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迷悟之間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迷悟之間》 人性的善惡

人性是善的呢?是惡的呢?自古以來難有定論。 楊朱說:人性是惡的;生來就自私、執著,帶著貪瞋癡而來人間為惡,怎麼能說是善的呢?墨子說:人性本善;因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儒家多少的大儒學者,為了人性是善是惡,不斷的爭論,到最後人心是善是惡,仍然沒有定論。 人性是善的呢?人性是惡的呢?佛教說,一心可善可惡、可惡可善。善惡如同難兄難弟,糾纏一體,但看因緣,有的向善,有的向惡。《大乘起信論》說: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心生滅門,當中有很深的議論。《華嚴經》講:一心具足十法界,每一個生滅,都有善惡的成份,你的善心昇華了,就每天一直往聖人的境界提昇、淨化、善美、發光;如果你的惡念增加了,黑暗、沉淪、墮落,自毀難免。所以吾人在四聖六凡裏,起起落落,就看自己的功力把持,在善界長住呢?在凡俗停留呢? 《華嚴經》說「十法界」: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甚至於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此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因為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人生的生命善善惡惡,好好壞壞,無始以來,一直糾纏不清。 法華的天台家說,人心之中的善惡,有「性起」說,有「性具」說。避開那許多深奧的學說不論,只談我們的心,我們的前面有兩條路,一條是善道,一條是惡道,我們平常只要自問:我要往善路走呢?要往惡路走呢?往善路,依戒律規範身心,防非止惡,以道德來行事,喜捨布施,造福大眾,用佛法淨化心念,秉持定慧般若,影響社會,以菩提心照顧世間,化俗向真;只要世人秉持不滅真心,不斷努力,總會自我完成自心的圓滿法界。 如果你要向惡道行進,則自私、執著、損人利己、侵人利益、犯人所有,所謂惡貫滿盈,走到盡頭,失去生命的價值。惡道的眾生,不都是受著這樣的因果嗎?吾人不必一直去議論人心是善是惡,明明兩條路,你還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嗎?

MORE

【迷悟之間】沒用的好人

人的種類,大至可分為好人、壞人兩種。好人中也有壞人,壞人中也有好人。例如:劫富濟貧的「義賊」廖添丁,就是好人中的壞人,壞人中的好人。 好人應該被人歌頌、受人讚美,但是,有一種沒有用的好人,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其鄉愿、懦弱、沒有主見、模稜兩可的行為,不但不能保護團體,而且對團體無益。不過,因他不害人、凡事忍讓不與人爭,能夠求本份默默做事,所以我們只好稱他為沒有用的好人。 我們常聽人說,某人是好人,但是,好人的條件他具備了嗎?比方說,仁慈的道德操守、樂群的精明能幹、向上的勤勞服務、利眾的專業技能。他具有各種特長,能在各種場合勝任愉快,如此不但是好人 ,而且是能人。反之,凡事推託不肯擔當、沒有主見、畏首畏尾、明哲保身而不敢舉發壞人的好人,就是沒有用的好人;該生氣時不生氣,該據理力爭時,不敢據理力爭的人,就是沒有用的濫好人,此種人是團體成長的滯累,是社會進步的障礙,也是國家利益的危機。 所謂的好人,我們應該為其定義: 一‧慈悲是好人:慈悲,不可過份慈悲、濫慈悲,如果對壞人也慈悲,甚至藏匿為非作歹的通緝犯,這就是對大眾的殘忍。所以慈悲的好人,應該要具有智慧、勇敢的慈悲。 二‧勤勞是好人:勤勞,不可勤於遊蕩、玩樂、勤於搬弄是非,勤於製造人間的問題,勤勞,也需要有正勤,如勤於服務他人,勤於修學治身,勤於見義勇為,才能做為好人的標準。 三‧勇敢是好人:勇敢,不可逞匹夫之勇、魯莽無謀、以強為樂、以大欺小、好勇鬥狠,如此的勇敢就不能算是好人。勇敢要有仁慈,要有義氣,要能敢作敢當,要能坦誠向上,才是好人的條件。 四‧明理是好人:明理,不可只會辯理,只會逞口舌之能。說的頭頭是道,卻一事無成,這算是什麼好人?明理是從善如流、與人為善,明理是自我要求、量廣寬宏,如此才是明理的要訣。 世間上,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光看外表,不容易分別得出,有的人,看起來是好人,但卻是「蛇蠍心腸,笑面彌勒」,此種人比壞人更可怕;有的人,看起來是壞人,但卻盜亦有道,如《水滸傳》中懲奸除惡的梁山好漢,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莽夫,都可說是比沒用的好人,更稱得上為好人。

