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閱讀

【藝文訊息】筆會季刊《譯之華》論壇

【藝文訊息】 中華民國筆會舉辦「筆會季刊《譯之華》論壇」,第二場邀請作家宇文正及吳鈞堯對談夏季號主題「回憶與失去」,由筆會會長廖咸浩主持,歡迎參加。 時間:8月6日下午兩點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台北市同安街107號) 免費報名網址: https://www.beclass.com/rid=274b1756464431ab27a8

MORE

【生活快門】為浪浪撐傘

文/劉愛玲 時下,不少青少年因一時好玩(奇)養寵物,三分鐘熱度一過,或因為讀書、工作、租房的關係無法續養,「浪浪」們便四處現身。 時序入冬,日益寒冷,特別是下雨的日子「浪浪」們更是無處藏身,倘若在惡劣天氣中偶遇,請為浪浪們撐起一隻保護傘。

MORE

【生活快門】寶藏般美景

文/王錫璋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內,有一棟提供住宿的青年會所。走入會所,發現接待大廳窗戶旁,能看到一幅美麗窗景:一樹綠葉當前,搭上近處跨過新店溪的福和橋,大橋和橋墩倒影,齊整相連如一體;遠際天空和山巒如潑墨畫;如此窗景,豈是都會中大馬路旁的飯店,所易見到的? 其實這一窗景,四、五年前有慢跑習慣時,還每星期跑過,自平面路過,未見其美,如今從半山腰窗戶望去,似才見其幽靜之處;故登高,當是剪輯大自然景色之最好方式;而別忘了,還有那夕照的薰染,更能添景吧!

MORE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文/敦煌研究院、佛陀紀念館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依據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文繪製,記述了罽賓國僧人佛陀波利翻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緣由。作品對於自然的描繪十分精采,畫出了一派暮春三月的春遊景色。這些山水以線條勾勒輪廓,青綠重彩,應是畫史記載的青綠山水畫法,在中國繪畫史中占有相當的地位。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應善住天子之請,宣說此「佛頂尊勝陀羅尼」。凡受持此咒者,能消滅一切罪障、種種苦患、脫離輪迴、生清淨處、永保長壽。「佛頂尊勝」,是密教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的五佛頂之一,釋迦院的五佛頂中,以釋迦牟尼佛頂顯現的輪王形佛頂尊最為殊勝,因此密教以佛頂尊作為本尊,修持息災除病之法,稱之為尊勝法。 展期:即日起至7月21日 時間:9:00~18:00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一、第二展覽廳 佛館官網:www.fgsbmc.org.tw

