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迷悟之間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迷悟之間》小費

美國很大、很強,美國人也很自負、自尊,但美國卻是一個習慣收小費的國家。住飯店、坐計程車,甚至擦皮鞋,乃至機場的打工人員為旅客提行李,都要給小費。日本領土不大,人民居家也很小,不過它是一個不要小費的國家,餐廳、飯店都沒有接受小費的習慣。 小費也不一定是給錢,給人一句讚美、一次握手、一個笑容,受者也會非常歡喜。接受小費,其實也不全然都是服務階層的人,就算是有錢人也歡喜農工小販給他們小費。例如主婦到市場買菜,會跟菜販額外要一把蔥、一根蒜、一片薑,這不就是小費嗎?甚至有車階級的人,買車時也希望廠商多加給他一個配件,多打一點折扣,這不也是索討小費的行為嗎? 給小費究竟是好?是不好?給小費有時會養成貪小便宜的心理,有時也會提昇服務的品質,服務好,當然小費就給得多。有的人吃一碗麵五十塊,卻給了五百元的小費,因為我歡喜,所以小費能大能小。古今以來,中國大陸都是習慣給小費的地方,例如餐館的跑堂,當你買單結帳以後,你說「不要找錢了,就算小費吧!」他會高喊「小費二十元」、「小費八十元」。 過去醫生替人看病,或施行手術,病人無以為謝,便包個紅包給醫生。其實,這個紅包就是小費。過去醫院裏有此溫馨的風氣,但慢慢的,有的醫生端看病人所送的紅包大小,來決定醫療品質的好壞,如此一來,反讓紅包造成醫德有虧。古代東家聘請教席,要先奉上束脩,表達尊師重道;但有一些人眼中只看到錢的多少,並不講究教學的品質,慢慢的也讓師道尊嚴墮落了。 給小費要給得有藝術,例如有的人看起來是在握手,實際上小費已經悄悄給了對方;或者在活動前先給小費,都能讓收小費的人收得有尊嚴。 小費就是為了表達感謝之意,應該是一種惠而不費的行為。但是有的飯店小費收得太濫,一進門,拎皮包要給小費,拿鎖匙要給小費,開房門要給小費,送茶水要給小費,甚至吃飯時,樂隊演奏也要給小費。小費要得太多、太濫,令人嫌煩,所以也有改進的必要。 有一個笑話說,有個客人到餐館吃飯,不斷的按鈴找服務人員。當服務人員走過來,客氣的問道:「您有什麼需要我服務嗎?」客人第一次說,我是在試驗你們的鈴聲響不響,第二次說,我想知道你的耳朵靈不靈,第三次又說我想看看你的腳程快不快。服務人員聽後,滿臉笑容說:「你放心,在你給小費之前,我們的鈴聲、耳朵、雙腿都很靈光。」 世界上每個國家給小費的文化、行情各有不同,就如印度、泰國、尼泊爾、菲律賓、印尼、大陸,乃至非洲、歐洲等觀光國家,都有收小費的習慣,事先了解,才能入境隨俗。 給小費,讓有錢的人感到自豪,也給低層服務者意外的歡喜。其實,不僅人要給小費,動物也要小費。海豚表演後給條小魚,不就像人類的給小費嗎?小費,只要給得適當,給得歡喜,也無不好。

