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社論 | 人間福報

社論

社論--兩岸和平之道 全面恢復交流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等十七位立法委員訪問中國大陸拜會大陸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饒權主動宣布恢復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幾乎同時,大陸國台辦也呼籲台灣方面盡快恢復兩岸五條海上客運直航,並開放三十個空中客運直航。我方陸委會和交通部反應冷淡,認為「相關安排既不符合對等開放原則,也不是觀光旅遊常態,將進一步釐清做決定」。可見雙方互信仍不足。 去年一年,兩岸兵凶戰危的說法甚囂塵上,尤其賴清德當選總統之後,由於他的「務實台獨工作者」標誌鮮明,大陸對他疑慮甚深,武統的聲音加大。美國也多方疏通,包括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一年五度訪台。愈是接近五二○賴清德就職日,情勢就愈加緊繃。各方無不希望台海情勢能夠緩和。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四月十日會見前總統馬英九時特別表示,「我們熱誠邀請廣大台灣同胞多來大陸走一走,也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就是這句話,讓兩岸因賴清德當選而劍拔弩張的情勢緩和下來,也讓大陸各涉台部門動起來,積極展開兩岸恢復交流觀光的部署。 除了文旅部宣布恢復福建居民到馬祖之外,大陸海關總署也宣布,將在科學評估基礎上依法批准台灣文旦柚等農漁產品輸入大陸。儘管腳步不大,幾乎是全面性釋出善意。大陸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表示,已促請台方恢復兩岸海上客運直航。而大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也致函台方,希望恢復開通天津等三十個空中客運直航。 大陸利用傅崐萁等十七位國民黨委員到訪期間釋出善意,也順便做球給賴清德政府,希望兩岸能夠透過這些善意,逐步實現大交流。而陸委會和交通部的回應顯然仍是蔡政府時代的膝射式反應,認為大陸不對等,而且如同擠牙膏式的行事作風,沒有誠意。問題是蔡政府從來就無心於兩岸交流,所有的善意都被扭曲成糖衣毒藥。由而惡意螺旋不斷上升。 其實賴清德未必希望兩岸長久都不交流,他說過他會務實處理兩岸關係。日前賴清德還喊話,希望兩岸執政黨負責任地展開良性對話。如他真心為兩岸好,不能只是停留在喊話階段,要務實的做點事。他還希望「中國要有自信,要願意面對台灣人民託付的民選政府,這樣才是兩岸交流正道」。如今大陸已經釋出善意,也逐步動了起來,問題回到賴清德,秉持自信,接受兩岸大交流。 兩岸人民本是同根同源,沒有必要走向戰爭一途。從二戰之後,美國日本等國際勢力就利用各種途徑製造兩個中國,藉以削弱中國的實力,台獨說穿了不過是美日運用分化中國的工具,對他們而言,最絕的就是掀起台海戰爭,反正「死道友不死貧道」,就像美國在烏克蘭製造戰端一般,戰場在烏克蘭,美國只要不斷賣武器,目的在削弱俄羅斯。這樣清楚的局,全世界都看懂,民進黨豈會看不懂? 台灣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習近平也說,「兩岸同胞可以坐下來,就家裡人的事先接觸交流起來」,也提到「我們將採取更有利的措施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促進心靈契合」。兩岸要能夠和平、不戰爭,交流是唯一的手段。五二○之後,是賴清德展現自信的時候了,讓兩岸交流起來吧!

