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養生 | 人間福報

醫藥

乾眼症徵兆有這些 盡早治療避免視力問題

【本報台北訊】現代人生活與3C產品密不可分,每天久盯手機和電腦螢幕,導致乾眼症找上門。乾眼症警訊除了眼睛乾澀、灼熱及疲倦感,還包括異常的淚水分泌,若發生乾眼症徵兆,應及早就醫治療。 網友討論,視力模糊、眼睛疲勞、對外界刺激敏感、眼睛發紅、淚液多及眼睛刺痛都是乾眼症徵兆。 視力模糊和淚液多,當眼睛表面的淚液分泌不穩定,不論是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影響到光線折射,引起視力模糊。 網友表示,「隱形眼鏡戴太久,導致乾眼」,因為超時配戴隱形眼鏡,可能使眼睛表面過度乾燥,進而刺激神經,導致淚液過度分泌,造成視野模糊。 當眼睛感到疲倦、酸澀,甚至睜不太開眼、想睡覺時,很有可能就是乾眼症的前兆。 有網友建議,點日本高級的眼藥水和用熱毛巾熱敷,可舒緩眼睛疲勞,也有人表示多吃花青素、維生素C較高的補品,不過醫師提醒,做好日常照護勝過事後治療。 用熱毛巾熱敷可舒緩眼睛疲勞。圖/資料照片 乾眼症也容易出現畏光、怕風等對外界刺激敏感的反應,不穩定的淚液薄膜,也可能提高眼睛對環境的敏感度,進而引起不適,除了尋求專業眼科醫生的診斷與治療外,也需調整作息和規律運動,才是治本的不二法門。 乾眼症的症狀剛出現時往往容易被忽視,但若長期不予理會,對眼睛的傷害恐不斷提升,除了長時間感到不適,更可能引發視力問題。 若有乾眼症徵兆,應盡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守護靈魂之窗。 資料來源:不只眼睛乾癢、疲勞⋯淚液多也要注意!網熱議6症狀恐「乾眼症徵兆」 乾眼症徵兆包括眼睛乾澀、灼熱及疲倦感,以及異常的淚水分泌。圖/Freepik