MORE

《迷悟之間》 名詞的魔術

世間法的名相,因名生解;名相的功用,無可否認。但是,過份的執著名相,被名相所執、所迷,則就反受其害了! 鬼,是一個很可怕的名詞,人人「談鬼色變」。但是,有的人對自己最親、最愛的人,也歡喜稱他為「鬼」。例如,太太暱稱先生為「死鬼」;母親叫自己的小孩為「小鬼」,可見「鬼」之一詞,也是人所最愛,這不就是名詞的魔術嗎? 鄉村的居民,向政府反應:我們每到河邊取水,都要走過「五里路」這條路,實在是路途遙遠,非常辛苦,請政府為我們改進。後來聰明的長官下令說:「以後這條路改名為『三里路』,不可以再叫『五里路』。」全村的居民大喜,說:「現在好了,今後我們取一擔水只要走『三里路』就可以了。」 「五里路」與「三里路」只是名詞的變換,大家的感受就有苦樂的不同,這不就是名詞的魔術嗎? 人,如果被人比如畜牲,說你是狗、是虎狼,甚至連狗都不如、連虎狼都比你好,你必然會生氣。但是,有的父母為兒女取名為小貓、小狗、小虎、小牛,甚至有名的新光保險公司創辦人吳火獅,他以「獅子」為榮,到處建設許多以「獅」為名的企業,「獅子」儼然已成為他傲人成就的標記。前高雄市長楊金虎,也是以「虎」為榮;現任台北市長馬英九,更以「小馬哥」的名號,樹立了親切的形象。可見名詞的魔術,只在人的一念之間。 其實,人之一生,從「嬰兒」到「女童」、「小姐」、「太太」、 「媽媽」、「婆婆」、「奶奶」,名詞雖多,實乃一人。名相的變化,人心、人性,實乃不變也。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名相,千差萬別,但是其理一如也。我們對於千差萬別的名相,只要心中的一念,你認定,你歡喜,你接受,管它名詞的魔術如何變化,又豈奈我何? 所以,佛教裏有「四依止」: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智不依識;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由此,名相的分別,不就可以了然了嗎?

MORE

《迷悟之間》忙與閒

你的生活是忙呢?是閒呢? 忙與閒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喜歡忙,愈忙愈奮發,愈忙愈有精神;把忙看成是動力、是營養,認為安閒是偷懶、是懈怠、是無所事事,與死亡無異。 但也有人認為閒是放下、是清淨、是自在、是修養;認為忙是對世間的愛好、是執著,是做工作的奴隸。 也有的人忙中有閒,例如勞工要求周休二日,或者力爭每日上班八小時;甚至有的人在忙碌工作中,他希望喝茶、看報,他想辦法藉機出差,總希望忙中偷閒。也有的人閒得發慌,閒得不自在,因此自己出錢出力去拜托別人給他一份工作,無非是希望用忙碌來打發時間。 忙是法喜、忙是發心、忙是進步、忙是安住。從「忙」當中,我們可以體會生命的價值和工作的意義;忙也讓我們獲得許多知識,認識很多朋友,結下許多善緣。 然而「忙」也有不同的層次,有的人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忙,有的人為社會的富樂而忙;有的人忙著替人排難解紛,有的人忙著扶弱濟貧。 我們看到飛機場、火車站裏,每天人來人往,他們必定是忙人。只不過有的為名,有的為利,有的為情,有的為愛;當然,也有的人像孔子周遊列國、像佛陀到處行腳。他們傳播和平的福音,穿梭於人群之間;也有人宣揚真理,雲水在世界各地,每天為己忙,也為人忙,更為世忙。 有的人以忙為樂,以忙為喜,恨不得一天能再增加廿四小時,以供自己忙碌;有的人閒得無以維持生活,只想別人來救濟,只想希圖別人的賞賜,寧可伸手向人企求,也不肯自己去勞動。 忙固然苦,閒何嘗不苦?與其閒著無事苦,不若忙碌較有意義。忙,是身心最滋養的補品;忙,更為今生和來世播下善美的種子。人的生命有限,因此吾人要儘量使自己忙起來;因為忙,才會進步,才能成就。 其實,說忙說閒,不過是事相上的對待,若能理事圓融,則雖忙猶閒。最好能夠在忙碌的時候有空閒的心情,在空閒的時候要有忙碌的感受;能夠「心閒人不閒,人忙心不忙」,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MORE

