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藝文 | 人間福報

文教

台灣公共藝術第一部劇情片《環南時候》 入選紐約亞洲影展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灣公共藝術史上首部劇情長片《環南時候》,成功入選紐約亞洲影展。這部由導演李鼎針對「環南市場」的河岸歷史與在地人文精神,執導出的愛情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耗資千萬拍攝,還融合在地食材、傳統宗教等多元文化,呈現出萬華在地最真實的人生況味。電影今(31)日上映。 《環南時候》是文化局接受台北市市場處委託辦理,突破公共藝術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呈現常規,歷經了三年的田野調查和製作,克服了疫情的限制而完成。 文化局長蔡詩萍指出,《環南時候》是台灣公共藝術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透過市府跨局處長期合作,讓公共藝術作品以電影的形式呈現,也感謝大家齊力將台北市最有味道的市場,透過台灣的影視實力推銷到國內外,讓大家看見台北常民生活的美景。 每座城市中傳統市場獨有的買賣方式,塑造了城市獨有的生命樣貌,台北萬華「環南市場」,擁有有機蔬果、熱食區等八大類型食材攤商,遍及南北艋舺公廟及夜市。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電影《環南時候》運用該市場獨特空間文化及絕佳的場景特色,階級差別、情感及宗教衝突等呈現,讓觀眾思考並與之對話;劇中也藉由全世界理解東方食物,代表團圓的水餃,透過劇情編材傳遞多元情感,帶領閱聽者領略台北西城文化。 「環南市場改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包含三類型作品,包括影視音、藝術推廣計畫及實體公共藝術設置;除本次影音作品《環南時候》入選國際影展,另藝術推廣計畫,藝術家陳永賢錄像作品《饗食聚》及《饌食記》也受邀「台灣X芬蘭文化燉2024」於今年7月至芬蘭Kulturhus Björkboda展出,以傳統市場為主題,藉由食物為載體,體現地方風情,期待環南市場絡繹不絕的交易影像,熱鬧的流動,藉此促進與芬蘭當地之國際文化交流。

MORE

爵士風台語歌謠 8月登兩廳院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兩廳院夏日爵士」將在八月登場,今年推出五檔節目,除了邀請阿圖羅.奧法里爾和泰倫斯.布藍查兩位國際爵士巨星來台演出,薩克斯風演奏家蘇聖育還策畫輕鬆自在場的《台味爵醒》,透過拉丁、放克與歐陸爵士元素,重新詮釋〈滿面春風〉、〈燒肉粽〉、〈港都夜雨〉和〈思慕的人〉等不同年代的經典台語歌曲旋律。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兩廳院在二十二年前,把爵士樂演出搬上國家音樂廳,就是希望有更多台灣觀眾,獲得更多元的聲音感動,「這些年來我們見證許多國外大師級樂手,也欣喜於爵士樂在台灣能夠蓬勃發展。」 今年兩廳院推出五檔爵士節目,其中出生於墨西哥,擁有八座葛萊美獎的鋼琴家阿圖羅.奧法里爾(Arturo O'Farrill)率領三重奏來台演出。另一位葛萊美獎常勝軍泰倫斯.布藍查,則推出《電氣狂想》,準備以電子融和爵士,來展現他理想中的「大熔爐」精神。

