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人與事

文/星雲大師 世間上有人的地方就有事,說到「人與事」,有時候真是錯縱複雜,難於處理。但是我們每天又必須面對很多的人與事,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有四點意見提供參考: 第一、處難明之理宜平:人際間,很多爭執、糾紛的發生,大都由於太講理,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道理,對於別人的理,卻又全然不聽,因此各執己見。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用平常心來對待!曾國藩說:「心若不靜,省身則不密,見理則不明。」所以對於難明之理,要能心平氣和才好。平心靜氣,不必著急,不必過份執著,慢慢來,道理總會有一個最後的公論。 第二、處難處之人宜厚:做人要厚道,厚道才能載福。寬厚之人,遇事不但可以化干戈為玉帛,還可以獲得心靈上的寧靜與安祥。尤其是處難處之人,更要以寬厚來待他。因為有些不講道理的人,你若得罪了他,他會跟你計較,甚至玩弄權謀手段來報復你,所以與難處之人交往,一定要以寬厚來待他。 圖/unsplash 第三、處難做之事宜緩:事有大事小事、急事緩事、公事私事。事是一定要辦,只是我們應該要有個先後、緩急之分。所謂「大事緩辦,小事急辦」,這個「大事」是指一些關鍵性的、影響重大的、難處理的事。而「緩辦」,並不是故意緩慢地去做,更不是拖延不做,而是要小心謹慎,凡事從長計議,多方面觀察研究,兼聽各方意見,反覆思考,即使有了決策計畫,還要密切注視事情的發展,不時檢討、修訂、重議原來的決策計畫,這樣事情才會圓滿、成功。 第四、處難成之功宜智:智者做事,不以力取,但以智謀。尤其當自己無法超越對手專擅的領域時,更是須要靠智慧來取勝,如孫臏教田忌以迂迴的方式與齊威王賽馬。當時從整體上看,田忌的「馬」力不如齊威王;但是他反轉遊戲規則,原本賽馬是以勢均力敵的觀念對決,而孫臏教田忌將規則改為下駟對上駟、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形成了二勝一負的優勢。由於孫臏的足智多謀,使田忌以智取勝,贏得與齊威王的賽馬。所以說「處難成之功宜智」。 古人云:「心體澄徹,常在明靜止水之中,則天下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風光之內,則天下無可惡之人。」中國人一向重視道德修養,尤其在待人處事上,都講究平心靜氣,藉由養心來達到忍性的修煉,如此才能人事圓滿。所以關於「人與事」有四點意見: 第一、處難明之理宜平, 第二、處難處之人宜厚, 第三、處難做之事宜緩, 第四、處難成之功宜智。 圖/unsplash

MORE

星雲大師:廣結善緣之法

文/星雲大師 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探訪民瘼,到一古廟忽覺口渴,有一農夫適時奉上一杯茶,明太祖感激之餘,賜農夫為縣令。當地一名書生聞曉,心裡極為不平,便於古廟作一對聯:「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翌年,明太祖重遊此廟,見此對聯,知道是針對自己而題,遂提筆寫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佛教以為:「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懂得廣結善緣,才會有人緣,才能得道多助,如同農夫,也是先有一杯茶與明太祖結的善緣,而後才有獲得官位的果。在做人處事上,廣結善緣很要緊,如何做到?有四點意見: 第一、關懷他人要多讚美:讚美是世間最好的語言,無人不歡喜獲得讚美。尤其別人失意時,你對他適時的關懷、問候,如同寒冬送陽,能激發對方的信心,讓他振奮心情,重燃希望。常言:「口邊就是緣」,對他人施予關懷,也為彼此結下好因好緣。因此,關懷讚美是結緣的最佳妙方。 第二、面帶微笑要常問好:中國人重視「見面三分情」,既然有緣相見,經常保持笑容,真心問候,給人感覺如沐春風。好比處在陌生環境,一個微笑,能化解不安的心緒;人我間有了芥蒂,一聲問好,能驅散陰翳。所謂「瞋拳不打笑臉人」,微笑代表友善與溝通,能相處融洽,減少磨擦;常常與人問好,對方得到你的安慰、鼓勵,彼此間,即已結下一份善緣。 圖/unsplash 第三、言談舉止要能溫和:與人來往,態度氣勢凌人,或語帶諷刺,容易令人心生畏懼而不願親近。佛門教導學人愛語才能和眾,「愛語」即是以體貼溫和的語言待人接物。前秦時代,僧伽提婆大師來中土,譯出許多佛教典籍,也開啟南方譯經的風潮。他尤以開朗的氣度、溫和的舉止和悔人不倦的精神,感動當地許多人心,無人不樂於與之親近。可見言談舉止溫和有禮,能廣結善緣。 第四、有事相求要不推托:人際之間是相互成就的,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因此他人有所困難請求相助時,不輕易推托,花一點時間,吃一點虧,發心與對方結緣。如果自己真的力有不足,所謂「拒絕要有代替」,也要顧及對方的尊嚴,如語帶和緩婉拒,對方自能感受我們的善意。願意為人付出,播下的善緣善種,久而久之,自會開花結果。 人我相處,只要願意為人服務,那怕是一個點頭、一臉微笑、一句讚美、一臂助人,都是結緣。所以,如何廣結善緣?四點意見希望大家參考: 圖/unsplash 第一、關懷他人要多讚美,  第二、面帶微笑要常問好, 第三、言談舉止要能溫和,   第四、有事相求要不推托。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如何豁達?