MORE

【食說新語】虎掌青頭皆美蕈

文/朱振藩 美國財長葉倫訪中的第一晚,去吃雲南菜館。有道菜很特別,居然連叫四盤,而且是清炒的,經媒體報導後,馬上名揚寰宇。此蘭茂牛肝菌,當地人稱紅蔥,又叫做見手青,切片炒食,又鮮又嫩,引人入勝。然而白天食用之後,夜裡易有幻覺,具腸胃炎毒性,外媒特稱之為「魔幻蘑菇」。 文人食家汪曾祺曾經待過雲南,對食菌頗有心得,他認為:「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但有一種菌子,比牛肝菌略貴,炒熟仍呈淺綠色,「格調比牛肝菌高」,學名為變綠紅菇,其別名則有青頭菌、綠菇、青崗菌、綠頭菌、青臉菌等多種。雲貴為重要分布區,即以雲南而言,滇南、滇中、滇西南均為主要產地。 產於夏、秋之交的青頭菌,生長在松、櫟等松葉林、闊葉林或混交林地上,單生或叢生均有,稍注意即能發現,且營養豐富。據《滇南本草》記載:「青頭菌氣味甘淡,微酸、無毒。主治眼目不明,能瀉肝經之火,散熱舒氣,婦人氣鬱,服之最良,但不可多食,食之宜以薑為使。」因而在炒製時,其調料宜用薑,與牛肝菌宜用蒜不同。 青頭菌菌體肥大,肉厚質嫩,滋味帶甘,清香滑膩。食用時固宜單料成菜,亦可與多種葷、素食材搭配。一般的烹調法,有炸、炒、燴、爆、蒸、燜、瓤等。 我何其何幸,品嘗過汁白味鮮、滑嫩香甜,味美適口的「白汁青頭菌」;清甘甜嫩、微辣帶麻,回味悠長的「油炸青頭菌」;做工精細、鮮香滑嫩,味醇夠爽的「紅燒青頭菌」等絕佳風味。不過,最令我念念不忘的,反而是「青頭菌燴臭豆腐」,其滋味極特別,鮮糯炰爛,香氣濃厚、微辣有韻。 比起青頭菌,以「掌」命名的美菌,首推虎掌菌。其學名為膠質刺銀耳,又稱老虎巴掌、虎蹄菌、膠質假齒菌等。中國大陸分布甚廣,為雲南珍貴的食用菌,因產量較稀少,向為特產之一。 基本上,虎掌菌生長在雲南柳杉和杉木等針葉樹的老枝幹及腐木上,以及闊葉樹枯木基幹上的苔蘚叢中,或單生或群生。每年夏秋之間,乃其盛產季節。 此菌的膠質中,富含胞外異多糖,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香氣甚為濃郁,炒後脆嫩腴滑,亦可製成乾品。 唯乾品烹調前,須削去泥根部分,先行淘洗乾淨,再以涼水泡發,撈起作刀工處理,可以切片、絲等狀,配合葷料運用,也能單料成菜。泡菌之水具鮮香味,可以留用,待其澄清後,即調勻芡粉,再勾入菜中。由於成菜後菌呈褐黑色,須注意配色,始盡善盡美。 不論鮮品或乾品,一般烹調方法為炒、炸、煸、爆、拌、卷等。薛寶辰《素食說略‧虎蹄菌》指出:「形圓,大者如卵,小者如栗。以溫熟水泡軟,洗去泥沙,切大片,以高湯煨之,亦脆亦腴,清芬可挹。」這是趁鮮吃法,望之即惹饞涎。 還有一種食用方式,此乃顧仲《養小錄》的「醉香蕈」。云:「揀淨水泡,熬油炒熟。其原泡水,澄去滓,仍入鍋。收乾取起,停冷,以冷濃茶洗去油氣,瀝乾,入好酒娘(釀)、醬油醉之,半日味透。」 此一舊時作法,工序較為複雜,雖是素饌中之妙品,今已罕見其蹤,想想真是可惜。

MORE

【書市隨筆】《亮光的起點》 台灣第一位博物學家的故事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作者鄧慧恩是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著有學術論著《日治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這本小說《亮光的起點》獲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獎。 60年前初中一年級,我們的課程裡有一科目「博物學」,其實是延續日治時代的名稱,三年後的高一,這個科目改名「生物學」,「博物」一詞除了用在「博物館」外,較少在學術名稱上出現。 初一時讀「博物學」,課本裡並沒有提及台灣第一位本省籍的博物學家是王雨卿,此後也沒聽過或讀到「王雨卿」這個名字,直到最近讀了鄧慧恩寫的《亮光的起點》,才知道日治時期,有這麼一個為動植礦物而努力研究的人。 文采燦然考據實在 鄧慧恩專門研究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面對世界和外來思想浪潮的學者,其碩、博士論文都是如此。她在研究範圍內的動物學術論文裡,偶爾看到王雨卿這名字,並發現他詳細記錄蝙蝠的拉丁學名、台語拼音,還註上世界語(Esperanto)的名稱。 她開始好奇這個人為何如此細心且詳盡行事。隨著寫論文知識的累積,從各種中、日文書刊中,她收集到片片斷斷的王雨卿資料也就愈來愈多。她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零碎的資料,統整為創作的實踐,能將這位貧窮人出身的台灣第一位博物學家王雨卿的身世,化為歷史小說,於是,才有這本《亮光的起點》的寫作。由於鄧慧恩不僅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作家,文采燦然,考據實在,加上她豐富的日治時期歷史知識,《亮光的起點》一寫完,即獲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獎,也使王雨卿讓更多國人所知了。 日治時代真實縮影 《亮光的起點》主軸雖然是講王雨卿如何從小學(當時的公學校)畢業後,進入台南師範學校當工友,靠著自身的勤奮、好學精神,得到日籍老師牧茂市郎的賞識,拉拔他成為學校博物科的助手。他不以此為滿足,繼續努力學習,也跟著牧老師做標本、殷勤出去野外蒐集動、植物材料,回家後並自修、研讀各種相關書報雜誌,後來不僅取得等同中學畢業的學歷,也赴日本考取文部省生理衛生科、及動物科中等教員的資格。 他到32歲(1938年)病逝之前,曾在台南師範學校教書、當顧問,也在台南長老教會中學及女學校兼任教員,並於台、日及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推廣台灣的博物學知識。 但這只是主線,他與日籍麻豆街議員的女兒佐伯操的一段當時不被容許的跨國婚姻,穿插書中,鄧慧恩寫得浪漫又幽微,讓人感動。 事實上,這本書簡直是日治時代學術、文化和社會呈現的縮影,她以寬闊的視野,探討到當時的科學、教育、藝術、民俗、社會、宗教、習俗等各方面狀況,主題還涵蓋到新劇(文士劇)、世界語、慈善事業、盲人教育、廟宇彩繪、籌設台陽中學等主要人物的推動者,若以電影來比喻,等於是演員卡司大堅強,主角除王雨卿外,還有很多配角,當時知名的台、日學者、藝文界及社會鄉紳等名字和事蹟,都曾出現於書中。 這本書的目錄也頗具巧思,每個章節都以二字詞合成的四個字,前兩字代表王雨卿生命流轉的順序,如「成長」、「抽芽」、「病葉」、「櫻花」〈表示凋零〉後兩字則是他研究的動物名稱,如蝸牛、蝴蝶、鳴蟬、歸燕等等,配合各章情節呈現,都有含意。 總之,這是一本以真實故事改編的歷史小說,好看又浪漫,且兼具知識和文化意涵。

