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法語--發心

在社會上,我們經常怕被人家看不起,感到許多不公平;在團體裡,也會想 :「怎麼故意埋沒我這個人才?怎麼長官不提升我?同事們沒有擁護我?」沒有被提拔重用,當然有好多原因。不過只要一個人肯發心,會給人肯定的。你發心奉獻,發心服務,發心勤勞,發心待人好等等,就會有許多功德,以下四點: 第一、時間會給我們成就:你在一個機關團體努力夠久,時間就會給你成就的。就是倒茶掃地,一服務十年、二十年,長官必定會注意你、肯定你,大家喝過你泡的茶,也必定會尊重你、感謝你。問題是我們肯花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嗎?所謂日久見人心,交朋友,你不可能三、五天就認識;做事也不能只做三個月、五個月就跳槽。因此,只要做得久,做出心得,時間會成就我們。 第二、歷史會給我們肯定:日子一天一天過,歷史也是一天一天成就的。我做人做事,從過去到現在,只要我發心,歷史不會不給我肯定的。就像有人為國家一當兵就是二十年、三十年,政府不會不給他退伍金;一個老師在某個學校服務四十年,也不會沒有退休金養老。所以,只要有歷史,人家會給我們肯定。 第三、後輩會給我們尊重:一個人到團體裡三年、五年、十年,而你已經待了三十年,他一定敬重你是老前輩。有一位日本僧人到中國參學,看到天童寺一位老和尚在大太陽下曬香菇,問他負責什麼工作,老和尚回答:「典座。」「多久了?」「六十年。」日本僧人一聽,不禁肅然起敬。老年的經驗閱歷豐富,只要你做人好,老成持重,你的發心會讓後輩尊重。 第四、大眾會給我們定位:一般人總以為不得長官的緣,就灰心喪志,其實只要你做得好,你有了貢獻,長官不喜歡你沒關係,大眾會喜歡你。所謂「因緣具足,龍天推出」,他們看到你的發心,會推選你,會給你定位。但假如你沒有能力,長官私心拉拔你,大家也不認定、不服氣。因此我們想要有成就,要靠自己發心、貢獻。 做人做事不要不耐煩,以為三年、五年這麼久了,沒有受到重視,是大家辜負你。凡事要講求時間因緣,就像醃醬菜的時間不夠,自然不好吃,等到醃透了,就會可口。只要你發心,耐得住煩,必定會有成就。以上這四點「發心」,可以自我勉勵。 第一、時間會給我們成就,    第二、歷史會給我們肯定, 第三、後輩會給我們尊重,    第四、大眾會給我們定位。

MORE

鬥智不鬥氣

人有一個潛存的劣根性—好鬥,所以有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戰爭,甚至於團體與團體、家庭與家庭、個人與個人之間,也充斥著明爭暗鬥。相鬥不免耗去許多精神、元氣,縱使不致於兩敗俱傷,也妨礙個人的成就與社會的進步。其實「鬥」也不見得都不好,但要效法慧者的鬥智與賢者的鬥志,而不粗鄙愚昧地鬥力與鬥氣: 第一、粗人與人鬥力:粗人迷信以拳頭定輸贏,動不動就跟人家比力氣,打架滋事,打得頭破血流,卻也未能解決問題。 粗暴者不限於市井小民,有時看到國會殿堂上的袞袞諸公,竟也以拳頭議事,失於風度,成為粗人,不免貽笑大方。 第二、愚人與人鬥氣:在佛法裡面講依法不依人,事歸事人歸人,不能因一時的意氣,妨礙了做事。但是,愚癡的人卻常因小憤而與人賭氣,採取不理人、不合作、不跟人共事的方式,往往因此延誤公事,得不償失,實在愚不可及。 第三、慧者與人鬥智:有智慧的人鬥智慧,鬥謀略。如諸葛孔明的「草船借箭」、「空城計」等,在凶險萬分的情況下,唯有靠智慧才有勝算。在求新求變的現代社會,更隨時需要鬥智,不僅是科技產品求日新月異,就是路邊小吃,想要招攬生意,也要研發新的產品,才能吸引顧客。作家也要有新的見解,才能吸引讀者。設計人員,也要有新的策略,才能贏得企畫案。這些都是鬥智取勝,如果只靠力氣和怒氣,只會陷自己於劣勢。 第四、賢者與人鬥志:聖賢之人不鬥力、不鬥氣亦不鬥智,他們所追求的是志氣。不管是《孟子·藤文公》說的「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志氣,還是省庵大師說「現前一心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的省思,都是鬥志。不爭一時,爭千秋萬世,將自己的心志提高到與賢聖齊,以賢聖作榜樣,期許自己的道德修養亦達到最高的境界。 如果真的要「鬥」,不要跟別人鬥,最好是與自己的劣根性鬥,能贏過自己的懈怠、懶惰、貪、瞋、癡、妄等壞習性,才是真正會「鬥」之人。要鬥之前,請先細思量: 第一、粗人與人鬥力,    第二、愚人與人鬥氣, 第三、慧者與人鬥智,   第四、賢者與人鬥志。

