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閱讀

【真摯情誼】 面面俱到說青霞

文/江青 二○二三年十二月八日於紐約 這裡講的面面俱到不是為人處事的圓滑,指的是二○二三年在事業上林睡美人青霞贏得了棒球賽中的全壘打︱︱榮獲香港大學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和台灣金馬獎六十年終身成就獎。我由紐約赴台慶賀她事業上的最高榮譽,在參加了青霞一系列的慶典活動時,目睹到她親力親為盡可能地安排和處理各種鉅細事務,又以智慧和格局,為人處事細緻入微,對朋友周到體貼,真正一絲不苟的體現了面面俱到的正能量。 早就收到她祕書Kittman寄來的日程明細表,分為日期、時間、活動、地點、備註,從她本人以至貴賓抵達、離台時間,人數、車輛、住房安排一應俱全,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東方文華酒店文華閣的中式晚宴日程表的備註欄中寫:「需放姓名桌卡」,這是一般正式宴會的慣例倒很正常,而看到註明「全素:楊惠姍」時,我不得不嘆服青霞的用心良苦。在得知我會在金馬獎結束後,與惠姍同赴高雄佛光山,一同祭拜導演張毅,惠姍最愛的那一半,同時參觀惠姍為佛光山製作的琉璃雕塑千手觀音時,她馬上要我代邀惠姍出席晚宴,我順口一句:「惠姍吃素」,不料她立馬上心的記下來。晚宴上了第一道前菜後,她走到惠姍身後輕柔的說:「惠姍,這是特意為妳準備的素食……」,惠姍雙手合十。 金馬獎感言更是面面俱到,她感謝了自己在影視圈一路走來最該感謝的人。她感性的發表了對摯友施南生在人生道路上一路指點、扶持、關愛著她的感想,也幽默的感謝了美術指導張淑平把一個土包子變成了窈窕淑女。在說到窈窕淑女時,由於高跟鞋太高,青霞雖然苦練了一陣子,還是不習慣地腳歪了一下,她臨危不亂地馬上提起有斗篷式樣的艷紅禮服,隨著一個輕柔的轉身、柔美的淺笑,將露餡兒(露怯)遮擋過去了,觀眾毫無覺察,彷彿又一次領略到她在東方不敗中的氣韻。 最後青霞在感言中,感謝她的先生和三個女兒默默給予她的支持、理解、空間、容忍,永遠是她堅強的後盾。青霞極少提及先生,在這個盛會中宣稱對他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無疑澄清了有關他們夫婦間的傳聞,各類小道消息不攻自破。整篇獲獎感言最讓我感到妙不可言的是,青霞通篇演講避免用中國或台灣地域性稱號,而巧妙的改用「這片土地」或「我的家鄉」,這樣自然又親切的不用地名,完全迴避擺脫了政治上無謂又荒謬複雜之極的「正名之爭」、所謂「政治正確」。妙哉!值得鼓掌!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金馬獎頒獎典禮在國父紀念館舉行,青霞安排她的朋友們坐在同一區,頭一天親自給每個人發入場券,反覆叮囑我們要帶零食,避免金馬獎時間拉得太長會餓著。安排座位時,她也特意讓熟識的人坐在一起,我跟金聖華比鄰而坐,而金聖華的位置靠過道,青霞說:「這樣安排是因為聖華經常要去方便。」我問:「妳這樣面面俱到的悉心照顧每個人,打點每件事,難道不累?」青霞笑答:「我一手安排每件事,已經忙了兩個多月了,我希望做到我開心時也要大家開心!」 金馬獎頒獎典禮結束後回到酒店已經過午夜了,我迫不及待的回房換了便裝和平底鞋讓自己舒服輕鬆。來到七樓官邸大廳青霞慶功宴處,馬上又被青霞拉到樓下金馬獎大會的慶功宴上,見到了不少久違的老朋友,頓時讓我憶起了遠行的李行導演,十年前金馬五十時,我們一起走紅毯的鏡頭依然歷歷在目。回到主人青霞的宴會上,好菜好酒好朋友,青霞直說:「好開心!今天好開心!這次好開心!大家好開心!」 十二月二日青霞從香港通知還在台北的我:「明天晚上十一點播放十一月二十六日錄製的『看板人物』訪談,如有興趣可以看看,有談及妳。」第二天晚十一點前,貼心小朋友兆欣給我發了「看板人物」的現場連結,當主持人方念華問及青霞作為「高錕慈善基金會」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公益活動「腦智同護」的大使問題時,青霞說:「參加這個活動給了自己新的啟發,自己新的潛能,注意腦子隱形的退化防患很重要,愉快的社交會有幫助。」 方念華說:「看到江青她全程坐在台下,一定是您很好的朋友。」青霞接口:「她專門從瑞典趕過來參加我的這個活動支持我,我跟妳講我真的很尊敬、喜愛、欣賞江青,她是這麼樣地刻苦,去追求自己的創作……她的腳為了跳舞變形了,但妳看她的腳妳不會覺得她醜,只會覺得哎呀好心疼,這就是她的故事,她一輩子就是為了舞蹈而活……」青霞這番美言和表白對我完全是意外又意外,真不敢當! 正如青霞曾在文章中寫:「回首往事,人世間的緣分是多麼微妙而不可預測。」名字中帶「青」字的兩個人,一九七八年我們在紐約偶遇,近年來因寫作結下文緣,一路走來相遇、相交、相知、相扶持、青青相惜!今年秋天青霞歡度六十九歲生日,我寫:「二○二三年是妳豐收的一年,但想想需要播種、培養、給予,才有豐收的喜悅!」(摘自《印記:一九六三︱一九七○》,爾雅出版) 作者簡介 江青 1946年生於北京,10歲在上海小學畢業後,入北京舞蹈學校接受6年專業訓練。此後她的工作經驗是多方面的:演員、舞者、編舞、導演、舞美設計、寫作。 她的藝術生涯也開始向跨別類、多媒體、多元化發展。30餘年來,作者勤於筆耕,創作多部舞台和電影劇本,其中《童年》獲1993年台灣優秀電影劇本獎。另著有《江青的往時‧往事‧往思》、《定心丸》、《藝壇拾片》、《故人故事》、《說愛蓮》、《回望》等。