文╱星雲大師 有一句話說:「成熟的人不問過去,聰明的人不問現在,豁達的人不問未來。」心胸開闊的人,把握當下,心裡沒有半點障礙,人生任何處境,都能面對處之。如何才能豁達呢?以下四點: 第一、發財不如發心:《勸發菩提心文》:「入道要門,發心為首。」發心,是肯定自己的力量。從發心中,可以擁有無盡的財寶。發心工作,會獲得成就感,你努力付出,也會增加升遷的機會;發心研讀,能讀出學問的趣味,智慧知識愈來愈廣博;發心修行,內心多一層體悟,自然多一分自在。世間的財富,會有用完的一天,發心的財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第二、改運不如改心:俗話說「烏鴉的聲音不改,飛到哪裡都不受歡迎」,一個人如果心念不正,看什麼都是歪的。如果不想被命運束縛,就要改變自己的心念,把汙穢的心,改為清淨的心,把邪惡的念頭,改為純正的念頭;改掉情緒化的脾氣,改掉逞強好鬥的個性,運氣自然會好轉起來。   圖╱Pexels 第三、治世不如治心:社會上有環保問題、經濟問題、民生問題、治安問題、青少年問題 ……種種問題層出不窮。面對這些社會的沉痼,有人希望用嚴刑峻法,有人希望用種種條規約束,這都還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問題出在人心,從人的自私、嫉妒、瞋恚、邪惡的心治起,大家的心治好了,這些問題就會有所解決。 第四、救人不如救心:有一則〈中山狼〉的故事,敘述東郭先生救了一匹狼,反而差點被狼吃掉,比喻不從心救,縱使救活,牠還是不離舊習。該如何救人呢?貧窮的人,要幫助他有謀生的能力;懶惰的人,要激發他奮發向上的力量;苦悶的人,要幫助他建立正向的人生觀。救了他的心,他的人生就跟著提升了。 豁達的人,處在困境能夠安忍,處在順遂樂於助人,處在疑惑找出答案,無論何境,都能為生命找到出路,因此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隨心歡喜。想要豁達,有以下四點方法。 第一、發財不如發心。 第二、改運不如改心。 第三、治世不如治心。 第四、救人不如救心。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極之後

