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職場 | 人間福報

生活

【友善職場系列 4】盈錫精密 有使命感的隱形冠軍

文/得人資源整合 很多企業認同:「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也是最能相濡以沫的家人!」但能真正將這份理念落實並實踐,卻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做到。生產精密機械零件的盈錫精密公司,卻能真正「不但把員工當家人,也愛員工的家人」…… 「員工是公司的資產,是一般人的觀念。我則是把員工當家人,不是當資產。」盈錫精密總經理巫有崇認為,企業資產在必要的時候,是可以處理的,「但家人,就有著割捨不了的情分。」 經營重在照顧好員工 巫有崇曾跟員工說:「我有美食,就會分你吃美食,我不會只讓你喝湯。我只有清湯,我也還是願意給你美食吃。」 巫有崇笑著說,「這些話聽起來有點肉麻,但事實就是如此。」 從1999年接任總經理到現在,不論景氣起伏,巫有崇始終認為:「能夠把所有同仁照顧好,是企業經營的最重要使命。」 小零件全球占率第3 盈錫精密工業成立於1989年,公司位於台中北屯。1999年起,巫有崇以女婿的身分接任總經理,並邀雙胞胎弟弟巫有捷,共同承擔經營重任。20多年來,公司從不到20人成長為180人,全員年輕有幹勁,平均年齡28歲,向心力十足。 盈錫主要生產精密軸承鎖定螺帽及精密小螺桿等機械零件,服務工具機和許多高精密工業的相關產業。其中,軸承精密鎖定螺帽市占率全球第3,客戶遍及5大洲40多個國家。當年負債的公司營收,如今因業績翻升15倍,最高峰時營業額超過新台幣6億元。 產學合作為社會培才 就讀勤益二專夜間部期間,巫有崇半工半讀,白天在盈錫任職,因而踏入此一產業。自身成功經驗,讓他活用產學合作,目前盈錫的正職同仁中,約1/3(65位)來自產學合作,32名在學的正職同仁,從大一到大四都有。盈錫不僅為自家公司作育英才,也為台灣社會培養人才。 除跟科大建教合作,盈錫也開放國中生、高中生參訪,讓他們了解技職體系,鼓勵有興趣的年輕人投入,對未來有願景。 支持員工能安家生養 值得一提的是,在典型男多女少的機械產業裡,盈錫精密竟有29%的女性同仁、40%的女性主管,落實多元包容、兩性協力的理想運作模式。 盈錫在母性保護措施上投入很多,長期聘任特約醫師跟護理師,定期到廠給予懷孕同仁從孕期到產後一年內的關心照顧。同仁常開玩笑說,「要懷孕就一起懷,一起生,比較有伴。」 因為安心無虞,盈錫精密的同仁成家偏早,年紀幾乎都落在28~30歲,內部迄今結成了十幾對夫妻。巫有崇總經理更善用公司在銀行的好信用,積極協助40多位同仁買房子,並享有較低的自備款及房貸利息。 鼓勵員工發言及溝通 盈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甚至媲美博物館、美術館,成為友善職場的實踐基地。每天一早由總經理帶領,以健康操開始新的一天,接著邀請同仁輪流到台前去講個小故事,或者唱首歌,上台的人發給100元紅包。 巫有崇說,公司建立這個平台,旨在鼓勵員工勇於發言和培養溝通能力。晨會最後,總經理等主管會誠懇地揭露經營資訊、分享管理新知,讓大家了解公司的狀況。「在盈錫,沒有階層之分,連新鮮人、實習生,都很清楚公司未來3、5年的發展方向。」 如戒指般的品質承諾 盈錫的公司標誌是一枚戒指,既代表盈錫的企業文化,也是對產品品質的一種承諾──不但外對客戶,也內對員工。 盈錫相當看重永續發展,在談到員工待遇,巫有崇說,「我們量力而為,希望長長久久;做可以做、能夠做,而且有持續性的東西。」 創造愛與溫度的企業 盈錫也帶著員工為社會付出。從2014年起,盈錫就響應台中市政府號召,成立企業志願服務隊,用時間跟專業來提供服務。新冠疫情剛發生時,盈錫快速回應政府,闢建生產線加入「口罩國家隊」,公司雖小,志氣頗大,讓不少年輕員工因為能貢獻國家而與有榮焉。 盈錫廠內一位輕度精神障礙的清潔員工,在公司工作近9年,每天從豐原搭1小時公車到北屯上班。而這樣的案例並非特例,在僅被歸為「中小企業」的盈錫,一口氣任用了5位身心障礙者,遠高於法規要求。 從家人需求角度思考 盈錫的產品精密度很高,企業經營、生產管理皆嚴謹而卓越,但在與員工相關的措施上,卻始終很有溫度。「盈錫不是以績效考量來訂定管理制度,而是以家人需求來思考問題。」巫有崇說,盈錫員工的特休假可以短至兩小時,讓年輕爸媽方便請假帶孩子去看醫生,以便全年間有足夠的特休假可以閤家出遊。 而公司舉辦尾牙、國內旅遊,均鼓勵帶家人參加,眷屬還可以參加尾牙抽獎,讓大家都開心。盈錫精密有十幾台公司車,同仁可以申請平日接送孩子上學,假日帶全家出去玩,免去買車、養車的費用,卻享受更佳的生活品質…… 同仁的孩子若就讀附近幼稚園、國小,放學後可以來公司找爸媽,廠裡環境很安全,爸媽也可以放心工作。晚餐可以在員工餐廳享用,也可以把餐廳多的食物打包帶回家,不僅減少了員工備餐的負擔,更吃得健康安心。 一位員工的2歲孩子發育遲緩,鑑於早療黃金期很重要,公司同意她每天晚一至二小時上班,安心陪孩子做早療。一對公司內夫妻檔,孩子罹患唐氏症,巫有崇獲悉後二話不說,要他們在孩子放學後,帶來公司就近照顧。 「一個人養孩子很辛苦,一家公司的人一起養孩子,就不會那麼辛苦。」巫有崇看到同仁因家有唐氏兒而心情低落壓力大,鼓勵他們把孩子帶在身邊,發展過程能經常與公司內的人群頻繁互動,也能避免自閉內向。「這是家人的事情,就要一起幫忙解決。」巫有崇認為,當企業有能力時,能夠做就多做一些。 夫妻同在盈錫任職的一位劉姓副組長說,太太個性積極認真,有過一次小產經驗後,給自己蠻大的壓力。後來再次懷孕,公司主動將她調轉為文書內勤,有效舒緩工作壓力,這種友善孕育的措施,令所有員工都備感溫暖。 「與其看硬梆梆的績效,不如看公司能夠創造多少歡笑。」巫有崇希望創造有愛與溫度的公司組織,也相信這麼一來,員工離職率會大大降低,還會為這個家齊心努力維護,「幸福就是知福,知福就會快樂」。

