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人生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 佛經裡,用「一水四見」來說明對於同一種境界,由於見者的心識不同,所抱持的觀點也隨之大異其趣。人生也是一樣,往往因為個人不同的角度與立場,而有不同的看待與理解。 人生究竟像什麼?有人說,是一杯不堪入喉的苦酒,也有人則說是一樽芬芳醉人的香檳;有人說,人生是一盞清淡解渴的清水,甚至說人生是一啜沁涼入心的甘露?人生的看法究竟是什麼? 第一、悲觀者說人生是一杯苦酒:悲觀的人,總有多種想法否定人生,或者失敗挫折而灰心絕望,或者比上不足而遺憾愁悶。因此經常慨嘆人生像一杯苦酒。佛教裡說「苦」,無論是三苦、八苦,大致不離我與人,不能和諧;我與物,不能滿足;我與身,不能適意;我與心,不能安定,林林總總,逼迫吾人的身心狀態,令人煩惱不已。如何「度一切苦厄」,喝下這一杯苦酒而不覺得苦,那才是真正懂得人生。 第二、樂觀者說人生是一杯香檳:西洋人習慣在喜慶時,用香檳酒來款待賓客,因此有人以香檳來形容樂觀、歡喜、灑脫的人生。樂觀者,內懷比下有餘而慶幸;樂觀者面對生命困境,展現堅強韌性、樂觀進取,充滿希望的活力;樂觀者對於生命態度,流露開朗喜悅、奉獻付出,擁有快樂的人生。 第三、中道者說人生是一杯清水:對生命態度抱持不苦不樂看法的人,認為人生就像是一杯清水。雖然平淡無味,當你口渴難以忍耐,它就是生命的活水,讓你得到滋潤;當你嚐遍酸甜苦辣,它就是最好的飲料,給你得到舒緩。同樣的,太苦的人生顯得冷冰冰,過樂的人生則是熱烘烘;所以,中道者認為,人生最好像一杯清水,淡淡中卻有恆常的滋味。 圖╱Pexels 第四、護世者說人生是一杯甘露:甘露,可以增長生命;甘露,可以滋養慧命。護世的人,認為人生像一杯甘露,他會將經驗做為經營生命的資糧,他會將煩惱轉為開啟生命的潛力。做一件好事,發揮智慧的能量,利益大眾;說一句好話,潤澤枯涸的心靈,重獲新生;護世的人,愛惜人生,護世的人,尊重人生,無論高低起伏,永遠美好璀璨。 懂得經營自己人生的人,不會給自己藉口,逃避生命的順境或逆境。人生的道路上,你要選擇那一種生活態度面對?是苦?是樂?是中道?是護世?鑰匙就掌握在你的手中,別人永遠無法替你決定。 第一、悲觀者說人生是一杯苦酒, 第二、樂觀者說人生是一杯香檳, 第三、中道者說人生是一杯清水, 第四、護生者說人生是一杯甘露。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取代

