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台籍韓戰戰俘回台記

THE MERIT TIMES
文/王文隆
字級
收藏文章
50觀看次
文/王文隆

一九五三年韓戰結束時,約有一萬四千七百名中國籍戰俘關押在聯合國軍隊的戰俘營中,除去死在戰俘營的,最終有四百四十人回到中國大陸,十二人送至印度,其他則依據自願遣返原則來到了台灣。首批抵台時間為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三日,這一天也被訂為「一二三自由日」,在政府的設計下成為反共宣傳的一環。赴台戰俘中各省籍貫皆有,其中還包括了兩名台籍戰俘。

第一位見諸報端的戰俘陳永華是台南人,家住台南縣新營鎮柳營鄉小腳腿。一九四六年在台參軍,充上等兵,編入國軍第六十二軍第九十五師二八五團,在台南市受訓後移駐台東,旋即開往中國大陸,投入國共內戰。

一九四六年十月,陳永華隨部隊調往秦皇島,參加華北地區的戡亂戰事,擔任機槍手,後部隊多次改編,轉入青年軍二○七師。參加遼瀋戰役時,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底於瀋陽被共軍所俘,被編入共軍三十九軍。爾後中共派遣志願軍投入韓戰,陳永華也隨軍入朝,在一九五一年二月向聯軍投降,被送到巨濟島戰俘營。

巨濟島上中國戰俘眾多,內中不乏曾為國軍的將士,有些希望跟隨蔣中正而願往台灣,有些則忠於共黨或是割捨不了在大陸的親人而選擇回到大陸。戰俘營中兩派人馬互相對立,願往台灣的戰俘則在身上刺青反共標語,以示不願回到中國大陸的決心。據報載,陳永華也在身上刺了標語,以增加回台機會。當他在戰俘營中遭到同受聯合國委託管理的印度軍人欺凌時,其母還在台參加抗爭活動聲援。

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六日,陳永華跟隨第二批撤台戰俘在基隆登陸,被安置於下湖義士村。由於特別的台籍身分,使他成為反共宣傳的要角,不僅以閩南語對台灣民眾講述中共統治下的大陸,並配合政府的反共宣傳,在台灣島內巡迴宣講;還曾經以其年輕時學過日文的基礎,代表反共義士到日本宣傳。

第二名返台的台籍戰俘王瀛昌,是澎湖縣西嶼鄉大池村人,也是一九四六年在台灣參軍的,只是之後的經歷不是太清楚。只知道他是跟隨部隊登船前往山東作戰,之後大概和陳永華一樣成為共軍俘虜,為抗美援朝被派往朝鮮。

王瀛昌也是第二批撤台戰俘,但他不像陳永華來台前已為媒體所知,而是在抵達基隆後寫信回家,家中收到了信,報端才有相關披露。澎湖縣長李玉林得知縣內出了反共義士,特地前往王家慰問;加以大池村當時正欲興建漁港碼頭,相關單位為紀念此事,便將其命名為「義士碼頭」,並豎立碑記。

另外,由於王家人都住在澎湖離島,來台探視王瀛昌並不方便,後來是由澎湖縣長李玉林與澎湖縣軍人之友社共同資助了兩千元,王家人才得以乘坐民航機自馬公來台。

相對於陳永華,王瀛昌比較低調,也沒有四處宣傳,而是選擇回到家鄉西嶼,被安排於鄉公所就業。而義士碼頭一直到一九五七年才終於竣工完成,然而隨著漁撈技術的提升,漁船體積愈來愈大,義士碼頭已不敷使用,乃在附近另闢新港。

一九六八年,颱風來襲,義士碼頭遭地表逕流的雨水沖毀,加上新漁港的競爭,碼頭泊船漸少。一九九七年,乏人使用且港內淤積的義士碼頭被填平為海埔新生地。二○○二年,該地開鑿為社區活動公園,草木扶疏,早已不復見漁港模樣。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