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談 戒律與制度

文/星雲大師 僧團的健全,須賴規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維繫佛教於不墜的綱常。《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佛陀臨涅槃時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佛陀入滅以後,戒律一直維繫著教團的慧命。 圖/unsplash 戒,是自發心的遵守規律;律,則含有他律規範之意。戒律不僅被奉為三藏之一,更是三學之首。佛陀一切經教,皆不出戒定慧三學,戒有防非止惡的功用,為修持之首要,依戒生定,依定發慧,慧可破惑證真,以此成佛。《菩薩瓔珞本業經》說:「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戒如同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力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法,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 圖/unsplash 《佛遺教經》說:「若人能持淨戒,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戒為實踐佛道的基礎,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師,指引我們修行的方向;戒如軌道,規範我們的身心行止;戒如城牆,幫助我們抵禦五欲六塵的侵襲;戒如浮囊,可免我們沒溺於生死苦海;戒如明燈,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戒如寶劍,斷除我們的貪心欲念;戒如瓔珞,莊嚴我們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脫我們到達涅槃的彼岸。 圖/unsplash 受戒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罪過較小,仍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懺悔,罪過加重。因此,寧可受戒而犯戒悔過,不能不受戒而犯過,因為受戒才有得度的機會,不知戒的精神,則永無成佛的可能。 圖/unsplash 戒的要義有四,即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法則;戒體是領納戒法時,行者將戒的精神融貫在身心之中,產生防非止惡的功能;戒行是將戒體如法的表現於身、口、意三業;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種不同的戒行。戒體是戒律的根本精神,具策勵止惡修善的力量。如果缺乏戒體為內涵,戒律易流為形式化的戒條,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實踐於行為,則如同虛設,因此戒雖分為四科,其精神是一體的,必得四科一時成就,才能圓滿戒之善德。 圖/unsplash 從戒的各種分類 又有以下的內容 一、通戒與別戒:通戒指「七佛通戒偈」,別戒指僧團七眾各別持守的戒律。 二、止持戒和作持戒:「止惡行善」是戒的總相,戒律不外止持、作持二門。七佛通戒偈中的「諸惡莫作」是消極的止惡,屬於止持戒;「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行善,屬於作持戒。 三、性戒和遮戒:本質上是罪惡的戒,例如殺生、偷盜、淫欲、妄語等行為稱為性戒;如果本質並非罪惡,然而容易引生譏嫌,或誘發其他性罪,例如飲酒容易令人失去理智,因而犯下殺、盜、淫、妄等惡行,稱為遮戒。 圖/unsplash 四、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指聲聞乘人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誦律》等。菩薩戒指大乘行人所受持的戒法,內容為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就是聚集了斷諸惡、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 五、在家戒和出家戒:佛教戒律因受持者身分和發心的不同,有在家的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的沙彌及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及菩薩戒。出家具足戒的條文很多,若依其輕重類別,大致可分成七項:波羅夷、僧殘、不定、波逸提、波羅提提捨尼、突吉羅、滅諍。 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區別,但一切戒律是以五戒為根本。五戒雖然分別為五,其根本精神則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 圖/unsplash 戒律是佛法的生命,是諸佛的本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然而佛性雖具,必須持戒,然後乃見。《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持戒是菩提的根本,也是邁向解脫自在的法門。持戒就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慈悲心與菩薩道的具體表現,也是使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守持戒律時,應把握戒的基本精神,才不會拘泥於戒條的形式,而能與時俱進,發揮安頓身心,淨化社會的功能。 圖/unsplash