文╱星雲大師 世間得意失意、歡喜悲傷、擁有失去,都是人生的調味料,其中酸甜苦辣,百味雜陳,如何調和,唯有靠我們心念的轉換。若能以善的種子「取代」惡的種子,則日日是好日,念念無煩惱。那麼要如何「取代」呢? 第一、歡愉可以取代哀愁:我們習慣將悲喜交付在他人手上,一旦不順從己心,立刻被外境牽引,愁腸萬轉,無法展眉。如此身心大受其累,不是很蝕本嗎?生活在於追求心靈上的歡愉昇華,工作時喜悅成就,哪怕吃飯、睡覺,都能歡喜自在,如此自能取代哀愁,開廣心境,擺脫俗見,趕走哀愁的侵襲,讓自己創造歡愉的氣氛。 第二、成功可以化解失敗:每個人都嚮往成功,學生渴望金榜題名,農夫祈望碩果纍纍。然而人在世間,卻免不了遇到失敗。失敗不可怕,懂得化解,重新站起,才是最重要。孫中山先生十一次革命,民主體制才得以建立;鑑真大師六次出航,終於東渡日本成功。生活中,你也可以製造成功的機緣,說一句好話給人歡喜,就是說話成功;做一件好事獲得肯定,就是做事成功。只要心中擁有成功的信念,縱有失敗,也不害怕。 第三、富貴可以去除貧困:日本德川時代的保科正之,問他的屬下五衛門:「什麼事讓你最感幸福?」五衛門回答:「貧困。世界上,很多富貴的人都不快樂。我因窮,所以獲得一點東西,就足以讓我快樂半天。」 貧困讓我們匱乏,生活不得滿足。與其陷入不快之境,何不學習五衛門的豁達,心生富貴之念,保持知足之心,常存歡喜之樂,自然不覺得貧困。所以,富貴不一定由外境來,從心中流露,才是真實的富有。 圖╱Pexels 第四、信心可以取代怯弱:小草不怕風雨,倒了很快又站起來;鮭魚不怕激流,因此能逆游而上;我們也可以學習小草,從人生的困境石縫中探頭出來;效法鮭魚,讓生命的信念回到源頭。只要對事情有信心,對工作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自能取代怯弱的恐懼,勇敢面對人生種種挑戰。 佛教有云:「一念三千。」與其期盼外境改變,不如轉化內在的心境,何苦坐困愁城,讓烏雲蔽日?試著轉換心境,以光明取代晦暗,以積極取代消極,自能見得一片無憂無惱,開闊清朗的心靈淨土。 第一、歡愉可以取代哀愁。 第二、成功可以化解失敗。 第三、富貴可以去除貧困。 第四、信心可以取代怯弱。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4•星雲法語4》  

MORE

星雲大師:觀人

文/星雲大師 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一樣是人,卻有種種心、種種性、種種行,乃至種種思想、道德、人格,以及價值觀、人生觀等等不同。在林林種種的各式人中,善於「觀人」的人,才有知人之明,這是「用人」的先決條件。如何「觀人」,有四點看法: 第一、敦厚之人可託大事:敦厚為人,這是做人很大的修養,所謂「敦善行而不怠」,一個人能時刻策勵自己,待人厚道,不尖酸刻薄、不刁鑽使詐,必能受人信賴。東漢時,劉縯、劉秀二兄弟在家鄉日夜練兵,準備打倒王莽的新朝,當時左右鄰居議論紛紛,有人說道︰「劉縯太糊塗了,如果這樣鬧下去,將來我們這些鄉親的命都要不保了。」說著大家都躲了起來,深怕會被牽連。後來鄰居看到劉秀也脫下農裝穿上軍服,準備出征,又說道︰「連謙和敦厚的劉秀都參加他們,大概不會錯。」大家這才放下心來。可見敦厚之人讓人放心,才可託付大事。 第二、謹慎之人可成大功:俗語說:「小心謹慎不蝕本。」做事謹慎,可免因一時不察而事後懊悔,尤其身為將相,帶兵作戰,更須謹慎為要。三國時代的諸葛孔明,一生為劉備出謀獻策,乃至親自領兵出征,他無不於事前把當前的敵我情勢分析、考慮周詳,絕不急功冒進,因此能在困境中助劉備立「三足鼎立」之功。所以,做人冷靜,做事謹慎,才能成就大功;冒失急進,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第三、勤奮之人可創事業:從小,學校的教科書就教導學生為學之道:「勤有功,嬉無益」、「業精於勤荒於嬉」。學業要精進才能有成,創業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看社會上白手起家,創業有成的企業家,如統一的吳修齊、台塑的王永慶,他們莫不是憑著克勤克儉的精神,創下了各自的一片天,所以勤奮之人可創事業,人,也必須勤奮,才可望成功立業。 圖╱Pexels 第四、忍辱之人可致祥和:人要能忍一時之氣,不忍一時之氣,往往鑄下終生憾事。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忍苦、忍難、忍飢、忍餓、忍寒、忍熱,都還容易,但是要忍一口氣,尤其是自覺受辱之下,還能忍氣吞聲,就非易事,但也因為不容易,所以歷史上藺相如忍受廉頗的挑釁,最後演出「將相和」的圓滿結局,才會讓人至今傳為美談。這一段歷史,也為忍辱之人可致祥和,寫下明證。 善於觀人的老師,才能對學生「因才施教」;善於觀人的主管,才能讓屬下「人盡其才」。「觀人」之餘,也要善於「用人」,才能成為別人的伯樂。「觀人」有四點: 第一、敦厚之人可託大事, 第二、謹慎之人可成大功, 第三、勤奮之人可創事業, 第四、忍辱之人可致祥和。