MORE

顏宏融: 中西醫共治 難纏疾病見曙光

文/記者陳玲芳 「醫學無分中西,救人的方法愈多愈好!」前總統府資政陳立夫先生的名言,顏宏融醫師一直到完成中西醫臨床訓練與科學研究訓練,終於明瞭,中醫與西醫的語言不同,其實都是救人的方法。 他近期甫與獨立記者張靜慧,合力撰寫出版《平衡免疫力》一書,強調古老並不代表落伍,融入新思惟與現代科學,中醫也可以保有傳統智慧又能夠「與時俱進」。但中醫與西醫合作,必須要架起溝通的橋梁,能夠懂彼此的語言。 跳脫中西醫框架 三十幾年前,顏宏融進入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學系,選擇了同時學習「中西醫」這一條路,曾經一度困惑將來到底要當中醫師還是西醫師?經常聽到中醫的老師說西醫副作用多,而西醫的老師說中醫不科學。因為擔任系刊《新醫潮》主編,以「下一步該怎麼走?」專題報導,寫了一封信給當時學校的董事長陳立夫資政請益。 「董事長親自用毛筆回信,為迷惘的我解惑,寫道:中藥,經吾祖先恙心研究,用以治十餘億同胞之疾病而有效者,吾人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予以證實,不可因自己不懂而棄之也。」其中「現代科學方法」短短六個字,確實指出中醫發展方向,及其必須面對的挑戰。 顏宏融認為,應用在同一個病患,有時候可以中醫為主,有時候可以西醫為主,有時候可以相輔相成、截長補短,有時候可以有「急性」與「慢性」期分別使用中醫或西醫的先後順序,並不相違悖。在醫學領域中,不應被傳統的中西醫學框架所限制,而應秉持著「醫學無分中西」理念,尋求各種治療方法的結合。 他倡議中西醫學在免疫學上的共治治療。中西醫的結合治療,需要多學科的團隊合作。過去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透過中西醫合作,團隊曾以「兒童成長發育,中西醫聯手把關」與「中西醫整合照護,全面守護過敏兒」獲得兩項國家品質標章SNQ認證標章;在自體免疫治療上,也以「提升台灣本土中藥青黛質量應用於自體免疫調控」,獲得國家新創獎。 中西醫聯合看診 在衛福部計畫支持之下,也曾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嘗試過由一位中醫師與一位西醫專科醫師在同一診間或隔壁連通的診間,共同為病人看診,病患一次掛號,就能同時看診兩位醫師,得到最適當的建議與諮詢,同時醫師會根據病情,開立最合適病患的中藥、西藥或是可以併用的中西藥。 臨床上,有時候西醫協助診斷、中醫開立中藥,有時候中醫僅有針灸治療、西醫主要開立西藥治療。「中西醫師能互相溝通討論,對病患來說,是一種最好的中西醫整合醫學模式。」 中醫擅長內分泌、免疫與神經系統疾病,比如荷爾蒙失調、月經失調、更年期症候群、甲狀腺炎、肥胖等。 許多婦女月經周期不規則,使用中藥調理可以讓經期規則,或是月經來痛經不適,喝點紅糖薑湯或是中藥治療可以緩解疼痛,而產後調理使用補氣養血的中藥,可以讓身體機能恢復。 甚至,許多跟自體免疫有關的內分泌系統異常,例如自體免疫甲狀腺炎,也可以透過中藥調理。 免疫力像翹翹板 顏宏融說,免疫力像「翹翹板」,太過或不及都不好,免疫力太過,容易造成風濕免疫疾病,免疫力不足又經常容易感染,甚至無法消滅細菌、病毒或腫瘤細胞,只有維持相對平衡,才能夠讓身體維持恰到好處的免疫力。 西醫在抗發炎的對抗療法上有許多發現,例如類固醇、消炎藥。中藥也有許多清熱解毒的中藥,例如從中藥青蒿萃取分離的青蒿素,可以對抗瘧疾感染;而中醫有更多增強免疫的補益類中藥,例如黃耆、靈芝、山藥、茯苓、枸杞等。 顏宏融的研究團隊曾於二○二○年發表在《免疫學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國際期刊的基礎免疫研究,發現了如果合併使用胜肽疫苗與中藥白花蛇舌草萃取物,能夠提升抗癌免疫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長庚紀念醫院,過去使用中藥青黛製成的藥膏,用在自體免疫疾病乾癬,發現能有效改善乾癬症狀,且能調降發炎細胞激素產生。他們並將臨床試驗結果發表於多篇國際期刊。 國內生技製藥藥廠,也研發、萃取中藥黃耆多醣體,發現黃耆多醣體能夠改善「癌因性疲憊症」,而許多中藥富含多醣體,如靈芝、茯苓等,也都具有免疫調節的作用。 中醫不是慢郎中 很多民眾對中醫治病的印象是「慢郎中」,吃中藥很久才會見效。事實上,中醫並不只擅長慢性調理,如耳鳴、暈眩、疼痛的發作,用針灸的效果往往很快。全民健保的「中醫急症處置計畫」,就是中西共治這類病症,希望透過中醫介入處置,減輕急診壅塞,減少病患反覆進出急診或滯留在急診觀察區。 而針灸對於腦血管疾病(中風)、顱腦損傷、脊髓損傷的復健,更早就受到肯定。全民健保針對這些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顱腦或脊髓損傷的病患,提供「西醫住院病患中醫特定疾病輔助醫療」,自診斷日起六個月內可會診中醫針灸治療,出院後也可在診斷日起兩年內接受門診的加強照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腦中風中心,早在二○○七年成立時,就結合了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部、精神科、急診部、放射線部、復健部、心臟科等西醫科部與中醫部,一起參與共同治療腦中風病患。他們發現,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皆有明顯改善。