MORE

社論--國際刑事法院與中東和平動向

社論 二○二三年十月哈瑪斯向以色列南部展開的入侵行動,致使約一千四百名以色列人和外國公民遇害,哈瑪斯明顯已觸犯了《國際法》的危害人類罪以及戰爭罪。但隨後以色列所展開的報復反擊行動,造成巴勒斯坦平民大量的傷亡,似乎更違反了比例原則,引起了全球的批判聲浪。 根據《國際法》原則,衝突雙方不能以對方違法為藉口,合理化己方的戰爭罪行。面對以哈雙方的反人道嫌疑,國際刑事法院究竟能否發揮其制裁功能,從而保障人類和平,便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據以色列多家媒體及《紐約時報》的報導,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ICC)近期可能針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以色列國防部長葛朗特及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哈勒維等人發出逮捕令,同時也可能對哈瑪斯領導人發出逮捕令。消息一出,引起全球的高度關注,支持者都認為這有助於維護人類的和平。 無論國際刑事法院的這項起訴行動最後是否成真,或者未來的判決能否真正落實執行,都已經昭示了和平、人道、正義乃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主流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維護世界和平已成為全球多數國家的共識,聯合國的成立就是以維護國際和平為宗旨。《聯合國憲章》第一條表明,聯合國的宗旨為:「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並為此目的:採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於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並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 據上述的聯合國和平共識,《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於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七日獲得通過,並於二○○二年七月一日生效,國際刑事法院開始正式運作。依據《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內容,國際刑事法院可以就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以及妨礙司法罪等,針對個人進行起訴。 在此情形下,任何破壞人類和平的個人,再也不能躲在國家的保護傘下,逃避戰爭等罪行的制裁。儘管截至目前為止,國際刑事法院的功能仍然相當受限,但倡議國際和平的努力與潮流已經無法逆轉。 《羅馬規約》的締約國目前已達到一百二十三個國家,已獲得全球多數國家的支持。儘管中國大陸、印度、印尼、美國及俄羅斯等大國均未參與締約,但不妨礙國際和平共識的推廣與普及。事實上,國際刑事法院在堅持理想及抵抗霸權方面,已有相當程度的突破。 二○二三年三月,國際刑事法院以普亭入侵烏克蘭觸犯戰爭罪為由,對普亭發出拘捕令。由於普亭乃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俄羅斯的首腦,國際刑事法院此一舉措,無疑具有不屈服於霸權的意味。眾所周知以色列乃是美國的重要盟邦,此次國際刑事法院對以、哈領導人倘正式發出逮捕令,也同樣是一種不屈服於霸權的表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四月二十九日的中東之行中表示,將向以色列施加更大壓力,以增加對於加薩走廊的人道主義援助。同時,布林肯同時也力促哈瑪斯盡快接受旨在確保人質順利獲釋的加薩休戰協議。布林肯的和平倡議若能順利成功,也可視為國際刑事法院近期努力的附帶成果。  

MORE

社論--保證良好的電業環境

四月中因台電機組連續跳電,桃園等地有多起停電事故,居民生活和產商業務都受影響。立委提案修法延用核電,地方首長指責中央能源政策荒腔走板;台電總經理王耀庭為此請辭負責,但兩天後又聲明不辭了。 王總在留任的聲明裡激越地說:「我厭惡台電被當做政治鬥爭工具。」其實台灣人認知的台電是國營獨占企業,不是政治鬥爭工具。用電戶唯求穩定供電,合宜計價,不要無預警停電。 台電會自認變成黨派腦鬥爭的犧牲品,像對號入座。因為爭點在於上位能源政策,下游台電的發、輸、配電等業務得失,只是辯論政策的引據。 由執政者律定的能源政策,未獲電業專家和守護生態者認同,在野黨派、民選公職據以提出諍言,使電力公司成燃點。因為停電,百工百業有感,生活不便時民怨高漲,矛頭皆指向政策偏差。外商、台商這些年不斷建議政府應穩定供電,科技廠甚至要求允許自建電廠,自力更生。 台電是順應政府能源政策的國營公司,必須與政府共同承擔民意問責;鬥爭說像自設悲情,所以挨批取媚當道。 王總還告訴媒體,電力系統很單純,就是把電透過一萬多條饋線、三百萬根電桿、一百五十萬顆小變壓器、一百五十個開關,送到家戶。桃園停電是末端一、二故障,屬事故停電;難道核能多放幾部,末端萬條饋線就不會跳了嗎?抱歉,會繼續跳,繼續停電。 如王總所說,電力系統很單純,發、輸、配電而已。但論及實務操作與資源配置,管理到位即單純;管理不逮,資源匱乏時,會狀況不斷。 停電因素絕非單一,遇地震、颱風、戰爭,神仙公司也莫可奈何。台電之病是承擔政治任務致鉅額虧損,怎可能還有餘力更新設備、確保末端饋線無虞呢? 台灣有僑民旅居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四十年,從未遇停電;德國也關核電廠,卻能維護輸配電正常運行。可證台電的困境,得向上位追究,是多大的政治力介入企業營管,才導致台電不能像台積電那般討喜。 王總是宅心仁厚的管理幹部,眼看部屬櫛風沐雨,保障事故停電於最短時間內恢復供電;他說:「噴口水的人也許不在乎,可是我台電二萬八千多弟兄姐妹每天為此奔忙,我非常在乎他們。」 台電工會力挺在乎員工的好長官留任。其實更多用電戶都知道台電員工的付出,見證過颱風後台電員工搶修線路的辛勞;地震連發,台電技術人員和許多消防、救難人員一樣並肩涉險,檢查設備,幫助民眾重整家園。 當今社會,誰無難為人言的心酸呢?百工百業亟需互助,共擔風險。警察維護治安,隨時隨處都有難測危機;空軍官兵不分晴雨,須幾分鐘內緊急起飛,趕赴任務空域,壓力山大;醫護人員全天候輪班,救命於俄頃,身心豈會鬆弛。 術業有專精,電力系統的「眉角」行外人難測,可是用專業訕諷輿論辯證能源實務,就是反智。台電既獨占供電事業,更應科普(popular science)電業知識,為己謀,爭取認同;為台灣好,可形成共識,匡補政府的能源政策。 天上不會掉下免費又美味的餡餅,台電若期待良好的電業環境,須從自我力行起步,實事求是,誠信敬業;事宜對人言時,多言直諫,至少去化些空自淒涼的心酸。

