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如是說】離是非煩惱

文╱星雲大師 佛陀曾說天下有二十難,其中之一就是「不說是非難」。聖人以「守口、少說、莫傳」為智慧,即是告訴我們不聽、不傳、不講、不管是非,自能遠離是非煩惱的纏縛。如何遠離是非煩惱呢? 第一、禍患止於未然:我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晚唐詩人杜旬鶴的〈涇溪〉寫的「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正是提醒我們「積穀防飢」、「有備無患」。古人在風調雨順之年,大都會囤積糧草,以防備災荒突然降臨。我們也應時時心存憂患意識,事先預作未來的打算,才能讓禍患降到最低。 第二、是非止於智者:《藥師經疏》裡有則譬喻:有兩隻感情甚好的猛虎「善牙」與「善博」,牠們日日相伴捕食動物。另有一隻狡詐的野狐,則專門在附近撿牠們吃剩的食物。野狐擔心兩隻猛虎總有一天會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所以常常分別對兩隻老虎造謠,離間牠們的感情,使得兩虎因而相互仇視。所幸後來善博冷靜、理智的分析前後,拆穿了野狐的挑撥,才化解彼此的誤會。因此,當是非入耳時,我們要以智慧判斷,才能遠離是非之患。 第三、失敗止於計謀:一件事情的成敗,取決於我們是否事先作策略謀劃。《漢書》中提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說明善於運籌者,謀事必成;反之,草草行事,心有不慎,沒有事先作好籌劃,必定功敗垂成。劉邦之所以能擊敗項羽,正是因為張良擅長計謀。倘若做事懂得事先計畫,必能免於失敗,迎向成功。 圖╱Pexels 第四、煩惱止於覺照:煩惱來了,「提起正念」是必要的良方。能從煩惱迷茫處深觀事理,覺照心念,且懂得自省、懺悔、認錯,煩惱自然無疾而終。《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寫道:「瞥起是病,不續是藥,不怕念起,唯恐覺遲。」所以不要畏怯煩惱,重要的是要有覺照力;有了覺照力,便能突破煩惱,遠離惱害。 人生是非、煩惱、失敗、禍患,無時無刻不盤旋在我們生活中,如何遠離,唯賴我們以智慧對事物做出謹慎的判斷,方能脫離是非煩惱的纏縛。 第一、禍患止於未然。 第二、是非止於智者。 第三、失敗止於計謀。 第四、煩惱止於覺照。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奮起飛揚

文╱星雲大師 奮起飛揚,如旭日東昇,多麼美麗;奮起飛揚,如飛鳥振翅,多有活力;甚至植物為了求生存,一株小草,從牆縫裡長出來;一朵小花,從塵土裡冒出來,也都要靠「奮起飛揚」的力量。人也是一樣,你要奮起飛揚,才是人生的意義。在你的生命裡,在你的生活中,怎樣來奮起飛揚呢?有四點意義: 第一、要立志進取:人不立志,沒有目標;人不進取,沒有希望。所謂「沒有天生的彌勒,沒有自然的釋迦」、「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我要立志,我要進取,效法前賢,他好,我也要好,他大,我也要大,立定志向,設定目標,不斷的精進,不斷的進取,這就是奮起飛揚。 第二、要發心立願:土地你不去開發,還是一片荒蕪;心地你不去開發,能量不能發展。要成功立業,就要發心,立下你的志願、你的發心,就能有所作為,成聖成賢。也許你會問:「我要做什麼?」你可以發願:「我願做一道橋梁,給人通過;我願做一棵大樹,庇蔭眾人……」這都是發心立願。又好比地藏菩薩立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他就可以救苦救難,為眾生所尊崇。    圖╱Pexels 第三、要積極向上:積極,就是不懈怠;向上,就是不低下。人對生命,總有一股善美向上提升的希望,乃至要表達人生的真義,都必須精進向上,欣欣向榮,才能生生不息。積極向上的人生,對自己盡力,對社會大眾也能有所貢獻。 第四、要樂觀開朗:人生沒有總是順遂得意的,你不能一下子就洩氣,一下子就灰心,要奮起飛揚,就必須樂觀開朗。樂觀像明燈,它會照亮未來的前程;開朗如香水,它能廣結芬芳的善緣。心胸樂觀豁達者,凡事看得高遠,就不會被眼前短暫的利益所蒙蔽;心中開朗積極,處處不與人計較,所以能成就大器。 奮起飛揚,讓人感到希望無窮;奮起飛揚,讓人覺得生命無限。有了這四點,就可以無事不辦、無事不成。 第一、要立志進取。 第二、要發心立願。 第三、要積極向上。 第四、要樂觀開朗。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4•星雲法語4》

