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職場 | 人間福報

生活

【國際職場最前線】 做好準備 職場實習去

文/Sunny 爭取實習機會7步驟 申請實習前,最重要的是確定你的實習目標:想想希望從實習中獲得什麼?是想學習新技能、建立人脈或獲得特定領域的工作經驗嗎?先確定目標,可以幫助實習者,更針對性的進行搜索與準備申請材料。 此外,藉由關注以下重點,可以增加申請實習成功被錄取的機會。 1.儘早開始 許多公司在前一年的秋季,就開始招聘次年暑期的實習生,因此儘早開始搜索實習機會很重要。 2.客製化撰寫履歷和求職信 申請實習時,大多數企業和組織,都會要求提供求職信和履歷。但實習生通常此時還不具備職場專業經驗,這時,求職信就會是招聘主管了解實習生背景的重要資料來源。申請每個實習不同職務時,都應量身訂制一份簡歷和求職信,來突顯相關的技能和經驗,包括說明自己的職業理念和基本能力的實例,以及適用於該職位的相關經驗。 在履歷的開頭,建議加入客觀的陳述,並概述對此職業的抱負。此外,加入招聘經理可能認為有用的任何相關經驗,例如已完成的專業課程、社區服務和課外活動中的領導經驗。 可藉由工具比對實習工作所描述的文字,與自身經驗和資格相關的關鍵字,並確認將它們寫入履歷中。如果在準備內容時需要幫助,大多數大學也會提供免費的履歷和求職信審閱輔導服務。 如果對特定公司有興趣,應先查看該公司的網站、社交媒體帳號和新聞文章,詳細了解他們的使命、價值觀和專案成果。這樣為申請實習公司與工作內容量身訂制的申請信,可以更具體的呈現對該公司的興趣。 3.申請推薦信 推薦信是一份由專家撰寫的聲明文件,解釋為什麼申請人是該職位的優秀候選人。許多學生會要求教授提供推薦信,因為選擇熟悉自己或實習職位的人來寫推薦信,寫出來的內容才會更具體。在請求對方協助寫推薦信時,應該提供實習的工作描述以及個人簡歷和求職信給推薦人,作為撰寫推薦信的參考。 4.列出期待前往的公司 在搜尋符合興趣和職業發展目標公司的實習機會時,可以使用LinkedIn、Glassdoor和Indeed等網站的資源尋找。根據各家公司的產品、核心信念、產業知識或其他你喜歡的特色,列出那些你認為可以提供寶貴學習經驗的公司,查詢他們的公司網站中,是否提供實習機會。在一家你將來可能想進入工作的公司實習,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喜歡這個行業,並能在組織內部建立人脈的聯繫。同時有一些公司可能也會根據實習生的表現,提供優秀的實習生在實習完後,可以進入公司的全職工作機會。 5.主動聯繫尋求實習機會 如果想在目前未提供實習機會的公司工作,仍可嘗試聯繫該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了解在不久的將來,該公司是否會考慮僱用實習生。聯繫之後,可能會發現:其實還是有機會爭取到實習以外的其他職位,例如兼職工作、參加科技研討會,或其他職涯發展的機會。 6.做好面試準備 如果一家公司聯繫你去面試,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職務要求的各項描述,準備典型面試問題的回答,並提前徹底研究該公司,了解他們的基本原則、使命宣言和公司歷史。這會有助於回答時,展現對加入該公司與該職位的熱情與真誠。另外,與朋友或家人事先多練習對答,可為面試做好更全面的準備。 7.持續詢問後續步驟 提交申請或完成面試後,可以持續跟進,主動與該公司聯繫,以表達對實習機會的興趣,並詢問後續進行步驟。 好的實習機會,競爭一定會很激烈,所以如果沒有立即獲得錄取通知,也請不要氣餒。 應培養自己更多的其他工作技能,思考應補充哪些需要的技能,才能在這樣的實習面試中取得成功,並積極努力培養這類技能──這些需求的技能,可能包括技術技能,例如程式語言或數據分析,或例如溝通和團隊合作等軟技能……同時應該持續申請其他更廣泛的實習機會,積極拓展人脈,並堅持不懈地尋找與申請。 常見的實習類型 實習可以從三個月到兩年不等。例如在時尚或媒體編輯等行業,如果實習時間太短,不足以學到較深切的經驗,對雇主而言也沒有受益的回饋機會。因次這些行業就需要長期實習,才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工作經驗與技能磨練,當然,這也比較有機會在實習期滿後,直接成為公司內不可或缺的一員。 近年常見各種實習類型: 1.校內實習 2.短期實習 3.全年實習 4.學期間實習 5.暑期實習 6.虛擬實習 這其中,隨著科技進步帶來的轉變,新的「虛擬實習」方式產生了。「虛擬實習提供可以完全在網路環境下進行,在任何有網路連接的地方,就可以工作的實習機會,例如:軟體程式或是程式測試的實習生。特別是如果實習生不希望大費周章搬遷到實習公司的所在地點,虛擬實習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實習目標要明確 實習雖是臨時短期工作經歷,但對於大學生或職場新人來說,有時是拿到學分或磨鍊經驗的重要過程。 事實上,求職時有賴實習經驗加分的行業很多,金融、醫療保健、技術類科和媒體等行業,更是萬分重視。學生也可透過實習,了解該行業的公司日常運營、行業真相和職場文化,建立與專業人士的聯繫,並發展硬技能和軟技能。 實習機會一般由營利性公司、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機構提供,對於尚未決定職業方向的學生,則可以通過實習過程,慢慢決定這一類工作是否適合自己。 所以儘管不一定是全職,也不一定可拿到工資,實習確實是學生進入職場前重要的試金石。 常見實習生可能涉及的工作範圍如下: ‧ 協助文書和行政職務 ‧ 進行研究工作 ‧ 學習專業技術和職場上的其他軟技能 ‧ 協助管理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 ‧ 跟隨資深人員學習並提供協助 一般企業可能會讓實習生參與一個專案項目,加入一個工作小組共同協作,甚至可能與高階主管一起共事……工作內容和範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在的行業和實習的角色。 一般來說,實習生只會是輔助的角色,因此,主要的目標及責任在於協助、學習和成長。 無論如何,實習前先確立自己想透過實習累積哪些經驗和能力,較能有助於找到相對應的實習企業和職位。