MORE

高薪族群 平日就為自己不斷加分

文/Sandy Chiu(生涯設計師) 一般職場獵頭接觸的求職者,絕大多數是前5%的精英族群,也就是所謂的高薪族群!其實仔細分析這些人的開局,有時跟多數人一樣,不一定是畢業於頂大,或是海歸泡過洋墨水,但隨著時間與機運,這些人的職位及薪資,總是能愈換愈好。 仔細觀察這些工作愈換愈好的人,都不是等到要換工作時,才開始打聽工作機會,或為換工作進行準備,而是平時就保持開放彈性的心態,以逸待勞的篩選適合自己的好工作。 開局未必能決定後勢 這麼做的好處很多: 1. 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不需要急著隨便找一份工作,才有時間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機會。 2. 擁有較強的籌碼:由於手上已有工作,騎馬找馬會有更強的議價能力,也可以選擇及甄選出高報酬且有前景的工作。 3. 不容易在壓力下草率決定:一旦在找工作過程中,不會因感到焦慮或被壓力所迫,不得不隨便選擇一份工作,便更有餘裕的時間,等待理想的機會出現。 選擇這種方式經營職涯的人,發展往往更順暢。這麼做也有益於清晰個人的職業方向,進而選擇能發揮個人優勢和促進事業發展的工作! 強弱連結可互為表裡 所以,想要工作愈換愈好嗎? 以下提醒兩個「加分」與一個「扣分」的行為。 #加分行為 1.在社群平台上,時時更新學習經驗或工作成果。 潛在機會是靠平時積累出來的。適當的曝光自己的成果與成就,並感謝同事與團隊,不只讓與你共事的人與有榮焉,也順勢幫任職的企業曝光。而機會,往往就出現在「弱連結」(註)中。這些弱連結怎麼來的呢?就是靠「強連結」轉介,或透過社群看到你的弱連結。 分進合擊打出個人牌 2.打造個人品牌,讓潛在雇主、客戶找到你。 除了社群,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個人網站或是專頁,分享與工作、專業或興趣相關的內容,不論是文章、簡報、影音、實績、資源分享、案例探討……均可,再將連結分享在社群的個人資料裡,許多潛在雇主或客戶,就會浮出水面找到你喔! 櫥窗展示無法受尊重 #扣分行為 1.在求職平台上開放檔案任人瀏覽。 年輕時,獵頭老闆曾提醒我說:「愛惜自己羽毛的人,不會開放履歷在求職平台任人瀏覽」,當時的我不了解,覺得這樣才能讓更多機會主動找上門啊!後來終於才明白其背後的意涵。 一個沒有在找工作的人,卻開放履歷在人力銀行、人資社群、求職平台上,給所有人資瀏覽,其實是一種「Window shopping」。意思是:隨便逛逛、看看櫥窗展示,並沒有真的要買。這種方式往往很浪費人資與主管的時間;逛街、吃飯、休閒時,瀏覽櫥窗開心一下,當然沒問題,但用在求職上,對徵才企業卻是很高的時間成本,也容易給人負面印象。 絕不宜吃碗內看碗外 所以,除非你真的在求職,否則會給人「一直吃碗內看碗外」的印象,企業的重要專業及任務,絕不會委任給這類人選,除非是短期的專案(只用一次的免洗筷),才有可能給這類人機會。 所以,愛惜自己羽毛的人,請不要開放履歷任人瀏覽。一般高薪族群,通常都有自己的目標,自然不會讓自己變成只是待價而沽的商品。而人資們也清楚,有興趣後認真去應徵,才是真正有求職動機的人選。 用正確方式自我行銷 上述這些徵才端會注意的細節,想追求好職務或想換攀高枝者,是否注意到了呢? 人生無常,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變化何時會來,而面對變化,最好的方法就是為變化做好準備。 不管現在的工作好不好、穩不穩定、做得開不開心、忙不忙碌,當下專注學習累積經驗,可以降低被淘汰的風險,卻無法有助於掌握機會,唯有保持開放的心態,用對的方式行銷自己,工作才有可能會愈換愈好喔! 註:「強連結」指的是家人、摯友、同學、同事等經常見面、聯繫,關係緊密連結的人。「弱連結」則是指初次見面、認識不深、只是一群見過一面的人,或只在網路上交流等關係較為淡薄的人。 好工作,哪裡找? 畢業季節將近,社會新鮮人找工作大致分兩大類,一類先求有,再求好;另一類則想找個好起點,替未來職位三級跳,奠定好基礎。 從上述說法可知,所謂「好工作」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在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找到工作的前提下,下列重要的「連結」請加以善用。 1.在家靠親友;出外靠朋友 很多工作機會,其實就來自認識你的人,或是你所認識的人。尤其是一張白紙的新鮮人,手邊拿不出像樣的實習成績或工作資歷,此時不妨多開口詢問身邊認識的親友、師長或朋友,機會往往會比在人力銀行撒網海選更多。如果真的因此開展了生涯之路,切記要認真工作回報,千萬別讓親友的口碑龜裂,那可就沒有下一次的幸運了。 2.硬拚靠實力;連結靠潛力 能將興趣或專長作為職業,無異實現人生夢想藍圖,但如果遇不到這等好事,能憑實力及文憑輾壓同儕或競爭者,同樣可以脫穎而出,站上制高點。不過萬一本身沒有一技之長,所學又屬冷門偏科,或是壓根就不想學以致用,建議不妨回頭檢視自身的興趣和潛力,或是在所學科系及所擅長的領域,將所涉及的領域向外擴散及延伸,找到相關可以使得上力的工作,為自己衝出另一條職涯路。 3.重找一條路出發 職場瞬息萬變,很多科系大一時搶破頭,畢業時卻人才過剩。與其待在沒「錢」途的行業枯萎,不如趁年輕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改讀其他科系,取得專業證照,學士後醫學相關科系、法律系、師培體系、心理研究所、行銷管理、運動休閒……近年都相當熱門。不過這一次,建議多從興趣和潛力加以評估,讓自己往未來核心產業靠近一些。

