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閱讀

【院線片】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願人長久》

文/陳煒智 二○二三年初秋,第六十屆金馬獎的入圍名單開出之前,就有業界朋友相互提醒,「關錦鵬導演監製的新作品值得注意」,果不其然,由香港新銳創作者祝紫嫣自編、自導、自演的《但願人長久》不但贏得最佳新演員,更連拿多座指標性的會外賽獎項,延至今春,總算排映上檔。 全片以創作者本人的成長經驗為藍本,祝紫嫣曾經將之寫成小說故事,之後再改拍成電影。一九九七、二○○七、二○一七三個時間斷點,從二○一七至二○一九年的「當代」回望過去二十年在香港落地生根的自身一家人。 兩姊妹子圓、子缺先後跟隨家人從湖南鄉下移居香港受教育、生活、長大成人,蛻變成為她們現在的樣子:姊姊胸懷國際,自由放飛,擔任海外線的導遊,流利使用著粵語、國語、日語、英語,在廣大的世界展翅翱翔;妹妹則是大學高材生,參加社會運動,跟群眾一起站在最前線奮鬥。媽媽含莘茹苦一路走來,總算離開已經不再有愛的丈夫,另覓第二春。 那爸爸呢? 香港視角看華人世界 《但願人長久》整部電影的情感中樞,建立在姊姊子圓和父親的互動。全片伊始,子圓從鄉下來到國際大都會,遠遠見到穿著俊朗球鞋的男人的腿,朝她走來,仰頭一看,是滿面風霜但笑意盎然的爸爸。 父母棲身在社會的最底層,以勞力換取一家溫飽,令人遺憾的是爸爸選擇了最讓人心酸的一種方式來排遣生活壓力。他吸毒。 因此,他多次進出監獄,妻子與他漸行漸遠,兩個女兒也飛快長大。這個曾經讓她們仰望的英雄,終也在女兒面前佝僂、凋萎。因為毒癮,女兒親眼看著父親像孩子一樣癱在地上哭嚎撒賴,也看到癮頭過了的他,再度像男子漢一樣,願意「負起責任」,把欠女兒的錢一筆筆歸還。 這些心結和隔闔,在電影裡化成女兒遠望父親的畫面。不再仰望,而是俯看,甚至只有背影,父女的眼神不再交集。 《但願人長久》講述的人生故事,有導演親身的成長歷程,也有她的觀察、想像和發揮。三個時代斷點的三組姊妹演員,輕盈表演中亦見深刻,並由吳慷仁飾演的父親貫穿全片。然而,電影真正精采的是它的語言,不是「視覺語言」,而是故事裡角色開口「說」的語言。 全片對白包括了湖南話、廣東話、台灣腔的國語、中國大陸日常使用的普通話,還有日語、英語。祝紫嫣長年累月身處在一個兼容並蓄的多元社會,對語言的敏感度極高,簡直就像「變色龍」一樣有著驚人的駕馭能力。她不但藉此投射角色的心境,更用語言的流轉,正面描繪過去二十多年來,以香港為主要視角探看出去的整個華人世界。 細細品味,過去六、七年來,在許多敘事作品中透露出強烈的「本土化」傾向,有時會導致「地縛靈」式的自我設限,彷彿這些情感只保留給某些特定觀眾,其他人不應該有所共感似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看以許鞍華導演為主題拍攝的紀錄片《好好拍電影》,她在片中感慨年輕時候努力希望自己能放眼世界、迎向國際,殊不知年紀愈大,竟發現這種胸懷變得愈不合時宜。 藉著電影交流碰撞 然而在去年,接連多部電影又讓我們看到很不一樣的文化視野。比如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的《五月雪》,還有這部《但願人長久》。在這些作品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多元並陳的當下,相同又不相同的語言,相似又不相似的生活習慣,在不同的政治、宗教、社會與文化疆界裡,從相同的華人文化根源抽芽,經過不同的在地風俗滋養,開出鮮豔的花朵,藉著「電影」的媒介,在「影展」的平台,彼此交流、碰撞、啟發。 父女情脈固然是《但願人長久》的重中之重,但真正讓我發出喟歎的其實是影片結尾之前,姊姊帶著旅遊團在旅館大廳發放房卡,旅客笑咪咪讚許她時而普通話,時而廣東話,都說得那麼流利,真是太好了! 緊接著,祝紫嫣導演讓她親自扮演的姊姊角色按了電梯,在昂然而上的景觀電梯中,她即將看到的,會是一片燈火輝煌的璀璨夜色。

