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如是說】後顧之慮

文╱星雲大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不但要眼光看得高、看得遠,還要有「後顧之慮」,也就是要能看得清自己的前途,也要看得到後退之路,要懂得預留餘地,以便將來有個回頭轉身的空間,所以「後顧之慮」也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如何才叫有「後顧之慮」呢?有四點說明: 第一、晴天要備雨天傘:朱子治家格言說「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凡事有備則無患,「有時」要思「無時」時,所以天氣好的時候要備妥雨傘,以防天有不測風雲;秋天時節要多積聚糧食,以便安心過冬;白天要準備好手電筒,則何怕黑夜來臨?甚至對於大自然的天災地變,人類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抗拒,但還是可以透過事前的預防來減少災難的傷害,所以居安要思危,晴天要備妥雨天傘,這是很正確的生活態度。 第二、上場念及下場時: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也沒有不落幕的舞台。一齣戲劇,當曲終人散的時候,演員必然要謝幕下台;一場講演,當理念傳達之後,講者終要鞠躬下台,所以有上就有下,這是必然的定律。然而偏偏有的人不懂這個道理,所謂「上台容易下台難」,甚至有的高官大員,一朝上台得勢了,真是雞犬升天,可是一旦失勢後,失去了地位又該怎麼辦呢?所以當處高位的時候,就應該想到總有一天要下台,千萬不能盛氣凌人,到處樹敵,因為上埸要念下場時。 第三、盛時要做衰時想:盛衰榮辱,人事更迭,這是人生難免的經歷。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家財萬貫,有的人才華洋溢,人緣極佳,到處逢源事事順利。但是你要知道,世事無常,月有陰晴圓缺,人也有生老病死,世間一切事都是成住壞空,當你輝煌騰達、盛極一時的當下,你可曾想過衰敗的時候怎麼辦?所以最好要早做預備,所謂狡兔有三窟,螞蟻儲糧過冬,蜜蜂也要釀蜜,人怎可沒有憂患意識?因此盛時要做衰時想。 第四、順境要想逆境來:潮水有漲有落,人生有順有逆。當處逆境的時候,固然要懂得順境因;如果處在順境裡面,更要想到萬一逆境來時怎麼辦?所謂「當得意時,須尋一條退路,然後不危於安樂;當失意時,須尋一條出路,然後可生於憂患」,所以不管身處順境、逆境,唯有隨喜隨緣,才能找出通路。   圖╱Pixabay   總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懂得「後顧之憂」,自可免於遇事驚慌,舉足失措,因此「後顧之慮」的處世哲學有以下四點: 第一、晴天要備雨天傘。 第二、上場念及下場時。 第三、盛時要做衰時想。 第四、順境要想逆境來。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4•星雲法語4》

MORE

星雲大師:如何高廣明大

文/星雲大師 大凡人總會想到,自己的生命如何提高一點?如何擴大一點?如何擁有多一點?其實要高、要大、要有,是必須要有條件的。如何高廣明大?提供以下四點意見: 第一、上天稱其高,無有不覆:天很高,沒有東西比天更高、更大的了。舉目世間,那一樣東西不覆在它之下?天所以能無有不覆,就是在其高、在能大,給予萬物庇蔭。而我們人也要高嗎?也要大嗎?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恩惠來覆蔭大眾?能用什麼樣的德澤來利益大眾?你能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因緣,才能像天一樣護覆眾生。 第二、大地稱其廣,無有不載:古人形容山是「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擴而大之,大地也是一樣。你看,這大地普載萬物,生長萬物,給予人多少的生機。假如大地沒有生長萬物,我們吃什麼?大地不普載我們,我們立足何處?所以,我們要想廣大,能普載眾生嗎?我們可以想一想,生產什麼來成就眾生,用什麼力量來承載眾生。 圖/unsplash 第三、日月稱其明,無有不照:有云:「日月稱其明,無有不照。」天上的太陽、月亮,它的光明照耀萬方,只要不起烏雲遮蔽,日月無私,它不會照你、照我,而不照他。佛教裡也常常講「佛光普照三千界」,只要你合乎條件,不起無明、邪知邪見,內心就會豁然清淨,遠離憂悲苦惱。 第四、江海稱其大,無有不容:江河長遠,大海無邊,是大魚,能暢遊,是小蝦,也能生存,在這裡面,它什麼都能容。所以,你若能包容一切眾生,你的心,也能像大海一樣廣大無邊。所謂「心如大海無邊際」,如同江海一樣,蘊藏無限能量,二六時中,隨喜說好話,隨手能服務,隨處結善緣,隨時存好心,人間就會很美好。 許多人歡喜出錢做好事,比出錢高一點的是出力,比出力再高一點是出好話、出好口、出好心;也有許多人一生汲汲營求,希望金銀財寶再多一點,達官厚祿再高一點;可是,有形有限的物質,總有吃光用空的時候,高官富賈做得再得意、再發達,也總有去職退隱的時候,不如一句佛法來得受用無窮。人生如何高廣明大起來?有以上四點。 圖/unsplash 第一、上天稱其高,無有不覆;  第二、大地稱其廣,無有不載; 第三、日月稱其明,無有不照;  第四、江海稱其大,無有不容。