MORE

《星雲法語》人生的助緣

人生需要很多的助緣,因為人不能單獨存在;一個人要仰賴社會大眾提供很多的助緣,才能生存。比方說: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社會大眾的幫助,然後才能照著自己的理想來成功立業,所以人生要為自己尋求很多的助緣。「人生的助緣」有四點: 第一、逆境是磨鍊意志的大洪爐: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很多的助緣。助緣不一定都是好的、順的,有時候逆境也可以成為成功的助緣。例如,梅花愈冷愈芬芳,松柏愈冷愈青翠;破銅爛鐵經過大冶洪爐,可以燒鍊成鋼。所以,人不要害怕不順的逆境,愈是逆境,愈是磨鍊我們意志的大冶洪爐。 第二、困苦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緣:沒有黑暗,哪裡有光明?沒有污穢,哪裏有潔淨?在人生的旅途上,大石擋路,有的人可能被它絆倒,有的人卻可以把它當成眺高望遠的墊腳石。人的成功與失敗,就看他是否能在困苦中完成人格;能把逆境、挫折化為「增上緣」的人,順因緣固然可以助其成功,不順的因緣也可以激發潛在的力量,成為勵志向上的「逆增上緣」。 第三、信心是到達目標的原動力:人要有信心,有信心不怕路途遙遠,有信心不怕事情艱難,必定可以到達目的地。信心就像能源,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有信心的人就像一部加滿汽油的汽車,必能順利跑完全程,所以每個人要建立信心,讓信心的動力帶領我們實現理想。 第四、理想是建設人生的指南針:人都有理想,有的人希望成聖成賢,有的人希望成佛作祖,有的人希望成功立業,有的人希望成為專家學者,有的人希望犧牲奉獻。人,總要對自己的人生建立一分理想,理想可以成為我們建設人生的指南針;不管任何理想,總要對國家有利益、對社會有利益、對大眾有利益,這才是善美的理想。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艱難困苦可以打倒一個普通的人,卻挫敗不了一個有為的青年;一個人如果能把逆境、困苦、信心、理想,都成為自己人生的助緣,必能成功立業。人生的助緣有四點: 第一、逆境是磨鍊意志的大洪爐, 第二、困苦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緣, 第三、信心是到達目標的原動力, 第四、理想是建設人生的指南針。 

MORE

四心妙用

四心,就是四無量心,也就是慈心、悲心,喜心、捨心。修習四無量心能夠改善人際關係,至於如何在生活中發揮「四心的妙用」,有四點意見提供參考: 第一、慈心能降伏一切惡霸:《出曜經》說:「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當我們遇到一些蠻橫不講理的惡霸時,如果同樣以怒目相向、以拳頭棍棒回擊的話,只會造成兩敗俱傷,而且結怨結仇。反之,柔能克剛,面對惡勢力時,如果你能生起寬恕他、同情他的慈心,就有降伏他的力量。如印度波羅奈國有位忍辱仙人,因迦葉王懷疑他不清淨,截去他的手足與耳鼻,仙人當下發起慈悲心,願成佛後首先度化迦葉王,終於感得迦葉王生起懺悔之心,並且發心供養他。所以,以慈心就能降伏一切惡霸。 第二、悲心能遠離一切邪惡:如果遇到了邪惡的人、邪惡的事,我們要有悲愍的心,才能遠離邪惡,甚至化邪惡為善美。為什麼呢?佛門中的怒目金剛,就是以悲憫之心,現怒目之相來衛護佛教,讓邪魔不敢猖狂。印度的阿育王,威勇善戰,所戰皆捷,但生性殘忍好殺,後來他信奉佛教後,一改往昔的暴戾,興慈悲,施仁政,因而德風遠播。其他如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富樓那,都是以悲心投身蠻地,化導愚迷,折服外道,所以有了悲心就能讓邪惡遠離。 第三、喜心能善願所求如意:社會上有些人喜歡幸災樂禍,看到自己討厭的人受難,心中就暗自歡喜;反之,看到別人有所成就,便心生嫉妒。但具有「喜心」的人,只要看到他人努力有成,不管冤親,都會生起歡喜之心。這樣的人,只要有人找他幫忙,他一定滿心歡喜的全力以赴,當別人有所成就時,他也會同感榮耀。即使自己沒有名利地位,他也不失歡喜之心;縱使自己貧無立錐,還是甘之如飴。因為他能常保歡喜之心,即使遇到困難,也能歡喜克服,所以能善願所求如意。 第四、捨心能獲得自在解脫:捨是捨掉自己的分別與執著,捨是捨掉自己的貪愛與束縛;捨就是將歡喜給人、將希望給人,甚至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都能捨得給人,如此就能克制貪欲,得到自在解脫了。就如金碧峰禪師,捨去了對玉缽的貪愛,才能免遭無常鬼的追捕。所以,能捨的人,才能獲得自在解脫。 《華嚴經》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慈悲喜捨是我們依止安住的所在。慈悲喜捨有四點妙用: 第一、慈心能降伏一切惡霸, 第二、悲心能遠離一切邪惡, 第三、喜心能善願所求如意, 第四、捨心能獲得自在解脫。

