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租稅政策的拔河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隨著總統選舉投票日迫近,意見領袖的聲音也持續放大,趁機突破平常不容易攻克的盲點,租稅的攻防就是一典型的例子。在行政院與工商團體會晤的場合上,企業家們有備而來,明確表示金融營業稅與未分配盈餘加徵營所稅兩項稅政非改不可,並取得政院帶回去研究的承諾,在爭取減稅之路上又跨出了一步。

金融營業稅的稅率本為百分之五,幾經爭取後已降至百分之二,但金融業者顯然仍要朝完全取消繼續努力;而同樣具有爭議的未分配盈餘課稅問題,也是一再被提出來檢討,業者同樣希望予以取消,方式或可參考金融營業稅的做法,逐年逐次的降稅率降至零。

工商團體選擇這兩項稅目爭取減免,主因課徵上存有爭議。簡單的說,前者因金融業特殊的經營模式,不宜直接套用一般企業的營業稅課徵方式;後者因屬於兩稅合一的配套措施,目前台灣已取消此項制度,讓配套做法走入歷史也不無道理。

惟觀察企業家在「減稅」這件事與政府的拉鋸上,不只稅目的選定,包括提出的時間點顯然也有算計,某種程度上,正好凸顯政府稅務行政的多項盲點,值得敘明清楚也期待進一步的改善與精進。

先從稅目談起。此兩項稅目的確有需要調整之處,一是並沒有考慮產業之間的差異,硬將不合適的稅目直接套用,予人「政府只要課到稅,不考慮租稅本身是否合理」的觀感,二來,一項做為配套措施的加徵稅規定,可以在制度調整後仍繼續存在,還導致每年有不少本來有獲利的上市櫃企業,因此項制度反成了虧損企業,同樣予人「政府只管自己有沒有收到稅,不太在乎企業經營是否能夠獲利」的負面印象。

其次要說的是提出的時機問題。在大選選情愈來愈緊繃的時候,企業家利用與行政院會晤的機會,提出改革的構想,顯然是看上此刻正是執政黨「有求於企業」的時候,加上透過工商團體的活動,集體反映「團結力量大」,更有機會達到目的。

然也因此,顯示個別企業家在面對專業官僚時,即使言之有物、說之成理,仍常會有溝通不順的障礙,才會出現這種有幾分昔日「攔轎喊冤」色彩的溝通方式。建議大選之後的新政府務必予以正視,不論「減稅換選票」或「下情不上達」的情況,都有爭議,不應成為官民溝通時常見的樣態。

第三項須提出來檢討的,是稅務政策的主管機關財政部。不久前,財長在公開場合宣稱,今年的稅收仍可以超徵一千億元以上,而超收了這麼多的稅,其中有多少是來自上述不合適的稅目或稅制?企業家們肯定心有戚戚,雖說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有所得就應繳稅也屬天經地義,但在此情況下,「把不合理的稅收還回來」反成了業者的共同心聲,並直接找上行政院反映實況,爭取減免的機會。

更進一步說,財政部每年都要編列稅收的預算,之所以出現鉅額超徵,很可能是之前編的預算太少,不夠精準,編列預算的技術或對經濟情勢的研判,有必要予以調整精進;也有可能是,既然首長將超徵稅收視為重大政績,所以底下的稅官們也就全力以赴,努力徵稅,讓台灣成了「萬萬稅」的社會,如此一來,恐非庶民之福!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