MORE

星雲大師:生活的真義

文/星雲大師 生活裡,我們經常為五欲塵勞、往來酬對,應付得疲累不堪。人如果一直活在物欲的追求裡,會把人生繃得很緊;能夠跳出物欲之外,灑脫自在的生活,過一個超越的人生,這才是「生活的真義」。有四點說明: 第一、酒以不勸為歡:中國人好客,每逢宴會、聚餐的場合,主人不但殷勤為客人挾菜,而且頻頻勸酒。古人勸酒,原本是表示祝賀、敬意;相沿至今,卻成為一種無法避免的習俗。你看,有人喝酒的時候,先乾為敬,強人所難,弄得大家尷尬、難堪不已。甚至有人勸酒不成,認為對方不給面子,導致惡目相向,揮拳舞刀,使得原本歡喜的聚會,卻以悲劇收場,所以說「酒以不勸為歡」,實為至理。 第二、棋以不爭為勝:真正下棋者,他不爭強鬥勝,不以勝敗、得失、輸贏為計較,他只是為下棋而下棋。清朝大將左宗棠的棋藝高超,少有敵手。有一次微服出巡,看到一位老人擺下棋陣,並且在招牌上寫著:「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覺得老人太過狂妄,立刻前去挑戰,沒想到老人不堪一擊,連連敗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人將招牌拆掉。 當左宗棠從新疆平亂回程,見到老人居然還懸掛著牌子,心甚不悅,又跑去和老人下棋,結果三戰三敗。驚訝之餘,他問老人何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棋藝竟然進步得如此快速?老人笑著回答:「你雖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將出征,所以讓你贏,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凱旋歸來,我就不必客氣了。」老人懂得下棋以不爭為勝,那才是棋中高手。 圖╱Pexels 第三、理以無妄為道: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發生衝突,僵持不下,往往只為了爭得一個「理」字。其實誰有道理,誰沒有道理,是很難從表相上判斷的。真正的道理,不能虛妄,必須建立在公平、公正上,得到大家的公認,展現在人的理智之前,合乎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恆性等條件,那才是真理,才是正道。 第四、人以無求為高:一般人的生活,都是有所求,求財、求名、求權、求位。然而「有求莫如無求好,進步哪有退步高」,有所求,自然流於低俗。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無」的世界並不是沒有,而是「無限」、「無執」、「無累」、「無求」;證悟「無」的境界,儘管有心、有情、有愛,但是不會受人事的障礙,而能活得安然。所以,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我們要過超越的生活,主要是為了莊嚴自己、超脫自己,為自己的生命找尋一個安頓身心的世界。因此,「生活的真義」值得大家參考: 第一、酒以不勸為歡,      第二、棋以不爭為勝, 第三、理以無妄為道,      第四、人以無求為高。

