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閱讀

【精選書摘】靜默的力量 可以麻煩您安靜一點嗎?

文/丹.萊昂斯 譯/鄭煥昇 多年來,與諮商師對話的經驗並沒有為我和太太帶來任何好處。事實上,我們愈是去跟諮商師聊,狀況就愈糟,真正需要的是,少說兩句。我注意到已故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又稱RBG)的建議。她有句名言是,「一段婚姻要美滿,偶爾小聾一下是好事。」憑藉這個大原則,RBG與她先生馬丁共譜了一段我們大多數人只有羨慕的佳話,那種白頭偕老,戀愛感始終在的婚姻。按她的說法是「56年無與倫比的婚姻夥伴關係」。 除了耳朵不要太好之外,口才也不要太好。但我身上沒有靜音鍵,我總是忍不住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而今孤零零地,身邊沒有妻子跟孩子,我下定決心要裝一個靜音鍵在身上。我堅守著心理醫師對我再三耳提面命的一句建議,那於我堪比七字真言:「閉嘴是一種選擇。」遇到有人傷害了你的感情,你不要去回應。 事實上,你真的可以不用開口也不用說話,任何場合都一樣。一位名叫約翰.法蘭西斯(John Francis)的環保人士17年沒開口說過一句,仍成功取得博士學位並擔任聯合國的親善大使。 我為自己設計了閉上鳥嘴課程表,每天盡可能隨時隨地修練。有人建議我太太跟我再去做一次婚姻諮商─不是為了挽救關係,而是為了學習處理我們的離異。但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更多的「說話治療」,我們需要的是「不說話治療」。 大聲文化失敗告終 我們的大聲文化是把說話當信仰。我們有話不吐不快,有事會說到底講到爛。結果這樣的文化帶給了我們什麼?近半的夫婦去找婚姻諮詢;半數的初次婚姻以失敗告終;第二與第三次婚姻的失敗率不降反升;25%的夫妻在接受過諮商治療後,相處得比諮商前更糟。你能稱這是成功嗎? 問題有一部分出在夫妻檔的治療難度甚高,而多數治療師並沒有接受過相應的專業訓練。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多爾提(William Doherty)說,「從消費者的角度去看,參加婚姻治療就像是斷了腿的人去找在念醫學院時,翹掉骨科學分的醫生接上一樣。」他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心理治療為何會威脅到你的婚姻健全」。但更大的問題可能只是在心理醫師面前相互攤牌本身就是個很糟糕的主意。那50分鐘的抱怨時間搞不好什麼療效都沒有,不過是強化了你原本就有的壞習慣。 專注在非語言線索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學者發現,靜默的兩人時光會讓夫妻間變得更加親近。心理學者蘇珊.菲利浦斯(Suzanne Phillips)專職輔導從創傷中恢復的夫妻,她擁護「身處那兒就好」的力量,基於這樣的理念,專注在非語言的線索上,可以使人在超越意識的層面上連結起來。她建議個案案主要抽出時間來跟另一半「無聲勝有聲」一下,這包括兩人可以一起靜靜地冥想,一起靜靜地走在大自然裡,或一起靜靜地搭車。她說,「一對夫妻可以各自安靜但仍心心相印的能力,既反映了他們彼此的獨立性,也反映了他們作為夫妻的情感連結。」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閉嘴的藝術:以退為進的刻意沉默,讓你趨吉避凶,家庭與事業如沐春風》一書)