MORE

《迷悟之間》幽默一下

有一位美麗的女郎,已經三十多歲,尚待字閨中。有人問他:為什麼還不結婚?她回答說:找不到幽默的男人! 過去的婚姻,女方都要求男士要門第高貴、書香世家,要有田產財富,或是學業有成等等。而現代的女士則要求幽默,可見幽默已經超越財富、家世、學問之上了! 西方人非常倡導幽默,日常生活,處處灑脫,時時自在;而東方人則重視嚴肅,言行古板、舉止拘謹。所以,人際之間,如果沒有幽默來調和,彼此的行誼,索然無味。 幽默,像園中的一朵花,有了花朵,院子就更美麗了;幽默,像菜裏的一點鹽,加了鹽巴的飯菜,就更加美味了。人和人相處,有時候用動作可以表達一點幽默;用語言,更能表達幽默。 禪門的祖師們,一揚眉、一瞬目,一舉一動,都在表達禪機說法。禪,其實就是幽默;幽默,才有禪味。 生活中,很嚴肅的問題,一句幽默,可以化解凝重的氣氛,大家輕鬆無比,心情豁然開朗;商場上,僵持的會議,一點幽默,可能就在哄堂大笑中,議案、癥結就能迎刃而解。 幽默,是一種生性的靈巧、活潑,有時候想學也學不來;幽默,必須從小培養一種與人共享、共樂的雅量,才能有幽默的習慣。 男人賺錢維持家用,不如有一些幽默,更能增加全家的歡樂;女人,化妝美麗,增加嫵媚,假如能在語言上增添幽默,更能增加家居的情趣。 幽默不能傷人,幽默不是惡作劇;幽默要能一笑泯冤仇,幽默要能讓對方感到會心的甜蜜。 幽默要諧而不謔;幽默是善、是美,是春風吹拂,是清涼甘露。幽默,是人間的智慧之花。 有個小兵,出外買了兩隻鴨子,提在手上。回營時被團長看到,團長問:「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小兵一緊張,回答道:「報告鴨子,我提兩個團長。」團長說:「我很重的,你拿不動!」 一場對話,引來旁觀的人哈哈大笑。 有一次,有人問趙州禪師:「如何參禪悟道?」趙州禪師說:「我要小便去!」隨後又回頭對問道的人說:「這麼小的事,還得我自己去做呢?」 問者於言下大悟!這就是幽默的寶貴也!

MORE

《迷悟之間》 器官移植

佛教裏有一段語言說:有一個旅行的人,錯過了住宿的旅店,就以荒郊野外的土地廟作為歇腳之所,那知半夜三更,忽然見一小鬼,背著一個死屍進來。旅人大驚:我遇到鬼了!那知此時,忽又見一大鬼走來,指著小鬼曰:「你把我的屍體背來,為何?」小鬼說:「這是我的,怎麼可以說是你的!」兩人爭論不休,旅人驚恐觳觫,小鬼一見:「喲,神桌下還住有一人!」當即說道:「出來,不要怕,為我們做個見證,這個死屍究竟是誰的?」旅人心想,看來今日難逃一劫,橫豎會死,不如說句真話:「這個屍體是小鬼的!」大鬼一聽,大怒,即刻上前把旅人的左手折斷,兩口、三口吃入肚內。小鬼一看,此人助我,怎可不管?即刻從屍體上扳下左手接上。大鬼仍然生氣,再把右手三口、兩口吃完,小鬼又將死屍的右手接回旅人的身上。總之,大鬼吃了旅人的手,小鬼就從屍體接回手;大鬼吃了旅人的腳,小鬼就從屍體接回腳。一陣惡作劇之後,二鬼呼嘯而去,留下旅人茫然自問:「我是誰?」 這是佛經中的一則寓言故事,主旨雖然是在闡述「四大本空,五蘊非我」,但是故事的情節不就是今日的器官移植嗎? 器官移植,是近代醫學科技的一大成就。器官移植讓許多生命垂危的人,得以延續軀體生命;也讓捐贈者的慈悲精神得以傳世。器官移植是內財的布施,佛陀當初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二千多年前佛陀已經為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示範,到了今天,對於即將朽去的身體,難道我們還不可以廢物利用,還不捨得遺愛人間嗎? 當你捐出一個眼角膜,就能把光明帶給別人;當你捐他一個心臟,就能給他生命的動力;當你捐贈骨髓,就是把生命之流,流入他人的生命之中。器官移植,帶給別人生機,也是自我生命的延續。 器官移植,打破了人我的界限,破除了全屍的迷信,實踐了慈悲的胸懷,體現了同體共生的生命。只要有願心,人人皆可捐贈器官;透過器官移植,讓我們把慈悲、愛心,無限的延續、流傳吧!