MORE

【懷念老師】40載師生情

文/毛蔚領 去西班牙觀光,意外接到同學傳來逸蓁老師過世的消息,旅途中,腦中不斷浮現老師的音容笑貌。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三年來我與老師都以Line或電話聯繫。由於老師不願打疫苗,所以我不敢去找老師,怕在外奔波保險業務的我,萬一染菌而讓老師確診,那就罪過了,因此一直想等疫情警報解除,再與老師見面暢談。 個性開朗的老師是我國中二、三年級時的導師,她從未擺出嚴師的姿態管教學生,未婚的她,反而像個好媽媽地照拂我們這群青春期的國中女孩,聽我們吱吱喳喳的牢騷抱怨。她重視教室的整潔、秩序,以及出勤的精神,更要求我們寫日記、讀課外書做報告,所以國中時期我便讀了如《水滸傳》、《西遊記》、《簡愛》、《茶花女》等著作。 老師並送書獎勵我們,她強調「多讀好書必得良果」,卻對班級的各科成績排名不在意,認為念書是個人份內的事,學歷不是最重要的,唯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學力,才終身受用。她反對用分數、考試區別學生的高下,以致我們班在高中聯考的成績不甚理想。但透過老師的身教,我努力學習做個有思想、有判斷力的人。 難以想像老師教英文之餘,還練氣功、打拳,並研究易經、佛理、八字及紫微斗數等,老師常耳提面命提醒我們:「相隨心轉,境由心造,積極正面的思想,才能帶動有效行動力,而不是為了得到回饋才去行善。」因此我總看到老師掏腰包買肢障人士推銷的物品,更別說認養弱勢家庭小孩與捐款慈善團體,老師提早退休後,也到醫院做義工。 談到婚姻,我們都好奇以老師的條件,怎麼會單身?老師也不諱言她過去的情史,但不曾因戀愛而沖昏腦袋,若三觀無法契合,就不能貿然走入家庭,最終選擇單身一途。 疫情雖迫使老師關在家裡,不過,老師倒把精力放在看陸劇、韓劇甚至日劇上,成了追劇一族,師生在電話裡交換看過的書籍外,亦加入看劇心得,連一些新生代演員的名字,老師都能朗朗上口。 之前,老師寒暑假必出國旅遊,退休之前,老師已完成環遊世界的壯舉。從我有限的幾次跟老師一起旅遊過程中,發現她總是一路緊隨導遊或地陪,聆聽他們的解說。當大家忙著拿相機拍照,老師卻從容地專心瀏覽周遭景觀,用心眼代替相機。 獨居的老師有個妹妹住隔鄰,我便以為不必擔心老師的生活起居。豈料八十歲的她不過在廁所跌跤,竟中風一病不起。老師選擇樹葬,喜愛園藝的她,以她的身軀來滋潤這塊孕育她成長的土地。延續了四十載的師生情誼,卻未能出席老師的公祭儀式,瞻仰老師最後一面,讓我深感遺憾。疫情解除後,和同學一塊在老師妹妹的帶領下,來到富德公墓的樹葬區,看到老師身處的環境,遠處可見矗立的廟宇,四周則是綠樹與盛開的花朵,真是替老師高興,最終找到了最好、最適合的歸宿。

MORE

吳政哲關懷老幼 醫院營造家的溫暖

文/巫鴻瑋 給病人的一句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 隨著新竹縣竹北市人口成長,對於醫療需求增加,新仁醫院院長吳政哲說,竹北人尤其在長者及幼兒醫療照護上有需求,因此他帶領同仁朝此方向努力,希望醫院能營造「家」的溫暖,讓每位病人都能獲得最好的照顧。 新竹出生率高,相對也帶來沉重的幼兒醫療需求。吳政哲指出,新仁醫院很早就投入兒童呼吸、復健治療,透過積極治療,幫助長期需仰賴呼吸器呼吸的病童能康復、健康成長。2年前醫院也朝兒童早療努力,發展遲緩的孩子若能被及早發現,在3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展開治療,都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步上軌道。 新仁醫院屬於社區醫院,1976年設立醫院,從當初僅20張病床的小醫院,擴大成竹北舉足輕重的醫療院所,更在新冠疫情期間擔任新竹縣重要的篩檢、治療醫院之一。吳政哲說,醫院努力營造「家」的氛圍感,打造成全人照護的社區醫院,在醫療照護上不僅專業,更提供溫馨與親切的服務,讓病患對於「看醫師」不那麼疏離、恐懼。 走訪日照中心 關心臥床長輩 吳政哲很重視老年患者的照護,近年醫院不斷添購相關設備,除有CRC長照集團支持外,他是胸腔內科專科醫師,因此在呼吸治療方面,新仁已是不少需長期仰賴呼吸器生活病患的好夥伴。 每周2到3天,吳政哲都會利用空診時間走訪新竹合作的日照中心、護理之家查房。吳政哲說,不少患者長期住在機構裡,走訪這些病患不僅能夠掌握他們的用藥、健康狀況,若有不對勁便能及時調整,更重要的是給予患者們關心,尤其是長期臥床的老人家,一句簡單的問候,都能帶給長輩們很多溫暖與力量。 考慮病患需求 積極拓展科別  在新仁醫院服務10年,吳政哲最明白竹北人的需求,他期許自己堅持下去,以病患的角度思考,什麼才是病患需要的。未來趨勢是長者與幼兒醫療照顧最重要,吳政哲說,目前新仁醫院以家醫、胸腔、心臟、復健等科別為主,為全方位讓病患能一站式獲得照顧,將積極拓展科別,不久後醫院將開設眼科照顧長輩們的眼睛,還要設小兒科讓家長更安心。 吳政哲原本就讀成功大學土木系,因無法掩蓋內心想當醫師的夢想,才讀完一個學期,毅然決然休學重考醫學系、當醫師救死扶傷。從醫20多年,他從未後悔年輕時的決定,更慶幸選擇了胸腔醫學的專業,師承國內胸腔科權威彭瑞鵬醫師,因緣際會下來到新竹服務,更在新仁醫院服務2、3年後擔任院長至今,讓他能發揮所長照顧更多病人。 「追求健康沒有什麼捷徑,運動是關鍵。」吳政很喜歡打網球、桌球,即便工作繁忙,仍會抽空跑跑步機,對長者來說多運動能延緩肌無力症狀,更建議年輕的竹科工程師們,即便再忙、沒有球伴,也可堅持獨自跑步保持健康。