MORE

【圖文書】《每個微小善意》從一顆紅蘋果開始的善意

文/廖淑儀 這是一本無字圖畫書。作者瑪塔.巴托利巧妙地以低彩度的生活景色和人物,對比以鮮豔紅色,編織了一個溫馨的故事,以此激發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然且不吝嗇地展現微小善意。 如果遞出去的蘋果沒有毒,那就是一顆善意的蘋果。 我曾經穿了新洋裝,開心地上街亮相。才上公車就有個女生靠過來,明顯的動作讓我充滿戒心,我正要回頭瞪她,她卻靠近我輕聲說:「你背後拉鍊沒拉好,我幫你。」對我微笑,並迅速將它拉上。我羞紅了臉卻十分感激,她這一舉動就像天使降臨,瞬間緩解了我的窘境。 並不需要登高一呼 陌生人的善意若是來得恰如其分,我們就能感覺世界如蘋果芬芳容易入口。 《每個微小的善意》大抵說的就是這樣的舉手之勞,小小的善行卻能使人瞬間解渴紓困。作者瑪塔‧巴托利(Marta Bartolj)來自我們不熟悉的斯洛維尼亞,但她筆下的善良卻讓人不陌生。一個女孩遺失了愛犬,雖然起床時猶感覺世界充滿慘澹的灰色,但她沒有忘記要攜帶善意出門。 出門張貼「尋狗啟示」,路過公園的街頭藝人,原本已經通過的她,正要拿出蘋果當早餐,卻臨時回頭,看見沒有人捧場的吉他手,於是走回來把蘋果遞給了他。街頭藝人笑了,滿懷欣喜,也就繼續唱歌。 這時旁邊背著「紅書包」的男人無意中看見了,於是在接下來的走路過程中,他也順手拾起旁人亂丟的飲料罐;而後另一個孩子看見了,接著他發現身上的零錢,可以幫助另一個丟失氣球的小女孩重新再買一個…… 就這樣,從一顆遞出去的紅蘋果開始,畫家刻意標示的紅色人事物就像是接棒的火把,被畫家點睛的,就會成為善意的傳遞,一個接一個。微小的善意並不需要登高一呼,不過是在你在的地方,放眼出去、簡單觀察,一個舉動加上一個微笑,再怎麼慘淡的灰色城市,都能瞬間生出火苗。 轉化周遭環境色彩 平淡的日常生活,平凡的坐臥起居,畫家瑪塔‧巴托利利用灰色詮釋了這樣的日常,而紅色的人事物提點,像是路標,提醒你每個翻頁眼睛落下的重點,提醒你故事還沒結束,請繼續看下去。而讀者在讀完所有篇章時,會終於感受到,釋出善意是簡單的,而善意是流動的,且是易於感染的。 全書無一個字的繪本裡,告訴我們善意其實不需要語言,語言總容易流於說教或帶來誤解。還不如用「心」觀察。畫家透過分鏡,聚焦在傳遞善意與被傳遞的人的行為、表情上,也不忘把視角拉到更大範圍的街道、公園裡,看見更多人彼此交流的方式。 「注視」、「觀察」而後釋出舉動,是書中人物們的描繪重點,也成為讀者在閱讀時,理解與感受的起點:我們不但理解了故事軸線的進行,知道女孩釋出善意,最終也收到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回饋,同時也感受到善意傳遞的最終意義,其實是無形中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裡提醒:「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的關係。」透過觀看,我們能夠確認我們所屬的世界,是冷酷還是溫暖?而其中的轉化關鍵,則來自於觀看的角度,換句話說,是我們接下來行動的方式。瑪塔‧巴托利或許想要告訴我們,縱使我們沒有能力改變整個世界,但是透過一點點善意,也許能夠轉化眼前周遭環境的色彩。

MORE

【精選書摘《爆發式成長》】自己做人生的主宰者

文/李栩然 價值觀是人性裡最底層的代碼,是指導你一切行為和思考的基礎。平時你很難關注到它,但你對每件事做出的每一個判斷、下的每一個定義,背後都有價值觀的體現。特別是在面對底線的時候,價值觀的作用會變得更明顯。想了解自己的價值觀,除了及時記錄自己最極端的看法、真實的情緒和感受,也可以做思想實驗。比如: ˙你覺得這個世界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 ˙你遇到有人揮刀砍向你的同學時,會不會上前去擋刀? ˙以往求學時,若遇到不合你心意的老師,會心情鬱悶嗎? ˙如果遇到別人給你回扣,你拿不拿? 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我有一個常用小技巧分享給大家,那就是每一次社會上出現熱蒐話題,特別是價值觀衝突激烈的那種,我都會代入自己去思考:「如果我遇到了怎麼辦?」我一直覺得這才是關注與思考熱蒐話題的價值所在。如果你就當成八卦看看,那別人發生的事又與你何干?那你不會成長。今後你再遇到其他熱蒐話題的時候,不妨對比來看,就能從中看到自己價值觀的變化。 價值觀和個性是兩件事 除了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體系外,我自己將個人價值觀分成「強價值觀」和「弱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只不過有些人覺察不到,或者表現不明顯而已。 所謂強價值觀,就是一個人做事或說話的背後,都帶著價值觀的烙印。喜歡什麼就是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就是討厭什麼,不會輕易妥協和改變。強價值觀的人優點是個性鮮明,聽他說的話、看他做的事,你會知道他在想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想、這麼做。當然為了維護自己價值觀的穩定,這種人也可能會經常碰壁,遭遇很多意外打擊,情緒也容易大起大落。 弱價值觀的人,優點是性格比較和善,不太會引起他人攻擊,也不太喜歡和人發生爭執;缺點是容易陷入迷茫、做事模稜兩可、易被控制,很多時候是敢怒不敢言的人。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價值觀和個性是兩件事,表裡可能不一。價值觀強的人,個性也可能很溫和;而個性很強的人,其價值觀可能很弱,真正遇到事情就躲了、退縮了,比如年少時就敢殺人,但見了秦始皇卻直接嚇得發抖的秦舞陽。 別把命運之鑰交給別人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一定是內心的強大。這種強大,源自於對自我和世界的清醒認識而展現出堅定的行為表現。說一個比較現實的例子,很多女性在分手或者離婚後,反而活出了更好的自我,她們丟掉了對於愛情、美好婚姻的幻想,認清了兩人的現實,強化和重塑了價值觀,所以內心一下子變得強大。 無論是強價值觀還是弱價值觀,我都希望你記住一句話:千萬不要把決定命運的鑰匙交給別人,要做一個掌握自己命運鑰匙的人。雖然可能活得會更累一點,但一定要活得自在、明白。而古往今來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被更多人真心地佩服、追隨,也更容易展現自己的價值,因為這種人本身就是眾人之上,走到哪裡都是標竿。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出版《爆發式成長:突破舊我、逆轉停滯困境的14堂底層思維課!》一書)

