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養生 | 人間福報

醫藥

日常處方籤 幫你測中醫體質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202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教育與研究的博物館」,強調博物館在大眾教育、知識探索及文化理解上的重要性。5月18日當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都有不同活動,且免費開放,鼓勵大家親近、參觀不同主題的博物館舍。 立夫中醫藥博物館今年首次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兩所台中知名的在地場館合作,以「日常處方籤」為主題,運用「植物」為共同主角,串聯「傳統的中醫藥」、「科學的中醫藥」及「藝術的中醫藥」,推出「藝遊蔚徑。博覽群芳」聯合活動。讓民眾可以串聯參訪三館的展覽與特展,並設立活動關卡,讓活動更多元化。 昨(18)日走讀活動分上、下午各一場次。首站至立夫中醫藥博物館,導覽參觀中醫藥文物的常設展,以研究主軸的傳統中醫藥開啟主題對話,並進行中醫體質簡易檢測活動。 中國醫藥大學中藥資源學系主任、立夫中醫藥博物館副館長張文德表示,根據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中醫體質共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九個類型。 立夫中醫藥博物館把檢測表做成翻牌遊戲。圖/立夫博物館提供 立夫博物館把檢測表做成翻牌遊戲,民眾可依翻牌後指示,在藥櫃版上找尋自己可能的中醫體質,最後得到一張中醫體質說明籤。這一套中醫體質簡易檢測,是以人工及AI的方式,找出問卷題目中對各種體質的關鍵問題,簡化至三到四層,亦即只需要回答幾題,就可以得知個人可能的中醫體質。 了解自身體質後,再由中藥系郭昭麟教授帶領,沿著中國醫藥大學的藥園及育德綠園道,步行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沿途介紹並講解所看到的藥用植物,在風趣又精彩的講解下,讓大家認識生活周遭數十種中草藥,並了解其相關典故及應用。 中藥系郭昭麟教授帶領民眾,沿著中國醫藥大學的藥園及育德綠園道,步行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沿途介紹並講解所看到的藥用植物。圖/立夫博物館提供 張文德說,前兩天(17、18日)已有超過700位民眾完成國美館「給日常的舒心處方」活動,並依照中醫體質簡易檢測結果,調配出自己專屬的中藥茶飲。今(19)日下午兩點在國美館持續舉行,有興趣民眾請把握最後機會前往參加。此外,立夫中醫藥博物館也歡迎民眾於開館期間前往參訪並檢測中醫體質。 立夫中醫藥博物館歡迎民眾於開館期間前往參訪並檢測中醫體質。圖/立夫博物館提供