MORE

吳文正行三好 擴大長照服務量能

文/周宗禎 給病人的一句話:心美人就美、心善命就好。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是南部精神醫療網的核心醫院,肩負精神病患醫療與照護使命,服務雲嘉南342萬名鄉親。院長吳文正到任4年來,積極提升醫療品質、用心照顧病患,並且擴大服務量能,在院外成立「友窩團體家屋」,讓病情好轉的患者在重回社會前,能有穩定適應的處所。 嘉療也將在安定區增設兩百床整合長照中心與住宿長照機構、社區復健中心,同時規畫兒童日間醫院、擴建第二院區、成立司法醫學中心。對於接踵而至的工作壓力,吳文正正向面對:「嘉療人都有三頭六臂,別人不做的我們來做。」院方常收到民眾來信對醫護團隊表達感謝之意,可見同仁們的努力獲得肯定。 精神專科 兼具法律博士  長期在國內精神醫療院所任職的吳文正,在行醫生涯裡發現家暴等司法處分,常未顧及當事人精神狀態影響權益巨大,若缺乏法學素養難以協助弱勢。他曾診療一名酒癮者子女監護爭議時,感到力有未逮的無奈,因此發願深造,最終取得台大法律博士學位,成為罕見兼具法學、精神醫學專業的醫師,進而出任衛生署心理衛生科長,專注提升精神醫療品質。 大學時,吳文正對「一句話的功效,可能大過手術」的精神醫學頗感興趣,但起初只是休閒、課後學習,直到大三參加救國團助人義工訓練、擔任義務張老師輪值諮詢服務,周遭有許多社工系、心理諮商系的義工與專任張老師,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因此取得醫師執照後,他選擇當時非常冷門的精神科為終身志業。 「身為醫師就該充實專業能力,把病人照顧好、當個好醫師。」吳文正向來不怕值班、加班,對工作上的瑣碎小事,例如陪復健病友完成洗車訓練,他都盡可能親身參與,「耐操耐煩」是他的工作哲學,也是醫院經營管理心法。 勿忘初衷 時刻心存善念  「勿忘初衷」是吳文正的座右銘,也期許嘉療同仁實踐此理念。他更時刻提醒自己及大家要心存善念,牢記「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廣結善緣留下好口碑,因為「心善命就好、能逢凶化吉」。 日常生活上,他並沒有特別注重養生,平常飲食不忌口,作息也很隨意,偶爾打籃球、游泳,有空看場電影、出門自由行,讓自己放空紓壓。 回首過去,吳文正認為,人生各階段都有意義,讓他逐漸體會人生應該是「追求可助人的價值」,凡事盡力而為,就能「莫枉此生」,這是他的核心價值。人難免有挫折,只有努力關注當下、全心投入,才能應對壓力。

MORE

【職人素描】挖藕人的背影

文/徐秀美 龍結束之後,屋後田裡的馬達聲就喧囂起來了。 料峭春寒,我還穿了兩件羽絨衣,但屋後荷田的採藕人脖子以下都泡在淤泥水裡,還光著臂膀! 我前幾天以為他在「清理荷田」,今天我特地裝備妥當,穿上雨靴,走過阡陌靠近他,看到他身上穿著褐色膠裝,綁著繩索,拖著前行的蓮藕船,裝著從淤泥裡挖出來的蓮藕,大的放右邊,小的丟入左邊,凹陷的臉頰,為生活認命地工作著。原來不是採蓮人,是「挖」藕達人。 黝黑的臉龐,粗壯的手臂,浸泡淤泥中的身影,我知道這是真正現實生活中的達人。 詩人歌頌的採蓮謠,在我腦海中馬上被他背後纏身的粗麻繩綑綁;「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詞家,哪裡能體會一手持馬達水管,一手摸索採藕的景況?他滿身的汙泥,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同樣值得歌頌;餐桌上雪白的藕片是他憑藉專業從汙泥中撈起的。在乍暖還寒的正月裡,一天八小時泡在淤泥中,豈是行吟水畔的詩人能勝任?三斤一百元的代價是腰骨痠疼皮膚癢,風風水水生活著的人們,哪裡能真實體悟「輕風霜、狎風雨」的老練! 歌頌田園樂者,大多並非下田人;哲學家的善、文學家的美、實業家的真,是不同理念,面對同一塊荷田,也展現不同的情懷。 直到工作八小時後,始解開綑綁生活的韁繩。關掉噴水的馬達,挖掘了生活的點滴,開心駛著滿車的收成回家。我謝謝他讓我拍照,他回我一個露出白齒的微笑。我敬佩他,生活的修行家!

