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身根修行

文/星雲大師 有一個故事說,過去有一位老禪師在深山裡打坐修行,有一個魔王想來嚇他、破壞他的道行,因此見了禪師後,身體一變,兩隻眼睛沒有了,只剩兩個窟隆,當然很可怕! 但是老禪師一點也不害怕,他說:「哦!這是什麼東西呀?怎麼沒有眼睛呢?不過也好,沒有眼睛以後就不會亂看了!」魔王發現沒有眼睛並不能嚇倒禪師,便又搖身一變,沒了耳朵!「哎呦!怎麼沒有耳朵?也好,沒有耳朵以後就不會隨便聽信讒言了!」魔王一看,嚇不倒禪師,又再一變,鼻子沒了!老禪師又說:「沒有鼻子也好,以後就不會亂聞香、聞臭了!」魔王再變,舌頭、嘴巴也沒有了!老禪師又說:「哎呦!沒有舌頭很好,以後就不會亂說話、亂罵人了!」魔王不死心,又再一變,連身體都沒有了!老禪師說:「沒身體更好,既不會打人,也不會做壞事。」 老子說:「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身體是純大苦聚,是萬惡的淵藪;但是佛教認為,身體雖是四大假合而有,是虛妄不實的,然而吾人必須「借假」才能「修真」。所以,對於身體,我們還是要好好照顧,更要好好修行。「身」的修行有四點: 第一、要威儀端莊:佛門非常注重威儀,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僧伽的一襲袈裟,乃至舉手投足間,都能展現威儀度眾;尤其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更是令人折服。平時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威儀,當我們跟人見面時,外表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尤其「誠於衷,形於外」,外表威儀端莊的人,必然也有一顆真摯誠懇的心。能夠裡外一如,威儀端莊,這就是修行。 第二、要禮拜謙恭:我們平時跟人見了面,都會禮貌性的點頭招呼,尤其見到長輩或聖賢的肖像,都會禮拜,表示恭敬,這就是身體的修行。另外,佛教徒平時要禮佛、拜懺、跑香、打坐等,這主要就是身的修行。 第三、要氣質善良:人為什麼要讀書?因為讀書可以知書達禮,可以改變氣質;佛教徒為什麼要修行?也是為了淨化心靈,培養慈悲心、喜捨心、感恩心、慚愧心等。當內心有了善良的心性,自然能變化氣質,表現在外的舉手投足,乃至從面孔一看,自然會給人一種祥和、親切的感覺,這就是修行。 圖╱Pexels 第四、要勤勞服務:修行不是懶惰的代名詞,不是隱遁深山、自修自了;真正的修行要在日常生活裡,從工作中發心為人服務、為人解難、為人說法。透過勤勞服務,與人廣結善緣,實踐菩薩道,這才是修行的真義。 佛經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今生有幸得生為人,應該把握難得的人身,好好修行,切莫空負此生。身根的修行有四點: 第一、要威儀端莊,  第二、要禮拜謙恭, 第三、要氣質善良, 第四、要勤勞服務。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處事禪心