MORE

善用LinkedIn 開啟國際職涯

文/S風格社群工作室 最近有位同事和我分享很想出國工作的念頭,還順便向我詢問關於第一步該怎麼開始?我問他:「你有沒有去LinkedIn(領英)看看?上面有很多海外的工作機會喔。」 同事滿臉疑惑的問我:「什麼是LinkedIn?」 我才驚覺:原來鮮少有台灣人在使用這個平台,所以我一定要寫一篇文章,來說說這個職場曝光平台有多好用啊! 平心而論,不論哪一國人,想到海外工作,最好要會用LinkedIn!原因是:全球國際化的公司,90%都在用LinkedIn。 在此,先不贅述平台的由來,簡單來說,你可以把LinkedIn想成是「擁有104功能的FB」!在上面,你可以搜尋全球5700萬家公司透明化的關係鏈,甚至能讓你看見在裡面工作的有誰,或是裡頭工作的人是否有你朋友,或是校友? 你可以關注這些公司,隨時注意它是否有徵才活動,而想當然爾,身為工作版的FB也能追蹤朋友的個人檔案,只不過在LinkedIn上的個人檔案,都是以「履歷」的呈現為主! 國際公司到底有多重視LinkedIn呢? 以目前來說,全球最大的Google、Amazon等公司,幾乎都在LinkedIn上面公開徵才,連歐語系國家都使用非常熱絡,名人中比爾蓋茲在LinkedIn上活躍異常,在國際企業面試時的電子履歷,幾乎大公司都會要求放上LinkedIn的連結,所以想到海外工作的你,怎麼可以放過這麼好用的管道呢? 這裡先省略從註冊、填寫履歷等從頭教起的加入會員步驟,因為Google上就查得到很多教學文章,至於本文的重點,我要給有志前進國際職場的初學者,3個使用時一定要注意的眉角和技巧,讓你不是寫完履歷就放著,而是了解外國人或外國公司,他們究竟想在LinkedIn上看到些什麼?在意些什麼? 1. 履歷表的完整度 完成註冊後可別只是更新個人資料就這樣放著,在填寫英文履歷時,請一定要記住一個要點,使用「條列式」以及「簡潔扼要」的說明,才是最重要的!外國公司與台灣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完全不能接受落落長的自傳或是自我介紹,以下是顯示你履歷完整度的幾個要點: ・個人介紹(About) 這個欄位請簡短描述個人目前職位、專長、興趣,甚至是個人理念等等,建議不超過兩段英文敘述,並且善用這個欄位可以上傳「多媒體檔案」的功能,若你的工作是需要作品集的,請直接上傳到這個地方,例如像我之前是學設計的,我會自己設計特別一份有個人風格的履歷表,也把過去的作品集整理成PDF檔,再放到這個欄位中。 ・工作經歷(Job Description) 此處請務必正確填寫每個工作的年月份!並且使用「條列式」,在說明欄位寫上你在這個職責最主要負責的task是什麼,建議最多列出5~10項即可,過多或過少,都會看起來很扣分。 ・教育背景(Education) 此處只要寫出最高學歷即可,並在說明欄位,用條列式點出你主修的科目,此處也能上傳多媒體檔案,若你是新鮮人還沒有什麼工作經歷,可以將學校的作品集附錄於此。 ・技能和肯定(Skills & Endorse) 此處不管是語言、技術、工具、人際交往的技能,看到符合的,就請填上去吧!並請朋友按「+」肯定。 2. 建立職場人脈關係 LinkedIn的存在,可不是讓你寫好履歷就等機會找上門,一定要善用這個平台的特點,主動出擊去建立職場人脈,國外的人資在看你檔案時,判斷你在上面活躍程度的指標,一定會先看你的好友數(connections)有多少人? 總之切勿低於20人以下,因為那會給人感覺你不夠積極,當你決定要出國了,就請不要害臊怕別人看你的履歷,身邊有哪些親近的朋友或校友,有在使用就給他加下去! 例如,我先在搜尋器職缺打「LOEWE(西班牙精品品牌)」,國家搜尋「西班牙」,便會跳出一些職缺,在右下角聯絡人那邊,則會看見有一位老同事,還有14位校友目前在這裡工作,那麼如果再點下去「14位校友」看看會出現什麼呢…… see~立刻就跑出15筆結果,這些都是在馬德里LOEWE工作的校友們,接著我就會選擇建立關係,然後詢問他該工作的相關問題等等。 除此之外,「大量關注」相關產業的公司或是感興趣的公司,絕對是必要的。請多多善用LinkedIn的搜尋引擎,找到該公司的人資以及各個職位的人,並且「恥力」全開的都給他送出好友邀請! 不要以為我在開玩笑,外國人以及海外的華語人士,不論此刻有沒有轉職意願或需求,都非常積極的在做這件事,像我就很常會收到來自各地的華語人士,詢問我現任工作是否有職缺機會?向我討教面試的技巧,以及如何找到管道進來等等……大家都沒在客氣的(一直保持客氣、害羞或禮貌,大概就GG定了)! 再次強調,如果你真的很想到海外工作,這般程度的「恥力」絕對不能省。 3. 請同事或朋友背書 在努力搭建人脈網絡以後,記得請幾個較好的朋友或同事,到剛才填寫的「技能和肯定」這個欄位按下「+」號表示「肯定」,當然你也可以幫朋友們的能力打分數、做肯定,這個動作看似是很小的細節,但也是外國人資非常看重的一塊唷! 畢竟,現在社會上填寫假履歷、假專長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你的專長有別人替你背書,即便只是好友或同事,但只要他們的學經履歷也被認可,他們的推薦便會讓你的履歷可信度瞬間加分很多喔。 好啦~希望本文對想要出國工作的人有些幫助,如果還不知道怎麼開始,就趕快先從建立你的LinkedIn人際網開始吧。祝求職順利! 小百科 LinkedIn 截至2023年底,全球有200多國的9.3億個企業及個人用戶使用此社群。平台上不但有超過5700萬家公司,也有愈來愈多的外商、跨國團隊,在此尋找合適的人才。據統計,平均每分鐘有4人在此平台找到工作。 完成LinkedIn註冊後,會自動產生和帶入電子名片,適合商業人士或發展職涯者使用,堪稱具有社群功能的線上履歷始祖。不止求職者可在平台上更新自己的履歷,企業或雇主也能發布職位。 2016年起,LinkedIn成為Microsoft的全資子公司。該平台宣稱是「獨霸全球的專業人士社群網站」,使用者可以在其上找到合適的職缺或實習機會、建立人脈和強化專業關係,並學習在職涯獲致成功所需的技能。