MORE

星雲大師:「不」的原則

文/星雲大師 人在世上,有所要,有所不要;不要的事情有很多,好比不讓人知、不令人聞、不要人妒、不為人懼。但是「不」也有「不」的原則,提供以下四點意見: 第一、若要人不知,莫若不為:俗語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做過的事,要他人不知道是很難的。尤其「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若不要人知道,不如就不做。《大學》說:「君子必慎其獨。」《曾子》也云:「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好漢做事好漢當,不該做的不做,能以正大光明的態度,來面對自己,自然就吃得飽、睡得香了。 第二、若要人不聞,莫若不說:有的人在聊天時常常會說:「我只告訴你,你不要告訴別人啊。」那個人隨口又轉告他人:「我只告訴你一個,你千萬不可說出去。」沒多久秘密就傳出去了。《韓非子》云:「事以密成,語以泄敗。」因此要避免無謂的爭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說。 圖/unsplash 第三、若要人不妒,莫若不得:當我們得到功名,或發了錢財,難免會遭人眼紅,尤其得之不應得,嫉妒就更難免的了,甚至它會如影隨形,讓你擔心前途隨時不保。因此,得時不忘謙卑、低調,才不易遭受嫉妒;而不應得者,不如不得,免得還要患得患失,身心無法安頓。 第四、若要人不懼,莫若不瞋:《佛光菜根譚》云:「瞋心如狂風,會捲走人緣。」人際往來間,脾氣大並不代表能降伏對方,要做到讓別人不怕我們,才是真正會做人做事。觀世音菩薩「施無畏」,布施無畏給予眾生,因此人人將家中最好的位置留給他。你布施善意,自然令人感受溫暖;你發出瞋心,別人當然避之惟恐不及了。 若不要人家把煩惱帶給你,那麼我們自己就應行得正,不當做不做,不當說不說,不當得不得,不當瞋不瞋。明朝馮夢龍在《警世通言》說得好:「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在大眾監督下,我們才會更加小心自己的行為。「不」的原則有以下四點: 圖/unsplash 第一、若要人不知,莫若不為;  第二、若要人不聞,莫若不說; 第三、若要人不妒,莫若不得;  第四、若要人不懼,莫若不瞋。

