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人生

《佛光菜根譚》說:「每一個人都是自我生命的藝術家,可以彩繪自己的人生世界;每一個人都是自我生命的工程師,可以塑造自我的美好形象。」人的一生中,往往隨著因緣際會改變而有所改變。每個階段,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去塑造自我的生命?有以下四點: 第一、世界是人生戰場:有人說,美國是兒童的天堂、青年的戰場、老年的墳場。嚴格說來,其實這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戰場。因為人從出生,就有不斷的境界、不同的事物,等著我們去面對、克服。世界就在我們自己心中,我們不妨把世界當作人生的戰場,所謂「擒山中賊易,擄心中賊難」,面對種種事物、種種境界,想打勝仗,唯有透過修行,運用正知正見、揮發慈悲善良,才能去除煩惱、戰勝邪惡。 第二、社會是人生的學堂:古人有謂:「活到老,學不了。」高希均教授曾說:「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與好書絕緣的那一刻;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好書結緣的那一刻。」人生該學的,並不只是在學校而已,我們不妨把社會當作人生的學堂,效法《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社會大學裡,在各各階層中,向不同的人學習。在這所社會大學中,要學些什麼?學習慈悲、學習禮貌、學習技術、學習仁義、覺習見識等等。雖然沒有校長老師,也沒有校舍教室;只要肯用心,閱讀就是啞老師,人我就是善知識,處世就是大學堂。 第三、佛法是人生的妙方:人一生中,除了外在的功名、事業、財富外,充實自己的內在涵養、提昇自我的精神層次,也是一項重要的生命課題。世間的學習,只是知識性的獲得,出世間的佛法,則是提昇心靈的一帖妙方。佛法涵蓋層面廣大,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都是佛法;有佛法,感受到的,都是善人共聚的快樂;有佛法,看待一切,就有辦法處理多變人生。 第四:信仰是人生的寶藏: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信仰。信仰如星光照路,如巨宅安穩;信仰如大船引渡,如善友相伴。有了信仰,就有力量,相信自己「我能」,我能達到目標、我能做好人、我能自我突破。有了信仰,在人生旅途上,會引領我們開發內心的寶藏,會帶領我們行走安全可靠的方向。 人生,也像是一齣詭譎多變的戲碼;也許你不知道,下一步的人生場景會換到什麼地方,但在場景變換之際,如何不受變化影響,保持一顆安定的心,就必須要靠自我不斷的學習,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對待人生、了解人生,體認人生,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 第一、世界是人生的戰場,   第二、社會是人生的學堂, 第三、佛法是人生的妙方,   第四、信仰是人生的寶藏。

MORE

窮敗之因

世間上為什麼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卻失敗;為什麼有的人富有,有的人卻貧無立錐。這些「窮敗之因」,除了因緣造作之外,還有來自於個人的分別取捨。一般人總喜歡揀擇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什麼是不喜歡的;喜歡的就趨之若鶩,不喜歡的就棄若敝屣。一個人如果只肯做自己喜歡的事,完全不顧道德、法律、人情、輿論的話,這就是「窮敗之因」。以下有四點看法: 第一、富而不肯喜捨則窮:布施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收穫最大的是自己。道家所謂:「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粟受而不益貧」,一個「拔一毛而有利天下吾不為也」的富有之人,就像將自己反鎖於糧倉一樣,雖坐擁如山如海的糧餉,但總有吃盡耗絕的一天;一個懂得布施者,就如播種下土一般,看起來總是不斷的付出,但其結果卻是豐收採實,所以富而不肯喜捨則窮。  第二、貴而不肯積德則敗:身居高位、享受厚祿的人,卻不知積福德,不願與人結緣,則有衰敗之患。如《史記》說:「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就是說明一個居高位的人,如果不修德政,即使與你同舟共渡者,都可能成為你的敵人。常言道:「得意勿忘失意時」,一個人在得志的時候,要能廣修福德,積善結緣,否則失了民心,雖處高位也有「水覆舟船」之虞呀!  第三、少而不肯事長則衰:年輕人不肯敬侍長輩,後學不肯尊敬前賢,都是因為貢高、我慢而形成自大的態度。所謂「滿瓶不動半瓶搖」,一顆不成熟的果實,總在風雨來時提早夭折。古人所謂「滿招損,謙受易」,就是告訴我們多一分的謙遜,則能多一分的受益。沒有前人的拓荒開墾,後人怎麼會有樹蔭乘涼?人要懂得追本溯源,長者是經驗的累積、是智慧的結晶,能親近長者,才能從中獲取成長與人生的精華。 第四、愚而不肯親賢則劣:自己愚笨,又不肯親近賢人,自會更加卑劣;經常與不善的朋友在一起,則更增長惡習,此即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苑》裏記載一則故事:「孔子問宓子賤:『你是如何將單父治理得如此之好?』宓子賤回答:『我親近五位賢者,他們教了我許多東西。』孔子說:『這是建大功業的關鍵呀!』」孟子也曾說過:「仁者愛人沒有偏心,但只親近賢者。」親近有智之賢人,接受他們的引導,才能增長智慧,進而去惡向善。  人的一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智無福、有福無智,或是威德不夠而受人輕賤,都是人生的缺陷。人的貧富貴賤、智愚興衰,雖與前世業緣有關,但今生的努力也能加以改善。反之,即使福報、智慧俱足,但不懂得結緣、積德,也會由富變窮,由尊貴而卑微。懂得了「窮敗之因」的由來,吾人不得不慎思謹行: 第一、富而不肯喜捨則窮, 第二、貴而不肯積德則敗, 第三、少而不肯事長則衰, 第四、愚而不肯親賢則劣。