MORE

因緣果報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上的任何事事物物,都不能單獨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必須靠因緣合和才能生起。例如,忽然發財了,發財必有發財的原因;競選公職受人擁戴,必然也有受人愛戴的因緣條件。所謂「如是因感如是果」,任何事情的結果,都離不開因緣法,所以我們必須正見「因緣果報」的關係。有四點說明: 第一、富貴從喜捨中來:同樣是人,為什麼有人富貴,有人貧賤?當你看到別人榮華富貴,你羨慕嗎?你也想得到富貴榮華嗎?可以,你要求富貴的話,首先要肯喜捨,從喜捨中才能得到富貴。只要你肯把歡喜、慈悲、利益喜捨給人,自然就會獲得富貴的果報。 第二、家業從勤儉中來:勤儉是天然的財富,很多人的家業有成,都是靠勤儉而來。過去有個老翁,勤儉持家,多年以後終於建了一棟房子。當新居落成大宴賓客的時候,老翁請工人坐在上首的位子,讓自己的兒孫坐在下首。旁人不解,問明何故?老翁說:今天幫我建房子的是這許多工人,將來把我房子賣了的人,將是這些兒孫。意思是,兒孫不知一切得來不易,不知勤儉,終有一天會把家產揮霍殆盡。所以,勤儉的人才能成家立業。 第三、善友從道義中來:朋友相處,貴在真誠;以誠待人,才能贏得人心。所以,你要結交好的朋友嗎?首先要講究信用、講究道義;你能誠信待人,時時刻刻都行得正、坐得正,才能交到講道義、存仁心的好朋友。 第四、寧靜從淡泊中來:「緊張忙碌」,可以說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大部分的人每天無不分秒必爭,忙於工作,但最終卻發現,不知人生所為何來!所以,在熙來攘往的生活裡,每個人每天都應該有一點屬於自己的生活,享受一下「寧靜」的人生意味。假如希望求得寧靜,首先要有淡泊的性格,不要一味地追求虛榮、戀慕繁華;從淡泊裡,才能享有真正的寧靜。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知道有因必然有果,因此慎防於始;凡夫眾生總是等到結果產生了才後悔,才會畏懼。甚至不種因,卻希求果報,這都是愚癡、無明的表現。所以人要有正見,要懂得因緣果報的道理。有四點提供參考: 第一、富貴從喜捨中來, 第二、家業從勤儉中來, 第三、善友從道義中來, 第四、寧靜從淡泊中來。