MORE

高薪族群 平日就為自己不斷加分

文/Sandy Chiu(生涯設計師) 一般職場獵頭接觸的求職者,絕大多數是前5%的精英族群,也就是所謂的高薪族群!其實仔細分析這些人的開局,有時跟多數人一樣,不一定是畢業於頂大,或是海歸泡過洋墨水,但隨著時間與機運,這些人的職位及薪資,總是能愈換愈好。 仔細觀察這些工作愈換愈好的人,都不是等到要換工作時,才開始打聽工作機會,或為換工作進行準備,而是平時就保持開放彈性的心態,以逸待勞的篩選適合自己的好工作。 開局未必能決定後勢 這麼做的好處很多: 1. 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不需要急著隨便找一份工作,才有時間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機會。 2. 擁有較強的籌碼:由於手上已有工作,騎馬找馬會有更強的議價能力,也可以選擇及甄選出高報酬且有前景的工作。 3. 不容易在壓力下草率決定:一旦在找工作過程中,不會因感到焦慮或被壓力所迫,不得不隨便選擇一份工作,便更有餘裕的時間,等待理想的機會出現。 選擇這種方式經營職涯的人,發展往往更順暢。這麼做也有益於清晰個人的職業方向,進而選擇能發揮個人優勢和促進事業發展的工作! 強弱連結可互為表裡 所以,想要工作愈換愈好嗎? 以下提醒兩個「加分」與一個「扣分」的行為。 #加分行為 1.在社群平台上,時時更新學習經驗或工作成果。 潛在機會是靠平時積累出來的。適當的曝光自己的成果與成就,並感謝同事與團隊,不只讓與你共事的人與有榮焉,也順勢幫任職的企業曝光。而機會,往往就出現在「弱連結」(註)中。這些弱連結怎麼來的呢?就是靠「強連結」轉介,或透過社群看到你的弱連結。 分進合擊打出個人牌 2.打造個人品牌,讓潛在雇主、客戶找到你。 除了社群,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個人網站或是專頁,分享與工作、專業或興趣相關的內容,不論是文章、簡報、影音、實績、資源分享、案例探討……均可,再將連結分享在社群的個人資料裡,許多潛在雇主或客戶,就會浮出水面找到你喔! 櫥窗展示無法受尊重 #扣分行為 1.在求職平台上開放檔案任人瀏覽。 年輕時,獵頭老闆曾提醒我說:「愛惜自己羽毛的人,不會開放履歷在求職平台任人瀏覽」,當時的我不了解,覺得這樣才能讓更多機會主動找上門啊!後來終於才明白其背後的意涵。 一個沒有在找工作的人,卻開放履歷在人力銀行、人資社群、求職平台上,給所有人資瀏覽,其實是一種「Window shopping」。意思是:隨便逛逛、看看櫥窗展示,並沒有真的要買。這種方式往往很浪費人資與主管的時間;逛街、吃飯、休閒時,瀏覽櫥窗開心一下,當然沒問題,但用在求職上,對徵才企業卻是很高的時間成本,也容易給人負面印象。 絕不宜吃碗內看碗外 所以,除非你真的在求職,否則會給人「一直吃碗內看碗外」的印象,企業的重要專業及任務,絕不會委任給這類人選,除非是短期的專案(只用一次的免洗筷),才有可能給這類人機會。 所以,愛惜自己羽毛的人,請不要開放履歷任人瀏覽。一般高薪族群,通常都有自己的目標,自然不會讓自己變成只是待價而沽的商品。而人資們也清楚,有興趣後認真去應徵,才是真正有求職動機的人選。 用正確方式自我行銷 上述這些徵才端會注意的細節,想追求好職務或想換攀高枝者,是否注意到了呢? 人生無常,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變化何時會來,而面對變化,最好的方法就是為變化做好準備。 不管現在的工作好不好、穩不穩定、做得開不開心、忙不忙碌,當下專注學習累積經驗,可以降低被淘汰的風險,卻無法有助於掌握機會,唯有保持開放的心態,用對的方式行銷自己,工作才有可能會愈換愈好喔! 註:「強連結」指的是家人、摯友、同學、同事等經常見面、聯繫,關係緊密連結的人。「弱連結」則是指初次見面、認識不深、只是一群見過一面的人,或只在網路上交流等關係較為淡薄的人。 好工作,哪裡找? 畢業季節將近,社會新鮮人找工作大致分兩大類,一類先求有,再求好;另一類則想找個好起點,替未來職位三級跳,奠定好基礎。 從上述說法可知,所謂「好工作」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在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找到工作的前提下,下列重要的「連結」請加以善用。 1.在家靠親友;出外靠朋友 很多工作機會,其實就來自認識你的人,或是你所認識的人。尤其是一張白紙的新鮮人,手邊拿不出像樣的實習成績或工作資歷,此時不妨多開口詢問身邊認識的親友、師長或朋友,機會往往會比在人力銀行撒網海選更多。如果真的因此開展了生涯之路,切記要認真工作回報,千萬別讓親友的口碑龜裂,那可就沒有下一次的幸運了。 2.硬拚靠實力;連結靠潛力 能將興趣或專長作為職業,無異實現人生夢想藍圖,但如果遇不到這等好事,能憑實力及文憑輾壓同儕或競爭者,同樣可以脫穎而出,站上制高點。不過萬一本身沒有一技之長,所學又屬冷門偏科,或是壓根就不想學以致用,建議不妨回頭檢視自身的興趣和潛力,或是在所學科系及所擅長的領域,將所涉及的領域向外擴散及延伸,找到相關可以使得上力的工作,為自己衝出另一條職涯路。 3.重找一條路出發 職場瞬息萬變,很多科系大一時搶破頭,畢業時卻人才過剩。與其待在沒「錢」途的行業枯萎,不如趁年輕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改讀其他科系,取得專業證照,學士後醫學相關科系、法律系、師培體系、心理研究所、行銷管理、運動休閒……近年都相當熱門。不過這一次,建議多從興趣和潛力加以評估,讓自己往未來核心產業靠近一些。