MORE

星雲大師:舌根修行

文/星雲大師 一個人的六根,可以說舌頭最容易造罪,因為舌頭不容易說好話,甚至不肯說真話,所謂「三寸不爛之舌」,假的可以說成真的,好的也能說成壞的。 不過,若能善用舌頭,有時候「舌燦蓮花」,透過舌頭說法,這是無上的布施;或是說一些讚美、鼓勵、給人信心的好話,都能成就別人的好事,也是自己最好的修行。所以「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舌頭是最需要修行,有四點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要能說愛語:愛語如陽光,可以把溫暖散播十方;愛語如花香,能夠把歡喜帶給眾生。平時與人 相處,臉上常露笑容,口中常說愛語的人,其親切、慈悲,自然可以贏得人緣。若由個人擴而大之,讓社會 上人人都能常說愛語,必能創造一個充滿愛心的世界。所以,「愛語」一句,不但給人歡喜,也是自己最簡 易的修行。 第二、要能說慰言:一個人遭逢失意的時候,朋友能適時給予幾句安慰、鼓勵的話,有時勝過千金的資助。 因為人在挫折、喪志,對前途感到灰心絕望的時候,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能夠重新燃起希望,重新建立信心,重新鼓勵勇氣,就有力量東山再起。所以,我們平時說話,要能給人信心,這是莫大的功德;反之,說話傷人,讓人喪失求生的意志,形同殺生,不可不慎。 第三、要能說善事:古人將「隱惡揚善」視為美德,今人則以「隱善揚惡」為能事。其實,中國人所謂「家醜不可外揚」,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短處、隱私被人揭發,所以做人要將心比心。對於別人的善行好事,我們要替他宣揚;反之,別人的缺失則應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所謂「揚善如報恩」、「隱惡是修養」,一個有道德的正人君子,能夠說好話,口宣善事,必然常保口氣芬芳。 圖╱Pexels 第四、要能說佛法:《金剛經》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不及流通四句偈的功德,所以有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物質的布施,只能救濟一時之貧;一句佛法真理,能夠讓人明理、智慧,不但能濟今生之苦,而且生生世世受用無窮。所以,一個人若能對人傳授有用的知識、技能,其至效法佛陀出廣長舌,宣說佛法真理,這才是最究竟的慈善,也是舌根最大的修行。 舌根的修行,就是平時說話除了不能惡口、兩舌、妄言、綺語以外,進而要說愛語、慰言、善事、佛法,讓人聽後心生歡喜、充滿信心、提升道德、開啟智慧,這就是舌根的修行。希望大家都能善護口業,好好修行,切莫造殃。有四點提供參考: 第一、要能說愛語, 第二、要能說慰言, 第三、要能說善事, 第四、要能說佛事。

MORE

星雲大師:鼻根修行

文/星雲大師 人的生命在呼吸間,透過鼻子的呼吸,生命才能經由一呼一吸而持續存在,如果有一天忽然一口氣不來,一期的生命就會終止,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死亡。鼻子除了職司呼吸外,它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能嗅香臭味,因而產生好惡分別,進而生起愛憎之心,乃至起惑造業,所以鼻子需要修行。關於鼻根的重要與修行,有四點說明: 第一、它是生命的泉源:人要呼吸才能生存,呼吸主要的器官就是口鼻,有時我們不小心感冒了,鼻涕直流,造成呼吸不順暢,人就會更不舒服。或是有的人不幸發生意外,想要探知此人是否還活著,大都會先摸摸他的鼻子,試看到底還有沒有氣息,一旦沒有了氣息,可能就是死亡了。因為鼻子關乎我們的生死存活,所以不但在人體上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修行上也要靠它助長生命的發展。 第二、它如香臭的探子:鼻子是一個探子,它像情報員一樣,空氣中彌漫什麼味道,不管是香、是臭,是新鮮的空氣,或是污濁不堪,乃至有毒的煤氣、瓦斯等味道,都是由它最先察覺,然後知會其他五根,進而產生好惡。一般說來,當人聞到芬芳花香,就有清淨的感覺;聞到喜歡的香味,就覺得很有氣氛。所以,佛教徒燃香供佛,在香煙繚繞、香味芬芳的環境裡,能讓我們身心自在,增加修行的效果。 第三、它做善惡的辨別:聞香逐臭是鼻子的專長,它不但和舌頭一樣,對味道特別敏感,如果不合其意的味道就會排斥、打噴嚏;反之,適合它需要的空氣,則會儘情地多吸幾口。此外,一個人的善惡好壞,鼻子也能嗅出幾分,我們有時處在一個詭譎的環境裡,面對一個不懷善意的人,空氣中自然散發出不一樣的氣氛,這時鼻子也能感覺得到。所以,菜餚的鹹淡要靠舌頭品嚐;空氣的淨穢、人格的善惡,要由鼻子來辨別。 圖╱Pexels 第四、它懂人生的風味:人生充滿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這就是人生的滋味。有時候我們看到別人不幸的遭遇,自然為之鼻酸,甚至一掬同情之淚;有時候朋友歡聚的場合,總會烹調一些美味佳肴,我們也能聞香而來,同享快樂的氣氛。所以,隨著鼻子的觸覺寬廣,我們也能感受不同的人生風味,體會各種人生百態,這也是人生的修行。 在人體六根當中,鼻子是一個很重要的器官,對人的生存和修行,都有重要的地位。鼻子的修行有四點: 第一、它是生命的泉源,    第二、它如香臭的探子, 第三、它做善惡的辨別,   第四、它懂人生的風味。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馭心