MORE

星雲大師:不順的原由

文/星雲大師 人的能力有強有弱,有的人雖然資質平庸,因為善於結緣,做起事來左右逢源,無往不利;有的人儘管才華洋溢,卻是處處碰壁,百般不順,事事艱難。其實,人生的際遇不管做事難易,乃至窮通苦樂,都有它的原因存在。順利有順利的條件,不順有不順的原由。「不順的原由」主要有四點: 第一、艱難由懶惰而來:俗云「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世間事無難易,只要有心。有心做事,鐵杵都能磨成繡花針;無心做事,舉手折枝也嫌難,所以「自古艱難唯一懶」。時下常見一些年輕人雖然有心創業,但一遇到艱難困苦就裹足不前、洩氣失望,甚至感覺志不得伸而怨天尤人、怪你怪他。其實一切的艱難,都是由於自己懶惰而來,因為懶於勤勞做事,懶於廣結人緣,懶於與人為善,自然一事無成了,所以懶惰懈怠就是自毀前程。 第二、苦楚由慳吝而來:人生有多苦,慳貪是一苦。慳吝不捨、貪得無厭的人永遠不知足,他永遠看不到自己所擁有的,反而一天到晚羨慕別人、忌妒別人比自己快樂、比自己富有,因此痛苦不堪。反之,一個懂得布施喜捨的人,所謂「捨得」、「捨得」,能捨才能得,不捨怎麼能得?因此一個人如果過於慳吝、過於自私,必然錯失許多際遇,失去很多的人緣,自然就會感到苦楚了。 圖/unsplash 第三、藉口由推託而來:路是人走出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待開創,有的人走來一路亨通,有的人走得顛簸坎坷,到處受阻。當中除了因緣際遇不同、才能智愚有別外,更重要的是,能幹的人遇到困難,他會想種種的方法去克服、解決;不能幹的人遇事總是想各種理由去推諉、塞責。「我這個困難,我那個不行」,這項也拒絕、那樣也迴避,因為有太多的託詞,有太多的藉口,所以許多因緣就這樣平白失去了。 第四、貧苦由奢費而來:古人說「貧賤夫妻百事哀」,貧窮本身就是苦,所以貧與苦總是伴隨在一起。貧苦的原因,除了前世沒有布施種福田以外,所謂「奢侈是人為的貧窮」,今生如果生活過於浪費、奢華,也會得到貧苦的報應。所以我們要節約能源,要愛惜金錢財物,甚至更要愛惜時間、愛惜福報、愛惜因緣,不能浪費無度,才能免招貧苦之報。 世間上無論什麼事情,都有它的來由,因此佛教講「因果」;有「因」必然有「果」,所以「不順的原由」有四點: 一、艱難由懶惰而來。 二、苦楚由慳吝而來。 三、藉口由推託而來。 四、貧苦由奢費而來。 圖/unsplash  

MORE

星雲大師:信箱

文/星雲大師 世間上有很多為人服務而備受歡迎的人,例如白衣天使、空中小姐、飯店侍者、茶館跑堂、隨車服務等,尤其綠衣人更是從古至今都是最受人歡迎的職業。 過去農村社會,不少遊子離鄉背井,在外奮鬥,最希望的是獲得一封家人的書信,於是經常站在門口,盼望綠衣天使的光臨。現在社會進步,高樓大廈林立,每棟大樓也都設有信箱,以等待綠衣人送來訊息。 信箱是每個人的希望之所託,裏面會有親人的消息,會有朋友的書函,會有各種通知,甚至會有書報、雜誌及各地的資訊等。信箱中裝滿了多少人的希望,有時一張支票,更為全家人帶來無限的歡喜。 圖/unsplash 信箱是用來接收信函的,郵筒則是寄發郵件之用。政府把各地的郵筒都裝置得非常的牢固、美觀;家家戶戶也把信箱設在明顯的地方,並且加以美化。尤其現在的大樓門口,最重要的設施就是各個住戶的信箱,以方便郵差把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函資料,能夠方便投入。 一個人的家居生活空間,從過去重視廚房,進而到洗手間,再到客廳,繼而又到信箱,這都是文化不斷提昇,生活水準不斷進步的表示。 我們擁有信箱,就是我們的希望;同樣的道理,世界人類也都歡喜信箱。所以我們對家人、朋友,平常應該多多的寄一張卡片、一封祝福的信函,以表達我們對他們的關心。 當然,信箱中有時也會有一些不受歡迎的東西,例如,刷卡的帳單、稅捐處的通報、法院的訴訟通知等。但是既為現代的社會人,在今日社會裏,都應該面對這許多的橫逆,進而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處理、淨化,能夠如此,則雖有信箱,又有何患呢! 圖/unsplash 時代在進步,一般信箱以外,現代又有電子信箱(E-mail),真是咫尺天涯,再遠的時空都在當下。科學文明,造福人間者,如此之多,吾人的精神、心理,也應該廣植歡喜,護念與吾人有緣者,不管信箱也好,電子郵件也好,大家多多使用,以增進人我之間的交流,使生活多采多姿,人生多麼美好呀!  