MORE

【職場媽媽心聲】 能做好工作 也是快樂媽媽

文/蔡淯鈴 明天是母親節,然而,台灣不少中斷職涯專業的女性,卻因為無法處理工作和家庭衝突,不得不永離職場。7年前,我離開科技公司,和夥伴創立了一個社會企業,初衷是幫媽媽找工作,幫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重回社會。 在一個個掙扎的故事裡,我們認知到,這個社會有些系統性的困難:科技在變、工作的樣式跟節奏在改變;家庭在變,代與代之間的互動在變、價值觀不同、夫妻之間的動態關係在變、我們對幸福跟成功的想像在改變;過去十幾年,全球產業競爭態勢在改變,影響到我們的技能價值、勞資關係,以及對未來的信心。 工作家庭難以平衡 我們像陀螺一般轉呀轉的,但是,一個人應當要用什麼方式來整合工作跟家庭,卻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動態調整,也沒有足夠的彈性空間,讓我們來面對這一切的變化。 這導致工作、家庭衝突的程度節節上升。有的公司環境好一點,有的人自我調適能力強一點,就比較沒問題;但公司環境差一點的,或是自我調整能力差一點的,就覺得日子過得很辛苦。 在實務上,我們發現,影響女性生涯發展決定的重大因素,歸納起來有文化、性別、生理、社會及家庭等面向。 文化面:職位定義人生 在我們的文化裡,傾向用家庭角色及工作角色來定義自己。我是某人的女兒、某人的太太、某人的媽媽、某公司的幹部。我們可能會把這些角色看得比自己更重要,這些角色會影響我們判斷什麼事重要、什麼事不重要?要追求什麼、不追求什麼?究竟該如何超越這些角色期待,掌握自己的人生,成為最重要的關鍵。 性別面:隨俗難做自己 台灣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意義跟價值、獨特性及限制處;以及在成長過程當中,自我期許以及家人對自己的期許,都對女性的人生想像產生影響。這與前一段提到的角色議題密切相關。有的人覺得女人不要強出頭;有的人覺得女人不能認命;有人覺得要結婚才有完整人生;有人覺得結婚就是走進傳統的束縛,單身比較好…… 社會面:改善速度緩慢 以前,職場並不積極協助女性在婚後繼續保有工作,年輕女性在婚後或懷孕後就得辭職回家,因為職場支援極為有限。隨著時代進步,狀況逐年有所改善。但在我們以中小企業為主力的經濟結構裡,很多時候,公司的管理不如產品先進,職場彈性還是不夠。 社會上對於如何讓女性同時保有工作跟家庭,即便法制面支持,但在文化面的反思卻不夠深。女性下班回家仍要面對傳統的角色與期待。多年來,菁英女性大量進入職場的同時,社會在彈性工作、企業托育、父母共擔親職等相關議題上,並沒有同時快步跟上。 所幸,過去社會只會把傳統家庭重擔丟給女性,讓每個家庭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今大環境越發成熟,不論民間企業自發或政府端的投入,正一步一步改善中。 生理面:婚育陷入兩難 在懷孕及養兒育女這些事上,女性面臨年齡的限制。雖然近年醫療科技發達,政府在人工生殖上也給予健保補助,但隨著年齡漸長,在備孕過程中的忐忑不安、焦躁掛慮、對孩子健康的不確定感,以及嬰幼兒的撫育,女性職場人往往陷入兩難。 對於25到45歲之間的女性而言,在考量工作選項上,候選公司是否友善生育、支持家庭,公司文化如何……重要性,往往比自身所能覺察的更高。在考量是否進入婚姻?何時進入婚姻?另一半的適配性,以及他對父母親職分擔的態度……更是事關重大。 家庭面:女性獨吞難題 在女性的原生家庭跟婚後家庭,另一半、媽媽、婆婆的期待,直接會影響到當事人對自己的想法跟期待。他們可能是支持跟力量的來源,也可能成為壓力跟阻礙。管理這些重要關係的能力,是女性生涯發展中重要的一環。 我們遇到一些女性,決定離開職場帶孩子的原因,是因為媽媽跟她說:「妳一直忙於工作,沒有顧到孩子,賺再多錢也沒有用。」但在這個敘事裡:只有自己、媽媽、婆婆,卻沒有長輩們對女婿、兒子的期勉,沒有想過如何讓夫妻共同分擔親職。 別靠犧牲 解決衝突 在亞洲文化裡,很多人從小就學會:盡忠報國、公而忘私、大孝顯親……這些中心思想,要人們在工作上全力投入;要表現得好,才對得起公司;要在事業上有成就,才能讓父母備受尊榮。 特別在5年級生、6年級前段班裡,有許多「對父母要順從、對孩子要全力栽培,為了家人好,自己什麼都可以犧牲」的故事。這讓許多人終其前半生,默默接受工作與家庭衝突,而非嘗試去解決困境──因為愛家,所以全力工作;因為全力工作,常常沒辦法好好經營家庭關係……在這個文化脈絡裡,人們很少談到自己的需要。 台灣從台積電到傳統產業,都是嗡嗡嗡的工作型態;為了生存,台灣人努力讓自己比歐美客戶更認真,所以工作都不輕鬆。 家庭中,夫妻結婚後才開始學習雙生涯協商,從日常家務到長遠規畫,都是新課題。當社會走向晚婚、晚育,家中長輩卻漸漸由育兒助力,轉往樂齡退休生活,社會需要更多育兒對策。而長輩們長期照護的需求,發生速度快過社會資源完善速度,更是很多中年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職場常談及多元包容,卻未意識到已婚、離婚單親、單身等多元需求,及高齡化、少子化下,很多人需要更彈性的上下班時間,讓夫妻、家人間能夠協商,或是讓單親父母、單身子女有辦法好好照顧家庭。 一直以來,台灣的職場文化傾向把公私切開:「你家裡的事,自己想辦法處理。」但這樣的文化,沒辦法解決工作與家庭的衝突議題,只是讓它不被看見。 多年來,藉由對職場女性的多方觀察,我們發現改變局面的第一步是:「決定不要再犧牲」─無論在職場或是家庭,不願意再犧牲自己,也不願意犧牲別人,想要做自己,也願意讓別人做自己。彈性是在協商當中發生,唯有不採犧牲之道,彼此才有辦法做好的協商,共同創造解決方案。 要突破文化限制、社會共業,需要整個社會的自我覺察,疼惜自己也疼惜別人;而不是繼續犧牲別人、來讓自己不用犧牲。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升級,走出一個新局。