MORE

春季養生又養肝 中醫食療3撇步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會對人體產生各種影響,而從3月「立春」開始,春季歷經六個節氣,天氣由寒轉暖,及至明天(4/19)「穀雨」,萬物萌發,正是適合養生、調理身體的好時節。中醫師提供食療3撇步與自製茶湯,讓民眾把握春季養生又養肝。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吳炫璋指出,所有生物都會去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這是正常的規律,而人們若能順應自然變化,適時養生,就能避免或減輕疾病發生。為此,吳炫璋特別提供三項春季食療養生重點和補氣養生湯的製作方法,讓民眾可以在溫差大的春天健康養生,增加身體抵抗力。 春天對應於人體屬肝,肝屬木,有生發之意。而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春季是人體肝氣最暢旺之時,也是調養肝臟的好時機,吳炫璋表示,春夏養陽,要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和調暢,在飲食上,可遵循下列3個重點: 1.宜辛甘性溫,避酸味、生冷黏滑食物 辛甘味食物如麥、棗、豉、花生、香菜等有發散效果,能順應季節扶助陽氣升發,所以春季適合食用。而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生冷黏滑的食物也有傷害脾胃的可能,所以都不宜於春天食用。 2.飲食以清淡平和為宜 由於冬季人們食用較多膏梁厚味的食物,少補充維生素,因此到了春天,要多補充新鮮綠色的蔬菜水果,並減少高脂肪食物或辛辣的調味品。 3.養生茶飲避免感冒 春天溫差變化大,所以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抵抗力弱的小孩及老人除了注意保暖,也可以煮橘子皮、金桔、蘿蔔、梨子或荸薺入茶,幫助理氣化痰,清熱潤肺,提高對呼吸道的保護。 中醫部吳炫璋主任看診示意照。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吳炫璋表示,春季養肝,民眾可以自行製作老少咸宜的補氣養生湯,選用補脾燥溼、扶助正氣的藥物如黃耆、太子參、山藥、茯苓,藉此補氣健脾,一方面增加代謝,一方面去除體內溼邪。此外,也可以加入當歸、枸杞子、紅棗來養血補血,再配合麥門冬養陰化痰。 其作法為準備當歸1錢、枸杞3錢、蜜炙黃耆5錢、太子參3錢、懷山藥2錢、茯苓3錢、生甘草3錢、麥門冬3錢、紅棗10顆、冰糖一茶匙,之後先以3000C.C.水加入當歸、蜜炙黃耆、太子參、懷山藥、茯苓、生甘草和麥門冬煮沸10分鐘後,再加入紅棗與枸杞煮5分鐘,關火,放置微溫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其中紅棗與枸杞藥材可一併食用。 除了食療外,吳炫璋主任也建議民眾能在春天多從事「緩」的運動,使身心舒暢、活潑,適應春生之氣,包括早起到空氣清新的公園、廣場做運動,舒緩全身筋骨。

MORE

【延年益壽】 戒掉八種加速老化行為

文/白小良(美國紐約市立社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年長者需要執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來保護日漸衰弱的身體,這對長期以來已建立不良習慣的年長者來說或許很難做到,家人和家庭護理人員更應協助年長者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以下介紹八種建議修正的不健康生活行為: 1. 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 日常攝取的食物內容無論在數量或質量上都會影響身體的組成。尤其含飽和脂肪酸高的飲食會增加血清高膽固醇、高血壓和嚴重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年長者飲食很容易傾向高脂肪食物,像是酥皮糕點、油煎麵食、小籠包或肉丸等,家人或照顧者應準備飽和脂肪酸含量低的食物,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取。 2.久坐不動的時間過多 保持身體規律的活動是維持年長者健康的最佳方式之一。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體重超重,會對關節和骨骼帶來額外的負擔,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規律的運動則增加能量的消耗,刺激肌肉組織,從而建立更好的肌肉組成和較低的體脂肪率。增加日常活動量,例如在住家附近散步或做伸展運動,對心臟血管、整體健康和維持理想體重都極為重要。 3.抽菸 抽菸或使用其他種類的菸草製品與多種嚴重健康問題有關,例如心臟和肺部疾病。存在於香菸、雪茄內的尼古丁具有讓中樞神經興奮的作用,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雖能短暫促進思考以及使身體活動加速,但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抽菸除了直接降低呼吸系統和相關活動系統的功能,增加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的風險之外,其對身體內部所有器官都會有負面影響,尤其是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抽菸者患有心臟病的機率甚至大於肺癌,這絕對是一種需要戒除的不健康習慣。 4.長時間獨處 不少年長者是獨自一人居住,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這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家人應盡量陪伴並鼓勵年長者多與朋友交流。 5.依賴止痛藥 患有持續性疼痛例如關節炎的年長者,經常依靠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過度服用這些藥物會出現副作用,包括潰瘍。因此必須要遵從處方,管控止痛藥的服用。 6.飲酒過量 經常飲酒可能導致酒精依存性,會對認知功能以及肝、胃等身體器官產生負面影響。過量飲酒有可能引起酒精中毒,出現多種負面反應,包括言語含糊不清、行動不穩、頭痛、胃痛、沮喪、宿醉,有些人甚至會出現暴力傾向,攻擊性變強。大量飲酒可能會引發心肌梗塞,或者酒醉者嗆食嘔吐物導致窒息,而有死亡的風險。 7.睡眠品質不良 睡前吃大餐、宵夜或睡前看電視等不良習慣會導致睡眠品質不佳。應建立健康的飲食和睡眠習慣,例如清淡適量的晚餐和睡前進行沉靜的活動,並將寢室燈光轉弱。這些習慣可以提高睡眠品質,從而降低因睡眠不足或品質差而導致的健康風險。 8.壓力管理不善 心理壓力會對身體、情緒和生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要找出健康的壓力管理方式,例如說出心裡感受、寫日記、做瑜伽、進行放空靜思,或諮詢專業人員。(摘自《打造健康的老後》,時報出版)