MORE

【追憶文豪】賽萊斯特,我的時間緊迫

文/賽萊斯特‧阿爾巴雷 譯/嚴慧瑩 戰爭結束,歐狄龍回來了。他毫不猶豫地安頓下來,我們完全沒有談到離開或是留下的事,我們知道沒有任何事能拆散我們和他。可憐的歐狄龍患了低白蛋白血症,是普魯斯特先生來張羅治療事宜。我呢,這些年從未生過病,只除了一次,應該是在一九一七年西班牙流感肆虐的時期,那時死了好多人。我記得我發高燒,滿身大汗,渾身無力。我的狀況很糟糕,普魯斯特先生立刻看出來了: 「怎麼了,賽萊斯特?您累了?我覺得有點不太對勁?賽萊斯特,如果您染了什麼病菌,對我們可不是好事。您若生了病,就請比澤醫生過來一趟吧。」 我的雙腿就像斷了般,只好躺著,站都站不起來。孤孤單單一人病著,感覺真悽慘。我流了滿身大汗,之後就覺得好多了。 就是在那時候,普魯斯特先生買了一個非常昂貴的盒子,用來消毒所有器物。普魯斯特先生深怕染了什麼病菌,那對他就會有致命威脅。他這點是承自於他霍亂和瘟疫專家的父親。而我必須把收到的信件放進盒子裡消毒,普魯斯特先生認為這樣還不夠,所以他開始戴著手套讀信件,有時甚至接待來客時也戴著手套。 普魯斯特先生的姑媽並未先告知,就把豪斯曼大道的公寓賣了,我們只得搬家。找新住所十分困難,有的沒電梯,有的地段不適合,有的太吵雜,有的離塞納河太近:「我不喜歡塞納河上的霧氣!」有的又太靠近環城火車道:「火車經過!啊,這我絕無法忍受!」最後我們終於搬到阿姆蘭街(rue Hamelin)四十四號,公寓和豪斯曼大道那間很像,但比較小,陳設簡單。普魯斯特先生把這裡視為暫時落腳之地。 普魯斯特的魅力 生活又回復正軌,普魯斯特先生重拾以往的習慣。唯一不同的,是他愈來愈少出門,愈來愈投入寫作,愈來愈不停地說:「我的時間緊迫,賽萊斯特。」我的姊姊瑪麗也搬來這裡,幫忙我採買和家務事宜。那時,普魯斯特只和身邊我們這一小圈人相處,他和我們在一起感到很放心,幾乎像家人一般。他認識我們家裡的人,甚至還有歐狄龍的姊姊雅蝶,戰爭期間全巴黎都缺糖的時候,都是她帶糖來接濟我們。 一九一九年,《在少女們身旁》(À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出版了,普魯斯特先生在書上親筆寫給我:「給我八年來忠實的朋友,事實上她與我的思緒如此有默契,我必須稱呼她為我永遠的朋友,我很難想像我不是已經認識她一輩子了。」我納悶他何以送我這麼精美的書,我連書架都沒有。他書中有一幕提到我姊姊和我充當送信人的角色,我想他這麼做是謝謝我們的一種方式。 普魯斯特先生以前在出入沙龍期間,在豪斯曼大道宴請的舊識們也會來到阿姆蘭街,很多人都想來見他,我充當屏風擋客。「可以見見先生嗎?」「我可以去他房間嗎?」我便跑去問普魯斯特先生。天知道他們花了多大力氣想見他︱︱為了遷就他的作息時間,往往待著直到晚上十點、十一點、甚至半夜一點才見得到。這是他的魅力使然,他身上有一種精神上的君王氣息,像太陽般的吸引力。 (摘自《普魯斯特先生:貼身女管家的口述回憶,法國文豪普魯斯特逝世百年經典插畫紀念版》,菓子文化出版)