MORE

《教育拾穗》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網站」開站 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楊松年教授所主持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網站」已開站啟用。這是網路世界中,第一個專門針對「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議題所開設的網站。歡迎對這個領域有興趣者到網站上投稿、討論、交流 。 網址是:http://www,fgu,edu,tw/~literary/wc-literature/ 豐原高中獲准招收英語資優班 國立豐原高中獲教育部核准,將設中縣第一所英語資優班,九十二學年度開始招生,除採雙語教學更可直接跳級,二年完成高中學業晉升大學;校長曾英三表示,這將是中縣人才培養的新管道。教育部今年首度開放公私立高中招收「英語資優班」,但師資、設備、課程設計要經嚴格審核,經評選全國只有六所學校過關。 民生國中學生集體創作美化校園 嘉義市民生國中新校舍預計四月完工,全校師生將在新校區建築物留下迎新送舊作品,教職員工以黑板擦、粉筆、手珠等揮灑各種色彩圖案,將放大構成,「軌跡」歷程,學生陶版作品也將留在每一根柱子裡。校長郭義騰表示,教職員工配合新校園景觀工程陸續展開,將在學生活動中心正面預留的寬十二公尺、高三點六五公尺公共藝術空間,展現集體創作成果。 醒吾學院兩千五百幅春聯贈鄉里 醒吾技術學院為促進鄰近學校、社區互動關係,特別聘請美術大師李奇茂先生揮毫春聯,農曆春節前夕,印製兩千五百幅分送相關單位、人士。校長袁保新進表示,春聯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它也是中國傳統文人生涯中重要的一環,結合了文學和書法的藝術,展現出書寫者的文化素養。 南市開元國小南樓重建動土   台南市開元國小南樓重建工程動土典禮昨日舉行,市長許添財致詞時表示,未來南樓改建完成後更有魅力,周邊大道眷村改建國宅、柴頭港溪整治、和緯路打通等,讓北區發展繁榮可期。                (謝惠芳)