MORE

社論--讓兩岸關係邁入新局

準總統賴清德最近陸續公布內閣人事,其中在國安、外交與兩岸的布局,被認為「保守謹慎、知中務實」,意在向對岸釋出交流訊號;進而又拋出「兩岸執政黨」展開對話,呼籲北京要有自信,面對台灣人民託付的民選合法政府。 賴清德上述動作,明顯是為了因應五二○上任後的國內外局勢,希望透過人事安排與政策的鋪陳,向對岸傳達善意,讓兩岸恢復交流與對話。 做為「蔡英文路線」繼承者,賴清德沿用原有的國安團隊以及有經驗的兩岸事務人事,不僅對民眾宣告會延續蔡總統「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也是在向北京以及美、日強調,他上任後「確保沒有挑釁,也沒有意外」以及區域和平穩定的決心。 至於他使用「兩岸執政黨」和「民選合法政府」,避開兩岸是兩國,這條被中國大陸視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則是希望對岸看到他用詞背後所隱藏的政治密碼,重點在政黨與政府,而非「中國與台灣」,藉以克服兩岸難解的主權爭議。 但他也強調,若對岸一直不願面對台灣民選合法政府,只和在野黨從事設定前提之下的交流,將不會得到人民的信賴支持,長期下來對大陸也不見得有好處,對兩岸和平發展,更不會帶來正面影響。 應知過去八年兩岸僵局的形成,並不在於陸委會、海基會用了什麼人,而是兩岸缺乏實質的對話政治基礎;對岸的慣用說法是:「兩會協商機制能否恢復,關鍵在於台灣當局是否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 那麼兩岸僵局如何才能解開呢?在「馬習二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為九二共識解套,將核心內涵闡述為「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的認知」,似乎給了賴清德為民進黨兩岸論述解套的契機。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即將出任海基會董事長的鄭文燦,在新政府國安團隊亮相的記者會上回應媒體時表示,會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基礎,處理兩岸事務。鄭文燦特意提及的《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就有「國家統一前、一國兩區」的意涵,似在隔空回應對岸「不分裂國家」之說。當然,賴清德五二○就職演講才具有決定性。 無論如何,維護和平是兩岸共同的責任,而維持台海的穩定則不僅是兩岸議題,更是全球關注的安全事務。日前G7外長會議又重申,台海和平穩定對整體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澳洲前總理莫里森提到,隨著中國在印太區域的威脅日增,台灣猶如「礦坑裡的金絲雀」,是世界各國看待中國如何影響印太區域和平穩定的訊號。 賴準總統釋出善意不變的訊號、營造對話氛圍之時,北京也有必要回應全世界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期待,在複雜的台海局勢下控管衝突風險,重新累積互信,以交流與對話開啟良性互動,讓兩岸關係邁向新局。