文╱星雲大師 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有事必然有是非,是非雖然起於人我,但只要我們懂得照顧好自己的心,就不會被是非所困擾。所以處事要有禪心,要懂得以有限的生命來追求無限的永恆,不要在小小的人我是非上計較,浪費了大好的人生。處事的禪心,有四點: 第一、橫逆來時,要能不怨不尤:人生的際遇,難保一生都是一帆風順。當遭逢逆境的時候,我們怎麼辦?要不怨不尤。所謂:「明白因果,就不怨天;了解自己,就不尤人。」但是有一些人只要稍有不如意的事,就上怨天、下怨地,內怨父母眷屬,外怨朋友師長。怨天尤人顯示自己脆弱無能,所以一個有修養、有能力的人,遇到橫逆的困境時,絕不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只會更加壞事。 第二、病苦來時,要能不驚不怖:人吃五穀雜糧長大,生病是難免的。但是一般人都害怕生病,所謂「英雄只怕病來磨」,佛教講「修行人要帶三分病」,有時身體上有小小的病痛,反而能增長道心,成為學佛的增上緣,重要的是心理要健康。所以當病苦來時,要能正見身體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有,能夠如《般若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自能度一切苦厄,自能不驚不怖,自能遠離顛倒夢想,自能解脫自在。 圖╱Pexels 第三、譏謗來時,要能不辯不苦:俗云:「不遭人嫉是庸才。」在娑婆世界裡,大凡有所作為的人,難免都會遭到譏諷毀謗,即使佛陀也曾受到提婆達多的迫害,耶穌也曾被弟子出賣。所以當我們被人詆毀、中傷的時候,要緊的是不辯解、不為所苦。所謂「是非止於智者」,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儘管別人如何嘲諷譏謗,那是他自己心中是牛屎,只要你是智者,必能不為所動。 第四、榮寵來時,要能不驕不慢:人生最大的失敗是驕慢,驕慢必生禍。因此當一個人受到極度榮寵的時候,千萬不可恃寵而驕,因為世間事往往禍福相倚,當成功時也可能暗藏失敗的陰影,因此不但要「勝而不驕」,而且要「遇榮寵事,置之以讓」;懂得「寵甚而思以慎」,則位自固。所以做人要懂得虛懷,要如大地之謙卑,才能承載萬物,才能成就萬事。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樣比黃金鑽石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性,用比較淺顯易懂的字眼表達就是「禪心」;用禪心安頓順逆境界,自能時時自在。關於處事的禪心,有四點: 第一、橫逆來時,要能不怨不尤。 第二、病苦來時,要能不驚不怖。 第三、譏謗來時,要能不辯不苦。 第四、榮寵來時,要能不驕不慢。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人生

文/星雲大師 《莊子‧知北遊》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當下的時間。一般人對人生的把握,愚癡的人追悔過去,好高騖遠的人幻想未來,務本踏實的人覺得現在最重要,智慧的人則懂得把握當下。從每個人的人生觀不同,也可以反映出人生的面面觀。關於「人生」有四點看法: 第一、人生最繫念者是過去:人,都有懷舊的習性,大都喜歡回憶過去,所謂「白頭宮女話當年」,過去好像總比現實美麗。但是,過去的終究已經「時過境遷」,就算夕陽無限好,也只是近黃昏。因此,英雄不提當年勇,人不能沉溺在過去的回憶裡;一個人如果總是繫念過去,就表示他已經衰老、落伍了,他已經沒有現在,甚至沒有未來。 第二、人生最希望者是未來:人生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在希望裡,有希望才有未來。希望在那裡?一般人總把希望寄託在未來,凡是現在沒有辦法完成的理想,總是期待未來會實現。然而人生不能只是憑空希望未來,而不去奮鬥、努力、向上,如此再好的理想也會變成幻想;幻想未來,畢竟不切實際,所以我們把希望寄託在未來的同時,更應該要奮鬥、要奮發、要向上。 圖╱Pixabay 第三、人生最悠忽者是現在:一般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輕忽現實,對現在不重視;若不是幻想未來,就是回憶過去,對於「現在」往往在不經意間一分一秒的浪費。假如一個有為的人,他對於現在必定很重視、很落實,他知道過去的不必再去回憶,未來的也不一定要去妄求,只要把握現在,努力做好應該做的事,乃至說出應該說的話、處好應該相處的人,這才重要。 第四、人生最踏實者是當下:吾人的時間,總是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已經遠離、現在的瞬間將成為過去,未來的遙不可及,唯有當下的人生最踏實,所以禪宗常常教誡學人要照顧腳下,要把握當下。當下的一承擔,當下的一發心,所產生的力量無與倫比,因此把握當下的一念,這是非常重要的。   圖╱Pixabay 吾人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生,重要的是對過去不要執著,對現在不要留戀,對未來更不要幻想;所謂人生,把握當下,盡職盡份而已!「人生」有四點: 第一、人生最繫念者是過去, 第二、人生最希望者是未來, 第三、人生最悠忽者是現在, 第四、人生最實踏者是當下。