MORE

星雲大師:成功的力量

文/星雲大師 有一句成語:「眾志成城」,意指集合眾人的意志力量,就可以無堅不摧、無事不成,這意志心念就是成功的共識。這世間無論成就什麼,都要有力量,你做事,要有勤勞力;你說話,要有親和力;你讀書,要有慧解力;你發心,要有大願力;想要追求事業成功,就要有成就事業的力量。成就事業的力量有四點: 第一、智慧的抉擇力: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定會面對很多的關卡,你要針對多項條件、現狀給予評估,必須要有抉擇力。哪一方面事業被現在社會所需要?哪一類事業對民生國計有幫助?未來哪一些事業有前途、有發展?哪一種事業是合理的、厚道的?我們必須要有智慧的抉擇力。 第二、禪定的克服力: 世間上的事其發展沒有一帆風順的,人間的事業,它必定都會面臨一些困難,有待力量來克服。能夠克服困難的人,才能成就事業;不能克服困難的人,就好比溫室的花朵,禁不起風霜雨雪,又怎麼能生長延續呢?用什麼樣的力量來克服?禪定力。禪定以不變應萬變,你能處變不驚,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世間的紛擾困難,有了禪定力,就找到了克服困難的方法。 圖/unsplash 第三、慈悲的攝受力: 我們創造事業,不是靠口號,也不是靠虛偽,更不是靠權力。要成就一番事業,需要大家來擁護,就必須要有群眾。如何獲得大家的擁護呢?那就是慈悲的攝受力!讓大家知道我們很慈悲,我們愛人如己,能夠推己及人,別人與我們來往互動,能感受到如沐春風,願意來幫助護持,這就是慈悲的攝受力。 第四、勤勞的精進力: 明末畫僧石谿說:「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同樣的,世間人成就事業,是無法坐享其成,必須要勤勞,必須要精進,以勤勞的精進力奮發努力,才能成就事業。 文章筆力萬鈞,所以有傳世之文;書法力透紙背,所以有萬世之作。科學家要有創造力,軍事家要有戰鬥力;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力,這四點成就事業的力量,提供吾人參考。 圖/unsplash 第一、智慧的抉擇力。 第二、禪定的克服力。 第三、慈悲的攝受力。 第四、勤勞的精進力。 ──摘自《星雲法語5-人間有花香》