MORE

對待屬下

我們每一個人,在家庭裡,上有長輩,下有晚輩;在社會上,上有長官,下有部屬,無論是長輩或是屬下,都要講究一個對待的禮法。如何對待下屬?有四點意見,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寬恕過失,自我擔當:主管對待屬下要寬容,要原諒他的過失,要代他擔當一些,不能把所有的過失都歸咎他,將好處、利益、光榮自己承受。一般人對自己的作為都有自知之明,在過失之處總有愧疚之意,一旦得到主管意料之外的原諒,定會引發感激之情,為之感恩圖報。楚莊王「絕纓會」贏得屬下唐狡捨命相報,即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責人之失,要能體諒:有時候部下一而再,再而三的經常犯錯,做主管的要責備他,必須抱持著諒解的心,不能毫無一點寬容安慰的體諒。若是太過責備其過失,他表面上不敢反抗,內心裡卻很不服氣。因此,責備的前提必須讓他了解,你的責備是為他好,是站在他的立場,幫他修正、改善他的過失。最好以鼓勵代替責備,方能贏得他對你的尊敬。 第三、體恤所需,給予厚待:身為主管者,你能了解屬下的能力嗎?屬下的生活好嗎?金錢夠用嗎?你要能協助他,凡是他所需要的要給予支持,給予寬厚,這個屬下必定會為你盡忠效命。人不是一開始就擁有肩挑百斤的力量,而且各人所長不同,如果凡事太過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惱惱他而已。因此,身為主管者,可以從簡單的工作開始交付,一方面增加屬下的信心,一方面觀察他的能力,才能任其所適! 第四、嚴整法制,切實要求:遵守法制是維繫團體紀律的不二法門,因此,身為主管者,對屬下必要求切實遵守,若違反規範,不應徇私,重過輕罰,或是代他受過,而要一視同仁對待所有的部屬。執法不是濫施壓力和保衛自己的地位,法制實行的目的在於教育,而不是懲處,也是確保團體的運作有軌可循。 對待屬下最要緊的是凡事不要要求太多,沒有任何事情可單憑己力,獨自完成,總是需要借助他人的幫忙;部屬則是主管運作之直接力量,當你了解並滿足了屬下的需要之後,你會發現,做起事來一點都不費力。 如何對待屬下?有四個重點: 第一、寬恕過失,自我擔當;   第二、責人之失,要能體諒; 第三、體恤所需,給予厚待;   第四、嚴整法制,切實要求。

MORE

中華電信釋股案曲解立院決議 國親黨團狀告林陵三、賀陳旦

【本報台北訊】國、親兩黨立法院黨團昨天舉行記者會,認為監察院通過糾正交通部辦理中華電信釋股案曲解立法院決議,黨團將針對糾正函提起訴訟,希望司法單位依照公務人員服務法等相關法令,給予最嚴厲的處分。隨後轉往台北地檢署,具狀控告交通部長林陵三、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涉嫌瀆職。 對於國、親立委的控告,林陵三表示,將保留法律追訴權。他再次說明,去年底交通部執行中華電信釋股案,幫國庫多賺了十五點六億元,是圖利國庫而不是財團,國親立委的控告與事實不符。 監察院前天提出糾正案,指交通部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六日公告之中華電信巨額釋股案,以六點五億股巨額釋予民間財團,偏離「全民釋股」的原則。 親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周錫瑋指出,中華電信釋股案明顯違法,親民黨向監察院提出的舉發狀內容說得很清楚,釋股案公告的時間只有十二天,扣除假期,真正公告時間只有八天;得標雖有八家公司,卻分屬兩家企業集團,全民釋股只針對兩家企業。 他表示,監察院糾正報告已經出爐,所有違法事項會要求監察院與司法單位處理,其中違反公務人員服務法與刑法部分,都會提出告發。