MORE

《迷悟之間》人貴相知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但是真正的知心,是多麼的困難哦!因為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世間沒有兩個同樣的面孔,當然也就沒有兩顆同樣的心。因此人之處世,知人、知事、知理都還容易,要知人心則很難。正因為知音難尋,所以余伯牙和鍾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浩浩乎,志在流水。」當鍾子期去逝之後,余伯牙摔琴,痛失知音。歷史上「孟不離焦,焦不離孟」,也正因為相知之故。 三國時代,諸葛亮和周瑜共同策劃赤壁之戰,除了使用苦肉計、連環計之外,最終能在大江之上一舉得勝,讓曹操折兵損將,落荒而逃的,應是東吳出其不意的使用火攻戰略。當初周瑜與諸葛亮商議破敵之計,相約不先說破,彼此把計策先寫在手心,當兩人同時亮出「火」字時,不禁都因對方的智慧而感驚愕。 戰國時代,燕太子丹欲刺秦王,而與荊軻結為知交;燕公主與荊軻更是相知相許,生死不易。 相知是非常重要的,戰爭要知兵,政治要知政,經濟要知財,所以連政府要放出一個地方官,都叫「知事」。而禪門的修行人更要知心、印心。 知,是一種關係,是一種認識;知子莫若父,知理莫若史。現在的知識份子希望成為社會的主流,但是人類不光只是具備個人的知識,要能相知;尤其要知因緣,要懂得世間一切都不是單獨存在,而是彼此互相助成,互為因緣,這才重要。如果能夠知道因緣,就會知道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的無常之理,也就能知道真理。 你能知道他人心中懷有什麼念頭嗎?你能洞悉他人頭腦裏有什麼思想嗎?韓信心中有百萬甲兵,唐太宗心中有全國人民,孟姜女心中有萬杞良,父母心中有在外的遊子,孔子的心中有仁義,莊子的心中有智慧,佛陀的心中有天地虛空,有一切眾生。 所謂「近山知鳥音,近水知魚性。」人可以知道鳥性,因為你知道牠,牠就會向你飛來;人可以知道山中的獸性,因此可以和百獸為友。人,都可以和萬物相知,都能與天相知,與地相知,與山相知,與水相知,與世界相知,與種族相知。等於木工知木性,他就愛木;花匠與花相知,他就愛花。因為能知世界性,國際性,就能愛全世界;因為你與世界相知,怎麼可以不愛國呢? 因此,人與人相交,貴在相知。歷史上多少捨身賣命的例子,只為「知音」罷了。 歡迎您今晚八點,觀賞佛光衛視播出迷悟之間「人貴相知」節目!

MORE

《迷悟之間》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是一個理想的世界,有人說西藏是「香格里拉」,天堂是「香格里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香格里拉」。其實,真正的「香格里拉」,應該就是極樂淨土。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以香格里拉命名的場所,雖有高消費的設施、高消費的門票,卻沒有香格里拉的實至名歸;雖有以香格里拉為名的飯店,取其有如香格里拉般的美好之地,但是,一些投宿在飯店裡的旅客、商人,在飯店裡開會、談判、交易、投宿時,卻勾心鬥角、計謀紛爭、甚至還做出破壞社會秩序,敗壞道德風俗的罪惡之事,這不就污染了香格里拉的美名了嗎? 世人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香格里拉,但香格里拉究竟在那裡呢?這就要看大家所認定的香格里拉是什麼了。 虎豹住在山林,山林是虎豹的香格里拉;魚蝦遊於江河,江河是魚蝦的香格里拉;飛禽翱翔於天空,天空是飛禽的香格里拉;百花盛開於園圃,園圃就是百花的香格里拉。 人的香格里拉在那裡呢?洋房別墅雖然寬暢舒坦,但是裡面的人我是非、計較比較,未必能成為香格里拉;高樓大廈雖然窗明几淨,冷暖空調具備,但是在大樓裡不能廣闊逍遙,所以未必是人人的香格里拉;紙醉金迷、燈紅酒綠、香榭歌舞也未必是人間的香格里拉。如果我們能找到內心的寧靜、內心的自在、內心的般若,如此,就能說自己就擁有了心中的香格里拉了。 如果要拿香格里拉比喻天堂,那這個地方就需要有搖曳婀娜的花草,矗立挺拔的樹木;社會上就是要有堂皇的建築,沒有山丘與深坑,沒有髒亂與污染,而且要安全平坦、莊嚴整齊;如果香格里拉是淨土,淨土裡則沒有男女的愛染紛爭、沒有經濟恐慌、沒有交通事故、沒有人我紛爭,也沒有政治壓迫與壞人詐欺。 香格里拉的居民,都是翩翩君子,都是諸上善人,大家都散播歡喜的種子、傳遞友善的訊息,人人都在做和平的工作,都希望增加美好的事物,這才是人間的香格里拉。 如果我們的社會,所有的人們,彼此間沒有仇恨、沒有猜忌、沒有私心、沒有怨憎,大家互相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讚美,互相幫助,那這個世間,不就到處都是香格里拉了嗎?