MORE

【書市隨筆】 《雨港顏色》 藝術家鄭開翔走繪基隆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大家印象中的基隆,大概是一年中雨天的天數超過晴天、市區狹小的街道小弄,三面環山,一面抱海,腹地因而不足而顯得人群擁擠。 最近幾年,基隆有不少變化和發展,除了氣候變遷,讓基隆不再像往日那麼多雨水外,在建設方面也很有進步,火車站大改造了,新的觀光景點陸續增加,如基隆要塞司令部及其司令官邸、基隆塔、基隆燈塔等等,都是近一年多才開放的新建設或有創意的古蹟重建。基隆車站後山的太平國小雖已廢校,經整修後的太平山城,現在也成為有書店和藝術家進駐的文創基地,因此,連筆者最近也常跑去基隆參訪、遊走一番。 用繪畫代替照相打卡 若像筆者當日來回,只能走馬看花,深度、細度都不足。藝術家鄭開翔則以在太平山城擔任駐村藝術家的身分,在基隆分別住過一個月和一年的兩度體驗,仔細觀察了基隆各區的特色和風土人情,並以畫家的身分,到處走繪基隆的好山好水和庶民生活的巷弄街景,也寫下相關的心情絮語,於是,成就了這本《雨港顏色:城市觀察畫家走繪基隆》。 鄭開翔擅長速寫和水彩技法,掌握題材就是多從生活中對社會的觀察,致力於記錄平凡日常的美好,並提倡「用繪畫代替照相打卡」的態度,故這本他稱之為「給基隆的情書」的走繪雨港書,的確讓人覺得比純以相片搭配文字的書,更貼近旅遊的心境。 現在手機進步,人人會攝影,但不見得人人會畫水彩,照相技術再好,似乎也沒有畫一幅畫,讓人覺得你對這個景點觀察很久、花費許多功夫的感情。水彩畫的深淺、薰染效果,看起來比起相片令人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書中水彩畫賞心悅目 一年多的駐地藝術家,鄭開翔跑遍基隆大街小巷,上山下海,捕捉許多觀光指南書上看不到的在地小景,他分為「太平山城記憶」、「海港城市紋理」、「海港市場況味」、「依山基隆」、「基隆食記」、「探詢基隆街屋」等篇目,配上110幅水彩繪圖,其內容包括房屋建築、街道巷弄、港口河川、咖啡點心、市場小吃、風景名勝等,筆者覺得委託行和基隆港口的橋式起重機、多處的砲台、燈塔和山海風景等,最具基隆味。 本書是探尋基隆小地方的極佳參閱書籍,篇篇文章都有賞心悅目的水彩畫幫讀者了解內容,下次要去基隆,可以先看看本書,更能深入走讀一番。

MORE

【閱來悅愛】 《我的眼淚果醬》 也許你會懂得孤單

文/施佩君 「大家都走開了,就是這樣。而法蘭克孤零零的。」瑞典圖畫書創作者艾娃.林斯特(Eva Lindström)的繪本《我的眼淚果醬》描繪了這樣的心情。 被拒絕、被遺忘、被拋棄的悲傷,滿腹委屈,憂鬱消沉,我們首先會這樣聯想。但這只是一小部分,就像每個畫面中會出現的深沉色塊,占據一角,也頗具分量,卻不會喧賓奪主,似乎只是為了讓畫面中的各個元素達到平衡而存在。 文字透露長久的孤單 繪本以情緒為主題,但艾娃.林斯特不落俗套,沒有描述問題,沒有提供答案,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走開了?不知道法蘭克與蒂蒂、小比和米蘭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更不知道茶會之後,四個角色的關係會有什麼變化?開放的故事情境、開放的結局,讓我們一方面在圖畫裡尋蛛絲馬跡,一方面以自己的經驗填補故事空白,然後拼湊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結局。作者的意圖不在於療癒,而是讓我們理解,關於孤獨、關於悲傷、關於失去,有多種詮釋的可能性。 繪本可視為艾娃.林斯特熬煮的眼淚果醬。文字透露的是長久的孤單,畫面中下垂的枝葉、陰影、柵欄、圍籬、路障、此路不通的標誌、色塊之間分明的界限等,在在象徵著法蘭克尋求友誼的障礙,無論是自己設下的或是他人造成的,都是鹹酸帶澀的眼淚。艾娃.林斯特要把它煮出討喜的口味,於是加入「四百公克的糖,攪拌均勻,然後煮沸」,她倒入的「糖」包括:特意讓角色糅合動物與人的特徵,遊走在寫實與想像之間,表情動作帶有一種奇妙的幽默感。 用明亮柔和的色彩包覆形單影隻的法蘭克,並在四周留下餘裕空間,不緊迫地解決悲傷與失落,就像熬煮果醬的時間,「要煮一個小時,或是更久,可能兩個小時,或三個小時,由他自己決定。」以及讓滑板車、曲棍球桿、路障、收音機、橫躺在地上的樁柱等元素,在不同頁面中反覆出現,藉由活動區域的重疊暗示三位玩伴沒有真正走開。因此,法蘭克的孤單是主動式或被動式,顯得撲朔迷離。 看見脆弱不堪的自己 另一個線索是角色的位置與眼神。舉例來說,封面裡法蘭克在左下方,蒂蒂、小比和米蘭在右上方,橫豎層疊的色塊將他們隔離開來。然而,法蘭克往上抬的眼神、白色斜放的滑板車,正好連接三位玩伴在畫面的對角線上,暗示彼此的關係尚未確定。 接著在書名頁中,小小的法蘭克望著右方,顯得相當拘謹,左頁的大樹就像是他巨大的寂寞的投影。然而,再翻頁,文字寫著「大家都走開了」,三人的眼神卻是往回看,回應了上一頁法蘭克的遠望。後面幾頁,都是如此,三人組與法蘭克彼此觀望,然而,無論是分據左右頁,離得遠遠的,或是茶會時站在一起,他們的眼神都沒有交集,好像作者始終沒有決定是否要讓他們的友誼萌芽。 艾娃.林斯特小心翼翼的處理文字與圖畫,控制著繪本的「甜度」,不時攪拌,鋪陳法蘭克與孤獨情緒共處時內心的迷惘,直到哭出足夠的淚水,醞釀出打開(心)窗、打開(心)門的勇氣。如果結局是四個人開心茶會,這份果醬就過甜了!我很高興,艾娃.林斯特讓法蘭克的茶會是辦在戶外,而且只有三個杯子、三份吐司,繪本結束在只有圖像沒有文字,室內、杯盤狼籍的畫面,由讀者自己把故事說完——覺得太濃的,請再哭一些眼淚;覺得太稀的,請再多煮一會。 《我的眼淚果醬》是一本展現藝術與文學層次的繪本,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沒有一筆畫是可以刪去的,艾娃.林斯特的圖文具有穿透力量,帶我們進入孤獨的深層情緒,看見脆弱不堪的自己。無論孩子或成人,都能因為這分理解,覺得心頭微微甜吧。