MORE

星雲大師:「多」的得失

文/星雲大師 說到「多」,有得有失,拜訪親友,送禮要夠;與人談話,話題要多;多親近善知識,可以增廣見聞、進德修業;與人無謂的應酬一多,浪費的時間也不少。 因此,要緊的是,當多則多,當少則少;所謂「福兮禍所倚」,一味貪多、求好,表面上擁有很多,骨子裡卻有無盡的煩惱。因此不得不注意「多」的得失,有以下四點: 第一、禮多人不怪:中國有句老話:「禮多人不怪。」多些慰問、多些關懷、多些讚美、多些尊重,都是好事,但也不能多得讓人見怪,多得讓人覺得做作,就不妥了。所謂「禮」,是一個人表現敬意的態度,禮的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週到、適當。 人類社會的交流往來,以禮為先,例如:婚嫁、喜慶、過年過節、新居落成等等,在禮貌上都會表達祝賀,如果沒有祝賀,就顯得失禮了。 第二、話多人不耐:蘇格拉底說:「天予人兩耳兩目一口,蓋欲使其多見、多聞、而少言語。」說話應簡單扼要,太多的閒話,讓人聽了會不耐煩。中國人有「好講話」的習慣,無論什麼場合,台上講,台下也講,等到要你上台講,卻又不肯,或者一旦上了台,一開口就沒完沒了,遲遲不能下台。話講太多,容易出差錯,後悔都來不及,所以話多不如話少。所謂聽者為尊重講者,應當用心聽,而講者也應尊重聽者,話語適可而止。 圖/unsplash 第三、疑多人不快:一個人若以疑心與人交往,容易產生是非與猜忌;對事情抱著猶疑的態度,容易優柔寡斷;對主管不能信任,則容易造成意見紛歧。英國培根說:「疑心是友情的毒藥。」因此,為人處世,不能經常用自己的成見去揣測別人的想法,如果對這個不信任,對那個也懷疑,最後則會失去所有的朋友。 好比華佗要替曹操開腦取瘤,曹操卻懷疑華佗要謀害他,而下令押入大牢。等到曹操頭痛劇烈,想起華佗時,華佗早已死在牢裡了。 第四、怒多人不愛:《菜根譚》曰:「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一個人若老是發脾氣,即使能力再強,也會讓人不敢領教。一個人擁有的技能,可經由學習而獲得,但是肚量、涵養卻是不容易培養的,如果我們能學習不將怒氣發之於口、形之於色,甚至不起於心,那麼,心地清淨,自然能有好人緣。 多不一定好,好比一個人言多、疑多、怒多,甚至禮節過多,不一定能受人尊重。反之,說話把握重點、對人心懷信任、待人祥和歡喜、禮數合宜適度,則處處受人歡迎。因此,「多」的得失有四點: 圖/unsplash 第一、禮多人不怪,    第二、話多人不耐, 第三、疑多人不快,    第四、怒多人不愛。