MORE

【營養專欄】把握 4 原則 健康減重不復胖

文/柯曉彤(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 擁有美好體態,是許多人的目標,因此減重議題熱度總是高居不下。一直以來,也盛傳多種減重方式,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方法,仍要遵守「熱量赤字」,才能達到減重效果。一般建議每周以減輕零點五至一公斤為目標,不可操之過急,這邊提供以下四原則,幫助大家健康減重並遠離復胖! 1健康吃:飲食是減重中最大關鍵,若以每周減輕零點五為目標,則每日應減少五百大卡。營養師的減重飲食通常設計女性每日需攝取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大卡、男性每日一千五百至一千八百大卡,減重飲食方法比較推薦以下兩種: ◎均衡限熱量飲食:在以上限制熱量範圍內,需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其中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降低膽固醇;膳食中的礦物質及維生素,更是參與身體代謝的重要因子。另外,原型食物保留多樣植化素,有抗氧化防癌功能。此外,也需要足夠的飲水,避免含糖飲料、精緻甜點、高脂肪肉類、加工製品等。透過減重的過程養成健康飲食型態,更是未來不復胖的關鍵。 ◎低GI飲食:「有在控制熱量,但很難瘦……」,若你也有這種困擾,也許可以檢視常吃食物的GI值(升糖指數,即食物造成血糖上升速度快慢數值)。一般來說,含糖量或碳水化合物較高的食物,GI值較高,纖維質豐富的食物,GI值則較低。研究指出,攝取較低GI的食物(如:全穀類食物、蔬菜類、蘋果、芭樂、小蕃茄等),可延緩餐後血糖上升,減少因血糖快速上升誘發飢餓感;食物中的纖維質不但可增加飽足感有助於減重,更有助於管理血糖、血脂及減少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風險。因此,建議體重管理者應以低GI的食物作優先選擇。然而,這邊需要提醒,低GI的食物仍是有熱量的,不可無限量吃。 2多運動:足夠的身體活動量,也是維持健康體重及預防復胖的關鍵。每日減少的五百卡,可分配飲食減少三百卡,增加體能活動消耗兩百卡。運動種類建議以肌力訓練搭配有氧運動。建議體重管理者的運動時間增加至每周三百分鐘,可將運動融入生活,例如:搭電梯改走樓梯等,養成多動的生活讓減重事半功倍。另外,許多人希望可以瘦特定部位,而正常的減重是全身性無法指定部位,建議可以透過運動訓練讓體態更結實美觀。 3做紀錄:減重的原理是「熱量赤字」,也就是吃進去的熱量應比消耗的熱量少,若您有「明明吃很少,卻仍瘦不下來」的問題,可以試著做飲食紀錄。精製食物通常有體積小熱量高的特性,常攝取這類食物,不但不容易吃飽,更可能天天熱量爆表,營養也不均衡。目前市面上也有推出多款飲食紀錄APP,透過勤勞的紀錄,可以快速校正不正確的習慣,更快達成目標。 4量體重:國際研究已證實「定期」量體重,是幫助減重不復胖的方法之一。透過定期監控,幫助自己對即將失控的體重有所警覺。然而,也有人太頻繁量體重,以致因無法在短期看到成效而放棄。若發生此狀況,還請讀者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態,彈性調整量測頻率。不論如何,請盡量以正向態度面對體重機數字,將其轉為激勵自己的資訊,幫助自己維持健康體態!