MORE

【職場媽媽心聲】 能做好工作 也是快樂媽媽

文/蔡淯鈴 明天是母親節,然而,台灣不少中斷職涯專業的女性,卻因為無法處理工作和家庭衝突,不得不永離職場。7年前,我離開科技公司,和夥伴創立了一個社會企業,初衷是幫媽媽找工作,幫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重回社會。 在一個個掙扎的故事裡,我們認知到,這個社會有些系統性的困難:科技在變、工作的樣式跟節奏在改變;家庭在變,代與代之間的互動在變、價值觀不同、夫妻之間的動態關係在變、我們對幸福跟成功的想像在改變;過去十幾年,全球產業競爭態勢在改變,影響到我們的技能價值、勞資關係,以及對未來的信心。 工作家庭難以平衡 我們像陀螺一般轉呀轉的,但是,一個人應當要用什麼方式來整合工作跟家庭,卻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動態調整,也沒有足夠的彈性空間,讓我們來面對這一切的變化。 這導致工作、家庭衝突的程度節節上升。有的公司環境好一點,有的人自我調適能力強一點,就比較沒問題;但公司環境差一點的,或是自我調整能力差一點的,就覺得日子過得很辛苦。 在實務上,我們發現,影響女性生涯發展決定的重大因素,歸納起來有文化、性別、生理、社會及家庭等面向。 文化面:職位定義人生 在我們的文化裡,傾向用家庭角色及工作角色來定義自己。我是某人的女兒、某人的太太、某人的媽媽、某公司的幹部。我們可能會把這些角色看得比自己更重要,這些角色會影響我們判斷什麼事重要、什麼事不重要?要追求什麼、不追求什麼?究竟該如何超越這些角色期待,掌握自己的人生,成為最重要的關鍵。 性別面:隨俗難做自己 台灣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意義跟價值、獨特性及限制處;以及在成長過程當中,自我期許以及家人對自己的期許,都對女性的人生想像產生影響。這與前一段提到的角色議題密切相關。有的人覺得女人不要強出頭;有的人覺得女人不能認命;有人覺得要結婚才有完整人生;有人覺得結婚就是走進傳統的束縛,單身比較好…… 社會面:改善速度緩慢 以前,職場並不積極協助女性在婚後繼續保有工作,年輕女性在婚後或懷孕後就得辭職回家,因為職場支援極為有限。隨著時代進步,狀況逐年有所改善。但在我們以中小企業為主力的經濟結構裡,很多時候,公司的管理不如產品先進,職場彈性還是不夠。 社會上對於如何讓女性同時保有工作跟家庭,即便法制面支持,但在文化面的反思卻不夠深。女性下班回家仍要面對傳統的角色與期待。多年來,菁英女性大量進入職場的同時,社會在彈性工作、企業托育、父母共擔親職等相關議題上,並沒有同時快步跟上。 所幸,過去社會只會把傳統家庭重擔丟給女性,讓每個家庭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今大環境越發成熟,不論民間企業自發或政府端的投入,正一步一步改善中。 生理面:婚育陷入兩難 在懷孕及養兒育女這些事上,女性面臨年齡的限制。雖然近年醫療科技發達,政府在人工生殖上也給予健保補助,但隨著年齡漸長,在備孕過程中的忐忑不安、焦躁掛慮、對孩子健康的不確定感,以及嬰幼兒的撫育,女性職場人往往陷入兩難。 對於25到45歲之間的女性而言,在考量工作選項上,候選公司是否友善生育、支持家庭,公司文化如何……重要性,往往比自身所能覺察的更高。在考量是否進入婚姻?何時進入婚姻?另一半的適配性,以及他對父母親職分擔的態度……更是事關重大。 家庭面:女性獨吞難題 在女性的原生家庭跟婚後家庭,另一半、媽媽、婆婆的期待,直接會影響到當事人對自己的想法跟期待。他們可能是支持跟力量的來源,也可能成為壓力跟阻礙。管理這些重要關係的能力,是女性生涯發展中重要的一環。 我們遇到一些女性,決定離開職場帶孩子的原因,是因為媽媽跟她說:「妳一直忙於工作,沒有顧到孩子,賺再多錢也沒有用。」但在這個敘事裡:只有自己、媽媽、婆婆,卻沒有長輩們對女婿、兒子的期勉,沒有想過如何讓夫妻共同分擔親職。 別靠犧牲 解決衝突 在亞洲文化裡,很多人從小就學會:盡忠報國、公而忘私、大孝顯親……這些中心思想,要人們在工作上全力投入;要表現得好,才對得起公司;要在事業上有成就,才能讓父母備受尊榮。 特別在5年級生、6年級前段班裡,有許多「對父母要順從、對孩子要全力栽培,為了家人好,自己什麼都可以犧牲」的故事。這讓許多人終其前半生,默默接受工作與家庭衝突,而非嘗試去解決困境──因為愛家,所以全力工作;因為全力工作,常常沒辦法好好經營家庭關係……在這個文化脈絡裡,人們很少談到自己的需要。 台灣從台積電到傳統產業,都是嗡嗡嗡的工作型態;為了生存,台灣人努力讓自己比歐美客戶更認真,所以工作都不輕鬆。 家庭中,夫妻結婚後才開始學習雙生涯協商,從日常家務到長遠規畫,都是新課題。當社會走向晚婚、晚育,家中長輩卻漸漸由育兒助力,轉往樂齡退休生活,社會需要更多育兒對策。而長輩們長期照護的需求,發生速度快過社會資源完善速度,更是很多中年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職場常談及多元包容,卻未意識到已婚、離婚單親、單身等多元需求,及高齡化、少子化下,很多人需要更彈性的上下班時間,讓夫妻、家人間能夠協商,或是讓單親父母、單身子女有辦法好好照顧家庭。 一直以來,台灣的職場文化傾向把公私切開:「你家裡的事,自己想辦法處理。」但這樣的文化,沒辦法解決工作與家庭的衝突議題,只是讓它不被看見。 多年來,藉由對職場女性的多方觀察,我們發現改變局面的第一步是:「決定不要再犧牲」─無論在職場或是家庭,不願意再犧牲自己,也不願意犧牲別人,想要做自己,也願意讓別人做自己。彈性是在協商當中發生,唯有不採犧牲之道,彼此才有辦法做好的協商,共同創造解決方案。 要突破文化限制、社會共業,需要整個社會的自我覺察,疼惜自己也疼惜別人;而不是繼續犧牲別人、來讓自己不用犧牲。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升級,走出一個新局。