文╱星雲大師 有時候,常聽到有人埋怨,怪別人不肯聽自己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心,今天要求這樣,明天希望那樣,總是翻來覆去,心猿意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的駕馭、掌握嗎?在此提供「馭心」的六種法門: 第一、鬧時練心:古云:「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纔是性天之真境。」心要能在喧囂吵鬧的情境中,保持住本心的平靜,這才是真功夫。古來祖師大德,在作務勞動中打透禪關,維摩大士弘法於紅塵裡;龐蘊居士一家人悟道於俗務中;身居高位的斐休、楊億在官場中一面運籌帷幄,一面參禪學佛。這些都是「熱鬧場中做道場」練心、修心的典範。 第二、靜時養心:三國諸葛亮說:「寧靜以致遠。」想要達成遠大的目標和成就,需先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吾人都有顆虛妄的心,常在亂念中起無明,滋生迷思,尤其在情緒低落時,容易生氣,逞意氣,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宛如洶湧的浪潮掀翻船隻。經云:「靜念投於亂念裡,亂心全入靜心中。」紛亂的心回歸平靜時,正是摒除外物妄心撥弄,獨坐觀照,善護自心的時刻。 第三、閒時守心:忙碌的現代人,大多羨慕出塵隱士沒有世事的忙碌和人情的困擾,過著閒雲野鶴、逍遙自在的生活。其實悠閒時,如果不能攝心守意,缺乏定力正念,反而容易心生悶慌。古云:「山中賸有閒生活,心不閒時居更難。」所謂「閒生活」,指的是吾人要能適時將塵世俗務放下,人我是非放下,過往恩仇放下,困擾執著放下。因為守得住心,才能享有真正的悠閒自在。 第四、坐時驗心:有謂:「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一個人光在形式上修行,盡作表面功夫,而不用心修持,即使把蒲團坐破了,依然不能入道。參禪不是打坐,念佛也非靠口念,而是要清楚檢視個己的起心動念。在人生的舞台上,不管我們在哪一個階層工作,主角也好,幕僚也好,都要守本分,能負責,配合整個大團體的運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力而為,因緣具足,必定會有收穫的。 圖╱資料照片 第五、言時當心:佛教裡要人戒除的十惡當中,口犯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就佔了四項,可見口業的過失,比身心造業還來得快、來得多,切勿逞一時口舌之快,造罪惹禍。在日常生活中,言語是我們人際和諧、事業成敗的關鍵。「愛語如春風,惡語如穢器。」希望大家都能以如春風般的話語揚起眾生信心的風帆,以甘霖般的話語溫潤眾生乾涸的方寸,以陽光般的話語照破眾生的愛見無明,以淨水般的話語滌盡眾生的五欲塵勞。 第六、動時制心:《菜根譚》云:「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人在情緒起伏的時候,很容易感情用事,判斷錯誤,而事後招致悔悟。人心浮動,就像水面泛起陣陣漣漪,不能如實映照景物,看到別人華廈轎車,便嫌自己屋子簡陋、車子破舊,甚至鋌而走險,作姦犯科,讓自己陷入罪惡的深淵,無法自拔。吾人在動盪的情境時,要攝心保持正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思舉止,不能任憑妄心浮動,如此才能做到以靜制動的境界。 古云:「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我們的心就像脫韁野馬,到處奔竄,如何能安定下來呢?請參考馭心的六種法門。 第一、鬧時練心。 第二、靜時養心。 第三、閒時守心。 第四、坐時驗心。 第五、言時當心。 第六、動時制心。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身根修行