MORE

【生活智人112】神經科醫師 霍華德‧塔克 與時俱進 樂活一生

文/楊慧莉 面對忙碌而多少有些不自主的上班生活,讓人不免心生「等我退休後,要……」的念頭。不過,有人活過一世紀,卻仍樂在工作,且從未有退休的想法。他是3年前以近99歲之齡,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上最高齡的執業醫師霍華德‧塔克…… 懸壺濟世 從醫77年史上第一人 霍華德‧塔克(Howard Tucker, 1922-)在去年即將邁入一百零一歲時,仍在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的聖文森特慈善醫療中心看診。看診七十多年來如一日的他表示,「每次看診,我都精神奕奕,對自己至今仍保有醫術,可以讓病人相信,深感光榮與感恩。」 成家立業迎新生 霍華德是克里夫蘭市在地人。他家中人口簡單,除了父母,還有一個兄弟。童年時,一如許多家庭,全家人也深受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大蕭條影響。儘管如此,他的雙親仍竭盡所能的保護兩個兒子,免於經濟的衝擊。為此,父母做了極大的犧牲,以供其所需,並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興趣——對霍華德而言,是音樂。他拉小提琴和低音提琴,如果不當醫師的話,他覺得自己會朝專業的音樂領域發展。 然而,高中時,霍華德決定要當醫師,理由是「喜歡能多跟人互動並助人的行業」。於是,他去念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再念醫學院。念完書,他於二次大戰期間加入美國海軍,稍後於一九五○年代韓戰期間擔任大西洋艦隊神經科主任。 從醫路上,霍華德因聽從一位恩師的建議,前往紐約神經病學研究所深造,同時擔任神經病學講師。不過,他的收穫不止於專業上的發展,還抱得美人歸。教書期間,有個女學生吸引他的目光,女學生從課堂上畢業後的四個月,他與女學生在一家紐約餐廳不期而遇,然後有了一段愉快的交談,就此結下良緣,於一九五七年修成正果。 婚後不久,霍華德與妻子蘇搬回克里夫蘭市成家立業,陸續迎來四個孩子。 喜遇挑戰並好學 生涯期間,霍華德診斷和醫治過很多罕見病例,其中包括在一九六○年遇到的「睡美人」病例。當時,有兩名年輕病患間斷性昏迷長達數個月,在約二十名醫師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霍華德與助手診斷出這是巴比妥類藥物過量的病例,而隨後的血液檢驗證明他的診斷是正確的。 另一個病例是他確切診斷出一個病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讓保險公司最後不得不讓步,授理給付,現在病人活得很好。 臨床上,霍華德如果看到罕見病例,會視之為挑戰,也會很享受正確做出診斷的過程。而近年來的新冠疫情期間,他冒著年紀大易感染的風險,仍照樣看診,「我很熱愛自己的工作,照顧病人並不費神,而且我是醫師,有責任照顧我的病患。我當然也會額外小心安全問題,保護自己,但我還是得跟平常一樣去看診。」他也對法律有興趣,於是回學校念書,在六十七歲時考上律師執照。因此,除了當醫師,他也是醫療訴訟案件的專家。 多年的從醫生涯,霍華德見證了醫師行業的進展,在加入先進的科技後,醫師得以更快速的診斷和治療病患。不過,也並非百利而無一害。這方面主要是醫病關係變生疏了。他慶幸自己還能持續看診,跟病人面對面,看著他們詳盡的病歷,而非只是閱讀實驗室報告或盯著螢幕。 做己所愛何須休 二○二一年,在行醫七十五個年頭後,霍華德有一天看到全球最老的理髮師的訃聞,留意到他們屬於同個世代,覺得他應該也可以去申請金氏紀錄。在孫子奧斯汀的協助下,他得到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以近九十九歲之齡成為「全球最年長的執業醫師」。親朋好友得知後,都為他感到高興,而他也將此頭銜當作一分榮耀,並當作是美好長久一生的另一個成就。 許多人不解他怎麼一直在工作?但霍華德很篤定自己會一直做下去。他表示,「思索病例、幫助病人解決問題的挑戰,以及教導神經病科系的新生代,讓人永不老。」在得到金氏認證後,他持續固定看診、教學相長並提供醫療訴訟方面的諮詢;即便一百歲生日過後染疫,仍透過視訊提供住院醫師指導。 當被問到有考慮過退休嗎?霍華德的回答很堅定,「怎麼可能!我相信退休是長壽的敵人。就算我年輕時,也從未有過退休念頭。當你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還能做時,為何要退休呢?」 智慧傳承 邁向102歲 精采仍可期 幾十年的臨床和教學經驗,霍華德 擁有許多醫師夢寐以求的豐富學養。科技的發展,也沒讓他被淘汰。對此,他表示,「許多同事因不想處理科技問題而退休。對我個人而言,為了與時俱進,我努力掌握科技並擁抱它。我拒絕讓科技的改變防礙我照顧病患或教導醫學院住院醫師的能力。」 活動滿滿好開心 沒看診、教學時,霍華德會與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家人在其生命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除了感謝支持他的父親,他還有一位賢內助——他的妻子,一名心理分析學家,也在九旬後照樣看診和教學。 作為一名老克里夫蘭人,他持續享受在當地用餐和冬天的雪鞋健行。百歲生日時,親朋好友為他慶生,剛好落在周末,讓他慶幸不用請假。生日隔天,他還被邀請去為一場棒球比賽開球,覺得開心。 近年來,霍華德也成了網紅。在孫子奧斯汀的協助下,他的故事被放上社群網,觀影人數達五千萬,吸引不少粉絲追蹤者,讓孫子見識到祖父的魅力,「看到年輕世代對我爺爺的人生閱歷有興趣,讓人嘖嘖稱奇,跟爺爺一起製作這些輕鬆影片也非常有趣。」 三美德值得效法 霍華德今年即將邁入一百零二歲,已不在聖文森特醫院看診,但仍繼續提供醫療訴訟諮商,並在凱斯西儲大學獲得一分新的教職。 去年,孫子奧斯汀與友人泰勒(Taylor Taglianetti)製播了關於爺爺一生的記錄片《接下來呢?》(What's Next?),涵蓋霍華德七十多年醫師生涯所見證的醫療史和更替。影片聚焦於投資年老世代的重要性,因為長輩們有時被忽略了,其價值也往往被低估了。 奧斯汀表示,為了跟爺爺一樣活得快樂又長久,他要向爺爺學習,並將學習心得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以下是他從霍華德身上學到的三點寶貴功課: 1.活到老學到老 在當全職醫師時,爺爺出於興趣,去念法律,於六十七歲拿到律師執照。即便學習新科技有困難,他仍渴望學習,且努力掌握新觀念。而且,最棒的是看到爺爺克服困難、不受阻的精神,以及「一旦要做某事,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工作態度。 2.沒必要恨別人 從爺爺身上,我學到積怨只對自己有害。當你氣某個人、不喜歡誰,只有自己難受,別人無痛無癢。爺爺奶奶結婚超過一甲子,恩愛如昔,爺爺的幸福婚姻之道是和解並認知彼此是獨立的個體。爺爺說,「如果你錯了,就承認。如果你對了,就閉嘴。」 3.凡事適可而止 爺爺的人生哲學是「凡事適可而止」,惟抽菸例外,他是不碰菸的。面對任何事,他不支持激烈作法,就算是好事也一樣,如心情好也不宜縱欲,運動很重要,也無須過度。 長壽祕訣與建言 即便現代人愈來愈長壽,但能像霍華德這樣,成為百歲人瑞後仍在全職工作的人,畢竟不多。是否有什麼祕訣呢? 當事者認為,這要歸功於家中長壽基因,他母親活到八十四歲,父親則在九十六歲仙逝,以及均衡的營養及對人生抱持輕鬆愉快的態度。此外,他相信善良和對人尊重也很重要,不管對任何族群、宗教或種族也都不該有恨意。當然,家庭美滿,在工作中實現自我、有目標,也讓霍華德自認有助於他身心愉快,長命百歲。 回顧過往,霍華德表示,如果可以的話,要跟青少年時期的自己說,每天都好好學習,一如自己會永遠活著;樂活每一天,一如明天就不在了。 走過如此豐富多彩的人生,霍華德對世人的建言則簡潔有力:「保持誠實,努力工作,不斷學習!」而其一生,也確實做到這十二個字。