MORE

<星雲法語>六種助緣

一棟大樓,要有鋼筋、木材、磚瓦的助緣,才能成為一棟大樓。我們也一樣,必須有很多朋友和各種因緣,才能助長我們的事業、圓滿我們的人生。這裡提供六種助緣: 第一、微笑能助長我們的活力:微笑是保持健康的藥石之一,常常微笑,內心的快樂會增加我們的活力與能量。微笑能夠散播喜樂給別人,或者當你有求於人時,先來個微笑,事情也比較能順利如願。 第二、寬恕能助長我們的氣度:寬恕是人我之間相處的潤滑劑,也是胸襟、氣度的試金石。種族之間,世仇爭戰,禍延多代,都是因彼此沒有寬恕的雅量,像印度的琉璃王,對心中的羞辱不能釋懷,而造下屠殺種族的惡業。相反的,戰國的齊桓公能不念一劍之仇,義恕管仲,終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見世間上的武力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唯有寬恕,才能感召人心,化解怨恨。 第三、包容能助長我們的和諧: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有「千差萬別」的不同,才展現出繽紛多彩的風貌,因此,對於別人的缺點,我們不要計較,要多多包容。如台灣七景之一的關仔嶺溫泉,就是「水火同源」的最佳顯現。凡事不必強求一致,能夠包容而異中求同,共存共榮,反而能創造多元發展的社會與文化。 第四、放生能助長我們的壽命:在《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裡寫道 :「施命者,壽命延長而不夭傷。」我們放生、護生,延長眾生的壽命,有了惜生、護生的因,自然能得到長壽的果報。放生還有一個更大的意義就是放人一條生路;能夠隨時隨地給人方便、救濟人、讓人離苦,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慈悲能助長我們的人緣:社會上,有學問的人不見得能得到別人的尊敬,有能力的人也未必有人喜歡,但有慈悲的人沒有人不願意和他親近的。因為有慈悲心的人,能透過真理的感動助人、能心存正念的服務濟人,也能怨親平等,無私無我,所以言行舉止都如陽光、淨水、花朵,讓人感到光明、歡喜。 第六、讀經能助長我們的智慧:蕅益大師說:「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 ;不閱三藏,則智眼必昧。」很多人雖然知識豐富,但見解不正,成為「愚癡」;而佛教典籍所提出的般若智慧,能夠讓我們解脫愚癡,圓滿人生,因此常常讀經就能開啟智慧。 佛教常講「眾緣和合」,我們做什麼事情,要想成功,必定須要因緣具備;因是主要的力量,緣是幫助的條件。 我們平常要有六種助緣才能成事: 第一、微笑能助長我們的活力, 第二、寬恕能助長我們的氣度, 第三、包容能助長我們的和諧, 第四、放生能助長我們的壽命, 第五、慈悲能助長我們的人緣, 第六、讀經能助長我們的智慧。  

MORE

菜根譚

 為人屬下者要如 土,謙卑低下;  為人主管者要如 海,不揀粗細。     星雲大師

MORE

《星雲法語》如何高廣明大

大凡人總會想到,自己的生命如何提高一點?如何擴大一點?如何擁有多一點?其實要高、要大、要有,是必須要有條件的。如何高廣明大?提供以下四點意見: 第一、上天稱其高,無有不覆:天很高,沒有東西比天更高、更大的了。舉目世間,那一樣東西不覆在它之下?天所以能無有不覆,就是在其高、在能大,給予萬物庇蔭。而我們人也要高嗎?也要大嗎?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恩惠來覆蔭大眾?能用什麼樣的德澤來利益大眾?你能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因緣,才能像天一樣護覆眾生。 第二、大地稱其廣,無有不載:古人形容山是「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擴而大之,大地也是一樣。你看,這大地普載萬物,生長萬物,給予人多少的生機。假如大地沒有生長萬物,我們吃什麼?大地不普載我們,我們立足何處?所以,我們要想廣大,能普載眾生嗎?我們可以想一想,生產什麼來成就眾生,用什麼力量來承載眾生。 第三、日月稱其明,無有不照:有云:「日月稱其明,無有不照。」天上的太陽、月亮,它的光明照耀萬方,只要不起烏雲遮蔽,日月無私,它不會照你、照我,而不照他。佛教裡也常常講「佛光普照三千界」,只要你合乎條件,不起無明、邪知邪見,內心就會豁然清淨,遠離憂悲苦惱。 第四、江海稱其大,無有不容:江河長遠,大海無邊,是大魚,能暢遊,是小蝦,也能生存,在這裡面,它什麼都能容。所以,你若能包容一切眾生,你的心,也能像大海一樣廣大無邊。所謂「心如大海無邊際」,如同江海一樣,蘊藏無限能量,二六時中,隨喜說好話,隨手能服務,隨處結善緣,隨時存好心,人間就會很美好。 許多人歡喜出錢做好事,比出錢高一點的是出力,比出力再高一點是出好話、出好口、出好心;也有許多人一生汲汲營求,希望金銀財寶再多一點,達官厚祿再高一點;可是,有形有限的物質,總有吃光用空的時候,高官富賈做得再得意、再發達,也總有去職退隱的時候,不如一句佛法來得受用無窮。人生如何高廣明大起來?有以上四點。 第一、上天稱其高,無有不覆;  第二、大地稱其廣,無有不載; 第三、日月稱其明,無有不照;  第四、江海稱其大,無有不容。