MORE

【癌後養生】中醫外治助抗癌 同時兼顧身心靈

文/吳孟瑤 諮詢專家/黃澤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暨主治醫師 )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錄了外治醫案一百七十條,而具傳統特色的「外治法」,也是中醫治癌的方法之一。針對癌症病患,例如化療、標靶治療、放療造成的口腔潰瘍、口乾、皮膚不適,或是鼻咽癌患者放療後的副作用,外用的中草藥膏,或是天然成分的蜂膠等藥膏,都可以適度緩解。 這是中醫非常有智慧的地方,可以根據個別差異,調整不同體質來適應疾病,同時還教癌友養生、調息吐納,透過靜坐、八段錦、太極拳等這些柔和、間接性的有氧運動,來保養身體並維持健康。 中醫的範圍非常廣,例如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在改變,我們也應該順應大自然的運作,來做身體的調節跟因應之道。 現代醫學追求身心靈的全人照護,意思是不只要身體的健康而已,更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而中醫的養生之道,從調整呼吸安定自律神經、沉澱思緒放下罣礙,到釋放所有不愉快的痛苦經驗跟回憶,獲致正面的能量。這種身心靈的健康,才是最完整的健康。 最後提醒,良好的作息、飲食習慣與食補同樣重要。《素問‧藏氣法時論》寫道:「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正是闡述利用藥物攻伐邪氣(治病),利用食物調養正氣(康復與養身),進而補精益氣。 建議癌友三餐定時定量,選擇當令新鮮食材及均衡飲食,便是最好的補品。 飲食上,建議以「中性、溫和、好吸收」的食物為主(如胡蘿蔔、山藥、小麥、大豆等),過於溫熱、寒涼的食物都不宜多吃,也該避免生食(如生菜、生魚片等);烹調則以清淡為宜,少油、少鹽、低糖,避免吃加工、油炸、辛辣、醃漬、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等食品。 「沒有可完全治癒癌症的中藥或草藥!」提醒不要輕信坊間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浪費金錢又傷身,一定要找合格、正規的中西醫專業,並配合定期的追蹤、檢查,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復發風險,提高癌後生活品質。

MORE

久坐傷「心」早逝風險高  每坐20分鐘宜站8分鐘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從疫情爆發以來,許多企業、公司以及各種行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的轉型,在家工作成為防疫新生活的其中一項標誌。事實上,當今社會大部分人的生活時間,都被困在辦公室的桌子下,或家裡的沙發上,科技的便利和現代生活方式,讓多數人愈來愈喜歡久坐,而變得不愛運動。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引用美國心臟協會研究,提醒國人「久坐者早逝風險高」,每次坐下的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最好是每坐20分鐘,試著站8分鐘,伸伸懶腰,走動2分鐘,或去喝杯水、上個洗手間,都是不錯的選擇。 「根據研究,坐的時間愈長,早逝的風險就愈大。」郭志東說,據美國心臟協會研究指出,自1950年以來,久坐不動的工作增加了83%。現在靠體力活動的工作,占美國勞動力比例不到20%;台灣也存在類似趨勢。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郭志東。圖/國泰醫院提供   很多人認為,每周「規律運動」就可常保心臟健康,但2017年底美國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上一項研究發現,「久坐」是早逝的一個風險因子。 研究指出,每天坐著超過13個小時的參與者,死亡風險比每天坐著少於11個小時的參與者,高出200%。每次坐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比超過30分鐘的人,患病風險低55%。而超過90分鐘者,患病風險更是高出兩倍。 久坐增加罹心臟病風險 郭志東說,當你長時間坐著,身體會產生以下變化:首先,血液流動會減慢,這會導致脂肪酸在血管中堆積,而導致心臟病。 其次,是身體處理脂肪能力減少,脂蛋白脂肪酶是身體重要的酵素,它能分解血液中脂肪;當久坐時,身體產生的脂蛋白脂肪酶會下降約90%,使得身體很難利用脂肪;而當脂肪被儲存起來,就會造成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再來,久坐會導致胰島素抗性,進而導致第2型糖尿病和肥胖,這是心臟病的兩個主要風險因子。 圖/pexels   「即使你每天規律完成30分鐘的運動,一天當中,其他23個小時做什麼,也是很重要的。」郭志東說,以通勤上班族來說,上下班的路程有時候很長,坐在車裡可能接近1小時,回到辦公室就在電腦前坐上8個小時。 雖然經常運動的人,對心血管疾病的保護力,仍然比沒有規律運動的人高許多;但研究顯示,久坐10小時以上,似乎也是一個門檻,「超過10個小時的久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大幅增加。」 適時走動有助人際關係 圖/pexels   如何改變久坐帶來的壞處?郭志東建議,每隔30分鐘至一小時,就站起來走動走動。也可利用手機或電腦上的應用程式,來提醒你站起來、走動,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它能提醒你應該適時活動一下,舒展筋骨。如果你久坐不動,任何「一小步」的改善,都有益健康。 在工作的習慣中,創造一些起身活動的機會,例如使用站立式辦公桌或可以調整高度的辦公桌,會讓你更有意願四處走動。利用通訊軟體交代事項或傳遞訊息固然方便,但如果每天有一兩次,直接走到主管或同事座位旁,與對方「面對面」交流,不僅能引起對方重視,有助人際關係,更能讓自己遠離「久坐」風險。