MORE

雷驤辭世享壽85歲 文化部長李遠:他是熱愛生命的藝術家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集作家、畫家、影像工作專長於一身的雷驤於昨(29)日辭世,享壽85歲。與雷驤熟識的文化部長李遠聞訊深表哀悼,並提到,「我和雷驤先生有過一起出遊的經驗,他真是一個熱愛生命、享受生活的藝術家,他隨手畫素描,對所見所聞都充滿了好奇,像一個孩子一般,深深影響了我對生命的看法。」 雷驤1939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隨家人來台,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曾任小學老師、電視節目製作人,同時也是知名作家、畫家、紀錄片導演,畢生獲獎無數,包括金鼎獎、金爵獎、金鐘獎等各領域最高榮譽,2018年更榮獲台北文化獎,他全方位的創作成果,素為文化界推崇。 長年投入文化藝術創作的雷驤,1967年於《文學季刊》第3期發表第一篇小說〈犬〉,自此寫作不輟,文學作品包含小說、散文、隨筆等多達300萬字。著有《愛染五葉》、《文學漂鳥》等散文集及《單色風情》、《島嶼殘念》、《流動的盛宴》等繪畫散文集,並以散文集《悲情布拉姆斯》獲金鼎獎、小說集《矢之志》獲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出版人傅月庵曾表示,「雷驤由於美術系出身,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很特別,作品除了畫面感強烈,用字精準,用電影取鏡方式鋪陳小說,甚至用文字繪畫」。 在影像紀實創作方面,雷驤以敏銳細膩的觀察力,描繪個人、生活、家族、土地等生命記憶及時代歷史紀錄,其影像創作呈現質樸、美學、充滿詩意和兼具人文關懷的基調,所製作《映象之旅》、《大地之頌》、《靈巧的手》、《作家身影》等多次獲得金鐘獎,亦與女兒知名音樂人雷光夏共同合作配樂工作,創作力豐沛多元,同時親身致力人才培育,任教各地學校,將美學深耕台灣。 雷驤半世紀以來的創作生涯,兼具文學作者、插畫家與影像工作者的多重身分,在「全身文化人」的雷驤身上,無疑盡情體現了攝影、美術與文學的辯證與交融,雷驤正式公開發表的攝影作品並不多,但若就攝影事件與攝影行動的社會意義上,他必然是時代先行者。雷驤擅長以文字說故事,也透過影像訴說個人、家族記憶與時代歷史,從早期平面報刊的單幅靜照,到數位出版平台的連作實驗,彷彿經歷了同一照片的時光旅行,從旁見證不同影像機具、圖像媒材、印刷技術物與出版媒介的時代變遷。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於2021年出版《台灣攝影家:雷驤》,在大量的史料爬梳與作品彙整的基礎上,脈絡化呈現雷驤的影像創作歷程,並纂輯許多未曾公開的手稿與影像創作,透過多幅影像並陳的再創作,展現其深厚的人文主義關懷。 文化部表示,雷驤一生跨界文學、美術與影視,讓文化扎根於生活、美學回歸於日常,對影像實踐的執著與堅持令人動容,為其逝世,文化部表達深切悼念與敬意。

MORE

兩廳院夏日爵士8月登場 台語歌謠和爵士碰撞新火花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兩廳院夏日爵士」將在8月登場,今年推出五檔節目,除了邀請阿圖羅.奧法里爾和泰倫斯.布藍查兩位國際爵士巨星來台演出,薩克斯風演奏家蘇聖育還策畫輕鬆自在場的《台味爵醒》,透過拉丁、放克與歐陸爵士元素,重新詮釋〈滿面春風〉、〈燒肉粽〉、〈港都夜雨〉和〈思慕的人〉等不同年代的經典台語歌曲旋律。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兩廳院在22年前把爵士樂演出搬上國家音樂廳,就是希望有更多台灣觀眾,獲得更多元的聲音感動,「這些年來我們見證許多國外大師級樂手,也欣喜於爵士樂在台灣蓬勃發展。」 今年兩廳院將推出五檔爵士節目,其中出生於墨西哥,擁有八座葛萊美獎的鋼琴家阿圖羅.奧法里爾(Arturo O'Farrill)將率領三重奏來台演出。而另一位葛萊美獎常勝軍,則將推出《電氣狂想》,準備以革命性的電子融合爵士,來展現他理想中的「大熔爐」精神。 輕鬆自在場《台味爵醒》,邀請薩克斯風演奏家蘇聖育擔任製作人,對於將以爵士元素重新演繹台語經典歌曲,蘇聖育說:「台語歌謠是我小時候的回憶,希望可以用爵士的方式把台灣的文化傳承下去。」