MORE

勸告的藝術

《論語》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朋友之間彼此有規過勸告、砥節礪行、進學長識的作用。佛教說「善知識」,是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三字經》也云:「養不教,父之過。」兒女有了過失,父母當然要盡教導之責。甚至,我們看到子姪晚輩、同學、同事犯了過錯,也會想提出一些規勸,可見勸告在人際之間的重要。問題是,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受到他人的肯定,所謂的「忠言逆耳」,如何才能讓規勸的忠言達到效果,提供以下四點參考: 第一、辭達則止不貴多言:所謂「責人不必苛盡,留些餘地予人,留些肚量予己。」規勸他人時,最好是點到為止,留些餘位給對方有思考的空間,不要再三強調,把話說盡,讓對方覺得心煩氣躁,不耐煩,而失去勸告的意義。 第二、持之有據言之成理:最好的勸告方式,是據理而言。態度可以包容、寬厚,話可以避重就輕的講,但要讓對方了解,你不是無的放矢,不是聽信謠言,而是有所根據,言之成理。讓他感動你的迴護,接受你的善意,才能達到勸告的目的。 第三、發必當理不可妄言:既然有心相勸,必須有充分的、正當的理由來折服對方,萬不可為達目的,而虛言妄語。能夠態度誠懇,所言於理有據,必定能打動對方,而收勸告之效。 萬一對方還不聽從規勸,那就暫時不要再勸了,等待因緣,再給予勸勉,以免反目成仇。 第四、切忌諷刺遭人心病:要收勸告之效,最好的方法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婉言相勸,讓他感受到你的誠意,及對他的關懷和愛護。 若是以譏諷的態度,講刻薄的話,可能引起更大的不滿。因此,「語言切勿刺人骨髓,戲謔切勿中人心病」,勸諫切忌諷刺、刻薄。 以上四點「勸告的藝術」,給大家參考: 第一、辭達則止不貴多言,  第二、持之有據言之成理, 第三、發必當理不可妄言,  第四、切忌諷刺遭人心病。

MORE

和諧之道

世界上什麼最重要、最寶貴?和平!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什麼最重要、最寶貴?和諧。談到「和諧之道」,有四點看法: 第一、柔美的音樂使人和諧:音樂能表達感情、思想,有移風易俗的功能;音樂的攝受力,感人肺腑,動人心弦,是人類最美麗的表達方式。尤其「音樂沒有國界」,一首旋律幽美的樂章,不管是哪一個國家的音樂,聽了都覺得好美。人與人之間,彼此可以不懂得對方的語文,但我懂得韻律,透過柔美的音樂,可以促進情感的交流,讓人際之間、種族之間、國家之間,達到一種和諧。 第二、森林的鳥鳴使人悠遠:蟲鳴鳥叫,這是大自然帶給人類的天然資源之一,平時經常親近大自然,可以陶冶性情。例如,在茂密的森林裡聆聽鳥叫,這是人生一大樂事;鳥鳴讓人心情悠遠、曠大,不會為了人間的芝麻小事而計較、爭取,甚至傷了和氣,這是多麼划不來呢。 第三、清雅的馨香使人怡然:「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整潔雅致的房間,點上一爐清香,讓人感到無比愉悅;沒事到公園裡散步,迎著清香撲鼻的花香,讓人怡然自得。世間上還有什麼比芬芳的馨香更美好的呢! 第四、無聲的沈寂使人安適:每個人在一天當中,有屬於大眾相處的時間,也要有幾分鐘獨自靜處的時間,乃至在一個禮拜當中,也要有幾個小時屬於自己安靜的時間。所謂「寧靜致遠」,沈寂無聲的境界,讓人心情安適,讓人感到無比舒暢。 所謂「耳中清淨和諧多」。一首歌,配樂和諧才會動聽;在團體裡與人相處,能「和 」才能和氣、和平、和好、和悅、和順、和祥、和諧、和衷共濟、和氣生財。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之道,有四點說明: 第一、柔美的音樂使人和諧,  第二、森林的鳥鳴使人悠遠, 第三、清雅的馨香使人怡然,  第四、無聲的沈寂使人安適。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馭心