MORE

【精選書摘】貓咪狗兒也會失智

文/徐莉寧(獸醫師阿默) 說到動物會在家裡「迷路」,不知有人是否會像我一樣想起家中的長輩?明明要吃飯了,她卻走到臥室裡;剛剛自己把眼鏡放在桌上,轉眼就忘了;筷子放在抽屜裡的固定位置十年不曾改變,她卻突然找不到。 每次遇到疑似動物認知障礙的個案時,無論是貓還是狗,我都會把我97歲高齡的親阿嬤尊請出來,例子說明給飼主聽。犬貓的認知障礙和人的阿茲海默症,無論是在病變機制、病程演進、症狀、診斷方式等各層面,都有驚人的相似處。如果你有跟患有阿茲海默症的長輩相處的經驗,就不難看懂認知障礙犬貓的種種行為。可以說,「認知障礙」就是貓狗版本的「阿茲海默症」。 第一症狀失眠嚎叫 我們來清點一下阿茲海默症和認知障礙的各項雷同處:這兩者都會讓特定腦區如海馬迴和前額葉產生明顯異狀──腦實質的萎縮、腦室擴大、神經細胞數量與突觸的流失、beta類澱粉蛋白(beta-amyloid)的斑塊出現等等。人和動物的機制病變既然如此類似,在功能上產生的障礙形式當然也會類似(當然有時也會有若干差異)。 當「睡眠失調」發生在動物身上的時候,飼主就算想忽略也忽略不了。「失眠」的老年動物,典型的是牠們會夜間在家中來回走動、焦躁不安,甚至嚎叫,連帶讓飼主也睡不好、崩潰。因此,睡眠失調往往是認知障礙的種種症狀中,第一個被發現的(或者說,第一個無法容忍的)。老年的人類,雖然不至於夜間像動物般「嚎叫」,但有些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也會在夜間精神亢奮、來回走動,並且絮絮多話,這點跟動物「失眠」時的症狀是很像的。 在看完老年人類與老年動物雷同的地方之後,讓我們回頭討論貓咪姍姍,姍姍的異常行為,發生在另一隻貓咪啾啾生病後的幾個月。當啾啾身體狀況出現變化,牠自身氣味也有可能因此改變。再加上牠頻繁進出醫院帶回來不同的氣味,都有可能干擾了姍姍原本的平靜生活。除此之外,啾啾和飼主的情緒品質、作息因醫療事件也大受影響,而啾啾與飼主對姍姍來說是重要的生活夥伴。這些林林總總的變化,對姍姍來說都是緊迫事件。生活中累積的壓力愈來愈龐大,導致姍姍的行為愈加有所改變,這點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克服壓力回到常軌 有報告指出,難以克服的壓力、長期的高量皮質類固醇,確實可能加速神經細胞的凋亡、阻礙神經新生,這些都是能導致人類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壓力會使阿茲海默症在人類身上發生,就當然也有可能藉由相同的機制,使認知障礙在動物身上發生。因此無論確診與否,我們應該幫助姍姍克服壓力,盡快地回到生活的常軌,就像之前啾啾沒有離開的日子一樣。 幸好的是,飼主要幫助姍姍回歸正常生活並不困難;她只要帶姍姍回到舊家,姍姍就像是回到軌道的行星,自動運轉了。 回到舊家的姍姍,在生活範圍內表現正常,無論是使用貓砂、吃飯、休息與睡眠都進行得堪稱「精準」,而且也對固定的梳毛活動表現出期待且主動的態度。在我看來,這不像是一隻有認知障礙的貓咪會有的行為模式。假若你某天半夜被地震震醒後,接下來幾個晚上徹夜未眠,卻又在一周內恢復正常,相信你也不會因此就被醫生診斷為失眠。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出版《帶牠回家的路上:行為獸醫師想告訴你的十一則故事》一書)

MORE

【圖文書】跨越不可思議世界的能力

文/廖淑儀 《怪獸特攻隊》 原本從事動畫製作的金敏宇,現在專注於繪本創作,抱持著「期盼兩個兒子不會錯過唯有此刻才能看見、感受到的一切 」的心情,創作《怪獸特攻隊》,希望怪獸們帶來的愉快時光,能久久留存在孩子們的記憶中。 孩子們很容易接受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觀念。相對的,成人多半需要提醒,幫忙按下好奇心的按鈕,才能稍稍轉換既有、慣性的觀點。《怪獸特攻隊》提供了一個既從孩子觀點出發,又照顧到成人情感的怪獸世界,雖然這個世界只有孩子看得到,但是一旁的成人可以藉由同理心和笑容,接納眼前這個暫時被孩子搞得大亂的情境和空間。 正義使者上街打怪 對孩子來說,世界充滿了新鮮、不可思議的事物,就像我們第一次去到不同的國家,進入不一樣的世界,我們會用已知的經驗去連結未知的事物。而當我們開始敘述,就產生了關於自己存在的故事。「怪獸」對孩子來說,就是這種想像能力的連結吧!怪獸捉弄我們、讓我們走不穩跌倒、東倒西歪、還讓我們跌到水裡……太可惡了,所以我們必須跟它們對抗,保護自己。書裡面敘述者哥哥和盟友弟弟,每天都花大量的精力在各處尋找隱藏的怪獸,尤其是街道,尤其是戶外,尤其是那些人來人往的露天廣場、咖啡店,甚至小石頭縫裡、家裡,都能遇見超級強大的怪獸。 這給了孩子們理直氣壯去質疑、擾亂成人建立的日常秩序的理由。例如,書中一開始就描繪「打怪獸」的裝備:紫外線透視鏡、捕獸網、魔法槍等,裝備充分到讓人覺得必須立即上街去打怪,才不會辜負這份好玩有趣的冒險。並且把「那些什麼」稱為「怪獸」,也就是給自己一個「正義使者」的名號,足以「正當地」捕捉、對抗怪獸,所以撞倒露天咖啡館椅凳、弄得全身髒兮兮,甚至家裡遍地狼藉,應該也無可厚非吧!畢竟「要和這些傢伙正面作戰/得先做好可能會被/修理得鼻青臉腫的心理準備。」 我得承認,這是一本——尤其是好奇心蠢蠢欲動、一刻停不下來的(包括那些只有外型是成人的孩子)——孩子們,讀了會很認同、很過癮的繪本。因為作者完全站在「我」(孩子)這邊啊!例如首頁的跨頁怪獸分布圖「這些怪獸啊/全都躲得很隱密喔」。明明是一般的街道,卻在尋常處隱藏著有著保護色的各種怪獸,找怪獸就像在玩「大家來找碴」的趣味遊戲,當揪出怪獸時會有小小的痛快感,哈哈哈地宣示勝利,單純地專注彰顯自己的存在感。 多元視角接納世界 但我也觀察到在這個繪本裡,孩子們玩遊戲時並非是獨自在場的。雖然文字上完全是孩子們的口吻,畫面上總會出現不同的成人,包括父母、街道上其他父母、侍者,而最鮮明的是學校。 「學校」這一頁裡,敘述者哥哥提到自己「看不見這些怪獸了」。似乎進入學校的體制,也意識到自己逐漸進入了成人的世界,而世界就會開始穩定、停滯下來。尤其在這個跨頁之後,作者不再描繪「在場的成人」,而將焦點轉到「盟友弟弟」身上。敘述者「凝視」著弟弟,也凝視著自己內在的改變,雖然自己慢慢長大,慢慢看不到其他世界。但怪獸從不讓孩子失望,有孩子的世界,牠們永遠都在。所以正在長大的自己還有弟弟可以參照,可以暫時繼續這個混亂又快樂的歷險。 這樣的敘述觀點,雖然是孩子式的,帶著樂觀及自信的想像力,但同時也是成人的觀點。我們如何理解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永遠不需休息的充沛體力,還有強大不合邏輯的破壞力?只有我們把自己置換成孩子的觀點,接納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一種觀看的視角,就像愛麗絲的夢境,我們得先允許自己掉進兔子洞,還得接受自己可能變大變小的樣子,才能好好享受這孩子式的離奇、不可思議世界。 另一方面,卻也要同時慢慢變回成人。我們不再看見怪獸,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守護孩子的想像能力。成人的「凝視」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孩子因此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精力與想像力。但也代表我們可以回過頭,珍惜自己擁有過的短暫「跨越」能力,不只是憑弔,而是更積極用微笑接納孩子們這些足以擾亂日常的創造能力。畢竟成長不是只有外表的成熟模樣,勇敢地正視內在現實的改變(河合隼雄語)也一樣重要。  