MORE

社論--新政府舊挑戰

社論 賴清德總統陸續公布內閣及國安團隊名單,值得肯定之處不少,也有令人失望之處。無論如何,新的執政團隊任重道遠,面對諸多難題,沒有迴避的空間,何況還有席次過半的立法委員鞭策監督,斷無怠慢敷衍的餘地。 新的領導團隊固然要面對一些新挑戰,但所面對的問題其實多數是積累下來的,或是延續發展的,多屬舊挑戰,當用新觀念、新方法處理。新團隊面對的最嚴峻問題是兩岸關係,民進黨過去八年來處理不好這個問題,且愈來愈惡性發展,留待新團隊處理。賴總統希望兩岸之間可以理解、諒解、並尊重各自的立場;他更首度提到,「由兩岸執政黨負責任的展開良性對話」。 站在台灣角度上,這個立場言之成理,但相互關係的問題各有立場,必須相互理解與尊重,才能妥善處理,而不能一廂情願。兩岸的根本問題在於是否屬於同一國?或者至少同屬中華民族? 依《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文,這個問題不存在,因為中華民國區分為自由地區和大陸地區,主權同一,只是治權分割。至於同屬中華民族,本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任何疑義。然而,賴清德等民進黨一些政要卻另有看法,他們認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雖然沒有人說兩者互有隸屬關係,但強調兩者同時存在,而且互不隸屬,就是兩者是相互獨立的國家,兩岸兩國。這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中共絕不能接受的。他們認定,兩岸之間官方交流必須建立在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民進黨對此拒不接受,甚至同為中華民族都不承認。在這種情況下,兩岸官方交往等於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交往,與其根本原則背道而馳。 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也不接受一個中國可以「各自表述」的我方立場,以致於兩岸沒有共同的框架可以定義雙方關係。賴清德及新的國安團隊必須就此有所突破,先讓陸方確認我政府不是「外國政府」,否則僵持的關係無法恢復交往,兩岸關係必將繼續惡化;死結打不開,一切都是枉然。 新領導團隊的另一挑戰是經濟發展,尤其是能源短缺問題,這也是長久以來被死結困住而不得善解的難題。民進黨堅持的「非核家園」限期明年就要到來,但替代性能源不是靠不住就是太昂貴,致使斷電危機的陰影揮之不去。桃園日前連續發生超過萬戶大停電情況,差一點變成全台大停電;炎熱的夏天即將來到,供電穩定的壓力更大。新內閣必須立即決斷核能是否要延役,若不延役,完整的供電方案又是如何?顯而易見,老問題如果沿用老觀念、老方法,是解決不了的。何況還有一個相關的新問題,就是二○五○淨零碳排又有何方案?這個問題會無可迴避。 另外一個重大挑戰是產業過度集中於科技產業的問題,早該多元化,必須為傳統產業尋找更多市場,但立即碰到台灣的一個痛處,就是無法參與多邊與雙邊的自由貿易協議。過去八年在這方面毫無寸展,致使傳統產業國際競爭力更加衰退。主要困結在於國際政治現實的壓力,因與大陸關係惡化而備受打壓,在推動國際經貿參與上深受掣肘,新政府如果無法改善兩岸關係,這個問題也是無解。  