MORE

【生活智人95】賀韋 報喜不報憂 把希望化作行動力

文/楊慧莉 另闢 蹊徑 亂世中 反其道而行 安格斯‧賀韋(Angus Hervey)擁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環境經濟學博士學位,與人共同創辦了一家位於澳洲的媒體公司「 Future Crunch」,分享人類進步的故事。此外,他也是非營利組織「Random Hacks of Kindness」在澳洲的經理人。此組織由谷歌、微軟、雅虎等科技業者創始於二○○九年,在全球二十多個城市開展業務,主要是透過科技聚會活動解決社會問題。以澳洲業務來說,每年兩次,他們會在五個據點舉辦「黑客松」,即一群程式設計師在期限內設法完成指定內容的聚會活動。舉例而言,過去他們曾在墨爾本的一項黑客松行動中研發出一款稱為「Local Linguist」的應用程式,用來保留當地原住民語言;或是開創了一個賀韋個人很喜歡的平台「Right Click Community」,這個平台藉由青少年教導資深公民電腦技術,消弭之間的代溝。 不僅行善也要揚善 顯然,賀韋在非營利組織有許多的「善行」,但他不只「做」好事,也在所創辦的媒體公司「宣揚」好事,發揮媒體人的正能量。他和另一位創辦人堅信,「我們應該籌畫一個漸入佳境的未來。如果有更多的人相信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我們就能更快採取相關行動。」 為了取信於大眾並提振士氣,賀韋透過「 Future Crunch」的時事通訊管道,發布在全球各地發現的「好」消息,所涵蓋的課題從全球健康改善、生活品質提升、人權斬獲、保育勝利到科學突破等。 現在,每天打開電視機,常會發現負面新聞滿天飛,讓人感覺壓力好大。賀韋所為,無異翻轉現行的新聞機制。他相信,「如果我們要改變本世紀人類的故事,就要變更那些我們經常告訴自己的故事。」 如果以現況來看,過去一年最大的頭條該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場戰爭把數百萬人捲入無情的衝突裡,翻轉國際政治版圖、引發全球能源市場動盪。或許,唯一比戰爭更讓人害怕不安的事是,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有可能因氣候變遷而遭摧毀。 不過,這樣的世界局勢到了賀韋的媒體網站,就會變成一個看似無傷大雅的開場白,讓他接下來以新聞播報的方式將話鋒一轉,專注在「危機即轉機」的局勢發展上,因為當危機四伏時也同時讓全球加速對抗氣候變遷。 發電與公衛有成果 近來,賀韋上公益平台,以主播、通訊記者等多重媒體人身分,串場演出播報過去一年多來在全球發生的好事。 首先,俄羅斯總統普亭拿天然氣和石油當武器的企圖沒得逞,反倒讓歐洲的綠色能源用量倍增。去年,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首次超越天然氣、核能或煤炭,成為歐洲大陸最大的發電來源。有分析顯示,俄烏戰爭加速歐洲擺脫化石燃料的時間表。而美國也訂定新法,要投入大量資金發展再生能源和電動車,讓美國於二○三○年前達到八成電力都是無碳排放。全球化石燃料排放量預估也將在這一兩年內達到顛峰;國際能源署也表示,風力、水力和太陽能在二○二五年前將成為發電的主力。 再來是全球健康問題也在改善中。儘管有許多國家仍苦苦掙扎於新冠疫情的後果,但去年已有八個國家徹底擺脫了「砂眼」等至少一種以上的熱帶疾病。這要歸功於成千上萬從事公共衛生的無名英雄。 而在對抗瘧疾上也顯現了希望。去年,牛津大學所研發的新疫苗被證實安全又很有效。迦納和奈及利亞現在要對三歲以下兒童施打疫苗,這是一個改變世界之舉,有望根除這危害世人健康已達數千年的疾病。 賀韋表示,以上所言都是正在發生的新聞,只是我們不常聽到,不過一旦得知,就會感覺這個世界很不一樣。 環境與人權有改善 除了綠能發電和疾病根治,環境和人權方面也有捷報。空汙和環境惡化已迫使地球生態系統超出臨界點。不過,過去一年多,人類開始有所回應。幾個月前,聯合國會員國達成協議,要在二○三○年前保護全球三成的陸地及海洋;幾周前,在歷經多年的協商後,首次有了對公海維護的共識。 此外,還有更多跟環境有關的好消息。舉例而言,去年阿根廷在其最大的鹽湖和溼地旁創造了一座國家公園;去年稍早,厄瓜多在地球生物最多樣性的亞馬遜雨林創造了一個最大的保護區。這些作為可能都還不夠,但已是很大的勝利了,顯示只要給機會,大自然並非只有遭摧毀一途,還是有復育的可能。 人權部分,也有很大的進展。比方說,去年一開始,有許多國家廢除了死刑;有六國終止童婚;有十一國加強生育權,包括印度通過了一項法律,確保每個單身婦女都能安全墮胎;西班牙成為歐洲第一個休生理假可給付的國家。 目前,全球仍持續爭取平權。儘管聽聞不多,但進步一直在發生。去年,整個世界已趨近人人都可自由選擇和自由戀愛的境界了。 樂觀 以對 一起讓好事傳千里 近年因新冠疫情,經濟也大受影響。不過,即便如此,賀韋也留意到這方面仍有好消息,「許多人可能錯失了去年聯合國的一項報導,指出印度在二○○六年和二○二一年之間讓四億一千五百萬人擺脫貧困,這代表十六年來每天都有塞滿一個足球體育館的人數脫離貧困。這種事一直都是最棒的新聞。」 人道救援方面,賀韋也發現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像是,在辛巴威有一支娘子軍專門保護野生動物,其中有許多是家暴倖存者;她們在經多年實務經驗後,成為強大的女戰士。她們不僅在辛巴威,也在其他四國執行任務。多虧這支娘子軍,辛巴威等國的保育樣貌大大改觀,有助野生動物的大量復育。 除了動物保育,人類本身也需要保護。在孟加拉,數千名受過訓練的助產士也帶來希望。自二○一二年起,他們協助降低近一半的孩童夭折率。 科技與醫學有突破 科技和醫學方面,也大有斬獲。當今,就屬科學和科技的發展最神速。近來,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的發明引發熱議。人工智慧的力量驚人,卻也因此讓人擔心它對職場和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即便如此,賀韋也提醒,過去一年多來,人類也展現韌性、創新能力等去迎合巨大挑戰。比方說,一年前,透過韋伯太空望遠鏡傳回的第一批影像讓宇宙運作之謎有了新解;七個月前,使用雷射「核融合技術」取得巨大進展,在潔淨能源領域跨出歷史性的一大步。 核融技術消息出來後幾天,醫學上也有重大突破。倫敦科學家宣布,使用新型態的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成功清除十三歲女孩「艾莉莎」身上的白血病。未來,這種首次革命性的新型態治療預估將能拯救數百萬條性命。 共襄盛舉變好新聞 賀韋在公益平台所發布的眾多好消息,可惜多半只有圈內人知道。一般閱聽大眾接收到的新聞,往往都是讓人害怕、傷心或生氣的。不禁讓人想問,為何大家喜歡報憂不報喜?這個問題也讓他想了很久。 賀韋反其道而行,在所創辦的新聞平台播報八年的正面消息後,心得是:進步並非一蹴可幾;這世上仍有很多人遭受貧窮、疾病之苦,許多地方仍在為平權和正義奮戰,氣候變遷的威脅仍很巨大,但當我們只報導一些糟糕事,就看不到那些好事和它們所蘊藏的各種可能性了。 顯然,賀韋對未來樂觀以對。對他而言,樂觀不一定是一種對世界的觀感,而是一個可藉以影響世界的選擇。 賀韋表示,我們必須記住,希望不是名詞,而是動詞,這世上有數百萬人在過去的日子不只選擇懷抱希望過活,也捲起袖子「起而行」;或許,現在是所有人都該這麼做的時候了,而當我們都願意一起活出希望時,這絕對是個好新聞。