MORE

交誼四勿

文/星雲大師 做人總有朋友。有時候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從他的交遊層面可以了解,因為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與他的交遊結緣有很大的關係。假如他能獲得別人的信任肯定,讓人感到他有道德、有慈悲、有信用,別人自然樂意協助他。尤其朋友相交,不在錢財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有沒有人格、有沒有品德,就是修行道友往來,也是講究有沒有信仰、有沒有慈悲。但是在人生路上,不一定都遇到與我們相應的人,在面對各種不同的人時,以下「交誼四勿」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勿諂媚有勢之人:經典有謂:「諸行盡歸無常,勢力皆有盡期,猶如射箭於空,力盡還墮。」做人,不可以用諂媚的態度去對待有權勢的人,你一味的諂媚、逢迎他人,失去自己之外,也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甚至只是讓人看不起。尤其你諂媚有勢之人,好比把箭射向空中,當勢力用盡時,只有傷害自己,增加自己更多的煩惱。 第二、勿欺侮失意之人:人生總有高低起伏,有的人錢財被人倒閉,有的人從高位、官場下台,乃至事業不順遂、失敗等,對於一時失意的人,你不能太過現實而欺負他、訕笑他、背棄他,應該給予安慰同情、給予協助關懷,幫助他度過難關。等到他日東山再起時,他必定會感謝你。 第三、勿氣激好勝之人:有的人在官場上得到提拔,或在商場上得到機運,甚至在做人、處事、人緣上都得到很好的勝勢時,若是道不同者,面對這樣的人,你尊重他即可,不必去嫉妒他,或排擠他,更不可以用氣勢去對付他、打壓他。如果你用氣勢對付好勝之人,只會引起對方更大的芥蒂、不悅,認為你在與他唱反調,反而對你不利。 第四、勿妄議得益之人:有的人即將得到利益了,或是他的事業就要成功了,合夥的事業得到好處了,你不要隨便妄自批評、任意毀謗、從中破壞,因為這對自己沒有好處。只要是好事,不如心存厚道,給予對方祝福,隨喜助成,共同成就一件美事。 在做人處世上,這「交誼四勿」,不得不慎。 第一、勿諂媚有勢之人,  第二、勿欺侮失意之人, 第三、勿氣激好勝之人,  第四、勿妄議得益之人。  