MORE

【友善職場系列1】 連計程車司機都知道的1萬塊公司

文/得人資源整合 34年來,Garmin從幾個工程師的小公司,成長為全球定位和通訊產品領導者,是台灣極少數沒外移生產線,並且積極擴建新廠的公司。 Garmin推動「工作生活整合」,讓好人才在公司有好發展。「留才年輕化」跟「安心工作」是兩大重點。 留住年輕人安心工作 總經理王正偉提到,除彈性工作、在家上班、混合式上班外,為支持同仁陪伴年長父母,想搬回故鄉的,公司有轉廠機制,提供搬家費用補助。透過轉廠機制跟彈性工作,同仁不用跟另一半做遠距夫妻。多年來更為同仁辦未婚聯誼,為年輕同仁提供婚戀機會,並打造婚育環境。 當被詢及:「提供這麼多彈性,有人抱怨不公平嗎?」王正偉表示,我們是回應人的需要,不是創造特權,同仁需要這些措施來好好工作跟生活。 育兒津貼補貼無上限 有感於少子化將會動搖國本,2021年起Garmin董事長高民環決定給育有6歲以下親生子女同仁的每個孩子、每月1萬元補助。到職滿90天,不分產線或辦公室同仁都可以申請。公司內網論壇同仁紛紛留言「德政、快來去生、幸福職場」,充分感受到公司的愛跟分擔。 實施以來,育兒津貼從每月900多個孩子,到每月1200多個,前後超過1500個孩子受惠。總經理豪邁地說:這個政策預算沒有上限,我們鼓勵同仁都來生,都來申請。 產檢假嘉惠育齡員工 此外,還有「最高1萬元的自費產檢補助」、「全薪陪產檢假7天」。亞洲總管理處資深協理王林德說明:「公司發現懷孕的平均年齡逐漸升高,許多高階產檢都要自費,對同仁會是負擔,因此採取實支實付。」人力資源部經理洪崇浩很肯定給準爸爸的全薪陪產檢假:「產檢再也不用排在晚上人擠人了。」 「30歲到40歲族群是職場精英和主力,也是婚育年齡,最需要協助。」王正偉說明,友善育兒政策推出後,離職率大幅下降25%,的確有一部分原因是政策為同仁帶來實質幫助。「措施效果顯著,解決員工的問題就是解決我們的問題。」 福利措施廠區帶風向 2021年Garmin在台南設立新廠,總部主管從高鐵站坐計程車去廠區,司機說,「你要去那間1萬塊公司喔,我知道。」別家科技公司頻喊「缺工、找人難」,Garmin照顧員工的心意,卻成了吸引人才的大賣點,公司不但很快找滿人,還帶動當地企業跟進,供應鏈夥伴也加入友善育兒行列。 林口廠負責組裝測試的劉凱菱有3個小孩,肯定公司補助緩解經濟負擔,分享產後返職心路歷程。「我生產完回來工作,主管是男生,怕不方便還特地請廠護來關心我的身心靈狀況、現在工作會不會過重,會不會影響產後恢復……」 產後進行全方位關懷 劉凱菱產後因為暈眩常請假,「若在別的公司,我的出勤應該是會被約談的,但是都沒有人怪我,也沒人約談我。」她感動地表示。 34年來,Garmin用創新推動人類科技應用前沿,引領後進者。如今在社會永續的迫切需要下,呼籲企業界投入友善育兒,發揮社會影響力,期盼台灣走出少子化,迎向幸福未來。 GARMIN 創造企業永續價值 有一間美國紐約證交所(NYSE)上市公司,2022年稅後純益是9.74億美金。天下雜誌2000大排名的稅後純益,比前幾名的電腦系統大廠都高,為客戶、員工及股東創造了極大價值。 這間公司的製造將近100%在台灣,共有4個工廠,在台灣聘用近一萬名員工,超過全球員工總數一半。這家名為Garmin的全球最具指標性GPS企業,官網提及:「30年前Garmin以尖端的航空 GPS導航產品進入市場,目前已是航空、航海、車用、運動健身產品等市場的領導品牌。」 這段說明其實過於謙虛,因為它不僅是「領導品牌」,實際上在各領域都是遙遙領先的「世界第一」,卻始終低調經營。 1989年,生於美國中西部的Gary Burrell博士,跟台灣南投的高民環博士,在美國創立了Garmin。總經理王正偉說,有了Garmin的航空、航海導航技術,大幅減少空難及船難等悲劇發生。 創辦人對自己很儉樸,對員工卻十分慷慨,平等文化體現在工作日常。公司裡不分職位,員工餐廳一樣的餐食補助;出差都是經濟艙;領一樣的津貼。 但在辦公室裡,最明亮、最好的景觀是員工的座位,主管使用其他空間。公司為了支持員工生養小孩,前年起發放每月高額津貼,不分辦公室或是生產線同仁,一律同樣補助。 疫情期間,公司導入遠距彈性工作,當產業因為原物料供應不穩定時,同仁跟供應鏈夥伴自願加班,一起拚換料、變更設計驗證、全力生產出貨。大家不分你我,用行動相挺公司。後疫情時代,因應同仁需求提供混合式彈性工作,擴大人才地域來源,以(非產線同仁)可全員在家上班來做環境規畫和模擬演練。 在這裡,單一專業早已無法應對高度競爭的職場與企業擴張的需求,不論員工屬T型人、π型人,公司都鼓勵每個人應將觸角延伸到本業之外,創造新的價值。 王正偉表示,Garmin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橫跨廣泛的技術領域,完全可以獨立成十幾家公司。「我們很願意提供這樣的環境,鼓勵員工培養第二專長。」公司主動協助員工發展及提升能力,並有研發部門主管跨領域成為業務副總的成功案例。 當被問到,面對AI崛起的挑戰,未來人才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王正偉表示:「未來會把人的價值提高,重複性的工作可以交給AI。人才梯隊是很大的議題,我們希望員工一起來共同參與討論,規畫Garmin未來的人才藍圖。」 Garmin詮釋了友善職場:良好的待遇、工作內容、職場關係、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工作跟家庭可以兼顧,讓人渴望在這裡發展自己的未來。