MORE

小滿溼熱更甚立夏  清淡少冰有助養生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落在每年國曆5月20- 22日之間,此時稻穗已開始結實飽滿,但尚未成熟,故取名「小滿」。小滿之後,雨量開始增加,此時氣溫高、溼度大,容易引發溼疹、過敏性鼻炎,中醫師提醒,養生之道宜飲食清淡、少吃冰品,避免脾胃寒溼、過敏上身。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表示,俗諺「小滿梅雨在本島,種植花木皆成寶」,意即小滿節氣適逢梅雨季,如果此時種植花草樹木,或對植物進行扦插、稼接等工作,植物的成長速度就會比較高,花木都可以長得像「寶物」一樣好! 寒溼熱邪引發過敏 「小滿時節溫差大,且經常下雨,中午又常熱到汗流浹背;之後又會來場大雨,引發陣陣涼意,許多人因此開始出現鼻過敏或皮膚搔癢的症狀。」莊可鈞中醫師說,由於寒、溼、熱邪容易入侵人體,一旦邪氣入體又無法有效排出,將使「邪氣」積於肌表,就有可能導致皮膚紅疹、搔癢、起水泡等症狀發生。 小滿時節容易造成脾胃寒溼,無法行使正常功能、排出水分,一旦體內蘊藏溼氣,鼻過敏、皮膚癢症狀就會上身。圖/pexels 她提醒,尤其是平時就喜歡吃一些肥甘厚味與辛辣烤炸食物者,如果脾胃運化本就不佳,體內熱氣重的話,若因小滿時節天氣熱、忍不住多喝冰飲、吃冰品、甜食等,更容易造成脾胃寒溼,無法行使正常功能、排出水分,一旦體內蘊藏溼氣,鼻過敏、皮膚癢症狀就會上身。 祛溼除熱以健脾胃 此時天氣將比「立夏」時更溼、更熱、更悶,尤其雨量會明顯增加,人們經常會感覺體內熱氣及溼氣悶住了、散不出去,頭昏身體沉重感明顯加重,因此平日飲食宜清爽、清淡,以祛溼為主。 莊可鈞解釋,從水液代謝過程來看,身體的淋巴系統將水液推動至全身;脾主溼,可以把水液運輸代謝散布至全身;肺主皮毛,掌管水道暢通與毛孔的開闔,汗液的蒸散,從中醫角度來看,通常「脾」與「肺」影響水分調節,是比較適合調整體質的切入點,如果身體調節水分能力不佳,通常是「脾氣」與「肺氣」皆虛所致。 莊可鈞中醫師指出,如果身體調節水分能力不佳,通常是「脾氣」與「肺氣」皆虛所致。圖/頤鳴堂中醫診所提供 小滿食療滋補兩虛 肺氣虛 「補肺氣茶飲」。肺主氣,開竅於鼻,肺氣虛則易受風寒乘虛入侵。肺氣虧虛者不喜吹風,患者往往一早起床,稍微吹到風就噴嚏連連、鼻水流不停,而且容易感冒,平常走路或爬樓梯也可能容易喘促無力。 莊可鈞建議,平時可多飲用「補肺氣茶飲」:黃耆3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1錢,用1000cc水煮滾後,小火燜煮15分鐘,放涼後飲用。 中醫師推薦「補肺氣茶飲」:黃耆3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1錢,用1000cc水煮滾後,小火燜煮15分鐘,放涼後飲用。圖/pexels 脾氣虛 「杏鮑菇四神湯」。中醫的脾,是指整體消化系統的表現,脾胃運化受到影響的患者,平日飲食可能不定時且營養不均衡,而影響氣血生化,不能上傳水穀精微到肺,致使肺氣偏虛,且影響水液代謝,導致體內溼氣重。 過敏發作時鼻塞、鼻脹明顯、鼻涕清稀而且量特別多;此外,也常容易腹瀉、腹脹、常覺頭昏腦筋不清楚,若是兒童患者還可能合併長不高、長不胖等問題。莊可鈞指出,中醫常以「補氣健脾、祛溼化痰」來治療此類患者。 中醫師建議,小滿養生可多可喝健脾去溼氣的杏鮑菇四神湯。 她建議平時可多服用健脾去溼氣的四神湯,來補養脾氣。素食者可喝「杏鮑菇四神湯」。食材:茯苓、芡實、蓮子、山藥各一兩、薏仁一兩半。杏鮑菇依喜好程度添加。鹽少許。作法:1.薏仁、芡實、蓮子先浸泡約半小時。2.杏鮑菇燙熟備用。3.將茯苓、芡實、山藥、薏仁、蓮子放入水中,加入杏鮑菇燉煮 1 個小時。4.起鍋前10分鐘,加入適量鹽巴調味。

MORE

【養眼專欄】 為何糖尿病症患者 易有白內障?