《迷悟之間》 反應

人的一生,影響自己最大的就是「反應」,你讚美我,我高興、我歡喜、我快樂,這就是反應;你傷害我,我痛苦、我難過,我承受不起,甚至傷心流淚,這也是反應。 人,吃喝玩樂,遊山玩水,追求五欲,找尋刺激,這是人性愛好享樂的自然反應。一個人躲避傷害,遠離傷害,害怕傷害,這也是情緒上不願受到傷害的反應。可以說,人的生活每日都受到反應的影響,不是歡喜就是痛苦。 其實,除了人情的反應、生活的反應之外,還有其他的反應。例如身體反應、心理反應、情緒反應、精神反應等。 身體在佛教叫觸覺,平時食衣住行的生活等,都是為了觸覺。透過觸覺,會有柔軟、粗硬、冷熱、舒服等感受,進而產生歡喜與不歡喜的心理。 心理像音樂的弦,只要一碰觸就有大小聲,就有喜怒哀樂;心理反應最為敏感,最為快速。心理反應直接就會影響到情緒的反應,乃至精神反應。 精神的反應,如果是好的,就會精神抖擻、奮發圖強;不好的反應,則悵悵不快、萎靡不振。人的一生,讀書要有精神、做事要有精神,服務也需要有精神;一個人的精神力,要靠思想上的積極奮發。所以,做人應該時時提振精神,不斷的向善、向好的方向奮發努力。 除此之外,物質的分化凝固、空氣的冷縮熱脹、聲光電波的傳導等,這些生化與物理的反應,都對宇宙萬物產生可成可壞的力量。 在以上這許多的反應當中,最難應付的就是人情的反應。所謂人情反應,諸如人家對你的尊重與歧視,或是被人冤枉委屈,或是覺得很有尊嚴等,都會有好壞的反應。 有差別、有抗拒,就會有反應。反應了以後,可善可惡、可大可小、可難可易、可好可壞。好的反應就是尊重、禮遇、恭敬、幫助、讚嘆;輕視、嫉妒、為難、傷害,這些都是不好的反應。 同樣的事情,每個人的反應不同。有的人反應過度,有的人反應遲鈍。有的人對於小小的事情,因為過度反應,也會小題大作。這就讓人想到人情實在很複雜,有的人即使你對他好,但是他誤解你的意思,他也會生氣;有的時候,即使你對他惡臉相向,但是因為他的人格修養好,他也能體諒、包容。一般說來,小孩子承受不起喜怒哀樂,比較容易爆發;人格崇高的人,縱有一些喜怒哀樂的傷害,他都能處之泰然。 人是感情的動物,遇事有反應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是反應也要適中,當別人歡喜的時候應該跟著一起歡喜,當應該讚美別人的時候應該隨喜讚美,這就是懂得人情世故,這也是與人相處最得體的反應。 歡迎您今晚八點,觀賞佛光衛視播出迷悟之間「反應」節目!

MORE

《迷悟之間》 力争上游

大自然裏,鮭魚為了產卵,逆流而上,故能繁衍下一代;性能良好的飛機,在惡烈的天氣中也能逆風而行,故能抵達目的地:一根小草,為了生存,在牆縫中都能展現生命力;菊花雖然凋謝了,但是它的枝幹仍然在風雨中傲然挺立。 所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宇宙世間,但看動植物部能「力爭上游」,生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怎熊不努力奮發呢? 自然界,梅花越冷越芬芳;荷花越熱越迷人。人世間,多少寒門士子,千辛萬苦,赚錢孝養父母・多少青年學子,十載寒窗,為了揚眉吐氣。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陀」,每個人都是要靠自己「力爭上游」,不斷的種種辛苦,才能獲得成功。 經云: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是菩薩。但菩薩有五十一階位,還是要經過自己努力修行,精進不懈,才能圓滿果位。 台灣自光復後,篳路藍縷,人民生活艱難,靠著全民「力爭上游」,才有目前的經濟繁榮;政治上,多少政治精英,不怕犧牲,奔走呼籲,才有目前免於白色恐怖的民主自由。 看到燒餅油條店的工作人員,天未亮便起床燒烤作活,只為了爭取消最的生意;深夜裏,清道夫不畏寒意辛苦掃街,只為了讓大家有整齊清潔的明天。世間上,各行各業無不充滿了艱難困苦,但是只要自己肯「力爭上游」,行行都能出狀元。 飛鸽千里傳書,才有人豢養;駿馬萬里奔馳,才有人喜愛。世界上無論什麼人,要想出類拔萃,都要「力爭上游」;要想樹立自己的形象,要能站在人前,獲得別人的喝采,非「力爭上游」莫辦。 如何力爭上游呢?立志發願、勤勞服務、發心奉獻、慈悲喜捨、歡喜結緣、忍辱精進、積極勇敢、樂觀進取、漸愧懺悔、持戒利人、正直為公等,都是吾人力爭上游的資糧,資糧若備,何愁不能長途遠征?