文╱星雲大師 有時候,常聽到有人埋怨,怪別人不肯聽自己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心,今天要求這樣,明天希望那樣,總是翻來覆去,心猿意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的駕馭、掌握嗎?在此提供「馭心」的六種法門: 第一、鬧時練心:古云:「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纔是性天之真境。」心要能在喧囂吵鬧的情境中,保持住本心的平靜,這才是真功夫。古來祖師大德,在作務勞動中打透禪關,維摩大士弘法於紅塵裡;龐蘊居士一家人悟道於俗務中;身居高位的斐休、楊億在官場中一面運籌帷幄,一面參禪學佛。這些都是「熱鬧場中做道場」練心、修心的典範。 第二、靜時養心:三國諸葛亮說:「寧靜以致遠。」想要達成遠大的目標和成就,需先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吾人都有顆虛妄的心,常在亂念中起無明,滋生迷思,尤其在情緒低落時,容易生氣,逞意氣,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宛如洶湧的浪潮掀翻船隻。經云:「靜念投於亂念裡,亂心全入靜心中。」紛亂的心回歸平靜時,正是摒除外物妄心撥弄,獨坐觀照,善護自心的時刻。 第三、閒時守心:忙碌的現代人,大多羨慕出塵隱士沒有世事的忙碌和人情的困擾,過著閒雲野鶴、逍遙自在的生活。其實悠閒時,如果不能攝心守意,缺乏定力正念,反而容易心生悶慌。古云:「山中賸有閒生活,心不閒時居更難。」所謂「閒生活」,指的是吾人要能適時將塵世俗務放下,人我是非放下,過往恩仇放下,困擾執著放下。因為守得住心,才能享有真正的悠閒自在。 第四、坐時驗心:有謂:「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一個人光在形式上修行,盡作表面功夫,而不用心修持,即使把蒲團坐破了,依然不能入道。參禪不是打坐,念佛也非靠口念,而是要清楚檢視個己的起心動念。在人生的舞台上,不管我們在哪一個階層工作,主角也好,幕僚也好,都要守本分,能負責,配合整個大團體的運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力而為,因緣具足,必定會有收穫的。 圖╱資料照片 第五、言時當心:佛教裡要人戒除的十惡當中,口犯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就佔了四項,可見口業的過失,比身心造業還來得快、來得多,切勿逞一時口舌之快,造罪惹禍。在日常生活中,言語是我們人際和諧、事業成敗的關鍵。「愛語如春風,惡語如穢器。」希望大家都能以如春風般的話語揚起眾生信心的風帆,以甘霖般的話語溫潤眾生乾涸的方寸,以陽光般的話語照破眾生的愛見無明,以淨水般的話語滌盡眾生的五欲塵勞。 第六、動時制心:《菜根譚》云:「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人在情緒起伏的時候,很容易感情用事,判斷錯誤,而事後招致悔悟。人心浮動,就像水面泛起陣陣漣漪,不能如實映照景物,看到別人華廈轎車,便嫌自己屋子簡陋、車子破舊,甚至鋌而走險,作姦犯科,讓自己陷入罪惡的深淵,無法自拔。吾人在動盪的情境時,要攝心保持正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思舉止,不能任憑妄心浮動,如此才能做到以靜制動的境界。 古云:「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我們的心就像脫韁野馬,到處奔竄,如何能安定下來呢?請參考馭心的六種法門。 第一、鬧時練心。 第二、靜時養心。 第三、閒時守心。 第四、坐時驗心。 第五、言時當心。 第六、動時制心。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法語>了解緣起