MORE

星雲大師開示 生命從何而來

影片來源:Youtube/ibpsradio/佛教對生命來源的看法 【本報訊】中國說盤古開天,西方說神創造人類,生命從何而來一直是各方研究、討論的焦點,在無限的輪迴裡,生命可能是無始無終的,佛教對生命來源的看法是如何解釋,透過影片說明或許能讓我們有不同想法。 生命從那裡來的?人類學家說,生命是父母生養的;父母從那裡來?祖父母;祖父母從那裡來?曾祖父母……真正的遠祖究竟是誰?有人說,人是從猿猴變化而來的;猿猴從那裡來?從爬蟲類進化來的;那爬蟲又從那裡來?到最後還是說不通的。 又例如印度教說,人是從梵天生的。從梵天的眼睛裡,或者嘴裡、肚臍裡等等,從不同的地方出來,就有階級之分。但是再問梵天從那裡來的?依舊得不到答案。 基督教說人是上帝創造的,那上帝又從那裡來的?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道教則說「兩儀生萬相」,但是兩儀萬相又是怎麼來的?因此不管是進化論,或是其他的解釋,還是無法回答「人從那裡來」的問題。 佛教認為,人是彼此互為因緣而來的,即經典所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如果要問先有雞或是先有蛋,是找不出答案的。若說先有雞,沒有蛋,那麼雞從那裡來?若說先有蛋,沒有雞,蛋又從那裡來? 今天大家來聽星雲大師談談,生命從何而來?佛教對生命來源的看法。

MORE

星雲法語--傳家之寶

一般父母,總想留下房屋田產、金銀財富、奇珍寶物給子女,當作是傳家之寶;但是也有人不留財物,而留書籍給予子女,或是著作「家法」、「庭訓」,作為家風相傳的依據。乃至禪門也有謂「衣缽相傳」,以傳衣缽,作為叢林師徒道風相傳的象徵。到底那些可以作為「傳家之寶」?四點如下: 第一、寶物可以傳家:帝王之家,以玉璽作為傳國之寶;一般人家,有的以一個玉如意,有的以寶劍,有的以手杖,乃至以一張畫、一本書,也可以當成傳家之寶。歷史稀世之寶,無限珍貴,或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這些都可以作為傳家之寶。 第二、善念可以傳家:不光是有形的東西可以做傳家之寶,有的時候,長輩給我們一個善美的觀念、一句有益的話、一個理念,也可以留傳給子孫。比方「四維八德」,各種好的語言、好的思想,甚至培養兒女受高等教育,也可以傳家。因為錢財會有用完的一天,但是好的觀念、教育帶來的知識、智慧,卻是一生受用不盡。 第三、道德可以傳家: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存了多少財富給子女,可能子女揮霍亂用,很快就沒有了。與其傳財富給子女,不如以德傳家,以德行教化子女,將道德觀念傳給下一代,儒家的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佛教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八正道等等,以此作為人生的正道,那就是真正的財富。 第四、信仰可以傳家:人不能沒有信仰,沒有信仰,心中就沒有力量。信仰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等,固然可以選擇,但信仰也不一定指宗教而已,像政治上,你歡喜那一個黨、那一個派、那一種主義,這也是一種信仰;甚至在學校念書,選擇那一門功課,只要對它歡喜,這就是一種信仰。有信仰,就有力量,有信仰,就會投入。能選擇一個好的宗教、好的信仰,有益身心,開發正確的觀念,就可以傳家。 從各種方面來說,傳家之寶有很多,也不要只以過去的信物,做為傳家之寶,到了現代,可以把宗教信仰傳承給子弟,把善念道德傳給兒孫,把教育知識傳給後代,以書香、善念、道德、信仰來代替錢財的傳承,這就看我們如何選擇了。 第一、寶物可以傳家,   第二、善念可以傳家, 第三、道德可以傳家,   第四、信仰可以傳家。