文/陳瑩山(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 我們都知道糖尿病的病患會併發眼科很多疾病,也很清楚糖尿病患者眼底出血或是黃斑部水腫的情形會影響視力。高血糖會促使晶狀體膠原蛋白的結構變化,讓患有糖尿病的病患提早發生白內障,也加深白內障的嚴重度。 換句話說,處於高血糖狀態時會容易加速白內障的進行,而病患因糖尿病所服用的降血糖藥物也會引起白內障。白內障也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視力的原因之一。 有些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造成眼底出血或是黃斑部水腫的情形,都會影響視力。這時,醫師會建議施行白內障手術,但術後不一定能達到絕佳視力。這並不是手術沒有成功,而是病患本身的糖尿病造成眼睛病變影響到視力。 控制糖尿病,穩定血糖水平,可以減緩白內障的風險,但不能排除白內障的進展。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接受眼睛檢查,除了檢查是否有眼底病變外,也是為了確保眼睛狀態是否良好,以及是否有其他潛在的眼睛問題。 糖尿病患者在手術前,必須確保血糖穩定,以確保手術的成功和最佳的恢復。糖尿病患者可能會有疑問:既然開完白內障視力沒改善,為什麼還要動手術? 臨床上當病患白內障嚴重時,醫師無法透過儀器檢測做到清晰的眼底檢查,這會影響到眼科醫生的診斷,再加上糖尿病極容易引發眼底病變,而開完白內障植入透明的人工水晶體後,醫師比較容易做眼底檢查,對糖尿病影響眼底的病情,追蹤上會方便很多。 如果要用雷射治療,雷射光的能量不會被白內障吸收,雷射止血消水腫的效果將更為有效,因此還是建議病患將白內障開刀處理後,眼底檢查才不會受到白內障阻礙,可方便日後檢查、治療並追蹤眼底治療情形。 治療糖尿病眼睛病變,最主要的焦點不在白內障,而是眼底病變,白內障只能算是治療病程中的一個配角。當糖尿病病患有了白內障,心中實在不需要慌亂,認為「自己又得了另外一種病」,而是應該跟眼科醫師詳細討論,釐清病情加以治療,這才是最正確的處理態度。 眼睛內部的構造每一個都跟醣化作用息息相關,包括視網膜、玻璃體等。因此,建議血糖高的病人,每年一定要做一次眼科檢查。

MORE

覺得身負重擔嗎? 你需要 Me Time 一下!