MORE

星雲大師:受歡迎的人

文/星雲大師 社交場合裡,常見有一種現象,只要某人一出現,現場馬上氣氛熱絡,笑聲不斷,這種能帶動氣氛的人,總是到處受人歡迎。反之,有的人只要他一出現,本來歡娛的氣氛,空氣一下子就凝固起來,這種人走到那裡,都不受人歡迎。如何才能成為受人歡迎的人,有四點意見: 第一、令人害怕不如令人喜愛:有些主管、長輩,喜歡以權威來建立別人對他的敬畏。其實一個人太過威嚴,令人一見,望而生畏,這不一定很好。「令人害怕」是因為別人畏懼你的權力、勢力,不敢得罪於你,反而容易與你生疏;「令人喜愛」則容易受人歡迎,讓人願意親近你,與你相交。因此,令人害怕不如令人喜愛,至少令人喜愛,表示我在別人心中是個好人。 第二、令人喜愛不如令人讚美:有時候喜愛一個人,卻說不出喜愛他什麼?這是不行的。「令人喜愛」有時候只因志氣相投,或因你的外表討喜,讓人看了順眼,或是你不與他唱反調,凡事聽話好配合;「令人讚美」則是因為你有優點,讓人欣賞,因此令人喜愛不如令人讚美。我們喜愛一個人,就要能讚美他,如:他很慈悲、他很負責任、他很有禮貌、他很隨和、他很公平、他很有忍耐、他很肯吃虧……,能令人讚美的人,表示自己是有條件的。 圖/記者張睿杰 第三、令人讚美不如令人尊敬:有些人雖然令人讚美,卻不受人尊敬,這樣也不好。「令人讚美」是因為你很能幹,很有學問,卻不見得能讓人尊敬;「令人尊敬」則是因你的品德、風範、做人處世讓人信服,因此令人讚美不如令人尊敬。令人尊敬的人,自然受人愛戴,為人所重視。 第四、令人尊敬不如令人懷念:我們尊敬一個人,但是當他離開以後,日子一久便忘記了;有的人則讓我們一輩子也忘不了他。「令人尊敬」有時屬接觸性的因緣,當別人與你共處時尊敬你、敬重你,分開了卻不見得會懷念你;「令人懷念」則是一輩子的事,有許多朋友雖然相隔兩地,數十年未見,仍然令人懷念。好比許多刻骨銘心的往事,讓人終生難以忘懷。因此,令人尊敬,不如令人懷念。 每個人不論職務高低或種族差異,都希望自己能受人重視,被人尊敬,做個受歡迎的人,然而受人歡迎容易,受人尊敬則難;有的人讓人敬畏,有的人讓人放心,有的人令人歡喜,有的人令人懷念。什麼樣的人最好?如何才能成為受歡迎的人,有四點意見: 第一、令人害怕不如令人喜愛, 第二、令人喜愛不如令人讚美, 第三、令人讚美不如令人尊敬, 第四、令人尊敬不如令人懷念。 圖/記者張睿杰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兩極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 《莊子》教我們如何觀察人:「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智。」在此提出四項鑑人之法,供我們分辨出人際間的是非善惡、好壞得失: 第一、一生一死,即知交情:有些人特別有人緣,朋友遍四海。但是,熱鬧風光中,看似情投意合、肝膽相照的朋友,也不見得是真交情。 當你經歷生死難關,碰到艱困逆境或落魄潦倒時,還能不離不棄、患難與共的朋友,才是真交情。 第二、一貧一富,即知交態:漢武帝時,汲黯在朝中當大官,每天拜訪他的客人很多。後來他因罪罷官,門前冷落,只剩麻雀在覓食。 過不久,武帝重新起用汲黯,過去的客人又紛紛上門了。汲黯感慨地在大門上貼上對聯:「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貧一富即知交態。」有時,人在富貴時,看似交遊廣闊,門庭若市。等到氣勢稍差或一蹶不振時,卻門可羅雀。在這樣貧富起落中,正是讓人看清炎涼世態與冷暖人情。 第三、一貴一賤,即知人品:有些人當他居高位,享厚祿時,顯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等到時運俱衰,丟官去位,就垂頭喪氣,惶惶不可終日。 有些人作勞工時,態度自信而不卑;待努力有成得以居上位時,態度謙虛而不亢。貴賤高下是人性的試金石,可以顯出「寵辱不驚」的高貴。 第四、一迷一悟,即知本性:經說「迷悟染淨,凡聖之異」,有的人生性顢頇糊塗,行為處事不辨事理,一輩子不是渾渾噩噩過日子,就是張牙舞爪、猖狂無知地到處惹是生非。有的人心眼玲瓏剔透,處世明理,悟性通達,隨時隨地與人為善。從這些氣質的差別,可以看出每個人品性的不同。 圖╱慧是法師 生與死、貧與富、貴與賤、迷與悟,是極端不同的景況。人生不是一成不變,總有起落不定之時,若逢判若雲泥的遭遇,也不用傷感或狂喜,如果能以平常心視之,不僅可藉境練心,也可趁機鑑識人性。 第一、一生一死,即知交情。 第二、一貧一富,即知交態。 第三、一貴一賤,即知人品。 第四、一迷一悟,即知本性。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4•星雲法語4》