MORE

星雲大師:人生的錦囊

文/星雲大師 武俠小說裡,徒弟學成想要下山行俠救世,師父不放心,總會交給他一個錦囊,以便臨危應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指揮大軍出征,也會授予將領錦囊妙計,以便出奇制勝。錦囊裡裝的是計策,是智慧;人生的旅途,也要有智慧,要有錦囊秘笈,才能安全的走上前程。「人生的錦囊」是什麼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修身須忘功名:修身是人生第一要務,如果我們要修養自己的道德、人格,要把官場的功名看淡。雖然儒家主張人要「立功、立德、立言」,要建立人生三不朽事業 ;但是建功立業是要做出有益國家社會,有利人民大眾的偉大事業,而不是為了一己的名利而追逐。所以,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愈高,功名富貴、權勢地位於他如浮雲,如此道德威望愈高,愈能受人尊敬。 第二、做人當存素心:做人成功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做人最重要的是保有一顆清淨的心、樸實的心、淡泊的心。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人能清心寡欲,以淡泊無求的素心處世,則能不受威脅利誘,繼而養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高尚人格。如此,儘管有人形容社會如大染缸,自己依然能如蓮花般出汙泥而不染,活出自己的人生。 圖╱Pexels 第三、交友應帶俠氣:人不能沒有朋友,與朋友交往要帶一點俠義之氣,雖然不一定要做到為朋友「兩勒插刀」、「毀家輸難」,至少能偶而吃一點虧,讓朋友多得一些利益,或是多擔當一些責任,都不要太介意。如果對朋友過於斤斤計較,一直在利益、得失上計較、爭執,必然交不到知心的好友。 第四、讀書要具深心:做人要明理,因此不能不讀書以求取學問、知識。所謂「知書達理」,讀書可以增加智慧,可以改變氣質,可以提昇自己。讀書不只是學生的事,也不是只有在學校裡才能讀書;人的一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時時刻刻都要讀書、學習。但是,讀書最重要的,不能「不求甚解」,所以要有深心,才能把書讀好。 圖╱Pexels 人都有父母眷屬、師長同學等親朋好友,但是在利益當前、生死交關的時候,人往往是很孤單的,必須要靠自己獨力面對、處理,所以平時在人生的錦囊裡,多蒐集一些勵志格言、多蓄積一些福德因緣、多培養一些好的觀念、方法,要緊的時候拿出來應急,是很管用的。這裡提供的四個「人生錦囊」就是: 第一、修身須忘功名,    第二、做人當存素心, 第三、交友應帶俠氣, 第四、讀書有具深心。

MORE

星雲禪話:新參四問

文/星雲大師 一日,一名年輕的學僧前來參問大珠慧海禪師,學僧一見面就問:「如何才能住於正法?」 大珠慧海禪師說:「正法本來就久住,邪人才要求住於正法。」 學僧又再問:「那麼,要如何才能成佛?」 大珠慧海禪師看了他一眼,說:「你沒有佛性嗎?你有佛性是做什麼的呢?」 圖/記者張睿杰 年輕的學僧啞口無言,思惟了一下,他又再問:「像老師您這麼說,還有解脫的可能嗎?」 大珠慧海禪師說:「沒有人束縛你,你要什麼解脫?假如有什麼東西束縛你,你要去找他想解決之道啊!」 學僧聽了若有所悟,又說:「那麼我們對佛法要如何理解呢?」 大珠慧海禪師回答:「佛法如大海、如虛空,深廣無比。你了解大海之深嗎?你了解虛空之廣嗎?不要去問大海和虛空,問你自己,你的心海有多深?你的虛空有多廣?你還不明白嗎?」 學僧聽了,雖覺已有所啟示,但對於參禪悟道,自知還需要再下功夫。 這名學僧完全沒有入門,所以才會對大珠慧海禪師提出這麼多問題。禪門,本來沒有這麼多問題,都是簡單明白;一字就是禪,一句話頭,一問就百解了。他提出這許多的問題:先問如何住於正法,其實正法本來就久住,是邪人才要研究如何住於正法。二問成佛,成佛要自己成,這是自己的事,不關大珠慧海禪師的事。三問解脫,這就要看是否了解究竟誰束縛了自己?把束縛自己的東西去除了,不就解脫了嗎?四問對佛法如何理解,佛法是契理契機的,你是小學程度呢?中學程度呢?還是大學程度呢?這主要看你是上等根機?中等根機?下等根機?所以,大珠慧海禪師回答得的真妙,大海有多深,你要能測量,虛空有多廣,你要能體會,這不是知識上的常識,而是心裡面悟道的深淺啊! 圖/記者張睿杰