文/星雲大師 有一個故事說,過去有一位老禪師在深山裡打坐修行,有一個魔王想來嚇他、破壞他的道行,因此見了禪師後,身體一變,兩隻眼睛沒有了,只剩兩個窟隆,當然很可怕! 但是老禪師一點也不害怕,他說:「哦!這是什麼東西呀?怎麼沒有眼睛呢?不過也好,沒有眼睛以後就不會亂看了!」魔王發現沒有眼睛並不能嚇倒禪師,便又搖身一變,沒了耳朵!「哎呦!怎麼沒有耳朵?也好,沒有耳朵以後就不會隨便聽信讒言了!」魔王一看,嚇不倒禪師,又再一變,鼻子沒了!老禪師又說:「沒有鼻子也好,以後就不會亂聞香、聞臭了!」魔王再變,舌頭、嘴巴也沒有了!老禪師又說:「哎呦!沒有舌頭很好,以後就不會亂說話、亂罵人了!」魔王不死心,又再一變,連身體都沒有了!老禪師說:「沒身體更好,既不會打人,也不會做壞事。」 老子說:「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身體是純大苦聚,是萬惡的淵藪;但是佛教認為,身體雖是四大假合而有,是虛妄不實的,然而吾人必須「借假」才能「修真」。所以,對於身體,我們還是要好好照顧,更要好好修行。「身」的修行有四點: 第一、要威儀端莊:佛門非常注重威儀,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僧伽的一襲袈裟,乃至舉手投足間,都能展現威儀度眾;尤其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更是令人折服。平時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威儀,當我們跟人見面時,外表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尤其「誠於衷,形於外」,外表威儀端莊的人,必然也有一顆真摯誠懇的心。能夠裡外一如,威儀端莊,這就是修行。 第二、要禮拜謙恭:我們平時跟人見了面,都會禮貌性的點頭招呼,尤其見到長輩或聖賢的肖像,都會禮拜,表示恭敬,這就是身體的修行。另外,佛教徒平時要禮佛、拜懺、跑香、打坐等,這主要就是身的修行。 第三、要氣質善良:人為什麼要讀書?因為讀書可以知書達禮,可以改變氣質;佛教徒為什麼要修行?也是為了淨化心靈,培養慈悲心、喜捨心、感恩心、慚愧心等。當內心有了善良的心性,自然能變化氣質,表現在外的舉手投足,乃至從面孔一看,自然會給人一種祥和、親切的感覺,這就是修行。 圖╱Pexels 第四、要勤勞服務:修行不是懶惰的代名詞,不是隱遁深山、自修自了;真正的修行要在日常生活裡,從工作中發心為人服務、為人解難、為人說法。透過勤勞服務,與人廣結善緣,實踐菩薩道,這才是修行的真義。 佛經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今生有幸得生為人,應該把握難得的人身,好好修行,切莫空負此生。身根的修行有四點: 第一、要威儀端莊,  第二、要禮拜謙恭, 第三、要氣質善良, 第四、要勤勞服務。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處事禪心