MORE

【營養專欄】端午5原則 健康吃粽不吃重

文/柯曉彤(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 端午節即將來臨,應景的粽子絕對少不了,營養師在此分享健康吃粽五原則,大家可依循這些原則,健康過端午。 1.注意食安:民眾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購買端午節食品,並注意外包裝應完整不可有破損,也要注意製造日期與保存期限。若覺得有疑慮,應即時向商家反應;儲存時,冷藏應置於7℃以下,冷凍置於-18℃以下。然而,食物存放過久,容易孳生細菌危害健康,應適量購買。端午節正值夏季,高溫環境不易保存,開封後,若發現食物顏色異常,或有腐敗、酸臭、刺鼻的氣味,表示已經不新鮮或可能經過不當的處理,此時不可食用,避免產生更嚴重的食安問題。 2.均衡飲食:傳統鹹粽的配料五花肉、鹹蛋黃及花生,熱量及油脂含量高,不適合三高患者食用。近期養生風氣盛行,挑選時可掌握「高纖低脂」原則,改選以瘦肉、雞肉、豆製品及高纖菇類為配料的健康養生粽,可大幅降低脂肪與熱量攝取。而傳統粽子以糯米組成,糯米屬高GI食物,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建議改以糙米、薏仁、燕麥、紅藜等雜糧取代,可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更有助於餐後血糖管理。隨餐可搭配一份蔬菜,營養較均衡,也可增加飽足感。餐後可搭配木瓜、鳳梨等水果,有助於消化。 3.當正餐吃:一般傳統肉粽常使用糯米、花生、五花肉等高脂食材組成,南部粽一顆熱量落在四百到五百大卡之間,而北部粽由於會另將糯米炒過,因此熱量更高,一顆熱量約五百到六百大卡,直逼一餐熱量。甜粽中以豆沙餡最常見,其製作時通常會額外加糖及油增添風味,一顆熱量約三百到四百大卡,雖然熱量較低,但含糖量相當可觀。建議民眾將粽子作為正餐,不要當點心,或是可與親友分享,適量品嘗,減少負擔。 4.細嚼慢嚥:不少人反應吃完粽子容易發生脹氣甚至是消化不良,這是由於粽子中的糯米富含支鏈澱粉不易消化,高油脂配料會延長胃腸排空時間,兩者是導致消化不良的主因。因此,特別提醒民眾,享用粽子時,應細嚼慢嚥,放慢進食速度。除此之外,慎選粽子食材、餐後搭配著消化的水果、避免餐餐食用和餐後運動,都有助於消化,降低負擔! 5.減少醬料:鹹粽常搭配的甜辣醬十公克就有約兩百毫克的鈉;搭配鹼粽的砂糖十五公克就有六十大卡熱量。吃粽沾醬會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鈉、精製糖及熱量,容易造成水腫及體重上升,對於慢性病患者更是一大風險。其實,大多數粽子本身已有調味,因此不建議食用時再沾醬。