MORE

【小說賞讀】忍老師的推理

文/東野圭吾,譯/王蘊潔 1 有人急匆匆地衝下樓梯,整棟廉價公寓似乎都隨之搖晃起來。在此之前,還傳來重重的關門聲。現在深夜十一點。這麼晚了,不可能是小孩子在鬧情緒。不一會兒,傳來一個女人尖叫了一句:「老公!」聲音中帶著一絲沙啞,充滿了生活的味道。 「你不要把錢拿走!」 大阪舊城區的特徵之一,就是每個人都對「錢」這個字眼特別敏感。一聽到這個字,頓時有兩、三家住戶瞬間打開了原本緊閉的窗戶。看熱鬧的鄰居中,有一個剛好住在發出叫聲的女人隔壁,這個五十多歲的瘦女人名叫山田德子。她特地戴上眼鏡,想要看清楚外面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因為住在二樓,所以正低頭俯視著下方。 公寓前有一小塊空地,停了一輛小貨車。小貨車的引擎已經發動,車後方斷斷續續吐出了白煙。發出叫聲的女人繞到車子的另一側,也就是駕駛座旁,不知道對車內說著什麼。 不一會兒,小貨車的引擎發出了巨大的聲響。那個女人還在說話,但德子聽不到她說什麼。小貨車駛出空地後左轉,消失在暗巷中。 看到那個女人垂頭喪氣地走回公寓,德子關上了窗戶,走到玄關,一聽到女人經過自家門口,立刻打開了門。那個女人驚訝地停下了腳步。 「怎麼了嗎?妳剛才叫得很大聲。」 女人以為鄰居是在指責她剛才大聲說話,慌忙鞠了一躬說:「對不起。」她年約三十五、六歲,綁在腦後的頭髮有幾根垂了下來,這讓她看起來比實際年紀更蒼老。 「又是妳老公嗎?」 女人露出疲憊的笑容點了點頭。德子皺起了眉頭,習慣性地露出了同情的表情。 「妳也真辛苦,孩子又小……妳不要太難過了。」 德子說完,搖著頭關上了門。這件事明天一定會成為左鄰右舍說閒話的話題。女人嘆了一口氣,打開了自己的家門。 2 六年五班的教室位在三樓,所以必須從一樓的教師辦公室走兩個樓層的樓梯才能到達教室。竹內忍走到二樓時,抬頭往上看,發現在通往三樓中間的樓梯口,有一個影子突然躲了起來。雖然那個影子一晃而過,但她絕對不可能看錯,今天負責把風的是田中鐵平。阿忍重重地嘆了一口氣,聳起肩膀往上走。五班的教室就在樓梯旁,教室內傳來嘎答嘎答拖桌椅的聲音,但並不是她一走進教室,所有學生都會乖乖坐在座位上,一定還會有幾個人站著大聲說話。果然不出所料,這一天,也有兩個學生一看到阿忍走進教室,才不好意思地從教室的另一個角落跑回自己的座位。阿忍瞪著他們,走到講台的中央。值日生喊了聲:「起立。」然後學生對著她說:「老師早。」接著,值日生又喊:「坐下。」 阿忍把黑色封面的資料夾重重地丟在桌子上,很快地說:「現在點名,如果沒有大聲回答,就算缺席。」 「阿部、石川、井上、江藤……江藤,不在嗎?好好回答。」 這些學生在點名時,不是拉長了音調,就是發出奇怪的聲音,沒有好好回答,所以阿忍的語氣也變得有點歇斯底里。學生看到她的這種反應,反而更加樂在其中。 「福島……福島?他請假嗎?真難得。」 自從阿忍接這個班後,這名學生從來沒有請過假。雖然他個子不是很高大,但氣色很好。 「只有福島請假嗎?好,那我們現在就來做數學。田中、和田,你們兩個等一下要到黑板上來寫。」 阿忍不理會那兩個搗蛋鬼的抱怨,開始上第一堂課…… (摘自《浪花少年偵探團【35週年青春經典版】》,皇冠出版) 【作者簡介】 東野圭吾 1958年生於日本大阪市,大阪府立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畢業。曾在汽車零件供應商擔任工程師,1985年以處女作《放學後》獲得第31屆「江戶川亂步賞」後,隨即辭職,專心寫作。 早期的作品以校園青春推理為主,擅寫縝密精巧的謎團,獲得「寫實派本格」的美名。後期則逐漸突破典型本格,而能深入探討人心與社會議題,兼具娛樂、思考與文學價值。其驚人的創作質量與多元化的風格,使得東野圭吾成為日本推理小說界的超人氣天王。