近年來一些報章雜誌、書籍裡屢屢談到「緣起」。《大乘起信論》云:「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緣起」是佛陀究竟的體悟,不能完全將它當成知識或哲理來研究。「緣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正、體會、深觀才能證知。了解緣起能有四點體認: 第一、能建立感恩的美德:「緣」就是相互共生的關係。如果沒有父精母血的生養之恩,我們無法成人;國家沒有穩定的政治,我們無法安全的生活;沒有師長的教育啟發,我們無法成材;沒有各行各業日用所需不虞的供應,我們無法快速便利的生活。我們每一個人的存在,都要仰賴眾人給予因緣,所以要感謝大眾給我們的恩惠、助成。 第二、能培養隨緣的習慣:萬物的生成,需要仰賴緣起,因此我們不可以違背因緣行事,凡事隨緣隨份不強求,順著真理生活。比方說 :生活作息正常,不顛倒;與人溝通,能隨順不同根性,顧念對方的立場;做事的態度上,能順應原則,不違事理。隨緣不是隨順習性、情緒,是積極努力安住在每個當下,如此就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第三、能擁有希望的未來:佛教常講「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結緣好比播種,種子下得勤,收成自然豐厚。有的人只要遇到困難,就會有貴人適時相助;有的人不怕給人利用,有好東西也不怕給人分享,所以總能得到好的機會,前途自然寬闊平坦。由此可知只要平日廣結善緣,不怕未來沒有機會。 第四、能了悟真實的人生:懂得緣起,能使我們覺悟人生實相是生命之間相通互成、彼此依存的道理,是累劫以來無數的因緣所成。菩薩行者能深觀緣起,而了悟眾生即我,我即眾生,所有自他的存在都離不開因緣,所以能怨親平等的將小我融入大我中,而體現「自他一如」的美妙。 人類是社會性生物,以相互依存的生活方式維持心理及生理的健康,並且相互尋求幫助,來減輕面臨自然、生命變化所帶來的痛苦。我們常說人生「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了解緣起的可貴,把握當下,建立好因好緣,自然能有不同的人生景況。 第一、能建立感恩的美德,    第二、能培養隨緣的習慣, 第三、能擁有希望的未來,    第四、能了悟真實的人生。  

MORE

調適有度

文/星雲大師 做任何事情,過猶不及都不好,唯有適度才能為生活帶來平靜,好比偶爾下雨可以滋潤大地,雨水太多則氾濫成災。生活要「調適有度」,六點意見提供參考: 第一、飲食不逾量須適當:飲食適量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補充消耗的能量,但是飲食逾量對身體卻是一種負擔,可能導致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影響生活作息及工作態度。《管子》曰:「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飲食要知節量,才能常保身體輕安、愉悅。 第二、欲念不放縱要節約:人類為了生存,會有求知、求新、求好、求美的欲念,沒有欲念等同活死人,終日無所事事、糊里糊塗。但欲念不能放縱,舉凡年輕人逞一時之快,飆車追逐,與生命安全開玩笑;有人為了貪圖便宜,不擇手段,終致名譽掃地。因此欲念要發乎於內心的良善,不能傷害人。 第三、脾氣不亂發應平和:有的人遇到不歡喜的事,不是埋怨責怪,就是大發雷霆,其實發脾氣不但於事無補,更可能壞了好事。好發脾氣,人家不願意接近你,你便失去人緣;發了脾氣,惹得自己心緒不穩,問題則無從客觀解決,所以脾氣要慢半拍,尤其不能亂發脾氣。 第四、操勞不過度會健康:一個人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做適度的身心調節。有的人做事埋頭苦幹,連吃飯時間也不放過,日子久了,身體便因無法負荷而百病叢生。其實,事情有輕重緩急,只要規劃得宜,則能悠遊於工作中,效率不減反增,但健康一但失去,想好好做事,則心有餘而力不足,得不償失! 第五、緊張不畏懼用定力:每個人都有過緊張的經驗,比方第一次上台面對大眾、第一次嘗試新工作、代表學校參加各項比賽等……,緊張是難免的,但是有的人卻因為過度緊張而造成恐懼,心慌意亂,忙亂了手腳,使得目標無法達成。為了克服緊張恐懼,唯有運用定力才能穩住情緒,心情落差減少,則臨事不亂。 第六、思慮不散亂能善思:軍隊沒有紀律,則國家安全堪虞;團體沒有綱紀,則失去團隊精神;人如果思緒紛飛,做事則紕漏百出。佛陀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養成思慮不散亂的習慣,思考要縝密,做事自然條理分明,事情的結果也就越臻圓滿。 為使身心均衡發展,應適時、適度的調整自己,以因應環境的改變,「調適有度」有六點: 第一、飲食不逾量須適當,   第二、欲念不放縱要節約, 第三、脾氣不亂發應平和,   第四、操勞不過度會健康, 第五、緊張不畏懼用定力,   第六、思慮不散亂能善思。