MORE

社論--戰爭與領導人任期

目前國際上有兩場主要戰爭的後續發展,與其國家領導人的任期之間,存在著彼此交纏、互為因果的關係。這兩場戰爭分別是以色列、哈瑪斯衝突、及俄羅斯總統普亭對烏克蘭展開的「特別軍事行動」,在今年三月已改稱為俄烏戰爭。 這兩場戰爭不但已造成交戰雙方嚴重的人命傷亡及資源耗損,也給全球帶來地緣關係緊張、能源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等負面影響,許多國家都想透過各種努力、特別是聯合國的機制促成早日停火;而相關國家的領導人卻未必有此期望;他們出於選舉等政治因素的考量,反而想盡辦法試圖拖延戰事。 通常在政治學和國際關係上,戰爭有所謂的「聚旗效應」。 這是指當一個國家面臨戰爭或是外交危機時,容易激發人民的愛國心及團結氣勢,且通常此時國內輿論對政府施政的批評比較少,執政者會得到較高的支持度。因此不少國家領導人喜歡以戰爭來轉移對內施政不力的焦點。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任期將在今年五月二十一日屆滿,烏克蘭本來應該在今年三月底之前舉行下一屆總統的選舉,但烏克蘭政府持續實施戒嚴令,取消了各大選舉。 除了今年的總統大選,原預定在去年十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也被澤倫斯基政府取消了。 按規定澤倫斯基的任期本來只剩下不到一個月,但他宣布暫停選舉,讓烏克蘭政局陷入不穩定情勢,如前烏克蘭總理尼古拉.阿扎洛夫就強烈表示不滿,認為在五月二十一日後,澤倫斯基就失去了執政的合法性,沒資格繼續領導國家;而前總司令扎盧日內的人氣曾超越澤倫斯基,甚至得到美歐的支持,一旦選舉,扎盧日內被認為取代澤倫斯基的機會很大,但澤倫斯基「沒收」了大選,且於今年二月撤換了扎盧日內,化解了扎盧日內的威脅。 許多國際政治專家認為,支持率持續走低的美國總統拜登也不希望俄烏戰爭就此打住,因為烏克蘭未取得明顯優勢,如果戰爭很快結束,對他的選情不利,所以拜登政府想透過繼續軍援烏克蘭,將戰爭拖過今年十一月的大選之後。      另一個有意藉戰爭延續執政的是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 以哈戰爭已超過半年,作風剽悍的納坦雅胡持續攻擊加薩走廊,造成嚴重的人道災難,除了引發國際日愈強烈的反對聲浪外,以色列人也不埋單,每個周末都有成千上萬的以色列人示威抗議。 據以色列公共廣播公司的民調顯示,百分之四十二的受訪者認為納坦雅胡應該立即辭職,百分之二十九的人認為他應該在戰爭結束後下台,有超過七成的以色列人不願見到納坦雅胡政權持續。 另一知名媒體、以色列第十二頻道的民調結果則顯示,百分之五十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提前舉行選舉,而如果立即舉行選舉,現任的納坦雅胡政府將被推翻;只有百分之二十六的人認同如期在二○二六年十月舉行選舉。可以想像為什麼納坦雅胡不願戰爭平息,因為不能對哈瑪斯取得壓倒性勝利且救回人質,結束戰爭就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告終。 世人渴望和平,而對政治人物、特別是現任的執政者來說,戰爭卻往往代表著政權延續的機會,正說明這兩場戰爭如此欲罷不能、欲小不易,真是苦了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啊!  