MORE

【親子共讀】一場從前從前的故事表演藝術

文/黃淑貞(小兔子書坊創辦人) 「從前從前」是民間傳說與神話的起源,是許多說不完故事的起始點,是代代相傳的故事長河。這些故事總經由長輩記憶,加油添醋,釀造一個個豐富美味的故事佳餚,為家庭點燃情感交流的火苗。每一次的敘述,故事再次擁有了嶄新的生命,同時也召喚出我們深層的在地意識。 一代代的童年回憶就在民間故事裡的流竄,鑿刻出童年的不同樣貌。只要有機會抵達民間故事的疆土,聽故事的人會像剛開眼的雛雞,對於故事將有著決定性的銘刻印象,故事會成為一扇扇大門,開啟了與自己,與人性,與世界的連結,這就是民間傳說的力量。然而,這些民間故事至今彷彿是一捆舊書,早已置放在家中的陰暗角落,儼然是舊時代的記憶,導致現實與傳說橫亙著一道溝壑,那將是一個遙遠的距離。 將故事裝填上新意 不過,現代讀者總是幸運的。坊間仍有著許多神話、童話與民間故事持續以不同樣貌出現在我們身旁,它們是層層相疊的一朵朵玫瑰,隱藏在繽紛花園之中,不厭其煩地一再吐納著故事,等待時機,讓有緣的讀者看見。這一次李明足老師從《搜神記》裡的篇章,藉由精緻的改寫手法,獨特的敘述創意,編織出一種見微知著的臨場感,《搜神故事集2:乘龍飛天的鑄劍師》如重新裝填膛槍般,把故事字句都裝填上新意與藝術。 新意根植於故事的改寫技巧。改寫是必然的手段,讓《搜神記》文本與創意虛構間擺盪,並以文字與情節鋪設一條平緩通道,方能讓現代讀者順利品嘗經典,又得在調整改良與故事精髓之間審慎尋找到平衡點,而為了讓故事更加精采,勢必得貼近現代讀者。這樣鋪陳恍若行走高空鋼絲般,成功與否端看對於故事的熟稔度。書中時而展現幽默風趣,如〈除害有奇招〉裡的那隻借酒發愁的怪物「患」;時而映照人性光輝的感動,如〈玉枕繁華夢〉裡對於見好就收的討論,或是〈飛天奇人〉那位寧願犧牲自己,也得盡力保全他人的鑄劍師。諸如此類的事件細節,不僅保有人物與傳統故事的情感靈魂,同時為經典妝點題材,增添新意。 聽見遠古祖先智慧 藝術係指說故事的情感與觀點。不如長篇小說的人物立體化,短篇故事裡的角色受限於篇幅,大多呈現扁平,讀者只能看到單一面向,於是角色與事件需要快狠準的篩選。《乘龍飛天的鑄劍師》蒐集那些古老的妖魔鬼怪或是動物神靈的化身,無論是樹神、河神或是朱雀、斑鳩,在在顯示擁抱著萬物有靈的觀點。此外,盡可能具體塑造一個角色到另一個角色,一個事件快速進展到下一個事件,李明足老師如同是管絃樂的指揮,盡情揮灑著神奇的指揮棒,掌握著舒緩的旋律細節,引領我們悠悠的浸潤於故事之中,隨之舞動,恣意搖擺。我們在創作者所構築的故事碉堡裡,感受到具體細節的穩固,極富人性的觸動,以及用心雕琢如回家的熟悉安定感,這就是故事藝術的自然流露。 歲月默默流淌之際,傳說早已靜靜消逝於時間縫隙之中,化為雲煙,轉為碎片,等待契機。《乘龍飛天的鑄劍師》的新意與藝術,細膩改寫與主題編排,在文字間飄出柔和悅耳的呢喃,讓我們在千迴百轉的「從前從前」經典故事中,看見一抹微光匍匐前行,聽見來自遠古祖先的智慧,藉此重拾蟄眠的文化腳本,淬鍊出更澄澈的自己。原來,一場精采動人的「從前從前」的故事表演藝術就潛藏在《乘龍飛天的鑄劍師》。

MORE

【精選書摘】你說出來的話 像詩一樣虛無縹緲嗎?