MORE

不具IT技能 也能從事AI工作

文/蘇郁晴 如果有內行人告訴社會新鮮人:「每個人都能進科技業。」相信會有不少人熱血澎湃,覺得生涯發展希望無窮。事實上,IBM的生成式AI經理Matthew Candy,不久前就曾公開表示:多虧人工智慧,就算不具備資訊軟硬體相關學位,有志者也能找到科技相關工作…… 取得資訊軟硬體相關學位,曾是從事科技產業工作的敲門磚,但隨著生成式AI軟體日新月異,想投入該產業的人才,或許不再需要相關背景! 使用AI更需要創意 負責跨國整合科技與顧問服務公司IBM的AI經理Matthew Candy說:「現在人們就算沒有科技專業技術,也能輕鬆打造出一項產品。」因為有AI這項利器,能協助人完成各種專業工作,是否畢業自資訊科系,已經不是人才招募的必要門檻了。 但業界人士提醒:雖然科技業的技術門檻降低了,相對的,人們的軟實力卻變得愈來愈重要,如果不具備使用AI的紮實能力,依然難以從事科技方面的工作。 話說回來,哪些軟實力是AI世代人才必備的能力呢? 軟實力決定創新力 Candy說,AI世代,人類比起過往更需要培養批判性思考和創意思維;教育科技新創SageX Inc.創辦人Heide Abelli則認為,除了上述能力外,AI世代中必備的軟實力中,更重要的是,應具備優異的社交技能、好奇心和具道德感的決策力。 他們的觀點與LinkedIn副總裁Aneesh Raman的想法不謀而合。2023年底Raman受訪時,也提到:AI的進步讓軟實力變得至關重要,「而學位的重要性,則逐漸下降」。 相似的情況不只發生在科技業,藝術產業也是如此。Candy表示,AI圖像生成技術也深深影響藝術及設計相關產業,「你想擔任設計師、藝術家等,不再一定需要取得藝術或設計學位,卻一定要有絕佳的創意和風格。」 科技門檻大為降低 2023年高盛的一份報告指出,未來將有超過3億個工作,可能受到AI發展的影響。原因之一是:業界將有全新的職稱出現,Candy以「提示工程師」為例,這份工作不需要紮實的IT技能,只要了解如何訓練聊天機器人,就有機會獲得6位數(美元)的薪水。」 另外,未來也有部分工作會消失。像是IBM已暫停招募AI能取代的工作職位,尤其是與人力資源相關的工作,他們對外解釋:「因為現在多數員工,都已經能夠接受與聊天機器人對話。」 學習使用占得先機 這是否表示人們要開始擔心AI會讓自己沒了工作嗎? 對此,跨國顧問公司Accenture技術長Paul Daugherty認為,不會使用生成式AI的人,的確要擔心會失去工作,但搶走工作機會的不是AI,而是擅長使用AI的人。 原因不言而喻——未來,人人都需要會用AI。站在這個基礎上,唯一能比出高下的,反而是誰能夠更懂得使用這種軟體來幫助工作推展。(原載於「科技報橘」)

MORE

【國際職場最前線】印度崛起 將牽動台灣職場

文/Sunny 近年來有相當多國人前進印度就職、創業、設廠,十分看好印度崛起後的經濟發展,相對的,2024年初,台灣也將迎來數萬名印度移工……事實上,印度如今的現況,就像20年前的中國市場,而印度未來可預期的爆發式成長,勢將牽動及影響台灣的貿易發展和職場變動…… 專家預言:印度將在未來10年,成為世界上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而印度的快速崛起,也將牽動東北亞、東南亞,乃至全球的經濟、職場的板塊變動。 印度現在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和20多年前的中國大陸有許多相似之處!印度利用境內豐富的資源,以低價發展基礎重工業,吸引國際間企業前往競相投資,目前已有許多企業在印度成立亞太營運中心、技術研發中心,或是直接開設工廠,就地生產。 全球人才及勞力大國 此外,由於印度已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勞工已逐漸取代菲律賓、印尼和越南,成為東南亞低階勞動人力主要市場,台灣也積極爭取於2024年初,引入數萬名印度勞工,來台解決製造業、建築業、農業和漁業……等領域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此外,印度從18世紀起到1947年,將近200年是英屬殖民地,再加上印度人幾千年來優秀的數學基礎,使得印度知識分子的英文及數理能力質量均佳,除了長期為世界(台灣)提供優秀的科技人才及外包工作團隊,前往國外進修並留在美國、英國等地工作的人更不在少數,因此印度人早已在全球職場脈動中,占有一席之地。 比想像中更拼勁十足 而近期中美兩國的經濟大戰,更讓許多投資及合作案湧向印度,讓印度占到不少便宜。有「印度比爾蓋茲」、「印度IT之父」之稱的印度富豪Narayana Murthy(同時也是英國首相岳父),是印度知名IT公司Infosys Ltd.創辦人之一,近期曾對國際媒體表示:「印度現在正試圖聯手美國和中國競爭,如果印度想要取得偉大成就,那麼每周工作70小時就是人們必須做出的犧牲!」 事實上,關於「印度人不積極」的刻板印象早已不存在,相反的,印度人真得很拼很勤奮,而這個事實,已經逐步影響到台灣未來的職場動態,甚至有可能影響台灣在全球的商業地位。 全球資源流向印度中 特別是當世界級的上市公司,將原本投資在近年戰亂地區的資金轉向印度,或是外資將台海評估為高度危機警戒區域,進而把資金轉向印度,絕對會削弱台灣的優勢,助長印度的成長,就長遠發展而言,對台灣的經濟和職場,有可能形成不利的影響。 不可否認的,印度和台灣在許多領域和行業,如貿易、半導體等關鍵產業,兩國雖一向是潛在的合作夥伴,但同時也存在著競爭的關係。 台印之間的競合關係 根據報導,去年台印雙邊貿易額已超過70億美元,也正在考慮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並致力於在印度建立半導體製造中心。台印合作對印度而言,可以提高他們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並可能可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至於對台灣,則可以增加在印度市場的影響力,並可能開拓新的商機和合作夥伴。 簡而言之,要持續維持台灣人才在國際間的就業競爭力,政府和民間都需要持續監測和評估印度對台灣職場的影響,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應對策略。透過採取積極主動和適應性強的方法,台灣可以應對印度崛起的挑戰並利用機會,來加強工作場所的發展,並保持在國際間的經濟競爭力。 (本文作者為國際人資專家,現居於德比荷邊境) 面對變局 多提升職場能力 根據近期觀察全球的動向,我認為印度對台灣職場的影響,是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問題,需要台灣各界都做出謹慎和策略性的回應,採取的因應方式可包括: 1. 提升台灣人的職場能力 為了減輕負面影響,台灣應專注於發展國內勞動力並強化其職場能力,以滿足全球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 這涉及對教育、職業培訓以及促進創業和創新的項目進行投資。 透過培育技術熟練、適應能力強的勞動力,可以增強面台灣對外部影響的競爭力和適應力。 台灣可以與印度等國家進行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以增進彼此的了解和尊重,也可以利用台灣多元文化和語言方面的優勢,與印度等國家進行學術研究、文化活動,和人才培養,以提高彼此的互動和溝通 。 同時,政府和企業應重視投資研發、促進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 透過利用數位化進步,優化台灣工作場所、簡化營運架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透過這些行動,台灣將可在全球市場中占據強而有力的地位,減少因外部因素導致的脆弱性。 2. 強化產業間的聯繫合作 台灣應該推動產業內的合作與知識分享,讓各個企業可以互相學習和支持。例如:可以多支持行業協會間的交流、研究聯盟或技術集群的建立,讓中小企業可以透過跨界合作、共享資源,結合力量共同應對世界級的挑戰,提升整體職場能力和競爭力。 為了與包括印度在內的其他國家建立互利的夥伴關係,台灣應該積極尋求和促進國際間的合作,積極參與各種聯合研發項目、知識共享和技術轉移的活動或計畫,並從其他國家的優勢和專業知識中獲益,進而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3. 協助印度移工適應台灣 台灣應該對來自印度的移工表示歡迎,並提供讓他們盡快進入工作狀況的必要條件與環境。這群新的移工進入台灣就業市場後,可以幫助台灣解決因為人口老化和失業率低,而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應視為是台灣產業的新生力軍。 一旦企業為這群印度移工,提供較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並提供他們必要的醫療和法律服務,就可以保障他們的健康和安全。 同時人力仲介業者或雇主應主動提供培訓,幫助他們面對與解決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如語言障礙、文化差異、歧視和剝削等,讓他們盡快適應台灣的風土人情,融入台灣社會,減少文化衝突。 對社會穩定來說,這也是雙贏的局面。