MORE

【生活智人108】傑森&芭黎絲‧羅森塔爾 走過喪親之痛 人生啟新頁

文/楊慧莉 一年一度清明掃墓,近日登場,藉由這個節日,我們感念已故親人。即便如此,失去至親的痛,仍讓人記憶猶新,甚至未曾離去。美國律師傑森‧羅森塔爾在失去摯愛後發現生命再也不同了,他的女兒芭黎絲見證父親的改變,自己也從母親的離世獲得一番啟示…… 面對喪偶 帶著愛妻遺願活下去 傑森‧羅森塔爾(Jason B. Rosenthal)是在芝加哥執業的美國律師,原本朝九晚五的生活,因妻子離世一夕丕變,而跨入不同領域,不僅成為講者、作者,還成立基金會,協助兒童教育和早期卵巢癌的檢測。 牽手臨終留彩蛋 傑森的妻子艾米‧克勞斯‧羅森塔爾(Amy Krouse Rosenthal)是知名作家、短片製作人和電台主持人。她是多產作家,除了兩本開創性的回憶錄,出版過三十多本童書,其中與女兒芭黎絲合著的《親愛的女孩》躍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她也是一位很棒的公共演說家,可以跟全球各種年齡層的小孩和大人暢談。 二○一七年,艾米因卵巢癌而辭世。過世前十天,她在《紐約時報》的專欄〈現代愛〉中發表了一篇文章,內容悲傷、有趣、卻也很誠懇。那篇文章是關於她與傑森的生命故事,但聚焦於傑森。文章就叫做「你可能會想嫁給我先生」,傑森覺得那像是一個為他量身訂做的創意廣告,妻子擺明為他留了一個空間,要他在她離開後再用另一個愛的故事填滿下半生。 傑森與艾米牽手二十六年,生養三個子女。夫妻倆有很多共通點,都喜歡相同的藝術、紀錄片和音樂,也有相仿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他們彼此很相愛,至死不渝。失去摯愛讓傑森心碎。即便如此,他清楚這種傷心故事很多人都經歷過,他的故事唯一獨特之處在於它已公諸於世,因為艾米那篇允許他追求自己幸福的文章之故。 在家安寧優缺點 愛妻走後一年,傑森上公益平台分享妻子離世前的情景、自己在妻子走後的心情和心得。 原來,艾米在人生最後階段回家接受安寧照護。在家安寧療護的好處是再也不用聽到醫院裡的機器開開關關吵雜的聲音、也沒有護理人員進出病房開藥的干擾,還有家人陪在身旁。只是,那段時間,傑森要眼睜睜的看著妻子在只能吃流質的食物下日益消瘦、帶妻子上樓回房有如跑一場馬拉松。 他和艾米努力讓那段日子有意義。他們談論很多事,包括死亡、為人父母等。傑森問艾米在她缺席時,自己要如何當個最棒的父親,艾米會強調他跟每個孩子都已建立很好的關係,因此一定可以當個好父親,這給了他很大的信心。 安寧療護中,夫妻倆還安排了幾組訪客,讓傑森覺得妻子好勇敢,可以在身體日益衰敗下接見訪客,先是她的父母、三個手足,然後是朋友和家人。每個人都訴說了關於艾米和夫妻倆的美麗故事,也讓傑森發現艾米如何深深影響她那些忠貞的朋友。 在家安寧可以讓人較舒服的壽終正寢,但對於家人來說,至親臨終前後的一景一物會在心中揮之不去。傑森永遠記得帶著妻子吃力進出盥洗室,以及艾米斷氣後,抱著她的軀殼下樓經過飯廳、客廳等待後續處理的情景。 父親離世添哀傷 艾米臨終前在《紐約時報》的那篇報導讓傑森在她走後,以一種公開方式經歷悲傷。許多讀者聯繫傑森,表達哀悼,這才發現艾米的巨大影響力,超出家人預期。有些回應以一種幽默方式,在傑森傷痛不已時協助他度過難關。 比方說,有位女性讀者在看了艾米的文章後寫信給傑森說,「我願意嫁給你,只要你從此滴酒不沾。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條件。我答應會活得比你久。」另一個家族朋友寫來的短箋也讓傑森看了笑中帶淚。朋友說,「我記得到你家享用安息日晚餐時,艾米教我如何製作搭配沙拉的麵包丁,只有艾米能在麵包丁中展現創意。」 艾米離世後幾個月,傑森幾十年來與帕金森氏症奮戰的父親因併發症也相繼離世,讓他又一次承受失去親人的打擊。覺得老天在跟他開玩笑,難道是試煉?不管如何,他得堅持下去,因為這是艾米公開的「御令」。 在艾米離世後的那一年,傑森努力走出悲傷,尋找生命中的美麗和喜悅。不過,實際狀況是,家族聚會、婚禮、紀念艾米的活動,都會很難熬。人們看他表現得從容而優雅,問他是怎麼辦到的。