MORE

社論--以觀光為新政策的突破口

新內閣人事已明朗化,新政策蓄勢待發。如欲在短時間內讓人耳目一新,將開放觀光擺在優先的順位應是選項,不論就產業平衡、改善就業、發展經濟各面向來看,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更是改善兩岸關係試金石。 準總統賴清德進行「產業之旅」時,泛觀光業者是少數非科技業的受訪對象,他指稱台灣應該「以觀光立國」,還要求每個部會都要把推展觀光放在心上,讓觀光成為台灣的主流產業。觀光業儼然成為新政府發展第三產業的代表作,重要性不言可喻。 然而,政府原設定今年一千二百萬人次來台旅客的目標,也在不久前下修到千萬人次。理由是,由於大陸旅客來台的進程不如預期,遠低於原預估每年二百萬至二百五十萬的目標值。一個新政府決心要全力發展的核心產業,和陷入僵局的兩岸政策對撞,出現了不理想的結果乃意料中事,卻提供一個反思的契機。 觀光業向來有「服務業火車頭」的稱謂,透過吸引來的觀光人潮,可以一併帶動餐飲、休閒、展覽、百貨商場等多項產業,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將資源挹注於觀光業得到的回報最大,主要國家也都把無煙囪工業列為重點的發展產業。 據世界旅遊觀光協會(WTTC)報告預測,全球旅遊觀光產業規模二○三三年將升至十五點五兆美元,占全球GDP比重在百分之十一至百分之十二間,此一比重約百分之四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即相當憂心,星國陸續採取「獨享泰勒絲」、農曆年前與中國大陸相互免簽等方式拚觀光,首季迎來四百三十五萬國際觀光客、年增百分之五十,讓五月將卸任的李總理鬆了口氣。 相對國際而言,台灣在觀光業的努力仍有很大的空間。以近年數據來看,台灣的國際觀光收入常不及GDP百分之二,遠低於全球平均百分之十的水準,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很多,住宿等旅遊必須支出偏高即常被提出來檢討,「遊墾丁不如玩泰國」是精打細算的旅客常引用的對比,準總統賴清德願以元首之尊,親自站出來呼籲各單位拚觀光,應可期待五二○後推出一連串改革,讓觀光出現振興的機會。 樂見新政府提升觀光產業位階的同時,我們也要提醒,開放兩岸觀光不能在此一重要的政策上缺席,不只從政策達到的績效考量,需要兩岸觀光助陣,新政府最令人擔心的兩岸政策部分,互動過程中如何累積善意與互信,若須有一合適的政策來實踐,觀光則是最適合的政策。 原因在於,原本政府去年底宣布將解除「禁團令」、開放組團赴陸旅遊,卻在農曆年前政策急轉彎,此一決定有基於兩岸關係的變化,要捍衛尊嚴的用意,卻也令人體會到觀光政策僅是項籌碼,隨時都可能淪為政策的犧牲品。 新的契機出現在馬習二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釋出願讓更多人到台灣走走看看的風向,如能順勢而為,讓兩岸觀光恢復其應有的生機,甚至更進一步,做為新政府與大陸方面往來的突破口,則處於谷底的雙邊關係,說不定可出現好轉的跡象。 更重要的是,當前兩岸之所以互動不佳,是來自彼此缺乏了解,如能藉由兩岸之間的互訪,累積善意,增加彼此的認識,消弭一些不必要的誤會,說不定賴清德選前那句「請習近平先生和好朋友一樣,吃頓蝦仁飯,再加上一杯全糖珍珠奶茶」的話,有實現的一天。

MORE

社論--地震與同島一命

四月三日花蓮大地震之後,餘震不斷,估計已達一千餘次。而近幾日,有感地震更為頻繁,一夜數起,警報頻響,不只擾人清夢,花蓮的兩三幢大樓在連震下,倒塌傾斜,更讓人心惶惶。各地因房屋裂縫而要求安全檢測的需求升高。氣象局說明,規模較大的主因是能量釋放已從震央北邊調整至南邊,最近還只是南邊剛開始釋放能量,規模會持續多久很難說,但餘震至少會持續半年到一年。 花東地區因直接遭受衝擊,危疑感特別深,受災也最為嚴重。全台灣各地都非常緊張,因為許多老房子是建於一九八○年代,房地產狂飆的時代,當時房價一日數漲,導致建商只求盡速蓋好房子,品質的要求相對放鬆,鑑於上一次九二一地震的經驗,安全上確有疑慮。各地縣市政府應盡快派出地政與鑑定人員,協助民間做好安全檢測,對有疑慮的房子加強安全保固,或協助遷移。 而對災後的可能危險地區,政府也要多做宣導。如台北市區有許多大樓,安全上或未有疑慮,但受地震影響,其外牆瓷磚卻容易剝落,一般都是靠近人行道,若落下砸到行人頭部,恐受傷嚴重。民眾自己就要多加小心留意。政府更應多做宣導,提醒各建築社區與行人多加注意。 各地的山區,土質疏鬆的山地更不宜去爬山。若是恰巧碰上地震,山坡土石滑落,非常之危險。加上近日降雨頻頻,地質不穩之下,極易發生土石流,因此山友一定要多加小心。 當然,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平日就要多加注意。一如九二一之後,人們在家中要找好地震發生時的安全躲藏之所,或安全的角落,如今的危險性有可能增高,因此要找出安全地帶,準備礦泉水,也是必要的。這並非杞人憂天,而是為了不時之需,防患未然。 台灣的地質本就脆弱,由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而隆起形成的台灣島嶼,本身就是一塊不斷變動的土地。在持續的擠壓之下,台灣每年以約一公分的速度,不斷上升。板塊擠壓是台灣島產生的大自然動力,也是危險的來源。這就是大自然給予台灣的生存者永恆的考驗。從一開始的原住民族,到後來的漢族移民,再到荷據、清朝、日殖、光復之後,歷史上有記載的大地震未曾斷過。這就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命運。 可見「同島一命」,絕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是團結的召喚,而是大自然賦予的本質。相信在近來頻頻的地震下,更讓人特別有感。基於此,我們更應該認知到台灣的生態是如此脆弱,大地是如此多變,因此開發不宜過度,水土宜加保護,而山林野地更不能任由休閒消費農業進入,造成難以復原的傷害。今日的開發就會變成明日的災難。更何況,震災何時來誰也不知道,誰受害也無法逆料。 地震帶給我們無比的驚懼,但也讓我們更有「同島一命」的同理心。我們更要保護好這一塊脆危的島嶼,更應增進人與人的了解與友愛,更珍惜今日與家人、朋友、鄰居的情誼,互相扶持,互相疼惜照應。這才是恆常的對應之道。

