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四大

地水火風, 合集成立, 隨時增減, 共相殘害。 ──《金光明經》 這段偈頌出自《金光明經》,講的是佛教的「四大」。「四大」,即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大至世界、人生,小至一花一草,都是由這四種元素結合而成。 「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宇宙的森羅萬象,哪一個不是仰賴這四者的結合而成?好比花草樹木,從一顆種子播灑到土「地」,除了要有適當的「水」分,還要有溫暖如「火」的陽光,要有「風」,即流動的空氣,才能順利成長、開花結果。如果缺少任何一樣元素,就不能存活。 再以人身為例,堅硬性的骨頭、毛髮、爪牙,是為「地」大;大小便溺、痰唾、汗水,是為「水」大;人身上的溫度,是為「火」大;一呼一吸的出入氣息,是為「風」大。人體四大和合,就能生存;四大不調,就會生病,甚至四大分散,比方沒有了體溫,就是失去火大;沒有了呼吸,就是失去風大,缺少任何一個元素,生命就無法存活。 「地水火風,合集成立」,地水火風相合、聚集,萬物就能成立;反之,不聚集、不和合就成空。 「隨時增減,共相殘害」,宇宙萬法、所有的一切,本體是空,空就是因緣;空不是沒有,空是隨著因緣而有、隨著因緣而滅。有時候四大增,有時候四大減,彼此關係相依相存,不能單獨存有,即「因緣所生法,佛說即是空」。 所以佛教講「空」,並不是否定一切,反而「空」是諸法成就的根本。能體悟這個道理,就能空去一切有無對待,空去一切差別觀念,甚至連「空」的概念也要空去,才能享有一個解脫自在、空有不二的人生。

MORE

星雲說偈--最妙藥

施為最妙藥, 能除於重病, 行於不平處, 用施以為杖。 ──《大莊嚴論經》 這首偈語主要是讚說布施的功用。 「施為最妙藥,能除於重病」,布施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良藥。比方小孩哭鬧,母親給他一塊糖,或者給他一塊錢,就可以讓他轉哭為笑。窮苦的人家生活艱難,給他們一點布施幫助,就可以讓他們減輕生活的悲苦。 不過說到布施,一般人只知道拿金錢布施,這比較容易做到,像現在很多有錢人、企業家等,以為出一點錢就是功德,可以消災免難,但不盡然如此。其實功德不只是錢財的布施,金錢之外的布施,還有身體力行,以服務、奉獻、做義工等來布施,那也很了不起;出錢出力以外,最好還能說好話,以讚美、心意的隨喜來布施;除此之外,心意的供養更為重要,能以心香一瓣,凡事待人以誠就是最好的布施了。 佛教裡的布施,分為「財布施」,即金錢、物質的布施;「法布施」,為技術、真理、佛法的傳授;尤其「無畏布施」,是為人主持公理正義,讓眾生遠離恐懼、害怕,如觀世音菩薩又名為「觀自在」、「施無畏」,因為他能救苦救難,施予眾生自在、安心,讓他們不要害怕,甚至得到光明吉祥。 所以講到布施,我們應該擴大布施的層次與範圍,如:給人一個微笑,所謂「面上無瞋是供養」,是為面孔的布施;給人關懷的注目,是眼睛的布施;傾聽眾生的聲音,是耳朵的布施;多讚美、多說好話,是口的布施;做義工、為人服務,是身體的布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可以行布施。 「行於不平處,用施以為杖」,布施如同行走在路面不平的地方,有一根手杖為依靠,所到之處就能行路平安,得道多助了。

MORE

星雲說偈--耕耘福田

文/星雲大師 以智慧耕地, 壞破過惡草, 是名善福田, 所種果不虛。 ──《大莊嚴論經》 這四句偈是說,人生就像是農夫耕田,我們要以智慧來耕耘心地的福田,時時清除心田裡不良的惡草,好好維護我們的福田,最後必然可以功果圓滿。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事要選擇適用的工具,才能事半功倍。就像農夫種田之前,必須先選擇好用的犁、鋤等工具,才能將田裡的土犁得很鬆,雜草剷除乾淨。如此一來,田裡面的秧苗,才能安穩生長,日漸成熟,有豐碩的收成。 「以智慧耕地」,我們人生也是一樣,要以智慧的犁,耕種我們的福田之地。佛教常講發心,發心這兩個字很有意思,就是開發我們的心田。心田開發了以後,要播種智慧的種子、功德的種子,未來才能收成智慧功德之果。 「壞破過惡草」,我們要善用好的農具,來去除田地裡的雜草,使其無從生長;或者弄碎硬的土塊,讓禾苗能夠順利成長。同樣地,我們的心田裡,也有許多過患的惡草,如何將心裡的雜草妄念去除,這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增長功德之苗。就像有時候,我們或許誤做一點惡事,犯了一些微過,只要我們多增長功德的禾苗,縱有幾株過患的惡草,夾雜在田裡面,並不會影響田地的收成。相反地,如果自己的功德之草,長得不夠高大、不夠茁壯,或者數量太少,反倒是惡草、雜草叢生,這樣禾苗就會長不好,當然收成也不會好。 因此,當我們用智慧來耕地,破壞了過患的惡草以後,「是名善福田」,那麼這樣的田地,就是善的、好的田地。就像買土地建了房子以後,房價有幾百萬的,也有幾十萬的,為什麼?就是因為土地的價值不同。我們種田也是如此,有的田地一畝可收一萬斤,有的一畝收成一千斤,有的一畝才收成一百斤,正是因為良田、劣田價值有別。 「所種果不虛」,所以,我們要勤於耕耘心田,讓自己成為一塊良田,日後的收成就會不同。想讓我們的功德田裡,有好的收成,就要勤於智慧的耕耘,常保善念,去除惡念,將來才能有殊勝的功果。