MORE

故宮明年慶百年 蕭宗煌:盼兩岸恢復正常旅遊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國立故宮博物院明年將迎接百年院慶,院長蕭宗煌今(29日)率領團隊宣布「故宮100+」院慶特展系列活動暖身起跑,內容包括明年的「甲子萬年」特展,屆時鎮院國寶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將首度在南院展出。此外,故宮也將精選約百件珍品,包括〈翠玉白菜〉和清院本〈清明上河圖〉,首度赴捷克展覽。 蕭宗煌表示:「希望以全新思維創造故宮,讓故宮不只是台灣的故宮,也是亞洲的故宮、世界的故宮。」 蕭宗煌細數,故宮是在1925年在北京成立,後歷經萬難遷至台灣,1965年故宮北院在台北外雙溪落成揭幕已一甲子,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更於2015年成立嘉義故宮南院,「整個大歷史來說,明年是故宮100年,北院60年,南院10年」,因此規畫故宮100+系列活動,全面回顧故宮的典藏、歷史,展現研究、科技、文創量能。而日前行政院長卓榮泰也勉勵,故宮也要是全民的故宮,能融入台灣民眾生活,蕭宗煌說:「這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此外,蕭宗煌說,過去故宮平均人流量,國際旅客佔七成,在兩岸交流頻繁時,陸客約占八成,疫情期間外籍旅客降到一成,「接任以來,一直希望兩岸能恢復到正常觀光旅遊狀態,讓大陸朋友能來台灣,看到世界重要的華夏文化資產。」 故宮副院長余佩瑾則預告明年一系列的故宮百年院慶特展。如南院5月推出「江戶浮世之美」特展,屆時將向東京國立博物館商借李公麟〈五馬圖〉及舒城李氏〈瀟湘臥遊圖〉兩件傳世名跡。 除此之外,「甲子萬年」特展將在南北院區同步登場,聚焦故宮在台一甲子的發展歷程,鎮院國寶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將首度於故宮南院展出。 在國際交流方面,故宮文物預定明年9月至12月首次赴捷克展出,由故宮與捷克布拉格國家博物館攜手合作「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特展,精選〈翠玉白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等約百件珍品並搭配數位展件,展現故宮文物的故事及藝術風格。 至於新故宮計畫南北院工程進度,故宮副院長黃永泰表示,北部院區行政大樓及圖書館新建工程預計今年8月竣工,圖書文獻大樓(第二展覽館)預定12月整建竣工;南院國寶館新建工程則預定2027年底開館營運。

MORE

歡樂記趣! 高雄駁二動漫倉庫復刻漫畫屋氛圍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拿著零錢直奔漫畫屋是很多人年輕時期的共同記憶,同學們迫不及待地共同翻閱最新一期漫畫故事。這些彌漫著求學時代快樂時光氛圍的場景重現高雄駁二動漫倉庫,今(5/30)日開展的「你家轉角開一間漫畫店」讓很多人直呼「太有趣、太幸福了!」 駁二大義區動漫倉庫一間復刻的漫畫屋有昔日學生時代難忘的氛圍,不僅有各式漫畫,還有可以讓人閱讀的角落,像極了你、我心目中那個充滿無限想像的空間。 高雄市文化局指出,1990年代至2000年是台灣租書業蓬勃發展的年代,街坊巷口的漫畫店是許多人學生時期的回憶,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及漫畫產業變遷,紙本租書店已成為稀有。所以推出「你家轉角開一間漫畫店」,復刻過去的租書店,以多部精采的台灣漫畫,帶領讀者進入時光屋。 「駁二動漫倉庫」以台灣原創動漫做策展,提供動漫創作者發表與展現的平台,鼓勵更多喜愛及有興趣動漫創作的人曝光機會。 策展藝術總監陳青琳表示,漫畫影響了她走向繪畫的道路,不僅重現過去矗立街頭巷尾的漫畫店,也讓年輕朋友再現翻閱紙本漫畫的樂趣。展覽還有阮光民、柳廣成等漫畫家創作的短篇漫畫,讓觀展者有更多類型的的選擇。 市長陳其邁化身漫畫屋的「一日店長」,穿著圍裙和租借民眾互動。他說,學生時代就讀學校管得嚴,同學常在課堂輪流傳閱漫畫,透過漫畫開啟了大家無限的想像世界。鼓勵民眾到「你家轉角開一間漫畫店」走走,重溫學生時代的樂趣。 圖/高雄市文化局提供 「你家轉角開一間漫畫店」展覽至11月24日,相關訊息請上駁二官網查詢。