MORE

《迷悟之間》 海洋

有三個有趣的問題:一、世界上的陸地大?還是海洋大?二、世界上的陸地財富多?還是海洋的財富多?三、世界上的陸地山高?還是海洋的水深? 唐代的白居易詩云:「三山六水一分田」。世界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海洋裏比陸地更有豐富的物產,海洋的深邃,比高山更令人莫測其深。 海洋對人類有什麼貢獻?海洋給人類帶來什麼啟示?海洋可以調節空氣,海洋蘊藏人類取之不盡的能源,海洋很遼闊,靠近海洋的國家,發展比較迅速,內陸國家,因為沒有海洋的條件,往往比較落後。 海洋遠眺時看似平靜,但實際上就近一看,卻是波濤洶湧。有的人以航海為業,在海洋上生活數十年,但他不一定認識海洋;有的學者用種種科學儀器探勘海洋的秘密,到了今天,就算科技征服了海洋,也不見得全然了解海洋。 海洋孕育萬物,在西洋文學裏,海洋有很多的象徵意義。海洋是一個充滿未知、充滿生命力的地方,海洋廣大無比,但也非常的無情。海洋可以載舟,也可覆舟,因此世間上無論什麼事,都有正反兩面,不能一概而論。 佛教經常用海洋來比喻佛法,例如「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法海搜珍」,乃至「慧海」、「智海」、「道海」、「心海」等。佛法的廣大無邊,無以讚嘆,因此經常用海洋的無邊無際來歌頌佛法。 海洋的廣大無邊,其包容性,無與倫比。但是海洋裏的競爭,也極為慘烈,海中的一隻鯊魚,每天要吃無數的小魚。可以說,在汪洋大海裏,每天都有許多的生命在成長,也有無數的生命犧牲了。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愛山、愛水,各有所得。山嶽的高低起伏,海洋的深廣無際,沒有高山、大海的美德,又怎麼登山入海呢?海洋的美、海洋的神密、海洋的奧妙,海洋的生態千奇百怪,實非我們用簡單的語言所能道盡。 禪語「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登山攻頂已經夠吸引人的了,深海潛水也讓很多的探險家著迷。其實,人的精神就如高山,險峻的高山,難以登頂;人的心靈就如海洋,深廣海底,難以窮盡。所以征服自己精神的人,才能征服高山;認識自己心靈的人,才能潛入海洋。 人生如能「海闊天空」,表示自由自在;人生如能「海天一色 」,表示萬物一體。人,如果要學習海洋的涵容,先要擴大心胸,不揀細流;有海一般的心量,才能望洋舒嘯,體會人生的無限。

