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三秋記事 ──秋聲賦

THE MERIT TIMES
文/陳牧雨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根據中國古代曆法,每年分四季,每季分別為孟、仲、季三個月。秋季一般指農曆七(孟秋)、八(仲秋)、九(季秋)三個月份,故秋季又稱「三秋」。

如北宋柳永〈望海潮〉詞:「重湖迭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唐代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故三秋泛指秋季。

另外因為一年只有一個秋季,所以「三秋」也可以指三年,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不過這是題外話。

由於三個月共九十天,所以秋天也被稱為「九秋」。

如《文選‧張衡‧南都賦》:「結九秋之增傷,怨西荊之折盤。」《文選‧曹植‧七啟》:「九秋之夕,為歡未央。」唐代白居易也有:「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一句。

當然,九秋也被用來指九年。如劉禹錫〈謫九年賦〉:「古稱思婦,已歷九秋。」

秋天到來,逐漸遠離了夏天的燠熱,天候開始日趨寒涼,萬物日顯蕭瑟凋殘,雁群也開始離家南遷。一切景象,由興轉衰,不由令人興起莫名的傷感情懷。

宋玉〈九辯〉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敏感的詩人,當然比一般常人更有感覺,故歷代文人多有「悲秋」之作。

《警世通言》裡說:「所以才子有悲秋之辭,佳人有傷春之詠。」杜甫〈登高〉詩亦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詩人感傷於心,抒之於文,於是歷代悲秋詞句,汗牛充棟,且不乏撼動人心的佳作。

歐陽修的〈秋聲賦〉一文,就是其中翹楚。

〈秋聲賦〉裡,歐陽修這樣形容秋天衰敗的景象: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澹,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秋天不只蒼涼,還充滿了肅殺之氣: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最後,歐陽修做了這樣的結論: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唯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意思是,草木無情,但尚有衰敗的時候;人因有情,故常不自量力,以無窮無盡的憂慮來煎熬心靈,也常以超乎自己體力能力的瑣碎事來勞累身體。所以人被殘害到紅潤的肌膚成了枯槁的朽木,烏黑的髮鬢成了星星般斑白。

然而,這些對自己的殘害,其實大部分都來自本身的妄念。跟氣候的變換、自然的盛衰,毫無關聯。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為外在的因素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歡樂或悲傷。這道理和歐陽修是一致的。凡事保持平常心,生活必然過得恬淡、舒適。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