MORE

星雲大師:待人四要

文/星雲大師 人,大都同時扮演著多種不同的角色,例如是兒女,也是父母;是屬下,也是主管,是師長,也是朋友,甚至是愛人,也是仇敵。不管身屬那一種角色,待人都要以真以誠,都要有情有義,都要有雅量、有包容。「待人四要」,就是待人的四個要訣: 第一、對待愛人要有真心:世間上當然有很多是我們所愛的人,例如父母、妻子、兒女、兄弟、朋友,甚至領袖、長官。如果他們是你所尊敬、所愛戴的人,你要付給他們什麼?要有真心。人生在世,錢雖然很重要,但並不是絕對萬能的,有錢可以買得到群眾,卻買不到真心。所以當你希望得到別人的真心相待,唯有先以真心待人;你對人虛情假意,別人也不可能對你真心誠意。所以待人以真心,這是待人的第一要。 第二、對待好友要有義氣:你有好朋友嗎?你怎麼樣對待你的好朋友呢?好朋友不能只有金錢上的往來,朋友雖然有通財之義,但朋友更難能可貴的是互相規過勸善,彼此提攜,互為鏡子。當朋友遭逢困難,你能輸家毀難,固然是義;平時勇於勸諫,導向善道,更是義不容辭。所以對待朋友,重要的是要有義氣;朋友相交,彼此講義,比得到財富更為可貴。 圖/unsplash 第三、對待後進要有雅量:身為主管,對部屬要供養好因好緣、供養和顏悅色、供養慈悲愛護。主管平時不能老大,不能高高在上,對待後進要有雅量。有雅量者,後輩有時講錯了話,你要有雅量包容他;後輩難免做錯了事,你要有雅量原諒他。總之,他是後輩、是後進,他還在學習期間,如果你沒有雅量包容他、指導他,自己也愧為長輩。所以身為長者、主管,要有雅量提拔後進,不能妒賢害能,這是最好的供養。 第四、對待敵人要有包容:所謂敵人者,商場上有利益衝突的敵人,政治上有政見對立的敵人,工作場中也有打擊障礙你的敵人。面對各種立場、利害、主張不同的敵對之人,都要有包容心化他、攝受他。能以包容心化敵為友,不但少了一個敵人,而且多一個朋友,日後他也可能成為你成功立業的助緣,所以對待敵人要有包容心。 有形的財富有限,錢財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能以慈悲待人,會讓對方畢生難忘。所以待人有四要: 圖/unsplash 第一、對待愛人要有真心, 第二、對待好友要有義氣, 第三、對待後進要有雅量,  第四、對待敵人要有包容。

MORE

星雲大師:六中觀

文/星雲大師 做人要圓融,思想不能偏激,對人、對事、對理的看法不能偏頗,也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凡事要能全面瞭解、認識,才能看出其中的奧妙,否則往往與道相違。「六中觀」就是六種圓融的人生哲理,提供參考: 第一、死中有活是生命的永恆:人,有生必然有死,生死是自然的現象,有的人以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什麼都沒有。其實,死不是生命的終極,生命是死不了的,死是生的起點,這期生命終了,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能夠認識「死中有活」,就能擁有永恆的生命。 第二、苦中有樂是工作的得意:「趨樂避苦」是人類的天性,尤其現代年輕人大多希望找個輕鬆而又高薪的工作。其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越是從艱難困苦中所成就的成果,越是甘甜,越有成就感,所以不以工作為苦,甚而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這樣的人生必然處處春風得意。 第三、忙中有閑是生活的雅興:有的人生活閒散慣了,每天無所事事,提振不起精神;有的人每天盲目的忙碌,不知所為何來,這都不是應有的生活態度。人要讓自己忙起來,但要能忙得有意義、忙得有目標、忙得歡喜、忙得充實,甚至人忙心不忙,「忙中有閑」的人生何其自在安然。 圖╱Pexels 第四、壺中有天是人生的境 界: 俗語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人不能「坐井觀天」,而要能「胸懷法界」。一個眼界開拓的人,處處用心、時時關心,即使身居斗室,也能看出法界之寬,所以「壺中有天」的境界,自有人生的另一番天地。 第五、心中有人是社會的和諧:社會是眾人結合的團體,每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必然要靠很多人的因緣成就,所以做人不能個人主義,凡事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能夠「心中有人」,才能尊重他人;人人相互尊重、包容,而不是互相障礙、破壞,社會才能和諧。 第六、腹中有書 是本性的智慧:古人說「開卷有益」,排除一些不良的書刊以外,讀書的確是一般人獲得知識的最好管道。但是知識是外來的世智辯聰,真正的智慧要靠自我體驗後的穎悟,也就是佛教所謂的「般若」。 圖╱Pexels 心裡有般若,那就是本性的智慧,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中觀思想是一種人生的圓融智慧,有了智慧人生才能圓滿,所以「六中觀」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死中有活是生命的永恆, 第二、苦中有樂是工作的得意, 第三、忙中有閑是生活的雅興, 第四、壺中有天是人生的境界, 第五、心中有人是社會的和諧, 第六、腹中有書是本性的智慧。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正信之美