MORE

社論--廢死與否的爭議

社論 「作為法定刑之一的死刑是否違憲」,憲法法庭於昨日進行言詞辯論,以作為釋憲依據。由於目前的民意仍有八成以上反對廢死,而高院近年來的判決已趨於廢死,現任大法官泰半是蔡英文總統提名,意識形態偏向民進黨的廢死主張,兩股力量互相衝擊,不管結論如何,這項言詞辯論將是台灣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里程,備受矚目。 目前有三十七名等待執行的死刑犯,他們主張死刑侵害人權尊嚴、生命權,聲請憲法法庭審理。十五名大法官中有三人迴避,宣告死刑違憲只要七票,而審案的十二名法官中有六人最晚於今年十月卸任,這樣的結構要針對如此重大的議題做出釋憲,也備受疵議。畢竟蔡英文總統提名的大法官在過去的釋憲主張多有意識形態傾向,而六名屆退的大法官放個起身砲,回饋民進黨的栽培,也是很自然的聯想。 面對憲法法庭的辯論,國民黨日前舉行「死刑存廢,人民作主」的記者會,要大家都聽見被害者的聲音,「台灣犯罪被害人人權服務協會」副理事長許福生疾呼,「加害人被判死刑後又不執行,對家屬是二次傷害」。的確,所有被判死刑的殺人案件,都可以聽到被害家屬痛苦的心聲。 殺人犯每次出庭,都可以聽見被害人家屬嘶聲竭力的呼喊,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難走出痛失親人的陰影。一九八七年發生的陸正被撕票案,陸父陸晉德一生都在為此案奔波,遭判死刑的邱和順至今尚未執行,陸晉德獲知邱某還有機會再審,痛罵政府是在懲罰被害人家屬、拯救罪犯。而被告律師卻指責他「將來上帝會審判你」,這是一個怎樣顛倒是非的邏輯? 殺人者可以主張「死刑侵害人權、生命權」,而他們侵害人權、生命權又怎麼說?有些死刑犯一連殺了數人,不但毫無悔意,且以各種方法諸如精神病症以迴避法律判死,即使至今判死已經超過三十年仍再企圖迴避執行,他們在殺人的當下,有想過被害人的人權和生命權嗎?被害人的生命權又該向誰去討? 對於廢死議題,法務部主張死刑制度合憲,大多數國家都是經過立法或修憲程序廢除死刑,經由憲法法庭直接宣告違憲者極少,且也都必須行政、立法機關有一致共識。若驟然宣告死刑違憲必然引發社會極大的衝突與對立,更侵犯了立法權。國民黨立院黨團也提出「法庭之友意見書」聲請,支持維持現行死刑制度,主張死刑存廢應該尊重民意,若驟然宣告死刑違憲必引發民怨,衝擊法律秩序安定,且介入立法政策自由,破壞權力分立原則。 在中華民族傳統法制中,三千年來,無論刑罰制度如何演進,廢死從來不是選項,「殺人償命」是基本的原則。即使到了今天,廢死也不是普世價值,廢死團體強調的聯合國兩公約──《公民及政治權利公約》和《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公約》,雖強烈捍衛天賦人權,卻沒有明確要求締約國修法廢死、停止宣判或執行死刑。而包括美國、日本、南韓等一百多個國家至今都沒有簽署兩公約。 廢死在台灣社會是個爭議極大的議題,不但毫無共識,且多數民意反對。民進黨似無須以「進步價值」之名,違逆多數民意和人民情感;大法官更應體察傳統價值和台灣社會的普遍主張,做出明智的決定。  