其實,他多半很悲傷,也覺得一團糟。 生命中仍有陽光 傑森坦言,在妻子剛離世的頭幾個月時以為會一輩子絕望下去。一個朋友也喪偶,跟他說,「你會再活出喜悅的。」他一開始不信,但因為妻子公開允許他尋找自己的幸福,他得試著去找點「樂子」,包括去聽一場音樂會,跟自己的兄弟、要好朋友或大學麻吉來場旅行認識不同的人。此外,他的喜悅也來自三位子女,他們也常跟他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漸漸的,傑森發現,美麗的事物無所不在,「生命將美麗蘊藏在簡單的時刻裡,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在艾米的DNA裡。」比方說,美麗出現在他早晨通勤看見陽光照在密西根湖面上時,或駐足時看見光線在一天不同時段如何灑進他們的房屋裡。 對傑森來說,艾米走後的日子讓他感到悲傷難耐,但生命中仍有「陽光」,艾米給了他一個「空間」和機會去填滿新的人生,讓他開始懂得要擁抱當下好好活著。現在,他傳講和書寫關於如何處理失落、哀傷並在痛苦中找尋希望和喜悅的課題。藉此,他展開新的人生,在人生空白頁持續寫下新的篇章,也同時鼓舞他人要好好活著、去愛並找到自己的陽光。 面對喪母 擁抱與單親的新關係 傑森在妻子離世後學到的最大功課之一是,「面對悲劇事件,你可以在無法預期的情況下找到復原力。」 心理素質外,傑森的人生也不可同日而語,整個人徹底改頭換面。女兒芭黎絲(Paris Rosenthal)見證父親的改變,「母親生病前,父親很內向,每周工作六天,每天朝九晚五,忙著處理個人受傷的法律案件。」 與父親一起療傷 母親罹病當時,芭黎絲才剛上大學,對於要學什麼、將來要從事哪一行還很茫然。母親病故,全家進入愁雲慘霧,卻也幫助她和父親重新思索要如何繼續自己的人生。 在芭黎絲就讀的大學,學生以提問創造自己主修的科系。芭黎絲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面對死亡?」她也開始分享自己當一名喪母的年輕女兒經歷,整個夏天她在一間非營利的卵巢癌機構工作。同時間,她的父親,傑森,離開原本的法律工作,轉而花時間公開談論自己喪偶的經驗。 即便並非刻意,女兒後來發現父女在療傷止痛的路上攜手同行,他們一起投入圍繞死亡話題的領域。結果,父女關係拉近了許多。 而今,芭黎絲和傑森平時有很多可以一起談論和做的事,這是艾米在世時不曾有過的。傑森會跟女兒說說自己當一名單親的挑戰,芭黎絲則會跟父親談談自己的愛情和友情。父女關係上的變動隨著時間,也慢慢成為日常。 分享心得與信念 面對喪母之痛,芭黎絲還在成長路上,但她很願意分享自己目前的心得,供他人參考: ◎打破界線 「如果你有雙親,你的心態是:我只跟母親說這個,只跟父親做那個,不妨跟他們說說和做做不同的事,看看會發生什麼。」芭黎絲希望她早點明白這點,而今她只有一種選擇了。 ◎溝通需求 「那些只有單親的朋友,要對自己和單親有耐心,你可能有時甚至要站在單親的立場去溝通自己的需求,即便你已習慣當個收聽者。」 ◎擁抱新機會 有一句話說,所有事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芭黎絲對此話仍百感交集,因為她寧願母親仍活著。不過,她很感謝母親走後所發生的所有新關係和成長機會,特別是她與父親創造了堅不可摧和難以置信的新關係。 九歲時,她跟父親一起去學跆拳道,幾年苦練後兩人成了黑帶級高手,因此父親幫她打下了堅韌的基礎,只是她當時有所不知,父親也是想利用這種共學創造父女相處的優質時間,一如父親的本色,總是設想周到。 與母親合著《親愛的女孩》後,芭黎絲也與父親合著了一本童書:《親愛的男孩》──兩本書都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書中有一句話:「Always trust magic」(總是相信神奇力量),這是她母親生前在工作和生活中常用到的一句話。芭黎絲認為不管我們的信仰為何,「Always trust magic」能提醒我們所有人要相信宇宙中的神奇力量,一如她幸運的成為傑森的女兒,就是一種神蹟。  