MORE

《迷悟之間》 瞌睡種種

眼睛以「睡眠」為飲食;適當的睡眠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但是過度的睡眠,則是浪費生命。 打瞌睡的經驗,人人有之。打瞌睡必然是因為睡眠不足,體力不繼。學生讀書會打瞌睡,開會的人也會打瞌睡;上班的時候會伏案打瞌睡,駕駛車輛的人處在千鈞一髮之際,也會打瞌睡。難怪陳水扁總統在出國訪問期間,旅途辛苦,他在高談國家大事時,也都在打瞌睡。瞌睡來時,實在無法抗拒也! 有的人會打瞌睡,有的人不會打瞌睡。會打瞌睡的人,讓你不知道他在打瞌睡;不會打瞌睡的人,睡相百態,煞是有趣。例如有的人以手支頤,類似美人托腮;有的人頭向後揚,如仰天長嘯;有的人頻頻點頭,如小雞啄米;有的人左右晃動,如學子讀書。甚至,不會打瞌睡的人,鼾聲如雷,擾亂眾人,這就是不懂得打瞌睡了。 儒門的孔子不喜歡人打瞌睡,例如弟子宰我在上課的時候竟然打起瞌睡來,並且發出有節奏的鼾聲,孔子當眾不客氣的責備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佛陀也不歡喜弟子打瞌睡,阿那律曾經為了打瞌睡,被佛陀批評說:「咄咄汝好睡,螺螄蚌殼內,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甚至有一次在一場法會中,年老的比丘因為疲倦打瞌睡,而年輕坐在後座的沙彌反而正襟危坐,威儀端莊。佛陀就有感而發的問道:「何謂長老?」佛陀告訴大家:所謂長老者,非關年齡;有的人出家三十年,都在睡眠中過去,不如出家三年,都在修行辦道,這才叫做長老。 現代的人,生活忙碌,疲勞過度,容易打瞌睡。為了不在公眾面前現出打瞌睡的毛病,當瞌睡蟲來的時候,有的人塗抹綠油精,有的人用鉛筆撐住桌面,有的人用牙齒咬破舌頭,有的人用手指掐住自己的大腿,更有的人乾脆站起來。此皆說明,瞌睡難以對付也。 有的人打瞌睡,例如陳總統日理萬機,實在是體力疲倦,情有可原;但也有一些人,只要集會,他就打瞌睡,只要讀書,他就打瞌睡,不但現出懶惰之相,也是一種病態。 佛教教人過修行的生活,要合乎中道,不可過度。例如彈琴,琴弦太緊,容易斷;琴弦太鬆,彈不出聲音。所以,凡是工作忙碌的人,及好打瞌睡的人,在忙睡、勞逸之間如何遊走,就看各自用心了。

MORE

《迷悟之間》急慢之間

不急不急,安全第一;不急不急,禮讓第一;不急不急,威儀第一。要慢要慢,注意禮貌;要慢要慢,慢工出細活;要慢要慢,欲速則不達。 「慢」是一個政策,看世間演變,才能定策。海峽兩岸的政策,就是要慢,就是要等;不慢不能平衡。政治、經濟、觀念、思想不能平衡,急促統一,未必是好。 但是「急驚風遇到慢郎中」,慢也不全然就好,因此當急則急,當慢則慢,符合中道最好。 煮菜,有快快炒,有慢慢燉;快炒才會青脆,慢燉才能熟透。修行,有漸修漸悟,有頓修頓悟;不管漸悟、頓悟,都是經驗的累積,一旦因緣成熟,自然水到渠成。世間上沒有一蹴可及的事,沒有「立即長大」的人,所謂「揠苗助長」,適得其反,所以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才能到達目地。 有一個笑話。老師問同學:「假設你現在只剩下一天的壽命,心裏最想做的是什麼事?」有一位同學回答:「如果我只剩下一天的壽命,最想作的事就是來上老師的課。」老師聽後十分感動,也很高興自己如此受到學生的愛戴,不過他還是好奇的問了這名同學,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作如此的選擇?只見這名同學一臉靦腆的說:「因為上老師的課,讓我有度日如年之感。」 古代的士子,十年寒窗苦讀,才能一舉成名。種了三年的樹木,才能當柴燒;長了十年的樹木,才能當板凳坐;經歷百年的樹木,才能當棟樑用,所以人要養深積厚,才堪大用。 現在的快速爐,快速加溫,也快速冷卻;溫室裏的花朵,快速開花,也快凋謝。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要禁得起時間的循序漸進,才會平順。 學劍的人,愈急著成就,就愈不能如願,因為他沒有留一隻眼睛看自己,就會給敵人有可乘之機。所以,做人有時要當機立斷,不能稍作猶豫,但大多時候則要「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才能免留遺憾。 三日才能做完的事情,可能一天就完成了;一時就能完成的事,可能等了數日還未見成效。急慢之間,對於工作的效率,對於一個人的服務精神,也不能不注意喔!