MORE

《迷悟之間》 讀後感

自古以來,中國的讀書人大都如陶淵明所說:讀書不求甚解。讀書初時沒有分析、演繹,之後沒有綜合、歸納,就是不會讀書。 很多人,讀過一本書以後,問他書中寫些什麼?他說不出來,因為沒有經過分析、歸納,如同一幅畫,沒有看出高低遠近的層次,印象模糊;讀書沒有條理分明、沒有提綱挈領,讀過的書不容易記憶。 古人將文章分段、分科,確實了不起。《楞嚴經》一般人不容易背誦,其實只要將它分段分句,就容易記憶。現在很多人讀完一本書,不講究讀後的心得報告,都是不求甚解。由於中國人所受的教育,都是填鴨式,學生只有照單全收,沒有去想「為什麼」,所以中國過去科學不發達,因為從小就數字不清,條理不明,因此凡事都差不多。 有分析,就有為什麼;有綜合,就有重點。有人會讀書,不會寫讀後感;假如是聰明人,先讀了讀後感再來讀原文,就比較容易知道重點在那裏。能讀懂讀後感的人,必定是有思想一二三,也就是能綜合重點,能分析內容的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即如牛吃了草以後,也要反芻,才能消化融通。過去學校訓練青年學子寫周記、寫讀書報告,但是大都敷衍了事,不甚重視。 讀書有讀後感,做事有做後感,交朋友與人相處,要有認識,有認識就有感覺,有感覺才能跟著走。一般人吃東西,問他好吃嗎?可以、可以!程度怎樣,交代不出來;一幅畫,喜歡嗎?喜歡!為什麼,說不出所以然來。 寫文章,是作者的創作;讀後感,是讀者的再創作。最初讀書,從書中獲得理論知識,這是很快樂的事,但要他寫出讀後感,就覺得很痛苦。現代人讀書,讀過《論語》以後,不能通達,寫不出讀後感;讀過《孟子》以後,不能了然,寫不出讀後感。 感,就是有感覺、有感受、有感應、有感觸、有感動;沒有所感,人將與草木同腐朽。其實,草木也有所感,讀書人何能沒有所感? 讀一本書,要有所感;讀一幅畫、讀一部影片、讀一首詩、讀一個人,甚至讀山河大地,都要有所感。沒有所感,沒有回應,就沒有作用。 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心與境接觸後的所感,這也是讀後感。一篇文章,讀後的心得報告不能超過原著,則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能夠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人類的文明才能日新月異。 最近《普門學報》第一卷刊完,學者教授廿餘人寫了讀後感,印行後讀者紛紛爭相閱讀,不禁寫此「讀後感」,亦為記此盛事。

MORE

《迷悟之間》 包裝

《迷悟之間》 世間上,人要靠「包裝」才能生存。你看!兒童從小就是用天真爛漫來包裝自己的形象,淑女用婀娜多姿來包裝自己的美麗,讀書人用詩詞學問來包裝自己的飽學,英雄用刀槍來包裝自己的威武,帝王用生殺大權來包裝自己的權威,政客用虛偽來包裝自己的假相,商人用信用來包裝自己的產品,一般人則用名牌來包裝自己的富貴。甚至夫妻用甜言蜜語來包裝彼此的愛情,親戚朋友也用關懷來包裝彼此的關係。 日本是一個最講究包裝的國家。在日本,一個小小的東西,可以用一個很大的盒子來包裝,一個普通的物品,可以用很精緻的綢緞來包裝,所以日本的包裝,舉世聞名。 人世間本來就是一個靠包裝的世界。天地包裝了萬物,繁榮時髦包裝了都市。一個人的語言,要用許多美麗的詞彙來包裝;一個人的面孔,要用許多笑容和化妝品來包裝;一個人的身體,要用許多美麗合身的衣服來包裝;一個人的身分,要用名位權勢來包裝;一個人的財富,要用華屋美廈來包裝。所以,這世間怎麼可以不重視包裝呢? 不但人要包裝,國家為了躋身於世界之林,許多被認為傑出的國家,他也需要有一些包裝。像美國,要用自由、民主來包裝;像德國,要靠發明、國力、勤奮來包裝;像法國,就要以香水、醇酒、女人、名牌來包裝;像英國,則用禮帽、手杖、儀態、紳士、淑女來包裝;中國人也喜歡用仁義道德來包裝自己的品味。 包裝,包裝,整個社會人生,到處都要包裝。其實,我們的社會也不一定要用外在的東西來包裝,我們也可以從精神上來包裝自己。你可以用善行來包裝自己的慈悲,你可以用真誠來包裝自己的信仰,你可以用勤勞來包裝自己的實在,你可以用道德來包裝自己的形象,你可以用好學來包裝自己的知識,你可以用服務來包裝自己的貢獻,你可以用禮貌來包裝自己的人和,你可以用施捨來包裝自己的人緣。 世間需要包裝,但人生不能過度包裝;真實,自然就是最好的包裝。人要重視裏外一如,能做到不用包裝也很美麗,不用包裝也很有價值,那才是最高的包裝文化。 歡迎您今晚八點,觀賞佛光衛視播出迷悟之間「包裝」節目!

MORE

菜根譚

品德足以端正風俗, 才能足以建立秩序。 星雲大師

MORE
/10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