MORE

【做蒼生之大醫】黃明和不忘利他初心

文/記者陳玲芳 從台大醫師、開業醫師、立法委員,再到秀傳醫療體系總裁,他不忘初心,一以貫之,「不只是為病人,而是為了每一個人」。黃明和近期在商周出版《做蒼生之大醫》一書,讓讀者一窺其如何實踐「利他」之心,讓秀傳成為「最照顧台灣人、最深入社區」的醫療體系。 他以人文的視野與科學的思惟,一步一腳印地實現醫聖希波克拉底:「不分種族、貧富、政治與宗教,給予生命最高尊重」的誓詞;創建了秀傳醫療體系,落實「偏鄉生命尊嚴、國人健康第一」的利他信念。 一九四○年出生於彰化,黃明和自考上台大醫學系,即以醫師為職志。其後選擇回鄉開業,看到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亟待突破的問題,於是創立秀傳醫院,以服務彰化鄉親。 一九八○年為擴大服務,以父之名,開設現代化的秀傳紀念醫院,招募優秀人才、購置尖端儀器,以「用心、創新、視病猶親」宗旨回報鄉親。之後數十年間,相繼開設了彰濱、台北、竹山、台南、岡山各院區,使其成為頗具規模的秀傳醫療體系。 斜槓立委改革有成 一九八七年,黃明和為改革醫療政策投入選舉,擔任立法委員。當年政府欠缺合理的醫療制度,醫師縱然盡心盡力地付出,也時有非常無奈的感慨。比如,看到「一人洗腎,全家傾家蕩產」,又比如秀傳醫院要購置進口高端醫材,卻受到政府阻擋干擾。 「兩者都是政策缺失,而受害者都是百姓鄉親。」為求正本清源,黃明和投入立法委員選舉,為的是更重大的醫療政策改革。 「為免問政流於空談,我設置了厚生基金會,也在立法院籌組了厚生會。」前者禮聘專家學者教授,形成問政智庫,後者結合了許多不分顏色的立法委員,群策群力,推動既實質又有效率的政策革新。 一九九五年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就是最顯著的例子。此外,公費洗腎、愛滋病防治條例、衛生福利部的設置等等,不勝枚舉。「這一段三屆九年的立委任期,也算是我很有意義的『斜槓人生』吧!」 厚生會除了以團體的力量推動醫療社福法案,更設立醫療奉獻獎項,鼓勵在基層奉獻的醫生。「上醫醫國,下醫醫病。」其實,醫道一以貫之,醫療奉獻獎常頒予偏鄉離島的守護者,但是國家醫療政策的良窳,攸關百姓的生命健康至深。 「厚生」語出《尚書》「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其精神在於善政與養民。厚生基金會與厚生會都已成立逾三十年,迄今仍然很有效率地為社會福祉而積極運作。 打造台灣梅約診所 回歸醫師身分後,除了秀傳醫院,黃明和也接辦台南市立醫院,開啟台灣「公辦民營」醫院的先例,隨後又接辦高雄縣立岡山醫院。二○○六年,更興建最大規模的彰濱秀傳醫院,黃明和也從醫師、院長變成醫療體系的總裁。 秀傳醫療體系之所以能不斷擴大,有賴於黃明和獨到的眼光、選擇與堅持,包括引進當時的最新設備,如德國「體外震波碎石機」;創立IRCAD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 此外,他也仿效美國「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視每位來者都是VIP,將秀傳醫院打造成有如觀光旅館、擁有客製化服務的一流醫院,也讓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能享有國際水準的醫療照護。 現任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黃明和「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效法發跡於美國明尼蘇達羅徹斯特純樸小鎮的梅約診所,「要做鄉下好醫院,提高醫療可近性,縮小城鄉差距,貫徹醫療平權」,真正做到其口中的「別人不要做、不敢做的醫療服務」。 「雖然黃總裁早就過了退休的年齡,但仍退而不休,依然對醫療保健創新樂此不疲,目前尚戮力健康促進及中西醫整合,還是走在時代的尖端!」 把醫院變財團法人 前台大校長暨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榮譽總裁陳維昭眼中的黃明和,在「人和」方面做得相當好,待人和善誠懇,幾乎不會跟人起衝突。而且對待家人、對待太太,彼此相敬如賓,讓人相當欣羨。「不管再忙,對家庭都是很關注的,總會抽出時間陪伴他的家人。」 難得的是,很多人蓋醫院就是為了賺錢,黃明和卻把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變成財團法人,雖然可以擴充設備,但有營利是不能拿的。「就客觀的角度,一個私人企業投入幾十億的錢,然後變成財團法人,相當難得!」 王正一猶記黃明和任立委時,下班回到彰化,仍繼續披上白袍巡病房,那時他關心黃明和的身體、怕他吃不消,不料對方卻說:「我們當醫師的,本來就要負責病人安危。就算當院長,也要認真注意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這樣醫院才有希望。」 不忘初心視病猶親 「黃總裁不只對病人的需要,花錢不手軟,對秀傳的員工進修、各種福利,也如同培養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古鳴洲舉例,如開設「杜蘭班」,聘請當時在美國杜蘭大學的公共衛生專家陳紫郎教授主持。 體系醫院從醫生、護理與管理人員中,選出中高階幹部到紐奧良有「南方哈佛」之稱的杜蘭大學,接受高階公衛與醫管碩士課程訓練,為秀傳體系與合作夥伴,培養未來國家社會需要的醫界領導人才。 魯迅說:「地上本來沒有路,只要走的人多,就形成一條路了。」 黃明和由衷感恩,過去一甲子的歲月裡,成千上萬的秀傳夥伴,不離不棄地犧牲奉獻,共同成就了今非昔比、有容乃大的秀傳。「今日的秀傳,我不敢說是杏林春滿,但也已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但是,我們還是不忘初心,視病猶親,用心創新,只為鄉親。」八十三歲的黃明和,仍殷切希望秀傳的夥伴「愛心滿滿,心手相連,繼續前行」。