MORE

【院線片】相伴與相絆《托芙的房間》

文/楊豫馨 時間:一九六九年。 地點:哥本哈根一棟豪華公寓客廳內。 事件:午餐之約。 參與者:四人。 丹麥導演馬汀贊帝維(Martin Zandvliet)大膽運用上述時、空、人物等緊縮條件,於七十三分鐘內精心演繹《托芙的房間》這齣舞台劇氛圍濃厚、情緒起伏跌宕的作品,以一段婚姻的切面來反映愛與傷害無界線,相「伴」也相「絆」的配偶關係。 活生生成了箭靶 《托芙的房間》改編自丹麥國寶級女作家托芙迪特萊夫森(Tove Ditlevsen)的傳記小說,劇中托芙(帕琵卡史汀飾)和年輕文友克勞斯(尤沃金菲耶斯特魯普飾)約在家裡午餐,幫佣安德生太太(桑雅奧本哈根飾)已將餐點做好放在餐桌上。托芙的第四任丈夫維克托(拉爾斯布格曼飾)因為情婦臨時取消碰面未能外出,一腔怨氣轉為冷嘲熱諷發在妻子身上,托芙不甘示弱予以反擊,兩人針鋒相對不留情面的話語和行為,讓外人克勞斯和安德生太太陷入尷尬難處的境地…… 對於此部大量對白、細節豐富、實驗感強烈的電影,我們得要全神專注才不致錯過關鍵言語及畫面,品味出導演彰顯這個地獄級婚姻生活的處處機鋒。觀影者可嘗試懷持「目擊者」心態——如同克勞斯和安德生太太——感同身受他兩人就像誤闖虎窩的小白兔,在兩虎咆哮互鬥中,慌亂思考如何應對,如何緩解氣氛,還有,如何脫身? 這兩位外人的安排非常巧妙,他們分別與這對怨偶形成了三角關係,被男女主角利用成為打擊對方的利器之一。年邁安德生太太盡心服侍,也想善意提點女主人,但思覺失調的托芙卻將幼年和母親不愉快的相處經驗投射在她身上,維克托便刻意挑撥加深托芙的幻覺,使托芙情緒波動,被害感更為強大。 克勞斯是位力爭上游的作家,原本歡喜到訪是想與托芙討論屬於女性的時代文學,卻沒料到活生生成了箭靶:托芙故意形塑和他的親密關係來引發丈夫妒意,維克托便用貶抑詞語將他兩人形容得極為不堪。善良的克勞斯為自己辯解之餘還想保護著托芙,但最後仍無法忍受這對夫婦的扭曲言行而倉皇逃離,厚重心理陰影不知要花多少心力才能化解。 婚姻路彼此折磨 若從婚姻關係來審視《托芙的房間》,男女主角互愛互傷的矛盾相處方式其來有自。托芙第三任醫生丈夫利用其專業,使用成癮藥品來控制妻子,維克托的愛情幫助了托芙,兩人也曾有過一段甜蜜幸福時光!但維克托想以拯救者自居,相處天平上一開始男女就非平等狀態。 身為新聞編輯的他又自認文學素養頗佳,然而,怎麼也趕不上妻子的寫作才華,嫉妒於是轉化成生活中隨時發作的暴語暴行…… 托芙雖然理解丈夫的自卑情結願意吞下羞辱,但她也反覆對抗著酒癮藥癮,情緒不易掌控,兩人時而衝突,時而平和,在婚姻路上彼此折磨著掙扎前行。 本片四位演員的演技都很出色,女主角演員帕琵卡史汀已榮獲丹麥兩大金獎雙料影后,其他三人亦陸續進入影展活動最佳男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提名名單中,《托芙的房間》全體演員可謂百分百得到了肯定。 托芙曾在著作中寫道:「愛情的權利,就是傷害他人的權利。」我們從電影裡窺伺到她這段生命歷程的無奈、反抗、妥協……也見證了人性與婚姻的複雜,甜蜜讚美與惡意諷刺可以共存,愛與恨的距離並不遙遠。