MORE

星雲大師:立身處世

文/星雲大師 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說「與其…不如…」、「與其將來…不如現在…」、「與其給他……不如給另外一個人…」。生活中,經常要面對的「與其」與「不如」,不知凡幾,其實這就是我們自己立身處世的一種選擇。到底要做什麼樣的選擇,才是立身處世之道呢?以下四點: 第一、與其貪圖富貴,不如安於淡泊: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觀,有的人希望富貴榮華,有的人甘於淡泊。榮華富貴人人愛,固然歡喜,求不到,內心也苦惱。或者沒有努力付出,就想妄求,更是空花水月,虛幻不實。假如你的因緣具足,富貴榮華自然會來,因緣不具,強求也不能獲得。因此,與其空圖榮華富貴,不如心中甘於淡泊,還來得踏實一些。 第二、與其責備他人,不如反省自己:有的人做什麼事,遇到困難了,就怪你、怪他,做不成功,就推諉過失,嫌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對,都是責備他人。與其責備他人,讓自己心中不平,甚至遭致別人的反彈、怨言,不如反省自己,自己在事情過程當中,有什麼缺失嗎?有什麼不當嗎?有什麼不周全的地方嗎?能把一件事情前因後果檢討、反省出來,這才是下一次成功進步的因緣。 圖/unsplash 第三、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看到人家中頭獎了,我們去道賀,看到人家發財了,跑去給他恭維,這叫做「錦上添花」。錦上添花固然不是壞事,不過,與其如此,不如雪中送炭來得更讓人覺得溫馨。社會上,還有很多飢寒交迫的人,需要我們給予協助;許多失意的人、受到挫折的人、疾病不癒的人,更需要我們給他鼓勵、給他方法、給他希望,才能在困頓中走出來。所以,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四、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曲突徒薪:一件事情做錯了及時改進,固然還有補救的餘地,然而,如果要每次錯、每次改,不如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就把它規畫仔細一點,謹慎安排一點,讓錯誤降到最低點,才不會空費時間、人力,損失諸多成本,這才是最重要。 以上這「與其」與「不如」這四點的立身處世之道,可以給我們參考。 圖/unsplash 第一、與其貪圖富貴,不如安於淡泊; 第二、與其責備他人,不如反省自己; 第三、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四、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曲突徒薪。

MORE

星雲大師:如何每日一善?

文/星雲大師 每一個人每天都會與社會上的人事有所接觸,要能樹立自己的形象。最重要的是,樹立我是善人、我是好人、做一個善人的形象,你能日日行善,在「給人」中,人家也會樂於和你往來。因此,「如何每日一善?」有四點意見: 第一、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說好話,不但聽者歡喜,自己也歡喜,因此,何必把一句動聽的好話,說成粗魯或是刺傷人的壞話?不但人家聽了不高興,也壞了自己的形象。人要追求歡喜快樂的人生,就得從說好話開始;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多說柔軟語、慈悲語、歡喜語。一句激勵的話,能使人絕處逢生;一句讚美的話,能使人重拾希望。所以,好話不嫌多,應當多說。 第二、每天做一些慈悲的事:世界上最寶貴的莫過於慈悲;因為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所以很多人把他供奉在家裡正廳的上方,將最好的位子留給他。一個人寧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缺少慈悲,因此,每天要做一些慈悲的事,好比為人撐傘、替人開門、幫人指路等,都是利益別人的事。《大寶積經》云:「身常行慈,不害眾生。」多行慈悲之事,不但能幫助別人遠離困難,也能提升自己生活的質量。 圖/unsplash 第三、每天讀一些益智的書:一個讀書人,溫文有禮,知識淵博,在社會上的地位就高,容易受人尊敬。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與書本接觸,而且要讀能增長智慧的書,要讀能增進道德的書,要讀能增加修養、專長、益智的書。書讀多了,人的氣質自然就會改變。一個人讀書,可以做書香人士;一個家庭讀書,可以成為書香家庭;一個社會讀書,就成為書香社會;全世界的人都讀書,就成為書香世界了。 第四、每天發一件利人的願:每天早上起床就想,我今天發願要幫助什麼人、做些什麼好事;天天為人設想,也能幫助自己增長善念。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世間上最堅固的行為,不外願力,因此,能不斷地發願利人,不斷地練習「有求必應,聞聲救苦」,習慣之後,自然能成為一位關懷眾生的菩薩行者。 人們每天一樣擁有二十四小時,但是有的人善於利用時間,自然生活過得充實;有的人奉行慈悲喜捨,日日行善,自然累積眾多的善因好緣。所以,「如何每日一善?」有四點建議: 圖/unsplash 第一、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 第二、每天做一些慈悲的事, 第三、每天讀一些益智的書, 第四、每天發一件利人的願。

MORE
/9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