MORE

百萬缺工潮成常態

文/珮潔 缺工問題成為後疫情時代全球普遍面臨的困境,台灣也出現同樣的狀況。據去年9月的一項統計,光是單家人力銀行全站工作機會數,就已達101.7萬個以上,創下歷史新高…… 事實上,從數年前中美貿易戰開始,不少台商回流,各行各業的人才需求逐漸增加;又因遇上疫情,不少國人提早離開職場,在在擴大缺工的嚴重性。 也有專家指出,缺工主因還包括戰後嬰兒潮世代開始退休,但新世代出生率年年創新低,因此預測未來人力缺口會愈來愈嚴重,缺工情況將成常態。 各行各業缺工缺人才 「不止餐飲業缺工,各行各業都遇到人力不足問題。」事實上,從台灣勞動力人口結構進行分析,企業並不只是找不到「人才」,而是年輕人真的變少了,所以連不少待遇、福利俱佳的大企業都找不到人,更遑論中小企業想要補足缺額? 國發會人力發展處統計指出,隨著少子化影響,44歲以下的人口正在逐年遞減,45歲到64歲以上的勞動力人口,占比增加到了37.91%,顯示台灣整體核心勞動力正在逐年老化。 勞動力老化形成缺口 國發會統計指出,台灣工作年齡人口從2016年就開始減少,那年最高峰時還有1737萬人,之後便陸續減少,加上現代人想追求「第三人生」,影響一部人的勞動參與率和就業意願,使得勞動力大量流失。 據統計,2010年時勞動力年齡還集中在25~34歲,2020年時已提升至35到44歲,但展望未來,核心勞動力年齡會持續往後遞延,一旦這些人屆齡退休,勞動力將出現龐大缺口,未來不僅缺工,更缺乏年輕人口投入。 虛位以待持續事求人 yes123求職網近日發布「解封轉職潮與復甦缺工潮調查」顯示,高達83.3%企業表示,目前屬於「缺工狀態」;這當中又有36.4%的公司指出,人力達到「異常吃緊」。 yes123求職網認為,雖然企業仍「保守謹慎」看待今年市況,招募動作採取「滾動式調整」,不過仍看好解封後的勞動市場,持續處於「事求人」狀態,缺工嚴重的行業,呈現「價量齊揚」榮景:起薪增加,職缺數也增加。 顧客回流員工補不齊 104人力銀行也表示,雖然全球景氣不確定因素升高,很多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卻並未衝擊國內就業市場。該平台去年9月,工作機會數便達101.7萬個,創下歷史新高。 缺工行業中,以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人才缺口最大,疫後解封大爆發的住宿、餐飲、旅遊、休閒、運動業等民生消費產業,也大幅徵才。 職場專家指出,目前的情況是:不少餐廳好不容易在疫情的兵荒馬亂中存活下來,但在國人能與病毒共存的情況下,用餐人流迅速歸隊,但餐廳員工卻不如過去好找。 祭出高薪福利吸人才 以餐飲百貨業集中的台北市東區為例,以前兩個星期就能找到人手,現在可能要一、兩個月,所以在銜接上常會出現空窗危機。業者還發現,疫情之後不少年輕人不想外出工作,或想自行創業,都使缺工問題短時間難以解決。 獵才顧問也指出,近3年「有經驗的各類工程師(約3~10年的資歷)」基本年薪漲幅約3成,甚至有人拿到千萬獎金。企業想要招募中高水準工程師,必須有「付出高額報酬」的心理準備,因為每個工程師手中的offer(職缺機會)都和參考書一樣厚。 換句話說,過去是「人求事」,現在則是「事求人」。想要吸引優秀工程師,不僅是薪資要好,福利、休假、調薪機制、辦公室環境,甚至連HR的印象分數,都要考量進去。

MORE

ChatGPT狂潮下 哪些人會失業?