MORE

退一步看

文/星雲大師 中國的山水潑墨畫,要退一步看,才能得其壯闊神韻;起源於西方的油畫,也要退一步看,才能知其穩定厚實。其實人生也像一幅畫,要怎樣退一步看,才能觀得全面呢?以下六點意見提供。 第一、承擔,動不如靜:同樣做事,有人說,德國人做了不說,日本人邊說邊做,中國人說而不做。因此我們承擔做一件事情,有時候一動不如一靜,不必四處宣揚做了什麼,等到做出成效來,才能讓人刮目相看。 第二、責備,言不如默:有時候我們對部下、同事、朋友有所指正糾舉時,用語言不一定有用,用沉默的感化,倒反而有效果。你看,佛陀的「默擯置之」對治惡人;維摩居士的「一默似春雷」,力量奇大無比,所以 :「言不如默」。 第三、權勢,顯不如藏:螳臂擋車之勢,徒增笑柄;小人裝腔作勢,令人反感;有權有勢,不見得獲得別人的信服。因此權勢顯赫的時候,不如掩藏自己的權勢,你不以權勢待人,反而能得到朋友大眾的認同。 第四、錢財,取不如捨:君子取財,取之有道,其實比取更高的境界是「捨」。所謂捨得,能「捨」才能「得」。能捨,表示你富有;能捨,表示給得起。假如只想要獲得錢財,沒有種下布施喜捨的因,那裡有富有的結果呢? 第五、仇恨,記不如忘:人與人相處,遇到了誤會,甚至有了仇恨。有了仇恨時,你不必要去記仇,甚至最好忘記它,正如范睢所說:「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之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我之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能忘記仇恨,心裡的空間就變大了。 第六、做事,巧不如拙:有時候我們做什麼事,總會有一些討巧的想法,以為這樣就能得到便宜。其實取巧不一定很好,所謂:「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大巧若拙,你笨拙一點、踏實一點,反而會給人信賴。 進步的人生,固然積極進取,退步的想法,也是向前之道。這以上六點,可以參考。 第一、承擔,動不如靜;  第二、責備,言不如默;  第三、權勢,顯不如藏; 第四、錢財,取不如捨;  第五、仇恨,記不如忘;  第六、做事,巧不如拙。

MORE

人生四不求

文/星雲大師 年輕人求新立異,表示與眾不同,獨樹一格;老婆婆求籤問卜,希望兒女平安,事業順利;消極的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積極的人勵精求治,力求作為。事實上,在「求」之外,還有一個「不求」的世界。你看,「不求聞達」多麼逍遙,「不忮不求」,心無所畏;人到了無欲無求,那是人生一個很高的境界。人生有那四不求呢? 第一、治生不求福:我們從事種種行業經營生計,不能只是為了發財求福。台灣統一企業突破傳統經營方式,深入民心,改變現代人購買的生活習慣;日本松下幸之助,除了經營之道,他的教育觀、哲學觀、智慧理念,更影響了許多人。你如果不只想求發財、求貴、求福,反而利益更多人,方便更多人。 第二、讀書不求官:人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為了做人,為了明理,為了完成自己的人格。讀書不是為了升官發財,也不是為了名聞利養。如果只是為了升官發財,是無法把書讀好;就算會讀書,知識也會走樣。 第三、修德不求報:《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說:「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梁武帝曾問達摩祖師:「我寫經、造寺、度僧有何功德?」達摩回答說:「毫無功德!」布施修德希望回報,是貪心而不是喜捨,是有漏而不是清淨。真正的布施修德,要像陽光,光明照耀大地,也像雨水,潤澤草木群生,它是不會想獲得回報的。 第四、能文不求名:一個人的名聲可以透過包裝而獲得,但內涵氣質卻是要經得起時間和外境的考驗。做人如果懂得文思、有學問、有思想、有智慧,以自身的學養道德,貢獻社會,為人服務,所謂「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你不必求名,自然「實至名歸」。 不求是不貪圖,不求是不苟得;不求之後,心甘情願,不求之後,不會怨悔,你的世界更寬廣無限,生命更積極豁達。吾人希望身心自在,要有「人生四不求」的觀念。 第一、治生不求福,   第二、讀書不求官, 第三、修德不求報,   第四、能文不求名。  

MORE
/9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