MORE

社論--開錯刀的警訊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發生開錯刀烏龍案,惹得很多病患心惶惶;醫界探討手術流程有疏漏,懲處涉事者;法界人士投書媒體,建議優化管理;但同為外科醫師者慨言,民生醫院一直在徵才,醫護人力若嚴重不足,何以善其事呢? 這名醫界啄木鳥在臉書發文指出,看到民生醫院在人力銀行網不斷徵才,開刀房、加護病房、門診、長照都在徵護理師,且全都免經驗;好像應徵者只要上工學就好。但少了實務操作的積累,怎能不出亂呢? 他分析醫護人力流動率高是健保點值太低,老鳥做幾年因太累就離職,專業職場上由太多新人擔綱,這是當下台灣的醫療困境。 新冠疫情期間和疫後,社會輿論持續反映醫護缺工,醫事團體還上街陳情,爭取合理待遇,要求補充人力以維護醫療品質。 衛福部統計各級醫院每年流失熟手護理師逾五千人,台北市各醫學中心的急診室常塞滿等床住院的病患。其實醫院並非沒有空床,而是護理師人力不足,不敢收住院病人,怕照顧不周會出意外。 四技二專統測,衛生護理類科系報名人數已連續五年下滑至歷年最低;畢業考取執照的護理師轉職機會多,新手上線,親歷醫院臨床工作量與待遇不對等後,遇有不必輪值夜班的工作機會,而自然求去者眾。 據衛福部醫事人員執業率統計,通過醫檢、牙技、驗光師、營養師考試,取得證照後的執業率均不到半數,助產人員甚至不到百分之一。可見台灣教育體系培養的專業人才,因市場給的誘因差異,多改行別就。 台灣實施的全民健保,是通過全民繳納保費,支持醫療體系,保障人民生病時能獲得及時治療,不會因病而貧,也不會因家貧,得病了卻無力就醫。這套醫保效率與廣庇眾生的本質,在國際間已有好口碑。 可是基於全民互助構建的醫療保險,實施近三十年後,出現財務窟窿、浪擲資源、看得起病卻難保健康等缺憾。台灣和東亞的日本、南韓比較,平均壽命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死亡率卻高;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後死亡率,更明顯高於歐美。 台灣醫界領袖直言健保支付制度粗製濫造,花一分鐘看傷風感冒,和花四十分鐘看第四期癌症病人,診察費同為二百點;地區醫院、區域醫院的病床給付,比醫學中心低;但區域醫院可以做到全部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達七成五,高於全台平均近二成。 如果健保診察費合理,可以鼓勵第一線診所醫師,多花時間向病患說明病情與保健方法。病患對醫師的話接受度高,醫療與健康教育結合後,必有利於投保人與健保資源之運用。 傳統中醫有望聞問切四診法,詳細觀察求診者氣色、病徵,了解病程、生活狀態,再把脈辨別臟腑功能,據以下藥或針灸。有的中醫院只接受自費看診,每科每診限量二十名;可證廣庇眾生的醫療體系,還應有更精準細緻的追求。 《天下》雜誌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就職前,推出新政府挑戰系列報導,頭一題就是「世界第一的健保可能看不好你的病。」《天下》指出台灣便宜又可及的醫療制度,正傷害照護品質。台灣醫療保健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六點一,少於美日韓百分之十二到十三。 新政府接事後首應想想,如何將納稅人繳的錢,合理投資在照護人民健康事業上。

MORE
/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