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遲遲】靈犀

THE MERIT TIMES
文/葉含氤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當世界的範疇大過我們的理解與想像,更顯得人小如芥子,渺如輕塵。圖/葉含氤
文/葉含氤

數天之後,我才掂量出那幾句話的重量。那是最含蓄的情話了,說的時候,冷靜的,四平八穩的,以為不帶一點私情,其實每句話都含藏著情意。

那是一段文字訊息,是一位我很喜歡,旅居遠方的朋友寫來的。他心思敏銳,性情內斂,惜字如金,很難得給我訊息,一年大概就一封。他在信件裡說了那段時間,我倆之間的某些巧合。這種巧合,像是一個人默默地許了願,而另一個人在全然不知情的情況下,默默地為對方圓了願。

我讀著信,心裡平靜,好像理當如此似的。後來忖度,如此巧合,不僅僅是共時性,其中還有一些解釋不了,說不出的原由。因為兩人共同成就了一件事情的完整,或者說一個意念的完整。那時我才逐漸意識到,這也許就是古人說的「靈犀」。

古代認為犀牛是靈獸,身上的白線紋具有可相通兩端的靈異力量。後來將這種無法解釋的相互感應,精淬成「靈犀」二字。我喜歡靈犀這個詞,帶著一點神祕幽微的光影。靈犀不同於默契,默契是兩個人長年相處,相互觀察與磨合後所產生的了解,是屬於物象層面的。可是靈犀更像是兩道不同來處的光芒,似有若無,時隱時顯地閃爍著,冥冥中牽繫著兩方。這兩人不需朝夕相對,不需相互觀察,不需彼此磨合,甚至不需言語溝通,就能感應對方所想。當然,倘若當事人隱而不表,對方根本不會知道彼此曾有過如此的交會,也因此在現實中很難應證。但弔詭的是,卻也沒有人能否定它的存在。

這種隱隱微微的意念,著眼於心,著眼於意識。這般的意念,雖然後人常用愛情解釋,但我覺得不應侷限於狹義的愛情,而是一種更純粹的人情,是可以隔天涯之遠而不生疏,居咫尺之地而不狎昵,隱含著蘇軾說的「千里共嬋娟」的意思。

我記得前些年讀過一本小說,書名我已經忘記,場景是中國藏區偏僻荒涼的小村落。故事中有名年輕女人住進一間旅館,那旅館的主人是位年逾七十的老嫗。她看見女人投宿時,脫口而出:「妳回來了!」但這名年輕女人並沒有來過這個地方,也沒有見過這老嫗。讀到最後,才知道原來這女人在上輩子生命將盡的前一年,就住在這間旅館,與旅館比鄰的是一座寺廟,她當年就在這間寺廟修行。

那名老嫗在見到女人時脫口而出的那句:「妳回來了」,是沒經過理性辨析,是說不出所以然的直覺反應,那一瞬間,即是靈犀的感應,她觸碰到了一個非現實的世界。至於年輕女人為何又回到這間旅館,大概是所謂的宿世因緣吧。

在這篇小說中,很多幽微的事,作者雖然沒有明說,但我們都能明白。或許是因為在日常中,我們其實也有過類似的感應。雖然這種感應,僅僅一瞬,但這一瞬,敏銳的人總能領會。而能領會的人,往往心思都特別乾淨。

我思索著,什麼是心思乾淨?

是聞到花香,但不執著這花是不是開在自家院子;是看到滿天星斗,但不執迷要擁有它;是畫一幅畫,或寫一幅字,但不希冀別人讚美;是得到某些成就,但證明自己曾經努力過就可以了,不需時時念茲在茲;是能夠善待別人,給別人溫暖;是思維清醒不混沌;是能專注過自己的生活,讓「活著」這件事合乎本性,不懼外界議論,也不被主流價值所干擾。

其實不只是人,人與書也能相互感應,因此我認為書不能隨便讀。好的文字,如明月從山崗中躍出,朗照大地;如醴泉般淨澈流動,清涼甘醇。閱讀的時候,有時會覺得書中的場景好像極為熟悉,恍若在某個年月曾經走過;有些甚至印證過去的思考與想法,讓人茅塞頓開。讀這些文字就像喝水,悄然無息地進入骨血,滲入意識。彼與此,相合為一。

因此,我深信存在著一個更廣闊、更浩瀚、更奧祕,更不為人所知的世界。當世界的範疇大過我們的理解與想像,更顯得人小如芥子,渺如輕塵。因為人是如此微小,因此當人與人之間的意念兩相融會,相互成就,那即是精神的高光時刻。雖是剎那,也是永恆。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