文/蘇鈺茹、蔡詩詩、陳祺杰(諮商心理師)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專屬的時間、空間去緩和自己的情緒。高壓來襲時,我們不一定都得立即積極面對。我們可以停下腳步喘口氣,重整步伐,讓腦中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也許我們會找到不同的觀看視角,發現新的出口。 K年約四十歲,經營社區雜貨店,給人負責、積極的印象,與人互動也相當客氣。小觀剛搬到這個社區,對社區還不是很熟悉,K也常會與小觀聊一聊社區的大小事。小觀好奇K怎麼會選擇待在社區經營雜貨店。 K說道:「這是我爺爺創立的雜貨店,不過我原本夢想跟幾位朋友一起組樂團,只是家人不支持,尤其是我奶奶。她覺得我不該過於浪漫,不應該總想著音樂、想著樂團,而是該找份正經的工作做,也希望我回家幫忙經營家中的生意。畢竟我爸年事已高,我媽又生病,無法長時間協助我爸維持雜貨店。」 「其實我媽是支持我的,她覺得人生苦短,過得開心比較重要。但是奶奶對我有很高的期待,認為媽媽眼光短淺,不顧我未來的生計,其他家人也都站在奶奶那一邊,認為我應該多忍耐,畢竟誰沒有過必須犧牲、放棄想要做的事情的經驗。況且幫忙家中的雜貨店也不是一件壞事!」 一天,小觀在雜貨店外看見K緊閉著雙眼坐在車裡,連忙上前敲敲K的車子詢問:「你還好嗎?是太累睡著了嗎?還是怎麼了?」 K尷尬地表示:「我沒事啦,剛剛我只是在想一些事情。我每天都會提早一點來店裡,花一點時間待在車上。你知道,車子的空間給我一種特別的感受,好像是不同的世界,可以將自己與雜貨店分開,甚至將自己與家人分開。在這短暫的幾分鐘裡,我可以將自己的思緒歸零,什麼都不要想。當然,我有時也會想一下等等要做什麼事情,順一順今天要進行的工作,就像幫店裡貨品上架一樣,我也在清點今日的工作、活動。」 「那就好,我還以為你昏倒在車子裡了!不過你剛剛說的聽起來很有自己的儀式感,既可以幫你放鬆一下,也可以讓你準備好面對一日的挑戰!」小觀回應道。 「儀式感嗎?好像有一點,我也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個習慣,讓我可以好好地呼吸,穩定自己、充充電。這樣一來,即便今日的事情很煩人,我好像也比較有力氣去面對。可能我對家人的態度也是這樣,我沒辦法脫離他們,但至少我可以準備好再去面對他們,這樣我比較有緩衝的空間。」K說。 每個人都需要  Me Time 當我們的人生受到他人牽制時,喘息的空間、放鬆的時刻可能就是一種解方,我們需要這樣的時刻重新連結自我,找回人生的方向。 Me Time指的是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最重要的就是回應自身的需求,好好地照顧自己。 並非某種性別、某種工作狀態的人才需要Me Time,每個人每天都會遭遇到一些情境壓力,若沒有留心去調整、宣洩,這些壓力將會一點一滴累積,直到壓垮自己。 擁有Me Time也並非逃避,而是一種短暫的休息、一種保養,就如同睡眠、吃飯一樣重要。透過大腦、神經的放鬆,我們才有餘裕回頭處理先前的困境,面對新的壓力。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專屬的時間、空間去緩和自己的情緒。高壓來襲時,我們不一定都得立即積極面對,急於處理當下的問題,有時反而容易因過於專注於事件細節而忽略整體狀況。這時,我們可以停下腳步喘口氣,重整步伐,讓腦中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也許我們會找到不同的觀看視角,發現新的出口。 自我療癒可以這樣做 每個人在Me Time時會做的活動大不相同,有些人需要相當清楚的儀式與目標,有些人則是偏好放空,或是做些一時興起的活動。下面將列舉一些方向,幫助讀者找出較適合自己的項目。 ●從五感出發:精油按摩(嗅覺、觸覺)、聽音樂(聽覺)、憤怒屋、拳擊、砸枕頭紓壓(觸覺)、高空彈跳(視覺、觸覺)、泛舟(觸覺)、衝浪(觸覺)、騎馬(觸覺)、賽車(視覺、觸覺)……。 ●跳脫原有習慣:去購物、與好友聚餐、離開原本居住的城市、騎腳踏車、環島旅行、更換不同的路線/方式去目的地、拍張不同的照片、享受一份夠好的餐點……。 ●改變自我形象:做造型/剪髮、仔細打扮自己、化妝、替自己買新衣服、微整形、嘗試不同的服裝風格……。 ●做運動:瑜伽、跳舞、重訓、廣場舞、爬山、踏浪、打籃球、打棒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打桌球、慢跑……。 ●培養興趣:露營、釣魚、組裝模型、編織毛線、參與藝術工作室、玩遊戲機、玩桌遊、KTV唱歌、看一部電影、看一齣表演、看畫展、聽一場音樂會、參加一場重要的宴會、完成百岳設定、探訪世界各大奇蹟景點……。 ●學習新技能:烹飪、縫紉、捏陶、繪畫、攝影……。 ●執行願望清單:列出願望清單,並找時間付諸行動。 以上活動可以自己一個人,或是找朋友一起進行。你也可以在從事這些活動前,先做一些自我設定,讓自己明白做這些事的意義,增加動力: ●從外而內:試著讓自己的外在狀態變得與過去不同,並讓內心符合外在的設定。例如,透過選擇不同的衣著風格來改變自己的氣質,讓自己喜歡自己、欣賞自己。 ●從內而外:試著設定不一樣的內在特質,並配合內心的狀態調整外在環境或自我表現。例如,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勇敢,可以嘗試參與諸如攀岩、拳擊等較為激烈的休閒活動。 (摘自《不想談也沒關係:心理師帶你以非語言方式,為封閉的心靈打開些許空間,擺脫失落,獲得療癒》,商周出版)