MORE

《迷悟之間》 獨立精神

世界上有很多殖民地,為了爭取獨立,不惜做出各種犧牲,發出各種宣言。如美國有獨立宣言;中華民國孫中山先生發出「希望全世界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呼籲;印度甘地用「不合作」主義爭取獨立;韓國的李承晚,一生一世為了謀取韓國獨立,後來終於擔任韓國復國後的第一任大總統,正是人如其名,承擔起韓國救亡圖存的責任。 戰國時代,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也是為了謀取國家的獨立。現在日本富士山所以為人所愛敬,甚至視為日本人的精神象徵,因為它獨立,從四面八方看去,並無前後,巍峨聳立,傲然不動。 有獨立才有自主權,螞蟻、蜜蜂,都有獨立追求生命的自主精神;牠們自己釀蜜,自己儲糧,所以種族能繁衍不息。西方人為了培養兒女獨立的精神,採取「不是只給魚吃,而是教他釣魚」的方法。 社會上很多殘而不廢的人,因為有獨立的精神,如鄭豐喜、乙武洋匡、海倫凱勒、貝多芬等,故而他們的成就非常人所能企及。 宇宙萬物雖然同體共生,因緣和合;但是每一個東西,如地水火風,都是各自獨立的,彼此可分可合,可合可分。如《華嚴經》有「總相」、「別相」之說。總相就是同體共生,別相就是各自的本體,如桌子有桌子的功用,椅子有椅子的功用,各有專長,各有特質,各有其功用。 但是,宇宙萬物都離不開因緣,因緣聚,則和合;因緣滅,則各自獨立。所以,有因緣,就會有許多的「因緣所生法」;沒有因緣,也希望可以獨立生存。 獨立,要有力量,小孩子不會走路,經常跌倒,不能獨立時,也要仰賴大人扶持的因緣。因此,國家不能獨立時,也不要妄自獨立,因為戰爭死傷人命,代價太大,太可怕。獨立,要衡量有無獨立的條件,當沒有能力獨立時,寧可被人統治,尚且還能謀求生存,還有成功的希望。 國家爭取獨立、人格也要獨立。「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要自我獨立;「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求人不如求己」、「各人生死各人了」、「念佛就是念自己 」,都是獨立的精神。禪宗的祖師參禪修道,佛也不拜,也是獨立精神;但不拜佛並非與佛有仇,而是說明人人皆有佛性。 獨立,講究精神,講究意志,講究為國家、為社會、為自身的生存而奮鬥,謂之獨立。有的人把自己的孤僻說成是獨立,其實獨立不是孤僻,人是生活在因緣裏,要在大眾裏共同生存,因此不能離開因緣條件,不能離開群眾。 獨立的人,心裏有國家、有大眾;獨立不是只求個己的小我,應求大眾。獨立的人,心中有大眾;孤僻的人,心中只有自己。