MORE

《哈勇家》導演陳潔瑤 「要拍到讓看原住民電影變成習慣」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TaiwanPlus原創紀錄片《追尋電影夢》第二季,邀請到以《哈勇家》奪得第59屆金馬獎最佳導演、也是台灣首位原住民女性導演的陳潔瑤(Laha Mebow)擔任壓軸主角,今(29)天全球上架首播。 陳潔瑤提到,當初以《只要我長大》拿下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等多項大獎的隔天,有媒體報導寫說:「得獎的是一部講部落的電影 」,連片名都不寫,讓她覺得「原住民題材很邊緣」,「所以我會覺得更要一直拍下去,讓觀看台灣自己原住民故事是一個習慣」。她也表示,希望透過自己的角度,讓台灣及國際的觀眾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化。 製作團隊特別跟著陳潔瑤回到她的原鄉—宜蘭金岳部落,走訪她多部電影的拍攝場景,深度探尋她電影的創作靈感與源頭。提及自己一路走來的電影路,「像是自我尋根的歷程」。她在片中笑說:「是姊姊幫忙填大學志願」。進了世新電影系,然後跟著張作驥、蔡明亮兩位名導拍片,再從原民台開始用族名Laha Mebow,透過創作開始找回自己文化。 「其實看我拍的電影就可以知道,我了解自己的文化到什麼樣的程度。」陳潔瑤從小隨著父母離開部落,在都市生活成長,因此對自己泰雅族的文化逐漸感到生疏。陳潔瑤提及第一部電影《不一樣的月光》,認為「劇中老人回到故鄉的故事,其實也是自我的尋根歷程」。她因為《哈勇家》而奪得金馬獎最佳導演,寫下第一位台灣女性與原住民獲此肯定的紀錄,她說「金馬獎不是終點,對我來講本來就是要繼續拍下去的」。 她也笑說幾部電影下來,「發現我還拍了蠻多小男孩」。其中一位是在《哈勇家》中表現亮眼、首次演戲就就入圍金馬最佳新人獎的泰雅演員張祖鈞 (Yukan Losing)。她從張祖鈞12歲起開始拍他,一路的紀錄都在《泰雅巴萊》紀錄片中可見,陳潔瑤去年也應美國Nia Tero組織拍了短片 《男孩奇幻夜》,張祖鈞一樣是主角,兩人去年也因此一起去參加北美最大的原住民電影展imagineNATIVE。 在影展中有許多國外觀眾看了陳潔瑤電影,很驚訝原來台灣也有原住民。陳潔瑤則回應觀眾:「其實台灣人也不見得瞭解,所以我要不斷地拍,讓它成為一個習慣被觀看的故事」。擁有豐富國際影展經驗的她也談到,「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與理解的話,面對國際都是不會擔心的」。 TaiwanPlus表示,《追尋電影夢》第二季於5月16日起上線,這次共推出3集,主角分別為演員林柏宏、《咒》導演柯孟融及《哈勇家》導演陳潔瑤,目前全球觀眾已可透過TaiwanPlus官網、YouTube 頻道TaiwanPlus Arts & Culture 收看全三集。