MORE

慢速減重不復胖 三大關鍵報你知

【本報台北訊】許多人為了追求理想體態,都會透過嚴格的限制飲食、激烈運動等以達成快速減重目標。近日,減重醫師蕭捷健在臉書指出,「佛系減重」不只可以維持肌肉量和基礎代謝率,之後復胖的可能性也較低,忍不住大讚「慢工出細活」。 蕭捷健表示,某位減重很佛系的學員,一周高碳(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兩天,低碳三天,一個月竟瘦了2公斤,三個月減了近7公斤體重,「慢工出細活,有成果最重要啦!」 蕭捷健說明,研究發現減重速度越慢,復胖可能性越低,並分享「慢慢減」的三大好處。第一點「容易養成習慣」,他指出,慢速減重能幫助養成長期可持續的飲食和運動習慣。 第二「維持肌肉量和基礎代謝」,蕭捷健透露,從生理角度出發,慢速減重有助於維持肌肉量,避免代謝率下降,而快速減重常導致肌肉流失,使長期維持體重變得困難。他強調,即使在大量減重並保持肌肉量情況下,代謝速率仍可能會顯著的降低。 蕭捷健接著說明第三點「不容易有剝奪感」,從心理層面來看,當減重進行得過快,可能引起強烈的飢餓感與剝奪感,使減重後出現過度進食的行為。然而,慢速減重讓人有足夠時間適應新的飲食習慣,有助於建立長期的飲食控制。 蕭捷健解釋,碳水循環減重法的方式,高碳日可以吃飯、麵等精緻澱粉;中碳日吃根莖類、豆類等原型澱粉;低碳日則從蔬菜中攝取澱粉,「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天數安排,不需要過於迅速或困難」。他透露,佛系減重的學員在高碳日運動,澱粉自然會存進肌肉裡,不會變脂肪堆起來,放縱日則用低碳來平衡。 圖/Freepik

MORE

「粒線體」不健康? 4個壞習慣惹禍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近年來,食安問題頻傳,讓民眾人心惶惶。專家指出,除了食安問題之外,「粒線體」功能是否正常,也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現代人常見的幾個壞習慣,如水分攝取不足、晚睡晚起、缺乏運動、壓力過大,都會傷害粒線體健康。 華恩診所分子矯正醫學黃思曉醫師指出,粒線體是身體細胞內重要的胞器,也是身體運作的發電廠,負責為身體提供能量,90%的能量ATP都由此產生。粒線體占體重比約10%,存在腦部、心臟、卵子等需要大量能量的器官中。粒線體的功能,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它不僅影響著體力和精力,還與免疫力、壓力調節和神經傳導,有密切關聯。 「然而,人們常常忽略了飲食和生活習慣,對於粒線體的影響。」黃思曉說,現代人飲食習慣失衡,導致營養素攝取不足,特別是優質蛋白質和蔬菜水果,相對缺乏。此外,現在飲食經常接觸到塑化劑、清潔劑、防腐劑和加工食品,這些化學物質會對粒線體造成損害,引發疲勞和免疫問題。 近期引發關注的食安問題,首推重者可能引發身亡的米酵菌酸。黃思曉表示,米酵菌酸(邦克列酸))又稱「粒線體呼吸毒素」,只要1到1.5毫克就足以致命。米酵菌酸會癱瘓粒線體的電子傳導,導致粒線體崩壞,以致腸胃不適,噁心嘔吐,全身無力疲勞、頭暈、急性肝腎功能受損,嚴重甚至死亡。 華恩診所分子矯正醫學黃思曉醫師,提醒民眾注意日常飲食生活,保護粒線體健康。圖/德風健康館提供 此外,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也會對粒線體造成損害。研究指出,塑化劑會干擾粒線體的電子傳導,導致能量不足,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除了食安問題之外,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損害粒線體。」黃思曉舉例,如水分攝取不足、晚睡晚起、缺乏運動、壓力過大。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導致粒線體功能下降,引發疲勞、失眠、免疫力低下等問題。 「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對健康至關重要。」黃思曉建議,應該注重飲食均衡、定期運動、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並適度補充重要的營養素,如還原型(Ubiquinol) Q10、益生菌、維他命C、鎂、鋅、硒等,可以幫助我們的粒線體正常運作,提供充足能量,保持健康與活力。