MORE

【兩性關係】 躲避球風波

文/何綺華、傅楷婷 一聽到體育課要打躲避球,我就希望能頭痛、肚子痛,什麼痛都好,找個藉口溜掉。因為每次男生都堅持男生一隊、女生一隊,體育老師沒辦法只好同意。這時女生就暗暗叫苦。 放眼看去,外場都是人高馬大的男生,內場卻是嬌小的「女人國」。不用打也知道誰會贏。一開打,男生就想把女生「剃光頭」,所以球速變得非常恐怖,平凡的球轉眼間成了大火球似地,在場中飛來飛去。女生看到球飛過來,擠成一堆,尖聲大叫,有人像腳底著火似地跳來跳去;有人抱頭大喊救命;我更是像被貓追的老鼠,拚命地找縫隙躲。男生在外場笑得人仰馬翻,真是好討厭! 男生使盡力氣砸最膽小的女生,蓓蓓就「中彈」蹲在地上哭了。這時我叫男生手下留情,他們卻耍寶,大唱:「小姐,小姐,別生氣,看你老爸流鼻涕……。」老師叫他們別唱,他們還是有一聲、沒一聲地唱著。當然,他們的下場都很慘……。下課時,老師說:「男生愛唱歌,繼續留在操場唱,唱到上課鐘響。」老師還要他們改歌詞,他們二話不說改唱:「小姐,小姐,別生氣,看我感冒鼻涕流滿地……。」總算把女生逗笑,而且笑得肚子好痛! 悄悄話 楷楷:臭男生,都不懂得憐香惜玉! 姊姊:下次建議老師分兩隊,男女人數平均。 楷楷:臭男生不要跟女生一隊啦!(摘自《小迷糊楷楷的爆笑生活3:誰是大嘴巴》,法鼓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何綺華 曾任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長、新北市汐止動態閱讀協會理事長。潛心國語文教育長達30餘年,為著名的寫作教學師資培訓講師,並擔任兒童戲劇教學指導。自1998年起常應邀前往大陸各省市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做教研報告與教學示範,致力於推廣兒童文學交流發展。 傅楷婷 美國德州大學教育碩士,曾任康橋國際學校小學部老師、美國德州Children Autism Center行為治療師,現任星采兒童發展中心(Heartland ABA Center)創辦人、ABA學習中心行為治療師。

MORE

【創作有方】 二層故事法

文/蔡淇華 一樣是鋼彈類型片,筆者看完《變形金剛》,走出戲院時,感覺到空洞悵然。但看完《鋼鐵擂台》,卻覺得一顆心滿滿的。思考觀影經驗的殊異,發覺不在於製作成本高低,而在於劇本主題層次的經營。 藝術好壞的評斷標準,是「有意思」,也就是不能停留在表層,要有「第二層」的意思。 《變形金剛》的故事「失之太直」,只停留在絢麗的打鬥。然而《鋼鐵擂台》的編劇卻願意在老哏中玩出新意,用心走向更深層的人性。《鋼鐵擂台》劇末,機器人亞當的聲控裝置被對手擊毀,兒子只好將亞當切換至視覺模仿模式,並要父親在場邊揮拳,讓亞當模仿,最後竟然逐漸扭轉頹勢。這一幕設計很少被影評人提起,然而卻完全點明親子教養的真諦:教養孩子,不能只用嘴巴,要用行動做給孩子看。因為教育之道無他,愛與榜樣而已。是這樣精準的故事設計,讓《鋼鐵擂台》比《變形金剛》的藝術高度,更上了一層。 德國作家雷馬克(Erich Paul Remark)於一九二八年出版的小說《西線無戰事》,故事結束在男主角死於狙擊。「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陣亡了,那一天,整個前線是那麼沉寂和那麼寧靜,戰報上僅僅用一句話來概括:西線無戰事。他是往前面仆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著了一般。把他翻過來,人們看得出來他受的痛苦並不長;他臉上的表情很安詳,差不多像是滿足的樣子,高興結局已經來臨了。」 無戰事、安詳、滿足、高興,是字面表層,卻更深刻反諷「西線有戰事」,以抗議一戰時,德軍大量的傷亡。這部小說反戰的「第二層涵義」太明顯了,難怪於一九三○年代被納粹德國查禁。然而好的藝術是永恆的,《西線無戰事》二○二二年被重新拍攝,代表德國角逐第九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終獲頒最佳國際影片。 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於一九八四年所寫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男主角只想追求輕盈沒有責任的愛情,然而卻發現那種輕盈,允許女主角去尋找其他伴侶,卻會帶給心靈無法承受的沉重。所以這本小說真正想探討的,是與書名相反的「第二層涵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是這樣的在愛情沉重的負擔與燦爛的輕盈間,做反覆的辯證,顯現出生命多層次的樣貌。 動機也有層次 故事是「動機」加「行動」的輪迴,動機是鼓動故事不斷前進的主要力量。例如觀看《阿甘正傳》,看不懂的人,只會對無厘頭的情節莞爾一笑,以為阿甘忽然跑出宅邸,並且欲罷不能橫越美國,一跑三年。當人們問他為何而跑,他只回答沒有原因,其實不然。阿甘生存的最大動機,是「歸屬感和愛」。 如同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安全」、「歸屬感和愛」、「尊重」、「自我實現」。「生理」與「安全」需求對阿甘而言,根本不放在眼裡,他可以不要命的一再衝回叢林裡救人,也可以致富後將財產都送人,如他說的:「一個人真正需要的財富就那麼一點點,其餘的,都是用來炫耀。」他智商不高,但他很清楚說出:「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可是我知道什麼是愛。」 失聯多時的珍妮主動來找阿甘,吐露愛意,溫存一夜後,竟在隔日清晨不告而別。茫然不解的阿甘,才會因為珍妮跑起來。因為最初是珍妮叫他快跑,躲避霸凌,所以跑步成了他人生遇到困難時的最好解藥。當阿甘失魂落魄時,他思念珍妮的方式,就是跑步。《阿甘正傳》推動情節的內在動機,是「愛」。 又如《金法尤物》上演至今二十年,仍然成為許多影迷的心中經典,是因為女主角一開始是個樣板的「金髮美女」,為了「搶回男朋友」的「外在動機」而去念哈佛。但最後卻從「捍衛女權」,得到「自我實現」的「內在動機」,因而找到讀書的樂趣,最後甩掉智識不如他的前男友,以榮譽生畢業。 事實上,不管是娛樂片或是藝術片,幾乎都可以在主題層次的深化中,讓主角找到更深層的「內在動機」,因而成就偉大的故事。以後觀影時,讀者不妨思考主角行為動機的轉變;甚至在撰寫小說或劇本時,除了寫表層的故事,也別忘了往人性的需求,一層一層的挖下去。(摘自《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故事點石成金30法,人人都能創造自己的成名作》,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蔡淇華 1966年生,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台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曾獲台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台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教育部師鐸獎、星雲教育獎。 出版著作:《青春微素養:36個通往更理想自己的基本功》、《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寫給年輕:野百合父親寫給太陽花女兒的40封信》、《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等。