MORE

<星雲法語>事物兩面

凡事都是一體兩面,且有其因果關係,絕非憑空而有。因此天台智者大師才會提出: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十如是」,來探究諸法實相。 要確實明白諸法實相,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太深奧,但在為人行事上,至少要有如下體會: 第一、有興趣才有樂趣:根據統計,有將近七成的人,每天工作超過八小時。這麼長的時間,若無法樂在工作,必定相當痛苦。樂趣是從興趣而來,必先有興趣,才有樂趣可言。所以,要儘快培養自己對工作的興趣,才能進而享受工作。譬如服務社會、作義工,先要有興趣奉獻服務,才能在別人認為我們「犧牲享受」時,我們卻充分體會「享受犧牲」的樂趣。 第二、有知識才有器識:大家都希望自己很有氣度,但「氣度」是由知識的累積而來。史家說要看一個人的器識,要「采其言而觀其行,審其意而察其忠」。真正體會仁義、道德,實踐廉恥、忠恕,慢慢地將從書本得來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修養,日積月累,自然能有大器識了。 第三、有度量才有膽量:人所表現的膽量有很多種,有些人的膽量來自無知,如年輕人的「飆車」;有些人的膽量來自經驗,如特技表演者;有些人的膽量,只是膽大妄為,如貪贓枉法;有些人的膽量來自度量,如《世說新語》描寫謝安在淝水之戰時,臨危不亂的膽量,就是來自他恢宏的氣度。有度量的膽量,才是真正的膽量。 第四、有義氣才有正氣: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就是正氣。要如何培養「浩然之氣」?對朋友有義氣,對親人有義氣,甚至對社會、國家、大眾都要講求義氣。你擁有義氣,自然就正氣凜然了。 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器識、膽量、正氣,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但這些氣度都非生而有之,是靠後天的培養:樂趣從興趣中來 ;洞見的知識涵養器識;弘遠的度量成就膽量;對人間有情有義自能擁有浩然正氣。 第一、有興趣才有樂趣,    第二、有知識才有器識, 第三、有度量才有膽量,     第四、有義氣才有正氣。  

MORE

心靈淨化

銅鐵生銹了,用潤滑劑抹拭,身體污穢了,則用清水洗滌乾淨 ;我們的心靈受到污染了,應如何淨化呢?提供四點意見: 第一、用慈悲心來淨化心靈:慈悲心就是一種仁愛之心,對人有愛心、有同情心,肯去幫助別人。吾人能對別人的苦難感同身受,進而發起救苦救難之心,故經云:「菩薩以慈悲為本,於一切眾生常起饒益之心」,就是用慈悲心來淨化內心裡面的貪、瞋、欲望、愚癡、邪見,成就佛道。「寧可以失去世間的一切,但不能失去我的慈悲心」,因為慈悲智慧是我們心靈永恆的財富,能淨化我們的心靈。 第二、用慚愧心來淨化心靈:慚,對不起自己;愧,對不起別人。知慚愧者,經常能警惕自我不能對不起自己別人、父母師長乃至社會國家,而能時時檢討反省。慚愧反省,是悔過的勇氣,是開啟你我潛藏心力之鑰。正如儒家所重視的「吾日三省吾身」反省功夫。吾人透過反省檢討自己的缺失,心生大慚愧,有了這慚愧的心,則能內省不疚,改過遷善。 第三、用信仰心來淨化心靈: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人們的道德信仰;人們對道德規範的敬重就能淨化心靈。不論我信仰佛教,或信仰什麼宗教都好,因為有信仰,就有道德的觀念,就有法治的觀念,就能克己利人。 第四、用般若心來淨化心靈:般若是什麼?就是智慧。開發智慧,是改造自己愚癡的認知。人要明理,不明理則會執著、愚癡,胡作非為。所以有人說:「寧與君子理論,莫與小人計較;寧與智者爭論,不與愚者論道。」因此,用般若智慧來化導愚昧無明,來淨化自己的心靈。 吾人日常生活中,由於眼看耳聽,無形中,增加了心理的壓力與塵勞;唯有散播慈悲的種子,以慚愧法服莊嚴己身,以道德信仰增加力量,以般若法水洗滌煩惱塵埃,才能真正發揮淨化心靈之效。如何淨化? 第一、用慈悲心來淨化心靈, 第二、用慚愧心來淨化心靈, 第三、用信仰心來淨化心靈, 第四、用般若心來淨化心靈。