MORE

高情商溝通術

文/蘇林 當同事個性自我、講話直接又傷人時,除了老闆和主管能約束,身為同事,可以如何展現「高情商溝通術」,以避免情緒耗竭呢? 想要做到有效的人際溝通,專家建議必須先做好兩個前置動作: 1.進行細微觀察 想把某些訊息傳給某人,就須擁有「細部觀察」的能力。這會牽扯到下列3面向: ★知識:掌握溝通訊息的知識量 ★資訊:理解溝通對象的現況 ★決策:進行溝通的目的 也就是說,在每次開口溝通前,不論是對同事、朋友或家人,必須先在腦海中構思,並做出決定,而非輕易脫口而出,或只做不說。 即便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對談,腦中卻必須處理許多資訊,因此在每次與人交談時,要有意識的刻意練習、刻意進步,即便不能出口成章,至少開口就要有理有據,才能減少職場因溝通而產生的情緒耗竭。 2.選擇表達形式 整理完訊息後,接下來你應該要選擇適切表達訊息的形式,下分3類說明: ★口頭描述:先想好選擇何種語言、何種表達用詞,和對方互動時以複述、修正、補足遺漏。 ★文字溝通:透過 LINE、email、企畫書、簡報等以文字為主要的表達形式,應先確定書寫主軸、邏輯、層次、用詞、知識、資訊、論述的正反並陳。 ★非語言溝通:透過表情、肢體、穿著,甚至透過禮物、音樂、電影表達,那就必須確定對方和你有默契,他對於某些你選定的事物,會有你所預期的解讀。 由此可知,選擇用什麼方式進行溝通,就會決定你得表現哪種特定溝通能力。因此,擅長說話的人,可以多用口述;擅長寫字的人,可以多用文字;擅長內在情感的人,可以多用物件表達隱喻的感情。 不過,若你擅長口說,但對方擅長閱讀,雙方頻道不合,溝通會打折扣。因此選擇對方可以理解的溝通「管道」,更是學習溝通重要的第一步。

MORE

【國際職場最前線】 勇敢表達 卻不能沒教養

文/Sunny 最近看到一則很值得深思的職場文章,提到雖然歐美企業鼓勵員工勇敢表達真正的想法,卻不認同當在表達意見時,可以因此任意傷害工作夥伴,畢竟企業主管都明白"No capable jerk needed." 也就是說,任何職場皆認同「不用有能力的混蛋」 。 在我接觸的眾多外商公司的經驗中,往往有人因為覺得外商的職場文化就是:直接,以為可以有理行遍天下,反而讓自己在外人眼裡,表現得像個沒教養的「混蛋」! 大聲說出真實意見 身為員工,必須意識到:「大聲說出來」( Speak Up)並不意味著表達自己意見時,可以不考慮到話語、內容可能會傷害到同事,破壞團隊的合作默契! 「Speak Up」 確實是亞洲人前進歐美工作時最需要學習的第一個職場文化差異,相較之下,在美國職場,具備這個能力又比在歐洲更為重要! 亞洲文化強調的「安份守己」、「自省自律」、「把自己的事做好,比會說重要」,但身處西方職場,有時就會變成吃悶虧的人格特質。 可直接卻切勿粗魯 在西方職場文化,如果你常常不發表自己的意見,你的職場存在感便會漸漸減弱,甚至變成「職場隱形人」? 所以不管你英文好不好、敢不敢說,在美國職場就要學習積極表達(Speak up),唯有站出來、站起來說,別人才會看見你的貢獻和價值! 我曾經讀過一則說法:「日本人講日文時很委婉柔和,講英文時卻又過於直接,甚至可能到『粗魯』的程度」,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日本人以為:跟英語系國家的人溝通,就是必須要如此「直來直往,毫不修飾」。其實不僅是日本,在台灣的職場,我也觀察到許多這種文化扭曲的職場現象! 禮貌討論各種問題 近期更觀察到,一些因為疫後工作職務變動從海外返台的朋友,為了強調自己很「美式」、「很懂外商公司」的職場文化。回到台灣的職場環境中,說話表達時也直接採用「美式風格」,甚至喜歡毫不修飾地進行犀利的批評,不考慮到說出來的話語,可能會傷害你和同事的關係,反而沾沾自喜的炫耀自己在國外工作時就是這樣,導致沒有人願意和你溝通,破壞團隊的合作默契。 其實,美國人在職場的「說話直接」,一般來說是「指出覺得不對或不同意的地方」,即便是面對比自己資深或對方是年長的對象,也是可以直接表達;甚至針對薪水或工作內容等問題,都可以直接與老闆溝通討論……但這種風格,在職場階級嚴明的台灣或日本等地,可就並不一定全面適用了。 展現溫和建言力量 再者,美國的工作環境鼓勵個人發表意見,這所謂的「直接」,並不是指「毫不掩飾地表達看法」,更不代表可以不顧及對方感受或甚至「出言刁難」。 例如,在工作上給反饋時,西方人常使用下列溫和的方式表達意見: 1.你有沒有想過另外一種可能性?(Have you thought about another possibility?) 2.我覺得你這個提案很好,但如果換成另一種方式呢?(I think your proposal is really good,but what if you change it to another way? ) 3.可能只是我這樣覺得,你不同意的話也沒關係,但我認為……(Maybe it's just me,and it's okay if you don't agree,but I think…) 擅合作勝一支獨秀 事實上,上述3種表達方式,不立刻直接指出對方哪裡做錯、哪裡需要改善,給對方留點顏面,最後反而更能達到良好的合作成果。 歐美企業職場文化偏向樂觀、積極和鼓勵正能量,特別是在美國職場發展,「正面思考」和「開放態度」是日常必要的素養。 不過在美國職場上,內心戲多一點的小劇場,偶爾也還是會發生。天下雜誌曾刊出 Netflix創辦人公開經營心法指出:「絕不用有能力的混蛋」,強調的就是:團隊合作重於一支獨秀的個人績效表現。 委婉表達有助績效 即便你是萬中選一的天才,個人表現優異並擁有堅強的核心競爭力,但除非你能在一個團隊內與別人同心協力,否則一旦沒有人願意和你共事,那最後主管只能請你離開,而不是請其他人都離開…… 所以在表達自己的「Speak UP」美式工作風格時,將「直接」的話「委婉」說,會更容易和團隊溝通,避開溝通的地雷,增進團隊合作的績效,也更體現出你另外一面的包容能力。 夥伴們,共勉之!(本文作者為國際人資專家,現居於德比荷邊境)