MORE

《迷悟之間》 重新洗牌

打麻將,一局結束了,要重新洗牌,才能繼續下一局。人生,很多時候也要重新來過,才能走出人生的新局面。 前途,遇到障礙了,要重新找一條路來走;工作,做不下去了,要重新找一件事來做。田裏的五穀長不好,要重新下種;屋子漏了,要重新裝修。 一個人懂得「重新」做起,是很了不起的事。重新改過,重新做人,「重新」很好,怕的是執著,頑強不化,不肯改往修來。 朋友絕交,不肯重新和好;事業失敗,不肯重新振作。其實,破產了,都可以東山再起,即使重病的人,也可以起死回生。夫妻感情破裂,只要肯重修舊好,破鏡也能重圓;二國邦交破裂,還可以重新訂盟,何必執著一點,讓人生走入絕境呢? 有變異,就有轉機。能夠認清「危機就是轉機」,人生即使千般辛苦,萬般艱難,只要勇往向前,都能到達目標。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成功之前曾經遭受重重的挫折、打擊,但是他想起了鄉下人洗甘薯時,一大桶待洗的甘薯,在鄉下人手持木棍不斷攪拌下,大小不一的甘薯,上上下下,浮浮沉沉,互有輪替。此情此景給了松下幸之助極大的啟發:他發現,這些甘薯的浮沉輪替,不正是人生的寫照嗎?人生不會永遠得意,也不會永遠潦倒,因此給了他極大的鼓舞力量,最後終於成就了非凡的事業。 重新洗牌,說明人生沒有定局,一切都在變異當中。例如政權的更迭,人事的改組,工商的興衰等,社會時時都在重新洗牌,因為有不斷的重新洗牌,才會有不斷的進步。 重新洗牌,一切都可以改變,一切都可以重新再來。自殺的人,就是不懂得人生可以重新來過,所以對人生絕望;走投無路的人,一籌莫展,因為不知道人生可以重新洗牌,因此走進死胡同裏。 其實,「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人生很多時候看似「山窮水盡疑無路」,但是很快又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不要因一時的失敗就灰心喪志,凡事只要能重新來過,就有機會再創生機。 歡迎您今晚八點,觀賞佛光衛視播出迷悟之間「重新洗牌」節目!

MORE

《迷悟之間》 慈眼視眾生

你和人相處,用什麼樣的眼光看人呢? 有的人用懷疑的眼光看人;有的人用妒恨的眼光看人;有的人用藐視的眼光看人;有的人用成見的眼光看人。 社會上,有的人說「慧眼識英雄」;世間上的英雄很少,有慧眼的人也不多,真正能做到「慈眼視眾生」,就算不錯了。 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的慧眼,也就是愛人、助人的慈眼。 父母用慈眼在看著兒女的成長;師長用慈眼在看著學生的進步;長者親人用慈眼在看著子孫的光耀門楣;國家社會用慈眼在看著全民的健全有為。好的社區鄰里之間,用慈眼互相幫忙;好的機關團體裏面,用慈眼彼此互相提攜友愛。 人的一雙眼睛是肉眼,假如給人一點關注,給人一些尊重,那就是「慈眼視眾生」了。 眾生當中,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在各類的眾生當中,就拿胎生的人類來說:有的人小氣,慳吝不捨;有的人閉塞,庸俗不堪;有的人狡猾,玩世不恭;有的人虛假,表裏不一。 儘管千百萬種不一樣的眾生,吾人應以慈眼來看他,總能促進彼此之間的和諧,增進彼此之間的互動。假如人人都能用「慈眼視眾生」的話,則世界的和平,種族的和諧,有厚望焉! 非常遺憾的是,世間人有時不用慈眼看人,而用覬覦的眼光看別人的財產;用無情的眼光對人幸災樂禍。有的人用「看壞不看好」的眼光看人;有的用「看假不看真」的眼光看人。一雙美麗的眼睛,變成是刀、是劍,多麼的可惜呢? 《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遊諸十方國土,以慈眼視眾生。」所以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形象,能在每個人的家庭客廳裏,被高高的供奉著。「慈眼」是多麼令人嚮往啊! 在我身旁的人群裏,吾人希望他們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我呢? 我們都希望我的朋友能用慈眼來看我;希望我的家人能用慈眼來看我;希望我的尊長能用慈眼來看我;希望我的鄉親能用慈眼來看我。但是,聰明的大家,我們以什麼樣的眼光去看人呢?

MORE
/10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