MORE

用書之道

古人說:讀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 ;閱《資治通鑑》能夠知古今;《二十四史》道盡天下的興亡;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敘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可見得「書」的重要。 人應該要讀書,不讀書則不知仁義。古來的讀書人自我反省,「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無非是勉勵自己,也能擠身聖賢之流。所以,人不僅要會讀書,還要會用書,用書之道,有四點: 第一、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現在有很多人,收藏了很多書,尤其那些發了財的人家,在酒櫃之外,還要加設書櫃,收藏一些名家的著作,以附風雅,方能堪稱書香世家。所以藏書不難,卻以能看為難。 第二、看書不難,能讀為難。有些人看書,走馬看花,隨意瀏覽;或是漫不經心,貌似閱覽,卻妄想紛飛,心猿意馬。若能將書中真義讀出來,真正深入了解卻很不容易,所以看書不難,能讀為難。 第三、讀書不難,能記為難。縱使會讀書,也能了解,但是記不得,隨看隨忘,隨讀隨遣,亦不能達到讀書的效果。所以讀書不難,以能記為難。 第四、能記不難,能用為難。有很多學者,以速讀的方式閱讀,在博聞強記之下,贏得博學多聞,聰明巧慧的美名。雖然口若懸河,叨叨不絕的倒背如流,但是不會運用,沒有融會貫通,不能善加運用,即使讀了許多書,對於自他也是沒有什麼利益的。 古德云:「一冊經卷滿馨香,法味供養最富足。」「人抬人萬丈之高,書抬人無價之寶。」韓愈也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在在說明以著書立說來利益人間,是書的最妙之用。 所以我們讀書要緊的是不但要藏書,而且是要能看書,能看書還要能讀書,能讀書之外還要能記書,記書以後還要能運用書。將書本融入生活,把知識化為智慧,以處理人世間的諸多問題,那麼這個書才有用。其實,我們自己身心的當體就是一本書,所謂「不讀自身,不曉得失;不讀自心,不知妙處。」 雖然,用書之道有四難,但是若能做到「以滿腹經綸代替胸無點墨;藏書千冊代替腰纏萬貫;以文會友代替酒肉朋友;書香社會代替功利社會。」仍不失「用書之道」。 用書之道,有四點: 第一、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第二、看書不難,能讀為難; 第三、讀書不難,能記為難;   第四、能記不難,能用為難。  

MORE

勸告的藝術

《論語》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朋友之間彼此有規過勸告、砥節礪行、進學長識的作用。佛教說「善知識」,是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三字經》也云:「養不教,父之過。」兒女有了過失,父母當然要盡教導之責。甚至,我們看到子姪晚輩、同學、同事犯了過錯,也會想提出一些規勸,可見勸告在人際之間的重要。問題是,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受到他人的肯定,所謂的「忠言逆耳」,如何才能讓規勸的忠言達到效果,提供以下四點參考: 第一、辭達則止不貴多言:所謂「責人不必苛盡,留些餘地予人,留些肚量予己。」規勸他人時,最好是點到為止,留些餘位給對方有思考的空間,不要再三強調,把話說盡,讓對方覺得心煩氣躁,不耐煩,而失去勸告的意義。 第二、持之有據言之成理:最好的勸告方式,是據理而言。態度可以包容、寬厚,話可以避重就輕的講,但要讓對方了解,你不是無的放矢,不是聽信謠言,而是有所根據,言之成理。讓他感動你的迴護,接受你的善意,才能達到勸告的目的。 第三、發必當理不可妄言:既然有心相勸,必須有充分的、正當的理由來折服對方,萬不可為達目的,而虛言妄語。能夠態度誠懇,所言於理有據,必定能打動對方,而收勸告之效。 萬一對方還不聽從規勸,那就暫時不要再勸了,等待因緣,再給予勸勉,以免反目成仇。 第四、切忌諷刺遭人心病:要收勸告之效,最好的方法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婉言相勸,讓他感受到你的誠意,及對他的關懷和愛護。 若是以譏諷的態度,講刻薄的話,可能引起更大的不滿。因此,「語言切勿刺人骨髓,戲謔切勿中人心病」,勸諫切忌諷刺、刻薄。 以上四點「勸告的藝術」,給大家參考: 第一、辭達則止不貴多言,  第二、持之有據言之成理, 第三、發必當理不可妄言,  第四、切忌諷刺遭人心病。

MORE
/9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