文/星雲大師 「極」是極端、極點,人尤其常常陷在極端的情緒裡,好比憤怒至極、煩惱至極、悲傷至極…等等。《易經》裡說:「剝極必復」,意指惡劣的情況到達極點後,必定轉好;而所謂「物極必反」,極盛之後,也會是衰的開始。因此,無論苦樂盛衰,極之後是什麼呢?我們對於「極」應該有什麼樣的看法呢?以下四點: 第一、苦極必須忍耐:人世間,我們會遇到物質上的不足,事業、學業上的辛勞,人事上的協調,金錢上的短絀,愛情上的辛酸,甚至生活上遭遇的各種境界,都令人感到好苦。苦到極點怎麼辦?有的人苦到想不通,選擇逃課、逃跑、逃亡、甚至自殺了斷。苦到極點時,逃避是都沒有用的,這時候必須要忍耐。忍是力量,忍是知苦,忍能處理,忍能化解,苦極之後,你能安忍,就會有另外的轉機。 第二、憂極必須釋懷:有時候,我們會憂傷到極點,會掛念到極點,因為太過憂傷,一直惦記在心中,無法放下,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這不僅於事無補,也是很划不來的。你憂傷,有用嗎?你憂傷,就能解決嗎?倘若憂傷能解決問題,倒也還好,若不能解決,就必須釋懷,另外用智慧、用方法來面對,找出解決之道。 圖/unsplash 第三、喜極不可失態:遇到喜事,好比「股票漲價了」、「中獎了」、「得第一名了」,甚至運動場上,獲金、獲銀,這固然是很令人歡喜,但是不能太過狂歡。有人過於興奮、情緒無力負荷而暈倒,也有人喜極而言行失控。所謂:「德不足,力有餘,過盛必衰。」太喜而沉不住氣,讓人覺得輕浮,太喜而言行失態,也會給人看不起。因此,喜極不可失態。 第四、樂極不可生悲:人生禍福無常,凡事都要適可而止,以免歡樂過度,招致悲慘的後果。有人主張人生要「縱欲」,這種快樂是不實在的,縱欲的結果,跟隨而來的就是身心交瘁、人格墮落,所以說「樂極」必「生悲」,這是不究竟的。 人生有苦有樂,太苦了,要提起內心的快樂;太樂了,也要明白苦的真相。過於熱烘烘的快樂,樂極生悲;太過冷冰冰的痛苦,苦得無味,最好是過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這四點「極之後」,是平衡人生的四個方法。 圖/unsplash 第一、苦極必須忍耐,       第二、憂極必須釋懷, 第三、喜極不可失態,       第四、樂極不可生悲。

MORE

星雲大師:四顛倒

文/星雲大師 《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比如,明明有真如佛性,凡夫不懂就說沒有;世間上沒有什麼功名富貴,他偏要認真。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道,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涅槃。天人勸請佛陀要度眾生。佛陀說:「我不能度眾生。因為我所證悟的『真理』和世人所認識的道理都是相反,他們所希望的,我都說不能要;我叫他們做的,他們都不要,我所說的法和他們的思想有出入,他們會毀謗造罪。」這就是世人顛倒的思想見解。四顛倒,以下分別述之: 第一、以無常為常:無常是世間真實的相狀,但是沒有智慧的人看不到,錯以為世間一切是真實的存在。其實「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世間諸可樂,無事可依怙。」若能認識這無常變化的世間,才能真正懂得常住真心的價值。無常也並非不好,無常的變化,正可以讓悟道的人無限的運用。 第二、以痛苦為樂:人在世間上歷經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怨憎相會,覺得蠻有趣的,殊不知這種渾然不覺的昏昧,正是人生的大苦。也有人認為追求榮華富貴,掌握國家政治,經商營利,是最為快樂的事情;更有甚者,為貪一時魚水之歡,男的金屋藏嬌,女的紅杏出牆,以為這就是最快樂的,殊不知「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還有人逞一時之快,在罵人、陷害人時,感到快樂無比,殊不知都在為自己埋下痛苦毀滅的種子,這都是以苦為樂的顛倒。 圖/unsplash 第三、以不淨為淨:腥羶臭穢的雞鴨魚肉,是不清淨的,但是貪饜之人卻視它為珍餚美味。貪愛是染污的,是不清淨的,而凡夫卻執著不捨。瞋恚是染污不淨的,但是生起氣來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面目猙獰,醜惡難看。愚癡的人自生障礙,昏昧的癡傻樣,讓人看了就不想親近。以不淨的貪瞋癡為清淨,就是一種顛倒。 第四、以無我為我:在這個世間上,我們每天都拖著一個死屍在生活,這個死屍是一個老病、生死和變異的假我,是不清淨的。但是我們卻每天為這個不清淨的假我,過份的漱洗、裝扮和滋養,而不知去尋找拖著死屍的人的本來面目。這個以假為執著,為真我的行為,就是一種顛倒。 那麼我們要如何消除顛倒?依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可對治眾生「不淨以為淨、痛苦以為樂、無常以為常、無我以為我」的四種顛倒。 圖/unsplash 四種顛倒就是: 第一、以無常為常,    第二、以痛苦為樂, 第三、以不淨為淨,    第四、以無我為我。