MORE

【書頁微光】 正念飲食 鬆綁對飲食的焦慮

文/洪晟庭 國際權威的成癮精神科學家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博士,今年三月在台灣推出新作《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他之前在TED演說的影片「戒除壞習慣的簡單方法」,觀看數將近兩千萬人次點閱,這次他要翻轉眾人對「正念飲食」的看法。 這本書教導讀者如何運用正念飲食的觀念,先發覺自身舊有、對身心無益的飲食習慣,扭轉自身與食物間的關係,擺脫情緒性進食,善用覺察,打破舊有的自我批判、自責、羞愧的迴圈。 覺察專注、自我疼惜 我自己是胎裡素,意思是媽媽懷孕時就吃素,從小被家人疼愛,常被長輩餵食,養大胃口。當別人得知我吃素,體型卻如此龐大,都感到很震驚,疑惑為何吃素可以吃得如此肥胖。 小六時,我的體重達64公斤。青春期曾刻意減少食量,以不健康的方式快速瘦身,但難以抵抗想進食的欲望,不久後又會暴飲暴食,反覆復胖。從小到大,試過各種方式,先後減重七次,直到讀了這本書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專注地吃眼前的食物,專心品嘗它,大腦與身體會告訴你,食物真正的味道、質地、口感,是否對你的身心有益。 世人總是透過不夠健康的手段(比如說節食)來維持身材,書中告訴你別用「意志力」來完成你的目標。這樣很容易因為限制重重的飲食模式,出現自我厭惡、自我批判等情況,他列出21天的練習,教讀者循序漸進地學會運用「自我疼惜」來鬆綁對飲食的焦慮。 書中出現的覺察、專注、自我疼惜等這些關鍵字,意指在生活之中,我們可以仔細察覺情緒、生理機能的變化,理解是因生理性的飢餓而進食,而不是情緒或壓力一來,就想靠吃喝來紓壓,久而久之形成自動化進食的無益習慣。作者強調:「覺察,是我們改變行為所需要的一切。」 辨識假餓和真餓 賈德森博士用科學方法、實務經驗設計出一套流程,除了找出原先飲食習慣模式,還能改變大腦中飲食行為帶來的獎勵價值,幫助我們建立更有益的習慣。 舉個例子,當讀到這裡時,我跑去超商,買喜歡吃的素食泡麵,以前我的吃飯速度很快,這次照著書裡作法,專注地品嘗泡麵,突然感覺沒想像中好吃了,只剩下一股油膩感,這時大腦就會記住這個感覺,之後我就會慢慢遠離泡麵,只要夠專注,大腦會告訴我們,哪些食物對身體是有益的。 作者提出的飢餓測試,可以辨識吃的衝動是來自於情緒、飢餓或習慣,愈常練習,就愈能對假餓和真餓的信號辨識自如。以前我常在辦公室吃零食紓解工作壓力,現在,我的抽屜不再需要放零食了。因為能覺察到不是真的餓,身體會運用一切方式給予回饋訊號,只要我們足夠專注。 最後,這本書也打破不少人的觀念,以為正念飲食就是「慢」飲食,「正念=慢慢來」很可能成為大腦預設的概念,在我們做不到時批評自己。作者說,正念並不一定要這種樣子,我們也可以吃得很快,同時又足夠專心吃,時時保持著好奇心,讓吃東西變得更有樂趣。