MORE

A I 時代 人才如何被看見

文/Sandy Chiu(Life Designer) 由於AI人工智慧大量導入各行各業,對產業形成劇烈的改變,有些產業立即萎縮不振,也有人靠著AI拉大與其他競爭者的差距……專家認為,愈是身處AI時代,愈是要依賴與人建立緊密的連結,才能透過合適的管道,進入理想的企業…… ChatGPT相關軟體不斷推陳出新。最近一家日本大型遊戲公司,把AI聊天機器人導入全部的工作流程,要求員工和AI人工智慧共同協作,最後,能適應新工作模式的人被留下了,不能適應的則被開除了。 而此一大動作改變,也導致原本靠接日本外包動畫案的中國小型公司,再也接不到案件,瞬間失去了生計。 儘早熟悉AI協作模式 我個人認為,這案例絕不是單一、偶發事件,而是未來大型企業必然的發展趨勢,不論是企業、小型工作室、個人自由接案者,在探索各種工作模式可能性的同時,應盡快將AI導入模式進行商業落地,否則很可能引發企業或個人存亡危機的連鎖效應。 此趨勢也可推估,未來年輕人將愈來愈難進入白領的專業領域,因為領先的人靠著AI軟體,將一飛沖天領先群倫,不但能力差距變大,財富兩極化也會日漸明顯,而年輕人想進入白領專業領域的門檻也會變得更高。 口碑加推薦等於實力 平心而論,AI時代,人的優劣在網路上愈來愈難判斷,人們很容易透過AI重新包裝自己,因此企業選才時,逐漸認為:合併考量個人的「口碑」與他人的「推薦」,將更能代表一個人的「實力」。 這跟許多企業喜愛員工內部推薦是一樣的道理。因為,當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可以幫助人們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時,一個人的價值觀、品行與持續學習的能力,將更能代表其真實的能力價值。 也就是說,與其相信書面、電子履歷或社群媒體呈現的動態,愈來愈多公司更相信內部員工引薦而來的新人,且分析如下。 企業影響人反之亦然 .價值觀:個人價值觀會影響到一個人對企業文化的認同程度。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相符,那麼他或她就會更容易接受和適應企業文化。相反,如果個人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不同,那麼他可能會感到不適應,甚至會有隨時離職的風險。 其次,企業文化也會對一個人的價值觀產生影響。當一個人加入某個企業時,會被企業的文化所影響和塑造,並且會開始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以符合企業文化的要求。這種影響是雙向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價值觀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企業文化的發展。 更接受可信任者推薦 .品行:人的品行可能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背景、教育和社會環境等。這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相處與觀察,而這對企業用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成本與風險。雖然透過面試與資歷查核,可以降低此風險,但成本也會因此提高。 而透過企業內部員工推薦機制,則可以達到更聚焦的效果。因為,當我們認同一個人時,通常也會認同這個人所推薦的人,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而形塑良好的企業文化,也會讓更多價值觀相同、品行優良的人加入。 持續學習進步是王道 .持續學習:網路上各式各樣的線上線下課程,學習資源豐沛,只要是願意學,幾乎不可能找不到相關資源。因此,未來一個人的年齡、性別、學歷,參考價值將愈來愈低,要選就要選擇能夠持續學習的人。 「愛學習」絕對是職場必備的特質,因為企業主可以透過求職者們的學習成果來判斷其能力。例如:透過Notion製作一個課程預約表,或是利用ChatGPT生成文本製作影片。重點不是會什麼,而是能做出什麼交付結果的能力! 可見,透過篩選式的人脈引薦,可以快速判斷這3項特質。不只是解決召募的問題,更是團隊成長、企業發展的核心。而所謂篩選式的人脈引薦,必定是有品質的、經過認可的,由內部或外部去建立一套篩選機制──第1要有明確的企業文化,第2清楚企業文化的內外部團隊,第3建立內外部引薦機制。 建立人才引薦機制 人才引薦分「內部引薦」及「外部引薦」兩種機制。 想鼓勵員工積極透過內部管道引薦人才,不少公司會給予推薦者額外獎勵或績效獎金。畢竟,願意推薦人才來公司的員工,一定是認同企業的。甚至推薦進來的人員表現好,可以讓引薦人一併被表揚、加薪…… 事實上,經過調查顯示,透過內部引薦招募來的員工,工作表現通常比較好。但若要真正徹底落實內部引薦計畫,研究顯示:真正有效的內部引薦,關鍵在於推薦人和被推薦人之間是否有深厚的關係;若雙方只是在社群媒體相互關注的粗淺關係,內部引薦的效益就微乎其微。所以企業在進行內部引薦評估人才時,會更多關注內部同仁與被推薦者間人際關係的親密度,據以找到最適合、最有價值的人才。 另一方面,企業不可或缺的外部引薦管道,應與能為企業過濾與篩選人選的外部單位合作,例如:培訓單位、職涯輔導單位、獵頭公司、職涯顧問、學校師長……都可以打造源源不絕的人才生產線。 不可諱言的,傳統的招募方法效果將愈來愈低,不少企業人資開始透過網路社群或領英尋找人才,事實上,單看履歷與職務說明,無法看見人才的價值觀、人格特質與學習能力。就算使用AI篩選,現在求職者也能透過AI分析履歷關鍵字,使履歷通過AI審核。 既然一個人的實際能力,無法只靠履歷表加以判斷,企業就必須從源頭思考,如何建立明確的企業文化,吸引適合的人才,打造一套人才引薦系統,才是解決人力不足的長遠之道。