MORE

星雲大師:後顧之慮

文/星雲大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不但要眼光看得高、看得遠,還要有「後顧之慮」,也就是要能看得清自己的前途,也要看得到後退之路,要懂得預留餘地,以便將來有個回頭轉身的空間,所以「後顧之慮」也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如何才叫有「後顧之慮」呢?有四點說明: 第一、晴天要備雨天傘:朱子治家格言說:「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凡事有備則無患,「有時」要思「無時」時,所以天氣好的時候要備妥雨傘,以防天有不測風雲;秋天時節要多積聚糧食,以便安心過冬;白天要準備好手電筒,則何怕黑夜來臨?甚至對於大自然的天災地變,人類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抗拒,但還是可以透過事前的預防來減少災難的傷害,所以居安要思危,晴天要備妥雨天傘,這是很正確的生活態度。 圖/記者張睿杰 第二、上台念及下台時: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也沒有不落幕的舞台。一齣戲劇,當曲終人散的時候,演員必然要謝幕下台;一場講演,當理念傳達之後,講者終要鞠躬下台,所以有上就有下,這是必然的定律。然而偏偏有的人不懂這個道理,所謂「上台容易下台難」,甚至有的高官大員,一朝上台得勢了,真是雞犬升天,可是一但失勢後,失去了地位又該怎麼辦呢?所以當處高位的時候就應該想到總有一天要下台,千萬不能盛氣凌人,到處樹敵,因為上埸要念下場時。 第三、盛時要做衰時想:盛衰榮辱,人事更迭,這是人生難免的經歷。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家財萬貫,有的人才華洋溢,人緣極佳,到處逢源,事事順利。但是你要知道,世事無常,月有陰圓殘缺,人也有生老病死,世間一切事都是成住壞空,當你輝煌騰達、盛極一時的當下,你可曾想過衰敗的時候怎麼辦?所以最好要早做預備,所謂狡兔有三窟,螞蟻儲糧過冬,蜜蜂也要釀蜜,人怎可沒有憂患意識呢?因此盛時要做衰時想。 第四、順境要想逆境來:潮水有漲有落,人生有順有逆。當處逆境的時候,固然要懂得順境因;如果處在順境裏面,更要想到萬一逆境來時怎麼辦?所謂「當得意時,須尋一條退路,然後不危於安樂;當失意時,須尋一條出路,然後可生於憂患。」所以不管身處順境、逆境,唯有隨喜隨緣,才能找出通路。 圖/記者張睿杰 總之,凡事預則立,不豫則廢,懂得「後顧之憂」,自可免於遇事驚慌,舉足失措,因此「後顧之慮」有四點: 第一、晴天要備雨天傘。 第二、上台念及下台時。 第三、盛時要做衰時想。 第四、順境要想逆境來。

MORE

星雲大師:過失

文/星雲大師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是古德勉勵我們不怕犯過,只要能改過。過失,確實是難免有的,但重要的是,不能以此為藉口,要知道自己的錯誤,知道改過。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斷的犯過,可是他就是不肯承認、不肯改過。尤其,一個人若只看到別人的過失,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就永遠不會進步。「過失」有那幾種?以下四點: 第一、他人的過失,在我們眼前:我們的六根總喜歡攀緣外境,看到別人做的不對、說的不對、行為不好,這也不行,那也錯誤,把別人的過失看得清清楚楚。其實,終日尋看別人過失的人,他自己的苦惱必定愈來愈多,甚至無法負荷。只有對別人過失,以寬宏的心來包容,那麼他的煩惱才會愈來愈少,心量才會愈來愈大,世界也才會愈來愈寬廣。 第二、自己的過失,在我的背後:人對於自己犯的過經常看不到,為什麼?因為一般人最大的弱點就是護短,他總是習慣寬恕自己、原諒自己。不敢面對自己的過失,那也罷了,更嚴重的是,覆藏自己的過失,把自己的過失藏在背後。一個看不到自己過失的人,人生想要有所突破、進展,人格要有所昇華、超越,那是很難的了。 圖/unsplash 第三、語言的過失,在壞事傷人:人最容易犯的過失,就是這一張口。常常有人形容,某人是「烏鴉嘴」,意思是說話像烏鴉叫,人家不歡喜聽;或是某人言語尖酸刻薄,話裡帶刺、帶刀,這些話說來傷人,甚至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第四、心裡的過失,在謀人害己:澫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有了過失更可怕,有時候心裡犯下貪、瞋、愚痴、邪見、妒嫉,人家不知道,其實自己心裡最明白。甚至有時起了這樣的心念,自己都沒有察覺,在瞋怒他人的同時,已造惡傷害到自己。這就是謀人害己,實在得不償失。 因此無論是他人的、自己的、語言的、心裡的過失,自己要改。自己不改,小過失累積多了,就會成為大過失,屆時,人家已不能容納我們、不能原諒我們。 惠能大師曾說:「自己心中沒有過失、罪惡,沒有嫉賢妒能的心理,沒有慳貪瞋忿的念頭,沒有劫掠殺害的意圖,這就叫作戒香。」遠離了以上這四種「過失」,我們自身人格也會擁有戒香。 圖/unsplash 第一、他人的過失,在我們眼前; 第二、自己的過失,在我的背後; 第三、語言的過失,在壞事傷人; 第四、心裡的過失,在謀人害己。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思慮與知過