MORE

星雲說偈--破除諸惡

光破黑暗, 善破惡口, 慈破殺生, 施破慳吝。 ──《妙法聖念處經》 《妙法聖念處經》有四句偈說得好:「光破黑暗,善破惡口,慈破殺生,施破慳」,提示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思惟佛法,落實身口意的修行。 「光破黑暗」,黑暗代表我們內心的無明煩惱,漆黑的暗室裡,只要一盞燈光,就能照亮四周。 或許有人會問,我們憶佛、念佛,到底佛是什麼樣子呢?佛如光,只要點亮心靈的燈光,那盞光就是佛性;佛性之光燃點起來,所謂「佛光普照」,就可以破除內心的無明煩惱。 「善破惡口」,在生活中,口最容易造下罪業,所以要以實語破除妄語,以禪定破除兩舌,以善法破除惡口。此外,奉行佛法裡的六度四攝、五戒十善等等,都能為我們破除各種的邪惡之事。 「施破慳吝」,一個人學習布施喜捨,自然不容易生起慳貪的心。所謂「捨得、捨得」,能捨就能得。好比春天不播種,哪裡能期待秋天有收成?所以佛門的修行首重布施,布施不是一味的要我們給人,而是要幫助人發財。如果你想集聚善法功德,布施結緣是最好的方法。 「慈破殺生」,人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沒有了生命,世間的一切將沒有意義。殺生,就是殺害生命,不光是人有生命,動物、樹木花草等植物也有生命,甚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張桌子、一枝筆,乃至我們的生活資用、時間空間等,可以說,宇宙萬物都有生命。 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就是一種慈悲。人有了慈悲,就會懂得愛護生命,愛惜大眾共有的資源。我常說,人在世間上,什麼東西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去慈悲,要能時時反省自己,我的慈悲心有多大、有多廣? 這四句偈頌對於我們開發慈悲,破除慳貪及無明煩惱,都有很好的啟發。

MORE

星雲說偈--世間第一寶

文/星雲大師 若人得信慧, 是寶最第一; 諸餘世財利, 不及是法寶。 ──《大智度論》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寶貝,譬如黃金、鈔票、功名、富貴……,這是一般人很想要的寶貝,但是這些真的是珍寶嗎?不盡然!因為這種寶貝有利有弊。比如錢財多了,可能因財而死;位高權重,爬得高也跌得重;有了什麼珍寶,難免引人覬覦、嫉妒,不得安寧。故而,世間的功名富貴,可說有好有壞,並不是最究竟的寶貝。 最好的財富、財寶是什麼呢?「若人得信慧」,如果能得到信仰與智慧,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人無法奪走的寶貝。不論信仰什麼宗教,如佛教、基督教或天主教等,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都好。信仰,能夠「正信」是最好的;不能正信,「迷信」也不是很嚴重,因為至少還相信因果報應,不敢做壞事;怕就怕「不信」及「邪信」,信錯了就很危險。 除了宗教的信仰,人對於自己也要有信仰,就是對於自己要有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比方說:我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善生活;我相信只要勤勞,就可以為自己帶來財富;我相信只要對人誠心誠意,就可以獲得友誼;我相信發心做功德,廣結善緣,會為自己得到助緣及方便,故人生要有信仰,讓自己奮發向上。 除了信仰之寶,還要有智慧之寶。有的人雖然有錢,富甲一方,可是不明理,也不布施,一個用錢沒有智慧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錢財也沒有用。有智慧就能夠明察事理,如同眼睛能夠清楚分辨世間的長短方圓、紅黃白黑,自然不會輕易被是非顛倒所迷惑,不會讓名聞利養所左右。所以,「是寶最第一」,信仰與智慧,是世間第一寶,沒有東西能與之相比。 「諸餘世財利,不及是法寶」,世間的其他財富、利益,都是一時的,都可能有失去的一日,因此是不究竟的,而且都有好有壞,當然都不及信仰與智慧的法寶。一旦我們有了信仰與智慧的法寶,在做人處事上,就會得到很多的方便、很多的順利、很多的吉祥,這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世間第一寶。