文/李開復 OpenAI新近推出的ChatGPT已經爆火出圈,它對提問回答的智慧、流暢度,讓眾人驚豔。據媒體報導,ChatGPT的回答,通過了美國部分高校的法律、醫學考試,並順利通過了Google軟體工程師入職測試,得到年薪18萬美元的職位。 當全球科技圈被ChatGPT牽動後,一個巨大的焦慮浮出水面: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是否將徹底取代人類的工作?哪些工作岌岌可危?你和孩子應該怎麼「避坑」? 誠然,AI能取代相對於人類更有優勢的工作,一般都是簡單重複的流程性工作。然而,AI具備了相當的語意溝通能力,顯然比大活人更容易訓練進行反覆運算,進而在理解力和表達力上匹敵甚至超越人類。值得一提的是,「愛和同理心」以及「對人類陪伴的需求」,是冰冷的AI永遠難以取代的。 以下是我推估未來將會「名存實亡」的10種工作。 1.電話行銷員/電話銷售 電話銷售將是最快被AI取代的工作之一。與人工電話銷售員相比,AI幾乎是零成本,而且不抱怨、具分析能力、績效高、與商業邏輯高度一致,所以電話銷售類工作是沒有未來的。如果你正從事電話銷售,可以考慮換成面對面銷售或其他需要和人們打交道的工作。 2.客戶服務 客服互動會隨著AI的應用而增加。不過,鑒於這類工作的重複性(通常會有教科書式的應答方法作為參考),客服工作將在很大程度上,分階段逐步被AI取代。如果你正從事客服工作,建議從文本支援轉向語音支援、從輕度支援轉向深度支援、從電話 / 互聯網服務轉向面對面服務,同時也應該學習共情、溝通和勸說的技巧。 3.倉庫工人 XYZ等碼垛機器人已經開始替代人力進行分揀,捷象靈越、壹悟科技等無人叉車,早可以把貨品、貨架準確運送到倉庫指定位置,這些產品已經陸續開進了不少世界500強企業的內部倉庫。 4.出納、運營、資料處理員 世界500強銀行已宣布將網店運營人員的數量,從2萬名裁減至1萬名。這些都是和資料、資訊打交道的「無名」中間人,他們負責的工作包括文件存檔、處理、採購、庫存管理、錯誤勘查、銷售額估算、向管理層報告調查結果等。這一現象不僅發生在銀行業,也將出現在每一個和海量資料打交道的大公司。 5.電話接線員 電話接線員是電話類工作中最不需要用到人際技巧的工作。當語音辨識愈來愈精準,電話類工作被徹底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6.出納員/收銀員 出納員和收銀員正在被ATM機和自助結帳機取代。日益激烈的競爭迫使零售商、銀行和速食公司大量精簡人工流程。無人商店早已預示了一個商店完全無人化的未來,只是在安全及隱私考量下,速度不會太快。 7.速食店員 現有的連鎖餐廳已經開始推廣自動化點餐流程,很可能不久後便會使用面部識別和語音辨識技術。下一步自然就是對食物的準備和烹飪,進行自動化了。另外,未來還將出現烹飪和上菜全自動化的全新平價連鎖餐廳。這些「機器人餐廳」將搶走傳統速食行業的生意,從而導致速食店員工數量下降。 8.洗碗工 一個超大型洗碗機,未來能直接從餐桌上撤下碗碟(當然還有食物、骨頭、餐巾和其他餐具),然後把碟碗和銀器洗得發亮。這些洗碗機價格的確比較高,但是對於大型餐廳而言,和省下來的人力成本相比,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9.生產線質檢員 隨著創新奇智等「AI+製造」公司在工業AI質檢場景方面的崛起和成熟,工作重複性高、工作環境固定的生產線將會逐漸被淘汰,整個淘汰過程有可能長達20年。但檢查手機外殼這類保證產品美觀的工作,或是檢查電路板這類保證產品功能的工作,很快就會被取代。 10.快遞員 快遞員和送貨員正在被快遞機器人、小型汽車、大型卡車以及無人機取代。最先出現的將是結構化環境中的室內配送服務(酒店客房和公寓),之後會延伸至非公共道路,最後滲透整個快遞行業。 (本文節錄自李開復FB) 危機四伏的10種工作 看似金飯碗,其實危機四伏的10種工作,則包括: 1. 銷售與市場研究 研究工作看上去相當複雜,很難被取代。不過,銷售和市場研究工作,如今更多是對大筆資料進行篩選,從中得出洞見。對人類來說,管理如此龐大、多維和複雜的資料,將會愈來愈困難。 2. 保險理賠員 保險理賠員為了妥善處理每一筆索賠,需要仔細檢查大量的資料,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有了AI,所有索賠都可比照歷史資料進行核實,這樣一來,欺詐率會大幅降低,合理計算的數值基礎也會更堅實可靠。 3. 保安人員 「安保機器人」和能將多台相機與監控AI系統相連接的感測器,已可完美檢測場所遭入侵、起火以及燃氣洩漏等情況。與其從事保安工作,不如盡快學習管理「AI系統」以保住飯碗。 4. 卡車司機 3~5年後無人駕駛技術變得成熟,卡車司機就會成為最先被取代的職業之一。 5. 消費貸款受理人 AI擅長處理海量資料、做簡單的決策以及進行精準判定。未來AI貸款審批員可以基於核查更多的資訊,來決定是否批准貸款。 6. 財經和體育記者 AI的文筆自然比不上奪得世界新聞獎的深度報導傑作。不過,卻可以如實處理一般報導(包含畫外音等多角度視頻)。另外,AI可以根據歷史點擊資料,生成吸引人的標題(當然還是要經過編輯的把關)。 7. 記帳員與財務分析師 自動資料錄入和核對功能,正在搶走記帳員的工作,因AI能夠發現規律,從而幫助企業主深入瞭解公司的業務情況。 8. 水果採摘者 農業中的許多工作都是重複性的,如拖拉機駕駛、播種、除草、監測和水果採摘。水果採摘工資低、違反人體工學,因此並不是份理想的工作。 9. 專業投資人員 很多類型的投資工作,都需要消化大量的資訊,或進行極其快速的決策,這兩項工作都適合交給AI完成。 10. 放射科醫師 AI取代的職位不僅局限於低收入工作,其技術已可通過X光、MRI或CT來診斷特定類型的癌症(黑色素瘤、肺癌),且診斷表現已能達到人工水準。儘管還需一段時間,AI才能真正取代放射科醫師的大部分工作,但醫學生最好先避開此一領域。