文╱星雲大師      人是信仰的動物,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會有信仰。說到信仰,有的人不假分辨,不去了解信仰的意義,只是一味的迷信。當然,迷信總比不信好;不信又比邪信安全。但是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正信,才不會走錯了路。 正信不是隨便亂信,正信就是所信仰的對象必須是有道德、有歷史、有能力,在歷史上記載著實有其人,而且具有清淨的人格,能夠指引我們、幫助我們解脫生死,否則我們信他做什麼呢?所以,有了真正的信仰,人生會很美。 正信怎麼美呢?有四個譬喻: 第一、正信如琴瑟妙音:人有了正信以後,自己的知見一正,所謂正知正見,每天耳中所聽到的都是正當、真實、善美的話語與音聲,猶如琴瑟之音一般美妙,自然能杜絕靡靡之音,而不會受到邪魔外道所擾亂了。 第二、正信如明鏡照人:人有了正信,就好像擁有一面光明的鏡子,自己的本來面目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尤其在正信的鏡子裡,一切是非、好壞、善惡、因果,都能明明白白的看個清楚,而不會無明的怨天尤人,如此自然懂得處理人生的一切得失。 第三、正信如大地安穩:人有了正信,可以引導我們的前途,讓我們每一步路都如履平地般的安全、平穩。就好像在大地上興建高樓,地基穩固,就很安全。反之,如果信仰錯誤,走上了邪信之路,則如臨淵履薄,隨時都有失足墜崖之患。所以有了正信,就好像走在平穩的大地上,不致發生危險。 圖╱Pexels 第四、正信如日月星光:人有了正信,就像宇宙間有了日月星光,能夠帶來光明、希望。有了正信的人,自然能開發內心的般若之光,時時刻刻都如日光般的朗朗照耀,又如月光般的清涼愉悅,人生何其美好! 有人質疑,信仰宗教能得到什麼利益、好處?其實哪怕只是星星之光,也能引導我們知道東南西北,也能把黑夜點綴得很美。所以,正信對於每一個人的生活、心境,都有很重要的關係。「正信之美」有四點: 第一、正信如琴瑟妙音。 第二、正信如明鏡照人。 第三、正信如大地安穩。 第四、正信如日月星光。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真正閉關

文╱星雲大師      圖╱Pexels 閉關是佛教修行法門之一,主要目的是要修行人,將妄動散亂的身心關閉凝注起來,斷除紛擾俗念,養深積厚,將來能夠利益群生。 但是有些人才初學道,就馬上要到深山閉關,逃避人間責任,成為懶惰的藉口。或者,也的確有人閉關悟道,可是他卻不管世事,不發心弘法,不願廣度眾生,維摩詰居士批評這類的行者叫「焦芽敗種」,佛陀喝斥他們是「自了漢」。什麼才是閉關的真義呢?有以下四點: 第一、關閉六根賊:《法句經》中,佛陀以「龜為護命,將頭尾四足縮藏於甲殼中」的譬喻,教導眾生應收攝六根,不為外界六塵所害。唐朝張拙云:「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雲遮天。」六根像盜賊一般住在我們身體裡,讓我們迷於痴惑瞋愛,因此修行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要「密護根門」,轉六根賊為六波羅蜜,自能脫離苦海。 第二、禁遏妄想心:人類因為有思想而進步,但是思想有時也像汙水一樣,必須淨化,才能供人飲用。尤其我們每日生活在妄想中,忘失自己本性光明,身披寶冠纓絡,卻甘願隨煩惱起舞、流轉。因此,吾人應提起正念,遏止妄念奔馳,明白一切事相生滅變化,如夢幻影像,遠離顛倒妄想,才能心無掛礙,遠離一切怖畏。 第三、正觀三毒賊:佛教指出,貪瞋痴煩惱通攝三界,它危害眾生出世善心最甚,讓有情受苦而不得出離,所以稱為「三毒」。《原人論》說:「三毒繫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佛陀開示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就是在教化眾生遠離貪瞋痴邪見,吾人應以聞思修正見正觀,知世間苦,樂出世法,拔除三毒根本,才能獲得永恆的利益與安樂。 第四、清淨身口意:要清淨身口意三業,最簡單的法門就是「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此外,《普門品》當中也說口常稱誦、心常憶念,身行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能蒙受利益。三業清淨,就能離諸障惑,三業清淨,就能出生力量,人生就能自我健全,自我提升。 禪門裡有謂:「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吾人修行要先福慧資糧具足,才談得上住山閉關。否則一個人在關房中,心不能自在安住,充滿種種貪瞋愚痴、執著掛礙,那也不算閉關;嚴重者知見不對,盲修瞎練而走火入魔,也時有所聞。因此真正的閉關要能做到: 第一、關閉六根賊。 第二、禁遏妄想心。 第三、正觀三毒賊。 第四、清淨身口意。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2•星雲法語2》