文/桐生稔 日本Motivation & Communication 董事長桐生稔認為「自己想說的話」與「對方想聽的話」是截然不同的,如何說到對方心坎裡,是一門學問。 「你到底在沒頭沒尾地說些什麼呀?是在吟詩嗎?」我二十幾歲時,常被當時的部長這樣斥責。 詩當然沒有不好。 部長想說的是:「你說的話太抽象、太虛無縹緲了!說得清楚具體一點!」 從那時起,我才領悟到原來說話有分為「抽象」與「具體」,並且在說話時留意這一點。 我的意思並不是「抽象的話語不對,具體的話語才對」。問題在於抽象與具體的程度適不適合對方。 舉例來說,當別人問你:「你喜歡動物嗎?」此時回答:「我喜歡狗。」就會顯得很不自然;若是別人問你:「你喜歡狗嗎?」此時回答:「我很喜歡動物。」也感覺很奇怪。 因為動物的概念比較抽象,狗則比較具體。重點在於回答時,答案是否符合對方期望的具體程度。 抽象言語比較輕鬆 話說回來,你有被別人這樣說過嗎? 「你說的話太抽象了,我聽不太懂。」 「你說的話太具體了,我聽不太懂。」 如果你「都沒被這樣說過」,就勉強選一個比較符合你平時說話調性的吧! 事實上,當我詢問參與講座的同學們這個問題時,絕大多數的人都跟過去的我一樣是屬於「太抽象了聽不懂」。 雖然也有少數人是屬於「太具體了聽不懂」,不過通常是某方面的專家,或某些事物的狂熱者才會出現這樣的傾向。 你覺得為什麼大多數人說出的話語都是傾向「太抽象了聽不懂」呢?這是因為要說出具體的話語,會對大腦造成負擔的緣故。 當別人詢問:「員工旅遊好玩嗎?」回答:「嗯嗯。」這種抽象的回覆對大腦而言比較輕鬆。但如果說出:「那邊的海邊景色真是美極了。」這種具體的回覆,就非得使用大腦回憶不可。 當別人詢問:「這個好吃嗎?」回答:「嗯嗯。」也是一樣的道理。就算食物真的很美味,要把好吃的原因化成言語,也非得動腦思考不可。所以對大腦而言,使用抽象的言語來表達會比較輕鬆。 「具體來說」當開頭 不過,正因為很多人都不擅長具體地說話,要是能克服這個關卡,就可以成為很難得的人才。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學會具體表達的方法。那麼,具體表達的方法究竟是什麼呢? 只要練習用「具體來說」當作一句話的開頭,就可以說出具體的內容,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例如:「我想要改一改早上的生活作息。具體來說,前一天晚上十點就寢,將鬧鐘調在早上五點,然後六點出門去慢跑。」 「我最近想要挑戰自我。具體來說,一個月交出一個新企畫。」 就算不特別說出「具體來說」這四個字,也請改在心裡默念「具體來說」。 例如:「我這個人比較容易擔心。出門前我會檢查三次有沒有鎖門,不然沒辦法放心。」 「我的手很巧,我可以在米粒上畫畫。」 這麼一來,你所說出的話就會變得非常具體。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一開口,就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的55個方法》一書)