MORE

星雲禪話:因有才借

文/星雲大師 唐朝時候,潭州(湖南)道吾山的圓智禪師與椑樹慧省禪師,二人曾經同在藥山惟儼禪師的座下參禪。由於彼此的禪法功夫相當,經常在道業上相互勉勵。 有一天,道吾圓智禪師才剛從外面回來,椑樹慧省禪師開口便問他:「你到那裡去了?」 道吾圓智禪師說:「去探望一位大德。」 椑樹慧省禪師接著又問:「你去看他,有什麼目的嗎?」 道吾圓智禪師說:「去向他借個東西。」 椑樹慧省禪師不以為然地說:「他有的東西,你可以借得到;他沒有的,你要怎麼借呢?」 圖/unsplash 道吾圓智禪師向他眨了眨眼,俏皮地說:「就是因為他有,所以我才去借啊!」 椑樹慧省禪師說:「難道你自己沒有嗎?」 道吾圓智禪師知道遇到高手了,就回答他說:「有、無都一如也!」 道吾圓智禪師在藥山惟儼禪師座下,也是一位重要的人物,現在遇到同參道友椑樹慧省禪師忽然跟他打起禪門的機鋒來了。椑樹慧省禪師問他到那裡去,道吾圓智禪師回答,向長老借東西去。因為在生活裡面,每個人總需要一些衣食住行的雜物,但是慧省對道吾圓智去借什麼東西他不問,只是打個機鋒:「難道你自己沒有嗎?」意思是,真如佛性還可以借嗎? 道吾圓智禪師也知道對方有意借禪機刁難,為了不甘示弱,只有總結說一句:「有、無一如也」,也就是說,不論有和沒有、你的我的,都平等一如也! 圖/unsplash

MORE

星雲禪話:通天作用

文/星雲大師 福建福州報國院的照禪師,是五代時候浙江杭州龍華寺靈照禪師的法嗣弟子。 有一年夏天,寺裡的佛塔在一場狂風暴雨之後,被雷劈倒了。有一名年輕的禪僧便以此為機鋒,向報國照禪師參問:「祖佛的廟塔為什麼會被雷劈倒了呢?」 照禪師看了禪僧一眼,明快地回答說:「通天作用。」 這名禪僧不明白,再問:「既然它有通天作用,為什麼雷還要去劈佛塔?」 照禪師悠悠地說:「這是理所當然的。」 禪僧還是不明白,指著散落一地的磚瓦追問:「那佛塔為什麼會倒呢?」 照禪師瞪大雙眼看著禪僧說:「你難道不明白『諸行無常』的道理嗎?」 圖/unsplash 這名禪僧一聽,當下有所領會。 ●寺、造像、建塔,都是世間的表相,就是佛陀本身,他的肉身在八十歲高齡時,也會示現生老病死。 寶塔既是建材所成,所謂世間「諸行無常」,凡是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會有成住壞空的現象;因此寶塔被雷劈倒,那也是理所當然,順其自然的事。就好比地震時,房子會倒、佛像也會倒,這是正常,也就是無常。重要的是,我們的信心不可以被打壞,只要我們的信心不倒,就可以重建,就可以再起,就會有未來,就會有希望。 所以,這名禪僧看到佛塔被雷劈壞了,那正是佛陀所說「諸行無常」的真理示現,世間成住壞空本來如此,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只要信心堅定不移,世法雖在變化,我們真心仍然不變。