MORE

星雲大師:要求什麼?

文/星雲大師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滿足心中所求 ;也會要求別人給我們尊重、給我們名聲、給我們支持、給我們利益,甚至會要求別人符合我們的標準、目標。要求外在條件的滿足、要求別人認同我們之外,對自己的人生、生活、做人、處事要求什麼呢?有以下四點意見: 第一、規律行為:我們的語言、動作,做人處事,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有規律,要能合理,懂得別人的需要。規律是戒財,不依規律,就容易放縱,放縱自然就會墮落,自然會有不正的行為、做人沒有原則、做事沒有章法,如此,別人怎麼會看得起我們?所以,規律是一切正當行為、生活必要的準則。 第二、正見信仰:人活在世間上,除了要求種種的生活以外,還需有一個信仰。這個信仰,並沒有宗教上一定的限制,比方對國家的信仰、對宗教的信仰、對朋友的信仰,乃至對人生目標的追求,無論信仰什麼,重要的是要有正見。正見是明理,不明理,別人不要跟我們相處;正見好比照相的光圈距離,調整稍有差錯,照出來的相片就會模糊。一切人、事、物,沒有正見,看錯了,對這個世間就看不清;不明理,人生就會糊塗,不知何去何從,因此,信仰上要有正見。 圖/unsplash 第三、勤奮工作:人都要工作,沒有工作,也就顯現不出意義。工作時,你不能懶惰,懶惰沒有人歡喜,只有讓人失望。你也不能懈怠,所謂:「今日事、今日畢」,一天的事情,你做了兩天、三天,拖拉、推托,只有讓人家感受到跟你合作很痛苦、很急迫、趕不上節拍。因此,工作上,你必然要勤奮、快速,別人才能對你產生信心,覺得你可以讓他付託責任,交辦事項。 第四、簡便生活:生活中,衣著過於追求綾羅綢緞、華麗高尚,只有感到「衣櫥裡永遠少一件衣服」;飲食一定講究珍饈美味,我們的胃卻像無底的黑洞,永遠沒有填滿的一天;再大的房子,你也要整理打掃,再好的車子,你也要給它保養維護。每天為了追求物質的滿足,只有疲累不堪。假如生活上,凡事都能簡便一點,會過得很自在、很逍遙。說話簡便一點,做事簡便一點,簡便的人生,生命會長久;簡便的生活,自己好,別人好,大家都好。 要求別人符合我們的想法很難,不如先要求自己比較容易。一個有智慧的人,會從以上四點自我要求做起。 圖/unsplash 第一、規律行為,   第二、正見信仰, 第三、勤奮工作,   第四、簡便生活。