文╱星雲大師 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有事必然有是非,是非雖然起於人我,但只要我們懂得照顧好自己的心,就不會被是非所困擾。所以處事要有禪心,要懂得以有限的生命來追求無限的永恆,不要在小小的人我是非上計較,浪費了大好的人生。處事的禪心,有四點: 第一、橫逆來時,要能不怨不尤:人生的際遇,難保一生都是一帆風順。當遭逢逆境的時候,我們怎麼辦?要不怨不尤。所謂:「明白因果,就不怨天;了解自己,就不尤人。」但是有一些人只要稍有不如意的事,就上怨天、下怨地,內怨父母眷屬,外怨朋友師長。怨天尤人顯示自己脆弱無能,所以一個有修養、有能力的人,遇到橫逆的困境時,絕不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只會更加壞事。 第二、病苦來時,要能不驚不怖:人吃五穀雜糧長大,生病是難免的。但是一般人都害怕生病,所謂「英雄只怕病來磨」,佛教講「修行人要帶三分病」,有時身體上有小小的病痛,反而能增長道心,成為學佛的增上緣,重要的是心理要健康。所以當病苦來時,要能正見身體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有,能夠如《般若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自能度一切苦厄,自能不驚不怖,自能遠離顛倒夢想,自能解脫自在。 圖╱Pexels 第三、譏謗來時,要能不辯不苦:俗云:「不遭人嫉是庸才。」在娑婆世界裡,大凡有所作為的人,難免都會遭到譏諷毀謗,即使佛陀也曾受到提婆達多的迫害,耶穌也曾被弟子出賣。所以當我們被人詆毀、中傷的時候,要緊的是不辯解、不為所苦。所謂「是非止於智者」,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儘管別人如何嘲諷譏謗,那是他自己心中是牛屎,只要你是智者,必能不為所動。 第四、榮寵來時,要能不驕不慢:人生最大的失敗是驕慢,驕慢必生禍。因此當一個人受到極度榮寵的時候,千萬不可恃寵而驕,因為世間事往往禍福相倚,當成功時也可能暗藏失敗的陰影,因此不但要「勝而不驕」,而且要「遇榮寵事,置之以讓」;懂得「寵甚而思以慎」,則位自固。所以做人要懂得虛懷,要如大地之謙卑,才能承載萬物,才能成就萬事。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樣比黃金鑽石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性,用比較淺顯易懂的字眼表達就是「禪心」;用禪心安頓順逆境界,自能時時自在。關於處事的禪心,有四點: 第一、橫逆來時,要能不怨不尤。 第二、病苦來時,要能不驚不怖。 第三、譏謗來時,要能不辯不苦。 第四、榮寵來時,要能不驕不慢。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人生

文/星雲大師 《莊子‧知北遊》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當下的時間。一般人對人生的把握,愚癡的人追悔過去,好高騖遠的人幻想未來,務本踏實的人覺得現在最重要,智慧的人則懂得把握當下。從每個人的人生觀不同,也可以反映出人生的面面觀。關於「人生」有四點看法: 第一、人生最繫念者是過去:人,都有懷舊的習性,大都喜歡回憶過去,所謂「白頭宮女話當年」,過去好像總比現實美麗。但是,過去的終究已經「時過境遷」,就算夕陽無限好,也只是近黃昏。因此,英雄不提當年勇,人不能沉溺在過去的回憶裡;一個人如果總是繫念過去,就表示他已經衰老、落伍了,他已經沒有現在,甚至沒有未來。 第二、人生最希望者是未來:人生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在希望裡,有希望才有未來。希望在那裡?一般人總把希望寄託在未來,凡是現在沒有辦法完成的理想,總是期待未來會實現。然而人生不能只是憑空希望未來,而不去奮鬥、努力、向上,如此再好的理想也會變成幻想;幻想未來,畢竟不切實際,所以我們把希望寄託在未來的同時,更應該要奮鬥、要奮發、要向上。 圖╱Pixabay 第三、人生最悠忽者是現在:一般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輕忽現實,對現在不重視;若不是幻想未來,就是回憶過去,對於「現在」往往在不經意間一分一秒的浪費。假如一個有為的人,他對於現在必定很重視、很落實,他知道過去的不必再去回憶,未來的也不一定要去妄求,只要把握現在,努力做好應該做的事,乃至說出應該說的話、處好應該相處的人,這才重要。 第四、人生最踏實者是當下:吾人的時間,總是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已經遠離、現在的瞬間將成為過去,未來的遙不可及,唯有當下的人生最踏實,所以禪宗常常教誡學人要照顧腳下,要把握當下。當下的一承擔,當下的一發心,所產生的力量無與倫比,因此把握當下的一念,這是非常重要的。   圖╱Pixabay 吾人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生,重要的是對過去不要執著,對現在不要留戀,對未來更不要幻想;所謂人生,把握當下,盡職盡份而已!「人生」有四點: 第一、人生最繫念者是過去, 第二、人生最希望者是未來, 第三、人生最悠忽者是現在, 第四、人生最實踏者是當下。

MORE
/9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