文╱星雲大師 世間人的才智有高下之別,心性有賢庸之分,有些人既聰明又賢能,有些人既老實又平庸。如果自覺是平庸的老實人,也不用自卑,平庸憨愚不是罪惡。我們寧可作個平庸的好人,也不要做機智的壞人;寧可沒有智慧,也不要作為害人間的聰明人。 賢智與平愚,沒有先天的好或惡,只是要知道守智守愚的重要。在此提出四項要點,供大家思慮與知過: 第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有人自以為很聰明,在人際關係上八面玲瓏,在處事上面面俱到。為人處事能夠心思縝密,當然很好,但千萬不可自高自大。因為,聰明的人對問題雖然深思熟慮,偶爾也會失誤出錯,正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聰明過人,也要能虛懷若谷。 第二、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唐代貞觀八年(六三四),太宗徵調數萬民工建洛陽宮,人民苦不堪言,皇甫德上書直諫,太宗大為生氣,想治以重罪。魏徵勸諫太宗:「自古以來凡是臣下上書,不激切就不能動人主之心。常言道:『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太宗猛然醒悟,反而賞賜皇甫德二十匹布絹,以示鼓勵。《史記》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雖然心智平庸,如能學習靜心思考,觀察入微,偶爾也會有一句好話,或提供一個好意見。 圖╱Pexels 第三、智者改過,必知遷善:並不是才能過人,智慧高超的人,就不會有過失,只不過他知過能改。顏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最聰明的一位,但是令孔子最念念不忘的,是他「不遷怒,不貳過」的品性。聰明才智者,若只是改過,還屬於消極,更要積極的去過遷善,善用自己的才智做好事,為人間謀福利,才不辜負自己的智慧。 第四、愚者恥過,必知向上:平庸憨愚的人,能對自己的過失感到可恥,就是美德。所謂「知恥近乎勇」,知道過失的可恥,就是有慚愧心。在《百法明門論》中,「慚」與「愧」是十一個善心所之中的二個,這兩種心念均能使我們的行為更加光潔。一個人有了慚愧心,必定能力求向善向上,改過遷善。所以,雖然愚笨,只要恥於過錯,必定可以得救。 心智的智愚賢庸,與業力有關,非我們所能決定。但是,不管是聰明的賢才,還是平凡的庸才,只要能夠「思慮與知過」,都是人才: 第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第二、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第三、智者改過,必知遷善。 第四、愚者恥過,必知向上。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行走世間

