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20】隨堂開示錄 488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21 發 心 佛學院開學典禮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20】隨堂開示錄 488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21 發 心 佛學院開學典禮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2觀看次
我們的心如田地,開發了的心田才能播種,開發了的心地才能成長。 圖/123RF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21

發 心

佛學院開學典禮
時間:1981年12月1日    
地點: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四恩堂

今天是本學期開學的日子,我想讓大家來認識一個問題:你們上山來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來讀書,這個意義太過狹小,因為其他地方都可以讀書;來了,是為修心的,這還比較廣泛一點。講到修心,我們的心要如何修呢?修心先要發心。何謂發心?比方開山、建寺、弘法、利生,發心就像開採能源一樣,需要用大力量去開發;因為我們的心如田、如地,開發了的心田才能播種,開發了的心地才能成長。
所以學佛第一步就是學發心。不發心的人,在佛教裡是很不名譽的事情,我們要批評人,常常會說「那個人不發心」;要讚美人就說「那個人非常發心」。我們看到有一些兒童在看電影或電視的時候,開口就問「好人?壞人?」我們可以說,凡是發心的就是好人,不發心就是不好的人。做一個佛教徒的標準很難定,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是一個好佛教徒呢?也就是要看發心。你不發心,事業做不成;你不發心,甚至於吃飯都吃不飽,睡覺都睡不好。我不是常講的嗎?吃飯要發心,才吃得飽;睡覺要發心,才能睡得好;做事情要發心,你發心,事才做得好。學佛應該從發心開始,心裡有無窮的財富,心裡有無盡的寶藏。我們是來修心的,修心第一步就是發心,發什麼心呢?我提出一些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發感恩心
今天社會風氣之敗壞,人性之墮落,主要的就是因為缺乏感恩心。一百件事,九十九件都對他很好,滿足他的要求,只有一件沒有如他的意,他就忘記一切恩情,甚至還要恩將仇報。佛教徒早晚課誦的時候常常要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像三民主義一樣,佛教也有很多的主義,諸如懺悔主義、發願主義、報恩主義,佛教的報恩主義之透澈,如國家讓我們安定、豐足,我們要知道報答國恩。社會大眾哪一個對我們沒有恩惠?農人不種田,哪有飯吃?工人不織布,哪有衣穿?乘公共汽車,沒有司機開車,車子怎麼能動起來?所以,我們的生存,都是要靠社會大眾護持我們才能夠生存,社會大眾每一個都對我們有恩,師長有師長恩,父母有父母恩,我們在種種的恩情恩義裡面慢慢成長。如果沒有感恩心,只曉得收入,不知道付出,就實在太可憐、太貧窮了。
其實,感恩並不需要你付出,你只要有心,如果你連一顆感恩心都不具有,是你的心太缺乏內容了。古人說:「滴水之恩,湧泉以報。」韓信,對於漂母一飯之恩,雖然是貴為將相,也要回報漂母。我們各位想一想,沒有三寶,我們怎麼知道佛法?沒有國家,誰來保護我們?沒有師長,怎麼知道禮義?沒有父母,誰來養活我們?沒有朋友,誰來提攜我們?沒有社會大眾,誰來護持我們?三寶也好,國家也好,師長、父母也好,其恩比天還高,比海還要深。你們今後學道修行,能不能有成就,就看你們能不能做一個發感恩心的人。
二、發慚愧心
在佛教裡面常常聽到一句罵人的話:「不知慚愧!」這是一句很難聽的話。社會上常罵人「不知羞恥」、「無恥之徒」,無恥就是不知慚愧。所謂「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沒有羞恥的心,不是跟禽獸一樣嗎?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是因為人有慚愧的心。
什麼叫做「慚愧」呢?「慚愧」二字,慚者慚自,愧者愧他。何謂「慚自」?比方說常常自忖道:「我這件事情做得對不起自己的良知,對不起自己的人格,對不起自己的道德。」何謂「愧他」?比方:「我們做這事情對不起他人!我說這句話對不起大家!」你時時說話、做人、處事都要記住,我不能對不起自己,我不能對不起別人,這就是慚愧心。
三、發向道心
我們到山上來,為什麼要素食、要早起,要受種種的規矩、種種的約束,因為我發了向道的心。沒有向道的心,心就向著社會,向著世俗、物質、財富,在五欲中沉淪苦惱。古人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船要逆水而行是很難的,修道也是如此。人要順流而下是很容易的,但是要逆流而上卻很難,所以佛教的四果阿羅漢,初果就叫做「逆流」,你要向道,要逆流而上,你不能習慣的要習慣,不能忍耐的要忍耐,不能接受也要接受,要能逆流而上,就要靠有向道的心。
佛門中定一個人的人格,定他能不能做一個好的佛門弟子,就是看他有沒有道心,有道心,才是修道的人。所以你們初學的佛門弟子,要加強自己向道的心。比方要拜佛時,很歡喜去拜佛,這就是向道的心;要上課、聽經、聞法,很歡喜的去上課、聽經、聞法,這就是向道的心;聽到修行、聽到弘法利生、聽到佛菩薩的名號、佛教的榮譽,就感受到歡喜,這就是向道的心;看到社會上的生、老、病、死,就知道要發出離心,這就是向道的心;看到財、色、名、食、睡五欲的誘惑、束縛,就迫切的發出離心,這就是向道的心。你是不是佛門的法器,就看你有沒有向道的心。
四、發功德心
我們常常感嘆自己業障重,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所以今天我們有緣到佛門來,你不能再繼續造業。「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因此我們要發功德心。何謂功德心?任何一樣東西,哪怕一針一線,也不輕易浪費,這就是功德心;一花一草一木的成長,你都能夠關心,這就是功德心;隨喜把地掃乾淨,這也是功德心;隨喜助人一臂之力,也是功德心。
在團體大眾裡面生活、處事,你能有功德心,人人都歡喜。「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惜福也是功德心;肯布施人慈悲,布施人歡喜,也就是功德心。我們生活的圈子,要把它當作是一塊功德園地,大家要發心,把我們這一塊功德園地時時美化,能美化我們的生活園地,也就是功德心。(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