MORE

勤學外語 為職場加分

文/彌生 在台灣的職場,會說英文、日文的人不在少數,但愈來愈多人發現,光會這兩種外語其實「還不夠加分」!話說回來,究竟要學會哪些國家的語言,才能具備絕對競爭力呢? 根據104人力銀行在去年底公布的調查顯示,目前企業徵才最需要的5類外語人才,依序是英文、日文、越文、韓文、泰文;其中越文需求年增幅9.1%,泰文年增幅21.2%。 104人力銀行去年底公布《2022職場學習白皮書》,回收3007份有效樣本,發現疫情明顯改變職場,多元學習興起,線上學習也快速成長。至於職場人士學習的方向,一是積極取得證照或學會專業技能,另外,則是不少員工發現:受南向政策影響,企業對越文和泰文的需求轉強,因而努力進修東南亞語言。 在此同時,英國《衛報》和加拿大《金融郵報》分別指出,國際職場人士想要幫自己加薪,學習外語是個好方式。根據《金融郵報》調查:習得一門新的外語能力可以增加10%~15%的薪資。 話說回來,若想在英美歐發展更具企圖心的職涯,究竟學哪種外語的投資報酬率最高呢? 英國《經濟學人》周報表示,雖然答案會因人因地而異,也與個人的專業有關,不過根據3種第二外語和加薪的幅度做了比較,發現同樣的專業下,學習西班牙語者平均薪水增加了1.5%;以法語作為外語者,薪資漲幅為2.3%;而以德語作為外語者,薪資漲幅則為3.8%。 另以使用人口和經濟體強度來看,除了英文、中文之外,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或阿拉伯語系作為加分外語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使用人口眾多的俄羅斯語,及今年將躍升為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印度(印地語),學會之後也能讓職場人士拓展無限商務機會。

MORE

【國際職場最前線】藉由工作 不斷自我超越

文/Sunny 什麼樣的「人才」在國際職場最吃香?曾協助許多國際企業招募人才的職場專家,給年輕世代最誠心的建議便是:在工作崗位上認真努力求表現,還能夠藉工作讓自己不斷向前、超越現況的人,不但職場上最有機會不斷攀升,也將改變自己的人生! 今年過年最窩心的問候,來自一個幾年前在我協助客戶招聘案中拿到工作的Bill! Bill在信中說:「真的真的,Sunny您是我的貴人啊! 當初加入XXX到現在,我整個工作環境遇到的人完全不同層次了。」 婆媳失合內外壓力大 仔細回想起來,雖然我的確在某個關鍵時刻,為Bill開啟了一扇走向國際企業的門,但縱觀Bill整個職涯發展,其實是他一貫以來不斷自我超越,才讓他真正的改變自己的人生,得到如今令他滿意又能發揮的職位。 Bill當年原本在泰國的台商工廠當小主管,因為工作環境不好,帶著泰籍太太回台灣生小孩。生子之後,受過大學教育的泰國妻子在台灣找不到工作,婆媳之間又因語言溝通問題矛盾不斷。獨子的他承受父母壓力,帶著太太和新生兒在外面租小套房住,負擔雙倍的生活費用,整個生活壓力放大兩倍以上,便想著轉職換到薪水多一點的公司! 資源不足卻一心上進 小時候家貧,Bill很早就進入職校半工半讀念完工專,面對職場上滿滿都是大學或更高學歷的同事,他一直以來自信心很低!之前也為了多賺點錢去日本打工過一年,利用賺到的錢和工作外的時間,在當地念了日文語言課程,補足自己沒上大學的不足。 當公司計畫外移東南亞時,他自願外派到環境不如台灣的泰國工作,在泰國時發現英文溝通的重要性,所以自費參加了英文課程,加強工作上的英文溝通能力,也同步學習泰語……從旁檢視Bill的成長點滴,他本質上就是個上進的青年! 基礎日文開啟國際門 我之所以會認識Bill,是當時正為一家德商工業儀器公司招募「客戶服務工程師Service Engineer」人才,負責亞洲地區客戶的設備安裝、維護與定期服務。工作需要機電相關技能和與客戶英文溝通的能力,特別是日本客戶喜歡用日文溝通,這時他的基礎日文與在日本定居過的經驗,當然就有明顯的加分作用了! 我推薦他進入這家德商公司後,Bill拿到的待遇比之前好很多,再加上出差會有額外的津貼,對他的財務狀況有很大的幫助!外商面試一般都要經過幾關,面試過程中我不斷的鼓勵他,協助他透過這個機會為職涯發展做規畫,最終他也很爭氣的獲得這份工作! 為澳商開路赴泰定居 這家德商公司後來將台灣業務轉到大陸,所以Bill帶著這份德商公司的工作經驗,被另一家半導體設備的澳大利亞商聘用,待遇又提升到了另外一個層次!2020年Covid疫情來襲,國際旅行變得困難,他卻因禍得福的被外派到泰國成立新據點,帶著泰籍太太返鄉定居! 做為一位資深的國際人資顧問,這樣的案例總是讓我感到欣慰,我為他和他的家人感到開心!但其實,這些成就主要來自他自己的改變與努力,如果他沒有走出台灣的舒適圈,去日本做基層工作,利用所賺的錢來進修日文加強語文能力,那麼那家德商公司可能也不會給他第一次進入外商公司工作的機會。 再者,如果當初他沒有前往當時工作環境不是最好的泰國,並在當地加強自己的英文能力和學習泰文應對,當疫情來襲時,公司也不會讓他留在泰國駐點。這讓我確信,是他的認真努力,藉工作讓自己不斷向前超越現況,才徹底改變了他自己的人生! 努力向前成為好人才 當遇到有類似Bill這樣的案例,我在向外國公司主管推薦人才時,都會特別說明我推薦這些人才的原因:他們能超越自己原生家庭,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環境中,藉由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中利用機會不斷成長進步。我認為這樣的人才更值得聘用,因為他們會珍惜資源努力工作,藉由工作超越無限可能,對公司絕對是一個有力的助益。 2023年對國際職場來說,「全球裁員提前縮減人力成本」的趨勢似乎正在持續中!這是個淒涼和動蕩不安的時期,做為一位資深的國際人資顧問,我對那些受到影響的人表示同情,並提醒仍在積極尋找國際職涯發展工作的人:危機就是轉機,讓自己邊努力邊向前行,機會就在前方,啥咪攏不免驚! (本文作者為國際人資專家,現居於德比荷邊境)

MORE

ChatGPT狂潮下 哪些人會失業?

