紙,但我們對任何正信宗教的消息同樣的刊載,活動同樣的支持。 當年大師以淑世利人的宗教家情懷,秉持社會公器、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辦報方針創辦福報,要求媒體提升人文素養,實踐社會教育,倡導新聞的真善美,以促進社會和諧。 歷經二十四年的市場機制考驗,如今我們可以無愧地說,《人間福報》已然走出了自己的風格,為紛亂的台灣社會注入一股清流。 儘管世道多艱,人心不古,我們仍然相信,透過媒體的力量,可以撥亂反正,達到淨化人心的效果。因為凡是道德的力量,常常是無形的,看不見、抓不著的,但其所發生的影響力,則是深入而能垂久。這股力量在社會上有根,在人心裡有根。

MORE
/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