MORE

星雲說偈--布施的利益

依資具得樂, 依施得資具, 故佛為眾生, 先讚布施福。 ──民國‧印順《成佛之道》 在這個世間上,人人都希望追求幸福快樂,沒人是來追求痛苦的。可是快樂從哪裡來?有的人從內心就可以製造快樂,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雖然物質生活貧乏,但他有淡泊寧靜的快樂。也有人的快樂是從人群來的,由於他做人處世有道德誠信,樂於助人,所以大家很樂意和他交往,給他讚美與助緣,眾緣和諧也會得到很多的快樂。 此外,生活資具的充足,也能帶給人們快樂。比方:有了汽車,能享有交通的便利;有冰箱,能方便保存食物;有冷氣,可免於炎夏酷暑;甚至下雨了,有雨傘、雨鞋,為我們遮風擋雨;有房子、衣服、傢俱等,能滿足我們安全舒適的需求。有了這許多資具為助緣,會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快樂。 但是世間的資具並非人人都有能力擁有,也有的人貧無立錐之地,甚至三餐不繼,一隅難求。為什麼這麼困難呢?主要是他缺乏因緣。 我們今生所享有的資用,都有一個來源,什麼來源?就是「依施得資具」,先有布施的因,在功德福田裡就會有收獲。 所以「故佛為眾生,先讚布施福」,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裡,佛陀一再勸勉大家布施的功德。你想要發財嗎?先要學習布施。菩薩的六度萬行裡,也以布施為修行的起點,可見布施的重要;哪怕是給人一句好話,一個微笑,一點歡喜,些許的方便,都是布施。布施可以破除我們內在的慳貪習氣,也可以讓我們享有生活資用不虞匱乏的福報,何樂而不為呢?

MORE

星雲說偈--欲求無上道

文/星雲大師 欲求無上道, 修行諸功德; 破於慳貪心, 布施最第一。 ──《大薩遮尼乾子經》 這四句偈告訴我們,若想從宗教裡,求得人格的增長,精神的昇華,心靈的曠大,就要發心求無上道。雖然所有的宗教,都告訴人如何比現在過得更好,不過佛教所說的道理,還是比較究竟徹底的。 「欲求無上道,修行諸功德」,它告訴信眾,如何求得真正的無上道。這不是口頭說說,就可以擁有的,就像一個人想發財,如果不先付出努力,就不能發財;想要擁有事業,可是自己不奮鬥,也不能事業有成。因此,想求得無上之道,就必須修行諸功德。 什麼是功德呢?比方說,從事慈善這就是功德,不過這是屬於有相的功德。如果是無相的功德,無論做什麼,都不計較功勞,也不計較得失,這就合乎菩薩道的精神。除了慈善的功德,以金錢來布施外,也可以用佛法來布施,以真理來布施,或者是印經、裝修佛像、捐建寺院。 此外,我們也可以實踐修行佛法,譬如效法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諸如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等。或者是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功德,學習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功德,修學八正道的功德,修學六度萬行的功德,以及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些無一不是功德。 我們對於所有的功德,都能發心修行,都能發心實踐,當然就能得到無上的道。等於播種播得愈多,收成也愈豐碩,只要因地正確,所培植出來的樹木花果就很實在。 在修道的過程中,最大的敵人就是貪、瞋、癡,這當中尤以一顆慳貪的心最為麻煩。例如:不肯說好話,不肯幫助人,自私執著等等,像這樣子就不行。所以「破於慳貪心,布施最第一」,以布施來破除慳貪的心是最為有用的。如果能夠依照上述的方法認真修行,自然可以成就無上道。

