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情深故鄉(17-10) 南台灣

THE MERIT TIMES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字級
收藏文章
36觀看次
堆積秸桿作業 1960年,南台灣一處空曠的土地上,眾人正分工合作將秸桿堆在一處。照片中,人們使用一台機器快速地將秸桿送到積疊的草堆上。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清貧純樸的笑顏 1960年,南台灣。一戶農家的男主人,面對鏡頭露出純樸的笑顏,儘管生活清貧,但有一種簡單的快意。這間農舍的屋頂,也是使用曝晒過後的秸桿鋪搭而成。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農民扛著晒乾的秸桿 1960年,南台灣,幾位農民合作扛起秸桿,走向草垺堆疊處。這些秸桿晒乾後可當作牲畜的飼料與生火時的燃料,物盡其用。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情深故鄉:歲月台灣貳部曲》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朋友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載滿甘蔗的牛車 1960年,南台灣蔗田裡,幾名採收工人在滿載甘蔗的牛車旁整理甘蔗。二戰後,台糖公司從日本的製糖會社接收廠房、設備,並憑藉著台灣長年以來的糖業根基持續發展。而當台灣產糖的優勢不再之後,關閉了大多數的廠房,僅留的糖廠則試圖轉向觀光化、文化保存等方向發展,一些糖廠舊址發展成糖業文化園區,台糖鐵路則轉型為觀光鐵路。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工人品嘗剛採收的甘蔗 1960年,南台灣。蔗田採收,一名工人品嘗著剛採收的甘蔗,神情輕鬆愉快。直接咬嚙去皮是古早時候人們享用甘蔗的方法,甘蔗汁液隨著牙齒咬嚙流出,暢快淋漓。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忙碌的蔗田工人 1960年,南台灣,一名採收工人在蔗田裡整理甘蔗,前方是另一台滿載甘蔗的牛車。因為種植甘蔗需要大面積的土地,這些蔗田多半在遠離大城鎮的地方。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衝天草垺 1960年,南台灣,農民們合作將秸桿堆積在一處。隨著稻米秸桿數量愈來愈多,草垺也堆得愈來愈高,彷彿一座小山,還得使用梯子上下往返。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甘蔗工人笑容滿面 1960年,南台灣,一名採收工人在滿載甘蔗的牛車上整理甘蔗,笑容滿面。這些甘蔗將送上附近的運蔗小火車,隨後再運往製糖工廠。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載滿甘蔗的牛車

1960年,南台灣蔗田裡,幾名採收工人在滿載甘蔗的牛車旁整理甘蔗。二戰後,台糖公司從日本的製糖會社接收廠房、設備,並憑藉著台灣長年以來的糖業根基持續發展。而當台灣產糖的優勢不再之後,關閉了大多數的廠房,僅留的糖廠則試圖轉向觀光化、文化保存等方向發展,一些糖廠舊址發展成糖業文化園區,台糖鐵路則轉型為觀光鐵路。



清貧純樸的笑顏

1960年,南台灣。一戶農家的男主人,面對鏡頭露出純樸的笑顏,儘管生活清貧,但有一種簡單的快意。這間農舍的屋頂,也是使用曝晒過後的秸桿鋪搭而成。



工人品嘗剛採收的甘蔗

1960年,南台灣。蔗田採收,一名工人品嘗著剛採收的甘蔗,神情輕鬆愉快。直接咬嚙去皮是古早時候人們享用甘蔗的方法,甘蔗汁液隨著牙齒咬嚙流出,暢快淋漓。



甘蔗工人笑容滿面

1960年,南台灣,一名採收工人在滿載甘蔗的牛車上整理甘蔗,笑容滿面。這些甘蔗將送上附近的運蔗小火車,隨後再運往製糖工廠。



忙碌的蔗田工人

1960年,南台灣,一名採收工人在蔗田裡整理甘蔗,前方是另一台滿載甘蔗的牛車。因為種植甘蔗需要大面積的土地,這些蔗田多半在遠離大城鎮的地方。



堆積秸桿作業

1960年,南台灣一處空曠的土地上,眾人正分工合作將秸桿堆在一處。照片中,人們使用一台機器快速地將秸桿送到積疊的草堆上。



衝天草垺

1960年,南台灣,農民們合作將秸桿堆積在一處。隨著稻米秸桿數量愈來愈多,草垺也堆得愈來愈高,彷彿一座小山,還得使用梯子上下往返。



農民扛著晒乾的秸桿

1960年,南台灣,幾位農民合作扛起秸桿,走向草垺堆疊處。這些秸桿晒乾後可當作牲畜的飼料與生火時的燃料,物盡其用。



《情深故鄉:歲月台灣貳部曲》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朋友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