文/星雲大師 近年以來,由於社會講求道德的聲音低落、價值觀念的偏差,導致現今亂象叢生,上下、同儕、群我等倫理人際關係失序。生存在這紛亂無序的世間,應該本著什麼樣的心念做人處世呢?有以下四點: 第一、對世間不望益我:現代社會大多以利為導向,養成利益薰心,貪求欲望的習氣,許多人念念只想父母、朋友、別人能給我什麼,而不想自己能給人家什麼?一味只想別人給我,就是表示自身的貧窮。《寶王三昧論》說:「見利不求爭分,利爭分則痴心妄動」,假如對世間不望益我,對得失不希不求,你就不會患得患失,隨著世間紛擾起舞。 第二、對他人不妒人有:佛陀曾開示:「不嫉妒他人,即能擁有大威德。」對於他人獲益,存著「不妒人有」的心,為他祝福、為他歡喜,甚至為他助成,自然會增長福德因緣。反之,凡事只會比較、計較、嫉妒,身心不但倍受煎熬,也容易引起人事的不和。因此懂得隨喜功德,以欣賞、讚嘆的角度,看待他人的榮耀與成就,必能從中擴大自己的涵養與氣度。 圖/unsplash 第三、對事業不怕艱苦:想成功立業,出人頭地,就要不怕艱難困苦。古人成就功名,沒有不經過一番寒窗苦讀;要一技在身,也需要多年拜師學藝、苦練功夫。反觀今日,許多人禁不起一點挫折、打罵、批評,只有一事無成。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有「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勇氣與大願力,對學業、事業,不畏艱苦、不求速成,不把難字掛嘴邊,那麼,再艱難困苦的事也能成功。 第四、對辦事不諉過失:無論我們智慧多高、能力多強,做事總免不了有過失的時候,如何能「不諉過失」呢?子貢以為:「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一旦有了錯誤,要能自我承擔,懂得改進,切勿推托、講理,如此不但為人詬病,自己更無法進步。所謂「靜坐常思己過」日常生活、做事,時時刻刻反省、懺悔,才能顯現無遺,為人敬佩。 行走世間,不論對人、對事,能不望益我、不妒人有、不怕艱苦、不諉過失,還怕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嗎? 圖/unsplash 第一、對世間不望益我,    第二、對他人不妒人有, 第三、對事業不怕艱苦,    第四、對辦事不諉過失。

MORE

星雲大師:發心

文/星雲大師 在社會上,我們經常怕被人家看不起,感到許多不公平;在團體裡,也會想 :「怎麼故意埋沒我這個人才?怎麼長官不提升我?同事們沒有擁護我?」沒有被提拔重用,當然有好多原因。不過只要一個人肯發心,會給人肯定的。你發心奉獻,發心服務,發心勤勞,發心待人好等等,就會有許多功德,以下四點: 第一、時間會給我們成就:你在一個機關團體努力夠久,時間就會給你成就的。就是倒茶掃地,一服務十年、二十年,長官必定會注意你、肯定你,大家喝過你泡的茶,也必定會尊重你、感謝你。問題是我們肯花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嗎?所謂日久見人心,交朋友,你不可能三、五天就認識;做事也不能只做三個月、五個月就跳槽。因此,只要做得久,做出心得,時間會成就我們。 第二、歷史會給我們肯定:日子一天一天過,歷史也是一天一天成就的。我做人做事,從過去到現在,只要我發心,歷史不會不給我肯定的。就像有人為國家一當兵就是二十年、三十年,政府不會不給他退伍金;一個老師在某個學校服務四十年,也不會沒有退休金養老。所以,只要有歷史,人家會給我們肯定。 圖/unsplash 第三、後輩會給我們尊重:一個人到團體裡三年、五年、十年,而你已經待了三十年,他一定敬重你是老前輩。有一位日本僧人到中國參學,看到天童寺一位老和尚在大太陽下曬香菇,問他負責什麼工作,老和尚回答:「典座。」「多久了?」「六十年。」日本僧人一聽,不禁肅然起敬。老年的經驗閱歷豐富,只要你做人好,老成持重,你的發心會讓後輩尊重。 第四、大眾會給我們定位:一般人總以為不得長官的緣,就灰心喪志,其實只要你做得好,你有了貢獻,長官不喜歡你沒關係,大眾會喜歡你。所謂「因緣具足,龍天推出」,他們看到你的發心,會推選你,會給你定位。但假如你沒有能力,長官私心拉拔你,大家也不認定、不服氣。因此我們想要有成就,要靠自己發心、貢獻。 做人做事不要不耐煩,以為三年、五年這麼久了,沒有受到重視,是大家辜負你。凡事要講求時間因緣,就像醃醬菜的時間不夠,自然不好吃,等到醃透了,就會可口。只要你發心,耐得住煩,必定會有成就。以上這四點「發心」,可以自我勉勵。 圖/unsplash 第一、時間會給我們成就,    第二、歷史會給我們肯定, 第三、後輩會給我們尊重,    第四、大眾會給我們定位。

MORE
/9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