MORE

4成人有1人高血壓 年輕族群應建立居家量測習慣

【中央社台北訊】台灣成人高血壓盛行率逾25%,醫師提醒近年高血壓年輕化,可怕的是高血壓如將身體置於「溫水煮青蛙」狀態,一時無感,久了就危及性命,年輕族群也應建立居家量測血壓習慣。 明天(17日)就是世界高血壓日,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林彥宏今天透過新聞稿提醒,台灣每4名成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65歲以上患病率更超過50%,長期高血壓會導致血管硬化,引發心衰竭、腎臟病、中風等併發症,心腎病變正是造成民眾失能與死亡的最大元兇。 林彥宏更憂心的是隨現代人飲食習慣、壓力大生活型態影響,近年台灣高血壓出現年輕化的趨勢。高血壓前期無特定症狀,就像一時無感卻致命的「溫水煮青蛙」模式,高血壓若未控制,可能造成心肌肥厚,演變為心衰竭,不僅心衰竭致死率高於癌症,長期腎高壓更可能導致洗腎。 林彥宏指出,曾遇1名壯年男子被家人送急診,到院時心臟收縮功能低下,甚至出現肺水腫、危及性命,一問才知致命危機在5年前早有預兆,當時患者檢測出高血壓,但因自覺無礙未持續追蹤,長期高血壓引發心衰竭與腎病變,幸好在持續用藥降血壓、管理心腎症狀,1年後病情逐漸穩定。 衛福部數據顯示,台灣約有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林彥宏提醒,民眾日常就應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與預防意識,建議居家量血壓,因血壓易受民眾身處環境、心情影響,因此建立量血壓習慣才能量測出正確數值血壓,民眾可購買一般經核可認證血壓計養成居家測量習慣。 林彥宏說,血壓測量應連續測量7天、每天早晚2次、每次2遍間隔一分鐘取平均值,方能檢測出穩定、較接近自身狀態的血壓數據。近年高血壓定義與控制目標自140/90 mmHg下修至130/80 mmHg,若發現血壓異狀,應及早就醫,即時接受治療,遠離高血壓危害,預防心腎併發症。 三高是台灣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預防高血壓,除了量測血壓外,林彥宏說,民眾日常可從建立運動習慣、戒菸、飲食調整、減少鈉攝取、減重或減少飲酒等方式來維持血壓健康。

MORE

保護膝關節 骨科醫教你穿對鞋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2012年戴大為從成大骨科到新化分院開設骨科門診,免去老人奔波市區就醫之苦,並且著重加強衛教、宣導正確膝關節保養及治療方式,希望可以造福山區老人「膝」望無窮。今年4月出版《退化性關節炎診治照護全書》,強調對膝關節退化患者或是想預防膝關節退化民眾來說,「選對鞋子」也很重要。 戴大為強調,鞋子與膝關節健康息息相關,民眾若穿著合適、舒服的鞋子,膝關節比較不會痠痛,全身也會放鬆。 如何選一雙對膝關節較好的鞋子?戴大為歸納出5個原則提供大家參考: 1. 鞋底至少1公分 鞋底若太薄,除了腳感不佳之外,也會有相當大的安全隱患,例如走路踩到釘子等。因此,選擇鞋底至少1 公分的鞋子,不僅更舒適,也更安全。 2. 鞋底前後高度一致 若鞋底後方(鞋跟)較高,會讓膝蓋受力不均,有增加膝關節負擔的風險。因此,建議挑選鞋底前後方高度差不多的鞋子,讓膝蓋受力更加均勻。 3. 彈性佳 除了鞋底高度外,彈性也是挑選重點。彈性差的鞋子,如硬底鞋或是軟芭蕾舞鞋,容易讓腳的動作不自然,增加膝關節負擔。因此,建議選擇慢跑鞋、氣墊鞋等彈性較佳的鞋子,讓腳的動作更加自然流暢。 4. 選輕一點 穿輕的鞋子走路比較輕鬆自然,腳步才不會在地上「拖」行。 5. 特殊需求 例如扁平足或高弓足等,建議選擇針對專門需求的鞋子,以更有效地保護膝關節。也可考慮使用鞋墊等輔助用具,以減少膝關節負擔。 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MORE