MORE

【Herstory92】南韓藝術家 金賢貞 用畫畫自我療傷

文/楊慧莉 金賢貞,是近年來作品能見度頗高的南韓藝術家。她的作品超現實又富詩意,經常成為其他產業商品的主視覺。日前,她出版個人圖文傳記《I NEED ART:關於我,Henn Kim的成年記述》,揭露自己私密的情感和回憶,讓人見識到藝術的救贖力量…… 獨樹 一格 黑白做畫引人入勝 金賢貞(Henn Kim, 1982-)是出生於蔚山、十九歲到首爾打拚的南韓藝術家,以詩意、些許夢幻又極具張力的黑白插畫見稱。她曾為平面設計師,任職於設計相關產業,二○一五年起,成為獨立插畫家及藝術家。她的作品能見度極高,除了出現在《GQ》、《大誌雜誌》、《Vogue》等諸多媒體,也在書封和時尚品牌商品上可見。她也有自己的出版作品《星夜迷夢》(Starry Night, Blurry Dreams),並曾在香港及南韓辦展。 十七歲墮入憂鬱 日前,繼《星夜迷夢》之後,金賢貞出版傳記圖文書《I NEED ART:關於我,Henn Kim的成年記述》(二十張出版),讓人一窺她的成長過程和感情澎湃洶湧的內心世界。這本書以圖文並茂方式闡述她幾個重要生命階段的心路歷程。讀者看完之後,對創作者如何走上藝術之路,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原來,金賢貞從小就會拿起筆畫畫,她認為是深受熱愛藝術的母親影響。後來,她去念藝術學校,老師要她看著石膏雕像作畫,她覺得不管是從藝術和個人觀點,所見和所繪總有落差。於是,她不再臨摩,開始將心中冒出的景致和文本直接畫下和寫下。 青春時期,金賢貞突然不想說話了。根據她的自白,「我十七歲時,為憂鬱和失眠所苦,大概有兩年時間,我不太說話,也沒什麼朋友。我的腦袋充滿了一些字眼和影像,但我無法透過口宣洩,只能透過藝術表達。」自此,她開始透過一枝黑筆尋找出口,因為那些憂鬱和無法說出的心緒揮之不去,必須用繪畫化解。她當時深感唯一讓自己活下去的方式就是將這些情感轉化為藝術。 用色偏好與原因 金賢貞創作時,善用陰影,表達內心世界,特別是陰暗、脆弱的情感,或是連她自己都不那麼清楚的面向。她的畫作充滿綺思異想,有點黑暗,但又美麗,藉此表達她不切實際、有些好玩又似非而是的世界觀,但有時只是想顯現她內在感受到的世界和平與美麗。她坦承自己對情感以外的主題並不太感興趣。 由於作品都以黑白呈現,讓人不免好奇金賢貞對顏色有何偏好。對此,她表示,「我喜歡所有顏色,特別是紫色和黃色。不過,黑白也是顏色啊,而且兩者的相遇,呈現出憤世嫉俗、對比反差又強烈的效果,總能表達我想要的感覺……而黑色本身的表現效果特別好,且未必是負面情緒的表達。愛、人際關係和自我探索都適合用黑色呈現。」 此外,當年,她就是用「黑」筆在筆記本上塗塗寫寫,宣洩自己的憂鬱情緒,讓腦中的一切以圖像或短語躍然紙上,創作出她覺得最適合自己的插圖風格。金式風格,就此成形,簡潔、俐落又極具內涵,她個人非常喜歡。 金賢貞創作時,會先畫出一個概念,然後一直畫,畫到差不多時就會出現「啊,我畫好了」的感受。她自忖這比較像是一種直覺,而非技法。 創作動機在交流 目前,金賢貞在媒體社群「Instagram」的粉絲追蹤人數近百萬,是該平台最受歡迎的插畫家之一。這是因為她的作品很容易引發共鳴,比方說,她透過巧筆細膩刻畫出戀愛者想念、等待、心碎等複雜情感。 有些主題會在金賢貞的畫作中一再出現,如大自然、太空、人際關係等。她藉書本、花朵、檯燈等一些日用品,以隱喻式的方式表現主題,不費吹灰之力的將熟悉與超現實融合在一起。看她的作品,像用眼睛讀一首詩,給人超現實又寧靜致遠的感受。 曾於受訪時被問到「如何為粉絲持續畫出創新式的作品?」金賢貞的回答是,「我的創作動機不是需要創造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而是我認為粉絲們會對我透過藝術表達的情感和世界有共鳴。他們可以一同感受我所分享的世界,這也是為何我要督促自己對自身情感和藝術真誠。因此,我不會用『創新』形容自己的作品內容,而是『誠實又原始』。」 融入藝術 表情達意自助助人 近年來,因與眾多潮牌精品合作,金賢貞的作品能見度不僅益加寬廣,更從平面走向立體,可讓人穿在身上或把玩。比方說,她與時尚品牌「Charles & Keith」攜手推出「Heart Is Every Wear」黑色限定系列,在系列中的每件商品放上她最具代表性的心臟作品,希望購買商品的主人,有了她的心臟意象加持,能勇敢而自信的表達內心情感。 另外,金賢貞跟潮玩品牌「Mighty Jaxx」合作,推出藝術家系列八吋 「Booby Trap」 (詭雷少女),把她的平面人物變成立體公仔。這次同樣運用到心臟的意象,只是方向有所不同,想藉由公仔表達「當你太興奮、太緊張,如達標或遇到愛慕的對象時,就會怦然心動」的心情。 轉化悲傷為藝術 即便成為眾多潮牌競相邀約的聯名藝術家,金賢貞的國際知名度早在多年前打開。二○二○年,英國迷你影集《正常人》(Normal People)爆紅。故事改編自愛爾蘭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於二○一八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作品書封上的插圖即金賢貞的作品。她後來又因影集而有幾幅新的創作。 影集上演期間,金賢貞曾接受BBC專訪,談及自己的成長和創作歷程。回憶她那幅在《正常人》封面上的知名畫作,金賢貞表示其靈感來自「讓愛保鮮」的概念,「就像罐頭食品有一段很長的有效期,我們都想處於戀愛裡,也希望愛的記憶能持久。」她覺得這故事中的女主角瑪麗安跟她自己有很多相似點,而這個故事中男女主角不成熟、沒安全感的關係是每個人在年輕時可能都曾有過的。 訪談當下,金賢貞也已從一個夜貓子,因難以入睡而必須作畫,變成可正常專注於工作、享受創作,並從中感到幸福、放鬆和平靜的人。不過,畫畫始終對她而言,就是一種治療,「畫畫就跟其他人去看精神病醫師或與朋友交談一樣,最後,我的痛苦和悲傷成為我的藝術。」 分享蛻變的喜悅 金賢貞於多次訪談中透露她作為藝術家忠於自我的精神。舉例而言,她一開始會著迷於粉絲的回應,但她現在已不太看回應了,甚至畫出別人可能會喜歡的插畫作品,但只要自己沒那麼喜歡,就不會發表,「我畫畫是為了自我療癒,只有我滿意了才能算是我的作品。」 對於那些也想拿起畫筆及尚在探索世界的粉絲,金賢貞的建議是堅持下去,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你可以創作自己的世界,並邀請他人進來,前提是專注於自己真正喜歡而想做的事。」 事實上,金賢貞的故事就是她對粉絲建議的最佳明證。而她將自己的故事以幾個重要階段濃縮在近作裡,從十七到十九歲的憂鬱期、二十二歲與人戀愛到二十六歲的上班苦澀及三十三歲的喪母之痛,如實描繪出生命中悲喜交加的思緒,讓人心有戚戚焉。 曾於訪談時,被問及如果不當插畫藝術家,會做什麼?金賢貞回答,「我會找一個可表達自我的工作,一成不變的上班族工作不適合我。」 對於藝術創作最喜歡的部分又是什麼?她則說,「我可以跟人分享一些事,而不用動口表述,人們如果能感同身受我所說的事,我就能安慰到像我一樣的人。」 關於金賢貞以上所言的諸多心緒、動念,讀者都可從其近作中得到印證,並分享作者從困頓到學會自愛的成長喜悅。