文/李開復 OpenAI新近推出的ChatGPT已經爆火出圈,它對提問回答的智慧、流暢度,讓眾人驚豔。據媒體報導,ChatGPT的回答,通過了美國部分高校的法律、醫學考試,並順利通過了Google軟體工程師入職測試,得到年薪18萬美元的職位。 當全球科技圈被ChatGPT牽動後,一個巨大的焦慮浮出水面: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是否將徹底取代人類的工作?哪些工作岌岌可危?你和孩子應該怎麼「避坑」? 誠然,AI能取代相對於人類更有優勢的工作,一般都是簡單重複的流程性工作。然而,AI具備了相當的語意溝通能力,顯然比大活人更容易訓練進行反覆運算,進而在理解力和表達力上匹敵甚至超越人類。值得一提的是,「愛和同理心」以及「對人類陪伴的需求」,是冰冷的AI永遠難以取代的。 以下是我推估未來將會「名存實亡」的10種工作。 1.電話行銷員/電話銷售 電話銷售將是最快被AI取代的工作之一。與人工電話銷售員相比,AI幾乎是零成本,而且不抱怨、具分析能力、績效高、與商業邏輯高度一致,所以電話銷售類工作是沒有未來的。如果你正從事電話銷售,可以考慮換成面對面銷售或其他需要和人們打交道的工作。 2.客戶服務 客服互動會隨著AI的應用而增加。不過,鑒於這類工作的重複性(通常會有教科書式的應答方法作為參考),客服工作將在很大程度上,分階段逐步被AI取代。如果你正從事客服工作,建議從文本支援轉向語音支援、從輕度支援轉向深度支援、從電話 / 互聯網服務轉向面對面服務,同時也應該學習共情、溝通和勸說的技巧。 3.倉庫工人 XYZ等碼垛機器人已經開始替代人力進行分揀,捷象靈越、壹悟科技等無人叉車,早可以把貨品、貨架準確運送到倉庫指定位置,這些產品已經陸續開進了不少世界500強企業的內部倉庫。 4.出納、運營、資料處理員 世界500強銀行已宣布將網店運營人員的數量,從2萬名裁減至1萬名。這些都是和資料、資訊打交道的「無名」中間人,他們負責的工作包括文件存檔、處理、採購、庫存管理、錯誤勘查、銷售額估算、向管理層報告調查結果等。這一現象不僅發生在銀行業,也將出現在每一個和海量資料打交道的大公司。 5.電話接線員 電話接線員是電話類工作中最不需要用到人際技巧的工作。當語音辨識愈來愈精準,電話類工作被徹底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6.出納員/收銀員 出納員和收銀員正在被ATM機和自助結帳機取代。日益激烈的競爭迫使零售商、銀行和速食公司大量精簡人工流程。無人商店早已預示了一個商店完全無人化的未來,只是在安全及隱私考量下,速度不會太快。 7.速食店員 現有的連鎖餐廳已經開始推廣自動化點餐流程,很可能不久後便會使用面部識別和語音辨識技術。下一步自然就是對食物的準備和烹飪,進行自動化了。另外,未來還將出現烹飪和上菜全自動化的全新平價連鎖餐廳。這些「機器人餐廳」將搶走傳統速食行業的生意,從而導致速食店員工數量下降。 8.洗碗工 一個超大型洗碗機,未來能直接從餐桌上撤下碗碟(當然還有食物、骨頭、餐巾和其他餐具),然後把碟碗和銀器洗得發亮。這些洗碗機價格的確比較高,但是對於大型餐廳而言,和省下來的人力成本相比,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9.生產線質檢員 隨著創新奇智等「AI+製造」公司在工業AI質檢場景方面的崛起和成熟,工作重複性高、工作環境固定的生產線將會逐漸被淘汰,整個淘汰過程有可能長達20年。但檢查手機外殼這類保證產品美觀的工作,或是檢查電路板這類保證產品功能的工作,很快就會被取代。 10.快遞員 快遞員和送貨員正在被快遞機器人、小型汽車、大型卡車以及無人機取代。最先出現的將是結構化環境中的室內配送服務(酒店客房和公寓),之後會延伸至非公共道路,最後滲透整個快遞行業。 (本文節錄自李開復FB) 危機四伏的10種工作 看似金飯碗,其實危機四伏的10種工作,則包括: 1. 銷售與市場研究 研究工作看上去相當複雜,很難被取代。不過,銷售和市場研究工作,如今更多是對大筆資料進行篩選,從中得出洞見。對人類來說,管理如此龐大、多維和複雜的資料,將會愈來愈困難。 2. 保險理賠員 保險理賠員為了妥善處理每一筆索賠,需要仔細檢查大量的資料,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有了AI,所有索賠都可比照歷史資料進行核實,這樣一來,欺詐率會大幅降低,合理計算的數值基礎也會更堅實可靠。 3. 保安人員 「安保機器人」和能將多台相機與監控AI系統相連接的感測器,已可完美檢測場所遭入侵、起火以及燃氣洩漏等情況。與其從事保安工作,不如盡快學習管理「AI系統」以保住飯碗。 4. 卡車司機 3~5年後無人駕駛技術變得成熟,卡車司機就會成為最先被取代的職業之一。 5. 消費貸款受理人 AI擅長處理海量資料、做簡單的決策以及進行精準判定。未來AI貸款審批員可以基於核查更多的資訊,來決定是否批准貸款。 6. 財經和體育記者 AI的文筆自然比不上奪得世界新聞獎的深度報導傑作。不過,卻可以如實處理一般報導(包含畫外音等多角度視頻)。另外,AI可以根據歷史點擊資料,生成吸引人的標題(當然還是要經過編輯的把關)。 7. 記帳員與財務分析師 自動資料錄入和核對功能,正在搶走記帳員的工作,因AI能夠發現規律,從而幫助企業主深入瞭解公司的業務情況。 8. 水果採摘者 農業中的許多工作都是重複性的,如拖拉機駕駛、播種、除草、監測和水果採摘。水果採摘工資低、違反人體工學,因此並不是份理想的工作。 9. 專業投資人員 很多類型的投資工作,都需要消化大量的資訊,或進行極其快速的決策,這兩項工作都適合交給AI完成。 10. 放射科醫師 AI取代的職位不僅局限於低收入工作,其技術已可通過X光、MRI或CT來診斷特定類型的癌症(黑色素瘤、肺癌),且診斷表現已能達到人工水準。儘管還需一段時間,AI才能真正取代放射科醫師的大部分工作,但醫學生最好先避開此一領域。

MORE
/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