MORE

星雲法語 退一步想

圖/unsplash 人生有前面的半個世界,也有後面的半個世界,一般人的眼光只看得到前看,看不到後面,因此每天在前面的半個世界裏,與人爭得頭破血流。其實有時候懂得「退一步想」,眼界會更寬,世界會更廣。「退一步想」蘊含無限的人生哲理,說明如下: 第一、狡辯不如木訥:做人最大的修養,就是無諍。有的人好與人辯,凡事總要爭個高低,辯個輸贏。其實有理不在高聲,理不是狡辯得來的,所以如果無理的話,儘管你再怎麼能言善道,唇槍舌劍,理也不會站在你這一邊。反不如木訥的人,與人無諍,更讓人覺得他通情達理,所以木訥反而能表達道理。 圖/unsplash 第二、多言不如沈默:俗語說:「多言不如多行」,所謂「多言」,也就是不當言而言、不必言而言,都是多言。有的人好講話,別人講一句,他可以滔滔不絕的講個十句、二十句,甚至十幾二十分鐘。其實「言多必失」,多言不但取厭,而且是招怨之由,所以古人惜言如金,所謂「沉默是金」,又說「危莫危於多言」,實乃智慧之語。 第三、妄動不如待機:《佛光菜根譚》說:「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有的人好表現、好出風頭,常常在事情還未定案,機緣尚未成熟時便搶先行動,以致功敗垂成。就如唱歌,如果搶先一拍,必然走調。所以凡事要待機,機就是機緣、機會、機遇;機緣未到不可輕舉妄動,否則功虧一簣,得不償失,因此凡事不妄動,動必有道。 圖/unsplash 第四、忙亂不如條理:「有計劃,則不亂;有分工,則不忙。」有的人做事沒有條理,亂忙一通;有的人跟在別人後面窮忙,甚至愈幫愈忙。其實不管做人、做事,理路要清楚,要懂得靈巧,儘管事情再多、再忙、再亂,要懂得從忙亂中理出頭緒來,所謂「亂中有序」,千萬不能盲目的亂忙,如此不但事倍功半,也失去了從工作中學習的機會。

MORE

星雲大師:所為皆可

文/星雲大師 孔子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作為實踐「仁」的要目。日常生活中的視、聽、言、動,就是修心養性的用功處,該為不該為、應聽不應聽、應說不應說,甚至對於「擁有」的取捨,都應有所考量。在此提供四項準則: 第一、所為者,皆為可能者:正當的,對別人有利益的,可以皆大歡喜的,或對人無害的事情,才可以做。《十善業道經》說:「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孔子也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果你將作的,雖然可以帶來可觀的財富,得到高官厚祿,卻是不義之事,還是不可以做。莫為了眼前的利益,換來一輩子的不安。 第二、所欲者,皆為可善者:凡是人,都會有欲望。希望自己能夠有社會地位,能夠事業成就,能夠學問淵博,就會督促自己努力,以達到世間的成就。希聖希賢,希望成佛,就會精進修行,而成就出世間功德。佛陀也「不捨諸善法欲」,而於「善法中發勤精進,營助修習」。因此,可以有欲望,但必須是善法欲。 圖/unsplash 第三、所聽者,皆為可聞者:有個哲人向傳消息的人說:「你要告訴我的話,要用『真實』、『善意』和『重要』這三個篩子先篩過。如果你要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就別說了吧!」我們也要有哲人的智慧,選擇真實的、善意的及重要的話來聽,選擇可以增進智慧、經驗、哲思的話來聽,要拒絕邪說及沒有建設性的是非、謠言。 第四、所見者,皆為可觀者:有些人居心不良,利用精密的攝影儀器,偷窺、拍照,侵犯他人的隱私;有些人愛看不正當的書報、雜誌,留連不正當的聲色場所,都是既浪費時間又污染心靈的。要謹記「非禮勿視」的教誡,不要讓好奇心強過理智,否則,不僅有損道德,也會誤蹈法網。 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如果思想行為,能如朗月入懷,光明徹見;視、聽、言、動皆能戒懼謹慎,所為、所欲、所聽、所見者,皆無不可告人之處,就可以入君子之列了。 第一、所為者,皆為可能者; 第二、所欲者,皆為可善者; 第三、所聽者,皆為可聞者; 第四、所見者,皆為可觀者。 圖/unsplash  

MORE
/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