MORE

【生活快門】探索新世界

文/陳玉姑 樟樹的肚臍眼,竟冒出翠嫩肉葉,宛如袋鼠媽媽肚裡,鑽袋而出的小寶貝。 昂首的小寶貝,悄聲附耳對媽咪說:「馬麻,外面的世界,比妳形容的,要美上千倍萬倍呢!」

MORE

【食說新語】涼拌茄子饒滋味

文/朱振藩 早在十餘年前,第一次去上海,在因緣際會下逛其傳統市場。望見一款茄子,比起普通線茄更為小巧細膩,色呈洋紅紫金,急忙詢問其名。它叫「杭州落蘇」,外觀十分漂亮,價格相當昂貴,據說口感極佳。可惜身在外地,無法一嘗為快,至今回想起來,仍是憾事一椿。 何以茄子又稱「落蘇」和「酪酥」呢?即使貴為「藥聖」,李時珍亦甚納悶,在《本草綱目》中說,「茄,一名落蘇,名義未詳。按《五代貽子錄》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酥酪,於義似通。」 其實,王辟之《澠水燕談》曾提及,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其王錢鏐之子不良於行,是個瘸子,由於茄、瘸同音,為了避諱,遂改名「落蘇」。至於白茄切段,以及煮熟紫茄,將之剝了皮後,其狀則像酥酪。因茄子本身沒味道,說成「味如酥酪」,應該不是真相。 諸君或許奇怪,茄子明明紫色,怎麼會有白茄?基本上,茄子甚多品種,《農政全書》上說:「一種出自邏羅(泰國)國者,其色微紫,蒂長味甘……又有青茄、白茄,白者為勝,亦名銀茄。」元代《農書》記載:「有種渤海茄,白而堅實;又一種白花青色稍扁,一種白而扁者,皆謂之『番茄』,甘脆不澀,生熟可食……中土頗多,南方罕得,亦宜種之。」 更早的宋代《圖經本草綱目》,亦曰:「茄子處處有之……白茄、青水茄,惟北土有之。」由於南方難得,白茄價俏,成為名食。難怪黃庭堅有詩云:「君家水茄白銀色,殊勝壩上紫彭亨(膨脝,指圓茄)。」 我第一次見到白茄,是在台北市濟南路上,見其模樣可愛,購得數枚而歸。僅白煮至熟透,不論切段或片,蘸好醬油食之,其味清雋頗鮮。 也曾在廣東潮州,吃到「家鄉白茄」。取些白茄去蒂,切段用隔水蒸,至變軟熟透止。大蒜去皮剁茸,將豆醬中的豆粒搗爛,加糖拌勻備用。接著將熟花生米脫去其衣搗碎,再與白芝麻炒香。炒勻蒜茸等各料,置入蒸好的白茄,鍋中加油與醬汁揉爛,取出置於缽內,撒入花生碎及芝麻即成。成品油足味透,軟柔細膩而滑,醇厚且帶馨香,以此下飯佐酒,真是無上享受。地方人士戲言「留命吃秋茄」,延年期待之情,於此宛然可見。 當下白茄屢見之於南方,中國北方反而罕見。這或許是另一椿「禮失求諸野」吧! 市面上的茄子,就其形狀而言,有圓茄、燈泡茄、線茄三類。圓茄,皮色紫黑,果肉呈淺綠白色,肉質細嫩致密,最適合做燒茄子,可熬,還可涼拌。燈籠茄,皮色黑紫,亦有青綠,肉質略鬆,含籽少。線茄,長條形略彎曲,色呈紫或黑紫,皮較薄,肉質細嫩鬆軟,不易老,含籽少。 前「老闞廚房」的店東闞興滬,善製涼拌茄子,亦稱為熬茄子。取產自南台灣的線茄,去皮煮爛撕碎,加蒜泥醬、麻油、芝麻醬等,拌勻放涼冰鎮,軟爛入味,香美滿口,沁人心脾,確實爽啊! 帶皮的涼拌茄子,我吃過的不少,以上海「老吉士」製作最佳。煮畢片好後,堆疊甚齊整,置白瓷盤中,望之雖簡易,卻平中出奇,逸出蒜香味。整盤一掃空,欣喜溢臉上。老闆笑著說:「大富豪馬雲,亦好此滋味,還連叫兩盤哩!」可見口有同嗜,此非尋常者可比。