MORE

抗老首要戒甜食?中醫師:要吃好糖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心情低落或壓力過大時,許多人喜歡用享受甜食來排解。覺得吃了甜食不但能讓人心情愉悅,感覺一切順心如意多了。可是,吃過量甜食不但容易發胖,聽說還會老得特別快,究竟這是危言聳聽,還是真有其事? 中醫皮膚病專家施丞修說,仔細觀察有糖尿病的人,這些病患與同齡者相較,皮膚較偏黃也較乾燥,外表看起來的確也較顯老。根據研究,血糖過高會改變皮膚角質結構和彈性,容易導致面部產生皺紋,皮膚黃乾、髮白而灰,看起來「未老先衰」。 「其實,甜食真正讓人老得快的因素,除了吃得過甜之外,還有另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吃錯糖。」施丞修中醫師指出,上述提及的「糖」,多數源自沒有任何營養價值的精緻白糖、天然甜味劑,或是人工甜味劑。  常吃糖又吃錯糖,導致血糖過高,會改變皮膚角質結構和彈性,容易導致面部產生皺紋,看起來「未老先衰」。圖/pexels 紅糖營養價值高 而葡萄糖是神經的營養來源,適量的好糖,能夠供給中樞神經能量,維持良好的基礎代謝,讓身體健康,保持青春。 未經過精煉的紅糖,保留了較多甘蔗的營養成分,其中不僅含有可提供熱能的碳水化合物,還含有人體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胡蘿蔔素、菸鹼酸、核黃素,以及微量元素錳、鋅、鉻等各種元素。具有補充體力、增加活力的特點。 此外,紅糖的含鈣量是白糖的10倍,含鐵量是白糖的3.6倍,比起其他代糖,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所以紅糖(或黑糖)又有「東方巧克力」之稱。 在古代,中醫則認為紅糖具有益氣養血、健脾暖胃、驅風散寒、活血化瘀之效,特別適合產婦、兒童及貧血者食用。   葡萄糖是神經的營養來源,適量的好糖,能夠供給中樞神經能量,維持良好的基礎代謝,讓身體健康,保持青春。圖/pexels 麥芽糖有益腸胃 當然,如果談到治病的甜食,適量的麥芽糖,對腸胃有很大的幫助。「小建中湯」是中醫相當有名氣的方子,是由治感冒的「桂枝湯」多加一些芍藥,再加大量的麥芽糖(飴糖)而成,對胃口不好,常肚子痛,又怕吃苦藥的小朋友來說,是一大福音。 所謂「甘入脾」,脾又主肌肉,平常用1至2克的小建中湯保養,不僅小朋友的胃口會變好,免疫力會提升,肌肉也會Q彈、面色紅潤。 因此,不論大人小孩,只要吃適量的糖並且「吃好糖」,能治病也兼能保養,不但不會老得快,還能永遠保持心情愉快。   施丞修中醫師指出,不論大人小孩,只要吃適量的糖並且「吃好糖」,能治病也兼能保養。圖/時報出版提供

MORE
/1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