MORE

積極待人之法

每個人天天都要和人接觸,和人接觸就要會待人,待人有待人的方法。有的人待人嚴苛,有的人待人冷漠,有的人待人無情無義,有的人待人自私自利,這些當然都不會獲得別人的歡喜。我們做人,凡事要替別人著想,要往積極面去做,才能獲得人和。積極待人的方法有四點: 第一、待人要多理解,少猜忌:人和人相處,凡事講清楚、說明白,不要在彼此心中留有陰影,否則容易「疑心生暗鬼」。因此,平時和朋友、鄰居、親人、同事相處,一旦發生任何事情,要開誠佈公說明白,彼此要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他、了解他,不要心存猜忌。時常猜想別人不懷好心,猜想別人心裡打什麼壞主意,這種強姦人意的心態,是人際相處的一大禁忌。 第二、待人要多寬諒,少敵視:我們待人要寬容、要諒解,不要不懷好意;你敵視別人,別人當然也不會給你好臉色看。所以,一個人心中能對人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諒解,朋友會越來越多;如果你的心胸狹窄,對人不能寬容體諒,自然很難交到摯友。 第三、待人要多用心,少懷疑:待人處事,可以多用一點心去觀察別人的需要,了解別人的苦處,適時的給予幫助、安慰,甚至在他歡喜快樂時,真心的祝福他,分享他的快樂,他會覺得很溫暖,很感動。反之,待人不可以動不動就懷疑別人,經常用自己的成見去猜想、揣測別人,自然無法獲得對方的信任,所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四、待人要多包容,少排斥:待人要多包容,你的心量有多大,成就的事業就有多大。自古有一些人所以能成就大事業,就是因為他的肚量大,能包容人,例如戰國四君子,他們廣招天下賢士,食客三千當中,不管你是人才、鬼才、大才、小才,他都能量才適用,而不會排斥你。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你的心裏能容納多少人,就可以攝受多少人為你效力。同樣的道理,你能容人,才能為人所容,才能發揮自己的長才,否則你排斥別人,別人自然也不能容你,如此即使你有再大的才華,不為人所用,終是蠢才。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你待人好,人也回報給你善意;你對人苛刻,當然無法獲得人心。所以,待人之道凡事要往正面、積極面去做、去想,自然不會回收負面的效果。積極待人之道有四點: 第一、待人要多理解,少猜忌;   第二、待人要多寬諒,少敵視;   第三、待人要多用心,少懷疑;   第四、待人要多包容,少排斥。

MORE

用心之道

文/星雲大師 每個人天天都要用心,用心讀書、用心做人、用心做事,舉凡「舉心動念」,都是在用心。只是,我們可曾檢視過自己的心,我們是如何在「用心」的呢?我們是把心放在金錢上呢?放在愛情上呢?放在名利上呢?或是把心放在人我是非上呢?如果「用心」不當,後果就不堪設想,所以我們應該注意「用心之道」,有四點: 第一、用心寧遠勿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的人目光短小,看不到未來。他眼中所見,只有一時、一地、一人、一物;心中所想,只有一時的安樂、一時的利益。這種人容易貪小便宜,因小失大。所以,我們要怎樣用心呢?心要想得遠,要想到三十年後、五十年後的未來。甚至要知道,生命不是只有一世,我們不能只想到今生,還要看得到來生。一個人的眼光能看得遠,生命才有未來、才有希望。 第二、用心寧廣勿狹:做人心胸要寬廣,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的心量愈寬大,包容的愈多,成就必然愈大。所以,一個人的眼光不能只有看到我的家庭,還要有社區;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利益,還要有國家觀念。甚至不能只看到國家,還要有世界 ;乃至不只看到我們的世界,還要看到無邊的法界。能夠開闊心境、放寬眼界,世界就愈大,生命也就愈豐實。 第三、用心寧深勿淺:一棵大樹,根要紮得深,枝葉才會茂盛;山裡的礦產,愈是埋得深,質地愈純淨。做人,經過養深積厚,才有內涵;有內涵的人,出言吐語都會經過深思熟慮,自然不會被人譏為膚淺、淺見。所以,人生處世,做人不能心機太深,但是做事要用心思考,所思所想要能「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尤其要往自己的內心深處去發掘,才能把自家的寶藏開發出來。 第四、用心寧大勿小:每個人的出身,雖然家世背景不同,乃至智愚、貪富等立足點也不平等。但是,個人前途的創造、人格的養成,不必然受限於先天條件的限制。有的人儘管資質魯鈍,只要肯發大心、立大願、做大事、利大眾,也能創造出一番偉大的事業,開展出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反之,有的人儘管智商很高,聰明才智加上祖蔭家產富厚,但是如果只是用心於一己之利,其人格、成就也是可想而知。所以,做人用心要大,千萬不要因為小心眼而拘限了人生的發展空間。 《勸發菩提心文》說:「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為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寶貴無比的心,千萬要好好善用它。所以「用心之道」有四點提供參考: 第一、用心寧遠勿近,  第二、用心寧廣勿狹, 第三、用心寧深勿淺,    第四、用心寧大勿小。

MORE
/9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