MORE

【芳華灼灼】大美辛夷

文/李佳靜 初見辛夷是在中和的台灣圖書館外面。當時看到枝頭上的桃紅色花苞,長條形如口紅,尖銳又如筆頭,像毛筆沾了顏料似的,後來才知道它有個花名叫「木筆」,也有個雅致的名字叫「辛夷」。 辛夷,會讓我想起曾經一個好友心怡,她眉清目秀,舉止落落大方,經常燦笑如花。而辛夷,既雍容典雅又清新脫俗,讓人看了心曠神怡。 三月,喜歡賞花的好友告訴我一個祕境,她說我一定會喜歡。遠遠望去,只見那一朵朵高掛在樹枝的辛夷,像千白隻粉蝶在枝頭上翩翩起舞,令我的瞳孔都長出星星了,想起徐志摩那句「數大便是美」。在花樹下看到繁花點點,芳華灼灼,真是點燃了一整座山城。 我和朋友在花樹下不停拍照、打卡,辛夷是一種愈看愈令人欣喜的花朵,她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像是白居易的詩句形容辛夷「紫粉筆含尖火焰,紅胭脂染小蓮花。」白居易認為辛夷花的花苞像紫粉筆,又像盛開染過胭脂的蓮花,真是魅力無窮呀;還有皮日休的「應為當時天女服,至今猶未放全紅。」他說這亮麗的辛夷花,曾是天上仙女的錦服,花開至今,就如那嬌嫩的少女,不染豔麗之色,只沁著淡淡的紅。他們對辛夷都有很好的詮釋,在我眼裡的辛夷,她集結了蓮花的高雅,牡丹的貴氣,紫薇的明媚,美得大氣端莊,也美得超塵脫俗。 近看辛夷,如古典的花燈,把春霧瀰漫的山間,輝映得那樣的夢幻旖旎。據說辛夷又稱「望春」,有春意在望之意。的確,春雨過後不久,就看到辛夷萌發的花蕾,迫不及待地要探望初春的美好。我想,她也想當春天的信使,傳遞春日芳菲的消息。 最近看到一則資訊,發現辛夷為常用中藥,李時珍謂:「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故名。」辛夷主治感冒、鼻塞等症狀。原來這麼美的辛夷還具藥用價值,果然是內外兼具、秀外慧中的顏如玉。 曾聽過一位愛花的朋友叫辛夷為「木蘭」,這也才知道原來《本草綱目》裡也提到辛夷別名為木蘭、紫玉蘭。這樣看來,倒覺得辛夷也有蘭花優美幽靜的氣質。在乍暖還寒的春季,辛夷在枝頭綻放成一片花海,為我們這些旅人寫下無數美好的篇章,也在靜謐的山間成為花中主角,裊裊娜娜地粉墨登場。

MORE

【藝文訊息】紀州庵2024精選課程

紀州庵2024年兩大精選系列課程:「向經典文學致敬」與「文學來一嗑」,12月31日前推出年末限期優惠套組。 中日經典文學套組,或主題作家文本精讀,各種配套任選擇。報名資訊請詳紀州庵官網。

MORE
/50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