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16-8)日本殖民:採礦

THE MERIT TIMES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基隆炭礦猴硐選炭場 1930年代,基隆猴硐選炭場。猴硐自清代以來就是知名的礦產山城,因為煤礦的發展而興起,基隆炭礦的瑞芳三坑就位在猴硐,曾是全台產量最大的煤礦。1920年猴硐選炭機廠房興建完成,廠房主體為三層樓建築,一樓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二樓以上則為木造,同時也在建築物東向設置了台灣第一部貨用升降梯。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金瓜石礦山的電車 1920年代,金瓜石礦山的電車。為了運送礦石和採礦的資材,日本時代在金瓜石設置了許多運礦的軌道,像是人力推車行駛的輕軌、電車行駛的重軌,以及無極索道等。在礦坑內採集好的礦石透過軌道運出,再由無極索道與斜坡索道運到選礦場。露天採集到的礦石,一般則直接由重型卡車運送。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基隆川開採砂金的情景 1920年代,基隆川開採砂金的情景。早年因基隆瑞芳、金瓜石等地發掘出金礦,附近溪流吸引許多民眾前去淘金,使用工具在溪床碎石泥沙中篩出砂金,形成一波淘金熱。日本時代由於明令採礦權屬於日本,台灣人不得擅自開採,因此挖礦、淘金的台灣礦工都是受僱於日本人。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金瓜石礦坑中的礦工 1920年代,金瓜石礦坑工作中的台灣礦工,最早以採金礦為主,後來又大量開採銅礦。日本時代,採礦權是日本人的專屬權利,台灣人無權採礦,任何私採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日本殖民政府將採礦權批給日本商業集團田中組和藤田組,極盛時期僱用了約3000名台灣工人。這些工人領取低薪,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不時發生工安事件。這張官方照片中礦工正使用新式機器採礦,但事實上大多是用火藥炸坑,以及拿槌子和其他小型工具手工敲打。 礦業也帶動九份等城鎮的興起,包括租屋、餐廳、商店、妓院等,皆以礦工為主要消費群體,成為北台灣極具特色的臨海礦業城鎮,更成為民間文學作品和電影的重要題材,反映了台灣底層貧困百姓的生活狀態,以及階級壓迫下社會與人性的矛盾。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金瓜石採金業的砂金篩選 1920年代,基隆採金業篩選出砂金的景象。基隆瑞芳、金瓜石山脈於晚清時期發現金礦,吸引了大批的淘金客湧入淘金,也成為底層百姓發財夢的寶地。日本殖民台灣後,規定只有日本人才有採礦權,台灣人無權也不得私自採礦,隨後殖民政府將此地採礦權交給日本商業集團,台灣人成為領低工資的礦場工人。採金業曾經在1900年代初期達到高峰,最多時採礦工人多達3000名。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新竹州油礦勘測與開採 1930年代,新竹州勘油井。日本發展重工業與軍事工業需要大量的煤、鐵和石油等,在本土極其缺乏的情況之下,更積極在海外殖民地勘測礦源。日本殖民統府在竹東地區勘測到油氣,並進行鑽鑿,以今天苗栗縣的的鐵砧山和出磺坑兩處最為重要。不過,儘管一開始挖出油氣令人振奮,但最終只有天然氣,沒有發現石油。儘管不斷有樂觀的專業評估,時至今日尚未開採到具分量的油礦。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作業中的基隆銅礦 1930年代的基隆銅礦,前方鐵道為銅礦石過濾設備之一環,左側有一座沉澱池,過濾可用的銅礦石。日本礦業公司在金瓜石挖金礦時,發現了大量銅礦,因此也開始開採銅礦。最早用高空索道將銅礦砂運送到海邊,由駁船運到基隆港,再轉貨輪運到日本煉銅。1930年代後,改建了一條約4公里的火車鐵軌,作為運送銅礦砂的工具。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