國人因高血壓死亡率拉升 定期這樣做可預防

【本報台北訊】5月17日為世界高血壓日,根據11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高血壓性疾病佔據第7名,奪走8720位國人的性命。衛福部國健署表示,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7.3%,但仍有三成民眾不知道有高血壓。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進行一次「722」測量,更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並掌握3C原則,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世界高血壓聯盟連續4年倡議「準確量血壓,控制血壓,延長壽命」,呼籲世界各國政府重視測量血壓的重要性。 您還記得上次在家量血壓是什麼時候?血壓有正常嗎?國健署106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7.3%,其中自知率為67.9%,仍有三成民眾不知道有高血壓。 同時,依據111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為第2位、第4位及第7位,且高血壓性疾病之死亡率及排行呈現上升趨勢。 吳昭軍表示,民眾定期量血壓,可避免發生白袍高血壓的情形,國際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如果健康成人7天血壓平均超過參考值120/80 mmHg,建議積極進行飲食、運動和作息調整,持續觀察722血壓值,若仍未改善,可以再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 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吸菸、喝酒、缺乏適量運動、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等。吳昭軍表示,高血壓初期通常沒有特別感覺,需透過「定期測量」才能掌握自身血壓狀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並掌握3C(Check、Change、Control)原則,輕鬆做好血壓自我管理。 1C規律測量(Check): 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從年輕起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紀錄血壓數值,除可自我監測血壓變化情形,亦可幫助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控制情形,做為治療的參考依據。 2C改變習慣(Change): 在日常生活上,落實良好生活習慣,如採用低油、糖、鹽及高纖(三低一高)的飲食原則、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 3C控制血壓(Control): 高血壓治療目標值依罹患慢性疾病種類及年齡層不同,會有所差異。對於罹患慢性病及老人族群,血壓控制則更為重要,除落實良好生活習慣外,更需遵循醫囑服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

MORE

鳳梨飯後吃 助消化降血壓

【本報台北訊】有酸甜好滋味的鳳梨,又稱為「菠蘿」或「旺來」,每年四到六月盛產,富含鳳梨酵素、膳食纖維、阿魏酸、鉀、錳等營養素,有助消化吸收、降血壓、美肌等功效。 營養師劉怡里指出,鳳梨最大特色是含有鳳梨酵素,有助於分解蛋白質,鉀含量頗高,有利水利尿的作用,適合高血壓的人食用;維生素B6及菸鹼酸含量也不少,可以保養心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更年期婦女的燥熱問題。 另外,鳳梨的膳食纖維很多,可幫助排便順暢又助消化。 特別的是鳳梨含錳,能幫助體內增加抗氧化能力;鳳梨還富含「阿魏酸」植化素,可以預防抵抗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劉怡里說,鳳梨含錳、鉀外,還含有維生素A、E等抗氧化成分,可抑制人體的發炎反應,幫助皮膚修復。 劉怡里提醒,鳳梨不要吃太多,以免太酸而傷胃,更要避免空腹吃,建議飯後食用,但消化性潰瘍的人不宜多吃,皮膚有濕疹的人也最好不要吃。

MORE
/1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