MORE

【經典新話】化身最高級的電影文學《彗星美人》

文/陳煒智 大概是在剛上國中的時候,認識《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這部影史上第一部創下十四項奧斯卡提名紀錄的超級名作。 上了高中,第一次在錄影帶上與《彗星美人》正式見面,此後反覆品味,幾乎熟背,編導約瑟夫孟軻維茲(Joseph Mankiewicz)的文字、調度、概念,以及他剖析人性的態度和視角,不知不覺也滲入我的藝術認知,化成我創作時的DNA。 《彗星美人》故事脫胎自雜誌上一則輕薄短小、由真實經驗添油加醋,敷寫而成的短篇小說,電影劇本保留原作提及的百老匯劇場藝人藝事、台前幕後,再根據編導的親身經歷和文化想像,皴染成一整幅眾生相,情節聚焦在醜小鴨如何於八個月之內帶著笑臉踩爛所有幫助她的貴人,搖身變為孔雀,而且即將飛往好萊塢轉生為鳳凰。 留下永垂不朽的形象 編導在推衍這個故事時,採用多視角、多觀點的方式,由一場頒獎典禮出發,典禮上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內心小劇場,眼睛盯著台上受獎的新銳女星伊芙,也就是片名直指的Eve這個角色。於是,我們跟著編劇家的太太回到八個月前,由她帶我們進入這段故事,然後由前輩女星接棒,視角轉到她身上,之後再轉、再轉。多重視角、多重觀點,像馬賽克拼貼一樣在你我面前組構成Eve的多重形象,我們因此了解「關於伊芙的一切」,也就是片名:All About Eve。 與此同時,編導還在原著故事之上添加了一個精采絕倫的角色——毒舌劇評人。他不在局裡,他「旁觀者清」,他由另外一個不同的維度把手伸進來撥動、操弄、調整、控制,進而「造就」了僅花了八個月就破繭重生的豔麗孔雀。這個角色的台詞犀利精準,舒緩的態度中棉裡藏針,他的聰敏、機智、學識,全是應對進退時的武器,這個角色的名字也是影史津津樂道的「妙名」,叫Addison DeWitt,其音韻之鏗鏘剔透,還暗藏「wit」(機智)一詞為之姓氏,與全片處處機鋒的台詞長相左右。 主要演員由一代影后貝蒂戴維斯領銜,飾演人在頂峰但華年不在的百老匯話劇天后,萬能綠葉塞瑪麗塔飾演她刀子嘴豆腐心的貼身女傭,曾以毛姆原著《剃刀邊緣》(The Razor’s Edge)勇奪奧斯卡女配角、日後也將以《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名留影史的古典美人安貝絲特(Ann Baxter)出飾伊芙,還有紐約舞台的經典女丑瑟蕾絲荷姆放下搞笑身段,出飾貴氣十足卻也成熟世故的編劇家夫人。更有喬治山德斯第二次拿下奧斯卡男配角獎,憑的就是劇評人的角色,自此成為影壇、劇壇、流行文化史當中永垂不朽的藝術形象。 關於失敗成功與人性 兒時看《彗星美人》,欣賞的是它表面的熠熠星光、精采的台詞拋接,還有萬花筒般的敘事結構、場面調度,當時還戲稱說它是一部「上乘肥皂劇」,直到影片最後十五分鐘的高潮,頒獎典禮之後,伊芙終於不再是「別人眼中的伊芙」而是「自己」的時候,方由「肥皂劇」迸射成為「經典」。 這自然是很粗淺的不成熟意見。約末十五、六年前,終於第一次在大銀幕親炙《彗星美人》,幾年後又有機會再看、三看,不僅不厭,愈看愈有味,就像拜訪老朋友時依然能一再被對方的智慧和深度感動,一再得到驚喜。 這部電影沒有什麼華麗的聲光效果,只有一個又一個源自於生活、高出於生活,「larger than life」的角色,精采的連篇台詞,炫麗的連場表演,每位演員都比單純的「寫實」表演再多給幾分幾寸,讓整體的演繹添上強烈且華麗的「戲感」(theatricality),張力十足,遠勝特藝七彩、豪華闊視、立體音響所帶來的視聽震撼。 如今再看,兒時眼中的「上乘肥皂劇」已經更上一層,化身成為最高級的電影文學,既是語言文字的文學,也是光影、表演、攝影和剪輯等等綜合藝術的「文學」。它深入淺出、悠遊自得的敘事姿態,在全片最終的三面鏡前,以一言不發的微笑答禮,終結了所有情節線索,同時開啟無窮無盡的回味和想像。 「All about Eve」的故事講完了,但鏡中的你我,一定也有值得講的故事,關於野心,關於失敗與成功,關於人性。

MORE
/4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