MORE

星雲大師:身心修養

文/星雲大師 人有身心,才有生命;有生命,就有身心活動。透過身心來從事一些有益人我的事業,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所以,人要不斷的修養身心;身心健全,才能圓滿生命的價值。「身心修養」有四點看法: 第一、傲不可長,傲長則人厭:做人要有骨氣,要有自尊,有時我們感覺這個人全身上下充滿嶙峋傲骨,甚至有一點傲氣,反而對他心生敬重。但是,人可以傲骨,也可以有一點傲氣,卻千萬不能傲慢,傲慢則人人討厭。我們看到社會上有許多人,「滿瓶不動半瓶搖」,也就是說,有的人仗恃自己有一點學問、專長,他就誇張、賣弄,自以為是的傲慢不已。 其實,瓶子裡的水,滿滿一瓶的時候任你如何搖晃他都不動,只有半瓶的反而咕嚕作響;這種人不但讓人看輕、嫌惡,而且也是做人失敗的危險訊號。 第二、欲不可縱,欲縱則傷身:佛教講,「欲」有善法欲,有染污欲。善法欲就是我要讀書、我要行善、我要成佛,這都是「善法欲」。「染污欲」就是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貪求。例如,有的人好財,有的人好色,有的人好名,有的人好吃,有的人好睡。人有欲望,本屬正常,尤其善法欲可以多多益善,但是染污欲則不能放縱,所謂「欲縱則傷身」,佛經更把「財色名食睡」比喻為「地獄五條根」;過分放縱身心去貪著五欲,不但傷身,而且有欲火焚身的危險,所以做人「欲不可縱」。 圖╱Pexels 第三、志不可滿,志滿則遭怨:人要立志,有志才會有成,否則胸無大志的人,終將一事無成。但是,當一個人功成名就的時候,切忌太過志得意滿,志滿則容易遭怨。因為世間上有很多人「見不得別人好」,當你有成就的時候,他就心生嫉妒,甚至毀謗你、障礙你。所以做人要謹守「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好我壞、你有我無」的處世哲學,能留給別人一些空間,別人也才會放你一馬,否則志滿意得,容易遭人怨恨。 第四、樂不可極,樂極則生悲:「過猶不及」、「物極必反」,這都說明世間上很多時候,太多、太少都不好,最好能夠「不偏不倚」的過一種中道的生活。例如,人都希望追求快樂,但是快樂也要懂得節制,否則樂極也會生悲。比方有人好吃美食,吃的太多,只有讓腸胃受罪;有的人貪名好利,但是名太高了,所謂「爬得高、跌得重」;有的人錢太多了,遭到清算鬥爭,傾家蕩產。所以,人生有時候要懂得留一點餘地,才有回頭轉身的空間。 圖╱Pexels 老子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身體雖然給吾人帶來莫大的憂患,但只要我們好好修養身心,讓自己能夠身心自在、生死無懼,則何患之有?身心的修養之道有四點: 第一、傲不可長,傲長則人厭; 第二、欲不可縱,欲縱具傷身; 第三、志不可滿,志滿則遭怨; 第四、樂不可極,樂極則生悲。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人間佛教