MORE

曉劇場《潮來之音》風靡布拉格 藝穗節總監:「畫面永生難忘」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曉劇場導演鍾伯淵編導作品《潮來之音》5月29至6月1日在布拉格藝穗節演出,成為台灣第一個踏上布拉格藝穗節的表演藝術團隊,首演滿座一票難求,演後更受布拉格觀眾喜愛迴響不斷。布拉格藝穗節藝術總監史蒂夫高佛(Steve Gove)盛讚:「這是我十年來看過最精彩的作品,演出中的畫面讓人永生難忘。」 布拉格藝穗節走入23屆,這次是首次與台灣文化部及曉劇場合作,將曉劇場經典作品《潮來之音》帶到布拉格。曉劇場藝術總監暨本劇編導鍾伯淵表示:「已經備有中、英、日、韓、德、立陶宛與土耳其語字幕的《潮來之音》更新譯捷克語字幕,讓捷克觀眾透過作品認識台灣,更希望《潮來之音》能為紛亂的世界帶來寧靜穩定的力量。」 曉劇場導演鍾伯淵編導作品《潮來之音》5月29至6月1日在布拉格藝穗節演出,成為台灣第一個踏上布拉格藝穗節的表演藝術團隊。圖/曉劇場提供 曉劇場導演鍾伯淵,2018年受國藝會海外藝遊支持,赴日本三大靈場之一的青森恐山,恐山上的「潮來巫女」,是類似台灣傳統信仰中靈媒(乩童、觀落陰、牽亡魂)的角色,而潮來巫女承載思念之情,為生者與亡者傳遞愛意;鍾伯淵長期觀察台灣地方文化的身體形態,探訪地方廟宇,發現乩童與日本潮來巫女文化有著相似的精神,並以此化作全新的表演形式,更引發導演鍾伯淵的提問:「當人類遭遇重大災難時,信仰作為媒介,在生死兩端成為一種修復或是自我對話的過程。」 鍾伯淵說:「這個作品具備全世界的普適性,從災難出發,保留語言的文化內涵呈現台灣當代的議題,並與世界呼應。」。這次演出場地Divadlo Inspirace是一個仿若地窖的劇場,具備完美的空間聲響,更順利傳遞潮來之音的細語情感;且為了布拉格在地觀眾,也翻譯捷克語字幕,將作品的含義與能量,傳遞給在地觀眾,打造獨一無二的「潮來之音-布拉格版」。

MORE

歷史建築再發光 嘉義城隍廟戲台修復轉型藝文場域

【本報嘉義訊】國定古蹟嘉義城隍廟的歷史建築「原城隍廟戲台」,日治時期商賈林寬敏捐資酬神謝戲興建,兒子林文章買回重建,孫子林良甲提報登錄歷史建築,林家三代家族凝聚力,是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典範,文化局編預算進行景觀等工程,預計明年1月完工,將以嶄新藝文活動場域華麗轉身重現,透過百年戲台一探城市歷史變遷。 位於台斗街的歷史建築「原城隍廟戲台(林宅)」,繼2021年建築本體修復工程竣工後,文化局編預算974萬元,進行景觀、彩繪修護及主題策展等工程。國定古蹟城隍廟距今300年,史料記載,廟埕日治大正11年(1922年)至昭和15年(1940年)建戲台(接近現牌樓處)。 圖/嘉市文化局提供  戲台由商賈林寬敏捐資興建,供酬神謝戲,成立宣講堂,進行社會教化,後廟方為運用廟前廣場擬拆除戲台,林寬敏長子林文章感念父親善行,買下遺存構材,移至台斗街現址,重新規畫調整格局,增加房間數、廚房及衛浴等,作為住家使用。2008年林寬敏孫子林良甲提報文化資產審議,2009年登錄歷史建築。 文化局說,調查研究,正廳保留日治大正與昭和時期彩繪,單彩部分保留大正、昭和與民國51年3個時期,歷史建築重建在動盪時代,戲台是漳州建築形式,重建融合日式建築形式,是建築特色。戲台梁柱栩栩如生的鰲魚雕刻,與太師屏上色彩鮮豔彩繪藝術精彩,具戲台歷史價值,見證林家對嘉市城市發展貢獻。 城隍廟戲台歷史淵源與嘉市信仰、地方仕紳善舉,息息相關,為重現城隍廟戲台(林宅)風華,文化局以修復如舊方式,歷經400個日曆天,2021年9月完成建築本體修復,再編經費974萬元,對建築彩繪進行完整修護、整體戶外景觀空間規畫,明年完工,藉展示戲台特色及林家收藏文物和家族史,窺見大時代下城市變遷軌跡。 嘉義市歷史建築林宅時敏堂(原嘉義城隍廟戲台)3年前建築本體修復竣工,文化局後續編列經費完整修護建築彩繪。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MORE

昆明扶荔宮 種子豐富多樣

為推動地區環境治理與低碳發展,中國大陸、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共同發起新型次區域合作機制「2024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周」綠色瀾湄計畫。其中,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內的「扶荔宮」溫室群,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別具特色的生態景觀,是大陸雲南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基地。圖為嘉賓29日在「扶荔宮」溫室群內的種子博物館參觀。圖/中新社

MORE
/5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