MORE

科技人文學心 童子賢澆灌藝文土壤

文/袁世珮 頂著華碩集團共同創辦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頭銜,童子賢是科技人、理工男,可是他也是《他們在島嶼寫作》等多項文藝活動的重要推手。 像小叮噹(哆啦A夢)因時光機能神馳四海,閱讀就是童子賢的翅膀。為何自小熱愛閱讀、為何長大後支持藝文,這位有著文學內核的科技人說:「我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就是有趣。」 「小叮噹關在和室裡,可是他如果有時光機,就可以悠遊到別的時空去。」對成長於花蓮瑞穗的童子賢來說,書本就是他的時光機,家鄉依傍著群山,小時候看花東縱谷、中央山脈,感受其偉大卻不覺得被阻隔,「因為知識像一對翅膀,引導一個孩子海闊天空、認識世界。」 童子賢說,文學優美,又能觸動、啟發人心,他從小看歷史故事,就會思考故事的背後,眾多故事匯總出來的脈絡,帶來宏觀的反思,配合文學,再去觀照人生、反思個人與社會的意義,放在歷史的框架上,就能看出很多是非對錯。 幼看古文觀止 拜訪神州詩社 童子賢笑說,小孩哪裡知道什麼「知識很偉大」,說到底,「就是好玩、有趣。」偷看大人的《古文觀止》覺得有趣、在操場樹下看《史記》很有趣,躲在角落裡看劉興欽的漫畫、《諸葛四郎》、《老夫子》,要考試了也不管,一定要跟著福爾摩斯把案子給破了,都是因為有趣。 即使後來順著那個年代對男孩子的要求去讀了工程,童子賢也在課堂上學的科學中看到文學。 童子賢說:「科學並不像大家想像的硬梆梆,其深處有很多哲學思考。文學、歷史、科學都是有力量的東西。」他認為,讀文學感受優美也啟迪人心、讀歷史氣象萬千引發反思、學科技能認識理性的力量也感受科學的宏偉,都能帶來海闊天空的感覺。 童子賢中小學年代最景仰司馬遷、最喜歡蘇東坡,自己背〈李陵答蘇武書〉,離開花東北上讀台北工專時,一面學電子學一面閱讀哥倫比亞大學近代史計畫做的胡適和李宗仁口述歷史,跟電子科系八竿子打不著的書,他看得津津有味。 算起來,童子賢那時是「文青」,讀的是工專,但跟著校外文學社團的同學們去拜訪神州詩社、三三集刊;要期末考了,他還在看唐德剛的近代史、還在跟人比賽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編輯校刊經驗 創業派上用場 童子賢當校刊的總編輯,寫文章、編輯,寒暑假常睡在印刷廠,那個年代還沒有電腦排版,都靠自己拼版,他把原來的校刊改成橘版八開,看來更氣派、版面更好發揮,這些都是學生時代的樂趣。 他也承認,以前也會有點「不務正業」的心虛,直到後來才體會了老子說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做過的每件事都有用。 那是在華碩剛創業那幾年,公司還沒有所謂的ID(工業設計)部門,但夥伴們不希望明明很好的產品呈現不出最好的形象,於是童子賢一手包辦包裝設計、美編,測試手冊、使用手冊都是厚厚的幾百頁,都是他親自編寫、親自去監督印刷。 「這個世界你覺得有趣、好玩的東西,也許有一天用得著,即使用不上、也會成為你成長的一部分。」童子賢說,以前做主機板,除了彩盒、包裝、手冊外,不太需要所謂的工業設計,但到了做筆電或手機產品,造型就很重要了,這時發現周遭硬梆梆的工程師沒有人願意接觸,「可是像我這個雜務很多的人,做得興致盎然。」 這也是這位成功企業家給年輕人的建議:「如果太執著在學校所學的,就永遠跨不出去,因為書是前人寫的,以前的人怎麼可能臆測後面?這個世界很多東西等著你去摸索、去創造。」 贊助文教 延伸童年閱讀快樂 贊助藝文,就公司的財報來說,也是「無用」,但其「大用」是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的紅利。童子賢說:「所謂支持藝文,純粹也是孩提時代愛看書,長大後感覺還看不夠,所以是快樂閱讀的延伸吧,也都是有趣。那是一個動能。既然小時候看不夠,長大了以後,也會想說那樣的快樂是不是可以再延續一下?」 于右任曾說「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童子賢笑說,前半句的青春應該是喚不回啦,但後半句,可以努力一下:「不要讓這塊土地上曾經誕生的美好文學創作跟重要作家的故事被淹沒掉。」 這就是《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的由來。童子賢2009年創立「目宿媒體」,展開以影像記錄當代華文文學作家的計畫,已拍攝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等人。 這套影片透過鏡頭留下文學家的身影,記錄他們如何在困頓中持續創作的力量。童子賢指出,如七等生辭掉教職,在斗室裡專心創作;如那個年代的明星咖啡廳,樓下是周夢蝶在武昌街擺小舊書攤,樓上可能有黃春明,而17、8歲的林懷民在這裡跟大十幾二十歲的前輩作家談創作,「雖然很艱辛,但這塊土地上長出很豐富、很美好的文學果實。」 「也是會有一種淺淺的文青式的悲傷啦,怎麼那些好好的東西就不知不覺淹沒了?」童子賢承認,這種紀錄片不一定有票房,但只要流傳下去,永遠有紅利留給社會,「沒有關係,有時候進三步退兩步、有時候臥倒匍匐,但也還是會前進。有樂趣卻不符商業體制的東西,其實是很重要。」 當文學媒介 傳達作品美好 「重要的作家、重要的作品,在白紙黑字上的成就已經被彰顯了,可惜現代的孩子若沒有通過一個該有的媒介,已經不太有機會接觸。」童子賢就是在當這個媒介、這條牽引的線。 此外,童子賢也曾支持誠品書店多年、贊助雲門舞集、贊助移民工文學獎,投資「一把青」、「植劇場」系列等優質電視作品,也於2016年與和碩聯合設計團隊在東華大學圖書館打造「楊牧書房」,並成立「楊牧文學講座基金」。 不喜應酬愛看書 史書到鬼滅都看 科技巨擘的日常,是書香與咖啡香的組合,可能還有吸貓的香氣。因為童子賢也是「貓奴」,伺候著女兒從美國帶回來的流浪貓。 有一家公司要領導,又大量閱讀,從史書到《鬼滅之刃》漫畫,還很好奇,始終保有小時拆手表研究的心情去探索從飛彈射程到航艦建造等各種知識。哪來的時間? 答案是:睡很少但睡很好、不做無謂的商業應酬。 童子賢睡6小時就會自然醒,睡得好的祕訣是睡前看15分鐘到1小時的書,到了一個階段,感覺睡意了,闔上書、關了燈,5到10秒鐘之內就睡著,「讀書惠我良多,讓我不需要吃安眠藥」。 此外,和碩的傳統是不太商業應酬,童子賢說,早年剛創業時這樣的確會得罪人,後來發現不吃飯少掉很多麻煩、也不會衍生出一大堆不必要的人脈,如此可以省下一大半的時間。 這樣一來,童子賢就有時間看書了,有趣的是,雖然做的是資訊產品,他還是喜歡老派的紙本閱讀,電子產品只是用來上班、查詢資料。 「文學、藝術,像我們的心靈的故鄉一樣。」童子賢說:「以前接觸過的、喜歡的,你長大後,抬頭一看,怎麼好像植物沒有澆水萎謝掉了,就會想幫忙除除草、澆澆水。」 童子賢說,就這樣子而已,沒有太偉大的學問。 可是他的除除草、澆澆水,成為華文圈的甘露,當年乘著小叮噹時光機的文學少年,為更多年輕人創造以文字穿越時空的翅膀。