MORE

AI失業風暴 即將襲捲全球

文/淳恩 AI(人工智慧)科技熱潮對就業市場的衝擊,被預測將如洪水般襲捲全球。 以美國就業市場為例,人力資源機構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公布,2024年4月美國企業宣告之裁員人數為6萬4789人;1至4月累計裁員人數為32萬2043人。根據報告,裁員主因是為了降低成本。 其中,Challenger統計,今年4月有800人表示因為AI因素遭到裁員;1至4月累計了1183人;如果以該機構開始統計的2023 年5月迄今來計算,共累計了5430人。 科技龍頭帶動裁員潮 Google母企業Alphabet裁員消息自去年初起不絕於耳,今年公布首季業績前,更裁減至少200名「核心」團隊的員工。部分職位將轉移至印度及墨西哥,原因是:這些地區的員工薪資成本較低。 綜合外媒報導,這一輪被裁減的員工包括來自資訊技術、技術基礎設施、安全基礎及應用平台等主要技術團隊部門,至少50人來自加州總部的工程部門。這些核心部門原本負責構建公司旗艦產品背後的技術基礎,並保護用戶的網絡安全,卻因AI科技日新月異而失業了。 7.4萬名科技人失業 平心而論,受AI發展影響,不少科技企業收入或有增加,但裁員潮卻愈來愈強烈,據根據追蹤科技公司裁員的網站Layoffs.fyi統計顯示,今年全美已有257間科技公司縮減規模,共約7.4萬名科技界員工生計受影響。 而Alphabet自去年初起一直裁員,公司宣布計畫裁減1.2萬個職位,將資源調整至重要產品以提高效率,占員工總數的6%。即便近月數位廣告收入有所反彈,但Alphabet仍繼續縮減規模,今年多個部門也曾進行裁員。見證AI技術快速發展,果真會讓人們失業。 整體衝擊蔓延各產業 不僅在科技業如此,企業行銷部門藉由導入行銷數據、訂閱而來的產業資料,運用生成式 AI協助報告分析工作,也大大影響現有的企管顧問公司、華爾街分析師的工作,開始使用生成式AI來輔助解讀報告,而過去收集資料、協助依公式計算分析的助理,相對必要性便大大降低。 此外,聯發科技對話機器人「達哥」(DaVinci),推出可以透過類似ChatGPT的對話方式,解答員工關於政策、流程、專案進度等問題,降低詢問和溝通成本;還能協助會議紀錄、整理內訊課程筆記,或針對內部上傳的文件,幫助同仁快速掌握關鍵資訊、學習核心技術,取代了原本的行政人員、祕書、助理,甚至人事(人資)部門的工作。 據此可知,AI導致人們失業的衝擊,遲早都會來到,但對台灣而言,有幾項因素會導致類似的衝擊比較慢到來。 台灣百工百業導入中 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出,台灣是世界首波受惠於AI的國家,先進半導體、AI晶片、AI伺服器大賣,但也身陷產業高度集中的風險中。台灣必須把握生成式AI帶來的機遇,藉此升級產業、導入AI應用到百工百業,否則很可能會在下一波產業浪潮中被甩在後頭。 簡立峰進一步分析,台灣目前之所以還沒受到衝擊,主要受兩大原因影響,一是因為台灣是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國家,因此將會是這一波衝擊中,受影響最慢的一批。二是現有的AI技術中,繁體中文的語料有限,使得AI科技在本土企業的應用價值仍低。 本土企業認知尚不足 換言之,愈是以知識型工作為主的國家,像是香港、新加坡、以色列、北歐等國家或地區,受到的影響就會更為明顯,製造業則是下一波受到影響的產業。 簡立峰說,任何產業只要開始應用AI,就會產生衝擊。如果台灣目前還沒有發生衝擊(大規模失業、職位大量外包),就代表台灣產業的AI應用還沒有真正開始。 以台灣目前的情況來言,大規模的職位外包或裁員尚未發生,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台灣對AI發展的認知和投入仍然不足;二是生成式AI主要架構於英文環境下,中文環境下的表現遠遜於英文,導致AI使用效益不夠理想。 中文環境仍有待優化 《經理人》、《數位時代》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AIA)共同推出的《2024職場學習趨勢報告:企業如何學習與落實AI?》便指出,近7成受訪者表示:公司正在導入AI或正在評估中,但同時亦有4成的人表明:公司尚未進行AI相關的培訓,顯示台灣尚在起步中。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AI還是難以掌握的新興技術,如何將其應用於業務流程,仍是一個學習曲線。未來企業如果計畫導入AI,第一步應先嘗試先把資料餵給AI,鍛鍊生成式AI的自然語言與閱讀理解能力,做為未來企業應用的基礎。 在大型語言模型中,繁體中文的語料有限,甚至不到整體的2%,這一方面讓以中文為主要職場語言的國家或地區,感覺生成式AI在中文環境下的表現遠遜於英文,無形中降低了AI在本土企業的應用價值。但隨著使用者眾及AI的自我學習能力極強,這部分闕漏將會慢慢補足。 哪些工作易被AI取代? AI可以在幾秒鐘內寫出完美的程式,讓人不禁想問:軟體工程師未來會不會被AI取代? 職場專家表示,各行業對生成式AI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畢竟,生成式AI可以說是「內容生成小助手」,但同時也是「鍵盤白領的惡夢」。 生成式AI適合用來畫圖、翻譯、問答、寫作、補插圖、出報告、生文案、擬合約、寫程式等;但同時也增加了鍵盤白領的工作風險,像是美工、翻譯、客服、媒體、動畫師、分析師、行銷、律師、設計師等皆可能受到威脅。 其中,軟體工程師是最先受到嚴峻挑戰的職業。由於軟體程式的開發過程和代碼在網路上流傳甚廣、且有許多open source,AI很容易獲得大量訓練資料,因此軟體工程師的許多傳統工作都將被AI所取代。也就是說,各行各業如果有這樣的數據型態,這個行業的AI化速度就會變快。 然而,軟體工程師並不會因此而失業,只是整個軟體開發的流程比重會改變,未來寫程式的時間可能會縮短,但問題分析的時間可能會變長,軟體工程師必須變成架構師(Architect)、Project Manager,而且工程師自己要變成QA(Quality Assurance Engineer,產品測試/品質保證工程師),因為可以藉助AI自動進行測試。

MORE

捨科技業返鄉務農 他找回健康

【本報屏東訊】屏東縣高樹鄉47歲芭樂農許宏鵬,2年多前辭去在北部科技業的工作,回鄉接手年邁父母親的芭樂園,他用草生栽培,善用剪枝分區調節產期,一年四季都有果,他笑說,以前辦公室久坐,經常偏頭痛、胃食道逆流等職業病,務農後病痛不藥而癒,陪伴父母親也找回健康。 47歲芭樂農許宏鵬跟媽媽68歲洪孟淑,母子穿梭在芭樂園忙碌著。許宏鵬說,先前在從北部從事科技通訊產品研發,考量科技業工時長,雖然薪水高,但漸漸出現職業病,像是坐骨神經痛,胃食道逆流,偏頭痛,困擾已久,加上父母親年事已高,管理1.2甲芭樂園相當辛苦,決定回鄉。 許宏鵬開心從農,他說,芭樂雖然是國民水果,但營養成高,回來兩年多,身體也有些變化,以前一周4、5天偏頭痛,現在幾乎沒有,胃食道逆流也大幅改善,務農兼顧家庭、照顧身體。 談起種芭樂,許宏鵬說,傳統都認為芭樂一年只有1到2季產季,現在善用剪枝調節,面積夠大可以分區調解,讓芭樂一年四季都可採收,從剪枝到長小芭樂約2個多月,從小芭樂到套袋採收,夏天需1.5個月到2個月,冬天需要2個月到2.5個月。 許宏鵬大學念的是電訊工程,他也到社區大學上農業課程,遇到問題,跟高樹鄉農會請益,許宏鵬說,農會的植物醫師提供諮詢,收穫良多,像是去年底將芭樂土壤化驗後,近期在植物醫師建議下做土壤肥料施肥改善,也提供微生物菌防治。 許宏鵬種植珍珠芭樂,他說,特色是酸中帶甜,從農理念希望從友善土地,永續角度出發。種芭樂除克服病蟲害,還面臨缺工問題,芭樂套袋一顆一顆套,是機器無法取代,且套袋有技巧,要綁的很緊,避免病蟲害侵入。 屏東縣高樹鄉農會總幹事洪銘聰說,高樹鄉是水源保護區,農產豐富,除大眾熟悉鳳梨、芋頭、蜜棗外,芭樂種植面積約291公頃,是鄉內種植面積第六大的蔬果。

MORE
/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