文╱星雲大師      什麼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是新興的名詞,是將佛陀的言教落實在生活中的佛教。 人間佛教是一個回歸佛陀時代,實踐佛陀解行並重的佛教。可以說,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間佛教。又,佛教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大小乘佛教義理,也都是人間佛教。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人間佛教」這個名詞呢?蓋因「人間佛教」是與時俱進,可以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的,如以下四點: 第一、以慈悲淨化社會:我們這個社會太需要拔苦予樂的「慈悲」。對於別人的苦惱,有感同身受的切膚之痛,就容易生起慈悲。比如見到鰥寡孤獨、飢渴貧乏、昏心喪志的許多苦惱人,我們能對他們布施金錢、飲食,或為他們講說良言善語,幫助他們去迷解惑,獲得生活的希望與力量。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布施慈悲心給社會,就能淨化社會;能以慈悲歡喜淨化國家,必定能建設慈悲的國家,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理想。 第二、以道德立身處世:我們在世間上立身處世,不是靠學問、靠能力,而是要有道德,尤其是不求名聞,不欲人知的廣積陰德,才能吉星高照,福德隨身。道德,不是用來要求別人,要求社會大眾,而是用來要求自己的。如果每一個人都持守五戒,以五戒道德來立身處世,就是人間佛教的實踐。 圖╱資料照片 第三、以勤勞創建事業:一個人懈怠、不勤勞,不但不能享有榮華富貴,還會破財失利。好比農夫要勤勞耕作,才會有豐實的收穫;行人要到很遠的地方,要勞動雙腳,一步一步的勤走,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只顧悠閒過日子,卻要享有事業的繁榮,是不可能的。唯有負起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國家的義務,勤勞創建事業,才能享有充實的人間佛教。 第四、以和諧溝通彼此:人間佛教重視彼此的尊重,群我的和諧,以互助、互諒、互相了解來共同營求生活。唯有和諧,人間才能溝通彼此,才能發揮生命共同體的吉祥安樂。 什麼是人間佛教?這四點是大家應該奉行的: 第一、以慈悲淨化社會。 第二、以道德立身處世。 第三、以勤勞創建事業。 第四、以和諧溝通彼此。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認知人生

文/星雲大師 常有人問:「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究竟人生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如何認知人生?有四點看法: 第一、要知身體不堅,如泡如影:希求長壽,這是古今中外,不管帝王將相、平民百姓一致的夢想。但是人的一期生命,因為肉身之體不能長久,所以古來多少帝王總在希求長生不死的夢碎之餘抱憾而終。人的身體何以不能永久不壞?身體乃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和合而有,因此是無常的。我們的身體,從嬰兒呱呱墮地,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到老年,身體一天天都在變化,就如泡如影一般,是不堅固、不實在的,所以人生百年之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身體無法跟著我們走,唯有把握有生之年,藉助此身好好的修道、行善,這種善業功德才是永恆不失的。 第二、要知生命不久,如夢如幻:人的生命體是由五種元素所組成,佛教稱為「五蘊」,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蘊屬生理,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受、想、行、識四蘊屬心理,是觸境所起的幻妄之心,相當於心理學上所說的感情、觀念、意志、認識。何以說生命不久,如夢如幻?就物質方面來說,色蘊是四大假合而有,本無實性;就精神方面來說,受、想、行、識等四蘊都是對境而生。所對的色蘊既非實有,能對的四蘊自然也是假合之相;心物二法,當體皆空,所以有謂「五蘊非有」,這是佛教「無我觀」的具體表現。 圖╱Pexels 第三、要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人在世間生存,不能沒有物質生活,當然也就離不開金錢、財物。佛教並不排斥正當的擁有財富,但是主張人不要貪財,所謂「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幾何?」錢財夠用就好。尤其擁有金錢,不如善用金錢,因為佛教講,財富是五家共有:盜賊會搶劫、貪官污吏會貪污、水火刀兵會破壞、不肖子孫會敗家,所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唯有善用智慧,才是永恆的財富。 第四、要知功名不實,如霜如雪:功名富貴是世人所希求,古人十年寒窗苦讀,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建功成名,獲得榮華富貴。然而功名是不實在的,歷史上多少功勛彪炳的顯赫人物,雖然功在廟堂,風光一時,但是「薪火相交,縱性不停」,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朝為座上客,暮為階下囚」,正所謂「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功名之不實在,正如霜雪一般,太陽出來,它就消逝無蹤了! 圖╱Pexels 人生的真相是無常、苦空、無我,吾人唯有去除不真的人生,才能求得一個超脫的、自在的真我。所以,我們應該認知人生的真相: 第一、要知身體不堅,如泡如影; 第二、要知生命不久,如夢如幻; 第三、要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 第四、要知功名不實,如霜如雪。

MORE
/9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