MORE

【以退為進】欲取之 先予之

文/劉墉 《老子》說得好──「欲取之,先予之。」你也可以講「欲予之,先取之」。甚至還可以說「先取之,即或不予之,對方也會覺得你予之了」。 懂得對付小孩的父母,看見孩子們玩得正高興,明明心裡想,再讓他們玩十分鐘,就得回家,可是嘴裡會先喊:「收拾你們的東西,晚了,該回家了!」小孩裝出哭的聲音,開始過來求情。 「好吧!好吧!讓你們再玩十分鐘。」你說。 「謝謝!謝謝!媽媽好好喲!」 你很高明!對不對? 懂得領導藝術的人,會隔一段時間就來個變動,再不然變動工作,再不然換換位子。 明明員工表現平平,無功無過,也要有小小的獎懲,於是懲了,他們會傷心;跟著獎了,他們又高興。他們會猜你換工作的目的;他們會猜位子是否代表尊卑。最起碼,工作換了,心情換了,他們變得更謹慎、更認真。 長久待在一個職位容易出的弊端,因為換手,而使「毛病」顯現。那些要搞鬼的人,心想隨時可能換手,也多些顧忌。 你很高明!對不對? 懂得經營大企業的老闆,絕不提早發布「今年會發多少年終獎金」的消息。因為當你這麼一說,就變成了「當然」,你當然得信守諾言,當然得「如數發給」。於是,從你說的那一刻,你就變成欠員工的。 反而是,你可以先放空氣,說今年不景氣,怕發不出來,甚至有可能裁員。於是人心惶惶,員工非但不再指望發多少年終獎金,而是生怕自己被裁。 結果,當你非但不裁員,反而說「虧損由我吃下,員工福利不可少」,而再多多少少發了些獎金時,你得到的是掌聲,是感激,是坐雲霄飛車、嚇得半死、終於到站的笑容。 你很高明!對不對? 「謝不殺之恩」就是這樣,明明該是他的,你非但不給,而且先拿走。如果他有十塊,你拿走八塊,再還他五塊,你明明還是拿走了三塊,他反而會謝你。如果他有十塊,你拿走了兩塊,不再還他,他一定會恨你。 這就是人性!人性多麼可悲啊,人居然像猴子,由「朝三暮四」,換成「朝四暮三」,換湯不換藥,猴子就會高興。 對,多數人也可能像猴子!懂得這人性的官員,總知道隔一陣「來一下子」。 於是,你覺得他總在注意你、關心你、垂憐你、拯救你。於是,你感恩戴德、高呼萬歲。你豈會想到,那本來就該是你的,是他「該給你的」,是你「該得的」,是他「該做的」。問題是,搞政治的人,如果不懂人性,他還搞什麼?問題是,作為人,如果沒點合理與不合理的變化,生活還有什麼意思? 政治家,是多麼高明啊! (摘自《你不可不知的人性》,聯合文學出版) 作者簡介 劉墉 畫家、作家。在世界各地舉行過30多次個展,在兩岸出版文學著作、繪畫理論、工具書及畫冊一百餘種,被譯為英、韓、泰、越等各國文字。是一個以自由的心情在生活,認真的態度在學習的人。有一顆很熱的心用來體會,一對很冷的眼用來辨別、一雙很勤的手用來分享、兩條很忙的腿用來超越。

MORE
/4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