MORE

星雲說偈--四攝

布施及愛語, 利行與同事, 如是四攝法, 普攝諸世間。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人與人之間,如何增加彼此的情誼?為人處事,如何讓他人歡喜接受?這四句偈告訴我們四個善巧的方法,即佛法的「四攝」。行四攝法能攝受眾人,增益人我的和諧友好,內容分別是: 第一、布施。無論何時何地,人人都可以行布施。如:布施幾句好話、布施笑容、布施一點金錢或物質,只要在不自惱、不惱他的情況下,布施都能讓人感到歡喜。因為你對人有所增益,給人歡喜、給人方便,自然能攝受對方,得到他人的認同。 第二、愛語。用語言讚美他人、鼓舞人心、宣揚他人美德等都是愛語。人人都喜歡聽好話,這也代表你對他的肯定。但是說好話要適可而止,不能言過其實,也不是阿諛奉承,說過了頭反而成為虛妄的語言,那就多有不當了。 第三、利行。以身口意的善行利益眾生,就是利行。他失業了,我替他介紹職業;被人誤會了,我發心做個和事佬,為他排紛解難;他要讀書,沒有助緣,我為他提供協助等等。能夠適時地幫助他人,大多數的人都會心存感激;即使對方沒有進一步表示,至少我們也給了對方一點因緣,給人一些好的印象。 第四、同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或者站在對方的立場,同理對方的需要,就是同事。一個人能時時刻刻照顧到他人的感受,給予對方相應的幫助,是能感動對方的。 「如是四攝法,普攝諸世間」,若能時時力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個法門,就能圓滿人際關係,周遭的人也會受到你的感化,進而共創和諧美好世間。

MORE

星雲說偈--作佛不難

文/星雲大師 常自調順不放逸, 一切能施無妒嫉, 慈悲念於諸眾生, 彼人不久當作佛。 ──《大寶積經》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成佛作祖很難,但是《大寶積經》的這首偈語告訴我們:只懂得自我調整,行為嚴謹有度,對人無妒嫉,常行慈悲,不久必然當能作佛。 「常自調順不放逸」,首先要能做到自度,時常自我要求。如何自我要求呢?就是自我調順、不放逸。 所謂的調順,就是自我調整性情,不流於偏激、暴力,讓心地柔軟,能調伏、和順,也就是自己能領導自己。現在的人有時候管理或領導別人不得要領,管理自己也不得辦法,連自己都無法接受自己的領導。 譬如說,有的人犯了過失,就說自己當時無法自我控制,管不住自己,或者說身不由己,無法自主,這種人就是不能調伏自己。 一個真正有力量、有修行的人,先要能調伏自己,服從自己的領導,然後才能不放逸。 不放逸,就是不放浪形骸,說話不隨便,做事不隨便,不應當的事情絕對都不做,也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不論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都莊嚴有威儀,不超乎自己該有的言行,像這些都是不放逸。 「一切能施無妒嫉」,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僅可以布施給別人,對於別人所擁有的,也能歡喜尊重,不會心生妒嫉。 因此,能夠不妒嫉人家的好,不妒嫉人家擁有的多,心念時時謹慎不放逸,就可以自我調伏內心的貪欲、妒嫉。 「慈悲念於諸眾生」,上述所說的不放逸、不妒嫉、不偏激,這些都還只是消極的不作惡。就積極面來說,還要發心將慈悲廣遍一切世間,將慈悲廣遍一切眾生,念念於眾生。即自己的每一念,都慈悲掛念著家人、朋友、同胞,乃至遍及一切眾生。 「彼人不久當作佛」,如果有人能夠如此調順自己,不放逸,不妒嫉,普施慈悲於眾生,這樣的人不需要等待長久的時間,必定很快就能夠圓滿人格,成佛作祖。

MORE

星雲說偈--照顧念頭

 若瞋於怨憎,心不得寂靜,譬如痛目者,不能見正色。 ──《菩薩本緣經》這段偈頌主要是說明瞋心之害,它會讓我們不能看清真相。  「若瞋於怨憎,心不得寂靜」,假使有人一直把瞋恨、計較放在心上,把不喜歡的對象,不喜歡的事物、環境、人等等,時時刻刻放在心裡,一顆心就不得安寧,無法得到片刻的寂靜。  「譬如痛目者,不能見正色」,好比一個人的眼睛生病了,就看不清楚事物本來的面貌。有人把內心的歡喜、不歡喜表現得很強烈,總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對於自己喜歡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認為是好的;對於不喜歡的人,即使他有優點,也覺得他不好,像這樣都是心有不平,看待事物就會產生偏差。  佛法裡提到,修行人最根本的煩惱,有貪欲、瞋恨、愚癡、傲慢、懷疑、惡見等,都會擾亂我們的身心,讓我們不能出離煩惱。  瞋心如盜賊,可以劫奪我們的功德財寶;瞋心如火,可以燒毀我們的功德房舍。尤其瞋恨心增上時,好像烏雲蔽日,又如毒蛇猛獸盤踞,也像是很多雜音鼓動,使我們不能得到片刻的寂靜。  佛教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一切法生,心滅一切法滅」,皆說明心可以轉變外境,既然如此,何必要用瞋恨心來看待世間?如果用慈悲心來看世間,這世間的一切都會變得很美好、很可愛。  因此,我們要善護心念,像照顧自己的身體,也像保護眼中珠一般地小心呵護,不要讓心生起貪瞋愚癡之念,才能見到世間的本來面目!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