MORE

【經典閱讀】從袪魅到復魅 臺灣後殖民書寫研究的新視角

文/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文明」與「野蠻」的對立與相互辯證,向來是人類學、歷史學中備受關注的論題,但在臺灣文學研究的領域中,迄今還沒有被充分探討。《復魅》著力於此,特別是聚焦於與原住民相關的歷史與文學書寫,所展現的用心及成果,相當值得重視。 《復魅:臺灣後殖民書寫的野蠻與文明》是由李時雍博士的學位論文改寫而成的學術專著。時雍好學深思,對於新興的文學與文化理論尤其著力甚深。他關注臺灣歷史與文學文本中「野蠻」一詞概念遞變的系譜,以及它在殖民現代性情境下與所謂「文明」呈現的對峙。《復魅》一書所試圖進行的,正是對於臺灣後殖民書寫中,關於野蠻論述與文明批判的深度思辨。 「文明」與「野蠻」的對立與相互辯證,向來是人類學、歷史學中備受關注的論題,但在臺灣文學研究的領域中,迄今還沒有被充分探討。《復魅》著力於此,特別是聚焦於與原住民相關的歷史與文學書寫,所展現的用心及成果,相當值得重視。眾所周知,由於政治因素使然,「臺灣文學」的學科建制、知識生產與學術研究,一直遲至1980年代以降,才逐步開展。其間,「原住民文學」始終是最為特殊的部分。它的特殊,一方面是由於早在其他民族移居臺灣之前,原民便已棲居於臺灣的山林海洋,自成天地。後之來者,將如何看待並將其納入自身的文明與歷史,本身便是複雜而且高度政治化的論題。另一方面,原民素無文字,歷史與文化全憑口耳相傳;自從荷蘭人入主臺灣之後,歷來的治理者,卻每每挾其「文明」的眼光與因之而成的各式話語形構,將其形塑為「野蠻」及亟須施以教化的對象。其間所內蘊的文明暴力,實多有值得深思之處。而這一現象,同樣自80年代開始逐漸翻轉。不少接受良好漢文知識教育的原民青年開始以漢語文字述史為文,為自己的部族發聲;另有若干非原民的文史工作者,也參與了相關書寫與影像紀錄活動。尤其新世紀以來,各式原民文本源源而出,所關注的面向各異,從銘記部族神話歷史到再現口傳文學,從批判帝國殖民與現代文明暴力,到對於自然生態的關懷與重省,精采紛陳,不一而足。如何就其進行多方面的觀照與深入研究,自當有其必要。 關鍵歷史事件為輻輳點 時雍敏銳地觀察到此一論題在現今臺灣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中有待開發的動能。他的問題意識,顯然是從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歷史哲學論綱〉中的名言開始:「沒有一座文明的豐碑不同時也是一份野蠻暴力的實錄。」取「復魅」為書名,則是試圖與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袪魅」之說對話:「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理性化、理知化、尤其將世界之迷魅加以袪除的時代」。理性與袪魅,正是文明啟蒙論述的重要核心,它隨著帝國殖民而進入「野蠻」世界,意圖教之化之,然而,統治者為達到教化與馴服的目的,所憑藉的,卻每每是各種形式的暴力手段。無論是武力的征戰鎮壓、語言的汙名化,抑是對於自然資源的掠奪、破壞與整治,無不是假文明之名而行暴力之實。《復魅》就此層層剖析,為能以少總多,該書以太魯閣戰爭、霧社事件、日人徵募原住民高砂義勇遠征南洋,以及蘭嶼達悟人「驅除惡靈」等幾個關鍵歷史事件為輻輳點,考掘20世紀臺灣於不同文化形式相遇時的競逐與話語權力的交鋒。研究取材以文學書寫為主,但也兼括歷史檔案、民族誌、紀錄片等不同形式文本的表述。所援引的論述框架,則包括了傅柯(Michel Foucault)關於「話語」(Discourse)與「知識型(épistémè)」的論述,史碧瓦克(Gayatri C. Spivak)的名言:「從屬階級能發言嗎?」,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的「祼命」概念,以及人類學者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視傳統為不同時點及轉化源頭的思惟等。其所研探的文本屬性互有差參,理論的生成脈絡互異,如何兼容並蓄,實為一大考驗。時雍著力於此,全書論述從追索「野蠻」一詞之生成及如何成為「文明」的對立面開始,進而論析現代的內在性,是如何以一種與野蠻相互銘刻的狀態而形塑出文明的野蠻性。以此為綱領,再依據各「輻輳點」不同的特質,採取相應的理論框架進行探討,以期各章論述能在共同的主軸下各自生發,並且相輔相成,此一用心,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魅的多義性 在此,「魅」的多義性以及從「祛魅」到「復魅」所開啟的多方面思辨,應是本書最重要的核心。「魅」是什麼?是蒙昧無知?自然原始?還是晦暗神祕?為什麼祛魅之後需要復魅?經由考掘不同文化形式遭遇涉及的知識、話語政治與權力關係,以及「魅」之所以作為一種反思與批判的視角,《復魅》試圖揭示的是:相對於「祛魅」總也挾帶著現代性的文明暴力,「復魅」卻是要反思現代理性,它並不意指讓世界重新復返於原初的迷魅之境,而是要讓「魅」成為「除魅之魅」的一股辯證力量,「由此認識世界的非線性、混沌與不確定性」。也因此,全書最後以「新野蠻主義」作結,亦是提醒論者:所謂文化的「傳統」,其實是來自於歷史的實踐,它連結了不同的時間性,由此,「一種統一的史觀將會讓位於互相糾纏的歷史實踐」。此一視角,為1990年代以來的後殖民書寫研究開啟了不同於既往的觀照面向,而我以為,這正是本書重要的學術貢獻。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復魅:臺灣後殖民書寫的野蠻與文明》一書序文)

MORE

【遊玩如兔】朝氣蓬勃過生活

文/Graphic-sha 編輯部 譯/郭家惠 世界各地都能發現兔子的蹤跡。牠們的棲息地遍布全球,因此在歐美、亞洲、俄羅斯、非洲等地,都能發現兔子用語的存在,證明了兔子與當地人共同生活為時已久。 透過至今仍流傳於各國各地的兔子用語,一窺兔子們悠然自得的百般姿態。舉例而言: 為了度過美好人生,請工作如犬; 進食如馬;思考如狐。 然後,遊玩如兔。 “For a good life: Work like a dog. Eat like a horse. Think like a fox. And play like a rabbit.” —— George Allen 這是美國知名美式足球教練——喬治‧艾倫曾說過的名言。除此之外,他還說過許多名言金句。 這段話主要是在提醒我們:如同兔子般朝氣蓬勃地過生活,是人生中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摘自《兔言兔語:來自世界各地的可愛兔子用語》,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森山標子 (Shinako Moriyama) 插畫家。現居福島縣。2016年開始以兔子插畫家身分展開創作。插畫作品出現於雜誌、書籍、繪本等。名列《日本當代最強插畫2020:150 位當代最強畫師豪華作品集》。主要著作有《想睡的兔子》(ねむねむ こうさぎ)、《兔子跳跳》(こうさぎ ぽーん)等書。

MORE
/4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